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教学目标
1、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等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政绩
2、分析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3、掌握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成就
4、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让学生根据知识提炼进行自学,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1、巡回指导学生自问和互问
2、教师准备提问以下重点知识:
(1)唐朝建立的年代、都城、第一位皇帝。(618年、长安、唐高祖)
(2)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李世民、贞观)
(3)唐太宗时最的谏臣是谁?(“人镜”魏征)
(4)我国历的女皇帝是谁?(武则天)
她的政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重视发展生产,重视选拔贤才)
(5)唐玄宗的措施
三、质疑释疑
1、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2、与学生一起探讨以下问题
从秦朝到唐朝,我国古代出现过哪些盛世局面?它们出现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对此,你有何认识?
四、让学生小结知识并做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一、自学: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书,填写本节课的自学提纲,填完后,小组成员共同交流。注意要提高效率。(自学提纲见区下发的学案中的知识提炼)
二、自问:
1、合上课本自问自己掌握了知识提炼中的哪些知识,没记住的抓紧记住。
2、小组内同学相互问答,有选择性地提问知识提炼上的问题
3、回答教师的'提问
三、质疑释疑
1、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展示
2、小组间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展示
3、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师准备的问题并展示
4、随时记要点。
四、反思与巩固
1、小结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点。
2、做当堂练习,巩固知识。
系列训练
见区下发学案中的随堂训练
板书设计
唐朝前期的统治
唐朝的建立
唐太宗的统治
措施及结果
武则天的统治
地位、政策、评价
开元之治
措施、结果
教后体会
要通过让学生比较唐太宗和唐玄宗的措施,找出唐朝两个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①唐朝疆域的四至;
②唐朝与东突厥的关系;
③唐太宗尊为“天可汗”;
④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
⑥金城公主入藏;
⑦唐蕃会盟。
1、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朝疆域广大,唐政府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2、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3、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发展唐蕃关系,促进汉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
4、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
一、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二、难点: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探究
教学时间:1课时
导学程序:
导入新课:
1、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况?
2、指出: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教学纲要: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边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会盟
课后作业
1、唐的疆域:东到( ),西达( ),东北至( )以北和( ),南及(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 )突厥,俘其首领( ),对他进行了优待。
3、唐太宗( )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 ”。
4、唐朝对西域的管辖:( )在天山以南设立( )都护府,( )在天山以北设立( )都护府。这些是唐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机构。
5、吐蕃是( )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 )。7世纪前期,吐蕃首领( )统一各部,建立政权,以( )( 今西藏的拉萨)为都城。
6、派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皇帝是( )。派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的皇帝是( )。
7、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同唐朝已经“xx ”了。
8、( )至今还屹立在拉萨大昭寺前,成为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9、( )年,吐蕃与唐朝会盟。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Copyright (C) 大文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