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三大名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大家学过有关岳阳楼的有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有关黄鹤楼的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滕王阁的文章——《滕王阁序》。
【教学目标】
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
诵读文章,理解体会本文的语言美、音韵美、情感美及其表达方式,背诵全文。
体会作者怀才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并给予正确评价。
【教学重点】
1、找出文中重点文言知识,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誉为“永垂不朽”的“天才之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着一千古绝唱。
二、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2、整理这篇文章涉及到的历史典故。
3、了解有关滕王阁的历史传说,丰富文化知识。
4、回顾“序”的文体知识,将《兰亭集序》温习一遍。
5、试着梳理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联系作者的身世理解作者兴悲之由并将这种情感的变化和《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情感的变化进行比较。
三、作者和解题:
请学生介绍王勃的生平事迹,教师明确:
1、王勃14岁应举及第,受朝散郎。为沛王侍读时因撰写《檄英王鸡》而被逐。入蜀补虢州参军时又因擅杀官奴曹达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2、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3、解题:
(1)王勃和《滕王阁序》: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2)序:序的概念和种类
(3) 四大名楼: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有些景观因为历史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范文正公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它
四、第一环节:
朗读:第一次朗读听学生读,正字音,明句读。
第二次朗读要求体会音韵美。
第三次朗读注意体会意境美即文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教师点明文体特点及文章运用的变化多端的句式。
五、第二环节:理清思路
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之应有之义。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舍结构,则颇见为文之功底。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结构图:
第 一 段:扣“洪 府”,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 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 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 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1、通过反复朗读,领略骈文的神韵之美。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学习重点:
1、不同形式对偶句的朗读,特别是句读的切分。
2、认真朗读,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难点:
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讲解法
教具学具:
Ic课件
讲课前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课文,通读课下注释并思考下列问题。
1、叙事是哪一段?概括大意。
2、写景是哪几段?概括大意。
3、抒情是哪几段?抒发了什么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
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二、学习新课。
1、作者简介:王勃,字子安。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唐高宗在位期间,为王勃之才一叹二叹,乃至于三叹,在初唐时即被传为佳话。王勃十四岁不到就去应幽素举。应试之日,到禁卫禁场的考场,用眼四观,见全是年长的公子、束发秀才、白首童生,唯独自己还是一个孩童。当主考官点名点到王勃时,见其长衫拖地,乳臭未干,一脸稚气,心中颇有几分不快。王勃非常聪明,见状,连忙上前叩拜施礼,说:“宗师爷在上,学生龙门王勃前来参拜领教。”这几句话听者颇觉顺耳。主考官这时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王勃仗胆反讥:“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主考官笑,再戏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王勃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主考官窃喜,拊掌道:“神童,神童,果然是龙门神童,准考。”
王勃赴考高中后,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嗣后,才思泉涌,笔端升花,撰《宸游东岳颂》《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高宗见此两篇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2、 写作背景:读注释,了解本文成篇背景。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3、骈文的特点。课后短文级投影总结。
4、教师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三、巩固新课。
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字音:
翼轸 瓯越 棨戟 襜帏 潦水 骖騑 绣闼 甍 纡 睇眄 帝阍
宗悫 叨陪
教学后记:
①《唐摭言》卷五载:“王勃著《膝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
而周公意属于婿盂学土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②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膝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缯。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词义和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
2、理清全文的思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词义和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文章思路。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具学具:
Ic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
二、理顺文章思路。
1、第一段。
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先写历史悠久,再写地域广阔,写地理位置的重要,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引出参加宴会的众多杰出人物,还有一个“童子无知”的“我”。
此段为叙事。
2、第二段。
前往滕王阁处观景及登临时见到的自然景观。
3、第三段。
在滕王阁上俯视所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4、小结二、三段。
这两段为写景。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并阅读前三段,巩固字词及句式。
5、后四段作者抒情,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怀才不遇。
第四段,状宴会之盛况——述“兴悲”之情怀
第五段,写作者的人生看法和人生态度。
第六、七段,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6、阅读后四段,积累字词,掌握典故。
三、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布置作业。
背诵二三段。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1、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2、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3、状宴会之盛况——述“兴悲”之情怀。
4、写作者的人生看法和人生态度。
5、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教学后记:
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
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滕王阁》诗。
2、准确记住名句,切实理解成语典故。
3、用典的作用。
教学重点:
用典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滕王阁》诗。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具学具:
IC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检查背诵二、三段。
二、学习新知识。
1、阅读《滕王阁诗》,背诵《滕王阁诗》。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弟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渡过几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
(1)对这首诗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A
A、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出滕王阁的现状,依然歌舞不休。
B、三四两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的《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这两句写出了阁之高之静。
C、第五句写阁外景象,天空中自由自在的白云倒影在潭水中,天天悠然漂浮。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说:物象更换,斗转星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空自奔流。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对滕王阁分层描述,最后一句
以议论作结。
B.第二联对仗极为工稳自然,毫无斧凿之痕。
C.最后一句以写景作结,与李白敌视“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抑郁但不消沉。
2、本课应掌握的成语。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钟鸣鼎食
高朋满座 龙飞凤舞 逸兴遄飞
萍水相逢 投笔从戎 长风破浪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注意:龙飞凤舞
3、用典的作用。
加强论证 抒情含蓄(以古比今、借古写怀) 内容充实 联想丰富 语言简练 风格典雅。
三、课堂练习。
1、对对联:冯唐白首 老当益壮 司马青衫 穷且益坚
俨骖騑蟾宫折桂 御舸舰蓬莱访仙
2、用一副对联概括课文内容(可以选择某一方面)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课内练习。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1、《滕王阁》
2、成语
3、用典的作用
教学后记:
1、作者的人生道路与文章主旨有密切关系,“知人论世”对理解作品内容不无益处。除课文注释外,补充介绍下列知识:王勃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曾为沛王府修撰,为沛王李贤侍读时因撰《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入蜀后补虢州参军时又因擅杀官奴曹达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作者经历的介绍有助于提高自读效率,帮助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典故及作者的“牢骚”。
2、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设计
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P271,文汇出版社)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洋溢文言气息的获得了高考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是:"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千古名;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
1.关于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在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习课文
1.梳通文句,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①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②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③写欢娱宴游引发的的人生感慨。④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2.重点突破--学会"精加工"。
①教师示范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
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多层渲染,以壮文气。图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变迁)
"雄州雾列""星分翼轸。"(空间地势)"台隍"一句
"俊彩星驰""物华天宝。"(人物之盛)"宾主"一句
"都督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
(解说:教师精当的分析为学生的思维运作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操作图式。当然,这应该建立在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初步感知文章后,必须对文章进行精加工--对文句的内在思路和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求真正理解背诵。)
②学生归纳其余各段,边理解边背诵。
第一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并写周围秋景之美。
"潦水尽"二语写秋景;"俨骖马非"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二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三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解说: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种种困难。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精加工",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环节。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课时
一、设计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解说:本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目的在于迅速切入本节课核心内容。一般而言,以简明赅要为上。)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乎""云而"九个字),还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1段看其对偶关系: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做"当句对"。
2.对偶句仿写练习
①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②教师根据课文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见秋水之浩淼;
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
(对句:都督宴上,盛友如云;望长天之明彻;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解说:练习材料课文,使学生有本可依;不照搬原文,又促使学生必须动脑思考。三个句子,句式各异,基本涵盖课文中的主要句式。)
③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语句编制"对偶句"。(解说:此举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意构思。应该在两方面要求学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平仄上的工整。)
3."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宝天华,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语句多多,不一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
(解说:警句的难度较大,学生除了应该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以外,还需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准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只对课文进行分析而不要求学生一一仿写。但教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警句"的特点和作用,并且能体会到"警句"的蕴意。可以鼓励学生在中尝试创造一二。)
三、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直至烂熟于心。
2.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一段有一个完整主旨的文字。
(解说:整体思路的把握是深入理解的前提,尤其是教授有语言障碍的骈文更要重视这一环节。这一板书简明显示了课文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其中对第1段做了详尽的分析。有点有面,有详有略。)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之所
2、 。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3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4、 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总结归纳法
2、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3、 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
1 、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3、“居卑位而有为”的蓬勃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
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2、辩析“故、尽、属、即”等多义词的词义。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2、指导学生背诵2——5段。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二、解读《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高高的滕王阁正对着江心小洲,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阁内画栋珠帘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悠闲的白云,深潭(指江)的影子,不知经过了多少春秋。滕王死去了,可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
三、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他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他前往交趾省亲,途径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客上欢宴群僚和宾客。他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客序》。两个月后,他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四、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 “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 “三三式”; “一四式”; “二二二式”; “二四式”; “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 “二一四式”; “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五、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3、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感叹盛宴难再。
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两题。
高二语文新课标学案备课人:孟华使用时间: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
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王勃才气从中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才华,路过洪州,参加滕王阁重阳宴会时,才能顷刻而就,文不加点,写下在唐代已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二。解题及作者: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王勃(649~676年),文学家。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他和、、并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
三。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与预习:
1.断句品韵:
a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
(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一五式”;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二四式”;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三四式”;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二一四式”;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三二式”;
(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六。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二)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故:旧
2.地接衡庐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高:尊贵
(三)简析第一段:
问题: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找出原文中的句子)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找出原文中的句子)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
讨论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
小结:
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二三段:
(一)典故理解:(找出第二段的典故)
(二)补充注释:
1.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彩彻区明彻:普照
3.雁阵惊寒惊:被?惊扰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间。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三)分析第二部分:
问题: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
背诵2~3段。
二、分析4~5段。
(一).分析第四五段:
补充注释:
1.四美具具:具有,都有。2.而难并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中:最高处。4.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兴:兴致。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屈:被?贬谪。8.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三)分析第五段内容: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
5.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问题: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五)背诵这两段。
第三课时
一。分析六、七段:
(一)讲解典故,了解内容。(略)
(二)补充注释:
1.一介书生介:个
2.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怀:心思。4.奉晨昏于万里奉:侍奉。
5.接孟氏之芳邻接:结交。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胜:美好。再:第二次。
7.兰亭已矣已:过去。8.奉承恩于伟饯于:在。
9.是所望于群公是:这。于:对。10.敢竭鄙怀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三)分析内容: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
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
6.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二.讨论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结合文中诗句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哪些感情?)
三.本文骈俪句式有何特点?
四.语言揣摩(鉴赏名句)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评析: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翻译):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评析:
三。写作特点:
1.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
2.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情。
3.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
4.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5.善用借代、通感、夸张、婉曲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饶有滋味。
一、 教学目标设计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 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 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 教学方法设计
1. 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 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 教材处理设计: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 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 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
(一) 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 整体感知
1、 利用网络预习
(1)同学们利用网络都搜集到了哪些关于《滕王阁序》的信息?(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激起学生的表现欲,为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打下基础。)
(2)《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如何?
(3)《滕》成为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原因何在?(意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而在后面的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同时还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
(4)美文不可不读,请同学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享受声韵辞彩之美,享受滕王阁的美景。(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美文,感受美的熏陶)
2、提出本节课教学重点:
《滕》能成为千古绝唱,看来原因颇多,但是短短的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来分析,因此这节课就先从《滕》的景美入手,来欣赏品味滕王阁的美景。
(三) 欣赏品味
1、都督阎公闻报:“星分翼轸,地接衡芦”之句时,为什么要沉吟不语?(此问在于让学生对本文写景有个初步感知:明朗开阔)
2、对滕王阁景物描写都在那几个自然段?赏析二三两段。
(1)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2)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
(3)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可以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此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训练学生的筛选和重组信息的能力,同时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读者与作者感情上达到一种共鸣,感受文章的景美。)
3、重点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句。(欣赏名句时可根据课堂具体事情,调节欣赏诗句的顺序)
问题设置:
(1)“落霞”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呢?你能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述么?没有“与”“共”是否更好些,更合理?把“落霞”句与《马射赋》中的“落花”句比较。(此处问题同学可以讨论研究,改写,比较,受到学生的感染,老师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幅“落霞”图。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景美特点之一:上下混成之美)
(2)“渔舟”句:写的是一道什么风景?写的是眼前之景么?(展开想象,联系地理知识,得出结论,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体现本文精美特点之二:虚实相衬之美。)
(3)“潦水”句:(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句写出了景美之三:色彩变化之美。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色彩变化的诗句,如: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青雀黄龙之舳,彩彻区名。)
(4)这两段景物描写中还有一个特点:远近变化之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实例,分析哪里是近景,哪里是中景,哪里是远景) 由此可见,王勃写景颇具特色,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写山水,体现一定的美学特征。
4、小结:
第二三段都写了什么景? 体现什么特点? (运用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对本文的景美特点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四)总结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
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新修滕王阁记》)(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二三段。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改写成一小段散文,体会《滕王阁序》的山川美景,发贴在学校的bbs上。(这可以说是完成发展等级的一个目标)
五、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景美:明朗开阔
上下浑成之美
虚实相衬之美
色彩变化之美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课文。
1、作者:见课下注释①。教师补充: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2、写作背景:见课下注释①。教师补充:《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二、通读全文。
1、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看注释,粗通文意。
3、集体齐读课文。要求:分段读,师个别指导正音,节奏校正。
明确: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少数七字句。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模式:
(1)、孟学士/词宗;访风景/崇阿。
(2)、临/子之长洲;穷/屿之萦回。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3)、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4)、都督/阎公/之雅望。
4、熟读课文。
三、作业:背诵课文2~~5段。
浙江省江山中学教科所 郑逸农
导标显示屏幕
1. 学习掌握有关作家作品和文体知识,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2. 积累掌握故、尽、属、即、胜、数、舛、幸、且、矣等实词虚词的多义用法;
3. 背诵课文名段并积累有关成语典故和名言警句知识。
导学点拨窗口
【探海导航】
《滕王阁序》是骈文的优秀篇章,学习时要抓住文体特点。本文用典多,文辞简奥,给诵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要仔细阅读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地方,可以查找有关词典资料以加深理解。学习中,要充分利用本文句式对偶、音韵和谐、辞采华美等特点,加强理解和诵读。诵读时,除了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还要像读诗词那样,注意每个句子节奏的划分。文意的理解重点要注意第五段所运用的几个典故的含义和作用。实词的理解,也可以利用句式特点加以体会。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句式对偶(正对),词义相近。“时”与“序”是同义词,即“时序”之意;“维”与“属”是同义词,即“在、是”之意。虚词的理解要注意其在结构和抒情上所起的作用。总之,对骈文句式的理解,是学习的关键,可结合跟踪试题的练习强化这方面的知识和记忆。
【思路结构】
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之应有之义。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舍结构,则颇见为文之功底。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结构图:
第 一 段:扣“洪 府”,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 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 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 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疑难指津】
·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 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本文骈俪句式有何特点?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为:“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语言揣摩】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
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名题讲析】
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1-3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1.“一楼何奇”中的“楼”具体指的应该是( )
A.鹳鹊楼 B.岳阳楼 C.滕王阁 D.黄鹤楼
解析:本对联用典较多,且多为文史典故,好在我们学过四楼的有关作品。其中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本题考查对对联中有效信息的把握能力,上联“杜少陵……三过必醉”写有关岳阳楼的史实传说,下联“洞庭湖……东道崖疆”盛绘岳阳楼的山川形盛。尤其是范希文、滕子京两个人名及“南极潇湘,北通巫峡”的描绘在中学学习《岳阳楼记》时接触过,据此断定为岳阳楼。 答案:B
2.“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的是 ( )
A.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说到的“千”、“一”。
B.王勃在《滕王阁序》诗中说到的“老”、“穷”。
C.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说的“忧”、“乐”。
D.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提到的“愁”、“愈”。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范仲淹,字希文,又由《岳阳楼记》一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两字关情”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的“忧”、“乐”。鹳鹊楼、滕王阁、黄鹤楼没有影响如此深远的两字。答案:C
3.这副对联的内容丰富,归纳上下联的主要意思正确的应该是 ( )
A.上联写楼的史实,下联写作者的感慨。
B.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位置。
C。上联写楼的传说,下联写湖光景色。
D.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风景大观和作者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把握。综观全联,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湖庭风景及作者感慨,即此地人杰地灵,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意。A中少言“传说”及“景观”,B中没谈下联中作者感慨;C中缺“史实”及“感慨”等内容。
【风景剪辑】
风景1:
①《唐摭言》卷五载:“王勃著《膝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周公意属于婿盂学土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②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膝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缯。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风景2: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黄鹤楼在武汉长江边的蛇山上,隔江遥对龟山。始建于公元223年,传费文伟于此驾鹤成仙而得名。此楼屡建屡废,现楼高51.4米,共五层,古色古香。诗文以催颢的《黄鹤楼》诗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最为著名。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洞庭湖边,遥对湖心岛君山。原为三国吴将鲁肃的阅兵台。亦屡有兴废。现楼高19.72米,共三层。诗文以杜甫的《登岳阳楼》诗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最为著名。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历代屡有兴废。为三大名楼之首,现楼高25米,为明三暗五层结构。诗文以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最著名。
【跟踪试题】
一。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 的一组是:
A.翼轸(zhen) 骖(can)騑 睇眄(mian) 捧袂(mei)
B.瓯(ou)越 潦(liao)水 簪(zhan)笏 桑梓(zi)
C.台隍(huan) 舸(ge)舰 帝阍(hun) 叨(dao)陪
D.懿(yi)范 彭蠡(ni) 虢(guo)州 遄(chang)飞
2. 下列几组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物华天宝 钟明鼎食 老当益壮 高山流水
B.人杰地灵 鱼舟唱晚 穷且益坚 清云之志
C.千里逢迎 天高地迥 桑榆非晚 白首之心
D.高朋满座 萍水相逢 一介书生 俊采星弛
3. 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③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④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A.①句与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不同。
B.①句与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相同。
4. 下列各组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六国灭亡之故事
B.都督阎公之雅望/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C.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谏太宗十思疏》
二。 填空题
5. 江南三大名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唐四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字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文集存世。
6. 默写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试题】
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 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7.下列各组加点词语含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潦水尽/宾主尽东南之美/满城尽带黄金甲
C、即冈峦之体势/胡天八月即飞雪/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穷岛屿之萦回/穷且益坚/觉宇宙之无穷
8、找出与例句对偶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
例:披绣闼,俯雕甍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9、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着的一项是: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
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
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
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
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10.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四。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1-14题:
黄鹤楼记 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宠苁,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①、东阳八咏②,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史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③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④之芳尘。乃喟然曰⑤:“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注)①濑乡九柱:指位于懒乡的老子祠,故址在今河南鹿邑。柱,屋柱,代指屋宇。九,泛指多数。②东阳八咏:指南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太守时所建八咏楼。楼原名元畅楼,沈约有《登台望秋月》等诗八首,称八咏诗,故称。③仲宣:汉文学家王粲(177—217),善诗赋。所作《登楼赋》颇有名。④叔伟:荀叔伟,曾于黄鹤楼上见到仙人驾鹤而至。⑤“乃喟然曰”五句:传说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鹤乃飞鸣作人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11.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遂以名楼---于是就用这件事来给楼命名
B.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也是荆吴一带最美好的风景。
C.下车而乱绳皆理---从车上一下来就先整理混乱的绳子。
D.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游玩和集宴一定都在这里。
12.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点明黄鹤楼所在的位置在城的西南角。
B.“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宠苁”是刻划黄鹤楼的整体形象,着重突出了楼高。
C.“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用典说明黄鹤楼可代替这些楼以观景集仙。
D.“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指来往的过客行人都在这里经过停留。
13.下列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②月孟夏,日庚寅
A.“井邑”即有“闾阎”之意,“孟夏”指夏季的第一个月。
B.“井邑”即有“舸舰”之意,“孟夏”指夏季的第二个月。
C.“坐窥”是讲抬眼看市容,“日庚寅”是用干支纪日。
D.“俯拍云烟”可见楼之高,“日庚寅”是指当时天气良好。
14.对本文的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景,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有虚有实。
B.“荆吴形胜”一句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极为简明扼要而又极有分量的概括。
C.第二段点出曾在黄鹤楼活动的历史人物,表达了历史的苍桑感。
D.本文取材得当,层次分明,有掌故,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情辞并茂。
【创新试题】
五。阅读下面三首唐诗,完成15-16题。
滕 王 阁 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黄 鹤 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 岳 阳 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15. 从上述三首诗中各找出一句与“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同属主谓结构的对偶句:
王诗:
崔诗:
杜诗:
16.理解三诗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要简述理由):
① 从诗的格律形式来看,三诗有何共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从诗的立意内容来看,哪两首更为接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从诗的主题来看,哪一首更切近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你比较喜欢哪一首,理由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C 4.A 5.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子安、《王子安集》 6.略 7.C 8.D(动宾结构) 9.D(虚实结合) 10 .B(无恨主之意)
11. C(刚上任就治理得好) 12.D(只指穆公) 13.A 14.C
15.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16.①三首都是律诗。八句四联,双句末尾押韵。②王诗和崔诗更为接近。因为都表达出了物是人亡、繁华不再的感慨。③杜诗更接近现实。写出了自己的贫病交加和国家战乱的忧患。④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方法:
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材处理: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教师引入: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少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初通文意,力争有所印象。
2、初步理解,打好导读教学的基础。
A、知文体:
从写作目的看,《滕王阁序》是一篇序。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从行文特点来看,《滕王阁序》又是一篇骈体文。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B、知背景、作者: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历代屡有兴废。为三大名楼之首,现楼高25米,为明三暗五层结构。诗文以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最著名。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C、再读课文,力求读准::
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D、知结构: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三、布置学生活动:根据上述思路,熟读和背诵全文,并依据注释先自译课文(课后继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滕》能成为千古绝唱,原因颇多,但王勃当时年轻气盛,才思敏捷,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插入故事:《唐摭言卷五》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
‘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品味该文的优美之处。
二、欣赏品味第一段:
(一) 指名学生先自译第一段:
参考译文:
这里是过去的豫章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洪州城,房屋象雾一般罗列,英俊的人才,象繁星一样的活跃。城池座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荚俊之才。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象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刀光剑影,如紫电、如清霜。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二)品味思路:
1、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2、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
3、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
4、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
5、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
6、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总之,(板书)第一段:扣“洪 府”: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三)学生探究: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三、欣赏品味第二三段:
(一)检测翻译情况
1、先指名学生翻译。
2、教师明确:
参考译文:
时当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
披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边。
(二)品味思路:
1、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板书)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
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三)学生探究: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②远近错落之美;③上下浑成之美;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四、欣赏品味第四五段:
(一)检测翻译情况:
1、学生自译
2、教师明确、巩固:
参考译文:
放眼远望,胸襟刚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立即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象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象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良展美景,尝心乐事)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明白了兴衰贵贱都由命中注定。西望长安,东指吴会,南方的陆地已到尽头,大海深不可测,北方的北斗星多么遥远,天柱高不可攀。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的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安于贫贱,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羊角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二)品味思路:
分析第四段思路:
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
7、第七句:是虚写,言
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11、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分析第五段思路: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老当益壮……志。”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酌贪泉……犹欢。”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成自己坚定的意志。
5、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总之,(板书)第四、五段:扣“饯”:
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三)学生探究:
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五、课后活动:根据上述思路,继续巩固背诵效果。
第三课时
一、分析六、七段:
(一)检测翻译情况:
1、学生自译;
2、教师明确,巩固效果:
参考译文: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羡慕宗懿那种“乘长风破万里粮”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如今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称不上谢家的“宝树”,但是能和贤德之士相交往。不久我将见到父亲,聆听他的教诲。今天我饶幸地奉陪各位长者,高兴地登上龙门。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就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呵!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兰亭宴集已为陈迹,石崇的梓泽也变成了废墟。承蒙这个宴会的恩赐,让我临别时作了这一篇序文,至于登高作赋,这只有指望在座诸公了。我只是冒昧地尽我微薄的心意,作了短短的引言。在座诸位都按各自分到的韵字赋诗,我已写成了四韵八句。请在座诸位施展潘岳,陆机一样的才笔,各自谱写瑰丽的诗篇吧!
(二)品味、探究: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第二句。
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6、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总之(板书)第六、七段:扣“别”:
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二、小结全文内容:
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三、归纳写作特点:
1、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
2、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情。
3、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
4、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5、善用借代、通感、夸张、婉曲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饶有滋味。
四、名句揣摩 :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运用:
(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
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
(翻译)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
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五、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
“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
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
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
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 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六、本文骈俪句式有何特点?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字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
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为:“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教学目标:
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四、背诵课文。
学习要点: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一.导语(幻灯片展示中国四大名楼)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
……
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崔颢《黄鹤楼》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王勃、《滕王阁序》写作背景介绍:(幻灯片展示)
作者简介(学生回顾曾观看过的《唐之韵》)
说到王勃,我们就会想起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论者所欣赏。
三、初读奇文
1、听(多媒体视频朗读)
听课文朗读,找出生字,看注释注音。
2、读(补充:诵读指导——幻灯片展示)
自读课文,看注释,粗通文意
本文是骈文,基本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有少数七字。
四字句的停顿只有一种模式:二二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
(1)孟学士/之词宗(2)临/帝子之长洲
(3)钟鸣/鼎食/之家(4)气凌/彭泽之樽
(5)扶/凌云/而自惜
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2)宾主/尽/东南之美
(3)秋水/共长天/一色(4)都督/阎公/之雅望
3、测(幻灯片展示)
做字词辨析训练。(学生都参与并轮流回答)
(一)判断词语注音、释义正错
1、襟()三江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
2、躬逢胜饯()宴会
3、鹤汀()水边平地
4、凫()渚凫:野鸭
5、川泽纡()迂回曲折
6、孤鹜()纵横奔驰,动词
7、迥()远
8、南溟()海
9、胜筵()古代席地而坐时铺的席子
10、梓()泽梓树,与“桑”相连,借指故乡
(二)通假字
俨骖腓于上路通“严”,整治。
云销雨霁通“消”,消散。
所赖君子见机通“几”,预兆。
(三)古今异义
穷且益坚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穷困
等终军之弱冠古义:二十岁今义:无此意
盛宴难再古义:第二次今义:相当于“又”
孟学士之词宗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四)词类b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以为襟、为带
雄州雾列名词作状语,像雾那样
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流星那样
川泽纡其骇瞩意动,对感到惊骇
屈贾谊于长沙使动,使屈居
窜梁鸿于海曲使动,使窜逃
宾主尽东南之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四、作业。
再读全文,并背诵《滕王阁诗》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理清思路
2、重点段落鉴赏
一、再读奇文
方式:集体齐读课文
注意:诵读的节奏和语气准确(回顾:诵读指导)
步骤:集体齐读
二、讨论与点拨: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幻灯片展示)
1、明确: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风貌,引出与会人物。
第二部分(2-3):三秋时节,滕王阁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6-7):叹知己难遇,胜宴难再。
2、第2、3段描写了哪些内容?(讨论后明确)
第二段:滕王阁在山水形胜之地。
第三段:登高所见——人烟之胜(富庶祥和)
自然之景(雨后景色—高潮)
生活之乐及自然情景
三、阅读与鉴赏(幻灯片展示优美图片)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美景。(当堂朗读)
评:注意意境和谐美,想象要自然生动,色彩要明丽。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
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2、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阅读下面三句子说说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自由发表)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与朱元思书》)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马射赋》)
四、作业
1、书面表达:把你最欣赏的一两句话写成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思考:怎样看待4、5两段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1、鉴赏四-五段
2、归纳总结骈文的特点及本文特点
一、回顾旧课:
抽背2-3段。
二、三读奇文
1、高声朗读四、五段,体会作者情感。
2、讨论:这两段写了哪些内容
(同桌讨论后教师幻灯片展示)
第四段:写宴会盛况——管弦之胜,歌声之美和宴会豪华,人物高雅
兴尽悲来——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反村人之渺小)
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路
第五段:言自己虽时运不济,但因之自勉,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三、鉴赏与拓展:(分组讨论,推举佳作)
1、怎样看待王勃的思想感情?
师小结:联系际遇。不遇之悲,是对社会(“盛世”)现实的控诉和揭露。既表现出嗟悲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又表示自己壮怀白首不移。
失意的悲哀——对时代的抨击;
写积极的壮怀——表现出一种用世的乐观。
2、人生难免失意,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遭逢过失意,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你如何评价?如何选择?(目的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四、讨论与点拨
归纳骈文有何特点?有什么缺点?(分组讨论,推选回答)
从六朝到初唐,骈文统治了文坛,其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意藻辞和用典。
注重形式,排比事典,使人难以理解。如本文为硬凑四六对句,把杨得意缩为杨意,徐孺子略为徐孺,早被前人指为荒谬。但对本文来说白玉微瑕,文中对现实人生的感受认识,是骈文僵化凝固的形式无法束缚住的,作者如同戴着镣铐跳舞,在束缚中表现自己高超的技巧。
五、小结与巩固(幻灯片展示)
1、韩愈曾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则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朗读全文,再次体会文章的优美动人之处。并思考本文写作的特点。
(句式错落,节奏分明/骈俪藻饰,辞系华美/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2、仿照课文中句式,写对偶句
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见秋水之浩淼————————
学生意见汇总:A都督宴上,胜友如云
B望长天之明彻/望高阁之巍峨
六、课后作业
1、找一下,文中运用了哪些典故、哪些成语?并积累。
2、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设计说明]
本文被选入鲁人版第四册“感受艺术之美”单元。所以教学设计重在让学生理解本文情感的基础上,品味作品的优美语言。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本教学设计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教读活动、析读活动、品读活动、听读活动及说读活动等不同的朗读活动形式,使这节课充满琅琅读书声,从而在美读中鉴赏了骈文之美。
不要求学生看有关的参考资料,以免“先入为主”,在名家的分析面前丧失了自我阅读的勇气和信心。“我思故我在”,相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王勃作序后,又有王仲舒作记,王绪作赋,历史上称为“三王文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骈体文的特点。
2、掌握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以及善于将典故与眼前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和积累下列文言词语“故、尽、属、即、且、矣”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
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2、熟练背诵2~5段。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要有远大抱负和人生使命感;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笑对人生,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2、辩析“故、尽、属、即”等多义词的词义。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2、指导学生背诵2~5段。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文章属骈文,名式整齐,便于诵读。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不断培养他们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2、点拨、归类法(如解读词语时,多以练习形式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点拨总结,以巩固旧知,积累新知)。
3、讨论法(对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如作者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感、融情于景的特点可通过师生讨论寻找解决途径。)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同学们一定耳熟吧。这历咏不衰的名句出自何处呢?(学生回答)是的,它出自古今传诵的骈文名篇《滕王阁序》,更是出自少有才名的王勃之口。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滕王阁序》,深刻感受一下他十足的文学才情。
二、解题:
1、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离,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径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客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客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三、诵读,疏通。
1、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译。
2、教师讲解。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提问: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思考后,明确: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第二部分(第2、3段):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第三部分(第4、5段):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第四部分(第6、7段):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具体研习文章第一部分(第1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1段。
2、提问: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写名称的沿革,兼顾历史与现实,道出历史的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由天及地,写界域的广大,可见辖境的辽阔。“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具体写地理位置,写出了地势之宏伟。
3、提问:从“物华天宝”到“宾主尽东南之美”几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龙光射牛斗之墟”一句呼应“星分翼轸”;“徐孺下陈蕃之榻”一句为当时“洪都”人才的出场作铺垫)。“雄州雾列”四句将地势与人才两方面交叉在一起写。(“雄州雾列”写地,是“星分”四句的补充;“俊采星驰”写人,是“物华”四句的发挥。“台隍”一句复说“星分”四句,“宾主”一句补充“物华”四句,并为引出后文作铺垫。)
4、提问:作者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5、提问: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即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板书:洪州地势,宴会宾主
历史久远
界域之大
物产丰富
人才俊美
6、提问:学生依据板书试背课文。
六、具体研习文章第二部分(第2、3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2、3段。
2、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写滕王阁的壮丽及其周围的风光。
明确:“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点明时令,紧扣题中“秋日”。“潦水”二句抓住“秋水”“秋色”写秋景。“俨骖騑”以下四句叙写来阁过程,来宾驾著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层峦耸翠”以下八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指出阁在山水形胜之地。“披绣闼”以下写登临所见:“山原”两句,写山川之美;“闾阎”以下四句写人烟之盛、富庶祥和的气象;“云销”四句写自然景物;“渔舟”以下四句收束前文,写生活之乐与候鸟之歌。
3、学生先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滕王阁的宏伟构筑及周围美丽秋景的句子。然后讨论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本部分作者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旷远,市井的繁华,舟楫的众多,点缀以渔歌、雁声,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潦水尽而寒潭清”,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4、学生仔细品味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选景象的特点及所描写的意境的特色,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注意语言要有文采。
5、学生朗读或试背第二部分。
山水秋景
板书:阁周风光,自然人文
宏伟构筑
人烟兴盛
七、具体研习文章的第三部分(第4、5段)。
1、教师范背第4、5段。
2、提问:本部分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后,明确:本部分写由欢乐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遥襟甫畅”以下八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管弦之盛,歌声之美,人才之多。“四美具,二难并”之后于诗酒歌管之中,忽发深沉的感伤。“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句。表露出对人生短暂和功业未就的作感以及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即直抒内心深层的伤感。而“望长安于日下”以下十句,则联系个人身世,以直抒的方式吐露内心深层的孤独感。其中即包含其父被贬交趾之痛,又有个人宦途失意之悲。“嗟乎”发端,转为更强烈的抒情。“时运不齐”以下十句,引用四个典故,借以自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老当益壮”之后引典,全力抒写壮志决不因老迈困顿而稍有变易,透露出乐观向上的伟大情怀。
板书:宴会盛况,人生感慨
宴会欢娱(喜悦)
人生感叹(悲伤)
壮志不易(乐观)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解。
点拨:要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不在挫折面前折腰,而要笑傲困难,树立战而胜之的勇气,把自己培养成能看到事业未来有的胆识者。
4、学生试背本部分课文。
八、具体研习文章第四部分(第6、7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6、7段。
2、提问:文章最后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思考后,明确:第6段由个人遭际写到途经滕王阁,有幸参加宴会,自当应命为诗。第7段写自己对主人的知遇之恩表示感谢,对本次盛大的宴会表示依恋。
3、学生讨论:文章前后是如何照应的,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前后有两处照应:一是宴会开始照应宴会结束;二是作者自己以谦词入场照应谦词退场。这样写首尾联贯,一气呵成,无懈可击。
4、学生试背最后两段。
二、王勃的诗篇(选三)
(一)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高高的滕王阁正对着江心小洲,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阁内画栋珠帘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悠闲的白云,深潭(指江)的影子,不知经过了多少春秋。滕王死去了,可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
(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三) 山 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之所
2. 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3.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4. 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总结归纳法
2、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3、 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
1 、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3、“居卑位而有为”的蓬勃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
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2、辩析“故、尽、属、即”等多义词的词义。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2、指导学生背诵2——5段。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二、解读《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高高的滕王阁正对着江心小洲,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阁内画栋珠帘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悠闲的白云,深潭(指江)的影子,不知经过了多少春秋。滕王死去了,可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
三、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径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客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客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四、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
①四字句的读法有 “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 “三三式”; “一四式”; “二二二式”; “二四式”; “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 “二一四式”; “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五、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3.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两题。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背诵全文。
2.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
3.体会作者怀才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 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一、知识背景介绍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介绍作者
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
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
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王勃的一生,首先叹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3、作序的背景
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适逢九月重阳之日,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人重修了名楼滕王阁,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
王勃面临那“群贤毕集”的场面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当时,他孤身作客,内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压抑而难以兴奋,如果能够让他一吐胸怀,或许他会欣然命笔的。
二、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三、 通读全文。
1、 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 看注释,粗通文意。
3、 集体齐读课文。
明确: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少数七字句。
①四字句的读法有 “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 “三三式”; “一四式”; “二二二式”; “二四式”; “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 “二一四式”; “二三二式”;“二二三式”。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模式:
(1)、孟学士/词宗;访风景/崇阿。
(2)、临/子之长洲;穷/屿之萦回。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3)、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4)、都督/阎公/之雅望。
4、 熟读课文。
四、整体把握全文框架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 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扣“洪 府”)
第二部分(2):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扣“秋日登阁”)
第三部分(3—4):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扣“饯”)
第四部分(5):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扣“别”)
详细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
\'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
\'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
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多层渲染,以壮文气。图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古今变迁)
\'雄州雾列\'\'星分翼轸。\'(空间地势)\'台隍\'一句
\'俊彩星驰\'\'物华天宝。\'(人物之盛)\'宾主\'一句
\'都督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
第二部分:。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潦水尽\'二语写秋景;
\'俨骖马非\'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
\'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
\'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
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
\'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
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
“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杨意” “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解说: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种种困难。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精加工\',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环节。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
五、赏析情感
1、溢美之辞是本文的一个幌子
在那样的场合,王勃是不可能提起笔来就大发其牢骚的,既有失身份,也不得众宾爱悦。“人情练达即文章”,王勃的前半篇文章主要目的是为了应景,说白一点,就是让大家高兴。阎某人重修滕王阁,至少是为了说明当时的洪州物阜民丰、太平乐业的政治,而集会群英,自然是一种标榜。王勃清楚地了解这种心理,就在文章中大下溢美之辞。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景象映入我们的眼帘。
“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腾蛟起凤”
——面对人才辈出,贤士如云的洪州,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百姓乐业,天清气净的风俗画卷。
2、对失意人生的悲叹是文章的本质
文章的原题是《秋日登洪州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在自己的锦绣文章的关键之处用“遥襟甫畅,逸兴遄飞”一语转入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绘中来。
a 、 宇宙没有穷尽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据说,王勃曾撰《周易发挥》五卷,对历算尤其精通,曾作《大唐千岁历》。这两个句子表明他深受术数之学的影响,从而造成他内心的悲凉 。
b 、 人生难免失意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孤独无依中的悲凉心境彻底透露出来。举目无亲,无人理解,这种感受岂止一天两天?
c、 壮志难酬的痛苦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
——两句话说尽了壮志难酬的痛苦。
他一方面只能为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的不得志而叹息,
另一方面,又只能以孟尝、阮籍自慰,或者把自己比作涸辙之鱼以强作乐观开朗,或者以“酌贪泉”而仍然能够保持纯正本色来自勉。这是多么无奈和痛苦啊!
不仅如此,他还要把自己的痛苦隐得更深,带着满脸欢笑说自己“喜托龙门”,说阎某人是自己的知音,“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作序,可谓曲尽衷肠。
六、赏析语言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七、赏析特色
1、 工整的对偶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
2、 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 运用典故,简练含蓄(找一下,文中运用了哪些典故)。
加强论证,叙事抒情,而运用的手法却有所不同。有明用,有暗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使课文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加强了文章表达效果。
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⑤“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⑥“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
⑦“终军”→表示请缨无路
⑧“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⑨“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 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方法:
1. 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 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材处理: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 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 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教师引入: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少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初通文意,力争有所印象。
2、初步理解,打好导读教学的基础。
A、知文体:
从写作目的看,《滕王阁序》是一篇序。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从行文特点来看,《滕王阁序》又是一篇骈体文。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B、知背景、作者: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历代屡有兴废。为三大名楼之首,现楼高25米,为明三暗五层结构。诗文以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最著名。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C、再读课文,力求读准::
①四字句的读法有 “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 “三三式”; “一四式”; “二二二式”; “二四式”; “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 “二一四式”; “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D、知结构: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滕》能成为千古绝唱,原因颇多,但王勃当时年轻气盛,才思敏捷,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插入故事:《唐摭言卷五》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
‘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品味该文的优美之处。
二、欣赏品味第一段:
(一) 指名学生先自译第一段:
参考译文:
这里是过去的豫章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洪州城,房屋象雾一般罗列,英俊的人才,象繁星一样的活跃。城池座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荚俊之才。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象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刀光剑影,如紫电、如清霜。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二)品味思路:
1.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2.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
3.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
4.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
5.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
6.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总之,(板书)第一段:扣“洪 府”: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三)学生探究: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三、欣赏品味第二三段:
(一)检测翻译情况
1.先指名学生翻译。
2.教师明确:
参考译文:
时当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
披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边。
(二)品味思路:
1.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 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 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板书)第二、三段: 扣“秋日登阁”:
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三)学生探究: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四、欣赏品味第四五段:
(一)检测翻译情况:
1. 学生自译
2. 教师明确、巩固:
(二)品味思路:
分析第四段思路:
1. 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 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 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 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 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 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
7. 第七句:是虚写,言
8. 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 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11.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分析第五段思路:
1. 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2. 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老当益壮……志。”
3. 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酌贪泉……犹欢。”
4. 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成自己坚定的意志。
5. 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总之,(板书)第四、五段:扣“饯”:
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三)学生探究:
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五、课后活动:根据上述思路,继续巩固背诵效果。
板书设计:
扣“饯”:
宴会胜况,人生遇合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感情基调:
悲观乐观
第三课时
一、分析六、七段:
(一)检测翻译情况:
1.学生自译;
2.教师明确,巩固效果:
(二)品味、探究: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第二句。
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6.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总之(板书)第六、七段:扣“别”:
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二、小结全文内容:
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三、归纳写作特点:
1. 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
2. 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情。
3. 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
4. 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5. 善用借代、通感、夸张、婉曲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饶有滋味。
四、名句揣摩 :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运用:
(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
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
(翻译)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
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五。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
“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
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
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
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 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板书设计:
贯穿全文的复杂情感:
抑扬升沉的情感
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
追求与痛苦
奋进与失意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第一课时
知识连接:
第一知识背景介绍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3.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4.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第二朗读指导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1)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c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c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c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
(3)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c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c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自主学习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翼轸瓯越台隍綮戟懿范襜帷
胜饯潦水俨骖騑崇阿绣闼雕甍
云销雨霁孤鹜遄飞睢园邺水
2.成语积累(请在文中找,试列举)
例如:
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自称。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
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出处是《列子?汤问》。
盛筵难再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二、交流展示(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熟悉前三段,解释黑体字词的意思。
(1)襟三江而带五湖
(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3)都督阎公之雅望
(4)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5)宾主尽东南之美
(6)序属三秋
(7)披绣闼,俯雕甍
(8)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试着整理后四段的重要文言现象(自主完成)
包括内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
第二课时
一、赏析第一部分
(一)集体朗读
(二)具体赏析(小组讨论,然后进行成果展示)
1、阅读第一段完成以下探究:
(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点拨:从古到今,由天及地再到具体地理位置)
(2)作者是如何写人才俊美的,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二、赏析第二部分
(一)齐读课文,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你最喜欢哪些句子?找出来,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二)具体赏析
1.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自主完成)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自主完成)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
三。作业:背诵二、三段。
第三课时
学习过程
一、检查背诵。二、探究与对话
一、阅读后四段,完成以下探究: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事典),有的是前人文句(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2)如何理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思想意义
二、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徐孺(rǔ)棨(qǐ)戟襜帷(wéi)星分翼轸(zhēn)
B.萦(yíng)回胜饯(jiān)涸(hé)辙钟鸣鼎(dǐng)食
C.东隅(yú)请缨(yīng)猖(chāng)狂衡阳之浦(fǔ)
D.暇(xiá)日雨霁(jì)邺(yè)水遥襟甫(fǔ)畅
2.从语音角度看,下列读音规律都相同的一组是
A逦迤伛偻扶摇B参差窈窕霹雳
C舳舻徘徊逡巡D沆砀涟漪睇眄
3.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组是
A.鹤汀凫渚睢园绿竹东隅已逝
B.落霞孤骛舸舰迷津萍水相逢
C.棨戟遥临躬逢胜饯逸兴遄飞
D.无路请缨星分翼轸青云之志
4.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穷(且)益坚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宾主尽东南(之)美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5.《滕王阁序》多处用典,表意精练含蓄,根据文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两处用典,赞美了滕王阁所在地的物华人杰。其中,“龙光”“徐孺”还是词语的减缩。
B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作者用班超投笔从戎典故暗示自己想要从军。其中,“投笔”是词语的减缩。
C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因此也找不到孟母寻找的好邻居。
D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典出《论语8226;季氏》,王勃在这里是说自己过些时候要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答案:C(“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却能在今天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
6、默写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