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后感实用8篇

《千年一叹》读后感(精选8篇)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

才读罢这本书已经是满腹的沧桑了,随余秋雨游历了一边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时间、战争所吞噬的礼貌遗迹。那是怎样的一种旅程?捧着这本《千年一叹》,我的手就好象抚摸到了礼貌的碎片、历史的车辙......

放下书,去细细品味的时候,才发现,我的心原先正在滴血......

这是一本日记,写的是在千年之交,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考察人类礼貌遗迹的经历。一个柔弱的学者、书生,数万公里的越野行程,何等的不易?这是对人类礼貌的一种执着追求、谑诚朝拜。沿着人类古代礼貌的路基前行,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战壕密布、荒草迷离、盗匪出没!人类正在慢慢亲手毁掉自己的礼貌。

或许是对余秋雨先生的尊敬,我对这本书的感觉颇为良好,读书的同时既领略了沿途的奇闻轶事、还有余先生思辩的精神、对礼貌衰落的厚重情感;对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的痛惜;以及对当地人的愚昧、麻木的痛恨所感动。心里不禁的为余秋雨先生的此行叫好,一本在世界最危险、最有人类礼貌仓桑感的地方写成的日记,大大的解决了我的饥渴。

“千禧之旅”的首站是希腊。

是希腊国家男子足球队曾拿过20xx年的欧洲杯的冠军。希腊是一个神话般的国度――这是我对希腊仅有的了解。随着余先生的笔迹慢慢的游,让我明白希腊竟然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那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谈到希腊衰落的原因,余先生认为有两点: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国家。

古老的埃及礼貌也不容乐观,她已经没落了,却还在沉醉于自负的神秘,余先生认为:“埃及以庞大的雄姿切断了被外部世界充分理解的可能,其实也切断了自己的延续使命。”过于沉湎于对死后世界的憧憬,使他们不重今生,只顾来世。神秘、古老的埃及最后在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的轮番讨伐下,最后没落了,只剩下卢克索一带的所谓的“法老人”后代还在不断叮叮当当地修复着祖先陵墓,供人参观。这是埃及法老的杯具。

两河礼貌以商业与法律著称。而此刻,在余先生的眼里、在镜头下,文化二字竟会是那样的苍白无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在了,古老的巴比伦礼貌被践踏了!

希伯来礼貌充满了感伤与动荡,从没有一天的宁静与安定......

一个伟大的波斯统治者――大流士,他消除了由居鲁士儿子的残暴变态和版权者的宗教阴谋所带来的种种恶果,带领500佣兵起家,大小1000多战,战无不胜,最后建立了空前强大的波斯帝国,把版图和实力在居鲁士大帝的基础上继续扩充。而此刻......

谈到印度河-恒河礼貌的衰落,余先生认为与宗教有关。那里也如同耶路撒冷一般,是多宗教聚集、冲突的地方,宗教仇杀很严重。战争、杀戮又把这千年的礼貌消磨了。

......

礼貌在铁戟长刀下衰落了。

极度的贫穷与落后,

极度的愚昧与无知,

礼貌与野蛮只有一步之差。礼貌的发源地,是最早开始使用文字的地方,此刻却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绝妙的讽刺......

波斯礼貌;希伯来礼貌;埃及礼貌;希腊礼貌;巴比伦礼貌......此刻只剩下了一堆堆废墟,废墟伴随着他们的礼貌一齐埋葬。

余秋雨先生是一个具有文学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人,一本《千年一叹》以他深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深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洋洋洒洒的揭示着人类文化的内涵。读着这本书,我的思绪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和古老神秘的礼貌古国中穿行。最令我着迷的是余先生在书里深刻的思考,深刻的思考是一个作家文学生命的所在,他的文字很是深邃,是散文中的一个另类。这本《千年一叹》每一篇文章都在闪耀着耀眼的光,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文化的符号,向我们诠释了历史的好处。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是多元的,历史是无穷尽的。历史是文化的缔造者,但文化也可能在历史中泯灭。余秋雨先生以他敏锐的思维,强烈的忧患意识,给了我们一本《千年一叹》。余先生其实间接的告诉我们要保护炎黄文化,就象保护我们的母亲。不要让文化陨落的杯具在我们那里重演。一本沉甸甸的《千年一叹》在带我们游离文化古国的同时,也给敲我们敲了警钟:悠久文化其实很脆弱。

是否文人都怀有比较严重的忧患意识?根深蒂固地生长在内心?无时不刻地左右着他们的眼睛与思想?

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重重叹息。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随香港凤凰卫视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礼貌遗迹的经历。十个国家一一走过来,他的震惊伤感表露无遗:“人类礼貌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在抚摸礼貌遗迹累累的伤痕后,作者回头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礼貌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哪些代价是正面的,哪些代价是负面的?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今后?更重要的是,此刻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礼貌,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礼貌的兴亡宿命?作者忧心叩问,是啊,“思亘古如斯又倏忽闪现,谁的惊愕能深究它?”。

由希腊而入,忧伤的情怀已起幕。远古的爱琴海依旧在,公园前5世纪的遗迹――石柱只剩下之后者的铭刻,迈锡尼的海伦早已随战争而消逝,空留一个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遗址,可惜以前的千古气势已成追忆,幸而,还有一个奥林匹亚,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依然有圣火的气息……

埃及,尼罗河、法老、金字塔、太阳神庙……埃及礼貌是疑问最多的礼貌,是最难以解读的礼貌,因为难以解读,所以便难以传承。埃及人对能追溯他们历史的许多古碑、古籍依然没有其文字的解读潜力,因而,礼貌的神秘便无处不在了。所以,作者说“当法老们把自己的遗体做成木乃伊的时候,埃及的历史也成了木乃伊”,庆幸,中国有个秦始皇,他让中国的历史活了下来。

以色列――怨气聚集的国家。以前辉煌的所罗门王朝丝毫没能让坚强的犹太民族得以安逸地喘息,命运对其尤为不公,那么多的灾难接二连三地降落在他们头上,驱逐、杀戮、奴役,怎样也摆脱不了,但这个民族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就是:“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惜一次次大迁移。而只要落脚,就能迅速创造出一个优于别人的生态。如果这种生态中有被奴役的成分,那么他们宁肯放下,选取流浪”。是啊,多舛的命运已造就了他们坚强的的生存文化,但无论多么坚强,集合了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精神重心的耶路撒冷永远都是他们内心的痛,一面哭墙见证了他们多难的历史。

巴勒斯坦,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城市――杰里科古城遗址,一万年前的骄傲此刻只剩下破败和不安全,唯有几丛遗落的花,悄悄鲜艳了一万年。

约旦,美丽神奇的佩特拉山谷中,玫瑰红宫殿和罗马竞技场还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却只能与清风明月为伴,因为缺少文字所以其寂寞的辉煌显现的是隐性的礼貌形态,对它的了解只能靠猜测与想象。

伊拉克――敏感的国家,因为有了全人类礼貌的母亲河――底格里斯河而令人向往,虽然铁丝网重重。原想由此探寻巴比伦礼貌的痕迹,比如早熟的《汉谟拉比》法典,比如残暴的统治,比如奇异的建筑,比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然而,在巴格达博物馆里,作者只看见了一屋的空缺,一屋的悲怆,一屋的遗忘,连巴比伦遗迹也被糟践成一个低劣的现代模型。

伊朗,历史上的伊朗被征服的次数很多,所以历史的遗迹在征服的过程中被破坏得很彻底,米底王国(伊朗人建立的第一个王国)的首都和居鲁士成为作者了解伊朗史的开端。伊朗因萨珊王朝而奠定了现代伊朗文化的基础,此后,伊朗不断地遭遇到侵略,但是,最后居然在重重的灾难中成了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重镇,以独特而缓慢的步伐,走进了现代。此刻的伊朗呈此刻作者面前的是一种淡然漠然,有点苍凉,有点神秘,有点世俗。

巴基斯坦,没有石柱的断残、城堡的倒塌、古都的湮灭,但是“赤脚密如森林”,这个国家呈此刻作者面前的是不可掩饰的惊人的整体性贫困。这是另一个好处上的礼貌沦落。欣慰的是作者在其首都伊斯兰堡的塔克西拉寻找到了犍陀罗艺术,在那儿,法显和玄奘以前的足迹让他激动万分,他思考了僧人远行进行礼貌之间深层沟通的好处。

印度,向往以久的“恒河晨浴”让作者彻底明白了那与美丽无关,却是一场人类的杯具。极端的贫困、极端的混乱、极端的肮脏让作者早早告别阿育王与菩提树,逃离了。

尼泊尔,绿色的尼泊尔让作者的感觉瞬时苏醒。在这儿,作者得以静静地反思万里历程,为此番的文化考察画下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远征和失序,迷昧与保守是作者思考得来得礼貌衰落原因。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2

这个假期,我在百无聊赖之际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跟随作者来了一场全身心的“千禧之旅”。它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礼貌古国,领略人类礼貌的精华和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所以他们选取了希腊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经除中国外的三大礼貌古国,埃及、印度、古巴比伦。作者行程数万公里考察世界各大礼貌古迹,在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路基时,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礼貌。人类正在慢慢亲手毁掉自己的礼貌。礼貌在铁戟长刀下衰落了,战争、杀戮把这千年的礼貌消磨了。只剩下极度的贫穷与落后,极度的愚昧与无知,礼貌与野蛮只有一步之差。礼貌的发源地,是最早开始使用文字的地方,此刻却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绝妙的讽刺。

其中,波斯礼貌、希伯来礼貌、埃及礼貌、希腊礼貌和巴比伦礼貌......此刻只剩下了一堆堆废墟,废墟伴随着他们的礼貌一齐埋葬,一并销声匿迹。

世界本是一个大村庄,人们原本过着本本分分的生活,只是之后有一天,一户人家的人抢了另一户的一点财物,得手了,于是又有一些村民纷纷效仿,这使得每户人家人人自危,都在家偷偷练武,使得整个村子不得安宁。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正是如此,战争会使战胜方与战败方两败俱伤,会破坏两方民族的礼貌,会使人民流离失所,贫困、天灾……接踵而至,留给人们的将是无比的伤痛。

途经十个国家一一走过来,作者在震惊伤感中表露无遗:“人类礼貌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

正如歌词中唱到,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所以我庆幸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庆幸在自己身后有一个强大而又伟大的祖国在支撑。因此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礼貌,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免辉的此刻。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3

在局势不稳定时,余秋雨仍勇敢的坚持游历埃及,伊朗,巴基斯坦,伊拉克等国,仍然用慧眼和深思去发现众多文化的辉煌和没落。用心去写每一次的他乡感受。或欢喜,或哀痛。余秋雨始终坚持理性客观的角度看待异国文化。用博爱传递了文化的大气和不朽。

这本书以文化为载体,更多的凸显人性对文化社会的影响。余秋雨看到的更多的是人本身。悠闲的希腊人,随意的埃及人,悲怆的巴以人,洁净的约旦人,混乱的伊拉克人,贫困的巴基斯坦人,复杂的印度人,古朴的尼泊尔人。对人本身的关怀胜过了文化宗教的感触。余秋雨悲天悯人的文化情怀真的让人敬佩。

若有时间再度一遍,应该还是会获得新的知识和收获。

个人浅见:国内当代最佳的文化大师非他莫属。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4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句话是自序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最后回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都市,车轮碾过的也仅仅只是一些让我们感觉似乎很古老的地方。 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希腊的文明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有趣。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要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仿佛是一种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让人们感觉法老们似乎一直所做的只是守着这些东西罢了。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有联系的感觉的话,那么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有联想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作为那些古老文明的后代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火一遍一遍的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毫无原有的沧桑,无法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战争,因为时代,因为政治,因为功利,那些原来应该流传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尽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又该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文明呢?那些已经无人解读的文字我们的后辈能够读懂吗?那些老早残破的建筑我们的后辈又能重新复制吗?

我们至今仍可以学习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撰写史书,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留下“到此一游”的“见证”,古建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业化元素占据了那些古旧建筑所散发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文明气息。“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叹的名字吧!正是这样长城在哀叹,泰姬陵在哀叹,黄河在哀叹......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文明,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现在。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5

《千年一叹》这本书是余秋雨先生在千禧年前夕随凤凰卫视节目组前往欧洲、北非、中东、印度等地考察历史早期文明遗址时所写的日记集。他们不是坐飞机走形式,而是真真正正的驱吉普脚踏实地的走遍人类文明的重要遗迹。他们不仅要面对险峻的自然,更须面对中东动荡的局势、宗教极端分子的威胁和贫困地区衣食住行的匮乏,期间可谓困难重重。余秋雨先生踏上此行并非毫无准备,他知道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支撑他毅然决然的踏上此行的动力是他对待文明严谨的学术精神,他不像个文人,更像个史家。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只相信实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现场,只相信废墟遗迹,只相信亲自到达。他如卢梭一般感染上“只能行走,不行走时便无法思考”的疾病。他也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对待文化的态度。在文化面前,再大的困难都不是困难,即便有生命的危险,也义无反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悟文化真谛。

他此次行程像古代西方探险家的行走线路,更是与古代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行路线基本重合,从希腊文明出发,途经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余秋雨先生一路行走,重点放置在文明遗址的实地,而非图书馆、研究所、大学、博物馆等人工化和现代化了的场所,他是在考察真真切切的文明遗址,让废墟诉说自己的坎坷文明路。

我们仿佛借余先生的眼睛来看世界,有非常直观的体验,他的文字质朴不究文采,没有被艺术渲染,没有被文化加工,却真实而震撼。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6

在千年之交,作者余秋雨与凤凰卫视一行以希腊为起点,中国为终点,探寻文化的足迹。在世界文明史中,只有我们的祖国——中国的中华文明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我认为,这不是奇迹,是必然的。

世界本是一个大村庄,人们原本过着本本分分的生活,只是后来有一天,一户人家的人抢了另一户的一点财物,得手了,于是又有一些村民效仿,这使得每户人家人人自危,都在家偷偷练武,使得整个村子不得安宁。我一直认为用这个故事来形容我们的这个世界非常合适,而作者也在书中反复强调着战争会使战胜方与战败方两败俱伤,会破坏两方民族的文明,会使人民流离失所,贫困、天灾……接踵而至,留给人们的将是无比的伤痛。我们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做得很好,除了成吉思汗,几乎没有统帅进行过远征,最多只是内部矛盾,内部战争,包括日本和朝鲜,他们的祖先也都是中国人。正是这些,使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当然,现在的新中国也光荣地继承了我们祖先的优良传统,对那些盘踞在南沙群岛等地的外国政府并不采取武力的手段,只是再三地要求他们和平撤离,只有他国军队向我军开火时才进行自卫还击。这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政策既维护了和平,又不失我军的尊严,非常好。但这要是发生在美国,早就借机开战,把东南亚轰了个底朝天了。

作者从中东一直到印度,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战争与冷战造成的荒芜与贫困,而在军事方面我国一直十分低调,只是偶尔才会举行和平军演,非常低调,这点很值得中东以及南亚的一些国家借鉴。作者在书中也介绍了许多西方的古代帝王,在国富民强之际耀武扬威,攻击他国,毁灭了他国的文明,自己的国家也遭受重创,最后使得国家民不聊生,国库空虚,真是两败俱伤。

说到底,武力只是一种自卫手段,不可用于攻击他人,更不可滥用,不然害人害己,对别人不说,光对自己就没有一点好处。文明是珍贵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独裁.者的工具,而文明却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劳动人民智慧最好的体现。战争让文明胆寒,作者余秋雨也多次在书中强调要维护和平以及和平对文明的重要性,我也希望所有国家都能放弃军备竞争,保护和平,给古老的文明以最好的保护!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7

随着时光的流逝,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已杀青收笔,然而他却以此封刀,影退江湖,只为我们留下一本《千年一叹》以及其他博学多识的知识分子们的评价。

余秋雨,对以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1992年他的散文集《山居笔记》和《行者无疆》等著作都展现出他雄厚而又有着历史般深沉与悠远的独特风格,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它主要记录的是余秋雨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多公里,历时四个月128天,途经十国的惊险奇观与对于各种估计文明的寻觅、见闻与感受。

我想作为我们每一个中学生都清楚,世界最早的文明取决于河流,例如:中国的黄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印度的恒河等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正是在这些喝水的滋润下,才孕育出灿烂久远,连后人都难以创造的文明。现在我们21世纪,能有多少人回头望一望?在这久远的文化中,能有多少人带着岁月的沧桑走到今天?是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停下脚步,回头看一看,深思深思……

在这路途中,他不知走过了多少路,受尽了多少挫折与折磨。当他走到无人的沙漠时,他身上吃的食物,仅有我们普通人吃的那么少,并且身上带的水不超过五公斤,但在这样艰难的日子里,他还是顶着火红的烈日继续走下去,从不休息。并且,他在这路途中,时刻都会有猛兽和无情的侵略者出现,将他致死,然而这些困难和挫折并没有阻止他前进,反而更令他充满信心和勇气,他就是余秋雨。

在他从希腊开始行程时,他借着在心中燃烧的巨火,把足迹印在了巴特农神庙的台阶上,印在了金字塔的脚下,印在了耶路撒冷的城墙上,印在了古巴比伦的断壁上,更印在了恒河水畔和尼泊尔茂盛的森林中……在这长途跋涉的路途中,他一直坚定和永不放弃。

从余秋雨讲述这次游历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很多,我懂得了不少,他的日记有的让我感触,有的让我蓦然,有的让我赞叹与心痛。

我感动,因为奥林匹克,展现了希腊对全人类健康问题的重视与关心,它是为了培养人的智慧与训练人们的反应能力,把文明文化传到四面八方。

我默然,源于波罗神殿外塔年时对后人警醒的话,“人啊!认识你自己”这是人类精神的挑战,守于人与神分辨,正如汪国真所说:“相信上帝,还是相信自己,”随在现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但人们的精神还是麻木的,有事不知该信谁。

我失落与无奈,在耶路撒冷哭墙——犹太圣地,罗马人将犹太王国毁灭后,犹太人就只有飘离在外。在无情残忍的屠杀中,他们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成群结队的犹太人在墙角哭泣,就如同被逼逃亡的顾客们返家乡探望似的,然而现在在他们眼前的却是破旧不堪的城墙,这难道不让人悲愤难言吗?

我赞叹与心痛,我赞叹印度辉煌的文化、建筑、寺庙、佛教、印度教……在过去的印度确实有着优异的面貌,可惜却无法继往开来,如今印度正是人口时期,兵荒马乱,贫困潦倒,生活拮据的地方。用余秋雨的话说就是“穷的让人心惊”,同时,印度的圣水——恒河,却是脏乱恶臭,水里什么东西都有,这真是让我刚到无比的心痛。

这一百零二篇日记,在众人的眼里不算是什么东西,可是每一篇都记录着余秋雨在不同地方的见闻与他本人内心的独白,同时还蕴含着无尽的历史与思考。每读过他日记的人都一样感到,中华文明几经风雨与磨难,走到今天,原因何在?今后又该如何去做?这并不是我能回答的问题,因为我还是一位中学生,所阅读的书并不是很多,了解得知识并不是很多,所以只能听余秋雨说的“中华文明是一种减法文化,越发展延续就越追求简单了,不想将更多的时间浪费。”

然而,千年已过,望穿风尘,尽隔于一叹之间,还是一叹之间,望穿风尘,千年已过。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8

我带着好奇和期待,翻开了《千年一叹》。在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它就对我产生了大大的吸引力。千年一叹,余秋雨先生在叹什么?

从希腊到埃及,转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尔,最后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城市,吉普车碾过的是具有古化文明的国家。与此同时,有的国家仍然战火中烧,可谓危险重重。所以这一路丈量到的不仅仅是各国各地文化的积淀。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我们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而人之所称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没有末,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

希腊给人的感觉是蓝色组成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都是那么的圣洁。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以象牙色代表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以及黑色的伊朗、波斯文明几乎是依靠着居鲁士和大流士两位君主的人格魅力支撑起来的,如果没有他们,巴比伦文明恐怕难以跻身古文明行列;而当我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来到印度时,它给我的印象根本就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泰姬陵那白色的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印度惟一美丽的风景。当我读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这样的描述时,该做何感想?一个国家贫穷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众一个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以绿色的尼泊尔结束征途显然是明智之举,自然的魅力原来是大于人类自身创造的。

文明是抽象的,面对金字塔、长城,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面对《汉谟拉比法典》,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但是,它们只能说是文明的产物,并不能代表文明。文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的意义太大了,大到可以将宇宙淹没。究竟是人类创造了文明,还是文明孕育了人类?昔日的文明发源地现在却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脆弱与无力。漫天飞扬的泥沙,赤脚如密林的失学儿童,眼神空洞的乞讨者,这还是文明的产物么?几千年前文明从这里开始,几千年后文明已从这里走上了衰败的道路。我们又用什么去衡量所谓的文明呢?是看这个地方有多少林立的高楼么?当我合上这本书之后,我闭上眼睛回想当我翻开书扉页的那一刻的心情。我随着余秋雨先生走过了4万公里的旅程,旅游的同时我又不得不发出感叹。那文明的败落和印度的及场景让我若有所思。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文明,最后也用自己双手毁了文明。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