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一回读书笔记【优秀23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 1

因为今年寒假老师推荐我们看《儒林外史》这部著作。所以我很有幸地拜读了清朝小说家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吴敬梓是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随之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小说这一文学形式开始盛行,至清代已相当成熟,与《红楼梦》一样,《儒林外史》代表着古典小说的一个高峰。吴敬梓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具有讽刺性小说,是我国古代时期吴敬梓他根据封建时代各层人物的品质进行形象塑造,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 最让我难忘的一个人物是吝啬鬼严监生的故事。严监生是个名副其实的“铁公鸡”。他花钱一毛不拔,不到非不得以绝不花冤枉钱,要钱不要命。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终于临终之际,他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老爷,我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怕浪费了灯油。”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两茎灯草,无论多么穷苦潦倒的人都买的起,而严监生却是一位家财万贯的富豪,两茎灯草的钱对他来说是微不足道,一个快要去极乐世界的 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严监生性格的复杂性。他的性格中有吝啬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慷慨与不乏人情的一面。他以金钱作为护身符,来消灾弭难,苟且偷安。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这不是“逢场做戏”的眼泪,这里写出了他具有人情的一面。由于他没有家族优势,至死也怕严老大,他活得卑微,死得窝囊。至于对财产的聚敛,主要靠两种方式:一是靠剥削来占有;二是靠惨淡经营,精打细算,甚至靠生活方式上的自虐来减少开支。他爱财、聚财,但有时慷慨。他并不甘心屈从别人,这种心态在他临终托孤于内兄的沉痛遗言中充分地揭示出来了,他说:“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只有读好书,才能出人头地,免得像我一样,终日受大房的气。”临终前的一席话,可谓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

总之,他是一个在统治阶级中被人捉弄的人物。作者将他吝啬、薄情、慷慨,不乏人情味的一面描绘地淋漓尽致。对严监生这个人物的畸形灵魂多层面的描写,使是我感受到作者深邃的用心与婉转多姿的笔力。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2

前几天,妈妈帮我买了一本《儒林外史》,刚读完两三篇就让我爱不释手了。

书中的《范进中举》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讲述了范进在自己的努力和周进的帮助下,相继中了相公与老爷的故事。岁的范进在54考相公时巧遇有同情心的周进。他一看范进的考卷非常生气;二看,觉得还有玩味之处;三看,不禁拍案赞叹“真乃千古至文也”。

于是周进将范进录为第一名,范进在54岁终于进学,做了相公!后来,他又瞒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乡试,结果又高中举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结果却让他喜极而疯……“范进中举”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对古代文人的摧残。

《儒林外史》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

《儒林外史》第一回读书笔记 3

读完《儒林外史》的第一回后,我被书中生动而细腻的人物刻画深深吸引住了。这一回主要介绍了王冕这个角色,并通过他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作者对于理想人格与现实社会之间矛盾的态度。王冕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却志存高远,他不仅勤奋好学,在诗画方面也颇有成就,但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对名利看得很淡薄,始终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

在那个以科举为唯一出路的时代背景下,像王冕这样能够坚守自己、不随波逐流的人显得尤为可贵。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虽然竞争激烈,但我们仍需保持内心那份纯真与善良,勇于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不是盲目地追逐物质财富或地位名声。同时,《儒林外史》还提醒着我们,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之下,都应该坚持做人的基本原则和道德底线,做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优秀的儒林外史读书笔记400字 4

这本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动。有爱才如命的严监生;有苦读诗书的鲍文玺;有打秋风的张乡绅

最吝啬的就是严监生,家财万贯,仆人众多,却格外的节约。家里一斤肉都不卖,有时候家中的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来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诱馋。有时候,今天的菜可以留到明天甚至到后天才吃完,他还格外克扣工人们的工资。有一次,他的弟弟严贡生因犯罪 别追差,当巡捕来到严监生家里来搜查的时候,他才十分心疼的拿出一小串钱交给巡捕搪塞过去。他的正妻王氏死的时候他也十分心疼,心疼他少了一个精打心算的人。又恰逢他结婚,有几个人就乘着时机把他的金银首饰都偷了个精光。在他临死前,他还从被窝里伸出两个手指头,死死不放,为的是那灯盏里的那两斤还在燃烧的灯草。直到最后,赵氏挑掉了其中的一斤灯草,他才闭上眼睛一命呜呼了。

最可笑的是牛浦,因为一次机遇他遇到了牛布衣,牛布衣死后他盗其之诗,来进行贩卖,最终事情暴露逃亡。

儒林外史一部耐人寻味的书!儒林外史一部充满趣味的书!

2019关于儒林外史读书笔记600字精选范文 5

不久前,我看了《儒林外史》这部书。看完以后,我的感触很深。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共有五十六回,是吴敬梓写的。小说的后半部是作者在三十六岁(1736)托病辞去征辟以后陆续写成的。

《儒林外史》展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士大夫的种种心态,进儿讽刺了士人的丑恶灵魂,深刻揭露了整个封建制度的腐朽糜烂,不堪救药。吴敬梓以他的生花妙笔,描绘出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多彩的风格画卷。

吴敬梓在小说中写到的范进,周进、牛布衣、马二先生、匡超人、杜少卿的命运,并非别人的问题,而是他看到了历史的凝滞。正是借助于对科举的内心体验,因此他才极为容易地道破举业至上主义和八服制艺的种种病态。作者所写的社会俗相,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的思考,同时,更多的是作了宏观性的哲学思辨,是灵魂站立起来之后对还未站起来的灵魂的调侃。因此我们也看到了吴敬梓的小说的一个鲜明特征思想大于性格。

在《儒林外史》第一回写的是: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在争名夺利的元朝末年,诸暨县出了一个嵌崎磊落的人,此人七岁时,父亲便早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母亲做些针线活,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他为了报答母亲,发奋、用功的念书。之后,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此人便是:王冕。

王冕自幼好学勤奋,但只因家境贫穷,读不起书。他的母亲把他叫到跟前,对他说:儿子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是你父亲早早去世了,我一个寡妇人家,社么都不会。如今年岁不好,柴火又贵。我们只能靠我做些针线活勉强糊口,实在是没钱供你念书啊!如今没办法,只能让你到隔壁去放牛,每月能够赚几钱银子,还有现成饭能够吃,明日你就去吧!王冕知道家里的难处,便答应了。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6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讽刺艺术达到最高峰的一部巨著,也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的真实生动的描写,并涉及当时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让人深刻地认识当时的封建社会。

说到读史,有必要说说读史的境界,在此借用佛教中的三种境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读史的境界或许会因人而异,但大概不会偏离这三层意思:第一层境界是只看到历史的表象,“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第二层境界是能通过历史表象看到当时社会的。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境界是通过对历史的了解从而提炼出能为当今社会所用的意识并运用于当今社会,“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闲斋老人说《儒林外史》“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此仅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一层境界;通过《儒林外史》深刻认识当时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以理学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尤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统治者的玩偶、学而无用的市侩,此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二层境界。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7

《范进中举》讲述的是一个叫范进的老书生在他五十四岁那年考上了举人,周围的人包括他的亲人,由先前的冷嘲热讽到对他热情恭维起来,就连平时动不动打骂他的丈人也对范进献起殷勤来。

当我看到,范进对他的老师说,他年龄五十四,已经考了二十次科举时,我不禁吓了一跳,怎么考到这么老,难道没有别的出路了吗?如果是我,两考不过就干别的活了,不可能考几十年还这么固执。妈妈告诉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时期的大家都认为只有读书才能功成名就。考过了,就能当官,当官就有了权,有钱人再和有权人进行钱权交易,名和利就双丰收了。所以,范进张进李进王进等书生才拼命地考试。

果然,范进考过没多久,就有地主乡绅给他送钱送物,不久他就过上了人上人的好生活,很快就融入了官场,学着别的官员借视察的名到处打秋风了。

这就是讽刺,《儒林外史》的作者用这本书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向大家展现了一个病态的社会。

《儒林外史》这本书我还了解的不多,但我知道里面一定有更多有趣的知识。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8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儒林外史》,这本书是清朝的吴敬梓写的`。在我看第一章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第一章写的是王冕画荷花。王冕的母亲靠手工活赚钱,来供王冕上学。几年靠这些手工钱远远不够交学费。于是就到秦大爷家放牛,早上给钱买一点点心,中午在秦大爷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是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每天给的点心钱,他总是舍不得花,合攒一个月,他就掏空去买两本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下看书。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也懂了不少知识。一天,正值黄梅时节,天气闷热,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绿草上坐着。转眼间,一场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的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的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非常美丽。古人说:“人在画里一点不错,可惜没有一点画工,天下哪有学不会之事?’’王冕想了想便拿起笔画了起来,以后王冕每攒一个月就去买纸和颜料。起初画的不好,过了三四个月后,王冕画的荷花形态逼真。后来他就靠画荷花,几年他不在给秦家放牛,而是卖画,这让母亲十分欢喜。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要学习王冕孝敬母亲,勇敢挑战、吃苦好学的精神。几百年后的今天,再次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 所以要传承古代人吃苦好学的精神,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呀!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9

近期,拜读了清代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初读第一篇章就被深深吸引。

开篇描述了王冕画荷花的情节。王冕的母亲依靠手工艺维持生计,为儿子上学提供资助。然而,仅凭手工艺收入远不足以支付学费,于是王冕开始在秦大爷家放牛。他每日清晨获得一些零花钱用于购买点心,午餐则在秦大爷家享用腌鱼腊肉,但总不舍得全吃完,会用荷叶包裹部分带回家孝敬母亲。王冕每月积攒下的零花钱省吃俭用,最终用来购买书籍。白天,当牛儿饱食之后,王冕就在柳树下埋头阅读。经过三四个春秋的学习,王冕积累了许多知识。一日,适逢黄梅时节,炎热的天气下突降大雨,雨停后天空被黑云与白云镶嵌,阳光透过云层照射水面,呈现出鲜艳的红色。山峦上绿意盎然,树木茂盛,显得生机勃勃。湖中有十余支荷花盛开,花蕾上的雨水闪烁着独特的美。古语有云:“人在画中游”,此刻的情景正是如此,只是缺少画笔技艺。王冕思考片刻后开始尝试绘画,此后每月省下零花钱购买纸张与颜料。刚开始画技并不理想,经过三四个月的。努力练习,王冕所绘荷花栩栩如生。之后,他便以卖画为生,让母亲倍感欣慰。

从《儒林外史》这部书中,我领悟到了尊老爱亲、勇于挑战、刻苦求知的品质。时至今日,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些人可能已经淡忘了这些宝贵的美德,尽管科技日新月异,我们仍需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们一起传承古代人的勤勉求知精神,这是一种何等愉悦的事啊!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10

《儒林外史》——一部以其杰出的讽刺艺术而闻名于世的著作,书中描绘的一系列人物都令我印象深刻。他们被当时黑暗的科举制度所影响,或迂腐压抑,或热衷功名,或道德败坏,他们深陷在科举制度的深渊里,一去不复返。而匡超人,正是他们中的一个典例。

前期的匡超人,是一个孝顺乖巧的人。一回到家中,他不但亲自侍奉病重的父亲,还主动承担起养家的'重担。他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地读书。到了后期,他开始接触到社会上追逐功名富贵的虚伪名士,黑暗的社会现实和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他竟做出与潘三合作做枪手、欺骗老师自身未婚、潘三被捉后翻脸不认人等恶劣行为,与前期的他简直判若两人。

匡超人的堕落与蜕变令人惋惜,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匡超人的蜕变?是黑暗的社会现实,还是他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以及对于权力金钱的贪图欲望?我想,二者都应该是其主要原因。正是因为他的性格不够坚定,对社会没有清晰和正确的认识。当他面对金钱与权力时,控制不住自身的欲望,被拖入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泥潭中,使自身的人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希望,而是变得黑暗与空虚。

匡超人的蜕变,不但仅是讽刺了令人挣扎其中、不得解脱的科举制度,还警醒我们一个道理:在成长过程中,要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当我们走上社会,将会有无数看似美好的利益诱惑着我们,我们是选择像杜少卿那样淡泊功名保持思想自由,还是像匡超人那样一步步堕落下去?我们都希望做前者,但又有多少人为了功名富贵最后沦落末路?当我们面对这样的选择时,不妨问问自身是否拥有执着的信念和不慕名利的品质,在不良的社会环境中是否能保持独立的自我。“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我们要通过自身勤奋刻苦、默默无闻的努力去取得优异的成就,做一个实事求是、勤勤恳恳、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现在的我们,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少年时期,正如同前期的匡超人一样,勤奋刻苦地学习。我想,面对诱惑的我们,一定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保持独立的人格,在不断成长中蜕变,向着美好的未来展翅高飞。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11

读了这本《儒林外史》,我受益匪浅,心里久久不能忘怀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主要讲了一个个学生去考科举,有的无功而返,失败告终,有的中了科举,飞黄腾达。表达了官府的`腐败,作者也对保留人性的美好的人表示赞颂。

这本书告诉我们做成一件是必须持之以恒。画荷花的王冕,打弹子的萧云仙,以及一个个中了举人的学生······他们都因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做事,才会获得了成功。

我在毛笔上也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所以我在毛笔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每天都练半小时,雷打不动。手酸了,甩一甩,继续练;眼睛看花了,眨一眨,继续练;脚麻了,抖一抖,继续练;继续练,继续练······就这样,我的毛笔技术提高了很多。

不仅我这样做,爱迪生这位大发明家也是如此。有一次他为了灯泡里的材料没日没夜的尝试,做实验,做了一千多次才发现了钨丝,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我们一定要向王冕,爱迪生,萧云仙等人学习,坚持不懈做好一件事!

2021最新《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12

匡超人是作者笔下的一个否定性人物,然而其实匡超人以前并不是这样。少年时期的匡超人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漂泊在外时牵挂父亲,在兄长面前也很谦卑,懂得细心照料卧病在床的老父。然而渐渐地他却再也不是原来的自己:中了秀才后的势利;狠心逼妻回乡;潘三被捕后的翻脸无情;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的吹牛撒谎等等。其实在作者客观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可感的匡超人,他以前的善良朴实令人欣赏,而他的堕落则既令人惋惜又令人憎恶。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匡超人发生了改变?

其实,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他的变质,一方面是社会原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这种悲剧的`是封建的社会制度,作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以及势力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匡超人堕落的重要原因。当尽孝与科举功名道路之间只能选择一个时,匡超人选择的是后者。此时的他已初露势利之心。

总之,匡超人自身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形成了匡超人这个典型人物。他的变质堕落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且更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更是全社会、全时代的悲剧。

《儒林外史》第一回读书笔记 13

《儒林外史》的第一回以介绍主人公之一王冕的故事为开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冕出身贫寒但自幼聪明好学,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这让人十分钦佩。尤其是他对待自然界的热爱之情,以及通过观察自然界获得灵感来绘画梅花的过程,不仅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更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同时,这一章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个人才能的认可程度有限,许多有才华的 这种现象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要更加公平地看待每一个人的价值,并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和支持。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14

寒假我读了《儒林外史》的第四回,我又看见了一个虚伪自私、道貌岸然、心狠手辣的汤奉。

张师陆是南海县人,也是高要县县令汤奉的世侄。一次,他和汤奉的门生范进相约去高要看望汤奉,刚刚互相问候坐下,忽然有一个老人在门口求见,老人说:“当今天子不允许吃牛肉,但我们家刚好是以卖牛肉为生的,如果我家不能卖牛肉,那还怎么活啊?我为此恳求知县能够网开一面,不追究我卖牛肉的事情,我愿意准备五十斤牛肉赠与大人。”汤奉想张师陆以前做过几日小官,于是叫那个送牛肉的人先下去,然后对张师陆说:“小侄,你以前曾经做过小官,你一定知道怎么处理这件事情。”“依小人愚见,应该这样做……才能证明你的为官清廉。”张师陆说道。

汤奉听了,连声赞道:“妙!实在是妙!”第二天上堂,那老人为了请求县官老爷同意他上街卖牛肉,以维持生计,咬咬牙,提来了五十斤牛肉送与汤奉,没想到汤奉不仅没有接受,还大喊一声:“大胆!竟敢贿赂于我们!”后又命令手下人把老人用大枷锁住,将牛肉放在枷上,沿街示众。因时值夏天,天气特别闷热,时间一长,牛肉开始变臭。到了第三天,那老人经不住这烈日暴晒,活活地被汤奉折磨而死。

汤奉为了在百姓面前假装自己的清廉,竟然以老人的一条性命作为代价。想不到,后来这个伪君子居然落了一个为官清廉的`好名声,被提升为了知府。看了《儒林外史》第四回,我为这世道不公而深感愤愤然,更想在汤奉之类的伪君子身上吐他一脸的唾沫星子!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15

自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就颁布了科举录取的规则: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用《四书》、《五经》、八股文作为考试内容。当晚,天上就出现了“贯索犯文昌”的奇观。随后,一百多个小星星向东南方向坠去。

贯索象征牢狱,文昌象征文运,古人以天比人,“贯索犯文昌”,预示文人有灾,而后则是老天降下一伙星君维持文运。王冕不愧为奇才,纵观《儒林外史》,的确与之相符……

科举在明代的确危机四伏。文人为了参加科举、中进士及第,不择手段;而且文人只有写八股文这一条做官的途径,把其他的处世准则看轻了。于是,有些人不满于此规章制度,走出了这个名叫“科举”的怪圈,涌现出了一批可能当时被众人所误解的名士——

虞博士,淡泊名利,进士及第却丝毫不留恋官场;杜少卿,乐善好施,看重道义,对官人们嗤之以鼻;凤四老� 虽然如此,但有些人对他们并不理解,尤其是杜少卿,他曾被高大人批判为“杜家第一败家子”、“专和和尚、道士、工匠、叫花子这些下等人来往,没有一个正经朋友”甚至连杜少卿的父亲这样爱民如子的太守,也在他嘴里变了味儿:“呆子”、“不知道尊重上司,一心只想讨好百姓,‘敦孝悌,劝桑农’之类古文里假大空的客套话经常挂在嘴边上,惹得上司不高兴,官也丢了。”为什么杜少卿让高大人如此看不起?原因也是他亲口说的:“杜少卿若有真才实学,就应该中举当官,征辟算什么正道?”

对,原因还是科举!中举,甚至进士及第,才能光宗耀祖,才能出人头地,这才是当时民众的普遍看法,书中就有证据:马先生告诫匡超人“要以举业为主”“人生在世,只有举业可以出头,没了举业,就一事无成”;鲁编修教育女儿“要是八股文不好,没有讲究,不管你做什么东西,再好也都是野狐禅、邪门歪道!”所以,随后该才女评价蘧公孙“误了我的终生”也不足为奇了。科举对当时的人真的很重要,“周进倒龙门”、“范进中举”就是很好的证明。

既然科举对当时的人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只要剖析一下科举,就能知道该时间段的历史潮流。科举对外在的危害开篇就提到了,那么科举自身有没有毛病呢?答案是肯定的。批范进试卷的周进在书中的一段话:“原来他的文字得看好几遍才能知道其中的妙处,可见世上的糊涂考官,不知屈了多少英才!”评价一针见血,充分地揭露了科举自身的黑暗面。中举可以出人头地,那么还有别的方法吗?书上有一段有趣的对话:景江兰说:“你们所说的考科举中进士,是为名,还是为利呢?”大家都说:“是为名。”景江兰说:“赵爷虽然没有中进士,但外面的诗选上刻着他的名字,行遍天下,只怕比进士的名声大得多呢!”众人都笑了。读到这儿,我也笑了。

不管从隨到清活了两千多年的老寿星——科举,对古人有多么深重的危害,那也都已� 但是,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希望现在的素质教育能早些完成,这既能帮助学子们脱离学习的苦海,也能帮助国家� 书香伴着我的思绪,,轻轻地、自由地飞翔,撷一朵知识的彩云,牢牢地贴在心间。《儒林外史》,真的给了我很多,很多……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16

儒林,指儒人、读书人。而“儒林外史”也就描写了清代读书人那些荒诞不经的故事。在这个寒假,我读完了手中这一本厚厚的古言白话书——《儒林外史》。这本书讲解并描述了一群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形象,讽刺了当时因残酷的科举制度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习,在那个时代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读书能让自己的学问拓展、思想开阔,更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样的名言,但是在这本书中,我却看到了一种极端的读书方式。为了财宝,金钱和权力,读书人可以废寝忘食的读书,也可以从少年考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这其中,范进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是一个明朝的老童生,直到五十四岁才考中秀才,中举以后竟然高兴的疯了。在那之后,范进的官途顺畅,家中金银珠宝样样不缺。他的老母亲见到范进的财产后,也高兴的一口气没上来,一命呜呼。正如这本书开篇所说: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以后,味同嚼蜡。

即使知道结局是怎样,却还要一意孤行,享受功名带给他们的富贵。在残酷的封建统治下,书中的人们为追求功名富贵舍命读书、尽力读书,他们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事来追求虚无的利益。这种规则却很少有人打破。

当然,这个社会中也有坚守自己内心真正所想的人。王冕七岁丧父,在秦老家放牛为生。在如诗如画的风景中,王冕渐渐长大,练就了好画工。他厌恶官场之间的斗争和权势,最终选择退隐山林。我也从中感悟到生活的`道理。要坚持自己所珍爱的,不为了利益而轻触底线,不为了权势而失去尊严。

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王家三姑娘以身殉夫的故事。我惊异于王玉辉那三声“死得好”,可在看到之后的转折后也感叹世事难料。面对女儿和老友的离世,这位老人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气打垮。有些人和事总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都说读书可以明目,可书中的人物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肮脏的薄膜,只看得到眼前的功名富贵和脸面,根本看不到那些值得坚守的名节与操守,我感觉那个社会是悲伤的。

每读一遍《儒林外史》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要敢于打破普遍的规则,开创自己的路途;要坚持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不因外界干扰而放弃自己的内心;要珍惜当下、坚守当下,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17

暑假里,我读了清朝文学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在书中,他为我们展示了各种人物,他们身份不一致,社会地位不一,有吃祖宗饭的严贡生,有被科举考试逼疯的范进,也有不与封建社会同流合污的“四大奇人”,如才华横溢的王冕、会写诗词的裁缝荆元等。

我最敬佩书中的沈琼枝。她是一位教书人的女儿,是一个有见识、做事大胆的人。在她被骗做盐商小妾时,她不卑不亢、沉着冷静,把他家里的金银器皿、珠宝首饰等打成包裹,买通丫环,偷偷逃跑了。她逃到南京,以卖文为生。其实在封建时代,妇女在社会上是很难依靠自己立足的,但沈琼枝坚信做人贵在自强自立,她不贪恋盐商的奢华生活,大胆出逃,靠自己的双手生活,走上了自力更生之路。

在生活中,只有自强自立才能自尊自爱,如果依附于他人而生活,看似占了便宜,无忧无虑,却是前景堪忧。当今社会上有不少“富二代”“巨婴”,他们坦然享受着家庭的优越生活,一旦“大厦倾”,他们将何去何从。

此类靠吃祖宗饭的人,未来如何靠自己的双手在社会上立足?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家庭条件较好,但这自强自立的精神一定要传承下来,它会引导你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紧随社会发展的步伐。现在的社会拒绝“巨婴”和“富二代”,提倡“少年强,则国强”,需要的是自强自立的青少年,所以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为将�

《儒林外史》第一回读书笔记 18

《儒林外史》开篇即以独特视角切入主题,通过介绍王冕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形象,为全书奠定了基调。王冕虽出身贫寒但自幼聪颖好学,最�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仅仅依靠艺术成就来获取物质财富或社会地位,而是选择了隐居山林,过着简朴而自由的生活方式。这样的选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得。

从王冕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具备的态度:对艺术本身的热爱远超过对外界认可的渴望。同时,这一角色也引发了我对“成功”定义的思考。在现代社会里,“成功”往往被简单地等同于金钱地位等外在标志,但实际上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独特的追求与梦想。王冕的故事鼓励我们要勇于追寻内心的呼唤,而不是盲目追随大众的脚步。

总之,《儒林外史》的第一回就以其丰富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吸引了我,让人迫不及待想要继续探索后面更多精彩的内容。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我们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思。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19

《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近来读了,颇为喜欢。

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却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开了统制者残酷的文字狱,这是很有勇气的。并且对于这本书的主题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讲的非常清楚:“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闹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乃终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全书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这是它独特的亮点。

还有这本书中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一道了出来,一点也不做作。因为作者不喜欢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了王冕母亲临死时劝说儿子的话:“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麽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遗言,将来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而匡超人的父亲临死时也有类似的遗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坦荡。

关于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讲述出来的:比如王冕弃官隐居,匡超人的背弃遗训混官场,周进对于仕途的情有独钟,范进中举等等。我比较佩服王冕的身处诱惑时表现出来的坚定。唾弃匡超人、周进、范进等人的不知廉耻。

王冕是个农民出身的放牛娃,他凭借聪明好学,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自学得到了画荷花的绝招,但从来没有迈进科举的轨道,从不被功名富贵所连累,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孝敬母亲自食其力,当他得知朝廷要他出来做官时,他却连夜逃到了会稽山隐居。因为他知道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与活动,只能做一名没有灵魂的奴才了。他最终成了一个磊落潇洒的人。

匡超人是一个敦厚朴实的贫苦孩子出身,由于对于仕途的追求背弃了父亲的遗训,一心贪图功名不顾德行变成一个毒辣凉薄趋炎附势的统制者的打手,终生痛苦没了人样。六十多岁的周进,因为未曾进学不得不卑躬屈节,忍着新进

学的梅三相公的嘲笑,还替前朝新中的王举人扫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后来连教馆的职位也给丢了,只得给商人记账,还哭的死去活来最后商人给他捐了个监生,他竟没了尊严爬到地上给他们磕头说他们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马也要报答。要知道那时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进不顾一切却恭维他们是多么可笑。还有范进,他是连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后来终于上榜了,发榜的那天家里连米都没了就抱着正下蛋的母鸡到集上去卖了,当他的知中举后拍手大笑欢喜的疯了,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户的耳光才清醒过来,后来平步登天,还有许多人来奉承他,转眼间房屋田产、奴仆丫鬟什么都有了。

这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八股文考试弊端百出,可以行贿,可以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当安东向升为安庆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时,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笔的,有传考卷的,有丢纸团、扔砖头的,挤眉弄眼的,无所不为,甚至还有一个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机会,走到土墙根前,竟把土墙挖了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这样的环境能出什么样的人才官吏,又怎么能使清政府千秋万代呢,这里体现出了清灭亡的实质漏洞。

在这本书中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孝子还是逆子,无论是升官者还是罢官者,无论是翰林学士还是侍读,都写得形象逼真,美丑可见。这本书的语言也是很有艺术的,经常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尽相”。没有艺术的语言便不是文学,文学应该是语言艺术的宝塔。它的任何部位都应闪烁着语言艺术的光泽,《儒林外传》全然达到了这一标准。这本书的艺术结构很独创,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但却有贯穿始终的思想。用功名富贵引出不同的各类人物,借以否定了那时的科举社会制度。

《儒林外史》不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几乎达到了超及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欢这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20

《儒林外史》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也是一部讽刺小说。

本书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一些看起来平常的事写进了书里,把这些事里的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无一都不揭露了社会上某些人的虚伪。胡适评价了作者:“安徽第一个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而是全椒县的吴敬梓。”

这本书的每一回都写了不同的人物和主题。书中的第一回写了王冕的生平,作者其实也是在借机表达自己有高洁的志向,不想去到尔虞我诈的官场。在第三回中,作者刻画了一些及其虚伪的人物形象,比如范进的老丈人胡屠夫,在范进中了秀才想去考举人的`时候,竟然把范进臭骂了一顿,而在范进中举之后,胡屠夫却使劲的奉承他,这里刻画出了一个“变色龙”的人物形象,这也就证明了吴敬梓的文笔是值得古今中外的人去称赞的。严监生临死前,一直伸出两根手指,迟迟不肯断气,最后还是一个小妾拔掉了一根灯芯才断气,作者把“铁公鸡”形象刻画的非常入木三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物描写,最让我感动的人物郭孝子,他不怕艰苦,历尽千辛万苦寻找被迫出家的父亲,尽管父亲不认他,而他却默默无闻的供养着父亲。郭孝子是天下难得的孝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百善孝为先。

总之,《儒林外史》是一部平凡而又伟大的讽刺小说,正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1500字 21

《儒林外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堪称一流的长篇小说之一。该书对后世影响极大,许多著名作家如鲁迅、钱钟书等人对它作了很高的评价。名篇《孔乙己》、《围城》深受其影响。这个暑假我翻开了《儒林外史》,从头到尾细细地阅读了这本书,下面我谈谈自己阅读该书的粗略感想。

在结构上,这篇小说结构极有特色。全篇共有几百个人物,但没有一个中心人物。作者为了叙述的方便,采取了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方式。但这种过渡却显得很自然,由于作者在书中注重了前后照应,所以使此书看起来虽有些散,但绝不凌乱。简单地说,吴敬梓采用了链条式的结构,作者注意了环节之间的联系。这种结构在小说中,尤其是在长篇小说中很少见。因为这种结构很难驾驭,而且常常会使小说出现一盘散沙的局面。而吴敬梓却利用的很好,这主要得益于小说高超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内容上,作者重点刻画了三类知识分子:迂儒、有闲文人和贤儒奇儒。透过他们,作者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的虚伪与对知识分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如迂儒,代表人物有周进、范进、王玉辉等人。这些人既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却也是封建科举的维护者。老童生周进求功名直到60多岁仍未考上秀才,可是他从未有过丝毫的怀疑和反抗,相反还默默地承受周围人对他人格的侮辱和践踏。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和扭曲。当他好不容易花钱和别人一起走进他一心向往却从未有机会走进的贡院时,他的被扭曲的心灵崩溃了,竟径直撞在号板上昏死过去,在别人用开水将他灌醒时,仍大哭不止。至于范进,平生遭遇比周进好不到哪儿去。吴敬梓对范进中举时荒。唐可笑的表现刻画得淋漓尽致,已经成了经典的 篇� 迂腐透顶的儒生王玉辉,为了追求所谓的礼教的赞许,他竟同意女儿绝食殉夫。任凭亲家的反对与妻子的痛哭,他最终还是眼睁睁地看着女儿绝食而亡。虚幻与残酷的礼教不仅毁灭了他自己的理智,也毁灭了他的女儿。再如有闲文人,书中对此类文人刻画得最多。作者集中写了三群:湖州莺脰湖高士,杭州西湖斗方诗人,南京莫愁湖定梨园榜的名士。其中,湖州莺脰湖高士是最可笑的一群。这些人中,有的本是一些无能之士却自欺欺人地自称高士,还有的明明热衷功名却装作对其不屑一顾的虚伪之士。这些高士最终都暴露了自己庸俗可鄙的嘴脸。再如贤儒奇儒,贤儒以虞博士迟衡山等人为代表,贤儒们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完善,追思古代贤人与古礼,虞博士在赶路途中见穷苦夫妇相继过世,自己掏钱将其埋葬并为他们写祭文;奇儒以天长杜少卿为典型,他乐善好施,即使家财散尽仍不以为意。他轻视功名,拒绝别人给他送来的功名。他狂放不羁,常常携妻子外出踏青饮酒,不管他人闲言闲语。这些人才是民族优秀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载体,才是整个民族的脊梁和希望。在小说中,他们为了改变庸俗的世风,企图通过仿照古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但最终只落得失败的下场,这一方面反映了作者认识的清醒与深刻,但另一方面又反映出作者对改造时世找不到思想的出路。

在思想上,作者通过对迂儒有闲文人以及贤儒奇儒的刻画,表达了对封建科举的嘲讽与鄙视。吴敬梓对迂儒的描写尤其成功,周进的悲苦、屈辱,范进的疯狂与虚伪,王玉辉的可憎与可怜在作者的笔下暴露得淋漓尽致。对于他们扭曲的心灵,作者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科举。小说开头王冕对科举的感叹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代文人有厄”道尽了多少荣辱兴衰。吴敬梓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看得很清楚,它对文人身心的摧残已通过一个个悲剧人物表现出来,由此对科举制的罪恶提出了强烈的控诉。作者对科举的控诉,对儒林(即知识分子)的揭露也是空前的。鲁迅由此佩服地说:“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谓之绝响。” 《儒林外史》的历史地位与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22

怀着平淡无奇的心情,读完了《儒林外史》的序言,说来说去,无非就是 “现实主义”“讽刺意味”“科举制度摧残人心”,没有妖魔鬼怪,没有英雄儿女,索然无味的情节配上艰深晦涩的文字,名义上吹嘘一下这本书脍炙人口、含义深刻,实际上我还没读就觉得,这本书就是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在读完“范进中举”和“临死前的严监生”两部分内容后,我所谓的赏析就和网上、书籍上说的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范进中举,可喜可贺反而乐极生悲;而严监生家财万贯,临死前唯一的留恋竟是那两棵灯芯,吝啬鬼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们都被封建教育扭曲,灵魂受到了束缚,精神受到了迫害,可怜又可悲。但当我静下来自己思考时,却觉得这种解析,作为答案,并非正解,读后感应是主观题,何时变成这种固守成规的客观题了?范进的丑态被人诟病,可笑吗?不,一点也不好笑,很现实。活了大半辈子,寒窗苦读几十年。受尽了他人冷眼相待,突然一步登天,平步青云,从穷困潦倒走向锦衣玉食。终于出人头地,终于能不再受人欺压,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搁在一个压抑了大半生的人身上,怎能无动于衷?就因为这一时的放飞自我,就被说成心灵脆弱,就可以忽略他这么多年来的心理压力吗?家境的潦倒,岳父的冷漠,乡邻的鄙夷,二十多次落榜,一个人咬着牙坚持到胜利。这份恒心,毅力,不动如山,又有谁能做到呢?严监生又怎么吝啬了呢?他对妻子王氏有情有义,对王氏两个兄弟出手阔绰,礼节周全体贴。在他那不争气的哥哥严贡生惹了官司时,本可袖手旁观的严监生主动承担责任,破财免灾,对于严贡生的一走了之,并未责备,甚至给他留了一份厚礼,明明家境富有,却日日粗茶淡饭,和他大鱼大肉、坐吃山空的兄长严贡生,谁更吝啬?吝啬是对他人苛刻,不是严格律己的贬义词。这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表现,何有“吝啬”之说!

范进的迂腐、虚伪、软弱卑微不可否认,严监生的胆小怕事,精打细算无可非议,但也不能因为如此,就片面的评论一个人的一生。书上的解析,网上的评论,都是些千篇一律的心灵鸡汤,像是一个数学公式一样套用在所有“脍炙人口”的书籍上。但当我静下来思考时,突然有种悲哀,为“千篇一律”而悲哀,这些赏析都流露着讽刺悲哀,暗含着这本书的核心主旨,我不禁有些后悔,后悔没有自己思考便看了文章主旨,就像是忍不住偷看了数学答案,即使依靠自己写出计算过程,仍是感受不到收获,我也有些好奇,好奇如果自己没有看前言,能否看出这本书的主旨。那么多人的赏析中,又能有多少人能自己得出结论呢?对于《儒林外史》的种种因果,读第一遍觉得“又臭又长”,再读第二遍时觉得有些意思,在读第三遍时,我就觉得回味无穷了。其实读书的感悟,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法做到十全十美,但可以独一无二,仔细得读,反复得读,读书做学问要实事求是,自己得出的结论才是真正的收获啊!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23

《儒林外史》这本书被视为我国讽刺文学的经典之作,因为这本书是用一则则平实又深刻的故事,让我们知道科举制度对中华民族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着多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在对知识的追求上,造成了多么严重的伤害。十八世纪,吴敬梓在南京完成这部杰作,留下他对懦弱学子的感叹。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勤学苦读的王冕、爱财胜命的严大育、骗吃骗喝的张铁臂、坐吃山空的权勿用、还有知情达理的戏子鲍文卿……作家吴敬梓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仿佛就发生在我身边一样。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戏子鲍文卿,他帮助了一位知县,保住了知县的乌纱帽,知县感谢他,让他在身旁坐下,但鲍文卿不肯,知县请他吃饭,鲍文卿还却直摇头,直到管家陪他吃饭,他才欢欢喜喜地说笑起来。一位戏子都这么知礼守义,我们真应该学习他这种精神。我比较佩服王冕的身处诱惑时表现出来的坚定,唾弃权勿用、牛浦郎、张铁臂等人的不知廉耻。

这本书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考试弊端百出,既可以请人考试,又可以行贿,还可以冒名顶替。当安东升为安庆知府他去考察童生时,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笔的,有传考卷的,有丢纸团、扔砖头的,挤眉弄眼的,恶形恶状,无所不为,甚至还有一个童生,借口出去方便的机会,走到土墙根前,竟把土墙挖了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从隋朝开始科举制度的出现,给了天下所有读书人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因为它不分贫贱富贵,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能凭借真才实学进入仕途,为国效力。但随着岁月流逝却慢慢变了质。至使到了清朝这样的环境下能出什么样的人才官吏,而在这种环境下演生出一批批各种使诈耍滑的官员,又怎么能使清政府千秋万代呢。

《儒林外史》给我了许多思考,不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所以我更加喜欢这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读了之后,我感触万千,知道了什么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