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门读后感600字(通用10篇)
韩寒是我比较佩服的现代作家,我很羡慕他强烈的自信和敢想敢说敢做的作风,我想也许我正像司马迁一样,对自己所没有的充满向往,因为在现在,在还剩一百四十六天就要高考的时候,我依然在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自从高二文理分科后我们老师就常说,对文科的学生来而言,最关键的一科就是数学,因为所有人在政治历史地理外语语文的差距都不大,最多也只能差个十分二十分左右,而差距最大、最重要、最能拉分的一科就是数学。不幸的是我的数学基础奇差无比,而我们学校出的题虽然不像市南三中出的题目那样深得让人掉下去就爬不上来,但无奈自己身高太低,在题目里挣扎一番后便不得不放弃希望,这样一来我的数学成绩就更像闪击战中的波兰军队般顷刻溃不成军,以至于我现在根本就不知道单调递增是什么意思,只知道我的生活非常单调,我对生活的绝望正在递增。
我一直想不懂,为什么能够决定一个学生命运的,居然仅仅是一次考试,我一直想不懂,为什么对文科学生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居然是一个与“文”根本就挂不上边的学科。
写到这里,我觉得这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东西像围城三重门以及他们的主角一样,让人觉得无比的滑稽和悲伤。
《三重门》是初二的时候看的,那时的韩寒是社会的话题,是风头人物。
许多年过去了,我没记住《巴黎圣母院》,没记住《红与黑》,没记住《复活》,甚至连主人公的名字也不记得了。其实《三重门》印象也不是特别深,毕竟时间可以带走一切,又何况仅仅与我而言并没多大意义的几本书呢?只是《三重门》对我的影响是永远的,或者说是终生性的。
《三重门》写的就是我们生活的缩影,正是这样我才一直喜欢它。林雨翔就存在于我们之间,他呼吸着与我们一样的空气,望着一样的天空,过着同种制度下的不同人生。他的喜怒哀乐,我们都曾经历过,都曾拥有过,或者现在就正在经历着。当时周围的人都在看韩寒的书,都认为韩寒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又或者是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教会了我去思考我的生活,思考我活着的目的,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我们的世界。
韩寒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批判现行的教育制度,这个理科惨不忍睹的学生,凭着他惊人的文学水平,让千千万万的学生成为了愤青,上千千万万的学生咒骂教育制度,咒骂他们所处的社会,咒骂他们所处的时代。他成功了,他凭着一个“林雨翔”成为了无数少年心中的先知,他就像带着上帝旨意来的基督,为我们带来了真理。我当时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在抵抗着学校,抵抗着自己所处的制度。
可是很多年过去了,《三重门》留给我的仅剩下看问题的方法,其他的却都远走了,走得悄然无声,走得不知不觉。当我在重看《三重门》时,我只看到我们的青春——那失去的和正在失去的青春,有着春天小草绿色的青春,有着我们曾经的青春。可能是经历的事情多了,才知道当时自己是如此可爱。我开始觉得韩寒的乏力。他改变不了什么,和我们一样,只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他去赛车了,去写一些等价于垃圾的文字。
我现在看《三重门》,反而在林雨翔身上看到了对生活的妥协,一种无力与无奈,人总是要妥协于社会,妥协于制度,却唯独不能对自己妥协。我们把这种妥协叫做成熟。《三重门》只可以作为我们青春的祭词,在某个角落独自记载着一点一滴。
毕竟我们都会老去,可是曾经的青春岁月却永不老去。
正如老狼的《青春无悔》:
开始的开始是我们唱歌
最后的最后是我们在走
读完《三重门》,突然发现:这不正是我们的生活,平平淡淡的生活么!
小说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主人公基本也没干什么事,也就这么混混沌沌的过着.但这就是生活啊,平平淡淡才是真嘛.或许有人会觉得作者写的是流水帐,不过精彩,但写的正是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够现实.他从字里行间渗透生活的实质,让读者在他的幽默下感悟:生活本是如此.正因为他写得很贴近我们的生活,所以我很喜欢这本小说.
其次,与作者同是高中生的我又不得不为作者的丰富学识所折服.作者的知识应该是丰富的,小说中随手拈来就有许多东西,左一下《变形记》,右一下《孙子兵法》,再对《史记》侃侃而谈...诸如此类,足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另外,小说中作者创作的几首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采.而那首中西合璧的情诗,就实在让人啼笑皆非,琢磨不透了.但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作者英文程度了得,这从小说的后半部分也有充分的体现.作者在”处心积虑”地制造黑色幽默的同时,也不忘好好秀秀自己的英文,而且运用得恰到好处,真了不起.作者在后记中写到自己的英语可全赖新版牛津英语的功劳,这可真是值得好好借鉴借鉴!
至于作者在小说中所要表达的对于中国现代教育的不满,不知为什么,我真的一点也没察觉到.可能是因为我正接受着这样的教育吧.对这一切作者眼中的不妥都早已习以为常,毕竟像作者一样,即使功课七科亮红灯,也能有作为的人并不多,所以像我一样的普通学生还是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考上好的大学.这毕竟是当今社会衡量人的能力的重要手段,这也是所谓的规矩啊.所以我们还是应该规规矩矩地去作一个学生,尽自己的本分去读书,将来作对社会有用的人。
总的来说,《三重门》是一本不错的书!
更正:仔细理解思考后明白三重门就是指的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学的三重门。中国的应试教育让这三个阶段对于中国的学生都像面对人生转折的一扇门,挡在你面前,没本事到达那里就看不到后面更多的世界。到达了再凭应试能力选择属于自己的门。林雨翔的父母,Susan,谢景渊就是生活中典型的应试教育决定未来的人,他们没有错,制度在那里,但林雨翔(韩寒的原型)成绩差,看透厌恶应试制度,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国家贪心全民人才导致全面平庸的制度。在18岁高考前洋洋洒洒批判制度,真的是豪情万丈,表示自己不需要那些成绩,是一定会闪光的上海大金子!文章充满各种黑色幽默,变着法的讽刺揭露。真的是把文字玩活了。让我有种看情景戏剧的放松。太有才了韩寒。事实他也做到了,自由自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自己何尝不是“爱好广泛”,什么都有兴趣,却什么都无法真正沉下心来去专研,人生20载已经走完一路四分之一,什么都不晚,所幸也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建立了初步的三观。
祝自己心能永远自由!
不求全面发展,只求内心自由快乐,那我也就自然不平庸了。
自己也不是很了解韩寒是何许人也,但也略听过他的名字。至少“当代青年领袖”这个名号在高中的时候还是知道的。当然,我也不知道他是否读完了整个义务制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高中),但是从《三重门》里的东西来看,这厮应该有所见,有所闻吧。
我倒是完完整整的从幼儿园读起,一直到高中毕业。的确,中国的应试教育就像旧时女人裹脚,裹完才发现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可是已经没法恢复了。但是,现在在大学里的我往回想,在记忆里最深刻的学习时段还真是高中三年。什么原因那就不细谈,不是因为高中老师说过“当你毕业后,回想起来最深刻的是高中”,也不是什么高中那些美好的读书时光,就我而言,比起小学,初中以来,高中更让我自信了,也或者是初中和小学记忆力太差,记不住,高中才是真正发育阶段,这样理解也行。现在看来,最最怀念的是高中时候和同学打闹的情形。自然我没有像林雨翔那样为了过度的证明自己(的确是过度的证明自己)而和他人斗气,去挣些没必要的东西。而且,我很庆幸自己在读高中以前没有沾染所谓的“文人之气”,没有说中文时乱用英语代替词语什么的,初中在那郊区读的好处就是读完后你啥也不懂。
完了,写了半天写自己了。这不是读后感吗?反正我写读后感一向都是没有任何思绪。初中的假期作业中写的读后感基本都被老师当差文扔了回来,接着就被当草稿纸了,自然没有用来当草纸,那太浪费了。你想想,一个本子要五毛,写完作文后利用最后的空间,连老师打的勾勾叉叉也不放过,这不是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吗?
完了,又写过头了。哎,算了,继续写下去估计应试教育阶段的生活也给全端出来了。
不敢否认应试教育的确很恶心。但是我也是从应试教育中混过来的人。虽然没有资格去乱评论他人的书,但总是触景生情,这景,好的写手是能够通过文章表现出来的。现在想来,还是很怀念高中的生活,但是却不想再次去经历了。
在五年级时我第一次接触了韩寒的作文当时我觉得十分有意思。之后又经过妈妈的介绍读了韩寒的经典著作<三重门>。
三重门主要讲了本书透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类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和梦想。韩寒以自我的方式思考着、激动着、愤怒着、抗争着、改变着,透过那些犀利的、尖锐的甚至是刻薄的语言,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天才少年的灵光闪现。三重门读后感。
第一重亲情写出了亲情,是一个永不衰退的话题。人有百种,对亲情的感悟就有百样。在韩寒的笔下,我看到了他对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抵触心理:林雨翔的父亲会在儿子年幼时逼迫他阅读中华礼貌历史的结晶,也同样在儿子中考在即时,让他上补习班,花重金买补脑、增长记忆的营养品,力求在中考中能发光发热,但他们却忽略了人类最简单也最浓厚的情感。或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远比价值千金的药品更有价值。然,亲情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每个人在每时每刻都在用不一样的行为诠释亲情。
第二重友情,人的一生中,朋友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三重门读后感。你更多的时候会把心中的感悟倾诉于朋友而非家人。文中的林雨翔也有几个好朋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梁梓君。他成绩很差,但是他重义气。他会教林雨翔写情书,他会帮林雨翔怎样把妹。或许这一系列所谓的?帮?在家长眼里纯属是害了他,但我明白林雨翔此时需要这些,因为他正值青春年华。朋友会一眼看出你需要什么,会在适时时提醒你。我一向觉得,生命给予我的完美,总是远远超出我的需要
第三重恋情这个季节悄悄地来了,这个年龄也悄悄地来了,在第一次见面,林雨翔就在心中刻画下了这个名字。诗词轻吟,只为在她面前展露自我,吐露心中些许的萌动。他会因为下雨而担忧她,她也会为了与他上同一所重点高中而整理习题给他
这就是我们,年少的我们。或许成长就是一道没有疤痕的足迹。在美丽的夏季,我用我的笔,记录着青春。青春未央吗?有足够的好时光让我们边走边想,边想边挥霍吗?不,从此岸到彼岸,从绿肥到红瘦,快得就像季节的交替。每一年都是这样。
读韩寒的《三重门》是和这萧瑟的天气一起进行的,窗外的雪纷纷扬扬的,天越来越冷,我的兴趣也在骤降,在未读完全书之前就都当了“逃兵”。
读上去,韩寒文笔的老成和文风的辛辣的确是让人感到眼前一亮,他的阅历,他的思想很难让人想象这本书出自一个18岁的少年之手,但是总觉得他的深沉是那么不自然,那么辛辣的讽刺从这个少年口中说出是那么不伦不类,不尴不尬。
虽然按着韩寒的意图一路笑过来,但阖上书册,却发现能值得回味的快乐并不多。小说中四处伏击的调侃和存在着语法错误的比喻不仅没有加强小说要表达的思想,反而使得主题显得七零八落,语焉不详。真正要引起人心灵震撼的力量,在呼之欲出的时候,却又像退潮一样逐渐暗淡。
因为《三重门》,一场有关教育的话题正讨论的如火如荼。韩寒何去何从,教育又回如何,我想时间证明一切。
看了《三重门》后仿佛在回忆过去,而读主人公林雨翔时,我感觉到了他性格有些跟我很相似。
正如后记中写的:这就是生活。的确,在这本书里作者写的都是实话,出自作者的肺腑之言,所有的语句都是直白、尖刻的。人物林雨翔表现出的是一个少年的狂傲、一段青春的不羁。也许这是一个典型的心理年龄,十多岁的少年处在一个不安分的年龄,爱表现、爱出风头、有一定的才华与能力,希望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赞美,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所以林雨翔想树立的是一个独立完全的自己。对于赏识自己而自己不喜欢的老师,为了达到某些目的,仍然会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在现在看来也许这不能叫无情,而且这种名字为“现实”。
与我们这些同龄人相处,父母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父母把我们的饮食起居包办了的。为了我们也许父母宁愿他们自己少吃一些,也不愿让我们少吃。在这之中,可能会给我们造成无形的压力。看着白头发在父母头上越来越多,受着父母充满期盼的目光,一种肩负重任的感觉从心里涌了上来,于是不管怎样也要把书本中的东西死记硬背,在班里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最终,在无奈之余的发泄被说成任性;一阶段的失败被认为是不求上进。一个家庭的喜乐也受于自己的支配,如果考上重点大学,全家喜上眉梢,今天去“新马泰”,明天去“港澳台”,而败者却可以让整个家庭陷入死寂、无法自拔。
在此小说告一段落,而大家仍在道路上走着,告诉自己,自己总能发光的。
《三重门》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林雨翔的中学生。如鲁迅一样,林雨翔正是韩寒本人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只但是稍加改变其性格罢了。
小说开头介绍雨翔的“来源”,是一位小镇中学的初中生。他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对古文略有了解,文科长于理科,于是参加了校文学社,在志同道合的马老师指导下,他以一篇急急忙忙赶出来的作文竟然意外地获得了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可见其功底深厚。中考前夕,他的父母为了他能考上市重点高中,花尽了心思,找人为他恶补了一段时间,补课费就达五千多元,还不包括这样那样的补品。他的心思不全在学习上,除了学习,还在为了一个叫Susan的女孩“劳心劳力”。虽说如此,她也鼓励雨翔努力学习,并说三年之后在清华园见。雨翔的心愿是和她考上同一所高中,而他在父母的“努力”下――搞了个体育特长生,打了几万块钱的红包,跌跌撞撞地进入了市南三中。但阴差阳错的是Susan以三分之差,无缘市南三中的门槛,与雨翔擦肩而过,雨翔后悔不已。挤进了高中后,但他的学习是每况愈下,几门功课高高挂起了“红灯笼”,照亮了前面黑暗的道路。可他哪知,Susan是特意为了他才放下了唾手可得的市南三中的录取通知书,甘愿放下十分的题目。雨翔也只好无奈。
韩寒的学生生活也许就是如此,经历了跌宕起伏,有失有得,光辉暗淡的崎岖生涯。也许只有如此,他才能写下这么有哲理性的小说。从文中不难看出韩寒思想的超前,他对中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批判。他以老练、犀利、并带有幽默性的言语,对学生生活的进行全方位了概述。我在想为什么韩寒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是什么支持他?哪来的勇气?哪来的精神支柱?他是察觉到了自我的智慧。有智慧在助他。有了智慧,一切都会变成另一副模样,一切都会有另一种说法。
其实每个学生都就应对自我的学校生活有种独特的见解,而不是就像老师所说的中学生活多姿多彩,他们是过来人,他们与我们的时代已经不一样了。他们对学校的感触更多的还留在他们的那个时代。不会每个学生的学校生活都和老师说的那样,不会每个学生都像一些人一样有故事般的校园生活,其实说它枯燥,也不恰当,只但是是学生为了去更好的学校而给自我的一种负担。中学生活就应给学生一种自我的见解,就应让学生构成这种见解,无论是对是错。这种见解都会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路中改变,在遇到了社会上的坎坷后产生新的或者更全面的认知。中学正是一个让学生构成属于自我的人生观,社会观等等的一个过渡过程,当我们踏上社会后会有新的认识,其实中学完全能够不用这样对学生熏陶,因为一个中学生的观点不是那么容易被改变,如果有人轻易就会改变,那么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三重门》体现了不少现代学生的想法,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需要与时俱进,多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尽心尽责的把工作做到更好。
初中时,随大流(主要是黄狗啦)开始看韩寒的书,然后几乎看完了他所有出版的书,只是唯一的遗憾,最早出版的《三重门》没机会看。
高一时,问同桌借了看,只可惜被我们班主任收了,那班主任姓赵,对韩寒痛恨至极,好像韩寒抄了他家一样,恨得连《三重门》安安静静的躺在书桌里也不放过。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此,当你还没有幸看一样东西,那东西就已经消失,这里是被收了。只闻书香,还未来得及吞下肚,就被收了,惨!!
之后的一年多时间,把《三重门》搁下了。
高考前的一段日子,生活寂寞难耐,逛书店时又见《三重门》就顺手take it 了。
我看过《三重门》后的感觉是韩寒读完《围城》的感觉:“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虽然我也读过《围城》,但因为我文学功底太差的缘故,没有什么如坐春风的感受。总的说来,看韩寒的小说是不必太注意情节的,最主要的还是看他怎么玩文字,然后顺便把我们也玩一遍。看郭敬明的书就不这样了,只看情节就够了,我不是说他的文笔不好,只是那些文字更适合女人,而且往往越是对女人心理描写的惟妙惟肖的男人越容易变态。
我不知道韩寒写《三重门》的时候是怎么写的,他自己说这本书是他倾注最大的一本说,我想也是,玩什么东西都得投入,何况是玩文字。我觉得写这本书要很通畅是不可能,可能一个比喻要憋很久。
我要说的就是这一点,以前总是强调写文章要流畅,但有时候是需要不流畅的,太流畅的东西就没有什么思想了。写的流畅就像排便顺畅,并不是这样不好,只是这远不如长期便秘后突然释放来得爽。
以上本人鄙见,不足挂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