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的录音朗读。"(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课文原文",当第一遍录音朗读完后点击课件右下角的按钮,关闭录音,让学生自由阅读思考)。
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
(《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板书“()曲子”。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的钢琴曲子。)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了解乐圣"并点击"生平逸话",拖曳文本框右边的滑块浏览。)
四、学习生字词语。
1、"同学们,为了学好课文,我们先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点击课件《月光曲》"文件"下拉菜单中的"生字词语"。屏幕显示5个生字,抽学生认一认。)"来,跟着录音读一读。"(任意在字上点击会出现相应的示范朗读录音及音节。)“大家分析一下字形结构吧。”(分析字形结构)
2、"谁能用这个字组词语呢?"(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下方的空白,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写写这些字和词句。"
五、讲读第一自然段。
1、齐读。“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2、释"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板书:谱谱写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六、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
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分成几大段?”
板书: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七、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并单击"阅读提示"。)"同学们,能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按阅读提示跟着做么?"
八、读后提问,引导分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写弹《月光曲》从哪儿到哪儿?”
2、“因此第二部分又分成几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课文可以分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地介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这段的最后一句“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段(2——10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这段是教学的重点段,训练重点就体现在这一段;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本段可分为三层,其中第二层(3——9段),写贝多芬走进茅屋里,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有一些使学生难理解的句子。首先介绍了当时的环境。“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突出了月光的明亮。“月光照进窗子来”,驱走了茅屋里昏暗陈旧的景象。“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周围的环境是那么静,那么美;穷兄妹俩又是多么纯朴,多么可爱。贝多芬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的*。“借着清幽的月光”,贝多芬“按起琴键”,创作了《月光曲》。
关于《月光曲》的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系表达出来的。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海面上的景象发生了变化。“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浪涛汹涌的大海”,说明了音乐的节奏有了明显的转换,贝多芬此时想到的是穷兄妹俩的处境,心里十分不满,他要用自己的音乐表达出这种心情。
二、教学目标
1、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2、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昨天,我们了解课文讲述的是贝多芬先生创作《月光曲》的传说。谁能回忆一下贝多芬先生是在哪里怎样创作《月光曲》的吗?
生:贝多芬先生是在莱茵河边的穷兄妹俩的家里即兴创作的。师:我们都知道贝多芬先生是一位的大音乐家。那么,你知道贝多芬先生为什么会在一所茅屋里即兴创作了这首《月光曲》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是因为什么吧。
(二)、学习课文
1、师:请大家再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找:课文哪一句话写贝多芬开始创作《月光曲》?
生1:“我再给你弹一首吧!”
师:这已经开始弹《月光曲》了吗?
生2:没有。是这里“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
师:这是刚开始弹吗?
生3:不是,这里说明贝多芬先生已经弹了,应该是这里:“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2、师:说得真好!你读书真仔细!(出示小黑板:“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那么,我们从这个句子当中一起来找一找看贝多芬先生创作《月光曲》的原因来。(我们先来找找这个句子中表示贝多芬先生动作的词来看看,你能找到什么原因吗?
生:望、借、按
师:“按”字说明他开始弹琴了,那么,“按”之前贝多芬先生有“望、借”的动作,说明贝多芬先生创作与什么有关系呢?)
生1:与“兄妹俩和月光”有关系。(板书:穷兄妹俩清幽的月光)
师:他说的对吗?生(一起):对!
师:我们先来看看兄妹俩吧。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贝多芬创作前描写兄妹俩的地方,有几处对话?读一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生1:有三处
生2:应该是两处,“是谁?”应该不是对话。
师:你读书真有见解!我们先来看第一处吧:(谁来读一读)第一处: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师: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想一想,从兄妹俩的谈话中,贝多芬听出了什么?
生1:听出了姑娘的琴弹得不太好。(很想听贝多芬弹琴)
师:你从哪里发现(知道)的?(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对啊,我们看出虽然姑娘弹的不太好,但是很想听贝多芬自己弹,说明她多爱音乐啊!能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个句子吗?(生读得很好的情况下,师:你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老师,如果你读得再轻一点,效果会更好。)指名几个同学读句子。(都读的不错,老师也都给予了积极的赞扬和鼓励)
师:从兄妹俩的谈话中,贝多芬还听出了什么?
生2:听出了兄妹俩很穷。
师:从哪里知道的?(请学生说说)
生3:还听出了,哥哥还爱妹妹,妹妹也很体贴哥哥。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啊?能把你的理解用朗读来展示吗?(请生读。)
生4:可以,我是跟我的同桌一起分角色读的,我们一起来吧?
师:当然可以啊!
师:姑娘真得“随便”说说吗?(生说)师:是呀,妹妹体贴哥哥,哥哥爱护妹妹,这真是人世间真挚的亲情啊!让我们带着这份情感,来读读他俩的对话。
师:你发现了这么多,贝多芬发现了吗?
如果说,贝多芬一开始走近茅屋是出于好奇,那么现在走进了茅屋,是出于什么呢?正是因为他也发现了这些,所以贝多芬很同情他们。(板书——走近、走进)
生:贝多芬很感动,决定为他们弹琴。
生:贝多芬很同情他们,
师:是呀,兄妹俩虽然贫穷但对音乐的热爱感动了贝多芬。(板书:同情)
师:贝多芬很同情他们所以弹奏了一首曲子,为什么他还要弹一首呢?跟这两兄妹有关系吗?文中还有描写关于兄妹俩语言吗,谁来读?
第二处: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请多个学生读,问:�
师:从这一处盲姑娘的话中,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1:从盲姑娘的话中,我听出了她很激动。
生2:还听出了盲姑娘从音乐当中听出了弹琴的是贝多芬先生本人。
师:知道什么是纯熟吗?(生答:纯熟——就是技巧非常熟练。)
师:一个稍稍懂音乐的听出琴弹得熟练不熟练这没有难度吧!但要听出感情很深,这难吗?
贝多芬是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仅仅是技巧,更是有感情。盲姑娘不但听出了这曲子弹得纯熟,还深深地感受到了乐曲中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这么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用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板书)
师:盲姑娘简直成了贝多芬的知音。同学们,此时,你明白兄妹俩是什么原因,激起了贝多芬的创作*吗?(生说:兄妹俩的贫穷、兄妹俩的爱音乐、盲姑娘的懂音乐)
小结:师:是啊,这一对兄妹俩虽然贫穷,但是他们那种真挚的人间亲情,那种对音乐衷心喜爱让贝多芬同情,而盲姑娘对音乐的内行更使贝多芬感动,引之为知音,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
3、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引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
生:还有当时的“清幽的月光”引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师:课文中怎么描写?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教师有感情朗读:一阵风拂起,把屋里的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屋子,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同学们,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词语形容一下。
生1:很幽静。
生2:很漂亮。
(三)、理解课文联想部分
1、师:这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和*呢?贝多芬就是在此情此景下,即兴创作了的钢琴曲——《月光曲》。
师:你能想象一下贝多芬先生在这种场景下创作的《月光曲》是怎样的曲调或是节奏吗?
生1:很缓慢,幽静的。
生2:有时很轻柔,有时很激烈的。
生3:有时很缓慢,有时很快的。
师:你能从书中找出验证你想法的句子吗?(指名几个学生读句子)为什么呢?
(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1、师:说了这么久,大家想不想听一听贝多芬先生的《月光曲》到底是怎样的旋律吗?
生(一起):想!
师:请大家一起再次闭上眼睛来聆听吧!(播放音乐《月光曲》)生一起听得很认真。师开始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更加陶醉。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师:大家想不想也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这优美的旋律呢?(再次播放音乐《月光曲》)
生有感情朗读。(背诵)
(四)、总结
1、师:同学们的朗读都很让我陶醉,从中可以看出我们都被《月光曲》优美的旋律打动了。贝多芬先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创作出这么优美的音乐,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什么?
生:他很有才华。(板书:才华)
2、总结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
师: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自己卓越的才华、幽静的月光使得贝多芬先生创作了这首优美的《月光曲》。
3、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位的音乐家,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让我们把最想对这个伟大音乐家说的话写下来吧!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 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让读者感动。课文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听钢琴曲时的感受,为学生学习现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
3、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情趣。
教学重点: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初步尝试在音乐中联想并进行练笔。
教学难点:通过对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简介,激趣导入
1、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哪篇课文吗?是的,《月光曲》。请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谁听过这支曲子?既然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过,我们想一想,《月光曲》,该是什么样的旋律呢?从音乐声中仿佛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呢?请你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2、生自由回答。
【点评】相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月光曲》是陌生的。他们也许在课前预习时知道了这个传说,但未必有机会领略到曲子的妙处。这里设计了猜测、设想的教学环节,引出学生学习任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自读课文,感知传说
1、现在请同学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呢?
2、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莱茵河 盲姑娘 蜡烛 琴键 谱成 幽静
请大家从上面的词语中找出一个形容环境的词语,那就是“幽静”。通过对“幽”字查字典和不同语境的意义选择理解词语的意思,想想此处使用这个“幽静”的妙处。
3、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点评】了解了学生对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进行了“幽静”一词的学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动
(一)走近茅屋后的感动
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笔画出贝多芬走近茅屋后被哪些话所感动,从中你听出了什么?
学生反馈:
1、“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流露出盲姑娘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听出了那份对音乐执着的追求与热爱。
指导朗读:想听贝多芬弹琴,对于盲姑娘来讲,不是愿望,不是希望,而是渴望!来,把这位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读出来。
2、画出的句子是"。.。.。.太贵了,。.。.。.又太穷",从这句话里看出了哥哥的伤心和内疚。
指导朗读:哥�
3、画出的句子是“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看出来盲姑娘的善良、体贴、善解人意。
(二)弹完一曲后的感动
就因为这样的感动,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弹过之后,双目失明的盲姑娘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仅凭一首曲子就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学生反馈: 盲姑娘有一颗对音乐特别敏感的心;因为热爱音乐,所以对贝多芬来小镇演出的事格外关注,猜测出此琴艺高超的人是贝多芬。
知音难求啊!贝多芬弹琴是被兄妹俩热爱音乐的真情所感动,产生了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和灵感。
指导朗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点评】此处属于难点突破,作者借用兄妹的谈话一步步把高潮推进,为了使学生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有更深刻的体验,从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老师设计了“读、画、想、说、读”的环节,使学生的感情与文中的主人公实现共鸣,从而对盲姑娘的追求、哥哥的愧疚、兄妹间互相理解体贴的真情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更能明白贝多芬弹曲子的初衷。
四、想象曲境,读读写写
如此清幽的环境,如此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此情此景让贝多芬想了许多,于是他想把心中这份感情借助于这清幽的月光用音乐释放出来。面对清幽的月光,他按起来琴键——听!(欣赏《月光曲》)
在这样优美的音乐声中,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徐徐打开了一幅画。兄妹俩身处这美妙的旋律中,更是心驰神往。他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来学习第9自然段。 1.老师出示相应语段: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2.要求:读一读,你们发现其中的变化了吗?你觉得这几句话应该怎么读? 3.交流: 月亮的变化 (升起----升高----穿行)
大海的变化 ( 微波粼粼------汹涌澎湃) 朗读时语气应该由轻到重,速度由慢到快,语调由轻柔徐缓到激昂。
4、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皮鞋匠……波涛汹涌的大海”,最后让学生当配音演员,结合大屏幕上出现的画面给《月光曲》配上文字。
【点评】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获得整体的感知,形成“通感”,获得的印象较为深刻,使学生对《月光曲》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意境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同时,老师带领学生分析了想象的画面随音乐的旋律而变化,既对朗读进行了指导,又为下文“听曲子写画面”的小练笔进行了有效的铺垫。
5、同学们还记得刚上课时对《月光曲》的想象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独特的月光世界。在本文关于曲子的想象中,哥哥的想象画面是根据什么来变化的呢?是旋律的高低快慢。下面,还要请你听一首曲子,闭上眼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在音乐声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播放《牧童短笛》)请睁开眼睛,把刚才你看到的画面写下来,一会咱们交流。
【点评】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让学生知道音乐和文字之间是可以相通的,借用这篇文章让孩子学习“如何联想”的写作方法、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触发学生的感情情验。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了解贝多芬思想感情所发生的变化,感悟音乐的魅力。
2、懂得穷兄妹俩是怎样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月光曲的,了解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有绳子组成的新词,只以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学习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习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一节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从课文中你结识了谁?贝多芬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他著名的?
2、课文写了他谱写《月光曲》,那课文中还有哪一段和他创作《月光曲》没有关系?
(随机教学最后一小节。)
3、过渡:
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还要连夜写下来?
二、直奔重点,体会乐曲的意境
1、文章题目是《月光曲》,主要写的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我备课时读了半天,你们刚才也说了不少,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首曲子的琴声、节奏和旋律,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学生读课文第九段:
⑴ 这段写了什么?那怎么说是《月光曲》呢?
⑵ 引导学生理解月光、大海变化的内容,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⑶ 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谁的联想?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⑷ 教师小结:
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
⑸ 系统练说:
师开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生接着说──
⑹ 是这样的音乐引起了这样的联想。这是我们的猜想,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
(音乐欣赏。)
⑺ 想象练习:
你听着这首曲子好像看到了什么?
三、追根溯源,了解人物的心境
1、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学到这儿,你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产生?(学生质疑)那么,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从何而来?带着问题自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2、学生分小组研读2~8段。
3、引导学生理解创作的源泉:
⑴ 有感于知音:
什么叫知音?从哪儿看出贝多芬遇到的是知音?这位知音特别吗?特别在哪儿?在贝多芬遇到知音的过程中,他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板书:
一分触动
十分感动
万分激动
⑵ 寄情于月光:
他把这份感情寄托给了谁?
4、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
(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空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課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課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直视课题,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来学习。
1、默读課文,画出盲姑娘两次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读一读,说说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变化?(默读回答: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快速浏览,找出哪自然段是写《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3、默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1)展示学生的图画,找課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进行评价。
(2)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月光曲》,看着图画或闭上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2)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哥哥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生像她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三、《月光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板书:听→看→弹→听→看→又弹
文章哪几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2——5)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
同桌分配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读6——8段)
四、填空
1、贝多芬没有回答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当时他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
2、小结:这些都与什么有关?(环境)
板书:月光穷兄妹。
3、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
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的回答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就对,老师不要限制。
可以回答各种可能:
①贝多芬默认了。
②贝多芬谦虚。
③贝多芬怕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⑤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⑥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⑦是課文省略,下文“让我再给您弹一曲吧”就是回答。
五、。总结全文
说说通过读課文,你了解到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家?(热爱人民,同情穷人,热爱大自然。)
六、朗读欣赏——评读
①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指名读,讲评。(让学生适时互相点评)
注意:整篇課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的、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才用高昂的语读。要注意表达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时的体贴、懂事,贝多芬来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猜出自己后的愉快、激动,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七、作业
1、有感情朗读課文。
2、背诵課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 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作者借这个美丽动
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
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在知识、思想情感、意境等方面同当前学生都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象。在自读自悟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月光曲》的美好。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可从以下三方面体会: ①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②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之美。③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研究重点词句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3、尝试研究阅读的过程。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学习第一段。
1、今天我们学习《月光曲》。“曲”是什么意思?(没有歌词的乐曲叫做曲。)
2、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来组词。
3、《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他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的?
4、齐读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最后一段。
1、整篇文章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最后一段)
2、自由读段,读后交流:
(1)这个曲子叫什么?
(2)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通读全文,交流阅读所得。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1、导入: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自由读第九节后交流:
(1)“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句。
(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结合理解“霎时间”、“ 微波粼粼”、“一缕轻纱似的”等词语。
指导朗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部分。
(2)“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3)“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4、指导学生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5、《月光曲》的曲调在哪?旋律是什么?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6、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7、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能形容一下吗?
8、说经过: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9、播放《月光曲》录音带,感受旋律的变化。
10、引: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下节课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2——8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1)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2)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3)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①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②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③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2、《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说什么的?是月光和大海的变化吗?
(《月光曲》的内容是写兄妹俩的,特别是写盲姑娘的。写她这么穷困,却依然要学习贝多芬的乐曲……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写兄妹俩的贫穷;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写兄妹俩学习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月光照耀、波涛汹涌是写他们看到贝多芬心情非常激动。《月光曲》也是写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开始是写贝多芬的心情很平静,然后第二层写的是贝多芬的心情渐渐不平静了,最后一层就是写贝多芬看到兄妹俩这么热爱音乐,所以他心情不平静。还可以这么说:乐曲的第一乐段,是描述他在小树林里散步,听见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心里产生了一分触动,所以弹出曲子来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一句话,贝多芬的《月光曲》所写的内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
3、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仔细琢磨盲姑娘说的话,了解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听了她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想些什么? 读读课文,想想划划,并同学交流探讨一下。
(1)盲姑娘酷爱音乐:断断续续的琴声表明她眼睛虽然看不见,但仍然不停苦练;十分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听到有人为自己弹琴,虽然不知道对方是贝多芬,但十分恭敬有礼地“连忙让座”。
盲姑娘懂音乐:虽然双目失明,尽管从未听贝多芬弹奏过,却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奏。
盲姑娘体贴兄长:尽管十分渴望听音乐会,但体谅家境贫穷,哥无能为力。
(2)贝多芬同情盲姑娘和她哥哥的贫穷家境,为姑娘双目失明仍热爱音乐且非常懂事而感动,为遇到知音而激动。
(3)有感情地朗读第2--8自然段,特别是在对话中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谅,读出贝多芬对盲姑娘和皮鞋匠这样的穷人的同情之情。
第三课时
一、运用第一节课学习生字词语的方法记住生字和词语,试着默写出来。(不要求人人全部默出)
二、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回忆课文内容,结合课题,说说课文中的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把它用语言组织起来。
2、要求人人说,说清楚。
三、继续学习课文,巩固《月光曲》的内容。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图,体会美妙意境。
2、再听《月光曲》。感情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如同贝多芬散步时心情平静,听到盲姑娘说的话之后,心情变得不平静,体会《月光曲》的感情变化,
表现出乐曲旋律由平静到不平静的变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她那恬静的脸上”、“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茅屋。”
4.、背诵第9自然段。
四、学到这里,你觉得这个传说有道理吗? (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1、故事的地点环境与《月光曲》一致。
小镇环境幽静,茅屋里月光清幽。
2、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的确如此。
贝多芬十分憎恨专权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50岁时两耳失聪,仍坚持创作。课文的这个“传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好恶,表现了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
3、故事中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变化一致。
课堂练习:
1、听着美妙的琴声,你想到了什么?
2、按照本课学到的研究阅读的方法,自己选取一篇文章阅读。
作业安排: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贝多芬之所以要为穷兄妹俩弹奏曲子,一是缘于妹妹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哥
哥的一句话: 。从妹妹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兄妹俩对______、对贝多芬创作的曲目的________之情,从哥哥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家很____,贝多芬被他们________的真情的感到,同时,也出于对穷兄妹的_______,才主动地为他们弹奏曲子。这也是《月光曲》产生的 ______。
二、拓展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欢的曲子听一听,边听边像刚才这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把你想象的景象写下来。
附录:
贝多芬 (1770—1827)德国著名钢琴家,其父为德国宫廷歌手,他从小就随父亲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曲。他早年受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及其理想中的英雄性格。贝多芬二十八岁时听力开始减弱,五十岁时,两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他的音乐创作,集古典派大成,开浪漫派先河,对欧洲音乐艺术的革新与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奥地利维也纳逝世,终年57岁。
《月光曲》 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传说”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是,民间传说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好恶。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是一位深受人民敬仰和爱戴的伟大的音家。
莱茵河全长1 300余公里,发源于瑞士圣哥达山,流经法国、德国和荷兰,入北海。它是仅次于伏尔加河、多瑙河的欧洲第三大河,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
自我问答:
问:怎样让学生根据音乐产生联想,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答:课文所描写的音乐场景比较抽象,因此我让孩子们在课堂上通过读,再播放月光曲的音乐,从而对音乐产生联想,更容易理解课文。
问:《月光曲》的写作背景?
答:课堂上,一个爱好音乐的学生问我《月光曲》创作的背景,我一时无语,课后通过查资料,我得知:19世纪上半叶,一位德国音乐评论家发表文章,说贝多芬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使他联想起“瑞士琉森湖上水波荡漾的月光。” 于是出版商即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天晚上,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外散步,忽然听到琴声,而且是他的作品。他寻声走到一幢旧房窗前,发现一位盲姑娘在演奏。他进屋后才知道她非常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作曲家非常感动,在月光辉映下,他写下了这首月光曲……。” 其实贝多芬创作这部作品时,正值1801年,是他献给朱丽叶坦·桂察蒂的,这位朱丽叶坦比贝多芬小14岁,是一位伯爵的女儿,他对她一见钟情,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而第二乐章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而这部作品最美丽的,便是第一乐章,让人想起月光。
1977年,南美国家巴拉圭发行了这枚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小型张乐谱。这枚发行量不足万枚,而且都是在欧洲发行的,为的是挣外汇。
因而这枚小型张特别珍贵。由此我在思考,备课时不能只备课本,应该思考文本深层次的东西。只有老师有了一桶水,才能交给孩子们一杯水。
学生视角
月光曲是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创作的名曲。关于它有怎样的传说?贝多芬到底是怎样的人?这些问题是学生先睹文章为快的动力所在。
难点
对音乐知之甚少或缺乏兴趣的学生会感到文章的联想部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教师思考
本课景美情深,通过描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表现了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教学时,可运用多种方法加强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读助学,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悟出文章所表达的深情。
重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当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感悟,培养想象能力。
设计特色
以读代讲,以读助学。
信息资料 。
《月光曲》录音磁带;贝多芬生平介绍及其他相关音像资料。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当中培养想象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题目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清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二、直奔中心
1,你们最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隐藏着呢。你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发现它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寻找“《月光曲》的曲调”。请认真读课文,画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2。请大家自由读句子,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可能会是怎样的。师出示几种曲调供大家选择,并说明理由。
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3.下面就请同学们亲耳听听《月光曲》,看曲调同大家理解的是否一样。
(让学生集中全力解决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以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大家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
(1)学生练读。
(2)老师范读。
(3)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
(4)学生背诵。
(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进行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教学流程
一、主体尝试想象
师: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同,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月光曲》产生了这样的联想,那么盲姑娘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呢?你自己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呢?
生自由发言……
(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二、读写结合
1.出示屏幕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那睁得大大的眼睛。
引导学生把这段话与原文对比。
(通过比较,让学生在读懂了课文之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这对高年级学生尤为重要。)
小结: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写文章的时候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投影出示,要求学生加以补充润色,使文章更美。
荷 花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叶后面,一只蜻蜓在上边飞来飞去。
4.生读,互评,帅计,修改。
(本环节意在调动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确有所得。)
三、交流介绍贝多芬生平,进一步了解贝多芬的伟大人格。
练习
用一两句话表达对贝多芬的敬仰之情。
四、师生共同闭目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进行想象练习。
(在扩展想象的同时,也扩展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手段与方式。)
五、课堂练习
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写下来。
———————————————————————
你还知道其他类似的词语吗?
———————————————————————
六、实践活动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乐曲,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板书
月光曲
听对话
贝多芬 受感动 即兴创作
作曲家 弹曲子 伟大人格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2、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音乐家贝多芬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投影,音乐。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出示课题:月光曲
问:同学们,当你看到课题以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你们最想知道的问题答案,都在课文中隐藏着呢。你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发现它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寻找“《月光曲》的曲调”。请认真读课文,划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讨论交流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三、学习第九自然段
1、请大家自由读第九自然段,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曲调的旋律可能会是怎样的。
(先慢后快,先低后高。)
2、老师出示几种曲调,请大家选择,并说出理由:
⑴ 舒缓──明快──激昂。
⑵ 明快──激昂──舒缓。
⑶ 舒缓──激昂──明快。
3、学生交流,并说说理由。
4、下面请同学们亲耳听听《月光曲》,看曲调同大家理解的是否一样。
(放音乐。)
5、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大家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
请同学读《月光曲》的内容,老师用投影片打出这几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月光曲》的第一部分描述的是月光照耀下的微波粼粼的海面,所对应的音乐应该轻柔舒缓,朗诵时的语调要柔和一些。
《月光曲》的第二部分描述的是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时风卷巨浪,所对应的音乐应该明快,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高昂一些。
《月光曲》的第三部分描述的是月亮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所对应的音乐应该浑厚激昂,朗诵时的语调要凝重有力一些。
师小结:
清幽的月光照耀着那时而平静,时而奔腾的大海,让我们把大海的柔和美、壮阔美读出来,让我们把贝多芬融入《月光曲》中的对穷兄妹俩的深情读出来。
(感情朗读。)
板书:
乐曲 联想
舒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光曲 明快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激昂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四、指导背诵第九自然段
1、刚才同学们听了音乐,读了课文,请你说说对这《月光曲》的理解。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月光曲》太美了,以致于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2、你能不能把这美妙动人的《月光曲》背诵出来呢?背诵第九自然段。
五、联系课文,展开联想
1、在课文中,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皮鞋匠的联想。)
2、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同,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产生了这样的联想,那么盲姑娘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你自己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六、发展题
你能不能也像课文一样,把你产生的联想写成一段话呢?
《月光曲》教学反思
遵循教学客观规律。教学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从流畅到停滞再到流畅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学习障碍。什么是学习?在《月光曲》的朗读教学中,有位同学第一遍朗读有几个字的语音读得不够正确,还偶尔出现了添字、漏字,直到第三遍朗读才将句子读正确、通顺,这样由不会到会,就是在学习。学习就是不断进步。教师的作用,教师导的艺术就体现在及时捕捉学生的疑点并因势利导启发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展示、分析、解决问题。保持朗读整体效果。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地在用心读、体会,如果此时教师突然插话,揭示其不足,学生必然会产生紧张心理,再读后面内容就会更加拘束,放不开,生怕再读错,而这种心理往往会适得其反,会使他的朗读出现更多的纰漏。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月光曲》这一钢琴曲的名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成的吗?那么,我们就先来听一听《月光曲》,然后再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吧!(教师放《月光曲》请学生欣赏。)
(二)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默读课文,画下不认识的生字和词。
(1)读准字音 qùn券
这个字的声母是“q”,不是“j”,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记住字形。
生字中,有两个字的字形容易写错,我们可以这样指导学生。
“券”,下半部分是“刀”,我们可以这样记:
“盲”,上半部是死亡的“亡”字,“亡”是丢失的意思,眼睛丢失了,不就瞎了,成了盲人了吗?所以“亡”不要写成“云”。
(3)理解字义。
课文中有的词语,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记忆。
例如:
①通过查资料或记住词语。
莱茵河:西欧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奥、德、法、荷等国,全长1320公里,流域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②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幽静、恬静、安静
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但是,“幽静”比“安静”更静,多用于形容环境、夜色等。如:清晨,校园十分幽静。
恬静:安静、宁静。
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入场券:就是我们用来进入场地的票据。
④抓住重点字理解。
入场券:抓住“券”,“券”就是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那么“入场券”,本课就是指听贝多芬演奏作入场凭证的纸片。
⑤有的词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
水天相接:先解释“相接”,即“连接起来”。水天,就是水和天。把拆开的两个词合起来解释,就是水和天连接起来。
微波粼粼: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波,微小的波浪。合起来解释为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3.请学生再读课文,看一看刚学过的生字记住了没有。
4.出一个小小的练习,给学生做。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 ) ( ) ( )
券 纯熟 波涛汹涌
(2)组词
谱( ) 旅( ) 券( )
普( ) 旋( ) 卷( )
芬( ) 盲( ) 纯( )
粉( ) 育( ) 吨( )
汹( ) 涌( ) 陶( )
凶( ) 通( ) 淘( )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可能一时还说不清楚,但是,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扩展内容说清: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2.引导学生分段。
我们看看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那么请同学默读课文,看一看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的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呢?画下来。
那么,这篇课文怎么分段呢?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至结尾。
3.学生按分好的段读文,读熟。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思考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所写的事实和联想。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①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②有一首曲子叫《月光曲》。
③下面一段将介绍有关《月光曲》的传说。
④这是一种倒叙的开头写法。
2.练习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至结尾)。
1.这一段,可以用学生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我们以学生的问题贯穿整个段落的学习中。
(1)贝多芬为什么会给一位盲姑娘弹曲子?(我们引导学生看书,从书中找答案。)
请同学默读2、3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后,要找同学分别读这两段。怎么理解的,就怎样读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①贝多芬虽然是个音乐家,但是他并没有脱离群众。他能在演出的间歇到小镇上走一走,正是有这样的行动,才能与兄妹俩相识。
②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A.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B.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C.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可出示投影片,请学生选择。)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
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3)为什么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4)《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
请学生仔细读下面这段话,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请用“——”和“”分别表示出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练习朗读。
(三)老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你们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了全文,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下面,我们就带着感情,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指导学生朗读。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2、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4、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简介贝多芬
你知道哪些描写月光的词语或句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
《月光曲》是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它的作曲者贝多芬是100多年前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谱写出许多著名的乐曲。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最想要知道什么?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快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来交流你读课文之后的感受吧!
三、研读课文
任何伟大作品的诞生,都有它不平凡的经历,贝多芬的《月光曲》也不例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钢琴曲的创作历程。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思考:“我想,假如……贝多芬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默读课文,提出假设,并在书上圈圈点点来印证你的假设。
1、盲姑娘热爱音乐:
哪些词句印证了你的假设?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是呀,这首曲子很难弹奏,能听一听贝多芬是怎样弹的,这是盲姑娘一个美好的愿望。能读出她对音乐的这种向往吗?
她的愿望能够实现吗?
是这样的吗?联系上下文,他们家真的那么穷吗?
是呀,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于是,她只能对她的哥哥说……
真的是随便说说的吗?
听到这儿,贝多芬被深深地触动了,他想……
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他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 这是为什么?
是呀,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更是倾注了自己的深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遇到了一位知音,激发出了他的创作灵感,谱写出了这一首著名的《月光曲》。
2、环境幽静: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读这句话,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
是呀,这样的环境就叫做“幽静”!课文哪里也让你有这种幽静的感觉?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显得格外清幽。
读出幽静的感觉来!
的确,假如没有特定的情景和境界,贝多芬同样可能创作不出《月光曲》。
四、小结
在一个幽静的夜晚,小镇上的一对兄妹激起了音乐家贝多芬的灵感,创作出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下节课,我们再来好好地、仔细地欣赏这一名曲!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正确规范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3、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4、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二、教学用具:
powpoint幻灯片、《月光曲》的音乐、课文中有关描写《月光曲》的画面(条件允许)
三、教学过程:
一、启动:谈话激趣
1、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大音乐家贝多芬和他的《月光曲》吧!大家知道这首曲子是如何谱写成的吗?通过学习课文《月光曲》,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2、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互动:
(一)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的生词相信大家都认识了。检查字词。
莱茵河入场券蜡烛盲姑娘琴键恬静汹涌安详陶醉
注意强调:“券”的读音
恬静、安详、陶醉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
(二)细读感悟:
1、谈话: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亲耳聆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交流对学生的不同感受都给予肯定)
2、选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他们感受到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请学生仔细读9、10段,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再读,感受音乐的美,语言的美,与课文所描绘的画面的美。(月亮初升。月亮越升越高;微云一缕一缕;大海平静。波涛汹涌。)
(3)听音乐,想象这些画面,再有感情地读。
3、回读全文,探究《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1)贝多芬先生为什么回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自读感悟讨论合作)
(2)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随即调整,随即点拨。)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a第3自然段:兄妹俩的对话("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
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①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②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③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
b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
c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a第六、七自然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引导感悟:."多纯熟","感情多深"等。)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b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c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3)小结: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三)回归整体:
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三、能动: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聆听《月光曲》,写下自己看到的画面。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读懂课文,感悟分辨实在的事物和联想的表达方法,并学会运用。
2、能力目标:
能正确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查阅资料、处理信息,完成学习任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了解并赞赏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乐于为人民创作音乐的品质。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贝多芬为一对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以及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表现了贝多芬关心同情穷苦人民、乐于为人民创作音乐的品质。
重点是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能分辨实在的事物和联想,学习运用联想进行表达。
难点是感受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穷苦人民的品质。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求知欲强,要求参与和表现个性的愿望较高。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强。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节课坚持“ 通过朗读情境的设计激发感染学生,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体会联想的美妙。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样化的练习设计,体现“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使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下真正做到学有所感,学有所得。
【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网络电教室、课件。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新知,导入新课
1、播放《月光曲》音乐片断,引导学生点击电脑查阅资料,粗知《月光曲》的有关知识。
2、出示并让学生读一段评价贝多芬的文字,引入新课学习。
二、体会“月之美”,感悟“月之情”
1、再次欣赏《月光曲》,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⑴ 学生交流。
⑵ 默读课文,了解皮鞋匠和她的妹妹听了后会想到什么,把他们想到的用笔画一画,再交流。
⑶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段,边读边想,体会《月光曲》的节奏是怎样的。
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开展评议。
⑸ 学生比较、感悟在表达中如何运用写实在的事物与联想相结合的方法,体会其好处。
(点评: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借助多媒体课件画面指导朗读感悟,达到了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
2、查阅电脑资料,边读边思考:你觉得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
⑴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各抒己见,教师相机点拨。
⑵ 通过查阅电脑资料,了解贝多芬创作的世界名曲。
三、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进入“讨论小站”,阅读故事:
《不为侵略者演奏》。
2、再联系课文中所描写的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的事,谈谈对贝多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贝多芬的画像旁写下一、两句自己想说的话。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的话,引导学生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
4、全班齐读句子: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点评: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
四、拓展天地
1、结合课堂上实实在在的事物,进行联想实践。
2、要求把在课外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加入适当的联想进行描写,完成后发送到老师的邮箱上。
(点评:学习语言能够交际运用,一定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主动性,利用拓展天地创设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将学习课文内容和语言知识向提高语言实践能力方面转化。)
【板书设计】
月光曲
为兄妹弹奏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舒缓
风卷巨浪 波涛汹涌 明快、激昂
创作《月光曲》
【总评】
1、“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充分地感悟、积累课文的优美片断,而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朗读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感情,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使学生在情景的体验中感受理解文本语言,走进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境界。
2、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商讨、自我评价,其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学目标】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2、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默读)
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揭示句式:《月光曲》是的传说。)
(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子。)
结台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四、讲读第一节
1、学到这里,第一节的内容也懂了。
齐读第一节。
2、释“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结合板书:谱写谱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
1、这一节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分成几大段?
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六、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
七、读后提问,引导分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写弹《月光曲》从哪儿到哪儿?
2、因此第二部分又分成几个部分。
在第二段段意后补充板书成为:
⑴总的介绍
第一首
⑵传说
第二首:《月光曲》
八、读讲课文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湖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这儿离热闹的在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谁能猜想到。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他走进了茅屋。)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⑴男女生分角色读。
⑵读后指导:
① “那有多好啊!”“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示范,要把这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弹琴的心情读出来。
(结合人物说话内容,板书:太贵、太穷)
②一个姑娘说“……”男的说“……”,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板书:
男的()地说
一个姑娘()地说
⑶同座对读。
⑷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着贝多芬来到这小茅屋的窗外听着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
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
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释“纯熟”: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贝多芬走近()茅屋,给一位()()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板书〗
月光曲是曲子/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太穷谱
谱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等。
2.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板书课题,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茵券蜡缕瞎
阴卷腊屡割
盲键粼恬汹
育健嶙括凶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4)质疑问难。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2.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朗读导入
1.读读课文,说说已懂了什么。
2.学生小结上节课的质疑。
二、学习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
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 )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l)贝多芬心情激动。
(2)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3)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查看书籍或上网,更多地了解贝多芬。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弄清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之间的联系。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内容:
教科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第六课
分析:
课文记叙贝多芬被一对穷苦兄妹的境遇感动而有感触发灵感,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因为这个传说体现了贝多芬同情贫苦人民的善良品格,所以流传甚广,人们都愿意相信。
重难点:
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
3、培养学生审美教育
教具:《月光曲》磁带
教法:阅读欣赏法
学情:学生对钢琴曲了解不是很高,需老师点拨
流程:
一、出示课件,营造氛围
1、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字
2、 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3、 听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 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为她再弹一曲呢?
2、 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
三、体会人物的情感
1、不期而动真情
2、不清而墨知音
3、不答而弹醉
4、读写抒真情
四、拓展训练
想象背诵段落的景象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所见(谈话) 事物 联想
月光曲
所闻(时虚结合) 大海
时间:
第二节
流程:
一、回顾人物的情感的变化人主线
二、指导朗读
1、月亮升起一节读缓慢
2、大海汹涌要读急
3、陶醉时要读轻柔而慢
三、迁移练习巩固
1、知道“券”读quan而不能读 juan ,盲和琴字不要多写一点
2、形近字组词
茅——矛 恬——刮 缕——楼
3、背诵课文的第八、九、十自然段
4、欣赏贝多芬的曲子
四、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
2、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月光曲》。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3、学习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三、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四、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1)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找学生读传说部分,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五、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二、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思考:从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学懂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2、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2)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3)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注意体现出兄妹俩不同的语气,盲姑娘与贝多芬的不同语气。例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不同语气,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盲姑娘懂事地安慰哥哥以及贝多芬说明来意时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认出自己的深深激动等,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三、课堂练习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
2、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动,即兴弹奏《月光曲》,抒发自己遇到知音而激动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采访探究,音乐怡情
教学准备:《月光曲》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默读课文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默读2——6自然段,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全班交流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
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会用这些词语造句。(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交流第一自然段
1、齐读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交流课文2—6自然段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波光粼粼、陶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的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体会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月光曲》。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曲》,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内容是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月光曲》,感悟其中的意境。
二、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想一想: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之前的情景是怎样的?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指名交流谈感受。
3、教师引导,重点抓住:
(1)什么样的琴声引起了贝多芬的注意?这样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的心里会怎样想? (板:听)
——弹的是他的曲子;幽静,深远;琴声时断时续;(板:弹琴)
(2)贝多芬靠近茅屋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兄妹俩的对话,指导朗读感悟兄妹之情。 (板:谈话)
(3)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后,盲姑娘有什么反应?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弹琴的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板:弹 一曲)
——朗读感悟盲姑娘的话语。
三、感悟意境
过渡:这样懂音乐,用心灵倾听音乐的人是一位盲姑娘,贝多芬在寂静的小镇遇见知音,心情好不激动啊!所以,贝多芬即兴想为盲姑娘再谈一首曲子,那就是——《月光曲》。 (板:又一曲)
1、自由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想一想:贝多芬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创作《月光曲》的。用“——”画出描写贝多芬《月光曲》内容的语句,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指名交流并理解“清幽”。
过渡:同学们感受得真深刻。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贝多芬为穷兄妹弹奏月光曲的情景,来领略一下《月光曲》的美妙意境。注意观察景物的变化和兄妹俩的神情,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播放情景剧)
3、指名交流。
4、请带着这些感受,指名朗读第九自然段。
5、默读第九自然段想一想: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哪些句子是穷兄妹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穷兄妹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用“~~~~~~”勾画标注。
(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板:皮鞋匠:好像······ 盲姑娘:仿佛······ 联想)
6、 分析三个场景,教师出示图片帮助理解,后品读感悟乐曲的意境。
——月亮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满银光”。 琴声轻幽、舒缓。
月亮越升越高,出现“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琴声渐强。
忽然,刮风······巨浪······ 琴声高昂激越。
7、 指名朗读表演。(配乐)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美!这么美的意境穷兄妹听后是什么反应呢?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陶醉)
四、总结升华
过渡:这么美妙的乐曲不仅陶醉了穷兄妹,感染了我们。那么,他的创作者贝多芬是怎样的情感呢?
1、指名述说。 (板:记《月光曲》)
2、学习了这篇课文,�
五、作业
1、背诵第九自然段。
2、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法写习作。
板书:
26.月光曲
听:弹琴 谈话 皮鞋匠:好像······
贝多芬弹:一曲 又一曲 联想
记:《月光曲》 盲姑娘:仿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非常好!
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
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
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
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
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习2-3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教师提示朗读要求: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止。)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
(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
(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5)教师板书:听曲
2、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
(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动)
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第7-10自然段
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教师指导朗读)
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教师板书:创作)
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 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
(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
④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教师板书:舒缓)
(9)教师:《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这首曲子。
(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
(11)教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12)教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
(13)出示句子比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②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像,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③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
④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
(14)全班朗读。
4、学习第11自然段
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别?(教师板书:谱曲)
当兄妹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进行角色会话)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首尾呼应)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 ,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①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
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四、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2、和同学一起朗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直到成诵。
五、板书设计
月光曲
谱曲(11)
创作(7-10) (结束)
弹奏(4-6) (高潮)月亮升起→月亮升高→风起浪涌→风平浪静
听曲(2-3) (发展) 平静 → 稍快 → 激昂 → 舒缓
(发生)
(设计理念)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师生生命苏醒、激越、成长的过程,能从新课程观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目光,演绎一种开放的语文课堂文化。本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理解、体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给人以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的印象;以朗读为载体、以感悟为主线、以引领学生探究《月光曲》音律、联想画一般意境为重点,感受音乐大师诗一样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事物与联想,并初步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和景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钢琴曲《月光曲》及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整体入手新授课文
二、变序教学体悟情感
1、品读欣赏,想象“月光曲”的景和情
(1)漫谈对月光曲的认识。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皮鞋匠听贝多芬弹奏,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幅画面?
出示音乐课件: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眼前出现的画面就藏在语言文字之中。水天相连的地方出现一道银光,银光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轻纱似的微云,海面上风平浪静,给人轻松、舒畅之感,音乐柔和、舒缓、有细微跳跃;这几句要读得缓慢、平静。
②“忽然……”这一段的乐曲节奏明快、激昂;朗读时,语速加快、激昂有力。
(2)盲姑娘好像看到了什么?“皮鞋匠看看妹妹……大海”这一长句。由盲姑娘的神态而产生的联想。(联想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可以使你所写的事物与未曾出现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①既使我们听到了美好的音乐,又让我们看到了动人的情景。
②曲子里的月光美和生活中的月光美被“联想”这个桥梁巧妙地沟通了。
③联想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幅图画,使文章内容更充实,表达的感情更深刻。但联想一定要真切自然,千万不能牵强附会,因文害意。
(3)读中感悟:师读(实在事物)、生读(联想);男女生读,分辨事物(看得见,听得到的实在的东西)与联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想象)。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情。
(4)从兄妹俩的美妙联想中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兄妹俩会由平静的海面想象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呢?
2、品读文字,理解感悟音乐与故事的联系
第一幅画面:秋夜散步听琴声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幽静:幽雅寂静,心情悠闲,或抬头望月,或侧耳倾听天籁之声,就像平静的海面。)
(2)断断续续(时而中断)的琴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可能会这么想:弹的正是我作的曲子,怎么弹的这么不熟呢?这么晚了,是谁还不休息,这样刻苦练琴?我要不要去帮助他呢?
(3)贝多芬认为自己的音乐是献给人民的;我的艺术应当为贫苦的人造福。因此,他向茅屋走去。
3、第二幅画面:听对话弹乐曲
(1)体会人物感情:(哥哥关心妹妹,妹妹体贴哥哥,多么动人的骨肉之情)“随便”即“不放在心上,不在意”(妹妹懂事、渴望、安慰)。
(2)传授读书方法: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情感。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感情,然后再把这种感情正确地朗读出来。)
(3)指导对话朗读:妹妹的话读出渴望的心情;哥哥的话读出难过、内疚的语气。
(4)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可能会怎么想?
①“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富人花钱如流水,穷人连张音乐会的票都买不起。”
②“我的音乐要献给人民。这是多么好的一次机会啊!”
③“这一对兄妹多么懂事啊!姑娘又这么渴望听我的弹奏,我应该为她弹奏一曲。”
(5)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他走进茅屋,贝多芬进屋看到的和听到的是一致的。
①“穷”──点一支蜡烛;
②“多难,总记不住”──双目失明;贝多芬听到他们的谈话,又看到了穷兄妹俩,激起了他强烈的同情心。同情、爱怜之感油然而生,这时,他的心中仿佛平静的海面,穿过缕缕薄云,并情不自禁地弹了一曲。
(6)贝多芬弹完第一曲,盲姑娘
①听得入了神。
②激动地说(指导读这一句话,解释“纯熟”)并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
①这样纯熟的技艺,这样深沉的感情,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
②当时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7)贝多芬用琴声回答了盲姑娘的问话。
①啊,多可爱的盲姑娘!你虽然穷,却这样爱好音乐,而且竟有这样高的理解水平,欣赏能力。“我在剧院歌厅里,为达官贵人演奏,他们却不懂我的音乐,不明我的心声!”
②他像是找到了知音,激动不已,感情的波涛终于冲开了闸门,奔腾翻滚。就像“海面刮……岸边涌过来”,不正形象地表达了贝多芬当时心情的不平吗?这时他的感情正处于一种激情状态,灵感顿生,开始即兴创作《月光曲》。
4、第三幅画面:弹奏“月光曲”
(1)理解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环境。
(清幽:秀丽而清静)(秋天的夜晚,明月当空)(童话般的仙境中)(周围的环境清幽静美,贝多芬遇到知音心中掀起的万丈波澜,此时此景,他心潮起伏,触景生情,按起琴键来)
(2)《月光曲》由此而生。贝多芬通过琴声,用音乐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5、第四幅画面:记录“月光曲”
(1)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没有发觉,反衬《月光曲》感人的魅力;
(2)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尤其是给盲姑娘带来了欢乐和幸福,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他也激动万分。
(3)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旅店连夜记录下来?想一想,贝多芬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灵感是稍纵即逝的,是茅屋的人、物、情、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和欲望。)
三、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把故事、音乐、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到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
2、谈谈你对贝多芬的了解;请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评价贝多芬。
四、开放练习读写结合
1、选一首你喜欢的乐曲,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2、《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可能怎么写,怎么想?
要求:
(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贝多芬在追忆时,眼前可能出现什么景象?在叙事中加入恰当的联想。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谈)
小结: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大音乐家。他的传世作品有许多。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板书课题),传说中,关于这首曲子的谱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看看这首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交流预习,以学定教
1、交流收获:
(1)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个故事,那么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在这个故事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若学生答上一个问题时已说出,这里就灵活处理)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
2、质疑问难: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或是想进一步探究的内容?(根据学生问题的多少确定是直接交流还是小组讨论再交流)
3、梳理问题:确定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并相机板书。
4、交流并明确学习方法: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问题你都用什么方法解决呢?(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总结归纳出这节课将要运用的学习方法)
三、自主探究,读书感悟
(目标:引导学生在读书、思考、想象、交流等的阅读实践过程中,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并从中受到感染)
(一)了解弹奏月光曲之前的情境
(目标: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遇到知音后的激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1、抓住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读书体会,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
我们知道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了两首曲子,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前8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他为什么要弹第一首曲子?又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然后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试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生自由读书,边读边体会。
3、师凭借问题引导学生谈体会,从中获得情感熏陶: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呢?谁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4、全班交流
5、贝多芬怀着同情的心情给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那他为什么弹完一曲还要弹第二首曲子呢?你又从中体会到什么?
6、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灵活引导,可用交流引导体会,也可引导朗读盲姑娘的话体会等,使学生体会到贝多芬遇到知音时的激动)
7、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8、感情朗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
小结:通过刚才读书交流我们体会到,刚开始贝多芬是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来弹一首曲子给他们听的,可是接着他发现盲姑娘不仅非常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音乐,他感到非常高兴、激动,于是产生了激情,要再弹奏一首。
(二)透过穷兄妹俩的联想,想象月光曲的内容,体会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1、师:当穷兄妹俩听到这首曲子后,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兄妹俩听着曲子产生的联想和想象的句子)
2、他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
3、同学都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试一试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生再读书想象)(目的是凭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了解乐曲内� (目的: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情感达到高潮)
10、师引导齐读最后一段:穷兄妹俩被这美妙的音乐陶醉了,而贝多芬更是万分激动,飞奔回客店,连夜把这首曲子记了下来,由此成就了这首世界名曲——《月光曲》。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四、回顾全文,加深认识
1、朗读全文,再次质疑
这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一首曲子,里面不仅表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更体现了他的这种对盲兄妹对贫苦人民的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有感情地读一读全文,再来体会一下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同时,看一看还有没有新的问题。
2、师:同学们,学了这个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自由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贝多芬这位闻名世界的音乐家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欢的其他曲子听一听,边听边像刚才这样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到的景象写下来,大家共同交流。也可以继续查找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将这位音乐家的故事记下来,再次感受世界著名音乐家的高尚品格和音乐才能。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本文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同学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课文的主体局部描述了《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表示了贝多芬卓越的才气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是读懂本文的基础,充沛读好文章的主体局部――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的段落,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抓住重点段落,想像《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4、认识本课11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会正确书写并能正确运用本课写字表中要求写的11个字。
5、集体创作班歌。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同学读书欲望
1、让同学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2、教师小结或简介贝多芬生平及音乐创作。
[点评:充沛利用课程资源, 激发同学的阅读激情,培养同学收集资料的习惯。]
过渡语:贝多芬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月光曲》(板书课题)(播放《月光曲》片段)提问:听了乐曲,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就题提问,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同学提问。同学可能会提出:《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月光曲》表示的是怎样的景象?贝多芬为什么创作月光曲?……(老师依据同学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点评:问题是发生学习的起点。鼓励同学从题目入手,发现问题,调动起同学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同学整体掌握课文内容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2、在同学提问后,同桌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协助的问题。
[点评: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同学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让同学从理解课文的角度去筛选问题,教同学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
3、同桌,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不需统一问题,确保同学个性化阅读,但均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一边读一边考虑,一边根据自身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让同学自身去进行阅读实践,自身去感受、考虑,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同桌交流。
6、个别提问。
(三)细读课文,探究创作原因
1、独立阅读。理出全文层次,找出重点局部。
(1)读: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2)说:同桌说一说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特定环境中,创作出《月光曲》的;
(3)思: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曲》?
(4)悟:《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总结出创作原因,说说《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3、鼓励同学根据描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的有关内容,大胆设计板书并交流。
4、全班交流。在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启发想像(在同学说出原因后,想像贝多芬会怎样想?)
[点评:倡议同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读、说、思、悟、议,设计板书内容等项活动,培养同学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重点品读,体会乐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
1、默读第5~10自然段,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与同桌互读)
仔细品读文中对表达中心很重要的重点词句。如难以理解的词句,个人先联系上下文和通篇内容多读、多思、多悟,然后跟同桌交流。真正有难度的,教师要做必要的指点乃至讲解,如:“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路旁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播放《月光曲》录音。
2、配乐范读,同学边听边想像画面。
[点评:在同学深入探究,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过程,知道了作品的内容,充沛体验了作品中的意境、人物的情感后,去欣赏《月光曲》,促使同学与音乐家和文章作者的情感交融。]
3、引导同学用多种形式表达对《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的理解。(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作画,描述……)
[点评:珍视同学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同学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小朋友表达阅读收获和展示才气创设机会。]
(五)配乐朗读,感受感情变化
1、自由朗读,揣测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2、师生配乐朗读,感受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表达自身的情感。
(1)同桌互读、交流。
(2)教师范读、指导。
(3)配乐轻声读课文(自由读)。
(4)指名配乐朗读,全体感悟。
(六)自主学习生字
同学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自身喜欢的方式,将本课的生字编成练习题自身做或和同学交换做,做完后,同桌或小组交换检查。
[点评: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要激发同学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同学发明主动参与和表示的机会。放手让同学大胆设计实践与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同学主动、合作学习的激情。]
(七)课外延伸,集体创作班歌
结合“初显身手”组织同学集体创作班歌。
1、依据“笔下生花”设计的内容互相交流,组织大家选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曲子。
2、讨论确立班歌主题。
3、小组合作填词。
4、汇报演唱。
5、评选最佳作词和最佳演唱者。
[点评:同学在教师引导下学完了课文,懂得了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是人们从心田流淌出来的歌。在配乐朗读全文后,每一位认真学习的同学都会心潮澎湃,激情满怀。都将沉溺在《月光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此时,组织同学创作班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案例点评
1、重视情感调动。《课标》指出:“应让同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也是同学、教师与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之间情感的碰撞与交融。同学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和思想变化,均以丰满的激情为基础。要确保同学的阅读质量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需想方设法调动起同学阅读的积极性,并不时激发同学的情感投入。
2、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同学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问题是创新的开端。要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需注重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让同学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带着问题去读书、思维、探究、交流,我们就应培养同学这样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3、重视学法引导与培养。要使同学从“读会”到“会读”,必需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设计引导同学从课题入手,整体掌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找重点,抓住重点品读体味,鼓励同学设计板书,设计作业,具体有形地对同学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实践。
4、注意同学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通篇设计在突出 让同学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说、思、悟、写,进行全方位的语文实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说话训练。
(3)通过合作学习,根据课文描写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和兄妹手足情深。
(2) 感受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以及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激起学生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重点
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内容,以及体会贝多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灵感。
教学难点
理清《月光曲》的内容、旋律与兄妹联想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美妙的乐曲声中,我们开始今天的课堂。现在大家听到的就是──(生: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钢琴曲《月光曲》)。这么美妙的乐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美丽传说。
二、整体感知
打开课本,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第二部分(2~10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也可以是感受最深的地方。
1、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
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理由。
三、直奔中心,感受《月光曲》
那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一个插图,能找找是哪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吗?(生:第八自然段)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贝多芬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我们就来读第8自然段。(学生齐读)闭上眼睛想象:此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想象,描述此景)师提示:可以是小屋里是什么情景?可以是屋子里的人物形象。
(如:月光照射下,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屋内的摆设更显得寒伧,烛光是微弱的,钢琴是陈旧的,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这里充满了人间真情。)
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她只能用心静静地聆听着贝多芬的琴声。我们跟随兄妹俩也来听一听。(音乐起)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你听懂了什么?
贝多芬的琴声给兄妹俩带来了什么?他们感受到什么?请你先自学再找个合作伙伴学习第九自然段,思考:
1、划划表现音乐内容的句子。
2、说说音乐向我们展示了哪几幅画面?
3、想想音乐的旋律应该怎么样?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心情?
(1) 自主合作学习。
(2)交流:
师生交流找出如下三个画面:
画面一: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画面二: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画面三:
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学生任选一幅挑出来重点读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逐幅交流。)
随机出示课件里的三个画面,配乐欣赏。
讨论音乐旋律变化。
(由轻柔到强烈,由缓慢到快速。)
指导感情朗读文段。
4、小结:
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边,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让我们结合联想再次欣赏这首乐曲。
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乐曲,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呢?从哪儿看出?
5、指点:
眼睛睁得大大的,它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这首令兄妹俩如此陶醉的曲子,是本来写好的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即兴创作。)
四、自主探究《月光曲》的创作历程
是什么能使贝多芬即兴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还跟什么有关?他和盲姑娘的巧遇是分不开的。接下来我们来了解贝多芬和盲姑娘的认识过程。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自由读2~7自然段。
思考:
1、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散步的?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他会想些什么?
2、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看出了什么?贝多芬听了谈话,会想些什么?
3、当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怎么说,说明她是一个怎样的姑娘?
(要求:抓住关键句子,细细品位。)
五、自学后交流
1、莱茵河边,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当时他的心情怎样?
(心情平静而悠闲。)
断断续续什么意思,说明什么?贝多芬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这些内容用音乐来表现该是怎样的节奏?
(轻柔而舒缓 。)
2、(出示第三自然段。)
男女声对读。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随便说说。)
盲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贝多芬听了会想些什么?他心情怎样?
(感动。)
如果这时反映在曲调中该是怎样的节奏?
(轻快有力。)
3、(出示第六自然段。)
于是贝多芬推门进� )
从盲姑娘的话中说明她是一个怎样的姑娘?
(爱音乐,懂音乐。)
指导读。
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以后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
(激动,再弹一曲。)
这种心情反映在曲调中又该是怎样的节奏?
(琴声激越,节奏加快,充满力量,奔腾壮阔。)
六、总结
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更加明白,原来《月光曲》正是贝多芬当晚情感的真实写照,现在你对《月光曲》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指名说说。
贝多芬曾经说过:我的音乐应当只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是啊,他在莱茵河边的小路上散步,遇到了知音,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才会创作出这首经久不衰的名作《月光曲》,就让我们各自带着对乐曲的理解,再次聆听《月光曲》,相信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有各种小动物的音乐。
2、师:你有什么感受?
3、指名回答。
4、师:在森林中,各种小动物的叫声都是美妙的音乐,他们共同组成了林中乐队。
5、板书课题:林中乐队。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其余同学仔细倾听,听一听他们的朗读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3)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注意读音。
2、学生读后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读生词。
(2)用形象法理解词语。重点:带“口”字旁的字。
3、初步感知文意。
(1)师:大家扫清了阅读的障碍,大家来找一找“林中乐队”的成员有谁呢?找到后画出来。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到底乐队奏出怎样的乐曲。
(2)四人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
三、小结
这么美妙的乐曲是谁演奏,作者为什么能描绘这么美妙的景色,你们想知道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讨。
第二课时
一、看图说话
1、师: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2、指明回答。
二、细读理解课文
1、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用直线画下中心句。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中心句。
3、学生根据自己刚才的阅读回答。
1)师:用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2)过渡:走,让我们走进林中,听一听这些美妙的音乐吧。
3、再指名读课文。
师:林中的音乐都有哪些?分别在哪个自然段描写了?
A第一自然段:夜莺的特点。
B第二自然段:各种动物的声音。
C第三、四自然段:小洞“乐器”和“演奏方法”。
4、师:你喜欢哪一种音乐?把这个自然段读出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汇报。)
A、有感情朗读
B、师:你想象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C、学生想象后回答。
D、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及时给予评价。
5、师:这些音乐都是由哪些动物演奏的?
A、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
B、齐读和指名读相结合。
6、师: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你都了解到什么?用曲线画出来。
A、指名学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B、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
1、师:�
四、小结
1、以前我们曾经了解过海底世界有奇妙的声音,今天的学习,又让我们领略到了大森林中的音乐,现在就来谈谈你的感受。
2、师:那么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3、指名回答。
4、师:作者感叹道:森林里的乐队就是这样组成的。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一下林中乐队的奇妙吧。
5、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完成《伴你成长》;
3、预习语文天地——读一读。
板书设计
林中乐队
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
各唱各的曲子
各用各的乐器
各有各的唱法
各有各的奏法
教学目标:
1.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2.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想象第9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说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教学准备:《月光曲》和课文的录音,小黑板。
教学时间:3课时
第l课时
一、谈话导入,学习第一段。
1.今天我们学习《月光曲》。“曲”是什么意思?(没有歌词的乐曲叫做曲。)
2.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来组词。
3.《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他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的?
4.齐读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最后一段。
1.整篇文章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最后一段)
2.自由读段,读后交流:
(1)这个曲子叫什么?
(2)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通读全文,交流阅读所得。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1.导入: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自由读第九节后交流:
(1)“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句。
(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结合理解“霎时间”、“ 微波粼粼”、“一缕轻纱似的”等词语。
指导朗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部分。
(2)“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3)“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4.指导学生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5.《月光曲》的曲调在哪?旋律是什么?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6.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7.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能形容一下吗?
8.说经过: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9.播放《月光曲》录音带,感受旋律的变化。
10.引: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下节课学。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2——8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1)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2)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3)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①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②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③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2.《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说什么的?是月光和大海的变化吗?
(《月光曲》的内容是写兄妹俩的,特别是写盲姑娘的。写她这么穷困,却依然要学习贝多芬的乐曲……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写兄妹俩的贫穷;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写兄妹俩学习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月光照耀、波涛汹涌是写他们看到贝多芬心情非常激动。 《月光曲》也是写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开始是写贝多芬的心情很平静,然后第二层写的是贝多芬的心情渐渐不平静了,最后一层就是写贝多芬看到兄妹俩这么热爱音乐,所以他心情不平静。还可以这么说:乐曲的第一乐段,是描述他在小树林里散步,听见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心里产生了一分触动,所以弹出曲子来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一句话,贝多芬的《月光曲》所写的内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
3.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仔细琢磨盲姑娘说的话,了解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听了她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想些什么? 读读课文,想想划划,并同学交流探讨一下。
(1)盲姑娘酷爱音乐:断断续续的琴声表明她眼睛虽然看不见,但仍然不停苦练;十分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听到有人为自己弹琴,虽然不知道对方是贝多芬,但十分恭敬有礼地“连忙让座”。
盲姑娘懂音乐:虽然双目失明,尽管从未听贝多芬弹奏过,却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奏。
盲姑娘体贴兄长:尽管十分渴望听音乐会,但体谅家境贫穷,哥无能为力。
(2)贝多芬同情盲姑娘和她哥哥的贫穷家境,为姑娘双目失明仍热爱音乐且非常懂事而感动,为遇到知音而激动。
(3)有感情地朗读第2--8自然段,特别是在对话中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谅,读出贝多芬对盲姑娘和皮鞋匠这样的穷人的同情之情。
三、完成部分作业。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能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运用第一节课学习生字词语的方法记住生字和词语,试着默写出来。(不要求人人全部默出)
二、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回忆课文内容,结合课题,说说课文中的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把它用语言组织起来。
2.要求人人说,说清楚。
三、继续学习课文,巩固《月光曲》的内容。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图,体会美妙意境。
2.再听《月光曲》。感情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如同贝多芬散步时心情平静,听到盲姑娘说的话之后,心情变得不平静,体会《月光曲》的感情变化,表现出乐曲旋律由平静到不平静的变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她那恬静的脸上”、“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茅屋。”
4. 背诵第9自然段。
四、学到这里,你觉得这个传说有道理吗? (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1.故事的地点环境与《月光曲》一致。
小镇环境幽静,茅屋里月光清幽。
2.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的确如此。
贝多芬十分憎恨专权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50岁时两耳失聪,仍坚持创作。课文的这个“传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好恶,表现了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
3.故事中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变化一致。
五、完成作业本习题。
教学目标:
1、掌握“茵”“蜡”“陌”“盲”“键”“粼”“霎”“录”八个生字;理解“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感情上的变化,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事物是实写,哪些是由音乐引起的联想,体会虚实结合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中哪些事物是实写,哪些是由音乐引起的联想。
教学难点:
1、理解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能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
2、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 学习之前老师想给一首音乐你们听听。
放音乐《月光曲》好听吗?喜欢吗?
有谁了解这首曲子?谁来说说。指名答。
生答:这首曲子叫月光曲。
生答:月光曲又叫月光奏鸣曲。
生答:它是贝多芬创作的。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第26课《月光曲》。
板书课题:26、月光曲
二、课题着手 初步感知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细心的同学仔细想想,课题轻轻地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答:课文写的是月光曲是怎样创作的。
生答:课文写钢琴家贝多芬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
同学们回答得这么准确到位,想必一定预习是吗?那么这节课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敢接受挑战吗?
学生雀跃回答。
好。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139页。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
首先,我们来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看谁读得好。在读的同时,同学们可以拿笔在文中标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生字词
第一自然段——班长来读。第二、三自然段——课代表读。
第四、五、六、七自然段第一、二组读。
第八、九自然段第三、四组读。最后一段全班读。
同学自己评价一下,第一遍读得怎么样?还行吧!来,给自己一点儿掌声。
(二)扫除生字障碍
把课文朗读了一遍,同学们有没有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画下来啊?谁来说说,你都划了哪些词语。
点三个同学说说。
展示课件2
来,看看大屏幕,同学们说的和老师整理的一不一样。
这些词语同学们都会读了吗?我们来试试。第三列和第四列的同学来读读。
学生一个接一个:眼睛瞎、幽静、波光粼粼、入场券、蜡烛……
有没有读错的?
全班齐读一次。
文中的生字都记会了没有?有没有用什么巧妙的方法又快又准的记忆?
让同学们说说,并适当补充。
茵:大口一张来吃草 蜡:二十一日有虫来
陌:一百把刀 盲:没有眼睛就成了盲人
键:建设要用钱 粼:海面泛着微波 鱼鳞长左边
霎:有女冒雨而立 录:水冲山倒
(三)整体感知
现在扫除了生字障碍,读文轻松愉快,我们再来看一个课文的情景朗读视频(7分20秒),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展示课件3和课件4
同学们自由朗读,回答:课文讲了月光曲谱成的传说。
回答非常准确到位,那老师想问问什么“谱成”和“传说”。指名答。
谱成:写作乐曲。
传说:民间流传下来的故事。可真可假。
四、走进贝多芬
*学习第一段 走进贝多芬
老师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完后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从第一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示范朗读。指名答。
生答:时间、地点、人物。
生答:知道了贝多芬是德国的音乐家,写了很多曲子,月光曲就是他写的。
关于贝多芬,你听过他别的作品吗,还知道什么?指名答。
生答:我听过他的《欢乐颂》和《致爱丽丝》。
生答:他是伟大的音乐家,被成为“乐圣”。
生答:他失聪了还坚持创作。
没想到,同学们知道这么多啊!让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展示课件5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钢琴家,从小接受父亲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和作曲。自1792年起,他一直定居在维也纳,后� 自28岁起,他听力逐渐减弱,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他生活在奥地利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主要有交响乐九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
五、课堂总结 课后拓展
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位坚强的音乐家,在他的背后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可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给大家介绍太多。现在,老师就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同学们回去,通过书籍或者网络找找更多有关贝多芬的信息,可以有关他的故事,可以是有关他的音乐创作,可以是介绍他的生活情况,等等。我们可以利用活动课继续走进贝多芬,并请我们的音乐老师一起参加好吗?
学生雀跃回答。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啊?指名答。
说得不错!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月光曲,学习了生字词,还没有掌握的生字词同学们课下要多写几遍,并从课题着手,通过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的学习。
下课!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开门见山
播放月光曲。
同学们,还记得这首优美的曲子吗?
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过了,好听的音乐总是听不厌的,它只会让我们的耳朵更灵敏,更具欣赏力。那么你们听明白这首曲子没有啊?要听明白一首曲子,就和要读懂一篇文章一样,我们需要了解什么?(创作的背景。创作的原因。)
同学们都说到重点上了。那么月光曲是怎么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26月光曲。板书课题。
二、以读促讲 深入分析
(一)第二三自然段段
这篇课文是关于月光曲谱成的传说。这个传说的故事是怎么开始的?
展示课件6 指名答
生答:贝多芬去旅游演出,一天夜晚在河边散步,听到琴声。
生答:贝多芬晚上出去散步,听到了穷兄妹俩的对话。
课文的那个部分讲的是传说的开始?(第二、三自然段。)
全班一起把这两个自然段读一下。
贝多芬听到的琴声是怎样的?(断断续续的。)
什么是断断续续?(时断时续,琴声不连贯。)
为什么贝多芬听到琴声就停下来?
生答:因为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他好奇谁在弹自己的曲子。
贝多芬意外地听到了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他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
生答: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是什么人在谈话?
生答:一对兄妹。皮鞋匠和盲姑娘。
他们都谈了些什么?我们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男生读哥哥的话,女生读妹妹的话,老师来读旁白。
同学们读得很流利。这里兄妹俩的话都是极富感情的,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到情感的变化。
展示课件7
1、示范读:“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先生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啊!”同学们,盲姑娘在说这句话是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生答:她想听贝多芬弹琴的迫切心情。
她想听贝多芬弹琴的心情是迫切的,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注意读出她这种迫切的心情,朗读时语气要充满渴望,那么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生答:“多难弹啊”“多好啊”应该重读。
说得很准确,那么请同学来给我们试试。读得可以。再请一位同学试试,不错。全班同学一起把盲姑娘的这句话读一下。
2、妹妹这么渴望听贝多芬弹琴,哥哥听了,怎么说?
生答:“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哥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答:不可能买入场券,买不起。
哥哥心里明明知道妹妹的愿望,可是他无法为妹妹实现,心情又是怎么样?
生答:他很同情妹妹,他也希望妹妹可以去听演奏会,只是家里的条件太差,他失望,很难过。
如果你有弟弟妹妹向你提出要求,你想帮他但又做不到,你会觉得怎么样
生答:很抱歉
那请你读读哥哥的话,把对妹妹的歉意读出来。
指生读。
3、妹妹听到哥哥的话中的不安,她连忙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从妹妹的这句话,你觉得盲姑娘是个怎样的女孩?
生答:妹妹很懂事。
生答: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是个很体贴的人。
那她想听贝多芬的演奏真的是随便说说的吗?
生答:不是。
既然不是,她怎么说是随便说说?
生答:她知道哥哥难过,这是安慰哥哥的,她应该是很疼哥哥的。
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读妹妹安慰哥哥的这句话。
同学们,盲姑娘把自己的愿望轻描淡写为“随便说说”,很凄楚,包含着对音乐的热爱,更体现出她与哥哥相互体贴,手足之情让人感动。由于国情,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手足之情越来越珍贵。同学们,我们要爱自己的兄弟姐妹。
(二)第四—七自然段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走进去了,他看到了什么,他想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四到第七自然段。读完以后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可以回答,也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展示课件8
1、进了茅屋,看见了屋子里怎样的景象?
生答:茅屋里点着一只蜡烛,床前有架旧钢琴。
这说明了什么?
生答:说明家里很穷。
从哪里看出来?
生答:没有灯,只有一只蜡烛,烛光微弱。
微弱是什么意思?
生答:小而弱
在这样的环境里兄妹俩在做什么?
生答:男的在做皮鞋。弹钢琴的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清秀什么意思?
生答:美丽而不俗气。
2、贝多芬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答:他很同情穷兄妹俩,想满足盲姑娘的愿望。
生答:他想弹琴给盲姑娘听。
3、贝多芬是怎样做的?
生答:他弹了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然后又弹了一首。
就从贝多芬的这个举动,你觉得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
生答:他不仅是个伟大的音乐家,他还很有同情心,为一个素不相识的盲姑娘弹琴说明他对贫穷的人很同情。
生答:他很正直,很想帮助穷人。
4、贝多芬弹琴怎么样?课文中怎么描写的?
生答:贝多芬弹得很投入、很纯熟、很有感情。
生答:课文没有直接描写。
那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答:“盲姑娘听得入了神”,她听入迷了说明他弹得很好。
生答:“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这位同学读出了盲姑娘的话,找得很准确。
纯熟是什么意思?(技术熟练)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心情怎么样?
生答:激动、惊喜、赞美。
同学们要注意读出这种心情。指生读。全班读。
5、学生提问: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首,要再弹一首?
小组讨论。指导。指名回答。
生答: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热爱音乐。
生答:因为贝多芬同情她。
生答:因为贝多芬遇到盲姑娘就像伯牙遇到钟子期一样遇到知音。
……
肯定学生的回答。强调贝多芬对盲姑娘的同情和理解是贝多芬创作的感情基调。
(三)第八至十自然段
再弹一首,下面弹的是哪一首啦?(生:月光曲)也就是课文的高潮部分。在优美的环境中,贝多芬创作了《月光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
示范读第八自然段。
这一段意境优美,朗读时应是徐缓、抒情的基调。指导学生读,个别读,分组读。
贝多芬按起了琴键,这时月光曲诞生了。指名读第九段。这一段是如何表现月光曲的琴声的?有直接描写节奏和旋律吗?
生答:没有。通过皮鞋匠的联想表现出来的。
当琴声轻松舒缓的时候,皮鞋匠联想到什么景象?当琴声渐强发展的时候,皮鞋匠联想到什么?当琴声高昂激越的时候,皮鞋匠又联想到什么?
生答: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
皮鞋匠的联想勾勒了月光曲景象的三层变化: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起,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这些也正是月光曲的三个乐段:轻松舒缓,渐强发展,高昂激越。
展示课件9
皮鞋匠看到的都是真实的么?课文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生答:“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到……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是虚写的。
生答:“皮鞋匠看看妹妹……到……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实写 。
生答:她仿佛也看到了……是虚写。
盲姑娘的表情是皮鞋匠看到的实在事物。“她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的表情产生的联想,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到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再一次听得出了神说明贝多芬创作成功了。
同学们,不直接描写,而采用虚实结合,有什么好处?
生答:这样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等等,还能是文章更具体,形象……
补充指导。
全班朗读最后一段。展示课件12
陶醉、苏醒分别是什么意思?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文中指兄妹在美妙的琴声中回过神来。
这两个词说明什么?
生答:也说明贝多芬创作成功。
思考月光曲是怎样被记录下来的?
生答: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
为什么要飞奔?
生答:因为是即兴创作的,不赶快记下怕忘记。
哦
三、回顾课堂 布置作业
同学们,我们这一课已经学完了。我们了解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知道了他的其中一首名曲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他有一个信念:音乐应该为大众而做!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怀啊!
希望同学们课后背诵第九段,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多听听贝多芬的音乐。
四、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先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3、初步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穷苦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重点、难点:
1、要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2、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导谈话,引出关于贝多芬的相关资料及《月光曲》。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字词。
蜡烛 陌生 琴键 恬静 陶醉
记录 莱茵河 入场券
盲姑娘 霎时间 微波粼粼
注意强调:“券”的读音。
3、指名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思考: A、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兄妹弹奏曲子的?
B、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
1、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热爱音乐)
理解:在盲姑娘说这句话以后,哥哥的心情会怎样?(难过、无奈)
姑娘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什么?(真的随便说吗?)
出示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朗读对话,做到有感情朗读。
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课文过渡:贝多芬一共为盲姑娘弹了多少首曲子?当弹完第一首曲子后,盲姑娘的心情怎样?(引导找出相关句子)
请学生读盲姑娘的话,体会。“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然后盲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 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再说贝多芬曾经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穷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他很激动,也很同情穷兄妹,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四、小结: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准备: 《月光曲》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所写的事实和联想。
三、教学过程
出示课件
(一)学习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①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②有一首曲子叫《月光曲》。
③下面一段将介绍有关《月光曲》的传说。
④这是一种倒叙的开头写法。
2.练习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至结尾)。
1.这一段,可以用学生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我们以学生的问题贯穿整个段落的学习中。
(1)贝多芬为什么会给一位盲姑娘弹曲子?(我们引导学生看书,从书中找答案。)
请同学默读2、3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后,要找同学分别读这两段。怎么理解的,就怎样读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①贝多芬虽然是个音乐家,但是他并没有脱离群众。他能在演出的间歇到小镇上走一走,正是有这样的行动,才能与兄妹俩相识。
②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a.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b.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c.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可出示投影片,请学生选择。)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
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3)为什么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4)《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
请学生仔细读下面这段话,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请用“——”和“ ”分别表示出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练习朗读。
(三)老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你们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了全文,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下面,我们就带着感情,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处: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在读兄妹俩的对话时要注意,哥哥的话要带有痛楚的心情�
妹妹的话,虽然说得不在意,很轻松,但是,要把妹妹那种乖巧、懂事的意思读出来。因为妹妹懂得哥哥的心,� 这个地方要带着一种不安的心情,读得轻松一些。
第二处: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这句话,是在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后走进茅屋时说的。贝多芬被兄妹俩的对话所深深感动,他很诚恳地,心甘情愿地为兄妹俩弹琴,所以读的时候要诚恳,语调坚定、肯定,降下来。
第三处: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
因为姑娘说话时很激动,她没有想到贝多芬会来到她家,更没有想到贝多芬会给自己弹琴,所以语调要高昂一些。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就是贝多芬吧?”
第四处:她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一段是借作者的联想,记叙《月光曲》的内容,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曲子的变化。海面平静时,我们要读得舒缓些;海面上刮起大风,巨浪涌来时,要读得快些,声调高些。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练习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