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前10回读后感(精选8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

西游记前10回读后感 1

《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人。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约卒于万历十年。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大约是中年以后,或认为是晚年所作,具体时间无法确定。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二卷、散文二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合由丘度编订而成。

唐代的和尚玄奘到天竺去寻访佛经,历史上确有其事。他于唐太宗贞观三年出发,历尽艰辛,费时十七年,经历百余国,取回佛经原典657部。回国后由他亲自口授,门徒记录整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他所历诸国的地埋历史,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奇闻轶事,使当时的读者大开眼界。

在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书中,神话传说的成分进一步增加,中心人物也由唐三藏变为神通广大的孙行者。到元代,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一道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大体定型。元、明西代还产生了不少以取经故事为题材的平话和戏剧。吴承恩正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予以加工整合,径过一番再创作,才写成了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生动的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读书笔记 2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吴承恩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此书也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著之一。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被吴承恩描写得生动有趣,他们各有各的特点,性格各不相同。

在唐僧师徒四人中,孙悟空是第一个发现妖怪,可是他的师傅唐僧是肉眼凡胎看不见妖精的真面目分辨不出,经常错怪孙悟空。在《三大白骨精》这个片段中唐僧被白骨精的妖术所迷惑,责怪悟空滥杀无辜,对他实行惩罚——念紧箍咒,让悟空疼痛难耐,不给他解释的机会。悟空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听师傅的,不死皮赖脸地跟着师傅。当唐僧被妖怪捉去,八戒找他寻求帮助是,他一听到师傅有难,就义无返顾地跑去救师傅,没有半句怨言。他虽然天生比较冲动,性格也比较火爆,有时会冲动而杀生,不过他杀得都是妖怪,他的`本性可是善良的。

虽然唐僧有时候是非不分但是却也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与坚持不懈的意志力。为了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以造福苍生,他没有为了快速到达西天取经而让悟空翻筋斗去取,而是要求自己一步一个脚印不急于求成踏踏实实地走去,当孙悟空提议要背他去取经时,他严词拒绝。

唐僧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是由于他们的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才取得了真经。这又让我懂得了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

西游记读书笔记 3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一部家喻户晓的著作。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形象总从心底油然而生。我小时候曾多次和家人们一起一遍又一遍地《西游记》的电视剧。最近,我开始看原著,没有想到,原著给我带来了更多的震撼。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真是一个伟大的人,能把这么复杂的故事写得那么有魅力。

“我这一去,必定直到为陛下取得真经……”一心向善的唐三藏。在取真经的一路上,他甚至连要杀害他的土匪都不忍伤害。看到这里我就心生不满了。这样的一个恶人干嘛还要赦免他呢?许是他真的是一心向善,一心度恶。他始终不忘自己在众人前的承诺,一路上无论是各路妖怪的一再威胁,还是一路旅程的颠簸。倾国倾城的。女儿国国王,优雅美丽的孔雀公主,若是迎娶,必定是温柔乡。可是他丝毫没有动摇,只是选择离开。十万八千里是一种怎样的信念,脚的丈量是心的虔诚。

“我乃齐天大圣……”他一个顽劣的泼猴,受日月精华,裂石而出。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 斜月三星洞师从菩提老祖学得本事,大闹龙宫后封为弼马温,反下天界后又为齐天大圣,无奈生性顽劣大闹天宫,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以他的本领如果能在天宫混上几百年,必定能做个大官。可是他做事不顾后果,白白浪费了五百年的青春。不过世上没有后悔药,幸好他知错就改,一路上任劳任怨一心保护唐僧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至于八戒、沙僧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是正是这一种缺陷,《西游记》才变得有意思。一路上师徒四人的各种优缺点拼加在一起便是人生命的完美。

西游记前10回读后感 4

同学们你们知道西游记里勇闯有龙宫,篡改生死的是谁吗?没错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有一次孙悟空觉得自己没有一个称手的兵器也不是办法所以四个老猴子跟孙悟空说东海龙宫有一样称手的兵器。然后孙悟空来到东海龙宫讨兵器,东海龙王一下子拿了很多的生兵器,可是孙悟空还是嫌太轻了。龙王对孙悟空说:“我们龙宫已经没有更重的`兵器了。”接着龙婆对龙王小声的说:“我们龙宫不是还有一根定海神针吗?不仿让他试试,赶紧打发他走才是。”然后龙王向孙悟空说,孙悟空便叫龙王拿来看看,龙王说:“宝物实在太重了,要让孙悟空自己去看。”走到宝物前,孙悟空觉得宝物太长太大了,刚说完那神铁就细了小了一圈,直到变的可以藏到耳朵里,然后又问龙王要了一件披挂便回了花果山。

还有一次,孙悟空被两个勾魂鬼拉到了“幽冥界”孙悟空顿时明白过来,便拿出金箍棒将两个勾魂鬼打成了肉酱。孙悟空一路打进去十殿冥王吓得胆战心惊。孙悟空大叫:“快取生死簿来。”冥王赶紧叫人取出生死簿,孙悟空把自己和猴子猴孙的名字都抹掉了,最后孙悟空心满意足的走了。

同学们在《西游记》里我最喜欢孙悟空,你们最喜欢谁?

西游记读书笔记 5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个自诩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必须修读的,我自然不能免俗。而我最爱的,就是《西游记》,光怪陆离、色彩斑斓,又振奋人心。读完《西游记》,最感动于孙悟空,我惊叹这个英雄。

“英雄”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辞海》中说英雄是杰出的人物,曹操说英雄要有包容宇宙之心,吞吐天地之胸。《英雄》中则描绘了英姿飒爽,舍小我求大我的一群英雄。我认为,英雄是那些顽强地掌握自己命运、并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的人。

孙悟空无疑是英雄的典范,他为了自由,为了自己的尊严,不惜与一切进行斗争。他和天兵天将、神仙菩萨打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看似很热闹、很精彩,我却隐隐感到一层悲剧成分:他即使神通广大,与命运的搏斗中还是显得无助、单薄。人是无法与由这时代决定的。宿命对抗的。正因为这种对抗的差距悬殊,发自内心而拼尽全力的抗争才显得悲壮,明知不可 如今,真正与命运进行生死搏杀的人很少,即使有,也不都是为了崇高的目的。

正因为大多数人为了琐屑的目标而努力,所以当今真正的英雄几乎没有,没有人能登高一呼,或以身作法,告诉人类更高层次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英雄的哈姆雷特向人们昭示了人的价值,英雄的浮士德则用他一生的追求告诉了人们生存的价值。人类需要发展,需要下一个英雄,然而,他哪儿?他能告诉我们什么呢?真正意义上的英雄总是出现人类发展的时代交接点,千年更替的时刻,人类不该对英雄主义精神漠然视之。现今社会太需要这种千金难求的精神了。

英雄—孙悟空—《西游记》已不仅仅是一部名著,更给我们激励和源自内心的力量。

西游记读书笔记 6

前前后后也拖了很久才读了一遍小说,再回想起电视剧,发现电视剧的还原程度还是极好的,欠缺的也许就是书里的那三个徒弟是人见人怕的`,长相看起来是凶残的。毕竟这电视剧不可能打造观众都不敢看的视觉出来。回到小说,我坚信这绝不是像我所看的那么简单,它的私地下必然藏着某些我目前无法理解得到的思想,无论是猴子从齐天大圣到斗战胜佛的变化,还是有背景的妖怪都会收回去啥罪没有而牛魔王等妻离子散又身亡,又或一次取经强行加难害死多少平民百姓,以及如来两个亲卫明目张胆地寻贿赂,还有所谓唐僧取经本身只不过是太子上位前的一个走过场而已,都是一些非常值得去深思的问题。

暂抛开这些,读完西游记,我由衷得佩服孙悟空,也更加明白为什么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孙悟空,我觉得那是因为孙悟空身上具有中华民族人民最向往的生存之道,他勇敢,顽强,聪明,有骨气(可见他为救师傅变化成妖怪手下要磕头时心里流泪:我这一生只给两个人磕过头,一个是我师傅,一个是如来),狡猾,幽默(时常挑逗猪八戒)等等,也许他除了长得吓人一点,真的没有任何缺点了,瞬间成了心中第一男神,而且也许我们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个孙悟空,向往他的神通广大,无所不能,随机应变,自由自在。

所以看到猴子最终成了斗战胜佛,心里高兴他赎完了大闹天宫的罪而关系,也默哀再也见不到那个齐天大圣了!

所以那些向体制挑战的人最后基本不是孙悟空就是牛魔王?

西游记前10回读后感 7

《西游记》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四天取经,遇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除魔,化险为夷,取得真经的故事。

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受日精月华,一日受风,化为一石猴。石猴被众猴拜为〝美猴王〞。美猴王求师,得到菩提祖师的教导,还得到了一个好名字——孙悟空。孙悟空学会了地煞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孙悟空打败混世魔王后,大闹东海龙宫,得到定海神针。龙王上报天庭。孙悟空有大闹地府,阎王上报天庭告孙去空,太白金星建议,把孙悟空召上天庭,做马夫。可孙悟空又返回花果山。

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但孙悟空连胜巨灵神。哪吒,玉皇大帝被迫封孙悟空为〝齐天大圣〞因蟠桃会上没请孙悟空,孙悟空便大闹蟠桃会,再次打败九曜恶星。四大天王,十万天兵,可最终被抓,压到五行山下。

五百年后,被唐僧救出,孙悟空拜唐僧为师,一同西天取经,路途中收服猪八戒。沙僧做徒弟,一路遇九九八十一难,但最终大功告成,被封为斗战圣佛。因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闻名天下。

西游记读书笔记 8

读书笔记是大家平时在读书时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内容鉴赏,探讨主题,评论人物,评品语言或者读后感记下来,也可以摘抄下你感兴趣的精美语句,语段,词语。《西游记未解之谜》是一本非常值得回味的书,很多人会觉得作者在胡说八道,没有一点的实际依据,但是假如没有往深究,也得不到那些理论。作者是看得够深,够彻底,才能够分析的头头是道。

没有一点的工本和内涵的人是不会有太多的理论。就像于丹解论语,易中天品三国,他们都是到了出神进化的地步,但是他们都是在说明作品的优点,人物的性格特点,就像易中天说的:诸葛亮太神了,超出了人类,变成人妖。但是,这本书大多是在分析作者的过失以及难以理解之处,人无完人,吴承恩也是会有错的。就像在陈光蕊被杀后,殷温娇(陈夫人)见刘洪打死了丈夫,也便将身赴水,刘洪一把抱住道:“你若从我,万事皆休;若不从时,薪尽火灭!”这句话耐人寻味。作者居然能分析出他们是有关系的。,温娇不是怕死,而是怕与刘洪分手。到底作者分析的对错与否,只有我们自己再认真的往看原著。俗话说:尽信书,不如不读书。我们也要理性的往看作者的各种观点和看法。

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难道说的就是他们的那种境界,那我们读书也就属于泛泛,能懂基本意思就足够了。舍友说:她上高中时她堂哥告诉她,假如她能把一本英文小说全部都弄懂,那么高中三年英语就可以不用学了,由于那些已经够她学了。同样的道理:要想学好,重在理解,参悟,自然而然就会有超乎想象的结果,让自己都匪夷所思。高中时,大家都在做大量的练习题,数学老师也是经常教导我们要理解,要领悟,悟性高的人往往会学的更快,更好。

联系到我们生活中,我们不管做什么事,不是要做的更好,而是要做的最好。假如我们做事能够达到我们的目标,那么,我们也无憾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