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余光中这首诗是余先生回忆起当年写这首诗时的心境,读完这首诗,你都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二)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写乡愁的古诗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谈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师适当点评。)
2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感情。
(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3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他是不是把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们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作者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讨论阐述,教师归纳概括: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4(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教师解释: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5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概述: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方不盈寸的小小邮票上。邮票虽小,可蕴涵着多少情感啊!)
6同学们,你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这还只在心里,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
(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自己的感觉。)
要通过朗读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表达丰富的感情,就必须注意停顿,把握节奏,突出重音。如“小小”二字就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中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小小”重读)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这”“那”重读)
(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7学样道理,其他几个小节该怎么读?哪些词要重读?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引导:一张船票,虽然窄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一方坟墓,虽是矮矮,却将慈母与“我”天人相隔,其间无限酸楚,谁能体会?一湾海峡,虽是浅浅,却将两地分隔多年,可这浅浅的海峡又怎能割断炎黄子孙对故土的绵绵思念?)
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自己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请同学们把握节奏,突出重音,自己朗读体验,感觉一下是否读出了诗歌要表达的感情。
(学生将重音停顿标出,朗读体会。)
(三)课堂小结
(集体朗读全诗。教师评点。)
同学们理解了诗人在诗中蕴涵的感情,朗读时抑扬顿挫,感情投入,这首情文并茂的诗就显得更美了。通过朗读训练,我们对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了一个整体感受:作者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一个个特殊的具体的物体上,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感情明朗、集中、强烈,让人具体可感,同时又能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可播放音乐配乐集体朗诵。)
(四)课堂练习
如果你们要表达思乡或思念亲人的感情,会创设怎样的意象呢?选择一个具体的可以寄托你的情感的事物,模仿这首诗的结构,写一节大家交流。
(学生思考、创作,朗读交流;教师鼓励性评价。)
(五)布置作业
1备据“思考与练习二”,感知本文的构思特点。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创设意象一枚——(小小的)——邮票
一张——(窄窄的)——船票
一方——(矮矮的)——坟墓
一湾——(浅浅的)——海峡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
(一)背诵复习
(点名背诵、集体背诵。教师侧重对感情表达效果进行评价,自然导入本课。)
(二)具体感知
(体会这首诗的构思巧,形式美。)
同学们的背诵准确流畅,抑扬顿挫,感情真挚。这首诗之所以这样琅琅上口,便于记忆,除了诗中意象的内涵具体形象、真切感人的因素外,这首诗本身的构思精巧、形式优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1、感知本诗的结构特点,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教师概括归纳:诗歌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表时间的词语,形成时间顺序来结构全篇,构思完整,结构严谨。)
2、内容上是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写的是诗人的生活经历,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这三节顺序有先后,内容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最后一节与前几节相比,顺序相连而内容似乎有所变化,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概括归纳:这些表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前三节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如同汹涌而进的情感波涛,层层推进,到了最后一节,感情推向高潮,集中表现出诗人身居孤岛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前三节是最后一节情感的铺垫,最后一节是前三节情感的升华。)
3、再朗读一遍,仔细品味诗中情感层层迭进的特点。
4、本巧的构思,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层层铺垫,节节蓄势,最后轰然汇成情感的巨浪,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爱国之情、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正如诗人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这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的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诗歌本身的形式美更赋予这首诗感人的力量。
二、吟咏品味,体验诗情流程
师:你猜猜余光中的乡愁,可能是思念哪里的忧愁?
生:南京、祖国。
师:有一定道理。这个问题,等我们学完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师:同学们,“乡愁”这个东西你们摸过吗?
生:没有。
师:看见过吗?
生:没看见过。
师:这样一个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让你写,你会写吗?
生:不会。
师:但是有一个方法,就可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写出来了。这就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指代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师:同学们,如果你很小就去外地上学,你最思念家里的谁呢?(板书:小时候、少年)
生:母亲、父亲、亲人。
师:那么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寄托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呢?
生:打电话、写信。
师:对!对家信的等待就是对乡愁的等待,余光中爷爷就是借用信上的一样东西说出了自己浓浓的乡愁,你们猜是什么?
生:邮票!
师:说对了,现在我就把第一节诗读给同学们听。
师: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生:(背诵)
师:慢慢地,作者长大了,从少年变成了青年,而且还娶了一个温柔贤慧的女孩儿做妻子。可是刚刚结婚不久,他又不得不与新婚妻子离别,坐着轮船到外国留学。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时乡愁对于作者来说,还只是一枚邮票吗?
生:不是,是船票。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第一节诗的结构和形式自己编写出第二节诗。可以独立编诗,也可以与周围同学讨论。
师:谁来朗读自己编的诗?
生: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船票,
我在这头,
娇妻在那头。
师:意思对了!很不错!但是,称自己的妻子为“娇妻”,难免有些炫耀的嫌疑,能不能换个词?
师:
生: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师:编得好哇!自己都会写诗了,多了不起!谁还能再背一遍?
(学生背诵)
师:第一节诗同学们没忘吧?谁能把一、二两节诗一起背诵出来?
师:我们这样吧,大家挑选两名同学,一人背一节诗,等他们把前两节背完,我的感情就酝酿好了,然后,我背诵第三节。这样好吗?
生:好!
(配乐,学生背诵一、二节诗)
师: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节背一遍。
师:把这首诗的前三节完整地背诵一遍。
生:国愁。
师:这家愁和国愁合在一起,就是作者的――
生:乡愁!
师:研究到这,大家一定知道作者写的乡愁是什么了。
生:就是国愁和家愁。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现在就让我们再次完整地欣赏一遍这首美妙的《乡愁》,走进作者浓郁的思乡情感之中。(播放课件、发课文,学生捧着课文,随着课件演示朗读)
师:同学们,相信余光中爷爷所写的《乡愁》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其实,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的祖国。(教师深情地朗诵)
一、风趣听背,体会诗题内含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我就是今天要给你们讲课、和你们一起学习的老师。既然今天要讲课,昨天咱们是不是应该见上一面、认识认识啊?
生:是。
师:可是咱们昨天没见着,那今天现认识你们觉得来得及吗?
生:来得及。
师:好,那我来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赵,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啊?
生:赵老师。
师:对,真聪明!我姓什么来着?
生:赵!
师:记忆力不错嘛!现在我就想考一考你们的记忆力,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我来说一首诗,这首诗共有两节,每节有四句话,我每次说两句,而且只说一次。大家听清要求了吗?
生:听清了!
师:诗人说: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
师:鼓掌!你真行,老师只说了一遍,你就把这样复杂的两句诗背下来了,你觉得你行不行?
生:还行吧!
师:挺谦虚的,看来你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师: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生:(背诵)
师:精彩!这么长的。诗你们只听了一次就背了出来,老师真佩服你惊人的记忆力。
师:
师:我们再来背首古诗,谁来背李白写的《静夜思》。
师:《静夜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你们说李白思念故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
生:6个字。
师:你能从中去掉一个字而不改变原来的意思吗?
(学生争相发言,分别去掉了“的”、“忧”、“故”、“思”)
师:现在就剩下了两个字“乡愁”,谁能来说说乡愁是什么意思?
生:思念故乡的忧愁。
师:那思念故乡的忧愁就是……
生:乡愁。
师:《乡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它也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小诗,我们仍然用一边听、一边学、一边背的方法来学习,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好!就这么决定了。
师:这首诗的作者叫余光中。有谁听说过这个人?
师:现在我来介绍作者余光中。我说三句话,这三句话里蕴含着我将要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要注意听,认真想。
师:余光中是我国台湾省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1928年出生于南京,现在是台湾省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师:余光中还活着吗?还在世吗?
生:在世。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他现在是台湾省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师:他今天多大岁数了?
生:81岁,因为他1928年出生,用20xx-1928就得到了他今年的年龄。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角度:
语言品味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朗读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品味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