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这节课的内容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对于学生来说是新课,所以我按新课的模式设计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整体效果还不错,当然也存一些不足。下面,我从两方面对本节课加以反思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一、这节课成功之处。
1、设计的导学稿详略得当,有助于学生提前完成本节课的复习和新内容的探讨。
2、教学环节完整,板书设计合理,字体工整漂亮,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3、设计了学生探究,让学生参与到本节课的探讨和讲解中,积极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
4、制作课件,与学生的导学稿相对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准备充分,教师讲解自然,不紧张,时间把握得恰到好处。
6、教法灵活多样,能做到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
二、这节课存在的不足。
1、虽然设计了学生分组讨论和探究,但是给的时间不够充分,讨论得不太深入。
2、知识点延伸不够,关联知识点应该再多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课堂放得还不太开,学生还不太活跃,课堂气氛还有些沉闷,还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这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新颖,而且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平稳扎实,学生学习得也比较轻松,效果还不错,达到了教学目的。上完课再分析一下,我觉得如果设计得更好一些或许效果会更好。当然每节课不会百分之百完美,总有点遗憾。通过这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东西。我也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处处反思,处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争取每节课少留遗憾!
选这首词作为公开课的内容,我是有压力的,因为越是名篇越难讲出新意。
经过多方面的查找资料,我渐渐被苏轼那种笑对人生的态度吸引,所以最终我将重点放在了通过品味词的豪放进而感受作者人格的豪放,着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经过几年的教学感悟,我觉得对学生的教育应该落实到做人的态度上,否则就是韩愈所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在讲这首词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定风波》所以有关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别人对他的评价学生已通过下发的资料详细阅读了,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首先我通过豪放词的代表作引入,在朗诵中体会这首词的豪放。其次,抓住词的题目是地点加怀古,怀古词如何鉴赏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已详细讲过,所以就可以直接指出从观眼前之景,思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这三方面进行把握。
写景主要集中在上片,在鉴赏时一方面结合高考,讲写景句会出现的题型和解题方法。另一方面,把婉约派代表作《雨霖铃》中的写景句挑出来与苏轼豪放派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二者的区别。
下片中作者主要塑造了周瑜的英雄形象,用以自伤,流露出羡慕之情。从苏轼对周瑜的称呼郎和公瑾也能看出来,另外,从年龄、职务、外貌、际遇四个方面对比用一副对联总结: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此时,作者抒发了自己功业无成的悲慨,似乎与词作的豪放基调不符,其实不然,我们最重要的'是看作者怎样处理这种这种冲突的,这就要探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这个时候,才把主动权下放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引导的方向是积极。
首先,单就词论词。一方面,作者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这本身就是内心积极地一种表现。另外,作者在千古人物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又算得了什么,看到了人的渺小,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情怀。
其次,结合同时期作品进行探讨。《赤壁赋》中作者虽然借客人之口道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可劝解友人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从“变”与“不变”两种角度去看待水与月,巧妙地消释了友人的悲哀。这其实也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结果,遇到烦恼时,换一个角度,原先的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苏轼对人生忧患的化解,表现在词中就是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定风波》更是能体现出他坦荡达观的处世态度,上片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活脱出一个履险如夷、泰然自处、任天而动的仙人形象。下片“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多么从容,多么豁达。
第三,向学生介绍苏轼的思想宏博开放,儒道释兼容并蓄,政治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人生修养上则以释道思想为主。当身处逆境时,佛老思想就成为他求得自我解脱的精神武器,由此而形成了一种随缘自适、淡泊无为、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第四,将苏轼的遭际与成就作对比。作者一生一贬再贬,越贬越远,可诗、词、文、绘画样样精通,其它方面也并非浅尝辄止,走到哪里都深受人民的爱戴。在密州,他第一次遭受贬斥时,为了捕蝗虫,抗旱灾,从早到晚奔忙在田间地头,亲身体验农民的疾苦。后来到徐州,为了抗洪排险,他整天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最危险的地方出现,亲自指挥战斗。在杭州,杭州闹饥荒,有瘟疫,他自费购药,设置了医院还熬粥、煎药送给过往的行人。他的行动救了几千条命。还是在杭州,他疏浚六井,建筑长堤。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和信赖。甚至在被贬到海南的儋州生活窘迫的情况下,他仍然关心民生疾苦。这种品德实在可贵。
这样一个在人格上熠熠生辉的人物,欣赏他的词就是为了欣赏他的人格魅力!这也是我最想传达给学生的。
回顾这节课,我认为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认真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设疑激趣,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使学生爱学、乐学;教师在课堂上尽力创造了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了一个较佳氛围,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有遗憾和不足:诵读环节设计不当。我原来的设计是,学生自读,教师校正字音与句读,然后教师点拨情感后学生再读,读出情感,最后放录音,让学生体会。这样看起来好像水到渠成,但高一的学生由于诗歌鉴赏水平较差,难以较好地把握情感。在请教其他老师的基础上,我做了认真的分析,决定调整诵读环节的设计思路,先放录音,再让学生模仿朗读,然后展示读,教师指导点评,这样,诵读环节的授课程序就变为:
1、放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
3、学生展示读。情感把握不准的地方教师指导。
经过这样的调整,学生就可以较快校准地读出词的情感,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不受拘束地去交流、探讨,在争论中发现、提升。我也要多读书、多反思,一路前行。
一、在教学过程中,将诵读贯穿在整个诗歌课堂中
在初步感知时,要求读准字音。本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景物描写扣人心弦,在赏析景物时,边赏析,边试读,力求体味苏轼豪放词中景物描写所蕴涵的壮阔美,然后同学齐读,要求读出气势。
在分析形象时候,同学范读,体味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这里有苦闷、郁愤和不平,这里有乐观、旷达和自信,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该诗在情感上的复杂变化。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精神的自由,胸襟的洒脱,情感的。豁达。展示了诗人力求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当最后诗歌讲解结束时,学生评价同学的诵读,哪里该激昂,哪里该舒缓,有板有眼,学生已经真正走入了诗歌,走进了苏轼。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二、在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对话参与意识
一直以来,好像语文的工具性发挥到了极致,诱使了教学中的简单化。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语文世界中诗意的美、丰富的内涵,几乎被抛之一边。
语文世界被收缩于抽象的考试说明之中,很多时候我们把语文课上成应考训练课。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该有主体参与意识,训练表达能力,提高鉴赏评价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训练,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思考的话题和时间,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苏轼为什么单单想起周瑜这位大英雄?我们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在对比中学生自然就提到了苏轼对于年轻有为的周瑜的羡慕和崇拜,对于自己生不逢时、老而无成的感慨,对于自己悲惨境遇的失落、惆怅。也就为下一个环节把握情感奠定了基础。
《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一个名篇,诗歌内容并不难理解,而对于作者苏轼,不管是我本人还是学生都是十分熟悉的,因此在上这篇课文前我是信心满满,相信我与学生之间定能有个天衣无缝的美妙配合,但真正上下来,我不得不承认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现针对这篇课文的上课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优点
①整首词我重点把握“读”,先读“感基调,明词意”,再读“品语言,入意境”,三读“展想象,塑形象”,四读“析主题,悟情感”,通过“读”让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来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和画面美。这样的安排显得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②在课堂导入时,引用音乐来导入课文,让学生的思绪任意驰骋在古战场那种壮阔豪迈当中,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走入了课文的情境中。
③上课时有激情,有自信,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
④在课文的'结尾能够拓展迁移到现实生活当中,学生面对挫折困难时应该怎么做,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
二、不足之处
①在教学设计环节,安排学生“读”的时候,缺少范读。应该利用多媒体来播发朗读或者由老师指导朗读。
②在把握文本方面,没有把握好词中豪放的意象,没有让学生与文本更进一步的交流。应该扣紧文本,抓清一点来分析,抓住作者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情境,走进作者。
③课堂的时间驾驭有些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不到位,没有和学生很好的交流,导致课堂师生略显得不够融洽。
④备课仓促,对教案不熟悉,使得课堂上略显得紧张。
整堂课下来,虽然是按照我的教学设计上完了,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而且我的感觉也不是很好。因为我没有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没能和学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不过正因为这一节缺憾美的课,让我收获很多,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这个假期正好能让我对这些问题好好地思索一番,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效果。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名家名篇,其成功教法当然很多。但是,观其大略,无外乎朗读、讲解、分析,就词论词。在总结这些教法的得失之后,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重创设情景,意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感受苏轼词的豪迈、奔放风格,体会词人壮志满怀却无处可酬的情怀。
随着《三国演义》片头曲的响起,我们很快进入肃穆悲壮的情景氛围中,这为整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接着学生朗诵,而配有音乐的名家朗诵更将那种苍凉悲壮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到这里,我暗自高兴,我已经成功的将学生带入苏词的情景氛围之中了。
可是,由于这节课注重从总体上把握词人的豪迈风格和壮志情怀,使得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设置上偏难,学生不容易理解苏轼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中国文人普遍的`价值取向;而我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上,急功近利,急于让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想的相符,这样使得一些学生本来完全可以自己讨论得出答案的问题,而变成了由我迫不及待地说出,并造成答案模式的固定化、唯一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