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又将在努力中收获成长,该写为自己下阶段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教学计划了,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这个教学计划很是头疼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角,会判断角,并会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放多媒体,生猜图形,揭示课题。
师贴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感知角
1.第38页主题图。
生观看主题图从图中说出物体上的角,初步感知角。
2.生从自带的三角板上找角。
生生相互找角,指角。
3.生从生活中找角。
生举手汇报。
三、操作感知,探究新知,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1.生折角。
生从自己折的角中探索出角的顶点和边。
2.电脑抽象出折纸的角,生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3.出示活动角让生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且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
(1)师变魔术引出活动角。
(2)生动手操作活动角。
(3)生说发现。
四、画角
1.生探索画角的过程。
2.生说画角过程。
3.观看多媒体画角过程。
4.生再次画角。
五、巩固练习
1.判断。
2.数角。
3.比角的大小。
六、拓展、游戏
用角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七、课后小结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9页的内容及练习二十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猜一猜”,初步感知推理
1、猜村长年龄
师:青青草原正在举行运动会,你想参加吗?可是我们要先取得入场券,村长想考考你呢。课件出示:你能猜出我的年龄吗?生乱猜。
师:这样能猜出来吗?给大家一个提示:条件1:两个答案:72岁,83岁。生:猜(答案不一)师:猜得准吗?
出示条件2:我不是72岁。师:那我是几岁?谁来猜?生:83岁。
师:确定吗?你是怎么想的?生:不是73岁,就是82岁。
2、验证——出示图片
师:真厉害!恭喜你们取得入场券。
师:很好,我们刚才在游戏中顺利地猜出了村长的年龄。对于刚才的游戏,你有什么想说的?生:不能乱猜
师:对,这说明在猜的时候我们不能漫无目的地随便猜,而要根据所给的条件来猜。像这样根据已经知道的条件,逐步推出结论的过程,在数学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3、揭示板书课题:数学广角——推理
二、探索新知
师:欢迎你们进入运动现场。喜羊羊它们正在玩猜一猜的游戏,我们一起加入吧。
1.呈现问题
教师用课件动态呈现“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喜羊羊、懒羊羊和美羊羊三个各拿一本”。再分别出示懒羊羊和喜羊羊的话,最后出示问题。
2.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师:谁能大声读题?找一学生大声读题。
师:声音真响亮。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喜羊羊、懒羊羊和美羊羊三个各拿一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到底他们三个分别拿是什么书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生在学习单上记录,师搜集不同方法。
学生活动,汇报
师:谁想说说你的想法?请你说
预设1:生:因为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所以小丽只可能拿数学书或品德与生活,又因为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所以小丽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师:你的思路真清晰,谁还想说?请你来。师:你真了不起,说得很完整。你们听明白了吗?
师:刚才你们在记录方法,我发现了这种方法,你能说说你的思路吗?生讲解连线法,师投影展示方法。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简洁,明了)以后我们在推理过程中也能用连线法帮我们解决问题
展示完后,贴黑板上。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我还发现了另外一种方法,能告诉大家怎么想的吗?师:你们可真棒!想到了两种方法,陈老师也忍不住想把我的方法展示给你们。师展示列表法,师生共同完成。
师:为什么几位同学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中都从:“懒羊羊拿的是语文书”开始?生:因为懒羊羊说他拿的是语文书,所以语文书就是懒羊羊拿的了。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推理的过程中能确定的先确定。你真了不起。师适时板书:能确定先确定。
师:你凭什么条件确定喜羊羊拿了品德与生活书?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喜羊羊说:他没有拿数学书,语文书已经被懒羊羊拿走了,所以他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了。
师:也是说我们在推理的过程中能排除的先排除。板书:能排除的先排除。
3、总结推理过程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推理时,我们一般先找到最关键的条件,由这个条件往往能直接得到一个的结论,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的推理,实际推理时,方法很多,边阅读边思考是推理的好方法,连线和列表法能让推理过程简洁、直观,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应用提升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观看跑步比赛吧。1.跑步比赛:
师:谁能大声读题。(找三生分角色读题)。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交流。交流结束后,学生汇报
师:谁能给他们排排名次?你是怎么想的?(生说)。师引导生有序的进行推理。2.喝饮料
师:为了庆祝这次运动会,机器羊请小羊羊们喝饮料呢。生齐读题后,抛问题:你能猜出他们分别喝的什么饮料吗?找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中第二名学生分享完想法后,师课件展示连线法。
3.帮小羊们排队
师:运动会结束了,小羊们要合影留。你知道他们是怎么排队的吗。找生先读题。师:请你仔细读题,认真分析。拿出学习礼包,同桌合作帮小羊们排队。排好的坐姿表示。学生排序的时候,一生上台排序。找生分享想法。
4.兴趣班
师:刚才同学们参加运动会开心吗?你们在运动会上有什么收获?2生说。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推理。我们学校这学期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的一项。笑笑不喜欢踢足球,小明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淘气喜欢航模。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哪个兴趣小组吗?请你仔细读题,认真思考,把用表格推理的过程补充完整吗?请同学们拿出学习纸,在上面完成你的推理。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了,在这节课里,学到了哪些知识?生1:学到了利用排除法来判断事情。生2:学到了利用表格来进行推理。……
师:同学们,推理的数学思想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用到,比如:生活中的警察叔叔利用推理破案,数学上的找规律等。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时也要简单推理下,找到关键的条件,能确定的先确定,能排除的在排除,使我们的问题简单化。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推理
能确定的先确定,能排除的再排除。
语言描述法连线法懒羊羊喜羊羊美羊羊沸羊羊
方法一:方法二:小羊排序图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5厘米长的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名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画一下。你们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用手比画高多少或矮多少,也有的学生能说出具体高几厘米或矮几厘米,只要学生说的在合理范围内就行。
师:“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的身高,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认识古代人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师: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来看看古代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课件出示教科书P2例1的情境图)
师:观察这些情境图,同学们能说一说图中的人们是如何测量物体长度的吗? 学生自由发言。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量石头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
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1拃、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师:现在我们就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师:课桌的长是几拃?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量出有4拃、5拃。
师:老师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学情预设】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1拃的长度不同,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师: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学情预设】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自然不一致。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板书: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例1情境图中的素材,简单地介绍了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又自然引出了操作活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充分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统一了长度单位,用一定的`长度单位度量。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们自己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师: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们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出示课件)
师:有的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自主观察为主,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适时予以全面、准确的概括,是探究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
2.认识1厘米。
(1)认识尺子上的1厘米。 师:(出示课件)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例1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使学生初步体会测量就是用“单位”量。
【教学提示】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用厘米进行测量的基础。应注意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3~119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能根据“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描述指出物体相应的位置。
2.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激活经验
师:一天早上,小动物们正排队做操呢(出示例题情境图)。老师最喜欢的一个小动物就在它们中间,你能猜一猜它是谁吗?
学生猜了两个小动物都没有猜中。
师:能很快猜中吗?(不能)如果老师告诉你,这个小动物在第2个,你能一下子就猜中吗?
生:也不行,要是知道老师喜欢的小动物在第几排第几个,就能一下子猜中了。
师:他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小动物所在的位置,就能知道它是哪个小动物了。老师告诉大家,我喜欢的小动物在第1排第3个。你知道它是谁吗?
生:是小猪。
生:不对,是小狗。
生:他们说的都不对,应该是小兔。
师:老师已经告诉大家这个小动物的位置了,大家的意见怎么还不一致呢?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
师:你能说说几个同学的意见为什么不一致吗?
生:因为有的同学把横着的看成排,有的同学把竖着的看成排,所以意见不一样。
生:数第几个的顺序也不一样。
师:看来要确定这些小动物的位置,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才行。(板书:确定位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用“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 认识“第几排第几个”
师:小动物们是怎样规定确定位置的标准的`呢?我们来看一看小猴是怎样说的。(课件播放,小猴说:“我在第1排和第1个。”)从小猴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从左往右数。
生:我知道要从左往右数,从前往后数。
师:这样能确定其他小动物的位置吗?
生:不能,因为不知道横着的是排,还是竖着的是排。
师:我们再来听听小熊是怎么说的。(课件播放,小熊说:“我在第2排第3个。”)现在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横着的是第几排,第几个要从左往右数。
师:你能在图上指出第一排的小动物是哪些吗?第二排、第三排呢?
指名到屏幕上指一指。
师:现在你知道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是谁了吗?
生:知道了,是小狗。
师:(指小兔)你知道这只小兔在第几排第几个吗?
生:第4排第2个。
师: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它在第几排第几个?
学生分别说出其他小动物所在的位置。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同桌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小朋友在图上指某一个小动物,另一个小朋友说这个小动物的位置,也可以说某个小动物所在的位置,让另一个小朋友找到它。
学生按要求进行游戏。
小结:知道怎样确定小动物的位置了吗?(学生说一说怎样确定小动物的位置)给自己评价一下能得几颗星?
学生自我评价,并说明理由。
三、 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 “想想做做”第1题。
师:放学了,小动物们回到了美丽的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左边的图)瞧,邮递员送信来了,你们愿意帮忙送信吗?第一封信是小猴的。
师:小猴说它住在( )。
生:第2层第3号。(板书:第2层第3号)
师:你是怎样确定小猴住在第2层第3号的?
生:第几层要从下面数起,第几号要从左边数起,所以小猴住在第2层第3号。
师:和他一样想的小朋友对他点点头。
师:按照这样的规定,小青蛙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生:小青蛙住在第1层第1号。
师:住在第4层第1号的是谁?
生:位在第4层第1号的是小老鼠。
师:你最喜欢的小动物住在什么位置?
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
师:(出示书架)同学们学得真好!为了表扬大家,小动物们买了很多书要送给你们。兔子老师告诉我们:第1层第2本是《新华词典》。[板书:第( )层第( )本]这儿是怎么规定第几层第几本的?
生:从下面起数第一层,从左边起数第一本。
师:《科学大世界》在第几层第几本?
生:《科学大世界》在第2层第3本。
师:第3层第2本是什么书?
生:第3层第2本是《绕口令》。
生:《成语故事》在第3层第5本,《数学家的故事》在第2层第9本。
师:《少年百科全书》在什么位置?
生:《少年百科全书》在第3层第12本。
师:还可以怎样说?
生:第3层右边第3本。
生:第3层倒数第3本。
师:《少年百科全书》的位置靠书架的右边,所以也可以用第3层倒数第3本来表示。比较一下,用哪种方法表述《少年百科全书》的位置,可以使我们更快地找到它?
生:用第3层倒数第3本来表示。
教师小结(略)。
2. 结合生活举例。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确定位置。你知道了什么?
生:(略)
师:在确定位置时,要先规定从哪边数起,然后根据规定数出是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或者第几层第几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场合都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也需要确定位置。
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请几人交流。
师:你也能跟他们一样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结合学生举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略)
3. 认识电影院的座位。
师:同学们去过电影院吗?(出示电影院座位图)看,这是咱们昆山电影院座位的一部分。电影院的座位有什么特点?
生:分双号和单号。
师:第一排在哪里?
师:(出示电影票5排8座)5排8座在哪儿?
学生上台指一指。
师:你是怎么找的?从哪个门里进来?先找什么,再找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找座位的方法。
师:我们去电影院时,先确定从哪个门进去,找到第几排,再找第几座。
师:4排7座在什么地方?5排10座在哪儿?6排15座呢?
学生指一指。
4. 画图并确定位置。
师:你们学得真棒!这里有很多格子,请给其中的一些涂上颜色,并把这些涂上颜色的格子的位置表示出来,填在括号里。要求:涂颜色的格子不超过6个,而且尽量使它成为一幅比较美的图案!
学生进行创作,并完成填空。
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5. 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确定位置,你有哪些收获?能得几颗星?(学生回答)
师:数一数你今天一共得了几颗星。课后组长计算一下,你们组今天共得几颗星,填入表中。比一比,哪一组的表现最好。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根据对称图形的特点自己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找、画出对称轴。
教学难点:
找、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白纸各一张。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书预设:
对称图形
对折对称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听项老师说我们班的小朋友手很巧,昨天老师布置了请小朋友们剪一样东西,请你把带来的东西拿出来,比比谁的最美。
1、收集资料
收集课前学生的'剪纸
小朋友们,把你们带来的剪纸拿出来
(收集部分学生的作品,对称图形)
2、欣赏
你觉得这些图形美吗?美在哪?
为什么觉得这些图形美,你发现了藏在它们中间的秘密了吗?
二、体验探究
1、对称图形的特征
(1)观察两边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A、发现中间都有一条痕迹
如果我们沿着这条折痕折一下,会怎么样呢?
B、两边的图形都是一样的
确定吗?有什么办法让大家都能明白吗?
(2)学生上台折一折,将两边的图形大小进行对比
两边图形的大小一样,我们就说他们是完全重合
(3)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
揭题:对称图形
(4)判断:你剪的图形是对称图形吗?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5)小结:你觉得对称图形是怎么样的?
2、对称轴
(1)观察这些对称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这些对称图形中,都有一条折痕,他把对称图形分成了两边完全相同的部分,我们就把他叫做对称轴。
(2)观察:这条线怎么样?(比较直)
(3)画对称轴
我们就用虚线来画出这条对称轴师示范
3、创造图形
(1)如果给你一张纸,怎么做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2)动手剪一剪并画出一个对称轴
(3)展示学生的作品说说你剪的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
4、判断
还有些图形也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对称图形,你们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告诉他们吗?
(1)做一做: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如果是,画出对称轴,想一想,对称轴是直的,它该用什么画?
(2)学生在书上完成
(3)汇报
五角星有几条对称轴?
三、拓展深化
1、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对称图形?
2、出示对折后的图形,猜一猜展开后是什么
A、Y、日、甲、0、8
3、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猜一猜,有几条对称轴?
想知道自己猜的对不对,有什么办法验证?
4、同桌合作,学生动手操作
分别用纸片折一折三个图形的对称轴
5、展示
(1)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分别在哪?可以怎么折?
长方形的对角线为什么不是对称轴?
(2)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3)圆:有几条对称轴?你是怎么知道的?
(4)思考:一个对称图形最少有几条对称轴?最多呢?
四、欣赏
今天我们认识了漂亮的对称图形,让我们一起到美丽的对称世界去看一看吧!
五、小结
今天你学得开心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动物图片、统计图、统计表,水彩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谁最聪明?生:我最聪明!
师:大家都说自己最聪明,那今天我给大家带来几位新朋友,看小朋友们认不认识。看,它们是谁?(点击幻灯,出现动物图片,生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
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生:喜欢)谁想告诉大家,你最喜欢什么动物?(指名说)
师:看来每种小动物都有人喜欢。这时候小动物们争吵起来了,小乌龟说,我很可爱,大家最喜欢我,小兔子说,我跑得快,大家喜欢我,小狗说,我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大家喜欢我,老虎说,不对不对,我是森林之王,大家最喜欢我!(边说边在黑板上贴上四种动物的卡片:小狗、小猫、小白兔和小乌龟)到底它们谁说得对?同学们最喜欢谁?大家想知道吗?
生:想!
师:我也非常想知道,那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谁最受欢迎呢?
生:用‘统计’的方法!
同学们的意见一致,---引出“统计”,并板书
二、亲历体验、探索新知
1、收集数据
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要统计出喜欢的小动物的人数首先第一步应该做什么?(举手、小组统计或投票)
师:好!那我们就赶快来投票吧。请同学们拿一张纸写上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名字,由组长交上来,看谁最快!(学生迅速完成投票任务)
师:同学们都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投了一票,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呢?(进行记录)
师:谁还记得我们以前用过哪些记录方法?(指名说,建议用“正”字的方法记录)好,下面谁来唱票?谁愿意做记录员?
(选一名当唱票员,4名同学到台上记录,其他同学在记录单上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记录。)
师;选票已经读完了,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统计出喜欢各种小动物的人数。(学生快速统计:各种动物各有多少人喜欢)稍等
师:好,我们来一起看看黑板上的统计结果,把结果填在课件的统计表中)
师:刚才我们先投票,记录喜欢每种动物的人数,再把结果填在这样的'表格里,这个过程就叫做统计。这样的表格跟它起了个名就叫做—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师:除了统计表,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统计的结果很清楚很简单的表现出来?
生:统计图。
师:对,在一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小朋友们会画统计图吗?
师:(课件出示统计图)好,老师现在准备了一个统计图,大家愿意和我一起完成吗?(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让学生观察统计图中,我们来数数一列有多少个格子?(13个,刚好数字也是从0--13,那说明一个格子代表几个单位?在这里一格代表一个人。问,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格子不够!
师:那怎么办呢?
发现问题:格子不够涂,怎么办?
师:有办法吗?来,同桌的小朋友先商量一下,想好了再说,看谁的办法最好。(小组讨论问题)
学生可能的解决方法:课件演示
①在上面接着涂画
②在左边或者右边加涂几格
③一格表示两个数(师:那一格还可以表示3个数吗?4个5个可以吗?)
师生评议:哪种方法最好?(第三种)(分析说明为什么前两种方法不合适)
3、完成统计图
师:看来小朋友们真是非常聪明呀!现在你们自己来完成这个统计图好吗?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统计图方格纸,用喜欢的颜色画出统计图。(学生活动,投影展示一些同学的作品)
师小结:今天小朋友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解决了很多问题,我还想再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请看大屏幕(点出练习)
三、深化知识,练习巩固
1、看统计图回答问题(根据时间而定作为课堂练习或作业布置)
(1)每格代表( )人。
(2)喜欢( )的人数最多。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多名回答)
小结:小朋友们真是太聪明了!你们愿意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跟大家分享一下吗?谁来说说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生:统计
师:对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统计知识,统计知识非常重要,生活中经常用到它。谁知道我们哪些地方用过统计的知识?
生1:我们订做校服的时候要统计身高。
生2:……
2、布置作业
师:你们喜欢上体育课吗?
生:喜欢。
师:在“跑步”“跳绳”“游泳”这几项体育活动中你最喜欢哪一项呢?下去以后大家自己做一个调查。
最喜欢的体育运动
把你今天学到的“统计”的知识回到家里与家长分享。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59页假日小队。
教学目的
1、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假日里同学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队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书中58、59页图)(板书课题:假日小队)
二、新授。
1、看图说一说在这个假日里同学们开展了哪些活动?
(表演、拍照、浇树、收废电池等。)
2、从图中数一数唱歌的有多少人?伴奏的有多少人?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用加法算的问题吗?还能提出用减法算的问题吗?书中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节目是今天假日活动的第几个节目?在它后面还有几个节目?求一共有多少个节目该怎样算?为什么?
(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3、老师手指照相处提问:这边的同学在干什么?你知道一卷胶卷有多少张吗,他们已经照了多少张?还有多少个小朋友没有照?剩下的胶卷够其余每人照一张吗,为什么?
(学生解答,集体交瘪时说说解题思路。)
4、老师手指浇水处提问:这边的同学在干什么?他们俩一共要浇多少棵树?还有多少棵小树苗没有浇;求已经浇了多少棵,该怎样算?为什么?
(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5、让我们再去看一看收废电池这一组的同学今天收获怎样?说说她们各收了多少节电池?根据这三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谁收得最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收多少节?三人一
共收多少节?等等。)
6、你们开展过假日小队的活动吗?你能解决活动中的哪些实际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三、师生共同谈收获。
四、小结。
愉快的假日小队活动即将结束,同学们真是收获不少,希望下次假日活动再见。
第八课时作业设计。
1、一年级同学有32人,其中有10人去参观片展览,还有多少同学没有去?
2、学校体育组有40人,合唱队有58人,美术组有20人。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
2.使学生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或画出整厘米长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纸条、作业纸、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入新课
1.师生谈话
① 老师和学生比高矮,让学生体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必须量一量。
② 用喜欢的工具测量课桌面的长,让学生体会要想得到统一、准确的测量结果。必须用尺子来测量。
③ 指出:尺的种类有很多(出示学生尺、钢尺、卷尺、米尺……并逐一介绍名称),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学生尺。
2.出示学生尺,观察一下尺上有些什么。(讨论)
① 交流:尺上有数;有很多长短不一的线;有字母“cm”。
② 讲解: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今天老师就带领小朋友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① 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
② 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③ 提问: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在直尺上,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④ 小结:学生尺上相邻的两个数对应的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① 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② 取出宽是1厘米的硬纸条,提问:用这张纸条的宽和1厘米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一样长)那么这根纸条的宽是多少呢?(1厘米)
要求:用拇指和食指把纸条轻轻夹住,再把纸条轻轻抽出,仔细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空隙,保持不动,再举起手来互相看一看。
③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用硬纸条插进去校正一下。
④ 举例: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长(或宽)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师:小朋友已经找到了很多大约是1厘米长的物体,也知道了1厘米就是尺上两个相邻数之间的长度。那么2厘米就是尺上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3厘米、5厘米、8厘米?
4.测量物体长度
① 师:小朋友真聪明!那么你能说出下面物体的长各是几厘米吗?(出示书上例2图)
提问:量的是什么?有多长?你怎么知道的?
② 师:小朋友已经会看图说出物体的长度了,那么你们会用尺量出物体的长度吗?
试着量一量刚才那根纸条的长是几厘米。
教师询问不同的答案,学生用实物投影仪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逐一讲评。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③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现在请大家用这个方法来量一量自己手掌的宽和一指的长。
5.用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① 提出要求: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② 交流画法,并明确:一般从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刻度4。
③ 练一练: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画好后,同桌交换测量检验。
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如果请你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一下黑板较长边的长度,你觉得怎么样?
教学内容:
课本1页第3页例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难点:用户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支长些?哪支短些。再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二、新授
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2)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起点,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教学例2
(1)让宝贝量一量准备好的纸,让宝贝说一说怎么量的。
三、作业:
1、填空: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
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厘米(2)数学课本长()厘米(3)铅笔盒长()厘米。
教学计划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各方面作出全面安排。下文为您准备了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2)班和(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这两个班整体情况是学生基础很差,优秀生较少,后进生占每个班的90%左右。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同时大部分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活跃,特别是逻辑思维较弱,应通过课上听讲与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还有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
二、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上好新课。这学期针对数学内容编排特点—————几何内容多,我准备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多展现数学思维,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讲,从而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同时也练习了几何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合理落实各项教学常规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地掌握和处理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同时更重要的是备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2、上课时教学目的要明确,讲课时要围绕中心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使课堂教学既层次分明,又协调紧凑。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力求使他们能掌握本课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作业要求要严格,但布置的作业要适量。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根据作业情况查缺补漏,做好个别辅导。
四、学困生转化工作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分析选好学困生,做好辅导计划。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我准备做到信心、爱心、细心、耐心、恒心,这对唤起学困生的自信心、上进心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五、教学进度与安排
第14周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57周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810周 第七章三角线
第1114周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
第1516周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第17周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1819周 期末复习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试题
一、看图想一想,填一填。
1、有( )个小朋友,每组有( )人,分成了( )组。
( )÷( )=( )
2、有( )个苹果,平均分成( )份,每份有( )个。
( )÷( )=( )
3、(1)12棵树,每行( )棵,分成了( )行。
( )÷( )=( )
(2)12棵树,平均分成( )行,每行( )棵。
( )÷( )=( )
二、先圈一圈,再写算式。
(1)12个桃,每3个一份,分成了( )份。 ( )÷( )=( )
(2)12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个。( )÷( )=( )
三、先摆一摆,再填算式。
1、8个△,每2个一份,分成( )份。 ( )÷( )=( )
2、8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 )个。( )÷( )=( )
3、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 )根。 ( )÷( )=( )
4、12个☆,每份3个,分成了( )份。 ( )÷( )=( )
5、15个○,每份5个,分成( )份。 ( )÷( )=( )
6、15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 )个。( )÷( )=(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通过提供的实物,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突破进位加的难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途径和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掌握算法。
2、体会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8+4=9+9=26+4=14+5=
7+8=50+13=9+6+1=5+7+1=
2、笔算。42+56=
说一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情境图,指导学生观察。小精灵问: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5+37=。
(二)合作交流,探索算法。
1、小棒摆一摆。
(1)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摆小棒。
(2)小组讨论交流,后集体汇报。
指名汇报:先把5根和7根合起来是12根。满了10根小棒要捆成一捆,剩下2根。再把3捆和3捆合起来是6捆,再加上刚才新捆的1捆就是7捆。7捆多2根就是72根。(多指几名同学边说边摆)
2.竖式算一算。
师:把刚才的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写出来,你会吗?
(1)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独立尝试列出竖式。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个位上7加5得几?该怎样写?十位上又是几加几?(演示从“小棒图”过渡到下面的竖式图。)
达成统一认识:先算个位5加7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
再算十位3加3得6,再加进1得7。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点突出单根相加满10根,把10根捆成1捆的过程,理解进位的道理,图形结合,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笔算的对位和算理。要求不仅能“做”,并且能说出“想”的过程,是一种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孩子的理解应用。
3.加深对算法的理解。
同桌复述计算过程。
4、讨论算法。
师:你发现今天我们学习的竖式计算与上节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小结:笔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应注意什么?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5.设疑:要是从十位加起,你觉得计算有没有更方便?
三、巩固深化
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练习二第5题。
提问:下面的计算对吗?错在哪里?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三道题的计算过程,对照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注重让学生指出错误在哪里,并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3、完成练习二第6题。
本题主要是让学生先判断个位相加有没有“满十”,再判断十位需要不需要进1。
4.脑筋加油站。
2()4 7 ( )2 3 6
+6 9 +( ) 9 + 2 8 +()9
9 4 8 6 6 0 5()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纠错的过程,使学生明白笔算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避免出错。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们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和乘法的含义,编出6的乘法口诀。
2、在编口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们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
难点: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教具、学具准备:
计算卡、习题纸、小鱼图、师生每人准备3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数学王国里今天举行比赛活动,看谁能准确地说出我们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同学们你们有兴趣一起参加这次比赛活动吗?(展示计算卡)
1.我会口算
2×5=2×2=5×1=3×4=
1×5=5×3=2×4=5×4=
2..在习题纸上列式计算下列各题
1个53个4相加5的2倍
学生做完后,请学生口答。
师:这些都是我们前面几节课学习的。知识。在前面几节课中,我们不仅学会了乘法口诀,而且还学会用所学的乘法口诀正确地计算乘法式题。同学们的本领真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乘法口诀。
师:出示课题:6的乘法口诀。
师:(展示主题图)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的这幅画是小明在手工课上制作的。同学们,这幅画漂亮吗?
生:漂亮
师:哪个小朋友告诉老师这幅画上有什么?
生:气泡、小鱼、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