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成语解释【精选4篇】》
读书的成语解释
读书的成语解释 1
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读书的成语解释 2
立地书橱---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立地书厨---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老虎借猪,相公借书---相公:旧指读书人。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琅琅上口---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匡衡凿壁---《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以“匡衡凿壁”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部分国:好处。读书总有好处。
据鞍读书---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九儒十丐---儒:旧指读书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 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
尽信书不如无书---〖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集萤映雪---集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读书的成语解释 3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学以致用: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学步邯郸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机械地模仿,不但学不互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丢掉。
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学无止境:指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应奋进不息。
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真才实学:真正的才能和学识。
勤学好问: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博学洽闻:博学:广博。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不愧下学:犹言不耻下问。
不学无识:指没有学问,缺乏见识。
才学兼优:才能和学问都优秀。
长材茂学:指才能高学问大的人。
虫鱼之学:指繁琐的考据订正。
村学究语:谓迂腐浅陋的言辞。
读书的成语解释 4
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