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优秀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

《半截蜡烛》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是一篇学生感悟祖国优秀语言文字,受到精神陶冶的佳作,同时,也是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好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以及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共有3个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7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 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为此,我确定本课的

教学重点:凭借课文语言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从人物的动作、神态、 以及心理活动去了解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法学法

自主朗读感悟法:崔峦老师说,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提供相应图片,通过语言渲染等途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文章内容,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课时一分为3个环节:

环节一:揭题导入,质疑问难

上课伊始,我会用激情的话语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凶残的法西斯分子在各国烧杀抢虐,无恶不作,各国也涌现出了无数民族英雄,他们勇敢机智,不畏强暴,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壮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发生于二战期间的故事。揭题质疑,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放声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嘛”为轻声。

2. 指名分节读。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节再度课文。帮助学生读通全文。

3. 快速浏览读。在读通顺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带着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大意,把握主要内容,相机理清文章脉络。

【理念】“不读通课文不开讲”,我力求学生对课文有全面、清晰的了解,读通课文是下文开讲的铺垫,根据语文学习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先行与文本对话,同事重视双基训练,扎实语文基础。

环节三:学习第一段

1、 学生自读课文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

2、 扣住“绝密”引导学生体会这截蜡烛并不普通,因为它藏着绝密的情报。

3、 教师质疑:是谁想出来的这个方法?�

4、 教师引发思考:这个任务表面上看不危险,可是一旦被发现会怎样?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情报被发现会引起杀生之祸甚至于关系国家存亡的严重后果,从而感受到这一任务的危险性和重要性。

5、 教师以问题:你觉得这个方法怎样?引导学生关注“绝妙”,抓住“显眼一词,请学生说说它的反义词是什么,再引导学生理解伯诺德夫人不把绝密的情报藏在隐蔽的地方而放在显眼的地方,这一方法的绝妙,从而初步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过人。

6、 指导学生读好1~2自然段。

环节四:布置作业,指导书写

根据先正字音、教师示范、学生描红、仿写的步骤指导书写。注意“截”字的写法。

下面,我着重说一说我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课时二分为4个环节:

环节一:复习导入,再现情景

教师出示绝密和绝妙两个词语,请学生说说它们的意思,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

环节二: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感受伯诺德夫人的沉着冷静

1、 指名学生读第3自然段,思考:一天晚上发生了什么事?抓住“闯,秘密暴露,情报站破坏,一家三口生命结束”结合背景环境体会当时的情况危急,点燃蜡烛就意味着死亡,所以两个孩子“脸色苍白”。

2、 请学生用笔圈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动作的词“放,吹熄”和修饰动作的词“急忙,轻轻”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教师再设疑:为什么是轻轻?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伯诺德夫人临危不乱。

3、 关注伯诺德夫人的话“敲,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请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读好这句话,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仿佛身临其境,感受伯诺德夫人用讨好礼貌的话语吸引德军的注意,进一步表现她的机智与镇定。把这一部分变成一小段课本剧,试着表演。

4、 扣住“似乎”,请学生说说这个词能否去掉?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这个词不能去掉,因为似乎写出了当时危机的过去只是暂时的。

5、 感情读好第3自然段。

感受杰克的机智从容

过度:从“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气氛的紧张以及时间的紧迫,必须想出新的办法,否则危险随时到来。

1、 教师引读第5自然段,思考:杰克是怎么做的?抓住“慢慢地站起来”的动作以及说的话语,与第3自然段中的“脸色苍白”对比,引导学生体会杰克的从容与机智。

2、 关注 “厉声喝道”和“一把夺过”请学生模仿这种语气和动作,体会德军的凶残与粗暴,引导学生领悟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杰克在凶狠的德军面前所表现出的从容与冷静。

3、 扣住“厄运”,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厄运是什么?教师创设情境,假如此时是你,你会怎样?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这一危机,教师再引发质疑:而杰克是怎么做的?既然端不走半截蜡烛,他为什么还要生活呢?抓住“从容地搬回,默默地坐着”,引导学生体会杰克的计划虽然没有成功,却继续生活,做事不露痕迹,心思缜密。

4、 教师播放秒针声营造紧张氛围,范读“烛焰摇曳……越来越短的蜡烛上”,扣住“似乎”,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词语所传达出来的令人紧张的氛围。指导朗读出既紧张又无奈之感,请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情景,如性命攸关,拓展学生的词汇量。教师再小结写法,这里用环境描写烘托了当时的紧张氛围。

5、 感情读好第5自然段

感受杰奎琳机智勇敢

1、 学生自读6~7自然段,思考:杰�

2、 教师引读后文。

总结全文:教师设置开放性话题:看着这半截蜡烛,是谁拯救了它?引导学生在互相争论中归纳出是爱国的感情给了伯诺德一家无穷的力量。

【理念】阅读教学是教师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这部分我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进行个性阅读,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脑,将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环节三: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小组合作扮演颁发和平奖给伯诺德夫人一家,设计颁奖词。

环节四: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学习从人物的动作、神态、 以及心理活动去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小故事

【理念】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读写结合,迁移运用知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五、说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 沉着冷静

杰克 从容机智 爱国

杰奎琳 机智勇敢

五年级语文《半截蜡烛》教学说课稿一等奖 2

一、说教材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定的动作、神情、语言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单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课文描写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的品质。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定会参差不齐,为了让全体学生能借助文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以及感受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熏陶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依据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周旋的。

2、通过朗读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3、通过品味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学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理念

教师应当想法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紧抓文本语言不放松,引导学生通过概括、揣摩、想象、诵读等方式潜心会文,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和严峻,更要感受他们一家三口的勇敢、智慧和强烈的爱国心。如何紧抓语言文字于永正说:"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课文的语言重点和情感重点设计教学过程……"在这里,我想更进一步地实现自身的意图,那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教师要仔细斟酌、反复钻研,找到语言重点和情感重点的交融点,把最能体现当时形势严峻,人物的内心品质的词句提炼出来,也要大但斧、删繁就简地把虽然也很精妙,但与中心无关或关联不大的词句撇开。具体展开就是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环境的描写(蜡烛)的词句精选出来,穿插在有序的故事情节中,引导学生再三咀嚼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从而深入领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启迪智慧的基础上陶冶情操,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凸显出来,最终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守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朗读感悟,画重点词句,讨论交流体会,教师适时点拨的学习方式,多渠道接受信息。

2.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理,进一步思考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细细揣摩,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

(一)预习展示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通过回忆思考回答问题,为继续学习新课文做好铺垫。)

(二)交流释疑

1、学习3~7段

教师先提出一个思考题提纲挈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如何与敌人周旋的并且一家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让学生用心地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领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和勇敢。例如:从哪看出伯诺德夫人的机智沉着学生通过浏览、默读找出"先生们、轻轻地吹"等词语读出人物当时紧张却不慌乱的心理。

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与敌人的周旋以学生的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还是通过学生找出表现任务机智和勇敢的关键词来体会心理活动。圈画出动作、神情、语言的有关语句。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所以,通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受。

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 .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充分显示教者的教学内涵与驾驭课堂的精湛技巧。课堂上,由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有限,不可能所有的思考都完全正确。怎样运用巧妙机智的语言不动声色地调整课堂指向,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正确领悟语言文字的准确运用也是教师的一大难点。

(三)拓展延伸

1.同学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呈现课文的主体结构内容,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是全文的缩放。

六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规则》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美丽的规则》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小学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本单元的第四课,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文字通俗易懂,但篇幅稍长。

本篇课文的题目是美丽的规则。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记叙了我们乘车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菲律普岛看企鹅归巢的路上看到的景象。赞扬了人们自觉遵守行车规则的美德。

根据新教材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本课的训练重点和我班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基础。其学习目标为: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美丽的规则”的含义,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2、帮助学生认识1个生字“澳”,读读记记“忧心忡忡、成千上万、炫耀、耀武扬威、依然、密密麻麻、失衡”等词语。

二、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美丽的规则》是略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了自由朗读课文,讨论交流合作,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的态度。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学生自渎感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作者在童年时发现了什么?使学生对文章有个初步的、比较的了解,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深入读书,交流讨论。

四、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1、导语:在第二单元中我们学了好几篇关于规则的课文,认识了公正护法的狄仁杰、守公德的黑人学生,他们都教我们要守规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篇有关规则的课文——《美丽的规则》。

2、板书课题:美丽的规则,学生齐读。

3、引导质疑:根据昨天的预习,你能说说自己对课题的理解吗?

4、学生自由谈体会,师引导过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勾画并自学出生字词语,标注自然段序号,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独立自学,再进行小组交流。

3、自学反馈,教师指导。

⑴认识生字“澳”

⑵理解以下词语。

忧心忡忡:忡忡,忧愁的样子。忧愁的心情。

炫耀:夸耀。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风。

失衡:失去平衡。

⑶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记叙了“我们”乘车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的菲律普岛看企鹅归巢的路上看到的景象,赞颂了人们自学遵守行车规则的美德。)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导入:听到这个消息,我们的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担心堵车)

2、如果堵车,我们就看不到美丽的企鹅了,可是是什么原因会导致堵车?

(板书:车多,路窄,车迷炫耀车技)

3、结果堵车了吗?为什么?“我们”看到了什么场景?

(人们守规则,一边光光的,一边密密麻麻的车子)

4、引导学生通过文中语句体会:自觉,并板书。

5、为什么说“它留给我的印象,甚至要比后来我们看到的可爱的小企鹅还要深刻?”

6、你怎么理解作者说的那个“美”?

(四)、总结升华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与课题相对应的句子。

2、指名反馈,齐读句子:“因为我从那条流淌的车灯之河中,看到了规则之美、人性之美。”

3、体会句中的含义。

讨论:为什么作者说他从那条流淌的车灯之河中,看到了规则之美、人性之美?

看到“规则之美”是因为:正是有了规则的存在,才出现了车流行进时井然有序的和谐美好的情景;看到“人性之美”是因为:正是由于人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秩序,这条车灯之河才能得以顺畅流淌。这里的“规则之美、人性之美”不仅指最美丽的这种“失衡”的图景,也指创造这种美景的人们自学遵守规则的道德美。既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也照应了文章题目。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文中说的是交通规则,那延伸到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遵守所有的规则)

5、师总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我们应该自觉遵守生活中的规则,只有这样社会和个人才能更好的发展和进步。老师很期待生活当中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美丽的规则!

(五)作业

1、谈谈你对美丽的规则的理解。

2、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半截蜡烛》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定的动作、神情、语言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单独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课文描写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的品质。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定会参差不齐,为了让全体学生能借助文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以及感受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熏陶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依据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3、通过品味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学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理念

教师应当想法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紧抓文本语言不放松,引导学生通过概括、揣摩、想象、诵读等方式潜心会文,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和严峻,更要感受他们一家三口的勇敢、智慧和强烈的爱国心。 如何紧抓语言文字?于永正说:"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课文的语言重点和情感重点设计教学过程……"在这里,我想更进一步地实现自身的意图,那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教师要仔细斟酌、反复钻研,找到语言重点和情感重点的交融点,把最能体现当时形势严峻,人物的内心品质的词句提炼出来,也要大刀阔斧、删繁就简地把虽然也很精妙,但与中心无关或关联不大的词句撇开。具体展开就是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环境的描写(蜡烛)的词句精选出来,穿插在有序的故事情节中,引导学生再三咀嚼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从而深入领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启迪智慧的基础上陶冶情操,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凸显出来,最终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教法、学法

1. 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朗读感悟,画重点词句,讨论交流体会,教师适时点拨的学习方式,多渠道接受信息。

2. 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理,进一步思考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细细揣摩,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

(一)预习展示

1、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通过回忆思考回答问题,为继续学习新课文做好铺垫。)

(二)交流释疑

1、学习3----7段

教师先提出一个思考题提纲挈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如何与敌人周旋的?并且一家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让学生用心地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领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和勇敢。例如:从哪看出伯诺德夫人的机智沉着?学生通过浏览、默读找出"先生们、()轻轻地吹"等词语读出人物当时紧张却不慌乱的心理。

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与敌人的周旋以学生的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还是通过学生找出表现任务机智和勇敢的关键词来体会心理活动。圈画出动作、神情、语言的有关语句。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所以,通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受。

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 。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充分显示教者的教学内涵与驾驭课堂的精湛技巧。课堂上,由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有限,不可能所有的思考都完全正确。怎样运用巧妙机智的语言不动声色地调整课堂指向,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正确领悟语言文字的准确运用也是教师的一大难点。

(三)拓展延伸

1、同学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呈现课文的主体结构内容,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是全文的缩放。

《半截蜡烛》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1、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危急时紧张可怕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导入

1、 幻灯出示一组关于二战场面的图片。 说一说,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简介二战。(幻灯出示) 今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二战时的法国,聚焦在法国一户普通的家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半截蜡烛》(板书课题)

二、 导读达标

1、 集体读课题,思考: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这绝妙的方法就万无一失吗?它有什么隐患?

2、 生交流。(幻灯出示: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3、 指导朗读。

⑴、 蜡烛一但燃烧到金属管处,秘密情报将会暴露,这是多么可怕地事情啊!谁愿意读出这可怕的后果。(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可怕地后果。)

⑵、 师引读:

这是伯诺德夫人藏蜡烛时对孩子们说的话(生读:万一---------结束。)

这是伯诺德夫人看着蜡烛一点一点的燃烧,内心万分着急时的想法(生读:万一---------结束。)

这关系着情报站的存亡,关系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着一家活生生的三条人命,甚至关系着整个法国的安危(生读:万一---------结束。)

⑶ 所以这半截蜡烛是万万不能点燃的。但事实上,这半截蜡烛却被点燃了两次,每点燃一次,就说明火焰离情报更近一步,每点燃一次,也就意味着危险更进一步。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惊心动魄的战斗,便围绕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

三、 精读感悟

1、 (幻灯出示)⑴:默读3----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划出有关的语句(注意动作、语言、神态等),认真读一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⑵、小组交流读书收获。

2、 学生自读自悟并小组内交流。

3、 集体交流,师适时点拨。

重点围绕以下内容点拨:

⑴、 从伯诺德夫人“急忙”取,“轻轻”吹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 想一想,应该怎样读伯诺德夫人的语言(幻灯出示)“瞧,先生们,这盏灯更亮些。”指导学生朗读并说明理由。

⑶、 伯诺德夫人用一盏油灯暂时化解了危急,说一说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⑷、 杰克为什么要搬柴生火?他没有端走蜡烛,为什么还从容的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杰克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 有感情的朗读4—6自然段,体会伯诺德夫人和杰克在危急时刻的机智勇敢和沉着镇定。

5、 朗读感悟紧张的气氛。

⑴师配乐朗读(配以分针走动的声音):蜡烛在继续燃烧,(幻灯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⑵师引读,感悟情况的危急及紧张的气氛。

此时是多么可怕啊,------------------。(烛焰摇曳,------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伯诺德夫人的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整个空气都凝固了,伯诺德夫人的呼吸都紧张了,-------------。(她似乎------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6、 是呀,不仅仅是蜡烛越烧越短,更重要的是情报站越来越危险,她们一家人随时都可能被凶残的德军杀掉。这样危急的情景,你想用那些成语来形容?

7、 是呀,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小女儿杰奎琳请求德国军人,让她带着蜡烛上楼睡觉。她成功了。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下了,(幻灯出示)为什么杰奎琳会成功?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

⑴、学生读---品---议。

⑵、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⑶、说一说杰奎琳是怎样的一个小女孩?

⑷、朗读体会杰奎琳的聪明机智以及从容镇定。

8、 课堂小练笔:(幻灯出示)

当杰奎琳端着蜡烛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此刻,屋子里的人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任选一人物,写出他或她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

四、 总结升华。

1、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学生看着板书叙述)

2、 她们一家人在危难之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镇定来源于什么?

3、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们一家人正是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才与德军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她们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4、 你会把你积累的哪些爱国名言送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你会把那句爱国名言送给自己?

5、 欣赏歌曲《Tell me why 》

五、 拓展练习

出示短文《一罐水》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

2、 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法军上尉倒了一杯水要西班牙妇女喝时,妇女是怎么做的?她可能会想什么?

3、 法军上尉倒了一杯水要小女孩喝时,母亲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她举动与要自己喝水时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4、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六、 作业

1、 续写半截蜡烛,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半截蜡烛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册自读课文第三篇课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可分为四段。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2、教学目标:

目标具有激励,导向功能,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厄运”、“摇曳”、“镇定”等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些教学目标是在课堂中综合渗透完成的。]

3、教学重点、难点:

从不脱离教材本身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围绕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课时安排:

计划一课时完成

5、教学准备:

小黑板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2、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理,进一步思考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细细揣摩,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

简单介绍二次大战: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从小了解善恶,了解历史。适当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自学课文,及时反馈。

[这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十分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及应用。]

自读课文

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扫除字词障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中间采用学生自评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简练和准确。

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活动的主要情节,围绕中心来归纳段落大意。

四、紧扣中心,重点体味。

教师先提出一个思考题提纲挈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让学生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感知思想内容。]

教师相机板书: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领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和勇敢。例如:从哪看出伯诺德夫人的机智沉着?学生通过浏览、默读找出“许多、始终放心不下、绝妙”等词语读出人物当时紧张却不慌乱的心理。

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与敌人的周旋以学生的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还是通过学生找出表现任务机智和勇敢的关键词来体会心理活动。圈画出动作、神情、语言的有关语句。通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受。

板书:镇定、勇敢、机智

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长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学会合作,提高课堂实效,交流升华]

五、回归文章,课外延伸。

1、小节全文: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说话练习:老师手里的勋章要奖给谁?

2、改编故事:

作业:

将改编的故事写下来。

有关说课稿 7

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沉和浮》单元中的第二课。在前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

了解到同种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其重量、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这是学生经过学习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疑问,那么在这节课就要来解决学生的这个疑问。这节课主要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不同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其重量及体积关系的规律。第二个活动,探究如何改变小瓶子的沉浮状态的实验,从而认识到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整个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其沉浮状态。学习完这节课之后,又为后面继续研究物体沉浮规律作铺垫。

对于学生来说, 沉和浮的现象并不陌生,他们知道很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但到底物体为什么会有沉有浮呢,究其原因他们并不了解,所以这节课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的沉浮规律。

由于这节课探讨的是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体积和重量有没有关系的问题,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有两个:⒈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⒉知道改变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技能目标:学会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索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沉浮的规律。

情感目标: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这种科学方法的意义,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究的品质。

这节课的重� ⒉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整个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其沉浮状态。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原理不相符,尤其是对于重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反而容易沉,这一点在学生思维理解上会有错误,以及忽略了实验中小瓶子也是由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那么这节课我们要扭转他们的错误经验。所以我将难点定为以下三个:⒈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沉浮规律。⒉认识重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这一沉浮规律。⒊认识到改变小瓶子的重量的实验,实际上也是在改变小瓶子的材料组成结构。

二、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投影仪、课件。

学生准备:水槽、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球、重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正方体、小瓶子。

三、教学设计

我将这节课设计为四个大环节。第一个环节,演示潜水艇实验,提出问题并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不同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重量及体积关系的规律。第三个环节,探究体积不变,改变小瓶子的沉浮状态,从而认识到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整个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其沉浮状态。第四个环节,应用拓展环节,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自制一个潜水艇的模型,告诉学生:这有一艘船,你们信不信,我想让它沉它就沉,想让它浮它就浮。教师演示,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那么物体的沉浮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这个环节是导入环节,选择潜水艇实验是因为潜水艇是一个控制沉浮最好的工具,把它引入到课中,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很好的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第二个环节,主要是设计探究不同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重量、体积有关的实验。这是本课的第一个难点,我采用引导谈话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来突破难点。首先利用上节课用过的小石块、泡沫塑料块等7种材料来提出问题:你知道他们在水中谁会沉谁会浮?因为这是上节课已经探究过的问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然后再问一问学生,它们的沉浮有没有规律,是大的重的就沉、小得轻的就浮吗?从实验的结果来看是没有这样的规律的。这时我就会问:你觉得这些物体的沉浮究竟会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在这里学生会说出很多因素:如重量、体积、大小、液体等等。这时可以引导学生一个一个的来研究!但是还要明确一下,因为这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都研究了,所以先选择重量和体积这两个因素来探究一下。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预设过程,让学生说说对这个实验的一些想法,如重量一样的情况下,体积大小会对沉浮有什么影响;体积一样的情况下,重量大小会对沉浮有什么影响。当学生说出之后,我就可以了解学生对这个实验的理解程度,好为后面的'实验设计做准备。

接下来是设计实验的小环节。先提出问题:你打算怎么去研究呢?在这里,我会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思考,然后会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一个学生说完,再找几个同学评价一下,然后再说一说,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又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在这里,学生能想到的方法会很多,如把体积固定,比较重量的实验。用一个统一的容器,将以上7种材料放入容器中,再按重量大小排列,放入水中,观察他们的沉浮情况。但这个方法并不科学,因为容器本身的材质也会影响到沉浮状态。这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为什么不科学,再来探究更好的实验方法。如果学生想不出更好的方法,我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两种方法,将实验材料展示给学生。关于实验过程,可以问一问:你打算如何比较同体积的球和同重量的正方体呢?然后学生讨论汇报。那么师生在讨论中要明确:实验时将球按重量大小排序,正方体按体积大小排序,为了区分可以标上数字,然后放入水中,看它们的沉浮情况,并作好记录。在这个设计实验的环节中,无论学生选择怎样的实验方法,都要明确整个实验要如何来操作。实际上这节课的实验设计及操作并不是很难,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探讨认识对比实验并学会对比实验的实验方法。

实验设计完成之后,还要明确一下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如操作中的安全问题;实验表格的填写、注意环境卫生等,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做铺垫。

一切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学生就可以开始做实验了。由于这节课的实验比较简单,那么比较重量和体积的实验都做一做。在实验中,学生分组、分工合作,每个人都参与到实验中去,教师巡视指导,察看学生操作是否规范,解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个别问题。在这里实际上培养的是学生善于合作、乐于助人、不怕困难、勇于探究的品质。

实验结束之后,学生到投影仪下展示自己的结论,并解释自己看到的现象。基本上从实验表格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体积相同的小球,沉浮很有规律,重的沉入水中,轻得浮在水上。重量相同的正方体,沉浮也很有规律,体积大的浮在水上,体积小的沉入水中。关于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问题,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有些困难,因为在他们的已有经验中,大的物体应该沉,小的物体应该浮。在这里可以问一问学生,你们有谁知道原因吗?看看学生的反映,有可能的话举一个简单的木头和石头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已有经验并不一定是正确的,然后明确关于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还会继续探究。最后在总结时,问一问:你怎么解释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目的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对于不同的材料,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条件下,体积越大越容易浮,体积越小越容易沉。这一结论就是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一定要让学生掌握。

第三个环节是对刚刚得到的结论进行验证。我先拿出一个空的玻璃瓶,这是什么?学生会说当然是一个空瓶子。这个瓶子是空的吗?这时学生会马上瞪大眼睛仔细看,可看来看去还是空的啊,有的学生会恍然大悟,噢,里面有空气!小瓶子是由玻璃和空气组成的。那为什么瓶子里有了空气它还能浮在水面上呢?学生应该不难想到空气比较轻。那么接下来我会提出实验要求:你能不能使这个小瓶子沉下去?根据刚刚学到的知识,学生会想到增加瓶子的重量。那么在哪里加呢?这一问题就是要明确不能改变瓶子的体积,只能在瓶子里面增加一些比空气重的物质:比如水。在这里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往瓶子里加入了水,那么就会挤走瓶子中的空气,也就是说你在增加瓶子重量的同时,也改变了瓶子的材料组成结构,原来的瓶子是玻璃和空气的混合体,现在的瓶子是玻璃、空气和水的混合体,或者是玻璃和水的混合体,这实际上正验证了本节课所研究的不同材料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越重越容易沉这一知识目标。在这里为了突破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课件,用来演示改变瓶子沉浮的过程。重点是让学生看到在改变瓶子重量时,空气小人飞出去了,水小人游进来了的空间变化过程。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同时还为后面探究橡皮泥的沉浮实验作思维铺垫。在接下来的实验设计中,我还会提示学生:你要如何增加水量使瓶子沉下去?因为实验时如果一次性加满水,瓶子会直接沉下去的,学生会看不到更多的沉浮现象,所以引导学生采用一点一点加水的方法,那么就可以使他们得到更多的知识积淀。这样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认真完成实验。在操作中,他们会发现瓶子在水中的很多种状态,根据水放的多少,瓶子可以一少部分进入水中;一半进入水中;大部分都进入水中;悬浮在水中和沉入了水底。那么当瓶子完全沉入水底之后,你再加入水看到的现象也还是一样的。这时在总结的时候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听一听他们对自己看到的沉浮现象的解释,并在探讨的过程中得到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整个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其沉浮状态。

第四个环节,是对本课的应用拓展。首先通过刚刚做过的改变小瓶子沉浮的实验来问一问学生:你觉得控制小瓶子的沉浮的实验,能在生活中怎么应用?学生会一下子想到我演示的潜水艇。那么你现在知道潜水艇的工作原理了吗?由学生来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介绍一下。也许学生说不清它具体的操作名称,但基本上都能清楚潜水艇也是靠增加或减少重量来控制沉浮的。最后可以再问一问学生,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吗?这是用来检验一下学生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这样可以让他们将这一知识记得更牢固。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

《半截蜡烛》说课稿 8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情感: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这篇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出示词语,朗读词语

伯诺德夫人强盗绝密绝妙蜡烛熄灭秘密点燃厄运摇曳

杰奎琳盯住镇定楼梯

3、学生交流词语意思

厄运:困苦的遭遇

摇曳:摇晃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三、理清课文脉络

自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写大儿子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作业

1、描红

2、抄写词语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的1、2自然段

2、交流

这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

3、在读课文,想一想这个藏情报的办法是一个什么样的办法?(绝妙的办法)

4、妙在哪儿?

蜡烛的位置显眼,谁也不会想到主人会把绝密的情报藏在眼皮底下的蜡烛里,所以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5、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两句话,想想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1)、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

(2)、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

(3)、办法巧妙。

(二)学习第37自然段

1、过渡: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在这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37自然段,说说他们一家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机智、勇敢)

3、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感悟每个人的机智与勇敢。

(1)、伯诺德夫人: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语言: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心理:万一结束

神情:镇定沉着,临危不乱

(2)、杰克

动作:(慢慢地)站,(平静地)伸、端,(不快不慢)走,(从容地)搬、生火,(默默地)坐待

语言: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神情:镇定、从容、不露声色

心理: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3)、杰奎琳

语言:司令官先生上楼睡觉吗?

什么是娇声?(甜美可爱的声音)

杰� )

4、分角色朗读37自然段

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后凭着他们的勇敢与机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三、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

四、请学生表演课本剧

五、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补充进去。

附板书

半截蜡烛说课稿 9

十几年的教学工作,“常规”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脑子里,已经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 这显然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将被时代out了。

<>

语文教育应该是最灵活多样的,最没有套路的,也最忌讳套路的。只是鉴于学生年龄小,字词的教学任务重,因此,一到五年级,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来做的,就是我们常规的做法: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教学方法,即由字词入手,到结构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学生们都明白我们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厌倦了。

当接到要求讲同课异构的任务时,尤其是针对这篇《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要求讲的第二课时的时侯。我感觉应该来点新的

<>

首先想到以课本剧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反复思考后感觉不妥:这篇课文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在没有排练的情况下仓促上场,在教室那种特有的氛围下,如果被学生们演绎成喜剧,岂不是弄扭了?

第二个思路是:讲故事的方式行不行?显然也是不合适的。情节相对简单,无法满足一堂课的容量。

在第二个思路的启发下,决定来个反套路。即由面到线,再到点,即 这样就解决了纯粹讲故事的单调和干瘪。

<>

课文的线索是比较好梳理的。如果仅仅用现成的线索挂带必要的字词,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链,也说得过去。但是,这样能给学生带去什么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虽有所变化,到底还是一节平淡的课。深度,应该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于是在情感价值观上做文章,设计了三个小亮点:

一是提出四个危急情境,即“a.母亲化解危机,b.危机再一次来临,c.情况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机”来强化课堂氛围。

二是剥离出敌对危急状态下一般人可能面临的三种选择,即“屈服,反抗,周旋”来丰富和拓展课文的容量。同时教育学生:不管我们遭遇什么样的险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在尽可能保全生命的情况下,借助环境,寻找转机,不要做无畏的牺牲。

三是直击人性的弱点,即敌人看到“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激发了对自己女儿的思念和疼爱,人性中最软弱的那一� 以此来渗透一些人文理念,同时也提升了课文的厚重。

<>

通过40分钟的教学实践,还是感觉到不小的差距:

1.创新的课堂实践太少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适应了这种变化,整堂课学习兴趣都很高,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大多数孩子好像显得更安静了,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也在思考。

2.今天的课堂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为一个媒体或工具,

3.备课时,备学生很重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围绕他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彻底改变牵着学生走这一现状。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教学才有了灵动的气息。

蜡烛说课稿 10

【说课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介绍在实验中如何观察、描述和记录,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是说明实验探究的方法。这是两节典型的入门实验课。本节课的教材中设计了一个对比观察蜡烛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的步骤,让学生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学会动态、辩证的看问题。并学会观察具体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发光、发热、新物质的产生等)。这是一节如何实验的方法课,在整个教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co2 、h2o这些产物生成,就是一个用肉眼看不到的现象!怎样呈现出来?让我想到了“路遥知马力”、“疾风知劲草”这些哲理性诗句,何不让它们和冷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较量一下,让同学们认识,记住。教材的设计真是妙不可言!只有深入探究的人,才能体会到“我探究、我成功、我快乐!我一定能行!”

第二个问题是:教材为什么安排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这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对于为什么会有白烟我们不一定有过深入思考, 我认为这可以让学生观察蜡烛三态的循环变化来深入探究蜡烛的燃烧。让学生思考蜡烛的液体为什么会上升?是蜡蒸气还是液态蜡在燃烧?为什么白烟中有蜡固体?其实蜡烛燃烧到吹灭产生白烟,经历了固体→ 液体→ 气体→ 固体四个过程。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证明,有利于学生掌握动态的对比观察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②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提出课题,而后进行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最后总结交流,填写实验报告,掌握系统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③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准确表述实验现象。

【教学方法】

在上一届学生学习这一课时,由于男学生操作差,仪器损坏多,女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敢动手。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今年,我是先上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学会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再学习两种基本的实验方法。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很多的教学方法:

1.咬住观察的方法这一中心不放松。先让学生盲目观察,品尝失败,再引导学生用对比观察法,注重观察内容,进行系统的探究实验。真切的感受到点石成金的学习方法比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更重要。

2.始终坚持探究式教学法。无论是蜡烛的密度、溶解性(让学生把蜡烛放到水中观察得出结论),还是蜡蒸气或是液态蜡在燃烧?(让学生用玻璃管吹蜡烛火焰,点燃火柴等物体来证明)

3.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要分层次对待,讲解和提问要考虑到中下层学生的'基础,多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动手的机会、回答问题的次数。在分组实验中让好生给于差生合作式的帮助。让他们尽可能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把“自我参照性评价”运用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随时随地的进行反思。大量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开好“高帽子”公司,创设一种学生努力思考、积极动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和谐教学氛围。充分肯定学生成功的地方,即使学生错了,也表扬学生大胆,具有代表性,错的也很有价值。并在教学的最后小结中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自我参照性评价,从三维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进行反思,谈体会、谈收获。从而进行对学生身心无毒无害的绿色评价。

【学习方法】

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蜡烛燃烧时的现象,学生回答的不完整、不系统,给学生讲明科学观察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再讲解对比观察法以及观察的内容,和学生一起观察蜡烛点燃前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项目,现时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规范学生的观察方法。再放手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时、熄灭后的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注意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取用。确保操作正确,实验成功。学生在探究蜡烛燃烧时是否有co2、h2o生成时,不教给学生完整的探究方法,但要引导学生回忆co2、h2o的有关性质,设计一个有明显现象的实验证明co2、h2o的存在。让学生重视探究步骤中的设计与实验证明。即使是蜡烛的密度,也不要求学生精确测量,只要求与水进行比较,把蜡烛放到水中证明即可。白烟的点燃,强调要求与方法,注意多鼓励学生。学生自我评价时不会太勇跃,应从方法上加以指导,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方面谈体会、谈收获,反思自己提出问题是否积极?设计的实验方案合理吗?基本实验操作规范吗?分析问题思路是否清晰?掌握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吗?对学好化学有信心吗?等问题。为以后开展“自我参照性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蜡烛吗?学生粗略回答。

思考:为什么回答的不理想?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讲授新课

1、教师讲解观察的方法与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点燃前的现象:(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倾听、理解

验证密度时,学生把蜡烛放到水中验证

进行观察方法的学法指导

2、学生实验观察燃着时现象

再交流讨论

3、难点探究:如何间接观察

火焰分层,生成水、二氧化碳,是液体还是气体在燃烧。学生分组实验(三人一组):

共同合作:设计后再实验,一边实验,一边记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熄灭后的观察观察现象:

而后点燃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如果实验不成功,学生可以多实验几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的精神。

教师提示:还有什么有关蜡烛的实验吗?学生可以进行设计实验。扩展学生探究的空间

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方面谈体会、谈收获

填写实验报告。

学会“自我参照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观察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观察方法:对比

教学反思

1.探究“是蜡蒸气还是液态蜡在燃烧”时,教师一般是用玻璃管导出气体点燃,然而导出气体点燃的效果并不明显,我想到小时候玩过用玻璃管吹蜡烛,于是我将实验改为“用玻璃管吹蜡烛火焰”,吹火焰时学生观察到火焰横向伸长,很好点燃,学生也容易理解是气体在燃烧。让学生体验到不少化学问题是从实际中来的,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种课堂体验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2.黑烟是否需要探究?在教这一知识时应渗透环保意识。

3.学生反应的问题是观察水的生成现象不明显,很多同学没有看到水珠。上完课后,我也反复做了该实验,发现有少量水珠生成,由于同时有大量的热量产生,水珠转眼又蒸发了。我们教研组几位老师也开动脑筋,反复用粗玻璃管、大试管、带支管的大试管做对比实验,找到了最佳仪器,就是带支管的大试管。由于它较长,又有支管散热,让水蒸气充分冷却,出现了大量的水珠。解决了夏天观察这一现象的难题。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校本教研的魅力。

总之,本节课给了我许多新的启迪,它使我深切地感到:新课程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然变化。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