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8篇高二语文教案,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题目:高二语文教案:论民本
【学习目标】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今、苟、胜、就、刑、衣、王、诸、盍、几、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学习过程】
自学自导
1、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重点字词、句式,用10分钟时间做“基础扫描”。
2、讨论5分钟,解决“基础扫描”遗留的问题;尝试着用10分钟时间独立完成“基础检测”。
一、基础扫描
1、说说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①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②诛之,则不可胜诛:
③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④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⑤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⑥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⑦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⑧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⑨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辨析下列词的不同意义或用法。
⑴莫:①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②从者病,莫能兴:
⑵就:①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②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⑶诸:①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 ②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⑷者:①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②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③二者不可得兼: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二、基础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jì) 粢盛(shèng) 桀纣(zhòu)
B.所恶(wù) 走圹(kuàng) 不赡(shàn)
C.仓廪(lǐn) 孝悌(dì) 狗彘(zhì)
D.艾草(yì) 鸡豚(tún) 庠序(xiáng)
2、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积聚,储藏) B.其何能淑,载胥及溺(相互)
C.诛之,则不可胜诛(责骂) D.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埋怨)
3、下面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B.则诸侯皆为之驱 壮者散而之四方者
C.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4、下面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为丛驱爵者,r也
B.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C.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D.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下列句式结构相同的两项是( )。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
B.为丛驱爵者,r也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就、随之) 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奢侈)
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规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
7、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三、提升训练
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
2、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译文:
3、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译文:
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译文:
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译文: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理解这首词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少年柳永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礼赞的豪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品味柳永词的婉约之美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词人内心情感与外在词风形成的关联。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了解词的知识,柳永生平经历及作品特点,讲析第一首词《望海潮》。
一、课文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宋代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将西湖与西子相比可谓推陈出新,愈发显出西湖全方位的柔美姿态。而南宋还有一位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该词,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吧。
二、赏析《望海潮》:
1、齐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
2、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平。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指高官孙何。
异日图将好景:图,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3、本词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背景:这是一首投赠之作。真宗咸平末年,少年柳永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为了谒见两浙转运史孙何,而写下了这首词投赠他。
内容:词主要描绘了北宋时期杭州景象。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4、合作探究,赏析词作。
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词作极力赞扬了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百姓生活之富裕安宁。作者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等方面表现了“钱塘”的繁华。
上阕: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荣。
总体介绍:
“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钱塘自古繁华”,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
具体铺叙:
“烟柳画桥,风联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三吴都会。在街巷河桥的美丽环境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十分稠密。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东南形胜。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钱塘繁华。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竞”字很好的写出了杭州富民比奢华、斗阔气的情景。
下阕: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山的美好。“三秋桂子”照应“叠巘”,“十里荷花”照应“重湖”。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百姓的游乐。四季皆美的西湖,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祥和欢乐。(互文见义)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官员的游乐。词作最后直接赞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饰太平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华奢靡的社会现实。
5、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霜雪”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字显得比较平板,力度和气势都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一个“弄”字写出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采莲少女快乐穿梭。“嬉嬉”二字将他们的快乐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了出来。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6、词作表现手法
点染结合。先总提,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奖等手法,极力铺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二、背景导入: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城市经济之繁荣。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那么,下面我们来看本词。
三、整体感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价柳词说:“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看注释理解文意)完成课后第一题
1、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
2、文中景物给你怎样影响和联想?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就连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吟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杭州有个魅力的西湖。三面环山,碧波盈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环湖的山有许多奇峰,瞧,那一对山峰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就像俯瞰刀劈,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到仙境,向下看,真叫人心惊胆颤,这正是西湖十景里著名的“双峰插云”。在西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放鹤亭。历史著名的诗人苏轼和白居易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和白堤。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虽然末句有献媚的味道,格调显得不高,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成为作者最好的明证。
引导:结合上面的想象,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3、《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四、问题探究:
1、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比如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染,展开描写。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3、“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好景,除写湖山胜况,市井繁华,还暗送颂孙何政绩良好之意;“归去凤池夸”则暗含入朝执政之意。两句歌颂并祝福孙何任满报政于朝。
五、小结:同学们,我想这清丽的词句能打开联想、想象的思维空间。下去希望同学们多读,去感受文中优美的艺术形象。
板书:
望海潮
柳永
词的别称:“诗余”、“乐府”、“曲子词”、“长短句”
柳永:约987—1053年,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人。世称“柳屯田”。
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地理环境
历史传统
《望海潮》自然景观表现古都杭州的繁华和美丽
市井面貌
百姓生活
意思相近即可)
[自读导言]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掌握本文叙述、议论和抒情巧妙结合的写作特点。
3.背诵全文,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解说]
1.本文是一篇书序,而要被作序的书是因宴集赋诗结集而成,因而这篇序言并没有像一般书序那样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书的内容和特点的介绍上,而是把笔力集中在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上,所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关键。又因为本文有一定的消极色彩,所以教学中必须正面引导学生认识在作者深沉的感叹中的积极情绪。这是全文学习的难点。
2.两晋时期,骈丽藻饰之风盛行,而本文作者却以这种朴素自然的散句为主的形式出现实属难能可贵,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恰好与作者真实可感的思想达成完美和谐的统一,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
3.背诵全文是本单元和本课的具体要求,所以必须督促学生去完成。词类活用、省略句式和词的多义性是本课较为明显的语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积累。
[自读程序]
一、解题,弄清本文体裁和内容的关系,总体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调,突破重点。
二、介绍背景,根据本文所述内容,从更远的背景着眼,讲清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悲的写法,并非始于《兰亭集序》,而是由来已久,突破难点。
三、熟读、背诵课文,理清思路,划分层次,然后采用导学、提问、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随机控制教学进程,解决课文中的重要问题。
[解说]
1.根据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对文言文学习的总体要求和本单元的具体要求可知,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对课文思想内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其前提是必须弄清写作背景和社会背景。(知人论世)
2.弄清了创作缘由,学生们自然会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达到熟读背诵,而后顺利划分出层次结构。
3.本篇课文篇幅较短,完全可采用导学式教学,也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对每一层、每一句话的理解。
[自读点拨]
1.题目与写作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2.理清思路,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全文这种由乐转悲的写法原因有二:第一,符合一般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因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第二,这种写法有其历史源渊: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兰亭集序》如此用笔就不足为怪了。
3.从第一自然段用词的简约、格调的淡雅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性情。
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开遍,而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集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4、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以及与前文怎样联系。
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周旋应时,尽管因人不同,人们做事处世的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当对所遇事物产生厌倦时,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无端的感慨就产生了。第二层,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人们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分,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就自然联系起来了。
5.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一步步推进的。
第一步,紧接上段结尾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于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就用孔子的话总说生死大事,提到生死这件大事是令人悲伤的。第二步,作者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第三步,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最后一步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
6.为什么说“一生死”、“齐彭殇”是“虚诞”、“妄作”。
这一观点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所以,生死相等说是荒谬的。他又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差别,因为长短是相对的,但他同样夸大这种相对性,否定了寿夭的区别,所以是胡说。其次从第三段的内容看,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说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别写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对生死这一人生大事感慨万端,对人生无常悲恨不已,那么既然古往今来人们无一例外都为人生无常兴叹生悲,庄子的死生一样、寿夭等同的说法还是虚妄荒诞之辞吗?
[解说]
讲清写作背景和有关社会背景是打开学习《兰亭集序》大门的金钥匙,其他几个问题则是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而设置,理解好这几个问题,就能更好地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自读思考]
1.第一自然段中关于天气情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悲”其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从原文找出两句话来说明“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杯,其致一也。”
4.用最精练的话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层意:
第一层引用孔子的话总说: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第二层写古人、今人xxxxxxxxxxxxx;
第三层写后人xxxxxxxxxxxxxxxxxxx;
第四层概括作序的目的:xxxxxxxxxxxxxxxxxxx。
5.填空下文
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已经盛行。本文在修辞上xxxxxxxxx藻饰,xxxxxxxx典故;在句法上xxxxxxxxxx兼行而
6.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答案提示:
1.文中对天气的描写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承上是说上文的地理环境、景物、人们的活动如果没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便都不会呈现出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于下文之“宇宙”,显得紧密而自然。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人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4.生死是人生大事;对生死的感慨;对生死的感慨;使后人了解“我”的感触 5.不尚 不堆砌 骈散 散 内容
6.从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如,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兰亭集序》知识点全面归纳
【文学常识】
《兰亭集序》选自《xxxxxxxxx》,王羲之,字xxxxxxxxx,xxxxxxxxx(朝代)琅玡临沂(现山东省临沂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xxxxxxx家,有“xxxxxxxxx”之称,世称“xxxxxxx”。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2、趣舍万殊 “趣”通“取”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 今: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兰亭集序》点将过关练习
【语段点将1】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⑴ 人之相与:
⑵ 取诸怀抱:
2、与“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以”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B、足以极视听之娱
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3、判断下列句子翻译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⑴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有的把思想感情寄托在爱好的事物上,不受拘束,放纵游乐。( )
⑵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译:虽然人们的要求、舍弃不同,安静、急躁的性情各异,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自己所需要的暂时得到了,欢快地感到自我满足的时候,就曾经忘记了衰老即将到来。( )
4、本文多骈句,试从本段中举出两例。
〖参考答案〗
1:⑴ 相互交往
⑴ 思想抱负
2:A
3:⑴ √
⑵ ×
4:⑴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⑵ 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语段点将2】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随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1、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基调是什么?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
2、这一段话的议论与上文的叙事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1:这一段写兰亭集会后的感触,以“悲”字为基调,主要围绕“死生亦大矣”展开议论。
2: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紧承上文“群贤毕至,少长感集”,由此也引出了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难忘师生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把握不同工具材料的特点,运用构图、线条、色彩等元素表现教师的外貌特征与性格。
2、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把握教师的外貌特征;
(2)在欣赏中了解表现的技能技巧;
(3)在创作中感受情感表达的愉悦。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学会感谢恩师。
二、教学要点:
1、 教学重点:如何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教师的外貌特征与性格。
2、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学生对教师的感情。
3、 兴趣点:
(1)欣赏同龄人的优秀作品;
(2)用夸张的手法表达自己对教师的印象。
4、 教学观察点:由教师的眼神、嘴巴、脸形、发型所体现的外貌特征。
三、作业要求:
1、 基本要求:用手绘图象的手法描绘一个自己喜爱的教师形象。
2、 较高要求:能准确表现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并画出衬托教师个性化及职业特征的背景。
3、 个性探究:大胆地尝试运用不同的造型工具,画出我和老师的故事,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播放一段感恩教师的视频片段
(1)请同学们说说,视频中的小朋友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感谢老师、为老师过教师节的?
(2)老师和我们朝夕相对,既教我们科学文化知识,又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
即将毕业了,你相对老师说点什么呢?(播放幻灯片)
(二)思考:
(1)说一说:从你上学到现在,哪一位老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他(她)有
什么外貌特征?你和这位来时之间曾经经历过什么难忘、感人的故事?(每个组讨论,先和你的同学讲一讲,然后每组最少有一名代表说说你的老师。)
(2)想一想: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老师的爱?
1、为老师画一张肖像画; 2、给老师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你的祝福;
3、为老师献上你亲手做的手工艺品; 4、和老师合影留念??
(三)欣赏与感受: (欣赏课本35页画家林墉的作品)
(1)这幅画中的女教师五官有什么特征? 她在干什么?
(2)画面的主要色彩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色彩的对比?
(3)� (教师用线描示范画)
(2)展示各位老师的照片,在这些老师中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老师画一画,或者也可以画一画曾经教过你的老师。
(六)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1)构思:你所画的教师有什么样的外貌特征?
(2)构图:画面以头像画还是半身画为表现形式?主要人物与背景是怎样安排的?
(七)展示与评价
(1)展示学生的作品,请同学来评一评,谁画的最好、最像?哪里画的好?
(2)比一比谁画的教师形象外貌特征鲜明、画面构图生动、情感表达真切。
(八)课堂小结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要用优异的成绩和感恩的心去回报老师,即使以后你和老师分开了,老师也可以成为你最好的朋友,加油吧,好好学习!
1、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2、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3、 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苏武传》课文原文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过。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守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传》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
1、前两课时翻译
2、第三课时主要是教师引导
3、第四课时主要是学生讨论
四、课时安排:
4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3课时
课前预习:运用古汉语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很多同学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有一个感觉,就是拿起容易放下难,总想一口气把文章读完,因为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那么我们现在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这样一来,曲折复杂的情节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文章的脉络也就出来了。
方法:同学们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三)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小标题概括文章情节,因此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从小标题概括出的苏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们还需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既然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那么我们且仔细研读这部分。
这部分主要是人物对话,找几个同学进行分角色朗读,务必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
4、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体会到了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5、除了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6、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自读要求
1、根据电影剧本用文字描绘画面、表现视觉形象的特点,体会画面以及画面组合的内涵。
2、把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注意剧本是怎样通过人物动作、表情来描绘人物性格的。
3、体会男女主人公面对死亡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理解两人诀别时的对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侧重点
1、体会男女主人公面对死亡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2、理解两人诀别时的对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说:提出上述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的重要依据是课文及本单元的单元提示,意在品味作品精华,从中获得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有益影响。)
[自读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观看《泰坦尼克号》全剧。
二、粗读,与作者同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剧本作者借助这个故事与我们探讨了一个怎样的话题。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观看《泰坦尼克号》全剧
利用互联网或书籍搜集有关“泰坦尼克号”海难的资料,从宏观上把握故事的背景,从整体上了解故事情节。
二、粗读,与作者同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剧本作者借助这个故事与我们探讨了一个怎样的话题。集导演、编剧、制片人和剪辑于一身的詹姆斯·卡梅伦说:“泰坦尼克号这艘梦之船的首航在噩梦中悲惨地结束了。正是人类独有的弱点:傲慢、自负和贪婪将人类征服自然的雄心碾成粉碎。我拍摄这部影片既想再现这艘巨轮有着浓重悲剧色彩的死亡之旅,又想展示它短暂而又壮观的生命历程。在剧中重现泰坦尼克号的美轮美奂,表现出乘客和船员们的激情、乐观和希望的同时,揭示这场灾难中人类表现出的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泰坦尼克号》是警世箴言,是一部人类时时审视自己劣根性的明镜。它还是一则包融信念、勇气、牺牲,当然还有爱的不朽传奇。”
课后心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体会男女主人公面对死亡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理解俩人诀别时的对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述爱情故事,理解真爱内涵。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三、精读,与角色同感
体会男女主人公面对死亡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理解俩人诀别时的对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方法指导:
根据电影剧本用文字描绘画面、表现视觉形象的特点,体会画面以及画面组合的内涵,把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注意剧本是怎样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及表情来描绘人物性格的。
讨论交流:
说说�
说说�
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画面。
四、联读,思维延展
讲述爱情故事,理解真爱内涵。
1、阅读另一个千古罕见的爱情故事《落基山的雪》,加深对杰克和罗斯之间爱情的理解,并比较这两种爱的方式的异同。
落基山的雪
赵荒(加拿大)
那是很多年以前一个冬天的早晨,太阳很灿烂地照耀着雪后的风景。在落基山脉普利斯特里山谷附近,年轻英俊的橄榄球运动员卡罗吻着他心爱的未婚妻贝蒂,用极其温柔的声音说:“让我们享受圣母玛丽亚带给我们的快乐,明天我们就要踏上教堂的红地毯,你将是我永远的新娘了!”
贝蒂含羞地依偎在卡罗的胸前,什么也没说,她早巳沉醉在诗一般甜蜜浪漫的幻想中了。
卡罗和贝蒂情意绵绵了一会,然后开始滑雪。在那枚巨大的红色水晶下面,他们用各种荚妙的姿态来宣泄憋闷心中许久的悒郁。现在,他们终于拥有一片自由而绚丽的天空了,他们因过度的激动而变得有些颤栗,以至于当太阳已悄悄地在厚重的乌云后面藏起它的脸时,他们仍然乐而忘返。但是很快两个人就迷了路,闯入一块也许从来没有人到过的雪域。
这已是迷路的第二天。
一阵凛冽的寒风推搡着贝蒂单瘦的身躯,卡罗赶忙扶住她。贝蒂无力地说:“亲爱的,我已经几天没吃东西了,也许,也许我就要撇下你,一个人先去见上帝。”卡罗阻止她再这么说,他把贝蒂抱到附近一个积雪半掩的山洞里,用从雪野上拾来的为数不多的树枝为贝蒂燃起了一堆生命之火。然后卡罗转身去外面弄吃的,但他回来时两手空空。在这样一个寒冷荒芜的季节里,在这样一个
鸟兽罕至的山谷中,哪儿来的食物呢?
落基山的雪呀,只是一个劲地落!它似乎要把这对年轻的恋人埋葬在嫉妒的深渊里!
就这样,俩人又在饥寒交迫的痛苦中熬过了一日,贝蒂已变得极度虚弱。第二天上午,仍不肯放弃希望的卡罗又回到了山洞,这时他脸色苍白,脚步踉跄,左臂已不见踪影,只剩着血淋淋的残缺的袖管。贝蒂搂着心爱的恋人哭着询问,原来卜罗遇见一只觅食的棕熊,在与那头罪恶的野兽搏斗时,卡罗的一条胳膊被残忍地咬掉了。贝蒂再也不奢望着能够走出雪谷,俩人紧紧依偎在一起,带着泪水也带着颤栗的微笑,尽情享受着临别这个世界时的最后的温存。夜幕降临了,贝蒂沉沉入睡,然而当她在次日早晨醒来时,却发现火堆上置放着一块烤肉。“我衣里逮到一只冻僵的野兔。”卡罗神情疲惫地说。贝蒂于是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卡罗却没有吃,贝蒂于是留了将近一半烧得漆黑的烤肉,准备在俩人最需要的时候吃。有了食物,上帝总算给俩人的生存带来了一线生机。然而,卡罗因为昨日失血过多,加上这几天体力消耗太大,池终于倒在了落基山的雪地上,再也没有站起来。
贝蒂是在卡罗永远逝去后的第五天下午被搜索小组救出的。那时,她已两眼呆滞,形容枯槁。在萨斯卡通红十字医院的病房里,当一个教授想了解贝蒂何以在满地冰雪的绝境里坚持了这么久时,贝蒂说:“是爱,还有这个!”她出示了她保存下来的小半截烤肉。
“这是人的肉啊!”教授在凝视和检查了一会儿那截烤肉后大叫,“这是人的左臂!尽管已烧得模糊不清,但骨头的构造我还是辨别得出来!”
贝蒂的脸色刹时苍白无比,她又想起了落基山上晶莹的雪,又想起了男友卡罗痛苦的微笑和血淋淋的臂膀。她似平看见了卡罗在锋锐的岩石上自戕的惨烈场面,她明白了,一切都明白了。贝蒂把卡罗送给她的那枚订婚的蓝宝石戒指,紧紧地捂在胸口,然后失声痛哭起来……
每个听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忍不住热泪盈眶,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当约翰的叔叔在春日花开的下午告诉我这个人间旷古未闻的奇情绝爱时,我的泪水顿时像小河一样汹涌而出。约翰的叔叔还告诉我,贝蒂后来嫁给了辛普森堡一个很富有的商人,不过两年后就离了婚。那富商不喜欢贝蒂,原因是她半夜老做恶梦,并且喃喃地呼唤着卡罗的名字。
(摘自《读者》,1995年第10期)
2、讲述自己所知道的其他的爱情故事,思考并理解真爱的内涵。
谈谈你对“真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或者借用名人名言来表达。
例:真爱是一种崇高的责任。
真爱是一种无私的付出。
真爱是一种完全的舍己。
真爱是生命的托付。
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将变成一座坟墓。
爱是自然界第二个大阳。
生命因为付出了的爱情而更为富足。
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梵高)
爱是理解的别名。(泰戈尔)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暗。(罗曼·罗兰)
爱是不会老的,它留着的是永恒的火焰与不灭的光辉,世界的存在,就以它为养料。(左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回读全文,再次观看《泰坦尼克号》全剧,就某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
教学内容与步骤:
五、回读全文,再次观看《泰坦尼克号》全剧,就某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
例:《假如泰坦尼克号没有沉没》
凡妮《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一段如歌如诗的爱情,还没有正式公映,宣传攻势已铺天盖地而来,几乎稍微像点样子的杂志里,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片中男女主人公的大幅剧照,附带或多或少的文字介绍。然后就忻到有些先睹为快的朋友给我讲故事情节,讲那故事是如何催人泪下,那爱情是多么多么魅力无穷。我无意于评价影片的好坏,只是突然间就那段爱情生出了许多假想,产生了一些疑问。男女主人公冲破层层阻力,终于结合!我想,这也是好多人的希望。但我们再往下想,男主人公放浪不羁,贫穷不堪,过惯了好日子的女主人公真正和他走到一起,真的就能够爱情当面包吗?也许他为了谋生苦于奔波,做一个整天忙于生计的住家男人,他的自由自在
大打折扣,他不再有阳光般无忧的笑容。她呢?她会� 也许他还会一如往日,今朝有酒今朝醉,继续穷画家贫穷快乐的日子,她呢?又怎能不在窘迫的生活里怀念从前美食美宴,又怎能不在自己亲自动手洗衣服时,怀恋旧日沙龙聚会的闲情雅趣?那时,浪漫的爱情还能延续吗?
反之,如果她心甘情愿追随他,每日劳作,辛苦维持生计,他的眼里,她不再是美丽温柔的贵族小姐了,双手红肿,头发蓬乱,衣衫不整,每日里计算着每一分钱,他还会爱她吗?是他使她变成这样,他不会愧疚吗?他会不会很晚回家,逃避她?他艺术家的气质是否容得下这样一个俗气的女人?如果她抱怨贫穷,无法生活而贫病交加,卧床不起,那么,他可以为她而死,却不见得能够忍受她烦心的唠叨,疾病的纠缠,怎能担保他不会憎恨她的烦躁,她的拖累?他的眼里怎么保证不会有别的健康活跃的女孩子闯入?因为他是那样的自由自在,他是那样的快乐生活!多残忍啊,我简直无法再假想下去,这浪漫的爱情还能延续吗?
男主人公的死是惟一能够使这爱永恒的条件。只有他死去,一切都无法继续,才能让浪漫在应该结束的时刻戛然而止,才不 让女主人公活在美好的回忆里,当然好过让她在贫病交加的时候,只剩下抱怨。不是吗?
爱情可以浪漫,可以为爱人而死去,但却不一定都能经受生活的考验,只因为生活太现实了,容不得一丝的不切实际。童话里,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结婚了,故事也就结束了。孩子的心里,是无法理解结婚之后的生活的,他 看那些让人回肠荡气的爱情,多是以相爱的人死去一个作为了结,这让人多添了无数遗憾,也回避了无数的尴尬和不快乐的场面。不是吗?谁能保证罗密欧与朱丽叶假如不死,假如结婚,会不会有分手的一天呢?就算他们结婚了,生了一大群孩子,幸福地过了一辈子,恐怕这爱情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无人愿看了,太实际的东西,搬到电影上,大多是遭排斥的,虽然不想承认,这却是真实的。
《泰坦尼克号》正是抓住了人们过着实际的日子,骨子里却渴望浪漫的心理,大赚一笔。那些在影院里为爱情唏嘘垂泪的女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如果遇上一个主动搭话的街头画家,我敢保证不会有人停下来等待发生点什么,因为她有一个职业还不错的男友,收入也比较可观。现实就是如此让人沮丧,容不下一点梦。
于是我说,还是让泰坦尼克号沉没吧!让我的心里多一个美丽的爱情。
虽然我明天还要早起上班,但就在今夜里有个梦也好啊!
(解说:此过程注重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笔者认为阅读的能力素质中有一个重要的元素,那就是同感心,它不等同于同情心,同感心指的是能够设身处地地进入对方的感受,与他有同样的心境,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的处境和选择。如果不能与作者同感,不能与角色同感,可以说,这种阅读是失败的。虽说阅读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阅读也是读者与作品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不能与作者同感,不能与角色同感,这种对话就是不成功的。你首先得理解作者想要通过他的作品向你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内涵,你得感同身受地去理解角色的深层次的情感、追求与信念。首先是理解,但理解并不等于接受,你理解,你也可以不认同,你可以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个性化。事实上,这种同感心并不仅仅是一种阅读能力的要素,它更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沟通交流所必须的一种基本素质,理解别人的心情,理解别人的处境,理解别人的选择,这是人与人之间能够实现对话的重要前提。同时,在此自读程序的设计中,还注意了联系生活,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由此及彼,更为深刻地理解剧本的主题。也正如新课标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写读后感或观后感的过程是充分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拓展学生创作自由空间的过程。凡是学生所不认同的、不理解的、或者是超越作者的独到见解,都可畅所欲言。)
[自读点拨]
一、精彩的对话描写
在课文节选部分的对话中,杰克以美好的生的祝愿表达了对罗斯的爱,罗斯以坚定的生的许诺接受了杰克的爱的祝愿。罗斯放弃了乘坐救生艇逃生的机会,义无反顾地留在了杰克的身边,预备与恋人生死相依。而杰克此时也已暗下决心要鼓励罗斯勇敢地活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杰克做了他最想做的事:鼓励罗斯勇敢地活下去,祝愿并相信罗斯会活得幸福美
满,表达了自己对这段感情的珍视与对命运的感激,再三强调罗斯“永远不放弃”。在恋人的真情包围之中,罗斯心中的绝望与软弱一点点被融化,她终于向恋人允诺“永远不放弃”。所以,虽然后来罗斯在醒悟到杰克已经死去时觉得“所有希望、愿望和志气都化为乌有”,但是,在痛失恋人的虚弱与绝望中她又能够猛然决定呼喊求救,因为她清楚地记得她对杰克的允诺,杰克的话语还萦绕在她的耳边,似乎还带着杰克的体温,所以,她情不自禁地对着已经死去的恋人再次答应:“我不放弃,我保证。”
即使再过一千年、一万年,这样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的表白也不会落伍,因为它是人类崇高爱情的一种升华,是真爱的最高境界。
二、完美的画面组合
课文节选部分的画面组合有明有暗,有动有静,有快有慢,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虚有实,有起有伏,有点有面,有巨有细,有死的威慑也有生的热望,有崇高的舍己也有卑琐的利己,有冰冷的海水也有爱情的火焰,有罗斯的绝望软弱也有杰克的乐观坚定,罗斯自己有先前的软弱也有后来的坚定。角度丰富,立面繁多,手法富于变化,意境凄美壮阔,十分震撼人心。
三、动人的情感内涵
面对生死抉择,杰克与罗斯的态度是从容的,是无悔的,是动人的,是充满了生命热力的。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爱,实在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两情相悦,他俩都愿意因为爱而选择死,而与此同时,他们也用爱战胜和超越了死亡。
杰克的放弃与永不放弃:杰克放弃的是自己的生命,是与爱人终身相守的美丽与温馨,还有自己热爱的艺术、美好的前程,以及他所热爱的充满梦幻和机遇的生活本身的变化无穷的魅力。他所热爱和向往的这些,全都无怨无悔地放弃了。但是自始至终有一样东西是他永不放弃的,那就是对罗斯的爱和鼓励,他点燃了罗斯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勇气、兴趣与信心。
罗斯的放弃与永不放弃:罗斯放弃了金钱,放弃了地位,放弃了高贵优雅的上流社会的生活,放弃了乘坐救生艇逃生的机会,义无反顾地留在了杰克的身边,预备与恋人生死相依。作出这种选择的罗斯几乎让卡尔觉得她不可理喻。那是因为她永不放弃的是对生活中自由与平等的追求、对人性中真诚与美善的追求、对个性中热情与豪迈的追求。所以她接受了杰克的爱的祝愿,决定好好地活下去,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怎样没希望,永远不会放弃。
四、独特的生命理念
人对科技力量的笃信和对自身理性的信心是同一的,因而任何一种怀疑也同时指向这二者。影片在爱情故事的缝隙中不断描绘着人们一步步走人悲剧的过程,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语意表层的乐观与底层的危机之间造成巨大的张力,从而也就为最后灾难场景中的惶恐和绝望进行了铺垫,这种安排更多地反映出把目光投向历史的现代人,其内心对于自身的怀疑和命运中不可知力量的畏惧。然而作为一部商业片,《泰坦尼克号》所展现的就不只是弥漫世界的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惧和反省自身的怀疑,它之所以把爱情故事作为主线,正是强调现代人在困境中自我拯救。这正是这个批量制造神话的时代所具有的特征,虽然其中蕴涵的历史性必然呈现出当代人真实的情绪,但其审美立场使得它不得不采用一定的修辞策略去弥合现实与想像结构之中日益扩大的裂痕。无论我们如何夸大爱情的力量,她所能拯救的只是历史中的个别人。这使得我们在感动之余陷入更大的惶恐。实际上纯洁的爱情本身就包含了一种修辞策略。爱情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厌倦了上流社会虚伪生活的没落贵族家的少女,而她内心之中充满了火一样的激情。这团火焰从她遇到男主人公,那个波希米亚式的艺术家起就被点燃。正是这种激情战胜了金钱、地位对人的诱惑与异化,使她回归到生命原初的纯真与活力,恢复了生存下去的勇气,直到在沉船的灾难中爱与信念拯救了她的生命。这种拯救本身就是一个个人主义的神话,而这一主题更多地出现在一个社会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的阶段;自由战胜桎梏,个性战胜世俗,平民(当然还有新兴的暴发户)战胜贵族——对于西方读者而言这已是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的滥调,但这种二次启蒙似乎正是影片作者所关心的。
(解说:以上“自读点拨”中共讲解了四点知识,归纳起来其实就是形式与内容两个大的方面。阅读这一剧本,要准确把握、深刻体会其形式关与内涵美。)
[自读思考]
1、为什么罗斯在醒悟到杰克已经死去时会觉得“所有希望、愿望和志气都化为乌有”?
2、为什么罗斯在痛失恋人的虚弱与绝望中又猛然决定呼喊求救?
3、为什么罗斯在小艇向她走去时仍“不断地吹”,“及至洛从她嘴里拿下哨
子之前她也没停止吹”?
4、哪些画面让你感觉到了死亡的威慑力?又有哪些画面让你感觉到了真爱的力量和拥有信念的重要?
5、为什么罗斯没有一辈子沉浸在对杰克的怀念中而独守终身?想像罗斯后来的人生伴侣是怎样的一个人。
6、假如泰坦尼克号没有沉没,罗斯与杰克的爱情结局又会如何?
(解说:以上思考题的设计,本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重难点的原则,力图引导自读走向全面、准确、深入、开阔。)
参考答案
1、因为罗斯在前面说过,只有在与杰克相处的时候,她才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真谛。对她来说,跳海以前的岁月,她只是没有生命的躯壳,是杰克赋予了她新的生命,就像上帝再造了一个罗斯。他不仅挽救了她的肉体,也打开了她心灵的窗户。从那时起,她才感到活着真好。是杰克点燃了罗斯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她一切的勇气、兴趣、信心、热情都来源于杰克和杰克的爱,杰克的死去等于切断了她生命的源头,所以她觉得所有希望、愿望和志气都化为了乌有。
2、如果他们离去,罗斯必死无疑。她不能死,她必须为了杰克活下去,否则,杰克的死就毫无意义,是杰克用自己的死换来了罗斯的未来。她怎么能不珍惜生命呢?况且她答应过杰克“永远不放弃”,她必须对深爱着她且为她舍弃了生命的恋人遵守诺言。
3、此时的罗斯只有一个念头:活下去,一定要活下� 所以她以她全部的力量和惟一的信念拼了命地去追求生命。此时,杰克给予她的力量与激情开始在她身上复苏与燃烧。
4、略。
5、她从杰克那里学到了对生命的珍惜。“去享受人生”,她必须完成对杰克的允诺,她必须活下去,而且要活得很好,“生儿育女,看着他们长大成人”,她要让杰克的灵魂在她的躯体中得到永生,这样,他们就永远在一起。罗斯明白,她能够无声无息地把这份爱消耗在永恒的向往之中……
6、略。
教学目标:
1.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诗意的语言,赏读多种写作手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领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3.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了解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斑纹”,揣摩本文诗意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富于思考的哲理性语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采采蝇是非洲一种传播昏睡病的有害昆虫,经常叮咬马、羚羊和其他草原动物。奇怪的是,它们对斑马却很少骚扰。这是什么原因呢?斑马的斑纹能帮助它抵御采采蝇的叮咬。
2、斑马的条纹是一种“护身符”。因为黑白条纹在阳光或月光的照射下,吸收和反射的光线各不相同,这样可以使斑马的身体轮廓变得模糊起来,远远望去,很难将它同周围环境分辨开来,也就不容易被猛兽发现了。通常,狮子是在黄昏或黎明时狩猎的。一旦它发现了斑马,对方黑白分明的条纹,也往往使狮子难以判断自己与猎物之间的距离。如果对方是一匹正在运动的斑马,那么准确估计它的实际位置和运动速度,就更加困难了。
二、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画出有“斑纹”一词的语句。
2、思考:结合语句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
明确:整篇文章应该是按照由点到面,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展开的。
行文思路: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由生命现象到对神秘自然的敬畏。
三、研习文本
1、朗读1—5节,思考:文中详写哪种动物的“斑纹”?为什么?
明确:详写蛇。
蛇的斑� 重点突出,便于下文画卷式地展开丰富生动而神秘的自然乃至整个笔底世界。
蛇的文化内涵丰富,相关的寓言和传说较多,可以引发读者兴趣,以作者强烈的情感来加强读者的情感体验,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不只说明了蛇这种动物的斑纹,更生动细致地塑造了一个阴险、诡秘、恶毒的形象,使文章富于情趣,饶有意味。
2、哪里还可以有“斑纹”?
明确:其他动物;植物;一切生物;人类。
3、关于“斑纹”的含义,课文中有没有相关表述?
明确:课文对“斑纹”的表述: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的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
4、朗读课文最后四小节,体会“斑纹”在这些段落中的含义。
(1)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在作者的笔下动物界的斑纹,客观存在的其他斑纹,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大地都是有斑纹的”,“斑纹无所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害的生活”?
明确:大地是有斑纹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地四季留下的“斑纹”预示着自然规律。
生活是有斑纹的:生活的印记,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修饰”过的生活,留下美的痕迹;“损害”过的生活,留下悔恨或丑陋的。记忆,这些都可以形成“斑纹”,“斑纹”无所不在。
(2)作者最后
以“我”看待自然,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存在许多“斑纹”;换一个角度来看,距离遥远,生命渺小,众生平等。“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一切生活,爱恨悲欢,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这里既揭示出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是镌刻在每个人身上的斑纹的这里,又流露出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5、小结。准确理解文中“斑纹”的含义。
文章主要写了动物皮毛的颜色和图案,也写到自然界其他事物和社会现象、人类生活的印迹。文中的“斑纹”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斑纹,又指社会现象、人们内心的精神生活,情感记忆的印记等,这样就带有哲学的意味,宽泛的说也可指一切存在。
四、文本提升
1、自由畅谈:我和“斑纹”
“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
2、关注生态:我的绿色家园
五、课堂总结
周晓枫以带着一种人与自然众生平等、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来看待这个世界,动用了心底的那部分温存,以“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间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来描述这个世界,爱,以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之出类拔萃。如果我们也能够以对自然、对一切生命、对人类生活的饱满的情感来观察,来感知,相信我们笔下的文字也是血肉丰满的,我们的心灵中也一定能够绽放一座有着姿态万千的风景的花园。
六、布置作业
1、随笔《我的绿色家园》
2、预习下一课。
板书:
斑 纹
周晓枫
斑纹: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生活体验——生命印记 无所不在
启示:关注生命现象 敬畏生命本身 礼赞自然规律 和谐共存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对斑纹的形象描述和对斑纹的理性阐述,我们已经很清楚了解斑纹的深刻内涵,从而来把握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从中学生深切知道了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