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
原文:
[唐代]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注释
玉帛: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后代遂有“化�
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
望帝乡:述其依恋不舍之情。
帝乡:京城。
乌孙: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
不称王: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
兵气销为日月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赏析:
边塞阴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阴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阴一种全新的意境。
阴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 常建首先以阴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阴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阴中之眼。阴的结句雄健入神,情� 阴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阴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阴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8.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译文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赏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唐代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注释
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月黑:没有月光。
单于(chán 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遁:逃走。
将:率领。
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逐:追赶。
满:沾满。
鉴赏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 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这首诗只有短短20个字,却饱含了大量的信息,激发读者产生无穷的想象。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通过读诗,完全可以通过领悟诗意和丰富想象,绘出一幅金戈铁马的战争画图来。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这样的景是难于刻画的。:“月黑”,则茫无所见;“雁飞高”,则无迹可寻。雁飞而且高。是由声音觉察到的。这样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单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这里借指敌军统帅。敌军在夜间行动,应当有各种可能。然而诗人但谓“单于夜遁逃”。读诗至此,顿觉一股豪迈之情扑面而来。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惶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足令读者为之振奋,于上句造成的神秘气氛中,发一惊采。敌酋遁去,我军纵兵追擒,这是自然的发展。“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 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须少量“轻骑”追剿。便可手到擒来。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虽然站立不过片刻.而大雪竟落满弓刀。“大雪满弓刀”一句,又发惊采,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这是一幅非常动人的画图:在静谴中蕴藏着呐喊,在昏暗中酝酿着闪电。虽然是在漆黑的夜间,勇士们被白雪勾画出的英姿仍然是“焕尔触目”。“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虽然是绝句的难点,但诗人倘能大胆剪裁,巧妙构思,抓住典型环境与典型场景,完全能够写出精采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卢纶的人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时。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这是卢纶边塞生活的开始,在军营中,卢纶看到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故而创作了这首边塞诗。
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作者: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作品注解
1、黯黯:同“暗暗”;
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咸:都。
作品韵译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作品评析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作者介绍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塞下曲》属于唐乐府,出自汉乐府的《出塞》《入塞》,一般写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唐朝写过《塞下曲》的诗人不少,最著名的有三位。一位是李白,写过《塞下曲》六首,都是五言律诗,我们最熟悉的,应当是“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和“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这两首。还有一位是王昌龄,写过四首《塞下曲》,我们比较熟悉的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以及“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这两首,也是五言律诗。
再有就是卢纶,也写过六首《塞下曲》,只不过他这六首不是五言律诗,而是五言绝句。他也有两首最著名,一首是我们要讲的这个第二首,还有一首,是《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既然三位诗人都写过塞下曲,我们为什么不选更加有名的李白或者王昌龄,一定要选卢纶呢?
首先,李白和王昌龄都是盛唐诗人,大家本来关注就多,而卢纶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是中唐诗人,大家了解相对少,理应多说几句;其次,一般人都认为,中唐诗作柔弱,但是,卢纶这几首《塞下曲》,却写得音调铿锵,骨气昂扬,有盛唐风采,即使放在盛唐也算好诗;最后,李白和王昌龄的《塞下曲》都是五言律诗,而卢纶的《塞下曲》却是五言绝句。其实五言绝句最不好写,为什么呢?一共四句话,二十个字,按照古人的说法是“离首即尾,离尾即首”,刚开了头,就到结尾,回旋余地小,很难写好。可是,卢纶这六首诗,却写得精彩纷呈,真正做到了小而能大,促而能缓,值得好好品味。所以我们不选李白,不选王昌龄,就选卢纶。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那可能还有人会说,既然《塞下曲》有六首,为什么不选别的,单选这一首呢?因为这一首还是改写的范文。我们上小学、中学的时候,写作文都有改写课,把记叙文改成议论文,把说明文改成记叙文,或者把长篇改成短篇,等等,个人认为,没有哪一篇范文能比卢纶这首改写得更好。为什么这么说?要知道,这首诗可不是从一般的素材改写过来,而是改写《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一小段,讲汉朝飞将军李广射虎的故事。《史记》的原文是这么写的:“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众所周知,《史记》的文字最见功力,既言简意赅,又栩栩如生,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把“无韵之离骚”改成“有韵之绝句”,这个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卢纶做到了。怎么做的呢?
先看前两句:“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十个字,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还有氛围。时间在哪里?在第一句的“暗”字上,也在第二句的“夜”字上。这不是晨曦微露,更不是艳阳高照,而是天色已晚,四处一片漆黑。地点在哪儿?在“林”字上。这个地方,既不是肃穆的宫廷,也不是热闹的街巷,而是茂密的树林。山高林密,本身就给人幽暗之感,何况又是在暗沉沉的夜里!人物在哪儿?在“将军”两个字上。月黑风高之夜,谁会出现在密林之中呢?不是赶路的客商,也不是醉醺醺的流浪汉,原来是外出打猎的将军,正要回营。
那事件又在哪儿呢?在“引弓”两个字上。所谓引弓,就是开弓射箭。暗夜里,密林中,将军为什么忽然开弓射箭呢?因为“草惊风”。想象一下,月黑之夜,将军在密林中穿行,忽然间,一阵风来,草丛摇晃,露出一个模糊的影子,仿佛什么东西伏在那里,这会是什么东西?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老虎。古代生态环境好,山林中往往有老虎,而老虎作为百兽之王,又惯于在夜间出没。俗话说:“云从龙,风从虎。”“林暗草惊风”,不正是老虎出现的信号吗?饶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也暗暗吃了一惊。可是,将军毕竟是将军,无论何时都不会乱了方寸,只听“嗖”的一声,箭镞已经射向草丛。这就是“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短短十个字,要气氛有气氛,要故事有故事,是不是紧张激烈,虎虎生威,有如大片的开场镜头?写得真精彩。回过头来再看,《史记》原文是怎么写的呢?“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一比之下,就知道诗人改写的'精彩之处了吧?原文之中,并没有说明李广射虎的时间和地点,但是,到了诗中,这两个因素就分外突出了,山高林密,月黑风高,草丛俯仰,一下子气氛就紧张起来,这才能诱发出将军的一箭,也才能凸显出将军的镇定和勇猛。
箭射出去了,接下来呢?看后两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等到第二天早晨,将军记挂着昨晚那次惊魂事件,也想看看自己那支箭到底有没有射中老虎,于是又回到原地寻找,这才吃惊地发现,哪里有什么老虎,只是一块大石头卧在草丛之中。那箭呢?一支白羽箭,直插在巨石的棱角之中,不仅仅是箭头,而且整个箭身都深深地插了进去,外面只露出箭尾的羽毛。
这两句诗,和前两句一样精彩。精彩在哪里?第一在“平明”,第二在“石棱”。所谓“平明”,就是天亮。如果说暗夜造成了神秘,进而造成了误会,那么,“平明”就意味着清晰,也意味着揭晓。昨天夜里,那幽暗阴森的环境制造出太多的紧张感,也让将军放出了那一箭;那么天亮之后呢,一切都清晰起来,谜底也随之揭晓:将军那箭,射中了吗?射中了,但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虚惊一场,这是多大的误会呀。看到这个场景,将军也会哈哈大笑吧。前两句紧张,后两句松弛,前两句惊,后两句喜。一紧一松,一惊一喜,这样巨大的反差和对比,正是平明才能造成的效果。
那石棱精彩在哪里呢?所谓“石棱”,既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巨石尖尖的棱角,这根本不是射箭的地方,将军却能把箭射进去,而且射得那么深,只剩下箭尾的白羽毛露在外面,这是何等的神力啊。想想看,将军这一箭固然是射错了,但是,如果真的是老虎,又会如何?如果换成敌人,又会如何呢?诗人什么也没说,但是,看到这里,谁心里都会涌起无限的钦佩和信任。有这样的将军在,边疆就没事了!一首绝句,戛然而止,但是余音袅袅,回味悠长。写得既刚健又蕴藉,真是妙不可言。
《史记》原文是怎么写的呢?“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跟诗相比,有什么差别?第一,按照原文,应该是随后就发现箭射在了石头上,而不是第二天早晨。第二,是射中了石头,而不是石棱。第三,李广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接着又去射,却再也射不进去。两相对比,诗人为什么要改动这三处呢?第一处和第二处,无非是想增加这件事的戏剧性,让将军的形象更鲜明。那第三处为什么要删掉?因为这个事情,对诗而言,是无用信息。想想看,《史记》原文为什么会写这一笔?可能因为事实正是如此,也可能是在渲染这件事的不可思议,如有神助。
《塞下曲》为什么要删去这一笔呢?恰恰是想说,这不是不可思议的奇迹,而是将军的真本事。有真本事的将军,才是我们心目中的真将军。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你这样比,是不是意味着《史记》写得不如《塞下曲》好呢?绝不是这个意思。史家有史笔,诗家有诗笔。所谓史笔,就是实事求是,不夸张,不渲染,力求形象准确,反映事实。而所谓诗笔,恰恰是要夸张渲染,力求形象鲜明,高于事实。《史记》原文有原文的妙处,卢纶改写有卢纶的妙处,不能相互替代。
但是,无论如何,作为改写,这首《塞下曲》还是相当精彩的。本来,五言绝句只有二十个字,而原文却有三十三个字,这个改写,应该是做减法。可是,诗人并没有一味地减信息,而是有增有减,或者说,该增则增,该减则减。这样一来,一位盘马弯弓、为国柱石的将军形象才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正如郑板桥写的那副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卢纶号称大历十才子之首,从这首诗看来,真是实至名归。
原文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译文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
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鉴赏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 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解读
全是一共有六首,这首诗选于《塞下曲》的第三首。诗中描写了边疆战士在一个没有月亮、大雪纷飞的夜晚追击陶笛的情景。寒冷的夜晚,在夜幕和风雪的掩护下,狡猾的敌人准备偷偷逃走。敌人的行动使栖息的大雁高高飞起,引起了将士们的警觉,将军当机立断,率领轻骑兵部队追逐。始终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将士们的神武英姿,但是抓住了一个细节,聚焦在积满雪花的武器上——士兵们手中的弓箭和大刀上积满了雪花。这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在漫天飞舞的雪花的兵刃的辉映中,英勇的将士风采跃然纸上。
简评
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