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优秀评课稿范文(精选5篇)
《王戎识李》选自《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分析的一个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49字,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是不难的,因此,对这篇文言文我的教学重点并没有放在文言文的知识点教学上,而是放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这节课上下来,我是不太满意的,由于本人的疏忽,将上课的时间记错,都上课几分钟后,教研组长胡廷俊去四楼喊我,等我走进教室,发完资料,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5分钟,没有与学生简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但我经过调整,很快就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节课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上课节奏太快,学生明显跟不上节奏。从我进教室开始,因为意外,没有思想准备,大脑出现暂时的空白,没有上课的激情,缺少激情的我当然就处于应付的状态。再加上时间已经过去将近5分钟,因此,喜欢快节奏的我就必然要犯这个致命的错误。
二、出现了一些知识错误,在举例时误将“钱学森”说成“邓稼先”等。
三、为追求快节奏,对学生的读音没有纠正。
如果说这节课有点作用的话,我认为首先是让学生学会了思考,我让他们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其次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甚至推翻已有的理论重新进行思考,并采用模拟网上发帖的方式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和故事中的王戎说出自己的独创性见解。第三就是知识的拓展环节,不仅让学生知道王戎识李,还让他们去认识更多的机智少年,从而达到拓宽知识面的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让他们主动来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真正地自觉地操练,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他们学会读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新课程所提倡的那样:“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起到主体的作用,让他们插上翅膀,然后放飞。这是新课程中应有的理念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整堂课下来,觉得呈现比较好的几个方面:
从课题入手,抓住了一个“戎”,字理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关注到了“戎”常用的义项,导入直接、扎实。
第二环节帮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文言文,旨在唤醒旧知,搭建起新旧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拓展迁移,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理解文意,深挖人物形象时,用到了本节课总结的方法,没有使方法流于形式,同时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从积累古文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或者意思差不多的词语,感受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方法渗透、归纳贯穿整堂课。
挖掘人物形象时,也能抓住诸儿“竞走取之”与“唯戎不动”的区别,层层深入剖析出王戎的冷静思考、善于观察、善于推理,而不仅仅是学生浮于表面的“聪明、机智”等。
创造性讲故事有抓手。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及文言文特点,我将拓展讲故事作为难点之一,课堂中教给学生方法,同时为学生搭支架,引导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加入动作、心理、神态描写,最后四人小组人人汇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
以文带文,拓展学习了《孔融让梨》,该环节也是围绕本节课教的方法来学习,丰富了学生的文言积累,也运用了当堂课教的方法。
总之,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我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将学生放到了第一位,致力于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课堂呈现还算顺利。
本次活动结束了,但是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以生为本”的课堂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理念,可是真正能时时把学生放在心里,放在课堂的第一位,关注语用并在课堂中呈现,我是在本节课的反复打磨中才逐渐实现,希望今后自己的课堂能以此为契机,在以生为本的语用课堂上越走越远!
熊老师之这节课,给我们的启发很多,熊老师尤其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归类总结了“结合注释”“联系生活实际”“集合图片”“已有知识回顾”“借助工具书”等办法学习古文;注意了朗读的指导,特别用地的要求和指导了“有感情朗读”,通过文章补白、任务对比等方式理解任务形象,感知文本内容;还有对难点字的.分析与比较,还有课外阅读书目推荐等内容的涉及。
我一边听一边思考,这么多可教的内容,是都要在课堂上“有所体现”吗?
小古文学习的方法,一定要在一节课里呈现完吗?可不可以只找准与本文最相关联或者学习本文最需要的.方法集中突破?本文内容简短,“结合注释”和“图片理解”在这一课运用最普遍,是不是可以集中突破运用以上两个方法,提炼归纳这两个方法,再次运用这两个方法去学习后面。
小古文的教学,“读”的地位该如何凸显,如何读正确、读出停顿、读得有味儿?怎样采用多种形式地读,朗读指导的层次性该如何得以凸显?该如何把握内容全面与一课一得的关系?
课后习题中有讲故事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把小古文用比较有意思的大白话进行创造性复述?这节课没有过多涉及此项内容,需要我们思考,在实际操作中的如何处理。
一年一度的浐灞优课是老师们学习、交流的平台,非常有幸能参与本次优课展示。活动结束后,深感意外的是自己并不是长舒一口气完成了一项任务,而是回味无穷。回想从接到任务到今天,心中颇多感受,我想,这种独特的体验正是本次展示课带给自己的成长吧。
我执教的是统编版第七册教材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仅49个字,故事简短,却描写生动。讲述的是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能根据环境来分析路边李子树上的李子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赞扬了他的聪慧、善于观察和善于思考。
接到任务后,我并没有着急备课,而是反复读课文,问问自己读完文章有哪些感受,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确定的知识。同时从一位老师的角度出发,梳理出了本课需要教会学生的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取舍、设计。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了解历史中的俊杰,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和“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针对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教学本文时,需要将简短的文言文变长,因此我将引导学生梳理文言文学习方法,围绕“复述课文”及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来想象画面讲故事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设计了一个课时,如何在一个课时的时间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哪些是学生明显知道的信息,哪些是需要老师课堂上引导提升的方面,以何种方式来引导,突破重难点是我在设计教学时考虑最多的方面。
经过多次试教,我决定关注语文的实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整体上设计了五个环节:字理导入,激发兴趣;梳理方法,做好铺垫;理解文意,挖掘形象;创造性讲故事;拓展延伸,以文带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等人写的《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冷静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用四句话,就表现了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针对本课的教学,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讲故事导入,了解《世说新语》。
备课时,我想:如何让学生快速了解《世说新语》呢?我让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讲一讲学过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四个故事,然后让学生找到四个故事的'规律性——都是写人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表演故事,内化感悟。
文章故事性很强,适合表演,于是我组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阅读、表演的过程中,真正将书本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从读到悟,由悟到说,从说到演,进行语言实践,内化语言,真正体会到王戎的机智、冷静。
三、不足之处。
在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一环节时,学生对于概括并提炼出哲理性的语言做得不够到位,学生的认识不够全面,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