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了解一些生活中的科学小常识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些小常识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你是否掌握了一些生活中的科学小常识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生活中的自然科学小常识汇总,希望它们能为你提供帮助!
1、为甚么星星会一闪一闪的? 我们看到星闪闪,这不是因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现变化,而是与大气的遮挡有关。 大气隔在我们与星星之间,当星光通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密度和厚薄影响。大气不是绝对的透明,它的透明度会根据密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在地面透过它来看星星,就会看到星星好像在闪动的样子了。
2、为甚么人会打呵欠? 当我们感到疲累时,体内已产生了许多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过多时,必须再增加氧气来平衡体内所需。因为这些残留的二氧化碳,会影响我们身体的机能活动,这时身体便会发出保护性的反应,于是就打起呵欠来。 打呵欠是一种深呼吸动作,它会让我们比平常更多地吸进氧气和排出二气化碳,还做到消除疲劳的作用呢。
3、为甚么蛇没有脚都能走路? 蛇的身上有很多鳞片,这是它们身上最外面的一层盔甲。鳞片不但用来保护身体,还可以是它们的脚。蛇向前爬行时,身体会呈S形。而每一片在S形外边的鳞片,都会翘起来,帮助蛇前进时抓住不平的路面。这些鳞片跟蛇的肌肉互相配合,并能推动身体向前爬行,所以蛇没有脚也可以走动呀!
4、为甚么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开花 向日葵花盘下面茎部的地方,含有一种叫做植物生长素的物质。这物质有加速繁殖的功用,但却具有厌旋光性,每遇到光线时,便会跑到背光的一面去。所以太阳升起时,向日葵茎部便马上躲到背光的一面去,看起来整棵植物就向着太阳的方向弯曲了。
5、为甚么人老了头发便会变白? 我们的头发中有一种叫黑色素的物质,黑色素愈多头发的颜色便愈黑。而黑色素少的话,头发便会发黄或变白。人类到了老年时,身体的各种机能会逐渐衰退,色素的形成亦会愈来愈少,所以头发也会渐渐变白啊!
6、为甚么萤火虫会发光? 萤火虫会发光因为在它们的腹部末端有发光器,发光器内充满许多含磷的发光质及发光酵素,使萤火虫能发出一闪一闪的光。萤火虫发光的目的,除了要照明之外,还有求偶、警戒、诱捕等用途。这也是它们的一种沟通的工具,不同种类萤火虫的发光方式、发光频率及颜色也会不同,它们藉此来传达不同的讯息。
7、为甚么肚子饿了会咕咕叫? 肚子饿了便会咕噜咕噜地叫,这是因为之前吃进的食物快消化完,胃里虽然空空的,但胃中的胃液仍会继续分泌。这时候胃的收缩便会逐渐扩大,内里的液体和气体便会翻搅起来,造成咕噜咕噜的声音。 下次不要再为肚子咕咕叫而感到尴尬啊!因为这是正常的生理动作呢。
8、为甚么驼鸟不会飞? 身型庞大的驼鸟类的一种,但它们却不会飞上天啊!这不是因为它们的翅膀不管用,而是它们的羽毛都太柔软,翅膀又太小,根本不适合飞行。另外,驼鸟的肌肉不发达,胸骨又平平的,对飞行都没有帮助。驼鸟生活在非洲,由于长期居于沙漠地区,身体为了适应环境,便逐渐演化成现在的样子。
9、为甚么罐头里食品不容易变坏? 午餐肉、豆豉鲮鱼、茄汁豆......都是美味的罐头食物,它们都可以存放很久而不易变坏。这因为罐头是密封的,细菌便无法进入。人们在制造罐头食品的时候,把罐头里的空气全部抽出,然后把它封口。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下,即使里面的食物沾上少许细菌,它们也无法生存或繁殖啊!
10、为甚么婴儿刚出生时都会哭个不停? 婴儿刚出生时都会呱呱大哭,这不是因为他们感到不开心,而是他们正在大口大口地呼吸着第一口的空气呢!当婴儿离开妈妈身体出生时,他们吸进的第一口空气会冲到喉部去,这会猛烈地冲击声带,令声带震动,然后发出类似哭叫的声音。
1.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物不能和海鲜一起吃。因为维生素C有还原性,海鲜类具有砷含量较高,因为这些海鲜中的砷会同维生素C反应,维C具有还原性,之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砷有剧毒。
2.向日葵的茎部含有一种奇妙的植物生长素。这种生长素非常怕光。一遇光线照射,它就会到背光的一面去,同时它还刺激背光一面的细胞迅速繁殖,所以,背光的一面就比向光的一面生长的快,使向日葵产生了向光性弯曲。因此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
3.我们能看见蓝天,是因为阳光中蓝光的穿透力最强。
4.蝉的外壳(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当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就是蝉蜕。
5.萤火虫会发光因为在它们的腹部末端有发光器,发光器内充满许多含磷的发光质及发光酵素,使萤火虫能发出一闪一闪的光。萤火虫发光的目的,除了要照明之外,还有求偶、警戒、诱捕等用途。
6.自然界中很少有黑色的花朵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花朵自身的安全如果花长成黑色,意味着它要吸收所有颜色光的热量,娇嫩的花朵很容易被烫伤;二是出于传宗接代的需要因为黑色的花反射出来的光实在是太少了,传粉的昆虫也许根本看不见,无法吸引昆虫来为它授粉,种族难以延续。在自然界的4000余种花中,只有不到10种的花是黑色的。
7.鸡蛋中的粘性液蛋白和豆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结合会失去或降低营养价值,所以鸡蛋和豆浆最好不要一起吃。
8.为了保护自己,很多蜥蜴利用保护色掩人耳目;而部分蜥蜴当受到袭击时,尾巴更会因肌肉剧烈收缩而导致断落。基于断落的尾巴中仍有部份神经活着,它会不断弹跳,从而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以便逃脱。其实只需多个月,尾巴又会重新长出来,继续生活。
9.望向大海,很多时也发现海水呈现蓝、绿色。可是,当你把海水捞起时,你却只能看到它像往日的水般,透明无色。原来,海水本身与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水没有大分别,也是透明的。我们所看到的绿色,其实是海水对光吸收能力而产生出来的现象。只有绿光能被海水吸收,从而反射出来;当海水更深时,绿光也被吸收,海水看上去便成了蓝色。
10.我们的皮肤表面长着汗毛,而每一个毛孔下都有一条竖毛肌,当受到神经刺激(例如:生气、害怕、受凉等情况)后,身体的温度会下降,而竖毛肌便会收缩而令毛发竖立起来,形成鸡皮疙瘩。除了有着保温的作用外,这个生理系统亦可使动物的体型看起来比实际更大,从而吓退敌人。
1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12.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13.红光的波长长,容易发生衍射,穿透本领强,生活中习惯用红色表示危险、禁止等信号灯的色调。
14.人体触电时,肌肉被刺激,一瞬间不知如何反应,就会导致蜷缩。不过这种行为是本能的,不经过大脑。手掌在接触到电源时,手就会自动握拳;而手臂触电后,手臂就会向内蜷缩。自然的握住导线等带电体,延长触电时间,手很快痉挛麻痹,好像被“吸住”了。
15.在蛋壳和蛋白之间,有一层很薄的蛋壳膜,这是蛋白质的明胶。在鸡蛋内部还有气室(气泡)。在煮鸡蛋时,气室内的空气就膨胀,有一部分气要跑到蛋壳外面来。蛋煮好后立即浸入凉水里时,因气室内减压,水会进到蛋壳内。换句话说,空气跑出去之后,进来了水。因为水进到了蛋壳和蛋白之间,所以为了更容易将蛋壳剥落,煮好鸡蛋可以放在凉水里浸泡一会。
16.用油炒、炸食物的温度都会高于水的沸点。这时,就等于把附在食物上的少量的水一下子放入高温中。液体的沸腾,此时,其体积不仅发生很大变化,而且还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变化的。少量的水进入了多量的高温油里,水便爆发性地汽化蒸发。这样,周围的油被带得飞溅起来,由此,炒、炸食品时发生的“溅油”现象,就是急剧蒸发的少量气体在非常短的时间里激起了周围的液体所造成的。
17.雨后空气清新:夏日雷雨过后,人们会感到空气特别清新,是因为在闪电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空气中的有些氧气变成了臭氧。浓的臭氧很臭,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能够漂白与杀菌。稀薄的臭氧会给人以清新的感觉。雷雨后,空气中会弥漫着少量的臭氧,因此人们会感到空气清新。
18.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车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避免因平面镜成像而造成事故。
兴趣是指一个人要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是学好科学的基础。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为了激起学生对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重视学习环境的建设
学习环境也称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学习气氛、各种人际关系等。加强学习环境的建设,对于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倡导积极的学习气氛。积极健康的学习气氛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推动力,学生能够根据学习要求,在意志上加以努力,以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为目标;消极的学习气氛则可使学生意志上放宽要求,学习变得懒散,学习时无从下手。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我的做法是:利用科学活动的丰富性与可操作性,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如操作竞赛,知识抢答,单元测试等,难度一般的题让学生个别完成,有一定难度的题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完成。通过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习欲望的释放,也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
2、协调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关系等。其中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为直接,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密切、和谐,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反之,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那不仅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会给其他同学带来负面影响。我认为,协调师生关系应注意: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袒优生,不歧视后进生。宽容,善待学生的缺点,耐心教导。不断关心学生的困难,爱生如爱子。给学生以最大期望,相信学生通过努力一定会成功。
二、利用大自然资源
实践证明,大自然绚丽多彩的物体和千奇百怪的现象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认识这些事物的兴趣。我校位于重庆山区,琼江边上,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田园溪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鱼鳖虾蟹……这一切无不给科学教学提供了优势资源,在教学植物、动物及环境方面的问题时,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科学教学中,若脱离了生活实际就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结合教材内容,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到河边去考察水质是否被污染,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到田园去考察分析土壤成分、种类及农作物生长情况;到山坡上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构造和生长环境,并适当采集制成植物标本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能力。
三、寓教学于游戏之中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由此可见,游戏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在科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以满足学生爱玩的心理,使学生在玩中不但能增长知识,还能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观察、记忆和独立思考能力。如教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时,可以利用“摩擦生电”的知识,做“米粒四射”的游戏。在一个小碟子里装一些干燥的小米粒,然后,把塑料小汤勺用毛衣摩擦一会儿,当汤勺产生了电荷后,再把汤勺接近盛有小米粒的碟子,小米粒会受电荷的吸引,自动跳起来,吸附在汤勺上。这时,有趣的现象就要发生了——刚刚吸上汤勺的小米粒,一眨眼工夫,它们又像四溅的火花,突然向四周散射开去。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汤勺上吸附的小米粒都带有与汤勺同样的电荷。由于同性电荷是相互排斥的,所以吸附在汤勺上的小米粒互相排斥,全部散射开了。这样学生不但学得开心,记得也很牢固。
四、采用实验的方法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出许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实验来。如教学“热胀冷缩”时,我在一只盛有少量水的烧瓶上塞上带玻璃管的瓶塞,玻璃管直插到瓶底,这时用热水浇在烧瓶外面,瓶里的水立刻从玻璃管上喷出,就像喷泉一样。学生看了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这是什么道理,抓住这个时机进行教学,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学习兴趣》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好动是儿童的特点,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更能提高学习兴趣。科学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些由学生动手的内容,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学到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二氧化碳”时,让学生先把三支高低不同的蜡烛放在大烧杯里点燃,然后把事先制好的二氧化碳沿着大烧杯壁倒下去,结果越低的蜡烛越先熄灭,这样,学生在快乐的实验中就理解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及可用来灭火的作用。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也走进了我们农村小学的课堂。借助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形的画面,通过多媒体可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融合,更准确、更快、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动、更直观,强化了感知,促进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植物的一生》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自制课件,可让学生浏览各种植物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死亡的过程和各个阶段的特征,并对这些植物的成长过程、特征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认识到植物一生的基本规律。运用多媒体增加了教学容量,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提高了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走向立体化,这一点是其它教育手段无法实现的。
总之,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全部动力。因此教学中,还要利用生动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探究问题、有趣的科普书籍、科学家的故事、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不断引导学生把这种兴趣发展成为爱好自然科学的习惯,进而成为学生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