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精彩13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

种树郭橐驼传作文 1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种树郭橐驼传》。

文中讲到:郭橐驼的种树秘诀在于他只把根基做好。在种树之初,他对待树木就像对待婴儿一样细心呵护,比如:把树根舒展,把土培实、培匀等等。在栽好后,就像丢弃它一样不管它,让它的本性得以充分发挥。这不也正是育人的道理吗?

就拿我们来说吧,小学阶段行为习惯的培养就像种树之初一样,正是要打好根基的重要阶段。只要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长大就能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

比如,独立性的培养。现在,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家长精心呵护着我们,但是如果不及早放手,过度的溺爱,写作业陪着,上下学接送,课外班陪读……以至于十几岁了还未洗过一次衣服,做过一次饭,这样等到长大了一定是一事无成。如果真是这样,还能说父母是爱我们的吗?

种树如育人。家长们,请重点培养我们的好行为、好习惯吧,只要把根基做好,我们一定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种树郭橐驼传作文 2

《种树郭橐驼传》中的养木之道其为:“顺木之性,以致其性。”也就是说顺应树木的自然天性,使其自然生长。养木如此养人亦是如此,在我现在的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来说我们更多的是需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去教育,而不是一味的逼迫孩子去学一些自己不愿意学的东西。

近年来流行的网络词汇“虎妈”、“狼爸”,就是说这些家长用魔鬼似的教育培育出了一个顶尖大学的孩子,但我们若细细“品味”这种教育方式,便可发现这样的成功的代价有多大。她对孩子不尊重,不信任,严定家规,辱骂更是家常便饭,试想在这种缺乏信赖和起码的人格尊重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又怎么能够变得自信、宽容、公正呢?

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可是以这样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只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好每件事,而失去了自己本来原有的天性,慢慢的变得性格孤僻、不自立,或者自卑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做好了别人给他们安排的事情才不会受到批评,从而导致他们的人格变得不健全。所以顺应孩子的天性的教育才是适合孩子的。

有时候爱也是一种伤害,直到这几年才被人们关注的一样病症——抑郁症,你听说过吗?有一种抑郁症叫青少年抑郁症,死亡率仅次于车祸。导致这个病症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大多数患者表示是来自于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校和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去逼迫他们学习一些自己不愿意学的东西,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慢慢的转化为暴躁最终演变为抑郁症。

倘若家长和学校注重顺应天性的教育,那么将会减少一些这样死亡案例,不要将自己的意志过分的强加于还在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不要以爱之名来伤害孩子。

法国当代哲学家、教育家埃德加〃莫兰在谈到教育时也说:“教育的任务不是纯粹的传授知识,而是传授使我们据以理解我们的地位和帮助我们进行生活的文化。同时,它也是一种促进开放的自由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为什么老师在教书的时候经常提起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一个释放天性的过程,人在生下来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探索则是人们的天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得到的知识往往比老师传授于我们的吸收的更加牢固这便是为什么老师要一遍一遍的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顺应天性的教育比逼迫和强迫更适合孩子,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学校和家庭更应该重视的是孩子天性。

种树郭橐驼传作文 3

从古到今,哪朝哪代的君王,只要不是昏庸无能之辈,无论怎样的制度为主,本意上都希望自己能够仁政施民,有所建树。但做来几何,就不得而知了。原因不外有二,一是被属下蒙蔽了眼睛,看不到事情的本相;一是所为与现实情况不符,与爱心初衷相违,即所谓的“好心办坏事”。

文章短小精悍,却内涵深刻,让为官者深省,想必是柳河东最期望的意愿了吧。他可能不会想到,他的一篇小小的讽刺寓言小传,不仅让他所处的唐朝统治者深思,更让其后各朝各代的为官者警省。

一个精于种树、深谙种树之道的稍残老人,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这一点当真难能可贵。树的天性是舒展其根部,培土均匀,原土宜生,筑土紧密。这些做到后,不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的生死,自会取得良好长势。栽种时就像对子女一样尽心,栽好后就不要再牵牵念念放心不下了,随它长去。唯如此它的天性得到保全才会得到最好的成长。说到底,也就是橐驼不妨害树的生长。其他种树人呢?则不是粗心大意于树就是过分溺爱于树的成长其程。疏忽导致树死亡,溺爱亦会有损于树的正常生长。

橐驼种树之道,比照于官亦然。做官治民,该放手时就放手,大方向大政策定好后,就要给百姓一个施展的自由空间,而不是万事束缚,左不放心右不放手,用所谓的大会小会抑或发号施令来折腾百姓无暇致力于正常的生活生产,这样岂是民心所向呢?与其打着爱民、忧民、恤民的幌子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莫如在大准则下放手让其自主择行,才是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正道。倘借行政命令使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名,令人民匆忙于送往迎来、应酬官吏之事,劳神伤财以应付官家摊派各种任务,怎能使社会真正达到和谐和繁荣发展呢?

橐驼种树让人欣羡原因有二: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盖善植者必善移树,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才能得到更大的自由。管理的善与不善是树木存活的根源所在,一如治民的官者,能否让百姓平和幸福生活的前提。“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收放之“度”的掌握,才是避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现象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养树与养人,种树和治民,本无相关,但究其内里,又如此类似。我们的官者,如果多像橐驼种树一样来治民,何愁百姓不安居乐业?爱是放手,爱更是不可或缺的历炼,收放自如,也是为官者需要修炼的上境。从种树中得治民法,亘古皆适,不妨将其视为颠扑不破之真理。此文涵煦之深,愿时下有心人思之,以为鉴戒。

种树郭橐驼传作文 4

最近,“虎妈”、“狼爸”、“鹰爸”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面对这些家长用棍棒式教育培养孩子的作法,人们广泛热议,到底我们是应该让孩子自由发展还是及早地让他们适应社

现在我们老犯一个错误,就是一旦一件事不合理,我们就马上走极端——支持这件事的另一面。严厉的家庭教育受到怀疑、指责,有人马上打起旗号“让孩子自由发展”。

看看郭橐驼是怎样种树的吧,“顺天致性”是最好的方法,做到这一点,就自然而然能使树“天全性得”。教育也一样,我们不能放手什么也不管,“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我们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只要做到“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便足够了。否则,有些家长“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恐怕只会使“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也许这是给家长的一个良好训诫。

十年种树,百年树人。种树和树人相似,既要爱得适度,又要“顺天致性”,如果现在家长将孩子看作追求功利的工具,那么,输在起跑线上的便恐怕是整个社会了。

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 5

当人们谈到教育时总会想到在学校,在家庭。家庭是一切教育的始端,一个家庭对一个孩子、学生的培养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全人格塑造人生。而学校,则是教育的承接者、转运者。可以说是人的转折之地。素质教育拓宽生命的价值。

身为父母,最重要的不只是学生怎样,还有自己怎样。自己尽力在孩子面前塑造自己,最后还是为了做一个模板。身为学生,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模仿。所以说,环境使然,人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人都有天性。人没有改变人的能力,但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判断去影响他的生活、内部环境。为什么现在熊孩子胡乱作为的新闻层出不穷?说到底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宠溺有错吗?没错。其实这些就是中国家庭教育背景下的现状,家长过度宠溺,本心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想向孩子表达自己是出于真心,最终导致培养出来一个行走在社会上的巨婴。不会独立思考,不会独断甚至无法自理。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爱?还有棍棒教育下的传统家庭,认为只要够严,就够好。随随便便从某处得来某些严厉家庭成才,就觉得自己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望子成龙。这样出来的孩子是没有童年的。就像董卿每每回忆到家庭教育时就会潸然泪下,很难想象一个花季少女,整天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下,不准照镜子,一闲下来就背诗。在她成名的背后是多少心酸与坚持。这样的教育确实可以成功,但也会毁灭孩子的天性。为什么郭橐驼种树会比别人好?是因为他顺其自然,给它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根据其长势而判断是否松土、培育。

身为学校的育人者,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而不是维护自己的面子。这样学生会发自内心去尊敬老师们。青取于蓝而用之于蓝,教书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相互信任是最重要的,不要总是作表面工作,形式主义。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这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年轻人气血方刚容易意气行事,素质教育应该做到陪养一个遇事做事思考全面,冷静判断,有敏捷思维,有全面性,社交性。改变一个人可能只是一句话,但一句话也可以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对待学生过于强硬会引起激烈反弹,过于柔和会造成话语权下降。不咸不淡会刚刚好,保持一定联系不过于紧密才是目的。

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以自身之精 以德教化,以心为本基为其固本松土。所以任环境如何电闪雷鸣,烈日如炎,保其本心。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刺猬拔掉刺之后,只会留下脆弱不堪的身躯。若本无心,为何交心?

种树郭橐驼传作文 6

郭橐驼把种树做行业,凡是长安为了玩赏而种树的富豪人家,和卖果营生的人,都争先地请他来奉养。看郭橐驼种的树,时常有迁徙的,却没有不活的,并且硕大茂盛,早生果实,又是繁多。别的种树人,虽是照样的仿着他做,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的。

有人去问他种树的秘诀,他回答道:“我不是能够使树木不死,并且繁茂;不过能够顺从树木的天性罢了。大凡种植树木的方法:它的根本要舒畅,它的培养要平稳,它的泥土要旧;它的筑护要密;既然种好了,不要动它,不要虑它,离开了不要再时时的回顾;种的时候很谨慎,种好了就像抛弃一样,那么它的天然性格可以保全,所以我不过不去妨害它的生长罢了,不是教它早生果实并且繁多的。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泥土不旧;这培植的时候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即使不是这样的人,便又因爱它太殷勤,忧它太过分,朝看夜摸;已经离开了,还要回来再看;更厉害的人竟掐破它的树皮,来验它的死活,摇它的树根,来看土的疏密,因此木的天性一天一天的远离了。虽说爱它,其实害它;虽说忧它,其实与它为敌;所以不能及我。我又哪里有别的能力呢?”

我听见种树的方法,就知道养人的道理。

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 7

古时候,有一个人姓郭,有些驼背,人称“郭橐驼”。虽然其貌不扬,但种树很有经验。凡是他种的树,即便是移栽的,也无不枝繁叶茂。于是,卖果的人和当地的富人建造游玩的场所的,都请他去种树。许多人很是羡慕,更有许多人偷偷地学他,但总是达不到他种树的水平。

有一天,一个人问他:你有什么种树的秘诀?郭橐驼说:我并没有什么秘诀,只是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让它按照自己的习性成长罢了。(“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他人植树多是爱护的过分:早上看看晚上摸摸;已经离开了却又要再回来看看;更严重的忍不住回去看看,用手掐掐。就像溺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能耐?

这个人说:你说的这些道理,和做官的道理有些相似。郭橐驼说:我只知种树,做官不是我的职业。但我居住乡里,见到那些当官的总是不断地发号施令:催促你耕做,勉励种植,督促你收获,老百姓招之即来,呼之既去,顾不得早晚吃饭去招待差役,尚且还忙不过来,又怎么能繁衍生息和安定生活?如果是这样,当官治民就与我的职业也有类似之处吧?

如此为官与种树,在今天似乎也没有什么变化。

如果说当官和种树有类似的道理,那么我们教育孩子是不是也是这个道理呢?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虽是一篇带有寓言性的传记作品。但其中心议题是在揭露时政的弊端,论述为官治民的道理。由种树的经验形象地引出当官治民的道理,从而呼吁当政者改变那些为创造所谓的政绩而扰民的作风,规劝他们因势利导地管理百姓。

对于我们来说,读《种树郭橐驼传》,悟道的更应当是:对孩子不要“好烦其令”;对人对己对事不要揠苗助长勉为其难。

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 8

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所著《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章,对于古代关于治官吏民之道颇有意义,但是我却不以为然。

郭橐驼,据说是长安西边的人,住在丰乐乡,他最擅长种树,别看他其貌不扬,却有一手绝活,其一,种树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容易结果,所谓“寿且孽”。郭橐驼自我介绍种树的经验,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这正是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

由此我想到的不是官与民的关系,而是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也要像种树一样,要有耐心耐性,尊重孩子的天性,切不可拔苗助长。

我儿子自小是在我跟前长大的,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才开始离家住校,但有啥事我也是及时指导。

记得孩子念小学时,每天除了完成家庭作业,也没啥额外的学校任务,爱看电视动画片,但是我对他有要求,定时定点,到了时间必须及时停止,每天的新闻联播必看,一开始孩子就知道哪些是国家领导人,天天的国家都发生了哪些大事小情,从小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

因为我们两口子都是老师,起早贪黑的忙,到家吃完晚饭也是各忙各的,媳妇一直是毕业班把关教师,忙着批改作业,接打家长的电话,我也是写教案、备课,我们两口子都没时间唠唠嗑啥的。孩子也自觉写作业,遇到不会的地方,我们单独做讲解指导,作业做完了,家里有课外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好像一套书有好几本,涉及各门科学,是孩子的普及读物,孩子就抱着一本书自己看,遇到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就问我或者我媳妇,有时候到学校去问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孩子的学习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学校老师反映他的发散思维能力特别强,因为孩子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

除了看书学校以外,我还注意培养他的业余爱好啥的,给他买了个篮球,天天拍着做活动,在运动中运球,有时候做不好也会跌跟头,我从来不说什么,我只告诉孩子,慢慢做,时间长了就会适应就会习惯,所谓熟能生巧。有时候还和小朋友打乒乓球,打不好还会生气闹小性子,我在一边开导他,玩儿要有个玩儿的样子,不能输了就来脾气,赢了就乐,作为男子汉,要胜不骄败不馁。

冬天的时候小朋友都怕冷,不愿意滑冰,我家前面有一条小溪,每年冬季就按时冻严,孩子天性爱玩,也要去玩,我就给他做了个冰车,几块小木板一订,下边找两根粗铁丝做成滑道,每回都玩得不亦乐乎,即使小手冻得通红,有一回冰有些化冻,不小心掉水里了,弄了一裤子泥水,回家赶紧换上,第二天接着去找小伙伴去玩耍。

念初中的时候,就在我所任教的学校,除了繁重的学习任务,课余时间经常参加学生业余篮球赛,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团体意识。有时候电视上有他喜欢的体育比赛就跟我俩谈条件,我一般时候都同意,比如说前几年比较风靡的'NBA篮球赛,只要没啥重要的学习任务,都可以看。

我孩子的成绩在年级排名始终是十多名的名次,他自己感觉不满意,就跟我俩商量,要我指导他,为此我特意学习了初中物理的电学部分,拿着教材全解,一点一点地去做题,孩子看着我非常认真,最后表态,我一定下功夫学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孩子考上了一所好高中,再后来考上了一所好大学。

在他学习的过程中,我始终做一个引导者、引路人,而不是强制、压迫他去学习。

有意思的是人家孩子有病回家是休养玩耍,而我孩子感冒啥的回家,都是拿回来一堆书,一边打着点滴一边看书做题,这都不是我要求的,都是人家自己主动去做。

我始� 所以我建议我们的家长要多读书学习,掌握教育引导孩子成长的规律和秘诀。

我有一点感受,就是要向唐人郭橐驼学习!

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 9

对孩子理智的爱,应该是出于一种责任感;是积极而顺应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我有这样的想法。

文章记述一位擅长种树的郭橐驼的故事。设若在南方多雨树木易活地带,郭橐驼种树本领就显不出;但在干旱少雨多风沙气候恶劣的北方,树木成活率极低,这样,郭橐驼种树的能耐便显得极为可贵。故此,“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郭橐驼种树经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他能够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使它的本性得到发展,使它的本性发挥到极致;因而他栽树成活率极高,结果实早、大且多。具体方法:“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它的根是舒展的,挖的坑要特别大一些,以让苗根按原来状态舒展开来;培土要均匀,根上要带一些原来培育树苗的老土,捣土要捣结实。他就是以如此认真负责的态度种树的。树栽上后,“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就不要去看它。“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种植、移植的时候,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精心;怀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感。一旦栽上就放在一边不管,像抛弃了它们。一切顺应自然!待到时机成熟,它必将成‘材’!

郭橐驼种树,就是顺应树苗的特性裁种,让其自然生长。如此,相对于培育孩子成才来说,就是选择好的环境,重视先天素质的开启,顺应孩子天性,让孩子健康成长。对孩子理智的爱就如良好的植树方法:尊重孩子的。真实存在,对孩子负责,前期培养多花些功夫,按基本教育要求做好,鼓励、帮助孩子按一般规律生活、学习,满足孩子正常、合理需要。大爱无痕,也许就是爱的至高境界。

他植者有三种情况:一是“根拳而土易”,那根拳曲着,伸展不开,且旧土已更换,不易成活。二是培土时,“若不过焉则不及”,不是培土过多,就是不够,不利于树成活。这两者都是极不负责的表现。栽种时不够精心,树根得不到充分舒展,原土被破坏和丢弃,培土不均匀,会造成树不能正常生长。三是“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用心太过,“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结果揠苗助长,反而适得其反,“木之性日以离矣”。这就是这些人种树失败的原因。他们对所植的树不放心,于是常去测试树的生长情况,触摸、拔弄、摇动树苗。

照此类推,一是不做好前期教育,一是不放心而干涉、管制、监控孩子。这两种错误的育儿之法,都危及孩子健康成长。非理智的家教有放任自流、偏爱、“严管”等情形。

在积极心态、行动基础上的顺其自然,是良性而有序的,而对孩子不问不闻的“顺其自然”就属于放任自流。放任自流让孩子自生自灭,它似乎是还孩子以自由,但实质上是缺乏对孩子必需的关心爱护,缺乏应有的监护,缺乏积极有效的措施。社会环境如此复杂,就像那干旱少雨多风沙气候恶劣的北方。因而,对孩子漠不关心是很危险的。这犹如让一个缺乏常识的幼童到险象环生的峡谷中漂流。目前,总是有不少家长只重视如何哺养孩子,认为品行教育是将来幼儿园、学校的事,或认为孩子长大自然就会懂事的。这种重养轻教行为,缺乏基本责任心,属于极度危险的放任自流型家教。理智的爱,应该是积极而顺其自然地满足孩子生命力的合理需要!例如,当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去拿远处的球时,家长不应帮他拿这个球过来,而是陪伴、守护着孩子,鼓励、照看着他独立完成这个任务,鼓励他跌倒了就爬起来。如果说孩子是天使,那么成长规律便是上帝,父母只是上帝派到天使身边的守望者。我们需遵照上帝意愿,做天使身边的合格守望者。

偏爱就像那培土不均匀者,是偏心,特别呵护、偏袒某个孩子。恶果:受偏爱的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狂妄粗暴,蛮不讲理,歧视人,不接受管教等;而受冷遇、虐待的则备受压抑,易出现忧郁、冷漠、仇视、自卑、嫉恨等病态心理。这种偏爱是明显的,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是一些隐性偏爱。隐性偏爱:在一个孩子身上,偏爱孩子某一方面,阻碍孩子某些方面正常发展。比如偏爱孩子智力,只注重考试成绩,限制孩子正常活动。这种偏爱会造成人的双面性格,在受偏爱这方面显示出自负,在受压制这方面则自卑。我们需尊重每一个孩子,尊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要使对孩子的爱理智,还要防止片面的严管。品行上严格要求,注重自省,避免小错发展成大错的严管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明智的。片面的严管,即通过各种手段,为实现自己的主观意愿,限制孩子自由,剥夺孩子应有的自主权。父母总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私有财产,以为自己生下他,养大他便拥有绝对的操控权,处处监视和压迫他,以打骂为后盾,要孩子把所有时间和精力用在应考式学习上,不让他打球、正常交友、玩耍、看电视等。费尽心机地严管的结果,是家里失去欢乐,没有沟通交流,没有自由,没有应有的自尊,最终酿成孩子心理失常的悲剧。

缺乏自信,处处害怕孩子学坏而严管,也会酿成悲剧。有一位勤奋而品行端正的严父,为防止孩子学坏,对独生子管得非常严,严得禁止与其他孩子玩耍,严得不给一分零用钱,严得儿子工作后的工资交由父亲保管,严得不准与女同事交往等。后来,严父到农村寻一个善良女子,让儿子成了家。然这善良女子仍离开了严父之子,严父爱子也精神失常。原来,他一直处于小心翼翼、从不犯错的严管之下,缺乏独立人格,缺乏正常的自主能力,缺乏自信,缺乏朝气,又怎能当家作主呢?严父二十多年心血,换来的是痛心疾首,是一生的负担,何苦呢?试想,从不犯错从未经受风吹雨打,又怎能真正长大成人呢?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好动、好玩。作为父母,我们不能时时要求子女循规蹈矩,应允许其犯错,并给予改错的机会。使其个性自由发展。作为家长,要尽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间。不要自做主张,就给孩子报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应问问孩子,你是否愿意学。由于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因此,子女在大人面前很听话,却隐藏自己的真实性格。谁也不知道其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样引导。正如我们喜欢的盆景,永远只禁锢在盆中,永远也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自然经不起折腾,不能承受打击和失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过于干涉,只会适得其反。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相信自己,相信社会,相信道义的力量;相信孩子,让其在自由的蓝天飞翔吧!

对孩子理智的爱是自然而适度的:把爱的付出看作是自己的天职,不强求孩子要成为有多大本事的人,不强求多少回报;顺应孩子的生活、学习、休闲、奉献等需要,给孩子以必要的扶助、鼓励、引导,辅以应有的监督、批评;教导孩子如何维护人身权利,但从不偏袒孩子等。正因为对孩子充满真正的爱(理智的爱),因而各种教育手段才易于让孩子接受,孩子也因爱父母、心疼父母而做得特别好,能知错就改。这就是爱的力量。即使父母错怪、错打过子女,子女也都能谅解,这不就是真爱的力量吗?所以,我们要使良好的家教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必须学会理智地爱孩子,才能避免冲突,使孩子朝真爱的方向发展。真正的爱,理智的爱应该是爱而不溺,爱护与严教相结合。中国古贤早就说:“爱其子而不教,犹如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如不教也。”正确的爱孩子不只是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还要注重教育;教也不应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须知,孩子早晚要面对充满风雨的世界,独立地走向自己的人生之路,他们仅有父母的爱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的也不仅仅是健康、知识,更需要的是一种自强自立,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所以,做父母的必须撒开双手,让孩子从自己温情脉脉的溺爱中解放出来,走自己的路,从小培养独立、自强的精神,才便于长大后能经历人生风雨。倘若“爱之太殷,忧之太勤”,那么像任何真理一样,父母对孩子的爱,过了度就会走向反面,有碍孩子的健康成长。树的自然天性就是有一个好的环境,一个自然成长的机会,你不需要去干预,你不去妨碍它就是对它最深的爱了。

有一位颇有见地的农村少妇,她大伯夫妇外出做工,大伯的儿女,都是在家公家婆的娇宠中长大,好吃懒做,脾气不好。她吸取这教训,一方面孝敬家公家婆,做好各种活儿,一方面亲自管教自己孩子。她经常是干农活也背着孩子去,途中将小孩放在田地附近,任由婴孩爬玩、哭喊。她偶尔让家公家婆带自己孩子,但前提是不准乱拿东西给孩子吃,该骂则骂,该打则打。孩子稍大一点儿,就要自己吃饭、洗澡等,两三岁就帮摘菜、喂鸡等。结果,她儿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干越来越多的家务农活;入学后,身体结实,勤奋好学,朴素大方,惹人喜爱。这母亲真可谓教子有方。

种树郭橐驼传作文 10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是高一上学期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写了郭橐驼的种树之道,并由此引申到“做官养人”之道,这两者有一些共性,作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来警示做官人要正确的“养人”。

初看文章题目,让人觉得这是一篇写人的传记,而通读全文后,你会发现,文章的深意不在写郭橐驼种树本领如何的高明,而是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可见文章的真正的目的是:接借事说事,要说的其实是为官的“养人之道”。

文中先说种树的“他值者”“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再写官人的:“长人者好饭烦其令”。其实要说的就是官人就如他植者一样“勤虑害树”。同时郭橐驼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又与作者理想的“顺民之性以养民”相呼应,体现出作者对官吏“繁政扰民”的批判。

文章先以种树的当与不当作对比,再用养民的当与不当做类比,为了就是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从中可以看出了作者“委婉含蓄”的写作手法,与《捕蛇者说》有许多类似之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与官吏相类似之处。比如:有很多父母一味地逼迫自己的孩子,无时无刻都紧盯着孩子,让孩子在自己铺好的道路上走,尽量让他不遇到一点挫折,其实这就和他植者的逆木之本性,勤虑害树一样。我们应当正确对待事物的发展规律,一些父母心意上虽然是为了孩子好,可有时也要放开双手,让孩子去创造自己的一片蓝天。

我觉得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所阐述的道理现在乃至将来都对育人治民有启示意义。

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 11

《种树郭橐驼传》 中有很多难懂的句子和词汇,对于学生来说想要了解全文的内容比较吃力,所以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文章翻译。

郭橐驼,不知道这个名字如何得来。可能是因为他的背是驼的,所以人们就这样叫他。可是他也不在意。任由人家这样叫。他还认为,这个名字符合他的实际呢。

他的家乡是在丰乐,就是在长安的西边。他的职业是种果树。他种的果树很茂盛,果树上结的果很丰硕,又大又甜,又多又漂亮。即便是从外面移植到他果园里的果树,结的果也是很好。其他种果的人就觉得奇怪,都想知道他又什么办法把果树种得如此好。

问及种树的理念,他说,“种树要遵循种树的方法规则,按照树木的天性来对待树木。种好了树,你不必再整饬它,就让它在那里自由地生长。它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天性生长,它就自然长得好啊。有些人不是这样,种好了,整天不放心,总是这边鼓捣那边翘翘,甚至把树皮也刮来看看,完全遵照自己的想法,不理会树木的天性,所以,树木就长得不好了。而我呢,有它自由生发,我做我该做的,不做我不该做的。”

问的人又问到:以种树来讲做官,� 但是我看有些官,他不管人家的劳动习惯,总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总是叫我们做这样做那样,完全不按照农事的发展规则。我们整天听他们使唤,哪里有很多时间花在农事上?

这是一篇描写如何种树如何让树木结成丰硕的果实的文章。里面用的是对话形式。主要是又农村人讲出的如何种树如何让树木结成果。是一篇对话,但是从对话中种果树的过程悟出做官要注意顺应大自然发展的规则,不可任意互为,最后扰民坏事,劳而无果,甚至出恶果。

种树郭橐驼传作文 12

郭橐驼虽然是一个种树之人,但是却在勤耕细作之中发现了万事的发展规律,这和他细致的观察和良好的心态是分不开的。

郭橐驼这个人,他虽然患有驼背的毛病,脊背弓起,弯腰而行,就好像骆驼一样,乡人们都嘲笑他,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个而放弃自己,看不起自己,反而愉快地接受了外号。尽管上天给了他那样的外貌,他也没有去埋怨,只是顺从地接受了现状,并且调整了心态,也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他活的很好,至少他是快乐的。或者说,因为他的心胸开阔,因为他的心态,他比大多数人要活得快乐。

人们常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成功总是和付出努力分不开。然而,现实中汗水固然重要,可往往成败的关键则是我们的心态。

成功的关键在于心态,欲速则不达。急功近利的结果只是使自己与目标背道而驰。牛顿在剑桥大学期间,由于鼠疫爆发,被迫返回家乡。然而正是他在家乡的两年中,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以及发明了微积分等重大成果。而之后牛顿却走向了功名利禄,纵使长时间埋头于书籍与实验室之中,其后的研究也再没有之前的辉煌可言。

目标固然重要,可是若以一颗浮躁的心去探索未来的希望,则无异于揠苗助长,正如同《种树郭橐驼传》中他人种树的方法。目标犹如种树,需要我们抱以平常之心,自然之心方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老子说“道法自然”讲究“无为而治”才是治的最高境界。人生的目标需要我们以自然平和之心予以对待,既要避免急功近利也要懂得水到渠成的道理,我们的人生便可到达天性自然。

种树郭橐驼传读后感 13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既是人物传记,也是一篇寓言体的叙事性散文,文章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

郭橐驼,他既有残疾,又精于种树。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橐驼即骆驼,人们称这位主人公为橐驼,原带有开玩笑,甚至嘲讽性质。但这位种树的郭师傅不但不以为忤,反欣然接受。柳宗元在这里写出了这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善良性格。他是外表丑陋而心灵美的人。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他种树的特点有二: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容易结果实,即所谓“寿且孳”,有人问他,这位老师傅说: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SHI种植)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郭讲的是极其平凡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可见郭并不藏私,而是”他植者“的修养水平和掌握规律的深度太不够了。从这里,暗示给我们一个道理,即”无为而治“并不等于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这正是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他植者则不然,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这就回答了他们“莫能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标不学本。继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乍看,好像将树种下去以后,听之任之,不加管理。事实上s像疼爱孩子那样的精心培育。

而我们疼爱孩子或对待自己也是一样,要做到:顺木之天,顺应,顺适,而不要爱之太殷,不要伤害天性,要遵循自然规律!既不是撒手不管,也不要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天性。

无论种树还是干其他的事,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把动机与效果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