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3优秀14篇

《五柳先生传》实为陶渊明自传。文章突出了作者不随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人格的向往与坚持,使得文章显得与众不同。

《五柳先生传》教案 1

【教材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中学语文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短篇传记,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指导思想】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练)。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 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回归“人文”是“新课标”的另一面重要旗帜。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会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人文精神除了横向的相通,还有纵向的传承。而“文学即人学”,要深层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就离不开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打开一道口子,让神秘的天光照进来,激发出学生超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设想】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文的真实情境,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体验故事,进行自主感知,自我感悟,形成语感,陶冶情操

2、 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品析词句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五柳先生的形象,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及特点,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启发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2、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和对有关语句的理解

3、迁移训练,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制作多媒体课件

2、 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3、 请学生提前了解陶渊明其人,回忆以前学过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其三),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进入文本

(1)、研习课文。

1、让学生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节奏。

和读课文,明确节奏。

学生边随录音轻声诵读课文边标划节奏。

如三字短句:好读书晏如\也

如四字短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如复杂长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瓢(piáo) 屡(lǚ) 娄(lóu) 欤(yú)

让学生联系自己对传记的已有了解,同本文比较一下,明确传记的一般写法和特点,教师适当点拨。

要点提示:传记开头一般介绍传主的姓名、籍贯,然后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揭示其性格、品行等,最后对所记之人和事作一评价。

3、课文疏通

要求:

重点字词——准确、多音字认识、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一些简单句式

㈠解释字词

嗜:喜欢,特别爱好

辄:就,总是

吝:吝惜

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古时贫贱人所服

箪:用苇、竹编制的用来存放事物的器具

汲汲:形容心情急切,努力追求(汲:取水于井)

俦:朋友、伴侣

觞:酒杯

㈡解释词句

详:详细的知道

翻译: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因:因而

翻译: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

辄:就,总是

翻译:他一来就要把酒全部喝光

萧:冷冷清清

翻译: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翻译: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戚戚:忧愁的样子

翻译:不为贫贱而忧虑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翻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㈢多音字注音

传、好、期、号、乐、少等

㈣一词多义

之、言、意、得、其、甚、志、去等

㈤翻译句子

1)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2)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4)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针对文中没有注解、学生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4、课文翻译

1) 全文翻译

2) 翻译、学习时注意下列问题:

概括第一、二段的内容,体会朗读感情轻微变化

要点提示: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描写、陈述——舒缓陈述的语调

第二段:赞语(对五柳先生精神风貌)

——评论——赞叹抒情的语调

(2)、寻读探究。

1、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要点提示:

可见家居环境清静、淡雅、简朴

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2、 “嗜酒”说明了什么? 他为什么“常著文章自娱”?

借酒醉获得心灵的平静,体现了他的率真放达的天性。

淡泊名利。他实际上有痛苦,但能从读书、饮酒、写文章当中得到解脱和乐趣。

3、 教师引导: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品味“不”字,初识人物性格志趣。讨论: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隐者心境的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小结: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总结“不”(否定句)的作用: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3)、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1文中所写人物生活细节,突出有四: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先生专志乐学。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可见先生洒脱不羁。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可见先生安守贫贱。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可见先生高雅脱俗。

(解说:阶段小结,顺势找出文章主旨句,明确人物思想: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本文虽然不足二百字,但所选取的事例都很典型,所以虽是寥寥几笔,便把 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描绘得惟妙惟肖。那么,本文选取了几个事例?其典型性表现在哪里?

[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概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文中态度概括有六:对读书的态度;对作客的态度;对家境的态度;对著文的态度;对得失的态度;对贫富的态度。如许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现人物。而每个层面所用笔墨都简约洗练,正是点到即止,速写传神。

例: 第一段后面写以诗文自娱,那么前一句写“环堵……晏如也”又是什么意思?

要点提示:文中描述“环堵……”意在突出“家贫”,用意仍为表明其安于贫困的性情。虽然衣食不周,但五柳先生经常写文章以自娱为乐,并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了世俗的欢乐与忧愁,而且愿意以此享尽天年。

通过作者的细致描绘,一个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的隐士形象,便完整而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4)、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

“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要点提示:

①是文中的亮点、美点,9个“不”字几乎网尽人物性格志趣;②是①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更全面认识人物。③既为①②的总收,又是难点的突破;④是难点的进一步开掘。以上四环节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选点突破能力。

(5)、品读探究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后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断章取义,拿此句来做遮羞布,掩盖其无知的真面目,同学需注意不能踏入歧途。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6)、悟读升华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去感受本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和选材的精当。

本文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杨延芝曾说:“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也说过:“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

本文语言清新自然,个性鲜明,袒露心声,毫无雕琢之痕,没有半点做作之处,请你从中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有何妙处?

[注重让学生谈自己的具体感受。]

2、结合全文,五柳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从对其讨论的情况不难发现:五柳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志向高洁的隐士。他虽然生活窘迫,却乐观豁达,以酒、诗自娱,可谓超凡脱尘、与众不同。(列出示意图)

(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

3、假如你也来评价一下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通过学生们的积极发言,从而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升华情感,培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小结: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三)作业

1、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评价方式,写一篇200左右能体现个性,抒发感情的自传。

2、背诵课文。

课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3、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重点】

1、在老师点拨下,进行独立探究,启发思维;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请同学介绍作者的概况。

(学生回答)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资料一: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年,他亲自参加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适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

辄(zhé) 吝情(lìn) 短褐(hè) 箪(dān)瓢屡(lǚ)空 晏(yàn) 黔(qián) 汲汲(jí) 俦(chóu) 衔觞(shāng) 欤(yú)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

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三、翻译理解

1、同桌交流,解决疑难;

2、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许:处所,地方。

详:详细地知道。

因:就。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焉:语气助词。

不求甚解: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性:本性。

嗜:爱好。

旧:老朋友。

或:有时。

置:准备。

招:邀请。

造:往,到。

辄:就。

尽:喝个尽兴。

期:期望,希望。

曾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空寂。

短褐:粗布短衣。

穿,破。

结,缝补。

晏,平静,安逸。

如:的样子。

终:结束。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兹: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类。

衔觞:喝酒。觞,酒杯。

以:来。

乐:使快乐。

志:心意,志向。

四、课堂小结

读书贵有方法。朱熹说: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今人学者王富仁说: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法,接受方式。林语堂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便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上的积累运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朗读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合作探究

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

请同学们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体现出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1、淡泊名利: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爱好读书著文: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3、嗜酒如命,率真放达: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4、安贫乐道: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三、质疑拓展

1、文

2、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愁。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3、资料二:

《短歌行》(节选)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醉。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宣州谢眺楼饮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4、资料三:

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门阀制度,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又无力反抗,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平静,如阮籍、嵇康、刘伶等。这实际上是他们使自己得到心灵解脱的一种无奈。

(学生讨论)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而成的自传。

四、课堂小结

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不仅让读者对他与众不同的情操、思想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2、完成《语文作业本》;

3、补充训练:

阅读唐朝王绩的《五斗先生传》,完成练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附译文:

有位五斗先生,用爱好喝酒的方式游戏人间,凡有人用酒请他,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他都前往,而且必定喝醉,喝醉了,就不择地方倒地便睡,酒醒后又起来继续喝酒。他经常一喝就是五斗,因此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先生无思无虑,很少说话,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他忽儿离开,忽儿回来,行为动静自然,符合天地法则,所以万事万物不能缠绕住他的心。他曾经说:天下事物大概能够看得清楚。人生如何能够保养?嵇康便撰写了《养生论》;道路为什么会穷尽呢?阮籍于是悲恸哭泣。所以,故作胡涂,是圣人的行事态度。于是,他一直实践自己的心意,最后不知去向。

① 为何作者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

② 为什么称嗜酒为酒德?这个名称有没有特殊含义?

③ 为什么五斗先生可以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却生活得那么无拘无束?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3、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重点】

1、在老师点拨下,进行独立探究,启发思维;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请同学介绍作者的概况。

(学生回答)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资料一: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年,他亲自参加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适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

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三、翻译理解

1、同桌交流,解决疑难;

2、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许:处所,地方。

详:详细地知道。

因:就。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焉:语气助词。

不求甚解: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性:本性。

嗜:爱好。

旧:老朋友。

或:有时。

置:准备。

招:邀请。

造:往,到。

辄:就。

尽:喝个尽兴。

期:期望,希望。

曾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空寂。

短褐:粗布短衣。

穿,破。

结,缝补。

晏,平静,安逸。

如:的样子。

终:结束。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兹: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类。

衔觞:喝酒。觞,酒杯。

以:来。

乐:使快乐。

志:心意,志向。

四、课堂小结

读书贵有方法。朱熹说: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今人学者王富仁说: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法,接受方式。林语堂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便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上的积累运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朗读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合作探究

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

请同学们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体现出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1、淡泊名利: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爱好读书著文: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3、嗜酒如命,率真放达: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4、安贫乐道: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三、质疑拓展

1、文

2、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愁。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3、资料二:

《短歌行》(节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醉。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宣州谢眺楼饮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4、资料三:

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门阀制度,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又无力反抗,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平静,如阮籍、嵇康、刘伶等。这实际上是他们使自己得到心灵解脱的一种无奈。

(学生讨论)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而成的自传。

四、课堂小结

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不仅让读者对他与众不同的情操、思想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2、完成《语文作业本》;

3、补充训练:

阅读唐朝王绩的《五斗先生传》,完成练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附译文:

有位五斗先生,用爱好喝酒的方式游戏人间,凡有人用酒请他,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他都前往,而且必定喝醉,喝醉了,就不择地方倒地便睡,酒醒后又起来继续喝酒。他经常一喝就是五斗,因此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先生无思无虑,很少说话,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他忽儿离开,忽儿回来,行为动静自然,符合天地法则,所以万事万物不能缠绕住他的心。他曾经说:天下事物大概能够看得清楚。人生如何能够保养?嵇康便撰写了《养生论》;道路为什么会穷尽呢?阮籍于是悲恸哭泣。所以,故作胡涂,是圣人的行事态度。于是,他一直实践自己的心意,最后不知去向。

①为何作者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

②为什么称嗜酒为酒德?这个名称有没有特殊含义?

③为什么五斗先生可以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却生活得那么无拘无束?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4

五柳先生传(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各位同学,假使我们现在都变成了鸟,有两种生活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做寓居于鸟笼的 金丝雀,衣食无忧,冷暖不愁,但要察言观色、强言欢笑;一是做翱翔于天际的鸿雁, 任意东西,自由往来,但要忍饥挨饿,经历风雨。

你会选择哪种生活呢?请说明理由。

(指名回答) 的确,当物质和自由两者不可兼得之时,大多数人会难以抉择。而真正崇尚自由的人, 则会毅然摒弃物质,选择自由。即使忍受物质的匮乏,也要固守精神世界的纯净和独 立。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今天我们要学习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之 名所写的一篇自传,一同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高洁的精神气质。

二 初读全文

1.文中哪些语句介绍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从中可看出五柳先生具有怎样 的品性?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晏

衣------短褐穿结 如 安贫乐道

食------箪瓢屡空 也

志趣: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喝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率真自然

著文------常著文,娱己示志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 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 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 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 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4.齐读全文。

三 拓展提升

1.阅读诗作,分析作者于诗中所抒发的情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认识?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②],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③]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④],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⑤]。

注释: [①]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②]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③]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 自己怀恋旧居。 [④]暖暧:暗淡的样子。 [⑤]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 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①学生根据注释疏通诗意。

②指名回答问题。 (板书:返自然------田园的淳朴)

2.介绍陶渊明的出仕经历,思考从中可获取哪些信息。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 便辞官而归。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三十六岁时,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四十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 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四十一岁辞归。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 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便解绶辞官回乡。隐居之后,朝廷还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 拒绝了。

①他也曾有兼济天下之志,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②他的辞官归隐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与黑暗官场彻底决裂。

3.介绍东晋世风,思考由此对五柳先生的精神气质有何深刻理解。

东晋世风是政治动荡,社会黑暗,风气污浊,讲究门第,等级森严,追名逐利,醉心于 富贵,官场上勾心斗角,充满了虚伪和欺诈,崇尚风雅、崇尚玄谈,而且讲究繁文缛节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中要束带迎接)。

(板书:返自然------人格的独立 精神的自由)

四 课堂小结

陶渊明是南山下的一株黄菊,在众芳摇落之际,他独自媗妍;陶渊明是天宇间的一朵白 云,在乌云蔽日之时,他飘然远离,固守着自身的纯洁。笼中的金丝雀或会因乖巧引起 人们的怜惜,但只有自由翱翔于天际的鸿雁才能激起我们的崇敬。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 ,体会五柳先生在浊世之中,卓然不群,洁身自好的操节。

五 板书

返自然------田园的淳朴 人格的独立 精神的自由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5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领会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领会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难点:

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课时:

三课时

课前准备:

1.陶渊明(365--427),东晋末期诗人,散文家。29岁入仕,因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41岁时,毅然辞去在任仅有80多天的彭泽县令,回柴桑老家隐居。此后直到逝世的23年间,再未出仕,以耕读自娱。

2.传: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平的,叫自传。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但就内容而言,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相同,实际就是作者本人的自传。作者托言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

3.识字正音:

嗜(shì) 辄(zhé) 吝(lìn) 箪(dn) 黔(qián) 娄(lóu)

汲(jí) 俦(chóu) 觞(shng) 欤(yú) 屡(l) 褐(hè) 瓢(piáo)

4.解释词语:

每有会意(只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造饮辄尽(总是)期在必醉(期望)

曾不吝情/去留(舍不得;去,离开)

环堵萧然(空寂)

短褐/穿结(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箪瓢屡空(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此人;辈,同类)

衔觞赋诗(酒杯)

5.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五柳先生,具体内容又是什么?

籍贯姓字: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人物得名: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曾不吝情去留;忘怀得失。

乐趣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总之,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6.加赞语:(2段)升华对传人物的赞美。

指出五柳先生的生活志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高尚人格的赞赏。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可以把五柳先生界定这样一个人,即:五柳先生是一个隐姓埋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悠然自得的隐士,他也有追求,只不过不是追名求利,而是追求精神上的快乐、精神上的安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认定,这位五柳先生就是作者本人陶渊明。

7.课文结构内容:

一作传:从籍姓、得名、性格、爱好、境况、品行等方面给五柳先生作传(1段)

二赞美:思想品格,生活态度。(2段)

8.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最大的写作特点是多用否定句,即多用含有“不”字的句子。

如“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名利”、“不求甚比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等,这些语句的运用,能够很好地体现了他与别人的'不同个性,突出了他与众不同的高尚人格。其次,语言诙谐,充满了自赏与自嘲,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2)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9.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这与读书不认真决无关系。后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断章取义,拿此句来做遮羞布,掩盖其无知的真面目,同学需注意不能踏入歧途。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6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课时安排:安排一课时。

-、介绍作者,导入  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四、理解词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翻译这个句子:

①亦不详其姓字(  ).                 ②因以为号焉(  )              ③不求甚解(  )_                    ④造饮辄尽(  )_               ⑤环堵萧然(  )_                    ⑤箪瓢屡空,晏如也(   )_

○6不戚戚于贫贱(   )_               ○7不汲汲于富贵(   )_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泽课文大意(2-3人);思考。

○1 “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2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润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3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木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4“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木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5“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 “欣然”是高兴的样子,  “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l)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7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2、体会课文写人方法。

3、品析词句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积累。

2、品读―评析―习作。

3、设疑一点拨一释疑。

【媒体设计】

1、放音机(配课文朗读磁带)。

2、投影仪(配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画胶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印发教师撰写的《采菊东篱下──古诗新读》。

一、导语设计

(出示诗意画投影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中的名句。它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静的心境。诗人为何有此心境呢?主要与诗人生活际遇、性格志趣有关。现在,我们就通过他的著名散文《五柳先生传》,来认识认识这一代名家。

(解说:诗丈、图并举,乃为教学营造淳朴、宁静的意境,让学生迅速找到与课文谐和的振点。)

二、解题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三、研习课文

1、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听读课文,认准字音。

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作圈注。

生疏字: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汲(jí)俦(chóu)黔(qián)觞(shāng)欤(yú)

多音字:传(zhuàn)好(hào)

⑵和读课文,明确节奏。

学生边随录音轻声诵读课文边标划节奏。

如三字短句:好读书晏如也

如四字短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如复杂长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⑶跟读课文,掌握语调。

学生随教师的范读而读。第1段应读出舒缓陈述的语调;第2段应读出赞叹抒情的语调。

⑷默读课文,领会文意。

运用工具书和注释,边默读课文边理解字意、词意、句意。

⑸分读课文,总理全篇。

①男生读课文第1段,女生读课文第2段,说说两段的不同:

从内容上看,第1段主要是生活(蕴涵性格志趣);第2段主要是赞语(蕴涵精神风貌)。从形式上看,第1段主要是描述,是分写;第2段主要是评论,是总说。

②女生读课文第1段,男生读课文第2段,说说两段的联系:两段以关键句相呼应。第1段“不慕荣利”,第2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③男女生齐读课前“阅读提示”,再次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与形式,并明确学习重点。

(解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学习,贵在“读”字。此环节设计五步诵读,由浅入深,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习惯,并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品味──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⑴品味“不”字,初识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用“不”字有九:

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字──实不愿说,非“不知”“不详”,可见先生淡泊宁静。

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意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胸襟开阔。

不能常得不蔽风日──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开朗乐观。

不吝情去留──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耿直率真。

⑵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写人物生活细节,突出有三: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先生专志乐学。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可见先生洒脱不羁。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可见先生高雅脱俗。

(解说:阶段小结,顺势找出文章主旨句,明确人物思想: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⑶既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文中态度概括有六:对读书的态度;对作客的态度;对家境的态度;对著文的态度;对得失的态度;对贫富的态度。如许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现人物。而每个层面所用笔墨都简约洗练,正是点到即止,速写传神。

⑷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

“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解说:⑴是文中的亮点、美点,9个“不”字几乎网尽人物性格志趣;⑵是⑴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更全面认识人物。⑶既为⑴⑵的总收,又是难点的突破;⑷是难点的进一步开掘。以上四环节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选点突破能力。)

3、积累──培养美感,丰富语汇。

⑴积累名言:

好读书,不求甚解。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⑵积累精练雅致的连用四字句:

课内的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衣穿褐,箪瓢屡空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迁移联想: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爱莲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陋室铭》)

(解说:古文中有很多名句,意蕴丰厚,哲理深透;古文中有大量连用四字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显得精练、精致、精美、精神。学生积累它们,既受美的熏染,又丰富语汇,受益无穷。)

4、课堂训练。

⑴说的训练: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有何看法?

⑵写的训练:学用课文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写写自己(100字左右)。

(解说:⑴要注意在时代背景、作者思想上予以点拨,不求学生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如:“不慕荣利”,其实是不愿与丑恶的社会同流合污。⑵要注意提示学生写出自己的性格志趣,同时语言要简练。)

5、课堂小结。

本次课学习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认识了这位隐逸者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体会了多层面速写和类比烘托的记人方法。相信同学们一定在做人、为文方面有所领悟。

(解说:从课文人物和写作方法两方面收束新课,强化课文重点;从做人与为文两方面启发学生,渗透德美教育。)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练习三。

五柳先生传 教学设计 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熟读、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3.体会文章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把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4. 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把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2.引导学生探究《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三、题目解说: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一、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两篇文章相互印证,也许对陶渊明的思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重点拼音:

辄(zhé)   吝情(lìn)  短褐(hè)   箪(dān)瓢屡(lǚ)空   晏(yàn)

黔(qián)  汲汲(jí)   俦(chóu)   衔觞(shāng)   欤(yú)

多音字:传(zhuàn)   好(hào)

2、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3、注意节奏。课文节奏划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

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三、再读,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1、重点字词。

何许:什么地方。许:,处所、地方。   亦:也。     详:形容词作动词,知道。

姓字:姓名。 字: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外改的别名叫“字”。   因:因此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以:把。 为:作为。     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助,无义。  好:喜欢,喜好。      不求甚解(成语):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这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会:领会,体会。  欣然:高兴的样子。       性:人的本性。

嗜:喜爱,爱好。       旧:指老朋友    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有时。       置酒:准备酒。置:置备,准备。    而招之:而表顺承。

招之:招待他。     造:往,到。    辄:每每,总是。    尽:指喝完。期:期望,希望。        曾不:一点也不。曾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    吝:舍不得。  吝情:感情上计较,指留恋、顾恋。   去留,偏意复词,强调,去,指离开。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箪:盛饭食的圆形竹器。    瓢:舀水的葫芦。   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  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自娱:使自己欢娱。 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赞;史传文章结尾的评语。(不是赞扬的意思。)它是对传记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     戚戚:愁苦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不戚戚于贫贱:状语后置。译为:  后一句: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译: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其:指黔娄之妻。

兹:连词,起承接作用。  若人:这个人,指五柳先生。俦:类。  衔觞赋诗:一边喝酒一边做诗。觞:酒杯。  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  以:连词,来。

志:心志,志趣。 乐,使……快乐

第二课时

问题研究:

1.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2)“好读书”、“不求甚解”, [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他读书的目的不是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第二大爱好--性嗜酒。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这是他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4)第三大志趣--著文章。五柳先生才华出众,著文章本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得官禄,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使这个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的五柳先生形象使人钦佩万分。

(2)至(4)条概括起来就是他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2、描写五柳先生生活状况的句子:“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草瓢屡空。”

不仅写出了他的穷困潦倒,而且含蓄地说明了作者以古贤颜回自比,表达了自己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答案: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4、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而且还要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

参考意见: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但不知道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用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起了一个字号。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先生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世风显然是背道而驰的,表现了他卓而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而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以五柳为号也显示出他的志趣。

5.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不求对书系统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己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也是他不求荣利思想的反映。

6.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类文比较阅读: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 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五同”老师传

听母亲说,我黎明出生,初来人间,哭声震天。家人以为生了个大胖小子,却原来是一瘦小千金。父母盼我争强好胜,故取名一小子之名曰黎胜。然争强有余,总不能胜:学唱歌,五音不全;学跳舞,步伐不健;亦追时尚赶新潮,却不愿改变自我、丢失自然……于是拼命读书,与莎翁交友,与太白唱吟,与鲁老夫子对话,与五柳先生趣谈。立三尺讲台,难守本分,不迷信于旧规,而有志于挑战,不仅课内揭秘,而且课外探源,每有所悟,便怡然自乐,得意洋洋也。学生叹曰:黎老师有童心之纯真,无师道之尊严,与我们“五同”为伴,戏称为“五同”老师。何谓“五同”?师生同读、同写、同讲、同议、同评也。

一课一得:

第三课时

一、自主练习

⒈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      ) ②造饮辄尽(    ) ③曾不吝情去留(      ) ④短褐穿结(      )

⑤箪瓢屡空,晏如也(      )(      )(      )(       )        ⑥颇示己志(        )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⑧衔觞赋诗(          )  ⑨无怀氏之民欤(          )

⒉解释词语。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                       ②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

③不汲汲于富贵  汲汲:                         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俦:

⑤衔觞赋诗  衔觞:                             ⑥亦不详其姓字。 详  :

⑦亲旧知其如此。 旧:                   ⑧ 或置酒而招之。或:________  置:___________

⑨颇示己志。 颇:______________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萧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手法所写的一篇自传。

B.这篇自传是用第一人称叙说的。

C.这篇自传使我们了解陶渊明具有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恬淡宁静的高洁品质。

D.这篇文章简练而生动,富有幽默情趣,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

⒋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⒌填空。

①陶潜,       时期的文学家和          。字      ,号            ,世称靖节先生,有《          》传世。

②黔娄之妻有言:“                    ,                  。”其言                 乎?

,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其言兹若人之诗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7.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

①性格:

②生活:

③志趣:

二、阅读延伸

(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8.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                    )

②衔觞赋诗(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0.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赞美了他                                      的精神。

11.“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12.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馇(zhān,稠粥)粥不充,日昃(zè,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二岁而孤  孤:孤儿

B.往往馇粥不充    馇粥:稠粥

C.遂大通六经之旨  旨:美味

D.常自诵曰        诵:背诵

2.比较“之”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之南都人学舍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后天下之乐而乐

A.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D.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3.对“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有时夜里暗,就用水洗脸(来提神)。

B.或者夜里昏沉疲倦,就用水泡一点面。

C.有时夜里昏沉疲倦,就用水洗脸(来提神)。

D.或者夜里昏暗,就用水泡一点面。

4.如果将这则短文中的材料作为论据,可以证明一个什么观点?

5.本文记叙的中心是:

(二)朱买臣传(节选)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①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②相随,数③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④,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⑤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⑥去。……

拜为太守,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⑦,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⑧之。居一月,妻自经⑨死。买臣乞⑩其夫钱,令葬。

[注释]

①艾:同“刈”,割,砍。薪樵:木柴。 ②戴:同“载”。③数:屡次。呕:同“讴”,唱。④疾歌:大声歌唱。⑤女:同“汝”。 ⑥听:听凭。  ⑦治道:整修道路。⑧食:同“饲”。⑨自经:上吊。⑩乞:给予。

⒒与课文选段对比阅读,请简答。

①朱买臣与陶渊明都好学,学习目的有什么不同?

②朱买臣与陶渊明都贫困,他们对待贫困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③朱买臣与陶渊明的生活追求有什么不同?

⒓区别用法,解释含义。

其妻亦负戴相随

①其      呼令后车载其夫妻

买臣乞其夫钱

妻羞之,求去

②之     置园中,给食之

无怀氏之民欤

卖以给食

③食   置园中,给食之

⒔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

②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五柳先生》能力提升题答案

一、自主练习

⒈略 ⒉略⒊B(是用第三人称叙说的) ⒋ B   ⒌①东晋   诗人   渊明   五柳先生    陶渊明集   ②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兹若人之俦   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6.见译文7.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二、阅读延伸

(一)⒍①往,到    ②酒杯 ⒎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⒏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    安贫乐道   � ⒑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创新能力训练】

1.B  2.C  3、C  4.略5.范仲淹发愤苦读,胸怀大志

二.11.①朱:追求功名利禄。陶:务求领会内涵。②朱:不甘心贫困。陶:态度安然。③朱:为荣华富贵而奋斗。陶:安心于淡泊宁静的隐居生活。⒓①他的;他们;她   ②这件事;他们;的   ③粮食、食物;同“饲”,让……吃  ⒔①买臣更增大了歌唱的声音,� ②你(跟我)吃了这么长时间的苦,等我富贵时报答你的功劳。

孙宇

[五柳先生传 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⑵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⑶ 熟读、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⑴ 指导同学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⑵ 指导同学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同学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同学探究意识。

⑶ 体会文章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掌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3、德育目标: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2、引导同学探究《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

【教学方法】

1、文献法。组织同学课前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如陶渊明简介、作品介绍、陶渊明的思想、历代文学家对陶的评价等等。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同学研讨探究,力求有所发现。

2、朗读法。这是陶渊明的一篇名作,文字平淡而富含真意,朴实而又凝练,需要在多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的情操。要保证课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3、讨论点拨法。对课文的翻译、对文意的理解,可让同学自主阅读,在讨论交流中完成,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同学合作探究的意识。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师生互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同学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翻译课文,整体掌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同学背诵;资料汇演,设置开放性问题供同学探究考虑,深层研讨,突破难点;品味鉴赏,赏析课文个性鲜明的写法和语言特色。

一、导语设计

设计1: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以前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和《桃花源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著名的文学传记作品──《五柳先生传》。

设计2:今天,我们学习《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作者故意隐去了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示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实则蕴涵深刻。五柳先生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让我们去看个究竟。

二、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1、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平淡而蕴藉、多用否定句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播放示范朗读带,同学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掌握好语调。

教师抽查同学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⑴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嗜酒 辄尽 吝情 短褐 箪食 汲汲 欤 黔 俦

⑵ 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传:chuán( ) 号:háo( ) 好:hǎo( )

zhuàn( ) hào( ) hào( )

乐:lè( ) 期:qī( ) 少:shǎo( )

yuè( ) jī ( ) shào( )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明确:

⑴ shì zhé lìn hè dān jí yú qián chóu

⑵ 传说、传记 呼号、号召 好坏、喜好 快乐、智者乐山 日期、期年年少、多少

2、同学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词句,自行翻译课文,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小组内交流,依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步骤进行。如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问其他组的同学,也可向老师请教。

3、教师把同学分为两大组,展开课堂竞赛,激发同学参与热情,督促他们深入课文,理解词句,掌握文意。

竞赛试题如下,多媒体逐题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⑴ 解释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

④造饮辄尽

⑤期在必醉

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

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⑵ 一词多义。

之:或置酒南昌招之 黔娄之妻有言

言:闲静少言 黔娄之妻有言

其:亲旧知其如此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甚:生吞活剥 所欲有甚于生者

意: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目似瞑,意暇甚

得:家贫不能常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志:以乐其志 颇示已志

去:曾不吝情去留 日始出时去人近

⑶ 古今异义:

赞曰“亦不详其姓字”

⑷ 翻译下列句子:

①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每一组底分为100分,每一道题单号题由第一组完成,双号题由第二组完成,每一小题分值5分。由小组推选代表答题,每组不得少于5人答题,个人得分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

同学回答,明确:

⑴ 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

⑵ 之(他,代词;的,助词) 言(说,说话;言语、话) 其(他,第三人称代词;其中的;语气词,表推测、反问) 甚(详细;重要)

意(意旨;神情) 得(得到;益处) 志(标志;志向;志趣) 去(离开;距离)

⑶ 赞曰(传记后和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誉、赞美) 字(古人除姓、名外,另取的别名。今指文字)

⑷ ①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③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身的一生。 ④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身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四、合作研讨,理清思路,指导背诵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同学理清思路,理解文意。(多媒体显示)

⑴ 课文哪些语句表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这些语句刻画了怎样一个形象?从哪些方面入手刻画这一形象的?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⑵ 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明理由。

⑶ 课文第二段中的“赞”如何理解?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赞”语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同学考虑、交流,然后小组内讨论,以达成共识。明确:

⑴ 文章表示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有:“闲静少言……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语句刻画了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分四个方面写。“好读书”四句,写他读书自娱;“性嗜酒”八句,写他醉酒陶情;“环堵”五句写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四句,写他著文娱志。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刻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鲜活如生,风神宛然。

“好读书”而“生吞活剥”,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抚慰的体现。“性嗜酒”,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期在必醉”,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著文不为求取名利,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总之,全文突出反映了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

⑵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同学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能说出自身的看法和真实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⑶ “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一般放在传文之末。“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品质,拓展了文章的境界。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的精神实质,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2、教师根据同学回答,形成板书。

3、同学根据板书提示,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五、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借史传的形式写自传,请谈谈自身的看法。

同学出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如有图片,交给老师投影显示;如有文字资料,同学自身介绍或投影显示。同学交流参考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考虑、讨论交流,形成自身的看法。

教师也可提供资料,协助同学理解文章的主旨。

同学自由发言。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作者的创作中得到印证。因此,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为他人作传,只是其中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是创作而非实录。

教师不宜作评判,同学能自圆其说即可。

2、同学自由质疑问难,可请教别的同学,也可向老师提问。

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⑴ 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生吞活剥”呢?

⑵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同学明确:

⑴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不求对书系统深入的掌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己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他的“生吞活剥”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也是他不求荣利思想的反映。

⑵ 五柳先生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他却能泰然自若,安之若素,与古代圣人先贤的激励是分不开的。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六、品味赏析,美点寻踪

1、同学齐背课文一遍。

2、教师为鉴赏定向:赏析本文语言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特点;学习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⑴ 本文的语言简省凝练,试举几例谈谈。

同学明确。

生1:文章第一句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一个号,表示了先生不随世俗的品性。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以五柳为号显示了他的志趣。寥寥几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语极平淡,味极深厚。

生2: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是总结性的语言,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又都包括大量的事实,写他读书、饮酒、著文,莫不如此,简约中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但有丰满的生活意境,而且有诗一般的韵味。

生3:本文乍读起来,发现作者只是若无其事地勾勒人物形象,但细品起来,又包括了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如“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无怀氏之民欤?葛无氏之民欤?”叙事中有颂扬,颂扬中见傲世。

⑵ 本文多用否定句,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的

1、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以帮助学生体会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为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以课文为基础,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加深理解。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1、营造氛围,指导方法

今天上课的两条要求:

第一,身心放松,平等相处,无拘无束,说笑自如;

第二,沉下心来,读出自我,开动大脑,读出困惑。

(做一个小游戏,看大家是否真正身心放松了。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我们不妨照此方法来读读今天要学的课文《五柳先生传》。)

2、初读课文,疏通字词(范读、自由读、重点读、齐读)

3、充分讨论,体会文意

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c.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大家看看这些诗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哪一个字——愁,那么,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d.这时候我们便可以讨论一下《五柳先生传》是不是作者的自传?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须先简要了解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生平简介)。

4、归纳特点、仿写自我

a.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杨延芝曾说:“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也说过:“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这么有意义的方法,何不尝试一下?

b.用极少的语言(一个段落,一句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我。在此之前,再向大家提供一个例子。

5、重温课文,熟读成诵

附录一: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在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等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附录二: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余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醉,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娱,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附录三:

名家谈读书

朱熹:“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

陆象山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王富仁:“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法,接受方式。”

林语堂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便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附录四:

陶渊明诗选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所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满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咏山海经》(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苦心,良辰讵可待。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 11

一、教学理念

在教与学双向信息交流中,改变“注入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发现疑难,积极思考。

二、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感受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本文洗练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引出陶渊明:

从前有一个人,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 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先后几次为官,但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又先后几次辞官。他的最后一次做官, 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他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便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他却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

同学们都猜到了故事的主角——陶渊明。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先生——五柳先生,给我们介绍这位先生的就是东晋诗人陶渊明。

(二)前置性作业

1、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文章或者有关陶渊明的。文章,想想看,有哪些是我们学过的?

2、说说你对陶渊明的了解。

(三)读准课文,初知内容

1、指生朗诵课文,指另一生评价。

2、投放幻灯片,强调重难点词语的读音或写法。

3、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注意体会节奏、语气)

4、借鉴老师的读法,每位同学大声朗读课文,争取能读出一点韵味。

(四)读懂课文,理解内容

1、疏通文意

(1)指生介绍方法

(借助书下的注释;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联系已经学过的字词来推断。)

(2)翻译课文。(师巡回指导,排疑解难。)

(3)小组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4)师生共同解决重点词句。

例如:

好读书,不求甚解。没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2、理解课文内容

(1)现在大家已经对“五柳先生”有了认识,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活动,请同学们扮演“五柳先生”来个“答记者问”。(要求:全班按座次位置分成甲乙两大组,甲组扮演记者,乙组扮演鼎鼎大名的五柳先生。然后,两大组内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甲组商讨问题。乙组预猜问题及答案。问题的设计和回答都要以原文内容为依据,不脱离原文内容。)

(2)学生活动:

教师相机调控气氛,进行适时评价,并完成板书。

(3)师生结合板书小结。

文章先介绍了五柳先生的籍贯、名号来历、性格志趣和生活状况,再以“赞语”来评价其人物品格,叙议结合。

(五)品读课文,赏析人物

1、默读课文,勾画出� 看看这些句子在语气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不)

2、请找出文中带“不”的所有句子,读一读,品一品,看看你能不能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五柳先生呢?大家可以大声地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

3、全班交流,讨论以“不”来贯穿全文的表达作用。

不知何许人 不详其姓字——淡泊宁静。

不慕荣利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意存高远,胸襟开阔

家贫不能常得 不蔽风日——安然自若

曾不吝情去留——先生耿直率真

点拨升华: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才大声言“不”!一个小小的“不”字,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那么这位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五柳先生到底像谁呢?

4、教师出示陶渊明生平简介。

陶渊明少时胸怀“大济苍生”的猛志,但是他生活在门阀士族把持朝政的东晋末年,社会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十三年的仕途生涯,他的。理想壮志屡次碰壁。四十一岁时毅然辞官归隐,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佳话。期间,多次拒绝朝廷和地方官府请他出仕的要求,临终前,贫病交加,还是毅然拒绝江州刺史捐赠给他的粮肉。

教师明确:不慕荣利的陶渊明与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何其相似,五柳先生就是作者的一个影子。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5、再次朗读课文,争取读出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在自嘲中自赏的韵味。

(六)拓展延伸,评价其人——品头论足说陶潜,由古到今话隐士

现在有很多人并不赞成他的那种思想,认为1500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已过时了。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生1:不追名逐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问时事,有消极的一面。

生2: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应该像莲花一样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生3:天生我材必有用。

生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七)总结全文,积累经典

感动需要传承,经典需要积累,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记住文中你最想积累的句子。

(八)课堂检测

1、解释重点字词并翻译句子

亦不详其姓字 因以为号焉 不求甚解 造饮辄尽 既醉而退 环堵萧然 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

2、用文中的原句答题

“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 . “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

“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 .“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

3、用原文来概括五柳先生的六种人生态度:

对读书——? 对作客——?

对家境——? 对著文——?

对得失——? 对贫富——?

《五柳先生传》教案 12

上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解说我的一堂课,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给予批评和指导。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五柳先生传》。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大方面来对本课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二、说目标。

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此我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识记文言文字词音、形、义,能够扫清文字障碍,自主疏通文意,把握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形成学习、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四步读书法,即通过初读—诵读—品读—延读的程序,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

一、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二、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为了引导学生整合资料、与文本对话,我设想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这一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客观辨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由教师诵《桃花源记》导入新课,首先教师诵读几句《桃花源记》中的句子让学生猜,引出陶渊明。再让学生齐背学过的他的《归园田居》,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然后引出陶渊明。并思考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四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并从深度广度两方面拓展文本内容,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第一层次:初读,正音,疏通文意。

1、 听老师配乐朗读,和自己预读的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给学生渲染一种优美的意境。

2、 听完录音,教师指导文言文的读法。即根据词语的意义把握句子的节奏,根据教师的读法指导让学生练读。

3、 指名读课文、正音。在正音的同时,让学生迅速的书空,以加强学生对于字词的记忆。

4、 理解文意。在这里我安排学生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让学生边自由读边将文中不懂的词句找出来,向大家质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来完成,困难教大的由老师指点。借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力求学生全面感知文本,并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即三读。

第一读。以论坛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品读课文,论坛的主题是“千年‘五柳’大家谈”。我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拟出“我最欣赏———句,理由是——”?“印象最深的内容是———,理由是——”“我认为表现了——的情感,表现在——”即按品语言、品内容、品情感三方面来进行品析,每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品读。在学生相互品读过程中,教师可去旁听。以此促进师生交流。此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互品5分钟后,以版主的身份收集学生观点,从三方面进行总结。如:学生品读语言时,教师在广泛采听后,总结“不”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每一个“不”字都能体现“五柳先生”的品质,再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出五柳先生的生活态度;学生品读内容时,在广泛采听后,提出三个问题

1“爱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2家境贫寒为什么还“嗜酒”?

3“常著文章”为什么“自娱”?

以此让学生了解这些都是“五柳先生”的志趣,明白他志趣高雅。再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五柳先生’的?”然后板书归纳,让学生全面深入感知文本;最后是品读情感。让学生理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情怀和安贫乐道的品格。安排这三品,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五柳先生的内心世界,体会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五柳先生所特有的思想情怀,并力求在品读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强化朗读,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读,开展“我当法

官巧断案”的活动探究问题。把历史上对五柳先生评价的人物和陶渊明,作为原告和被告,根据事实证据断定:五柳先生是否是陶渊明?让学生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和我们了解的陶渊明的形象加以对比,明确本文实为陶渊明的自传。

第三读:学生对人物的褒贬,反映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也反映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为了在本文思想内涵和学生价值取向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安排了“跨越时空面对面”这一活动,让学生假设陶渊明跨越了千年来到了我们面前,说出你想对他说的话。在比较苏轼、周敦颐、陶渊明的作品和对生活的态度中,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认识五柳先生,学习他精神、性格中进步的方面,树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价值取向。

第四层次,诵读,加深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积累背诵经典文章及段落,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熏陶感染之中完成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试背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这也是为了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进而产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我把这个写作训练命名为“猜猜我是谁”,即展示学生所写小传,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既培养了学生写人物时要抓住特征表现个性的能力,也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第三环节:小结。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作结。

五、说板书

本文以自传的形式,从性格、爱好、生活三方面展示了作者的'志趣和人生追求,这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观照,也是教学本文的核心内容。为了体现这一核心,我选了图画式板书形式,以五柳先生的性格、爱好、生活为切入点,以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之志为重要支撑,将本文内容的丰富性和图画式板书的直观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板书这一窗口,形象解读文本内容,深入感悟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最终完成学习目标,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附板书:五柳先生传陶渊明生活贫穷爱好读书嗜酒著文章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精神安贫乐道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的:1、熟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以及他消极避世的思想。

3、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追求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教学难点 :从正反两方面来对照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教学设想: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模式:感知 — 品析 — 延伸

教具准备: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 回忆古诗《〈归园田居〉(其三)》,引出作者陶渊明。

2、 就《桃花源记》一文提问: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感知

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正字音,理解语句的意思。

三、品析

1、 引导学生分别从生活、爱好、性格等方面来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2、 结合图片,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

3、 讨论:对五柳先生性格中的一点或两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两题或三题)

1、 背诵全文。

2、 完成课后练习三

3、 给自己或他人写一篇小传。

4、 以好朋友的身份给他写封信和他聊一聊,表达你对

他的看法。

附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生  活                贫  穷

爱  好                读书  嗜酒  著文章

性  格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精  神                安贫乐道

作者邮箱:

《五柳先生传》教案 14

【教学目标】

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难点突破】

可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法,对课文内容中的难点,教师应予以注意: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能仅将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抠字句,而要求其真谛。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文言词汇,在复习本课时,可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词语,文言文的常用词也适当练习。有些句子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课题:五柳先生传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可据学生情况处理。

四、知识点梳理

1、文学常识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

2、掌握重点字词句(侧重课下注释)

3、反复朗读,回答问题

⑴ 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五柳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的追求,安贫乐道,文中反映他这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是作者的自画像,因此这样的性格和思想正表现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于贫穷的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气节。

⑵ 本文写人的方法与特点。

文章虽短,但抓住了五柳先生的主要特点,并围绕其主要思想性格特点来组织材料,因而写得栩栩如生,寥寥几句话,五柳先生的鲜明形象便跃然纸上。

本文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记叙了他好读书、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这三个爱好,这样的爱好正体现了其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贵。文中在表现五柳先生安于贫穷的方面,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描写了他的住宿的简陋,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描写了他在吃穿方面的简陋。文章把记叙与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地刻画了人物。

⑶ 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⑷ 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醉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⑸ 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⑹ 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不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⑺ 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六、布置作业

体会课文中个性鲜明的写人手法,并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

性格:娴静少言 不慕名利

生活:环堵萧然 宴如 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 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自然

志趣 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安贫乐道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