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
今天我读了《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文章,让我更加深入地学到了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
《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文章写了居里夫人美丽端庄的形象让人震惊地在1898年12月26日的法国科学院宣布发现了镭。在这伟大宣布的背后,是居里夫妇认真努力地用了3年零9个月用成吨的矿渣提炼成0。1克镭的结果。居里夫人不管研究得有多么辛苦还一直在研究,不被盛名宠坏,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
居里夫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她不但对自己科学事业刚毅,顽强,勇于献身,而且对自己所夺的荣誉淡泊,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缺少的!她不顾自己身体的疲倦,一丝不苟地工作,我真想对居里夫人说:”居里奶奶,您在世时对科学事业做了很大的贡献,并且不顾身体地研究提炼镭,而且淡泊名利,您‘美丽’的'科学精神正是我们这代人所缺少的!我愿您在天堂过得愉快!“
另外,我们国家也有一些人有着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贡献的精神,例如我国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爷爷对水稻技术研究一直以来非常努力,一丝不苟地研究,现在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且也”视名利如粪土“,像这样的科学家真不愧是伟大的!
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她不愧是”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最先放风筝。早在信史之前,传说中国人已会放风筝。相传公元前四世纪,中国著名工匠鲁班(即公输班)做了一只风筝,升空三日而不坠。还有一个故事说一名将军包围了王宫,利用风筝测量宫墙与己方军队的距离。风筝可用于送砖上屋或在风筝尾部系上鱼钩钓鱼。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由荷兰人传到了欧洲。19世纪英国发明家克雷由风筝产生灵感而发明滑翔机。德克萨斯州演员科迪“上尉”,曾利用风筝拖动折叠式小艇,横渡英伦海峡;1901年再接再励,乘坐双箱形风筝飞行,使英国陆军部大感兴趣。不久,飞机取代了军用风筝,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驾驶他的新双翼飞机时失事遇难。
1970年,美国太空计划设计了各种“飞行翼”,使风筝再次成为成年人的玩意儿,例如罗格乐乐折叠飞行翼,本是专为水星号太空船仓安全着陆而设计的。,后来被降落伞取代了;但这种折叠翼,结果成为今日悬挂式滑翔机的机翼。风筝飞上天空为飞机飞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灵感。
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古代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根据考古学家的证明,在西汉早期,就已经有了质量较好,纸面平滑质地柔软的纸张,比东汉蔡伦造纸的历史早了三百多年,另外,在史书上东汉之前也有关于纸的记载,所以说,蔡伦不应该是造纸术的发明人。当然,蔡伦在造纸历史上的功劳依旧是不可磨灭的,因为蔡伦的努力,为大家提供了适合书写、价格低廉的纸张,使造纸术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关于造纸术的发明权,曾有过一些笔墨之争,考古学的一些发现又使这一争论呈现迷离复杂的情态。但是,笔墨之争也好,考古发现也好,都不能拿出确凿的证据否定蔡伦对造纸术的首创之功。蔡伦因这份首创之功而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誉,今后也将被世人永久地纪念。
对蔡伦发明造纸术的文字记载,管理流行最广的是二十四史之一的《后汉书》中《蔡伦传》的记载。《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记载被人们广泛接受。但是,后来有些人们又对此提出了异议。曾经有人对《后汉书》作者范晔把握史料的忠实与否提出怀疑,认为范晔把造纸术的发明权归在蔡伦名下有玩弄文人笔法、夸大其辞之嫌,根据是范晔著书时所依据的原始史料《东观汉记》中对此事的说法有所不同。
《后汉书》成书于公元424年,这时蔡伦已死去300多年了,范晔著书所依据的主要原始史料《东观汉记》,是汉明帝时由大学士刘珍、班固等编写的国史。前面说过,东观”是东汉时的国家档案馆和图书馆,蔡伦曾主持过对那里所藏史料、藏书的勘定工作。《东观汉记》中也有蔡伦的传记,那是在他死后30年公元151年、曹寿和延笃等奉汉桓帝之命所补充写就的。《东观汉记·蔡伦传》的作者们与蔡伦是同时代人。他们掌握大量事实材料。古时史官们写本朝的国史, 所以,《东观汉记·蔡伦传》中所记述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可信的。但是,《东观汉记》原书143卷在历代离乱变迁中到元朝就散失殆尽了,现存的只有明清两代的辑录本。《东观汉记·蔡伦传》在清朝乾隆年间编订的《四库全书》中有辑录本。这个辑录本来源于明朝修编的全书《永乐大典》在这个辑录本中,对有关造纸的事情并列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蔡伦典作上方造意用树皮作纸”;另一种是蔡伦“典尚方作纸”“上方”与“尚方”同义。第一种说法是说蔡伦主管尚方时发明了用树皮等原料造纸,第二种则说他主管尚方时尚方生产制造了纸。两种说法的差异在于是否有“造意”即有没有创造发明,争论就由此引起。
由于原书失传,这种争论只能是场缠不清的笔墨官司但是,这种争论无法动摇蔡伦作为造纸术的发明者的地位。《永乐大典》中并列的两种说法,少字而的讹传可能性远比多字而讹传的可能性大。因为人们抄录古书时,均抱有务求忠实的态度,特别是我们的古人,对典籍的尊重更非寻常,所以不谨而漏字的。可能性是有的,但绝不可能去即兴发挥增添什么,除非有确凿证据证明这一点。再者,《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本人对宦官非常仇视,有许多抨击东汉宦官的言论。他即使玩弄文人笔法,也不可能对蔡伦凭空加以赞美之辞。仅此一条,就完全有理由相信蔡伦造纸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
除了对《后汉书·蔡伦传》中文字的争议外,唐朝以来的不少学者对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说法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早在蔡伦之前,汉朝初年或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人用纸作书写材料了。因而,有 不过小编认为蔡伦是造纸的发明人确实也已经锤实,任何争论无法动摇蔡伦作为造纸术的发明者的地位。
读了这篇课文,我重新认识了美丽这个词。原来,美丽不光是外表美,穿着美。在居里夫人身上,我体会到了真正的美丽。美丽是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美丽是坚定、刚毅、顽强的性格和远大、执著的。追求;美丽也是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真正的美是内在的蕴涵,额头不是外在的虚荣。
《跨越百年的美丽》讲述了居里夫人完成放射性元素镭的伟大的科学发现的过程,表现了她献身科学、为人类造福、视名利如粪土的伟大人格魅力。文章字里行间含着作者对居里夫人的满腔赞誉、钦佩之情。我在备课时想力求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章中深刻意含,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出学生的感悟和体会,进而真正明白“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上完《跨越百年的美丽》后,第一感觉就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没能更好地调动起孩子们情感。尽管很努力地用语言激励孩子,但是感觉孩子们一直很拘束,不能以轻松的状态面对课堂生活。仔细分析原因有二:
1、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情感感受能力估计不足。没能在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区激励。
在刚刚开课的时候,想让孩子们谈谈对课题的理解,没想到孩子们一脸茫然,不知从何说起的样子,显然被我的问题问住了。耐心等待一段时间,仍然没有期待中的反应。只好自己将对课题的感受与孩子们分享。试图暗示他们面对一个陌生的课题应该有自然产生疑问的习惯,即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这需要长期的熏陶和感染。
2、内容容量过大,仍然有想求完整的心态。所以没有给学生留更多时间阅读、思考。
尽管一再告诫自己课堂节奏应该按着孩子课堂的发展韵律来把握,可是一到上课的时候就又犯了毛病。可见某些形成的固有心智模式是很难改变的`。之所以有这样的心态仍然是来自长期以来自我感觉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明显高于学生,仍没有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模式,虽然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理念有了深刻的认识,可是把这一理念转变到实践中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此的深刻认识,是上这节本课对于我而言极珍贵的价值。
如何创建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是目前需要更加深入探究的重点。前路漫漫,尚需不断思索。最关键是必须根植课堂,大胆实践,以研究的心态面对课堂教学的开放。
当然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也有几点自己感觉还算满意的:
1、和孩子们交流的时候是用心地倾听孩子的发言,并及时给予了评价。
2、在布置孩子们自己阅读时,真正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阅读感受。认真地观察了孩子们边读边划下的句子,做到真正地了解孩子们的也现状,然后有针对对性地请这些孩子起来回答。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信心。这应该是关注学情的具体体现吧。
3、尽管孩子们不能用丰富发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但是从他们的眼神里我感受到课堂内为他们展示的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美丽还是征服了孩子们的心,他们让我感到了一种只能在心中意会而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愤悱状态。如果在课堂上再多给一点具体的引导,再多给一点时间,让他们从容地思考,从容地表达就更好了。很多习惯需要在一日一日的课堂学习中慢慢渗透的。
4、有一个课堂上的临时发挥觉得处理得较好。因为考虑时间的问题,出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我没有主动去提问分析,而是让学生自己默读这段话,看看自己有什么疑问?果然孩子们提出了文章的核心问题:“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原的追求,使玛丽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人生意义的发现是什么?
一节课总是有很多的遗憾,尽力而为,往理想里走,望美好里去。和孩子们共同享受课堂生活的乐趣是我的追求所在。
有一个人有种可贵的东西,她坚强、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
她发现镭,在有一吨重的'废铁中炼出了零点一克的镭。在这么多的废铁中一锅一锅的冶炼,一共炼了三年零九个月,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才炼出了那么一点点,她把她的美丽都给了这颗小小的镭,所以这颗镭这么美。放射线每天都在侵蚀着她的身体,她每天都在烟熏火燎中度过,他的身体也一天一天的弱下来。
居里夫人得到过很多奖,有一百零七个名誉头衔、两次诺贝尔奖等等。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夫人是唯一没被盛宠坏的人”。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到她的坚定和执著,她坚持不懈、迎难而上。他本来可以在家享受着荣华富贵,但她把这些都当为粪土,任然努力工作。就为了从一吨废铁里炼出那么一点点的镭,所以这颗镭这么美。
《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玛丽居里在研究天然性放射镭的过程。刚开始我的问题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什么?读完书以后,我才明白,这个美丽不仅仅仅指玛丽居里的外表美,更是她那种对科学的远大追求,与她勇于探究的精神,还有她淡泊名利的美。
我更明白玛丽·居里研究天然性放射镭付出了多少努力,浪费了她的青春,甚至牺牲了她自我的生命。难以想象放射镭对玛丽·居里的伤害有多大,直到玛丽居里身后的。四十年,在她的笔记本中还有射线。做什么事都务必有耐心,也要有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就像钓鱼,如果没有耐心,就不可能钓上来鱼。一旦自我有了理想抱负,就不就应放下,就应努力去追求,努力去实现。这几点,我们就应向玛丽居里学习,她的耐心无人能比,她经过三年九个月的时光才从成吨的废煤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的镭。我们最就应学习居里夫人的一点就是淡泊名利。尽管玛丽·居里有那么多的头衔,那么多的名誉,但她还是视金钱如粪土,把自我的奖章给6岁的女儿玩,自我仍然埋头苦干。
居里夫人永远是历史上的一颗明珠!这颗明珠在跨越了百年之后变得更加璀璨,她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为人类进步而忘我探索者的前进道路。风云变更,改变不了她的人格;岁月流金,流不走她的智慧。她的魅力,恰恰因为岁月长久而更加辉煌。跨越百年的居里夫人,她催生出了科学革命的长卷,字里行间闪耀着她那美丽的心。
只有朝理想与目标进发的人,才能拥有光明的未来。
今天我们学习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从课文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玛丽居里。
她不只是一位科学家,她还拥有着许多人所没有的科学精神。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居里夫人在67年研究放射性元素镭的过程中,经历过许多事情,作者挑选出了她在法国科学院宣布惊人发现的时候,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良苦用心和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态度等具体事例高度评价了这位伟大的'女性。这篇课文不仅写了居里夫人的外在美,更写出了她的内在美。居里夫人年轻时有修长的身体,明亮的蓝眼睛。文中这样写到:“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这是对居里夫人的外貌描写。
年轻的居里夫人是多么朴素、多么端庄迷人啊!可是随着研究的深入,镭射线也在侵蚀着她的肌体,她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漂亮了,她的身体已经被镭射线侵蚀,但是居里夫人依然没有放弃,又经过了三年有九个月,终于提炼出0.1克镭。写到打这儿,我我终于明白了这篇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什么美能跨越百年,不是外在美,而是居里夫人的这种内在美
古语云:“自古红颜多薄命”,君不见西施、玉环都在风华正茂之年零落于尘,空留下一段传闻,几声慨叹。可居里夫人的美丽换来了科学革命的新,青春托出的一条条科学定律映照在她白皙的脸庞上。“长恨春归无觉出,不知转入此中来”,她跨越百年的美丽催生出了科学革命的长卷,字里行间闪耀着放射物质镭的光辉。
居里夫人有着引人注目的红颜美貌,以至她的闺中密友需要用伞柄赶走那些追慕她的人,可她靠的不是这个,而是对理想的追求,所以,她的美是历久弥新的;居里夫人也赢得了无数的崇拜和敬意,人们用诗歌赞美她,媒体大篇幅报道她,可她不为所乱。爱因斯坦说:“在所有世界著名人物中,她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冲宠坏的。”不求名利,不为赞扬,不怕挫折,自由轻松地驾驭着自己的生命之舟,一如既往地驶向科学的彼岸,“不为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何等坦荡的胸怀。
本来,她完全可以享用镭带来的丰润财富,腰缠万贯。可她偏偏独上高楼,丝毫不为财富所动心,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专利权。她的'放弃,使得百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传颂着关于三克镭的感人故事。“科学是全人类的”,这是她对人们的回答,穷困使她的生活窘迫,可她的内心世界是充实丰裕的。孔子说过:“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面对着跨越百年的美丽,我由衷地体会到什么是“贤”的内涵,不得不由衷的感慨:“贤哉,居里夫人!”
跨越百年的居里夫人,你跨越那悠悠的岁月长河里,把你的青春、智慧和人性的光辉洒在百年后的今天。
玛丽·居里是一位伟人,但她不骄傲、不炫耀,只是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她谦虚、不张扬,她本可以在任何一项荣誉上尽情地享受,她所得的奖金足够她过下半辈子的生活了。但她没有,她没有在任何奖项、荣誉上停留。一切名利在她眼里都是过眼烟云,没有什么能让她停下迈向科学桂冠的脚步。这样的人难道不应该受到人们的赞赏吗?这样的人难道不应该享有至高的荣誉吗?
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位端庄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的一块永远的里程碑。她发现了镭,功不可没。这点淡蓝色的镭,是那么美丽,但又有谁知道它的来之不易。居里夫人为了提炼纯净的。镭,搞到一吨可能含有镭的工业废渣,一锅一锅的冶炼,然后再到废棚里化验,这是多么艰辛啊!她淡泊名利,功名这些有没有都无所谓,她只是一心追求着科学,为科学做贡献。这样的她被后人所敬重、追捧。
在化学元素周期表里有一种叫“钋”的元素,说起这“钋”的名字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发现“钋”的科学家叫彼埃尔·居里和他的夫人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居里是法国人,玛丽却是波兰人。
玛丽延生于1867年11月7日,当时波兰被沙皇俄国统治着。玛丽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懂得了热爱祖国,痛恨侵略者。长大以后,她目睹沙俄统治者的残暴行为,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当时在华沙,有一座颂扬俄国统治者的纪念碑,玛丽每次经过那儿,都要啐一口唾沫,表达自己的憎恨和蔑视。她上中学的时候,她的好朋友的哥� 在这位爱国志士被处死的那天,她满噙泪水一个人默默跪在地上,暗暗发誓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
后来,她到法国求学。1894年4月,正在巴黎讲学的波兰物理学教授柯瓦尔斯基,介绍她与年轻的科学家彼埃尔·居里相识。她的对科学锐意进取的精神,一下子吸引住了彼埃尔,两个人相爱了,在1895年7月结了婚。
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两人都很兴奋。玛丽突然抓住彼埃尔的手,激动地说:“我可怜的祖国的名字已从地图上消失,但我要让祖的芳名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我想把我们刚刚发现的元素叫做‘波兰’——钋,你同意吗?”彼埃尔望着可敬的妻子,认真地点了点头。1899年7月18日,他们公开宣布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叫“钋”。
19世纪前期,许多化学家都赞同萨尔热拉尔的观� 这种意见只是理论上推测,所以法国化学家德维尔并没有轻易附合,他决定用实验来制取一元硝酸酐。他在玻璃管内装满硝酸银晶体,管的一端与装着干燥***的管子相连,管的另一端的弯曲部分则浸泡在致冷混合剂中,用于收集反应物。当***刚一引入时,透明的硝酸银立即转化成白色粉末状的物质,而玻璃弯管的一端则开始凝聚无色的液体。德维尔正在思索液体是什么东西时,实验室的。门“哗”的一声被推开了,家里的侍女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德维尔先生,太太她”德维尔赶紧往家里跑,直奔妻子卧室。
大夫迎面对他笑着说:“恭喜您,教授先生。太太生了一个儿子!”德维尔进屋安慰了妻子后,唱着歌走回实验室。闻到房间散发着强烈的***味儿时,他才意识到刚才手忙脚乱,忘记把实验暂停一下。他马上把所有窗户打开,然后走到仪器跟前。
咦,刚才无色的液体不见了,只有一种透明的晶体。这一定是固体硝酸酐,德维尔心想。他马上对晶体做了几次分析化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完全正确。德维尔的研究推翻了热拉尔的流行观点。当他后来在巴黎作关于硝酸酐问题的学术报告时,在场的观众都是法国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对他的讲话报以长久、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