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是一种常见的书面形式,用于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学术研究、商业管理、政府机构等。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
一。什么是颁奖词
颁奖词是在颁奖典礼上, 用来介绍获奖者的事迹, 并对获奖者的贡献作出评价的文字。一般通过主持人宣读, 让观众或者听众了解获奖者的事迹, 领会获奖者的工作价值、人格精神等, 从而受到教育。
二。颁奖词的特点
1. 简练概括。
颁奖词要以极其简洁精练的语言高度地概括每一个获奖者的崇高精神和闪光点, 并予以浓墨重彩地展示, 既有高度也有深度。如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陈玉蓉的颁奖词:
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 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 她就舍出血肉, 付出艰辛, 守住信心。她是母亲, 她一定要赢, 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
2. 富有特点。
颁奖词根据获奖者事迹的不同, 或明快, 或凝重, 或平和, 或庄严, 于人于事, 于情于理都显得十分和谐得体。
如写给跨栏运动员刘翔的颁奖词:“12秒91, 他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跨越, 100年来的记录成了身后的历史, 十重栏杆不再是东方人的障碍, 因为中国有刘翔, 亚洲有刘翔!这个风一样的年轻人, 他不断超越, 永不言败, 代表着一个正在加速的民族。他身披国旗, 一跃站在世界面前。世界看到的, 是他身披的国旗。”———给人的感觉是明快。
写给日本律师尾山宏的颁奖词:“一位70岁的日本老人, 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政府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在他身上, 人们看到了跨越国家和民族的正义力量, 这力量启示着人们, 在捍卫正义的道路上, 人们可以超越一切界限, 而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正义响在心中的声音。”———字里行间透出的是凝重。
3. 清新优美。
颁奖词语句长短结合, 风格刚柔并济, 抒情、描写、议论各有侧重, 有的还恰当引用了一些名诗名句, 尺幅之间, 五彩飞扬, 读来朗朗上口, 给人以美的享受。如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沈浩的颁奖词:
两任村官, 六载离家, 总是和农民面对面, 肩并肩。他走得匆忙, 放不下村里的道路、工厂和农田, 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高堂。那一年, 村民按下红手印, 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 他们再次伸出手指, 鲜红手印, 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4. 饱含深情。
颁奖词赞扬的人和事虽然各不相同, 但无论是褒扬还是怀念, 都洋溢着崇敬之意, 一字一句饱含深情。如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给丛飞的颁奖词: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 到被死神眷顾之前, 他把所有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没有丝毫的保留, 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 用歌声点亮希望, 如今, 他的歌喉不如往昔嘹亮, 却获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又如给武秀君等11位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的颁奖词:
“一诺千金。是你们, 用宽广的心胸, 标定了人间的公平;是你们, 经历困苦, 信守承诺, 显示了中华文明代代传承的善良天性!那就是, 对待他人, 将心比心;对待自己, 方正严明———向你们致敬!”
三。颁奖词的写法
1.要扣住人物的身份特点
如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邓小平的夫人卓琳的颁奖词:彩云之南的才女, 黄土高原上的琼英。携小平手五十八载, 硝烟里转战南北, 风雨中起落同随。对她爱的人不离不弃, 让爱情变成了信念。她的爱向一个民族的崛起, 注入了女性的坚定、温暖与搀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陈淮这样评价她:
不动摇, 一生不动摇, 历尽沧桑绝不动摇。不是因为她是谁的夫人, 而是因为她是一个不可动摇的人。
陈小川:她默默地站在一位时代伟人背后, 用坚定的信仰和深深的爱, 支撑着伟人度过劫波, 支持着伟人创� 在近30年中国崛起的历史记录中, 应该有她重重的笔墨。
又如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给李春艳的颁奖词: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 提着篮子在田垅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 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 一副瘦弱的肩膀, 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 她不是迁徙的候鸟, 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又如一位学生给某学校一位获奖老师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他是一名乡村教师, 三十年如一日地在三尺讲台上挥洒汗水。虽已成为老马, 但是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手拿一支粉笔, 他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学子的心田;手执一根教鞭, 他用过人的睿智指引学子成功的方向;手捧一颗爱心, 他用慈爱点燃学子的心灯, 让孩子们直奔希望
2.揭示人物最突出的价值。
如萨布利亚·坦贝肯, 1970年出生于德国, 12岁时双目失明。“盲文无国界”组织的创始人。200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光明心生”。在波恩大学求学期间, 她发现藏文还没有盲文, 便借鉴其他语种盲文的开发经验, 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发出藏盲文。1997年, 萨布利亚到西藏旅行。她骑马穿越西藏各地, 发现这里的盲童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便萌生了创办西藏盲童学校的想法。她在引领着失去光明的孩子重新认识自我、找回自信的同时, 也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她看不到世界, 偏要给盲人开创一片新的天地。她从地球的另一边来, 为一群不相识的孩子而来, 不企盼神迹, 全凭心血付出, 她带来了光明。她的双眼如此明亮, 健全的人也能从中找到方向。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涂光晋这样评价她:
她是当代的普罗米修斯, 虽然自己看不到光亮, 却给远在异国他乡的西藏盲童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王振耀:她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的白求恩!一个外国盲人能够直接感受到藏族盲童的需求, 这需要一种高尚的人道精神, 更需要一种博爱的慈善情怀!
又如, 一位老师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辛苦劳累, 可依然无怨无悔, 即使化作春泥, 也更护花。他是三尺讲台上最可爱的人。凭一支粉笔勾勒山河, 靠两袖清风书写历史;他用学问回应求知的双眼;他用汗水滋润干涸的心田;他用心血铸就自己人格的光辉;他用双手撑起学子灿烂的明天。
3.使用短句、整句, 注重音节协调
如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给袁隆平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时, 已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时, 却仍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 一介农夫, 播撒智慧, 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 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 最是风流袁隆平。
读后感结尾怎么写
篇一:>读后感结尾怎么写
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
一、读懂原文抓中心:我们在读中可分三步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地“读”,才有写“感”的条件。
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
三、
读感结合有侧重:指导学生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做到二不二要。四、联系实际谈感受:指导学生联系自己或别人的思想和生活 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关键词]:读后感;感点;实际
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可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想,把自己的收获或感想写出来,就是>
,也叫读后感。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语文水平,那么怎样 指导学生写有新意、有感情、有见解、有体验的读后感呢??一、读懂原文抓中心?
“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如果有必要的话,在读文章前我们可先让学生了解一下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作者等。在读中可分三步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以《小音乐家扬科》为例,一是初读感知,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来龙去脉,建立起对课文的初步总体印象。初读《小音乐家扬科》我们知道文章记叙了具有音乐才能的波兰穷孩子扬科为了看看、摸摸地主仆人的小提琴而惨遭毒打,含冤死去的事。二是细读深思,抓重点,引导学生评词析句,细读深思,体会用词的生动、准确。细细品读文章,可先让学生找出一些能反映扬科热爱 音乐的重点词句,再细细体会语言的形象生动,>故事的扣人心弦之处。三是研读体悟,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思想,用心去感悟生活、研读文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们进一步明白了夺去小音乐家扬科生命的罪魁祸首是人吃人,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穷人的孩子即使有才能,也只能被埋没,甚至遭到被-迫-害至死的悲惨命运,使学生感悟到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如此>幸福。我们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地“读”,才能领会到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才具备了写“感”的条件。?
二、选择重点作感点?
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读后感,可“感”的点很多,要写好读后感,必须选好“感点”。什么 叫“感点”呢?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它不是凭空产生的。面对众多的感点,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感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切不可面面俱到。例如《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有这么三个方面可 二是写刘备的语句和写张飞的语句对应起来可以看出刘备态度很谦恭。三是从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完成统一国家大业,从中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我们可发现第三个感点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也就是反复读这个故事后感受最深的一点,那么我们就选第三个作为读后感的切入点。?
三、读感结合有侧重
写读后感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我们说,“读”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读”的结果和目的。读后感中少不了对原文的“叙”述,但它不像记叙文中的“叙”那样具体、形象、生动,读后感中的“叙”要做到简明。小学 生写读后感常犯的毛病是复述原文,没有做到简明扼要。有的只“感”不“读”,离开原文意思漫无边际地胡编乱写,说道理时空发议论,而缺乏身边的实例。写读后感可以说经验,也可以谈教训。大多出色的读后感,总是受原文内容或情感触发,从而引起对生活、学习、思想等实际问题的思考。读后感,是有“读”有“感”,“读”、“感”结合的。可以先叙述文章内容,后集中谈体会,这种写法适于只谈一点体会。还可以边叙边谈体会,“读”和“感”交叉写,这种写法可以谈几点体会。无论用哪种方法写,必须叫学生做到二不要;不抄录课文:要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不离开文章的内容,要真切联系自己的实际抒发感想。?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
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没有情感的读后感苍白无力,有情感的读后感才能感染人。以《时光老人的>礼物》为例,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孩子们对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很珍爱,表现在哪里?你觉得应该珍惜 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吗?平时你有哪些珍惜 时间的事例或不珍惜时间的做法呢?以后你会怎样对待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呢?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学生就把文章内容、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这样就能写出真情实感,倾吐真实心声。而在指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时,不要就事论事,要注意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从古到今,从近到远,从己到人,从正面到反面,只要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关系,都应允许他们大胆自由地写,如果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与作者的切身体会结合起来写,那么他们的读后感一定更真切,更有感染力。
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矗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篇二:读后感结尾怎么写
读后感:读过一篇文章或看完一本书后,我们都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把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就是你在写读后感>观后感的内容了,这就是读后感。
一、写读后感的一般步骤:
(一)开头简单介绍原着。(包括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以便读者对所读的文章有一个大概地了解。
(二)谈感受。这部分必须要注意的是要结合所读文章谈感受。引用原着的内容要少,感想的内容要多。“引”是为了“议”引用要恰当,不要只“引”不“议”。
(三)结束语。结尾用结论性的语言进行概括,点明主题。
二、写好读后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读懂原着。
读懂原着,不但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文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弄清作者的写作动机,才能在自己写作时,进入题意,不偏离主题。
(二)深谈感想。
感想点:要写好读后感,首先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想一想文章里写的那一件事,哪一个人,作者告诉我们的什么道理,对自己教育最大、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找出一个“感想点”——也叫“感点”,而这个感点,也就是你写的这篇读后感的中心思想。
“感”由“文”生发,因此,“感”应与“文”由密切的关系,即把“读到的”与“想到的”紧密结合起来,但一定要注意,“感”是重点,不应只注意读了什么,而忽略了感受、感想,“重墨要泼洒在感上”。
写读后感不要面面俱到,应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去谈感想,或是原着的主要内容,或是原着的中心思想,或是原着的某一个情节,抑或是某一段话,某一句话。围绕一方面写深写透,用鲜明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一部分重在联系实际,或联系社会实际,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展示议论,也可以适当的进行叙述抒情,写出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
三、写好读后感有四点要特别注意:
(一)、由于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也由于我们每个同学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能力和水平等等都不一样,因此,每个人找的“感点”一般也不可能相同,也就是说,读了一篇文章以后的“感点”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五彩缤纷的。
(二)、这“感点”必须是读的那篇文章里所包含,或者是从那里面引申出来的。
(三)、一篇读后感一般有一个“感点”就行了,不必有两个、三个。“感点”多了,读后感的中心思想就不明确了。这是不少同学写读后感常常犯的一个毛病。
(四)、方法上要注意。
读后感是以议论为主的记叙文,所以不能写成纯记叙文,或者写成介绍某篇文章(某部影视剧)的“说明书”。另外,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要花大力气写。
篇三:读后感结尾怎么写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的开头与结尾。简述原文有关内容。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
(4)结--
总结
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 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教学目标
1.通过总体评价学生作文让学生了解自己作文中的优点与不足。
2.学会运用修改符号来修改作文。
3.能对他人的作文进行正确的点评,训练学生的作文讲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作文点评的方法培养学生对作文的讲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围绕要求进行作文点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选取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篇名著写了一篇读后感,昨天同学之间进行了互批,老师又作了复批。今天我们对本次习作进行讲评。
二、回顾习作要求并分析
(一)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习作要求(课件)请大家齐读
1.引,概括地引述原文观点或具体文字的内容。
2.提,在原文基础上提炼出自己观点。
3.议,以所引内容为基点生发展开,发表议论。
4.联,在所引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或问题。
5.结,提出看法,小结全文。
(二)写一篇读后感应当怎样处理“读”和“感”的关系呢
学生:简单概括原文主要内容,重点写感想。
老师:总结概括(板书)读为基础,感为重点。
(三)读后感的两种基本写法(板书)
先读后感;读感交替
三、欣赏佳作
(一)佳作1
1.他的习作非常成功,请他朗读,大家注意思考:�
3.谈评语
(二)佳作2
1.欣赏了王佳源的作文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吕嘉怡同学的习作,请思考:这篇习作,在写法上和上篇习作有什么不同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2.讨论:
(1)运用了读感交替的写法。(哪些是”读”的'内容两处带引号的部分。哪些是”感”的内容)
(2)详略得当。
"读”的内容用省略号代替,节省了篇幅,感想重点写。
(3)所举事例有说服力:
四、剖析病文
这次作文,有几位同学在写法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让我们来对病文进行会诊。
1.读后众人思考: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2.讨论:
(1)原文没有加书名号。
(2)叙述上过于拖沓。
(3)不好,感想、体会和原文中心对不上号。
(板书)这叫“读感脱节”。
五、给病文开“处方”
1.我们分析了几篇习作。现在给病文开处方。
分工:四人一组,一人是主治大夫,另三人是助手,共同商量,开出处方。
办法:用学过的分析方法分析。有读无感,加“感”;谈感脱节,改写事例给第三篇的作者提一个重写建议。请大家开始。
2.交流体会:
六、总结本课
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佳作,进一步明确了如何写读后感,如何处理一个关系---一“读”与“感”的关系,即读为基础,感为重点;明确了写读后感的两种基本方法---先读后感,读感交替。通过剖析问题习作,懂得了写读后感应避免几个毛病-----有读无感、读多感少、有感无读、读感脱节。
七、作业布置
希望课下大家认真琢磨和品味今天讲解的内容,并完成作业:
1.修改己文,力求把这篇文章改得更好。
2.把修改好的作文誊写到作文本上。
八、板书
习作讲评
先读后感;读感交替读感脱节;以读代感
教学目标:
1、了解读后感的含义及文体特点,并掌握写读后感的一般写作思路和方法。
2、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闻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言下之意,书要熟读还要精思,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所以每读完一本书,我们都要写下自己读书后的感悟,才不会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才能让每一本书真正发挥作用,才能让
那么,什么是读后感?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了解基本概念
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读”,指读了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感”是重点。
四、出示例文
骆驼祥子读后感
这一学期,老师要求我们阅读名著,我读的是《骆驼祥子》,它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
主要叙述了主人公祥子,原本打算凭借着自己的好身体、勤劳,省吃俭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第一次辛苦攒了三年钱,从牙缝里挤出的钱,风里来雨里去挣的钱,买的车刚拉了半年,被逃兵抢走了。第二次,他从部队逃脱,顺手拉回三匹骆驼换来的钱,被孙侦探骗走了;第三次,和虎妞结婚后,用她的嫁妆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在虎妞难产时,被迫卖出。至此,祥子的梦想破灭了,他成了行尸走肉,开始游戏人生,吃喝嫖赌,招摇撞骗。
书读完了,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旧社会不让好人过上好日子!祥子真可怜,如果他心爱的人福子没有去世该多好啊,真庆幸我生在新中国。
五、分析例文,明确主要步骤
题目要求:常言道:“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看书看皮,看文看题”。的确,好的标题恰如善睐之明眸,盼兮之美目,能使文章光彩照人,能使读者怦然心动。人们经常采用正副标题配合使用的方法,把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或感受凝练成正标题,以《读<×××>》有感为副标题。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2、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感”点集中明晰。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可以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可以联系社会现实,还可以联系阅读积累。写成“读后抄”;在写感想的时候,要防止离开原文,“读”与“感”互相脱节。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结束语:
读后感的写作没有固定格式要求,作为初学者应该掌握一个基本样式去训练,等到读多了写多了,自然就能做到随心所欲,不受约束。
六、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短文一篇,认真阅读、思考,试着写一篇读后感。
一、奥斯丁实验的启示
奥斯丁曾做过两次实验, 充分证明了教师对学生作业评语的重要性。
1974年奥斯丁 (Austin) 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高中教学班的学生随机分成两组, 并对其中一个组学生的作业全部予以评分, 而对另一个组学生的作业只随机地抽取一半给予评分。七周后, 他发现两组学生的成绩并没有什么差别。
1976年奥斯丁拓展了这项研究:他把高中教学班的学生同样随机分成两组, 对其中一组学生的作业不加说明地判出分数, 而对另一组学生的作业不仅给出分数, 而且还加写评语, 用以赞扬或鼓励学生。后来经过检测, 加写评语的学生平均成绩高于没加评语的学生。
这两次实验显而易见地说明了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单纯以分数评价已不太适合评价的需要。它只是对知识内容进行评价, 而对学生在学习知识、完成作业过程中相伴而生的目的、心态、方法等并没有直接评价;相反, 对学生作业短语评价的做法更加有效果。所以,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遇对划钩 (√) 、有错必叉 (×) , 或打分数或分等级的批改作业的方式, 而采取在作业本上标出正误符号后, 用赞扬、鼓励、期盼、惋惜等情感语言代替学生习以为常的分数标记。那么, 英语教师应如何写好评语呢?评语给学生的效用又会是什么呢?本文就教学中的一些体验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二、教师评语的效用和写法
教师对学生作业所做的评语写法有两种:一种是写给学生本人, 对学生以第二人称you相称, 语气相对要亲切一些, 更接近口语文体;另一种是以学生为第三人称, 对学生作出客观评价, 文体显得较为正式, 但基本上仍属于非正式文体。无论选择哪一种写法, 英语教师在用词方面都需要字斟句酌, 做到妥当贴切, 既要恰如其分地表扬, 也要适当地做出批评, 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激发和促进作用。具体如下:
1. 教师评语应与学生当前的语言水平相符合
由于评语所针对的是学生, 因此, 教师评语一方面应选择浅显简洁的英语来写, 所使用的语法和词语都不能高于或低于学生现有的水平, 应与学生当前的实际语言水平相一致, 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及个性相符合;另一方面, 教师评语要做到避难就易、由浅入深这样的过程, 要起到心理学上的“跳一跳, 摘到桃子”的作用。该理论强调目标的确定应该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再稍稍作出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如果目标太高, 连跳数次仍然无法摘到桃子, 人们 所以, 目标太高或太低均不利于个体才能的有效发挥。该理论运用于教师评语即是说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完成作业的状况及上下文猜出或借助工具就能明白。英语教师在写评语时可以利用学生己经学过的知识如单词、短语、句型、时态等加深印象, 也可以使用即将接触到的语言现象, 这样不仅对作业做出了评价, 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即将要用到的语言。例如即将要学到英语单词“excellent”, 那么英语教师在前面的作业评语中就可以给予成绩优秀的学生这样的评价:
You did an excellent job.
除此之外, 以下评语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到的知识:
You are so clever.
Come on!
Keep up!
Wonderful!You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your English.
而对于平时喜欢抄袭别人作业的学生, 教师在作业评语里应该严厉指出并给予鼓励:
I hope you can do them all by yourself next time.
I am sure you can do them better next time.
You did a good job this time, but be diligent.
这样学生一看, 虽然老师没有明确指出, 但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既照顾到学生的面子, 也促进其在以后的学习和作业中独立完成的信心和积极性。
2. 教师评语应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有所帮助
语言的学习在于运用, 英语学习的目的在于能够在适当的场合和语境正确地使用。评语作为教师、学生沟通的媒介之一, 能将师生紧密联系起来, 实现师生积极的互动。我们常说“学以致用”, 学生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能用到, 能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的动力才会持久,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此反复, 形成正强化。因此, 英语教师应正确认识评语的重要性, 在给学生评语时适当运用学生已学到的知识, 以帮助他们加强记忆和理解。如:
I am proud of you that you have improved greatly.
Go on working harder and you will make great progress.
The harder you study, the sooner you will improve.
No pains, no gains.I hope you will make more progress in the future.
That's great.Please never give up trying.Success comes through hard work and constant effort.
教师在写评语时使用所学过的短语、句型和时态, 如be proud of, go on doing something, the more...the more以及will等情态动词的用法, 既能帮助他们巩固和运用语言, 还可以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这样对英语学习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 教师评语要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有所激发
学生花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作业, 在一定程度上就渴望得到英语老师的表扬、鼓励、尊重和认可, 实际上这是学生精神上的需求。如果学生精神上的这种需求长时间不能得到满足, 就会产生消极甚至反感的抵触情绪。因此, 需要是学生的一个学 需要的满足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英语积极性的发挥, 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育的一个策略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激励, 即激发和鼓励。总的来说, 激励即是以某种刺激为诱因,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 教师的评语就是刺激学生的诱因。由于学生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背景, 那么他们个体就会有不同的需求, 因此我们也就会有不同的激励方式。英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及其作业做出不同的评语, 利用不同的场合来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及学习英语的热情, 让优等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帮助中等生改掉一些小缺点, 继续发扬长处;让暂时落后的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并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因此, 英语教师在作业评语中应“区别”对待学生, 如对优等生的表扬要有目的性, 教师在评语中可向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
You did a wonderful job, but pay more attention to your handwriting next time.
It’s exactly right, but remember to be creative.
对中等生的作业评价一定要仔细考虑, 英语教师在写评语时要带着督促和鼓励的口吻。如:
You’d better be careful, please!Pay attention to your pronunciation.
Keep up.I am sure you will catch up soon.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逆反心很强, 因此, 对于落后学生的作业评语要特别注意, 英语教师应以朋友般的语气多加鼓励, 以委婉温和的口吻指出错误, 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 充分尊重、信任他们, 也就是说, 对中学生既要要求严格, 同时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来加以鼓励。如:
Through your hard work and constant effort, you have made more progress.
Beautiful handwriting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mistakes.I think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
I’m very happy to see you have done your assignment better this time.I’m sure everything is possible as long as you study harder.
4. 教师评语应体现出师生间情感的沟通, 具有针对性
情感是人对待外在事物的态度体验。作业和评语是师生之间教学信息的彼此反馈, 还是师生情感纽带的沟通和联系。从作业中教师可以挖掘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自主学习的情况, 通过评语学生也能领会出教师是否对他表示关心、有信心和责任感。所以, 中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作业评语, 加强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沟通,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 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教师评语措辞要么诚恳, 切中要害;要么热忱鼓舞, 具有针对性;要么含蓄劝诫等。总之, 要一直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激励并刺激他们继续努力。在评语中, 英语教师要尽量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把关心、问候、激励、祝福等融入其中, 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教师的真诚和热情, 以便达到教学相长、和谐统一, 达到师生教与学的默契。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次作业中,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提出一些希望:
Welcome back!I am sure you will make greater progress in the near future.
Keep up.I hope you can go further.
而在某节日或某同学生日之前, 教师可以在作业中给予学生一些祝福的语言:
Have a good time in the coming National Day/Spring Festival!
Merry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
Good luck and all success in the coming new year.
而当某位学生因为某种原因缺课导致作业完成得不是很理想, 教师就要在评语里体现出给学生的安慰:
You have made a few mistakes in your assignment this time because of your absence.Don’t give up.I’m glad to help you.
当某学生因某次考试不及格而情绪低落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信心时, 教师评语就要多给学生信心并加以激励:
I feel awful sorry to hear you didn’t pass the exam.Do not be so disappointed.Cheer up!I believe you can get much improvement in your future studies through your persistent working hard.
5. 教师评语应形式多样
教师评语不但是对学生作业本身的一个评价, 而且还应该包含对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诸多方面的评价。因此, 评语的语言形式应该多样化, 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种形式, 可以用词、短语、句子, 还可以用段落, 甚至可以用谚语来加以鼓励。分别如下:
(1) 词。Wonderful!Great!/Perfect!/Good!/Wonderful!/Correct!/Excellent!
(2) 短语。Well done!/Neat and tidy!
(3) 句型。That's OK!
What a good job you have done!
Now you can do better than before.
Your handwriting is excellent!
Good handwriting!
No pains no gains!
Study English is not easy, but I suggest you give yourself more confidence.
(4) 段落。Although you have not been successful you have done better than ever.Success belongs to the diligent learners.I am sure you will make more and more progress if you keep on practising your spoken English.
(5) 格言。Practice makes perfect.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A willful man will have his way.
Failure is the only highroad to success.
Diligence is the mother of good fortune/good luck.
He who does not advance falls backward.
The water wears away stones.
单词让人一目了然,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作业的情况;简单的句子评语不会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任何障碍, 能够使学生明白自己作业的完成情况;句子通常会给学生亲切感, 有时甚至会督促学生主动找老师交流思想, 增加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而格言或谚语富有很深的哲理, 告诉学生接下来在学习和作业当中应该怎么做, 具有启发性。
当然, 评语的写法也许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 其方式和要求还有很多, 效用也不尽相同。英语教师在平时及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逐步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技巧, 还要深入学生当中, 了解其学习习惯、心理特性、思维情绪及英语层次等, 以便写出符合中学生个性的评语来激励他们, 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和交流,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自信,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内化为自己的学习动机。因此, 这给我们教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任泽群。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学与管理, 2012 (2) .
[2]苏春燕。英语复习课中注重课堂作业的有效性。教学与管理, 2011 (10) .
[3]侯丽琼。大学英语教学与自主学习能力。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 (2) .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读后感写作技巧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读后感写作注意事项
一、感想要紧密联系原文的内容,做到有感而发。
二、把读后感的基本观点阐述清楚,不照搬原文,有自己独特的观点。
三、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这种感受常常是由原文的内容所触发,引起对现实生活或自己的学习。
语文作文开头技巧
⑴欲扬先抑,开发胃口
唉,老师怎么让我和他坐一个桌呢?她可是我班最凶的女生啦!就因为这,大伙都叫她“虎妞”。——《同桌》
⑵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我和阿敏的交情可不一般——初中三年的同桌。对她,我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同桌》
⑶描形绘神,印象逼真
她,长得真丑:黄瘦的脸;尖尖的下巴;淡得几乎看不见的眉毛下,一双细眯的眼睛;鼻子扁而大;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略有黄色……唉!甭提了,她的外表真不符合这么动听的名字——祝丽丽。——《同桌》
⑷自然交代,平引下文
新学期一开始,我就注意到一个问题:我们班三十三名男生,二十七名女生,男生两人一桌恰好多一名,女生亦如此,必将出现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同坐一桌的危机。可万万没想到这个危机会降临到我的'头上。——《同桌》
⑸歌词开头,响彻云际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惦起/曾经最爱哭的你……”一曲悠扬的《同桌的你》从路边音像书店传了出来,那带着绵绵情思的乐曲,把我的思绪带回了三年前的时光……——《同桌》
⑹排比反复,创造旋律
朋友,就是我可以为他献出真挚情感的人;朋友,就是我可以对他付出全部信任的人;朋友,欢乐时与我分享,危难时与我同行。人生中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我就有着这样的一个好朋友。——《朋友》
⑺设问开篇,无沿无边
往事如烟,随着时光的流逝,大都渐渐淡忘,而那双眼睛,怎能使我忘怀?——《朋友》
⑻名言指路,开宗明义
培根说过:“无真实朋友之人,可以谓之真可怜而永陷于孤独生活之人。”他的话道出了朋友的重要。是的,假如一个人丧失了友情,他简直无法生存在世界上。——《朋友》
⑼对比映衬,突出重点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人渐渐被我淡忘了,然而,有那么一双眼睛,一种声音一个身影,至今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朋友》
⑽倒叙开头,吸引读者
当我们乘着离开国防教育学校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泪水竟然在我的眼眶里打转。难道是留恋吗?是留恋那一段虽苦虽累但充满活力的生活,还是留恋那待人苛刻却真诚亲切的军人,我们的教官?——《朋友》
⑾拨乱反正,拨云见日
有人说,淡泊就是看破红尘,看透一切,认为一切都是假的、虚伪的……这种看法是对淡泊的曲解。如果我们翻一下词典就会明白,“淡泊”是不追求名利的意思……——《淡泊》
⑿泰山压顶,观点强现
目前,校园攀比之风肆虐,我认为这种风气确实需要刹一刹。——《攀比风,可休矣》
⒀联想象征,奇妙无穷
一个梦,曾经在西方强盗的炮舰下埋葬,留下的是老一辈辛酸是泪珠不止的心痛和望眼欲穿的期盼作为见证。伴随着流泪的长江长大的我们也就少年已尝愁滋味,踩着前辈留下的印证期待,期待着有那么一天……——《期待》
⒁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十月九日又到了,鲁迅先生已经逝世六十年了。从傍晚到子夜,静静地,一个人坐在窗前,任冷雨打着窗棂。灯下一盆吊兰淡淡地涂抹一壁翠色书柜。夜风荡起,身上微微泛起寒意。想起了鲁迅先生,泪水就滑落下来。
⒂题记为冠,哲理为先
世间万物皆难逃自然辩证法,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孰喜孰忧,岂可一言以蔽之?——《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⒃博览群书,信手拈来
据说,在非洲的原野上,有一种食虫的花朵,色彩绚丽,芳香异常,许多飞虫抵御不了“诱惑”而葬身其中……——《抵御“诱惑”》
⒄抒发情感,以情动人
暮色中,几缕炊烟从农舍里袅袅升起。我捧着一束栀子花,站在张老师的窗前。张老师,您还是那样忙碌?该歇歇了吧,今天是您的节日——教师节。我带着我的收获来看您来了。——《琐忆》
⒅以物喻人,含义深长
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上,一棵古老的树,虽然生命已到了最后一刻,但它仍然倔强的生长着。在它的身旁,一棵小树正在抽出嫩嫩的芽。老树的根枯了,它把生命的汁液输给了小树;老树的叶黄了,它把绿色的生命注入了小树。老树历经沧桑,走完了它艰难的历程。如今,小树刚刚抽枝吐叶,老树却离开了它……这正像外公离开了我,他来不及接受我对他的报答之情,就匆匆离开了我。——《琐忆》
⒆解题铺陈,明示中心
责任,就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军人,有保家卫国的责任;医生,有救死扶伤的责任;教师,有培养接班人的责任。工人、农民、职员、商人……人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在我们的社会里,各行各业都有许多尽职尽责的人,他们组成了一道道最美的风景——请允许我,从这道道美丽的风景画卷中撷取一幅动人的画面吧。
⒇设置矛盾,引人入胜
“我就不信,你在这个班生活了两年多,对这个集体就会没有一点感情?……”这是今天早晨班主任陈老师对我说的话。我望着陈老师愤怒的目光,委屈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心理说:“陈老师,你误会了……我怎么能不爱我们的班级体呢?”
读书报告,简言之,就是读完书之后的心得报告,是阅读者系统的收集、统整、研读与创作主题相关的各种材料,经分析、归纳、提炼等思维活动,提出个人见解和观点的文字作品。写读书报告的目的在于增加新知、提升研究和表达能力。以下是本站整理的读书报告范文及格式,欢迎阅读!
利用寒假的时间,我读完了龙应台所写的一本颇有哲理与极为大胆的书--《野火集》。这本书由一篇篇小文章构成,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问题。在这本书里,我了解到了很多与我平日自然思维所不同的东西。它写了现代的中国,现代的中国台湾。把一切的污秽、不公、丑陋都通过文字暴露出来。其中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有以下几篇。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与《生气,没有用吗?》。曾经的中国,被外国称为“生命力的国家”。你知道为什么吗?你又可曾知道这称号的由来?这,并不是所谓的称赞,而是赤裸裸的讽刺。近几年,中国的食品问题成为人们心中的恐慌。我曾听到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国家因为食品问题,近百人因此中毒而被送进了医院。有一个人就说:“看来生命力的还是中国。”另一个人就问:“为什么呢?”那个人就回答:“因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最多,却不见伤了那么多人。”是啊,因为我们国家有一系列的食品问题,因为所谓的三聚氰胺,苏丹红都不足以使我们丧失生命,所以这个称号由此而来。你们都应该懂得,这个称号后面的嘲讽与其深藏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中国人不懂得生气。为什么不生气呢,因为生气没有用。这就是这两篇文章的中心。在这个法治社会,不应该是法律所打造的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吗?那为什么又会有如此多的问题频频而来。这篇文章也让我想到了“小悦悦”事件,十几个路人置一个被货车多次碾过的小孩不理,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没有一个人拿出手机为她拨打求救电话。
因为不敢生气,因为生气没有用。中国人讲忍耐,中国人怕事,自私。没有一个人想要惹祸上身,没有一个人胆敢大声叫骂那些占据了你家的摊贩,侵犯了你权利的商家,因为怕报复,因为怕惹祸上门。一切都因为怕事啊!再者,生气为什么没有用?因为那些不守法者根本劝服不了,部门也根本办不了事,简直是形同虚构。实在有太多因素限制我们,导致我们所能“生气”的人都失败,最终无果。
龙应台在书中阐明,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气”的人太少。如果那些摊贩被每一个路过的人而责骂,或许他就会撤离,还回你的家。如果那些部门天天都收到投诉电话,他或许就不能熟视无睹,就会办事。是啊,中国人不敢生气,很少人懂得生气。微薄的力量不能打破这蛮横的结界,只有我们都献出自己的那一份力,集结起那份强壮的力量,才能真正地打垮这个问题,她们都不敢呐喊,不敢叫骂,只能忍。可是,这个“忍”,是我们应该倡导的美德吗?相信答案都在你们的心里。
我曾在《天天向上》看到过一个关于周鸿祎的采访。看完这个节目,我不得不承认周鸿祎确实是一个敢说敢言的成功的商人。他不怕四海树敌,勇于去颠倒企业巨头。敢于去打击那些不法网站,保障我们的电脑、手机安全。不畏惧如雨降临般的唾骂与非议,坚守自己的信念,为我们打造了一个便利的网页。
他说,如果有人能像我一样去颠倒那些企业巨头,甚至来挑战我,那么中国就会多几个成功人士,打造出更好的网页贡献给大家。那么同样的,如果我们国家能多几个像周鸿祎这种敢说敢言的人,或许问题就不再那么多了。
《幼稚园大学》。大学,我所向往的阶段。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心里向往大学。因为大学代表这自由,轻松。不再有繁多的作业,不再有石头般的压力,也不再有父母整日的啰嗦。因为我们都长大了。但文中所描述的大学,是我从未看见过和了解过的--幼稚园大学。
起初我极为迷惑,幼稚园和大学怎能相提并论呢?可是当我细读后,才懂得了着所谓的幼稚园大学。文中举了一个事例:一天,一个泪眼汪汪的女学生半路拦截了作者的车子,让作者送她和她一个扭伤脚裸的朋友回台北。作者答应了。一路上,这两个女生哭着抱成一团。其实,这类情况只需一个电话解决。但她们却只懂得哭泣。她们二十岁,正在接受高等的大学教育。而她们独立处事的能力,却还不到五岁。
看到这里,我倍感诧异。认为这太不可能,太难以接受了。可是事实却又如此。在她们的身上,我们都看不到一丝的独立。一滴滴的眼泪已为她们说明了一切。作者在文中称大学教育为“喂哺式”教育。给予学生“过度保护”,将她们婴儿化。没有了她们本应具有的独立处事能力,自我思考能力。这样的大学生,还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吗?这样下去,我们的大学生还能真正的成人吗?我想,这个问题真的值得我们深思。
《野火集》给了我很多从所未有的感受与见识。认识了中国人,认识了现在的大学教育。我想这更多的不是批判,而是一种反思与鼓励。目的是让我们去修正与改进,摒弃这种教育,敢于去指责与指正。这,才是我们所要的国家和社会!
(3)结语:提出问题、表达期许、归纳全文。
(4)参考书目:读书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具体格式参见附录。
1.用纸:标准a4纸,。
页面设置: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5cm。
字间距:标准行间距:1.5倍行距;字数:3000字左右。
2、封面设置。
报告题目:2号楷体-gb2312。
副标题:4号楷体字。
班级名称:2号楷体-gb2312。
学号、姓名:4号楷体字。
3、正文。
正文小四号微软雅黑。
页眉:用五号微软雅黑,居中排列,每字间空一格。
页眉内容:“致远学堂读书报告”
页脚:用五号微软雅黑,居中排列,页脚内容为页码。
(1)著作类。
一般著作。
规则:作者(或主编、编):《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范例: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译著类。
(2)期刊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期刊名》年份及期数。
范例:陈正云、戴欣:《略论侵犯著作权犯罪》,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3期。
(3)报纸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报纸名》某年某月某日第几版。
(4)网页类。
规则a:作者:《文章名》,载网站某年某月某日。
读了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后,对"学习型组织"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是自主的,是自愿的。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没有模版,没有模式,没有地图。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
或许我们不知道学习型组织是什么,但我们一定要弄清学习型组织不是什么。学习型组织不是一项活动,我们必须明白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可持续的,是永无止境的。这就符合学校的"第二曲线理论".这样我们才会使组织内部的变化超前于外部的变化,才会保证组织内部有足够的活力,保持着核心的竞争优势,达到永续经营,基业长青。既然我们找到了创建学习型组织这条路,我们就不怕路远。
一、书名:苦涩的成长。
二、著者:朱炎。
三、出版社:民国七十三年19版/台北市/尔雅出版社。
四、页数:141。
五、内容大意:
这本书包括十篇文章,可称为给青年的十封信,十个主题,每个都有对象。
首篇「爱」,阐释爱的作用,同时辨明时下对爱的曲解以及赢得真爱之道。
次篇「青春」,从描述误解青春的特质中,勉励青年应有刻苦耐劳,独立自主又淳朴谦虚气质,进而体认出一个人的价值,在於他对人类社会的实际贡献。
第三篇「火凤凰」,系以火凤凰的行径为喻,勉青年要有理想,要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第四篇「挫折」,以「衣衫的领子、袖子最易磨损」之巧喻,勉青年要有面对挫折,不畏挑战的勇气,并体认领导人物,注定要比别人承受更大的挫折。
第五篇「孤独」,简介离群索居以独立思考的生活方法,鼓励能不畏寂寞,进而领略孤独的况味,以及学习多单独思考问题。
第六篇「怨尤」,说明报怨之害,便是自动地放弃了自己生存的权利与否定自己生命的意义,勉人行事宜务实,切忌好高骛远。
第七篇「蛊惑」,勉青年由自持、制欲、去私、不惑使自己清醒之后,进而慎思明辨,知保留自己文化的特质与优良传统,进而培养有为光明远景献身的气概。
第八篇「孝道」,阐明践行孝道,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年长的父母、祖父母适应这个变迁的社会,让他们由阴暗的角落里走进阳光,享受现代生活的乐趣。
第九篇「生活的艺术」,说明生活本是一种需要勇气与魄力的大艺术,并且唯有从生活的简化中,才能使心灵苏活,提高生活的境界。
末篇「人类的母亲」,阐释女性的尊严乃人性尊严的基石,肯定人性必须有尊严,就得从尊重女性人格做起,尽力维护女性尊严。
书末还有朱炎先生写作年表,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从前吃苦,现在有成就而将来成就不可限量的人,其阅历足可为青年之导师。
六、读后心得:
朱炎先生是一个从前吃过苦,现在有成就的人,他的丰富阅历使他能穿过人生重叠的层面,看得深,看得远,有智慧。他在备尝生长的痛苦,又把痛苦转化为喜悦之后,用心写一本小书,一本形体小而价值大的书。他费尽苦心,辛苦写成,成果是甜美的。在这个纷纷用悲观来表示深度的时代,他这本书从深处发掘乐观,在这个用偏激表示造诣的时代,他这本书完备而中和,更显得难能可贵。他在走完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长途之后,伫足回头,看看后面的人走得怎么样,鼓励能好好的走。这一份奉献,令我敬佩也使我感动。
这十篇文章虽各自独立,但脉络相通,浑然如一,像一条山脉十座山峰,根本上,他提供人生在世的一种观点,一种哲学。没有哲学和没有面包同样令人活不下去。他从上游解决人生问题,正本清源。这种建设工作,可以使医生、警察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忙碌。这十篇文章,一方面探讨了人生潜藏於内的幽微,一方面勾勒了人生形之於外的峥嵘,同时也给理想的中国青年摹出风貌典型。人在青年时期辛苦寻觅的东西,大半都在这本书里。
七、
评语。
朱炎先生是一位热爱学问而有学问,热爱真理而认识真理,热爱青年而了解青年,热爱人生而能奉献自己,不但是一个卓越的散文家,更是一个把墨水变成热血的人。他的笔是一座桥,从他的内心到读者内心,交流互通,如响斯应。
推销钢琴的广告有一句话:「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意思是说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境界,使人发现并追求较完美的模式。我也要说,熟读朱炎教授这本书的人也不会学坏,因为他不会走错路。
中国多一本这样的书,就可以少一座监狱。
八、附注:本书六十七年初版,时著者年四十二岁。
读后感结尾怎么写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接下来了读后感的结尾怎么写,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的开头与结尾。简述原文有关内容。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 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1、“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抱成团”。这话不错,在巨大的困难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而许许多多个人汇集成集体,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最终赢得胜利
2、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我佩服鲁滨逊活下去的意志,佩服鲁滨逊那顽强不屈的精神,被它感动了,被它震撼了,这是心灵的震动,心灵的呼唤。
3、这几天我在读《80天环游地球》这本书,读着读着,我不知不觉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仿佛是刚刚经历了探险而归来,既感到紧张、奇异,又觉得轻松、有趣。
4、在我看过的书中,给我印象的不多,但是《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无它,因为它让我看到了不仅是当时的历史,而是世间最深沉的灵魂,最深沉的呼唤。
1、读完了这本书。忽然,我懂得了人生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人生如一条小溪,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与艰辛,如果没有了困难,一路畅通无阻,那样的人生也就毫无价值和意义了……
2、“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完全相信、理解了这句话,我应该用全部的精力努力学习,多读书,读好书。
读后感怎么写?要知道读后感怎么写,要先了解什么是读后感。读后感,是当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书籍之后的感想,感受。包括心情,感悟,体会,学习到了什么等等。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
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读后感怎么写?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
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我们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
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五、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六、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七、记住两点写读后感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读后感范文:读《去年的树》
《去年的树》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只小鸟和一颗大树是好朋友,冬天到了,小鸟离开大树,飞往南方。在飞往南方前,小鸟和大树做了一个约定,下一年的春天再回来给它唱歌。到了下年春天小鸟回来的时候。小鸟只看见树根立在那里。小鸟经过几十次对话终于找到了大树,可是已经被做成了火柴,小鸟对着用火柴点燃的灯火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这就是《去年的树》,是日本的作家美南吉写的。
(点评:这段话概括了课文《去年的树》的基本内容,也把作者介绍给大家。亮点在于比较完整地叙述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并把文章内容和作者放在最后介绍显得比较有特点。)
这个故事内容很丰富,让我难以忘记。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人们要保护大自然和树,也要少点砍伐树木,而且还要遵守承诺。讲完了上面的内容,现在我来说一说我以前的一件事。记得那一天,体育老师让我们去自由活动,那时我和一个很好的同学约好在一个地方集合,我等了很久那个同学都没有来,我就去找他。我终于在一群人里面找到了他,谁知道他在和一些人在玩着什么游戏。我看到了就把他拉到我和他约好的地方,我就问他,他马上回答我,因为我已经忘记了,所以我才和他们一起玩的,对不起了,我下次一定会好好记住的。我听到这句话就跟他说,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但下次一定要记住,我们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点评:这段话既说明了这个故事给作者带来的感受,也结合实际中自己的真实经历来叙述,显得真实和有感情。)
生活中,我们一定要遵守诺言,一定要做一个遵守诺言的人,才能赢得大家的尊重。
(点评:最后一段比较简洁,但是结合上文的案例,总结出了一个文章中心。)
大学生读书报告格式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介绍的大学生读书报告格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读书报告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实用体裁,它可以帮助我们记录复习学过的知识并提高我们的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评判能力。读书报告的写法如下:
首先先按下面的提纲做一些简单的笔记:
1.书名:书名及其出版年月。
2.种类:如小说、传记、学习辅导、专著等。
3.作者:姓名、国籍、出生年月。
4.背景:时间、地点。
5.主要人物:姓名。
6.内容:主要情节、论述要点。
7.简评:对此书的印象及评论。
做好笔记之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删繁就简写成一篇连贯性的短文。
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一的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甚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
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随笔记下一些想法,作为笔记,在总结时大有益处。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他有关的书来看,包括:
1.作者的传记;。
2.作者其他作品;。
3.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
4.其他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来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赞与弹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画入微,感人肺腑,文章。全是废话。
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
弹当然比赞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持手的做法,可是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是不汤不水。
因此赞不容易,弹更难,又赞又弹也不简单。
读书报告可以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结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来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原文可 引述其他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牍的抄。否则看过之后,只觉得大部分是别人的唾余。写读书报告的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
散文。
集,原名为《旧事重提》。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了,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的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小时候的童年是那么美好、愉快,现在,我是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了,自然会有些不高兴,但是,应该用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才会发现美。
鲁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束缚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而我们现在上的学校,每节课下课都会有时间玩,又玩了,又学了,也还算得上自由。跟三味书屋比起来,我们像在天堂。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我觉得,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玩好。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纷扰中寻出一点空闲来,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去留学,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在对这一连串苦乐参半的事件的记叙中,作者还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猫,小小的,带给作者遐想的隐鼠的失踪,只是个象征的意念: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这才是作者仇猫的动机:它在夺人所爱。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
对这个细节下作者又给自己开了个伤心的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在下一节回忆中,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正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记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忆中,作者多次写到封建教育的失败和狭隘。
小时候,长妈妈的故事里说:“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千万不可答应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并假想他就是坏人的逻辑。
在朝花夕拾之间,我随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过留学的日本的求学索过程,一起追忆失去的老友。沿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二十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人物心理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结束句,我的心也随着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托福写作如何改进转折句
“there be句型”变为被动语态
试比较
1. She used to be indifferent to the outside world, but an interloper changed her.
2. Her indifference to the outside world was changed by and interloper.
把but后面的句子改为短小插入语
试比较
1. Driven by an interest in words, Claire kept trying poetry, novelsand literature analyses, but she hardly succeeded in any of these endeavors at the very beginning.
2. Driven by an interest in words, Claire kept trying poetry, novels and literature analyses—all with little initial success.
把but后面部分改为更紧凑的从句
试比较
1. It was meant to be a brief parting, but it turned into a long, lingering one.
2. What was meant to be a brief parting turned into a long, lingering one.
第二句读起来更加集中、紧凑,并且去掉了"It was, but it…”等鸡肋部分。
积累一些可能替换but的连接词
e.g. however/nonetheless/nevertheless/yet/whereas/while...
试比较
1. Once arriving home, she starts to review all the notes, not necessarily because the teacher requires her to do so,but because she encourages herself to study hard.
2. Once arriving home,she starts to review all the notes, as much from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eacher,as from herself-encouragement.
总结
对于but这
但应该指出,应该建立在“自己有把握判断原句与改进后句子的风格与质量”的基础上进行。有时候,不一定改的就比原句更好,短的不一定就更简洁。
托福写作解析 常犯的6个语法错误
1、托福写作比较对象的对等
在比较结构中,注意前后比较事物要对等。常用that和those来指代“比较结构”里先前提到的名词。
比如:The merits of serious movies far outweigh funny movies.
应改为:The merits of serious movies far outweigh those of funny movies.(those指代的是前半句的比较对象merits)
2、托福写作句子不完整
不完整句子指的是句子当中缺少主语或谓语等,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比如:A movie that inspires deep emotions.(只有名词加定语从句,不是完整的句子)
应改为:She went to see “The Silver Star”, a movie that inspires deep emotions.
3、托福写作句子不间断
不间断句子指的是用逗号来连接两个完整的句子。
比如:There is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reliance on electronic mail, some people still resist using it, especially those who prefer handwritten letters.
应改为:Although there is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reliance on electronic mail, some people still resist using it, especially those who prefer handwritten letters.(根据两句之间的关系,加入连词)
4、托福写作句子主谓不一致
主谓不一致指的是句子中主语与谓语没有保持数的一致。
比如:Many students thinks tomorrow is a holiday.
应改为:Many students think tomorrow is a holiday.
再比如:The use of cell phones during concerts are not allowed.
应改为:The use of cell phones during concerts is not allowed.
5、托福写作可数名词完整
可数名词“裸奔”指的是可数名词之前没有冠词,也没有变为复数形式。
比如:Even expert or scholar specializing in a certain field might cover a vast spectrum of knowledge in order to succeed.
应改为:Even experts or scholars specializing in a certain field might cover a vast spectrum of knowledge in order to succeed.(可数名词变复数形式)
6、托福写作but和however用法
but和however都表示转折,但是but是连词,而however是副词,也就是说however是不能来连接两个独立分句的。
比如:Printed books are limited in space, however, space is not an issue for electronic ones.
应改为:Printed books are limited in space. However, space is not an issue for electronic ones. (用句号将原句分成两个独立分句)
托福写作模板 4大开篇方法教你如何起头
一、可以先表明自己的立场,再阐述原因
Businesses are as likely as are governments to establish large bureaucracies, but bureaucracy is far more damaging to a business than it is to a government.
Contrary to the statement’s premise, my view is that businesses are less likely than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large bureaucracies, because businesses know that they are more vulnerable than government to damage resulting from bureaucratic inefficiencies. My position is well supported by common sense and by observation.
二、比较新颖、有创意的开头
“As technologies and the demand for certain services change, many workers will lose their job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ose people to adjust to such change should belong to the individual worker, not to government or to business.
As a saying goes, “God helps those help themselves”, which is true in most cases. But as far as the large numbers of laid-off workers caused by the technological and market changes are concerned, I believ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business certainly have an unshakable responsibility to take.
三、可以适当的复述一下题目,然后稍作让步,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Work greatly influences people’s personal lives—their special interests, their leisure activities, even their appearance way from the work place.”
The speaker claims that our jobs greatly influence our personal interests,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and even appearance. While I agree that the personal lives of some people are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ir work, in my view it would be a mistake to draw this conclusion generally. In my observation, the extent to which occupation influences personal life depends on the nature of the work, and how central the work is to one’s sense of self.
“We shape our buildings and afterwards our buildings shape us.”
I believe this statement should be interpreted broadly—to mean that we are influenced by the exterior shape of buildings, as well as by the arrangement of multiple buildings and by a building’s various architectural and aesthetic elements. While I doubt that buildings determine our character or basic personality traits, I agree that they can greatly influence our attitudes, moods, and even life styles.
四、新托福写作可以以提问方式开头,阐述自己的观点,再表明自己的立场
“As technologies and the demand for certain services change, many workers will lose their job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ose people to adjust to such change should belong to the individual worker, not to government or to business.”
As technology and changing social needs render more and more jobs obsolete, who is responsible for helping displaced workers adjustWhile individuals have primary responsibility for learning new skills and finding work, both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have some obligation to provide them the means of doing so.
1,本次教育活动的内容以及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教材前后联系
①教育活动的内容:
新《纲要》中指出选择幼儿教育活动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宝宝是21世纪的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最用,所以,我们应该细心关注他们的成长。小班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很大,经过合理的教育和保育,孩子会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从小养成生活的规律化,可以在人脑的兴奋和抑制活动中建立起具有一定节奏的动力定型。我们在培养中持之以恒不断强化,以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②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幼儿养成了良好的睡眠习惯,促进了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从生活习惯入手。从家庭走向幼儿园,孩子的不适应感普遍较强。因此父母就应该配合老师,在家中为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减轻他们不适应。③在教育前后的联系:习惯养的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小班幼儿大多是处于3-4岁的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正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期。我的观点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培养出好性格的坚实基础,好的性格又会决定孩子的一生。因此抓住关键期,培养宝宝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不容忽视的。
2.本次教育轰动的重难点及依据 ①活动重点:让幼儿懂得怎样午睡好;学习一些正确的午睡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社交习惯和劳动习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从生活习惯入手。每年九月份一批新的幼儿从家庭走向幼儿园,孩子的不适应感普遍较强。因此父母就应该配合老师,在家中为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减轻他们不适应
②活动难点: 在日常生活中基本能做到不大喊大叫。
依据:生活习惯对于成人来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也无所谓对或错,可是对于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宝宝来说却意义重大。我认为生活习惯可以包含很多方面:饮食穿衣、运动睡眠、日常保健、文明礼貌、阅读学习等等。好的生活习惯一定可以造就好的性格魅力。所以我组织了安静的活动,在孩子午睡时,大脑皮层逐渐适于进入抑制状态,为了使卧室保持安静,我们培养孩子要保持安静,不能喧闹。幼儿园是宝宝除了家庭以外最有利的学习场所,而且在幼儿园里,没有了家长的呵护,宝宝的成长更加坚强。
3.活动准备
寝室环境布置“怎样午睡好”,布娃娃一个。
二。活动目标:
教育目标活动是活动设计的重要环节,《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活动目标是幼儿园活动的指南针,它即是活动设计的起点,也是活动设计的终点。孩子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根据其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本次活动的意旨是:要求孩子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点滴小事做起,并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我特制定以下活动目标:
①认知目标:在睡午觉时,能把脱下的衣裤、鞋子,较整齐地放在固定处。并学习何钻被窝入睡,加强保暖。
(依据)能否自己穿衣服是孩子自立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多数孩子脱衣服睡觉没问题,而穿衣服起床就麻烦了。还会常闹出笑话:穿错鞋、穿错裤子、漏穿了、穿反了衣服都是常有的事。针对幼儿穿鞋难的问题,可以利用儿歌等方法对孩子进行手把手的技能练习②情感目标
③能力目标:逐步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依据)幼儿园有自己的作息时间和要求。家长在幼儿未入园时或入园后的双休日中也应该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要求幼儿,这样幼儿会较快地适应新生活,同时能培养孩子从小就有一个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三,说教法
提示(每个教学法之后,都要写上依据。,为什么实行这样的方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应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精神,因此,在活动的始终,教师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让幼儿有广阔的空间发现和探讨,并在此过程中寻求探索的快乐。根据教学目标和我班幼儿实际,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1)情境表演法:让幼儿形象地感知怎样午睡好。(演示娃娃的午睡)让幼儿在感知“娃娃”的午睡过程中,形象地理解以下两点:
a为了避免起床时不受冻,能赶快穿上自己的衣、裤、鞋、袜,就应该把这些东西整齐地放在固定处。
b为使在睡觉时不受凉,就要盖好小棉被,学习钻被窝入睡。
(2)直观教学法: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小班幼儿在直觉行动思维基础上,逐渐演化为凭借主要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理解语言和词义,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我亲自将脱下来的外衣,鞋子等叠整齐,引导幼儿认真观察事物,调动幼儿的观察兴趣,引发他们积极地思考。用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解读儿歌内容,让幼儿用自身的动作理解儿歌内容,让幼儿了解养成好的习惯的重要。(3)自主操作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是通过主动的实践经历来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智能和道德的。在活动中我让孩子充分让体验、实践,让他们知道养成好的睡眠习惯的重要。(4)游戏法:17世纪(捷)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游戏是发展多种才能的智力活动,是扩大和丰富儿童观念范围的有效手段,” 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需要和冲动的表现,游戏作为儿童最独特的自发活动,成为幼儿教育过程的基础。游戏是幼儿自由结伴进行的,它能给幼儿带来欢乐和满足。在幼儿学习生活中开展游戏活动,对儿童成长有明显的作用。它不仅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为幼儿创造适宜于他们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的幼儿园生活;使幼儿能拥有快乐的童年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它能寓教于乐,适合幼儿身心发展,引导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四。活动流程:
本次活动以“情景导入(引发幼儿兴趣)—幼儿主体参与(在活动中获得经验)—活动延伸(渗透情感教育)”为主线,制定了教学过程为:(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让幼儿形象地感知怎样午睡好。在活动的开始,我会拿出准备好的布娃娃,加上自己的肢体动作,语言。(演示娃娃的午睡)让幼儿在感知“娃娃”的午睡过程中;a为了避免起床时不受冻,能赶快穿上自己的衣、裤、鞋、袜,就应该把这些东西整齐地放在固定处。
b为使在睡觉时不受凉,就要盖好小棉被,学习钻被窝入睡。(二)主体参与,在活动中获得经验
1、边表演边念儿歌《午睡》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提高幼儿练习的兴趣,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方法。让幼儿边听边做。将脱下的衣物等放在固定处。脱下鞋子和外衣,端端正正放整齐。铺好被子上床去,小被暖和盖身体。闭上眼睛手放好,不吵不闹睡午觉。房间里面静悄悄,一觉醒来精神好。
2、教幼儿把小鞋子放整齐。教师边念儿歌《小船靠岸》边引导幼儿把鞋子放整齐。小鞋小鞋像小船,离开小脚要靠岸。快快划呀快快划,谁的小船先靠岸? 谁的小船靠得好。
3、启发幼儿将脱下来的衣服叠整齐,教师边念儿歌《折叠衣》边教孩子叠衣服。放平衣服对整齐,先将“两袖”向前抱,再把“腰儿”弯一弯,看看是否叠好了。裤腰对裤腰,裤脚对裤脚,中间折一折,裤子就折好。
找呀找,找呀找,袜头、袜口找朋友,找到朋友反跟斗。
4、学钻被,盖被。
可让个别幼儿示范正确方法:掀开一侧被子,躺下后双脚伸直,将掀起的被子盖在身上,盖好被边、被角。
教师念儿歌幼儿跟儿歌《钻被窝》做动作。先开一扇门,躺下把脚伸,小门关关紧,闭上小眼睛。
(以上这些活动,还可以结合幼儿午睡生活环节进行)。(三)活动延伸,渗透情感教育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活动的最后,我会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将儿歌有节奏的朗诵给幼儿听。并加上肢体动作,吸引幼儿。(小班的幼儿注意力时间不能持续太久,根据这点,在结束本次活动之前,运用这样的方式将幼儿的注意力拉回,在欢乐中结束本堂课),从儿歌中传递让幼儿带着情感的体验回到生活实践中。五。活动延伸
(1)开展“赛一赛”的游戏(比一比,看谁叠得快。比一比,看谁摆得快。比一比,看谁钻得快)。并进行鼓励和表扬。(2)在活动之余继续进行练习,让幼儿逐渐熟悉并巩固这些方法。
这本书包括十篇文章,可称为给青年的十封信,十个主题,每个都有对象。
首篇「爱」,阐释爱的作用,同时辨明时下对爱的曲解以及赢得真爱之道。
次篇「青春」,从描述误解青春的特质中,勉励青年应有刻苦耐劳,独立自主又淳朴谦虚气质,进而体认出一个人的价值,在於他对人类社会的实际贡献。
第三篇「火凤凰」,系以火凤凰的行径为喻,勉青年要有理想,要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第四篇「挫折」,以「衣衫的领子、袖子最易磨损」之巧喻,勉青年要有面对挫折,不畏挑战的勇气,并体认领导人物,注定要比别人承受更大的挫折。
第五篇「孤独」,简介离群索居以独立思考的生活方法,鼓励能不畏寂寞,进而领略孤独的况味,以及学习多单独思考问题。
第六篇「怨尤」,说明报怨之害,便是自动地放弃了自己生存的权利与否定自己生命的意义,勉人行事宜务实,切忌好高骛远。
第七篇「蛊惑」,勉青年由自持、制欲、去私、不惑使自己清醒之后,进而慎思明辨,知保留自己文化的特质与优良传统,进而培养有为光明远景献身的气概。
第八篇「孝道」,阐明践行孝道,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年长的父母、祖父母适应这个变迁的社会,让他们由阴暗的角落里走进阳光,享受现代生活的乐趣。
第九篇「生活的艺术」,说明生活本是一种需要勇气与魄力的大艺术,并且唯有从生活的简化中,才能使心灵苏活,提高生活的境界。
末篇「人类的母亲」,阐释女性的尊严乃人性尊严的基石,肯定人性必须有尊严,就得从尊重女性人格做起,尽力维护女性尊严。
书末还有朱炎先生写作年表,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从前吃苦,现在有成就而将来成就不可限量的人,其阅历足可为青年之导师。
朱炎先生是一个从前吃过苦,现在有成就的人,他的丰富阅历使他能穿过人生重叠的层面,看得深,看得远,有智慧。他在备尝生长的痛苦,又把痛苦转化为喜悦之后,用心写一本小书,一本形体小而价值大的书。他费尽苦心,辛苦写成,成果是甜美的。在这个纷纷用悲观来表示深度的时代,他这本书从深处发掘乐观,在这个用偏激表示造诣的时代,他这本书完备而中和,更显得难能可贵。他在走完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长途之后,伫足回头,看看后面的人走得怎么样,鼓励能好好的走。这一份奉献,令我敬佩也使我感动。
这十篇文章虽各自独立,但脉络相通,浑然如一,像一条山脉十座山峰,根本上,他提供人生在世的一种观点,一种哲学。没有哲学和没有面包同样令人活不下去。他从上游解决人生问题,正本清源。这种建设工作,可以使医生、警察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忙碌。这十篇文章,一方面探讨了人生潜藏於内的幽微,一方面勾勒了人生形之於外的峥嵘,同时也给理想的中国青年摹出风貌典型。人在青年时期辛苦寻觅的东西,大半都在这本书里。
朱炎先生是一位热爱学问而有学问,热爱真理而认识真理,热爱青年而了解青年,热爱人生而能奉献自己,不但是一个卓越的散文家,更是一个把墨水变成热血的人。他的笔是一座桥,从他的内心到读者内心,交流互通,如响斯应。
推销钢琴的广告有一句话:「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意思是说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境界,使人发现并追求较完美的模式。我也要说,熟读朱炎教授这本书的人也不会学坏,因为他不会走错路。
中国多一本这样的书,就可以少一座监狱。
一、文本引领, 精心选材
书法要从描红、临帖练起;学习写人的文章可从模仿练起———从教材入手学习抓住人物形象、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最具特征的部分来描写人物。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双手》一文中,作者抓住一双最具特征的手,将文中主人公张迎善那质朴美好的心灵、高尚无私的情怀表达得感人至深。在教学中,教师以此文为例,首先教学生观察、回忆身边熟悉的、留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某个人的手,包括手的样子、与手有关的故事等。这样缩小范围、锁定目标,给学生选材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为下一步的练说做好了初步的准备。
二、选准角度,激情练说
写作教学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真情实感。在课堂开展“说一说”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叙述亲身经历的事情,要认真回忆,尽量从自己的生活中筛选素材,形象具体地练说自己观察到的、回忆起的、收集到的与“手”有关的故事。在小组交流学习活动中,学生自由述说,表达真情实感,在讲述、聆听中互相学习。学生叙述的主题有:“妈妈勤劳的手”“爸爸灵巧的手”“老师温暖的手”等。从叙述的点滴小事中,学生体会到了“爱”。其中一个学生讲述了一则故事《老师的手》:“老师让同学们画出自己所感恩的东西。道格拉斯画了一只手,这是老师的手。因为道格拉斯长得很丑,但老师却常去握握他的手。这对他来说很重要,因为通过老师的这个举动,他得到了很多的爱和信心。”通过练说,学生选准了角度,理清了思路,学会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细致刻画,真情写作
学习画画,要从写生、素描学起。习作时,也要用写生法仔细观察,注意细节的刻画,把熟悉的人用文字描绘出来,让读者看了文章就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人与事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做的事很多,在作文时,我们应选择那些典型事件,对能充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细小环节进行细致描写。例如,班上某学生在习作《温暖》中这样写道:“周末放假了,贾希军的爸爸骑着一辆很旧的摩托车来了。他穿着一件棕色的外套,头发蓬乱,像个鸡窝。我应邀和他一起坐在他爸爸的摩托车上向家中驶去。天冷极了,路上行人极少,凛冽的北风吹着干枯的白杨树呜咽着,车子速度飞快,风在耳边呼呼响。我的'耳朵渐渐冻得麻木了,我不由自主地将缩进袖口的双手伸出来捂住了自己的耳朵。可贾希军用双手捂住了爸爸的耳朵,他爸爸连忙回头说:‘军儿,爸爸的耳朵不冻,把你的耳朵捂住。’‘不行,你迎着风最冷。’说着还将身体紧紧贴在爸爸的背上。车又快了许多,天越来越冷,贾希军的耳朵被冻得通红,双手依然捂着爸爸的耳朵。此情此景,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情不自禁地将捂在自己耳朵上的双手悄悄地捂住了贾希军那被冻得通红的耳朵。风更猛了,我们用双手传递着温暖,传递着爱,任凭肆虐的狂风卷来。”讲评习作时,学生们被这篇文章感染了,温暖包围着大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并向他俩投去了赞赏、敬佩的目光。闪耀在他们身上的爱如同一缕阳光,温暖着学生的心。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欣赏他人,学会了感受父母的爱、对长辈的爱、对普通人特别是对周围弱者的爱。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读后感的概念
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个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第二个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
写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 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一般应当写清楚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想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等。它不追求文体、格式框框,写起来也可长可短。
二、读后感的写法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
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想公式一样。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 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
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 “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三、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 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
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四、写读后感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 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
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 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 “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教学目标
1、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
2、运用所学知识写读后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读物的评价能力。
3、培养并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闻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作。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学生写作,集体评议)
教学步骤:
一、精彩导入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人生漫漫长河中,书籍就像永不熄灭的圣火,照亮了我们蒙昧的心灵,指引着人生的航程。现代社会中,我们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阅读。当我们获取知识,增长信息时,当我们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段语录,当我们看完一幅画后,我们的心灵会产生一些共鸣和震荡。当我们把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想记下来的时候,便成了一篇读后感。
二、例文引路
(一)例文评析:陪伴,是最明亮的温情一一读《傅雷家书》有感
(二)读《我的叔叔于勒》有感
(三)佳作欣赏:叹为观止《红楼梦》
三、写作指导
(一)认知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读后感作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感”是重点。“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
(二)写好读后感的三点要求(课文摘要):
1、适当引述。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自己感触较深的部分直接引述,也可以对原文加以概括,间接引述。
2、感受力求深入。读完原文后,或许你会产生很丰富的感触,但比较平常、浅显,直接写下来,可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这就要反复思考、提炼,把自己的感受明晰化、条理化。写作时,还可以从多个角度或层次来思考与表述。
3、联系阅读积累及生活经验。写作中,应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来印证或深化当前的阅读感受,还可结合生活经历中的类似体会来写。这样才能使读后感内容丰富,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三)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根据以上要求,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可概括为四个字:
1、引,概括地引述原文观点或具体文字的内容。
2、议,以所引内容为基点生发展开,发表议论。
3、联,在所引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或问题。
4、结,提出看法,小结全文。
当然,任何文章的写法都不应该受某种框框的局限,以上所讲的写法只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参考的内容和思路。具体写起来应灵活掌握。
(四)确定阅读材料,拟好题目。
某篇课文、某部名著或指定的某材料,是阅读材料;阅读材料确定后,要根据阅读的材料和感悟来拟题。题目可以直接写“《××》读后感”,也可以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主标题是概括自己的感受或评价,副标题是“——读《××》有感”;分两行,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读后感》《金钱重于亲情——读〈我的叔叔于勒〉有感》等。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样。注意标题一定要结合感点,否则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五)克服常犯的毛病
根据以往经验,最常见的毛病有四点:
1、大量引述原文。读后感,顾名思义,主要是写“感”,引述是为写“感”服务的,但有些同学偏偏忘记了这一条,本末倒置,大量抄录或复述原文,结果犯了以“引”代“感”、代“联”的毛病。
2、脱离原文空写“感”。任何事物都非凭空而生,都有个由来。“读”是“感”的基础,“感”由“读”而生发。只写感想而不交代其来由,不知“感”从何来,使“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就里。因此,写“感”应当与原文自然结合起来。
3、内容杂乱无中心。写出的读后感无中心,是犯了作文之大忌,也不符合写读后感应“抓要领”“突出重点”的要求。因此,一定要确定好中心,不可漫无边际地想到什么写什么。
4、感受认识太肤浅。读后感要求写个人在感情上最受触动,在认识上最受启发的内容。因此,一定要联系和对照生活现实和个人实际,写与个人真情实感相结合的内容。但是,在不少同学的读后感中,看不到作者读后的动情点和深刻的启示点,内容浮浅杂乱。
读后感是一种重要的作文形式,只要同学们多读、多想、多练,不断总结写作经验,就一定会把读后感写好的。
四、真题练兵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白天处理国事,晚上还经常阅读经史,和大臣谈论治国的道理,很晚才睡。太子觉得父亲太辛苦,就对刘秀说:“您做这么多事情,不劳累吗?”刘秀回答道:“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当然就不觉得疲劳。我虽然做了皇帝,却要更加小心谨慎,虚心求教,还要以史为鉴,不断反思,才能治理好天下啊。”这就是“乐此不疲”这个典故的由来。由于刘秀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光武中兴”。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只有喜欢一件事,从中找到乐趣,才能把它做好;成功之后,更要戒骄戒躁;借鉴、反思有助于把事情做得更好。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真题解说: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力求用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有关光武帝刘秀的历史记载,文字不多,内容却包含不少。如“经常阅读经史,和大臣谈论治国的道理”“虽然做了皇帝,却要更加小心谨慎,虚心求教”“还要以史为鉴,不断反思,才能治理好天下”……都是动笔之前“读”的好材料。而下文道出的故事启示“只有喜欢一件事,从中找到乐趣,才能把它做好”“成功之后,更要戒骄戒躁”“借鉴、反思有助于把事情做得更好”,则明确地提出了几个方面很好的“感点”。基于此,阅读这则材料以后的作文就有了十足的“底气”了。当然,“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也“不要套作”,只要对上述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从中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就行了。值得指出的是,联系实际时现实针对性要强,议论和抒情要言出心声,力避空喊口号。总之,写好这篇读后感,首先要进行独具匠心的构思,剪辑材料,选准感点,其次要注意有先声夺人的开头,有理有据的主体和意犹未尽的结尾。
五、写作实践
一就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写一则随感。200字左右。
提示:
1、选定课文后,可以再仔细读一遍,然后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来写。
2、尽量少引述,重点写出自己的感受。
3、可以写得自由灵动些,尽可能富有新意。
二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可以针对这部名著的整体或其中某一个章节、片段来写。选定之后,重读一遍,然后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来写。
2、引用名著原文时,要仔细核对,以保证引文与原文一致。
3、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力求新颖,并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来谈,但不能脱离原著任意发挥。
三你看过不少电影和电视剧吧,其中哪一部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就此写一篇观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回忆你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剧,选出印象最深的一部,想一想,剧中的哪个人物、哪个情节(或细节)打动了你?
2、分析剧中人物或情节打动你的原因,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
2.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了解写读后感的方法。
3.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读后感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每年的寒暑假学校都要组织同学们参加征文比赛,咱班有没有同学参加过征文比赛?看来同学们都身经百战。陈老师班的李静同学寒假里写的征文《<狼来了>读后感》得了一等奖,正好咱们第四次习作就要来学写读后感,这节课,咱们就借助李静同学的读后感一起来研究研究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好吗?(板书:学写读后感)
二、阅读范文,感悟写法
《狼来了》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狼来了》这个寓言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要诚实,不能说谎,否则后果很严重。
(介绍题目,点名感受)
这个故事主要是讲了一个小孩子放羊时觉得无聊,便大喊:“狼来了,救命呀!”在山下干农活的村民听了他的喊叫,第一次,第二次都信以为真,发现小孩撒谎后都很生气,第三次狼真的来了,小孩再喊狼来了,村民不再相信他了,最后小孩和他的羊都被狼吃掉了。(
(概括内容,紧扣感受)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一身冷汗,说谎的后果是多么可怕啊!狼来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诚实是多么重要。要是你多次欺骗别人,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如果你失去别人的信任,那你还能干什么呢?
(详谈体会,围绕感受)
读了这个故事,也让我想起了我平时做过跟那小孩类似的事。记得有一次,寒假时我为了玩耍骗妈妈做完了作业,妈妈便相信了我的鬼话,说:“做完了就去玩吧。”结果,等到放假最后几天,妈妈检查我的作业时,我才手脚忙乱地做起作业来,那几天,妈妈怎么也不相信我的话。当时我真后悔,为什么我要像那小孩一样说谎,害得连妈妈都不信我呢?想起来,我就觉得很惭愧。
(联系生活,再谈感受)
最后我奉劝大家:谎言只能蒙人一时,不能蒙人一世。说谎会成习惯,让你越来越失信于人。久而久之,不仅你的假话没人信,就连真话也没有人相信了。所以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不能说谎。
(首尾呼应,总结感受)
1.出示范文:
这就是李静同学那篇文章,请大家轻声读一读,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边读边思考每个段落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2.读完了,同桌两个互相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班级内交流读后感的基本写法:
来,谁能起来说给大家听听?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1)介绍篇目,点明感受:用一句凝练的话写出自己最深的一点感受。我们来齐读小作者的感受吧。
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来说说。
(2)概括内容,紧扣感受:介绍内容不能过多的重复原文,要简练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并且要紧扣感受。
点拨:怎样紧扣感受呢?同学们看第一段的感受是做人要诚实,不能说谎,否则后果很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呢?概括内容中提到了你找出来。(村民不再相信他了,最后小孩和他的羊都被狼吃掉了。)这就是紧扣感受概括内容。
(3)围绕感受,详谈体会: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对,是小作者在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你看,小作者是围绕着什么来具体写自己的体会和感想的?对,是诚实的重要,这也正是文章开篇点明的感受。这个感受,多重要啊,我们每一步几乎都离不开他。(板书:详谈体会,围绕感受)
(4)联系生活,再谈感受:
这一段写了什么?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是结合社会现象来谈,这样才能体现出读书以后的深刻感悟。
(5)首尾呼应,总结感受:
写作文要讲究首尾呼应,开头点明了感受,结尾要与开头呼应,进一步来强调总结感受。
4.总结齐读读后感的基本写法:大家看,要写好一篇读后感,每一步都离不开文章留给你的深刻感受。这个感受就是贯穿整篇读后感的灵魂。来,对照板书,我们齐读读后感的基本写法。
5.有一位同学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后,写了一篇读后感被印到了语文书上,全省的同学都向他学习,打开语文课本78页,大家快速默读这篇读后感,思考:这篇读后感作者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读完了,说一说这篇读后感作者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受?作者对八国联军愤怒与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贯穿了整个读后感。再看看基本写法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三、按照提示,选材交流
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1.《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快速默读,说说给你的最深的感受是什么?(用一句话说说
2.对照读后感的'基本写法,按照提示先自己说说怎样写?
3.按照提示同桌分段交流写作内容
指导详谈体会,围绕感受:详谈体会是难点,怎样才能写好呢?我们可以从正面谈他及早听取了别人的劝告会是什么结果,从反面谈如果他一直不听取别人的劝告会是什么结果。可见__________.正反面谈完后,再来总结一下你的感受。这样的感受才是详细的、具体的、全面的
4.按照提示整篇交流写作内容
咱们接下来男女比赛按照提示整篇交流写作内容,规则:
女同学交流的时候,女同学可以提示补充,男同学认真听记住哪一段,她有什么优点?那一段有什么缺点?交流完后进行评价,反之也是这样。
四、布置作业:课后完成读后感的写作
五、总结习作成果,鼓励勤写读后感
同学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浩淼而深厚,很多文章让我们读了都感觉余音绕梁,深受启发。在今后读书时,请同学们时常拿起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让我们的感想之花处处绽放,成为一个有内涵有思想的人吧
板书设计:
读后感
介绍篇目 点明感受
概括内容 紧扣感受
详谈体会 正、反 结合感受
总结
联系生活 再谈感受
首尾呼应 总结感受
4、作者在书中传递的讯息;
5、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6、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如是否值得向其它读者推介);
7、读后感:
(1)书中情节引起的联想。
(2)书中内容引起的。疑问。
(3)本书令你有何提醒、启发及反思。
(4)本书引起的思想上的转变。
(5)本书令你引发的期望。
8、从本书有何收获;
9、引用本书或其它书籍的内容,或日常用语。
八、读书报告的撰写步骤:
(一)写版本阅读:为了比较准确理解原著精髓,推荐阅读“全本”;
(三)收集资料:
1、摘记原文:根据论题,摘录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制成摘记卡;
3、上网搜索:
(四)报告的内容:选题理由、确立观点、论述观点。
(五)注意点:语言的流畅、观点与论述的一致。
才华学校备课步骤及教案的写法
一、写教案的准备工作:
1、通读教材2-3遍。
2、四读教材,理解教材后面的练习题。
3、拟定教学目的(目标)。
4、找出课文的重点、难点。
5、查看教学资料(参考书)。
6、计划教时(节数),定出每教时教学内容、任务、目标。
7、分教时写出教案。拟定每教时的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式、谈话式、串讲式、解读式、游戏式、角色表演式、练习式、演示式、实验式。
8、按课文内容准备教仪教具或教学环境。环境是指到课室、电教室或室外、野外等。教仪是指课文需要什么仪器:多媒体室、实验室等。教具是指课文需要什么挂图、地图、统计图、平面图、主体图、计数器、卡片、长度、重量、面积、体积、时钟、尺码等教具。
在通读教材、理解教材、吃透教材的内容、知识点,确定重难点之后,归纳教材的中心内容,拟定教学目的,构思教学教时、过程、方法、运用教学用具,创设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最后写出教案。
二、写教案的内容顺序:
1、教学目的:(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通过学习这个教材内容,让学生懂得什么道理,什么感情,什么信念,什么哲理,什么法纪,什么礼仪,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2)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这个教材,让学生学会哪些基础知识,那些字、词、句、段、篇,学会哪些文化理论、概念、法则、原理、公式、逻辑推理、名词、术语、动作、口令以及学会对这些知识运用的基本技能技艺等。
2、组织教学(1-2分钟):点名、检查人数,提出纪律要求,表扬上节认真学习、做作业的人和事。
3、复习提问(5-8分钟):提问上课时学过的知识或与本教时连接的知识,方法上可以口头回答,可以书面作答,可以起立回答,也可以上黑板板书回答,但不要超时。
4、讲授新课:(15-20分钟)(1)揭示课题。
(2)传授新知识的内容、方法、过程、结果(结论),这是一堂课的灵魂,要精讲、讲实、讲细、讲透。
(3)设计板书内容。
(4)准备教仪教具,这是教案的重点部分。课标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这个环节上。)
(要讲的写在本子上或教案、书上。)
5、巩固训练(5-8分钟):教师把本节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法则、原理、公式、情节、概念等基础知识,归纳概括重复一遍。(要讲的写在本子上或教案、书上。)
6、布置作业(1-3分钟):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结合课文后面的练习题,确定作业类型、题型、份量、完成时间、质量要求写出来。
一节完整详细的教案是讲好课的基础和前提。
(从上述1~6点连起来组成一节课的教案。)
才华教导处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如所读书、文的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
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首,也可以在末或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
一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