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逐渐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个小机器人,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
盆栽植物是生物。说明生物与非生物是有区别的。生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
下面是讨论的大致内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1)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获取别的生物体中的有机物。如猪笼草、菟丝子、食人树等;
(3)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如猫抓鼠吃;青蛙抓虫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细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叶朽木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频率16-18/每分钟。
(3)鱼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滤水从水中摄取氧气。
3.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
1
(1)许多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
(2)有些植物能产生秧子如白薯、草莓;小麦、水稻能分蘖;
(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类、苔藓、蕨类能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5)细菌、草履虫等生物通过分裂生殖,产生新个体。
(6)许多动物通过产崽繁殖后代。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1)植物缺水会发蔫;水多了会涝。
(2)施肥少了长不好;施肥多了会烧苗。
(3)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捕虫植物有特殊的捕虫作用。
(4)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
(5)动物会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等。
5.生物能将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
(1)植物能够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2)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将废物排出体外。
6.生物能生长
(1)植物能由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2)小鸟由卵孵出长成大鸟。小孩能够长成一个大人。等
7.生物还会生病、衰老、死亡
(1)植物有生有死,植物会生病。
(2)动物有生有死,动物也会生病。
8.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等等。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一说什么是生物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7.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会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②通过观察、讨论、领会,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前准备:
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2分钟课件展示: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蝶、小鸟。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蟋蟀、蚂蚁。近处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还有一座小桥,水中有游鱼、水草欣赏图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从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引入,使学生从感到熟悉、亲切、有趣,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2分钟提出问题:画面中哪些是生物?
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积极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8分钟知识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1.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过渡语】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我们把有生命的物 自然界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
2.观察教材图1.11,插图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有中华鲟、啄木鸟、东北虎、银千年银杏树、蝴蝶还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大肠杆菌。
3.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熟悉的生物,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各种生物的资料。
4.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根据各种生物的特点,人们通常它们分成三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现在你能将图1.11所示的生物进行分类了吗?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明确生物是有生命的。
学生要根据身边的实例及教材的学习等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尝试分类:中华鲟、啄木鸟、蝴蝶、东北虎是动物;银杏树是植物;大肠杆菌是微生物。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通过提取脑海中的生活常识,自然而然的解决问题。
学生形成自然界是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观点。
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类。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18分钟【过渡语】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你会发现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知识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小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插图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生物所具有的这些生命现象。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
动物有哪些
生命现象?植物有哪些
生命现象?
2.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3.现在各小组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交流吧。
一组:我们发现人体需要饭菜,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要吃小动物,我们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营养物质。
师:很好!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其他组补充: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
二组:我们发现人和动物可以通过出汗、排尿、排便等形式将废物排出,这说明生物都能活将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及时点拨,指出排便与排尿的区别。
并解释生物从外界摄取食物,然后将废物排除体外的现象,称为新陈代谢
三组:我们发现人需要呼吸,鱼用鳃呼吸,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这说明生物需要呼吸才能活着。
教师追问:植物需要呼吸吗?
教师明确:植物和动物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四组: 我们看到小鸟能长成大鸟,我们也能从小长大,一粒种子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所以得出结论:生物都能生长发育。
师:说的多好啊!生长发育是生物比较明显的生命现象,请同学们来感受一下生命的神奇吧。(教师播放课件:一粒种子逐渐萌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视频。)
五组:刚才老师让我们用手碰触含羞草,我们发现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会合拢叶片,人体受到刺激后也会作出反应,结论:生物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教师追问:向日葵的花盘像太阳,这是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吗?
教师强调: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成为应激性。
六组:我们从插图上看到猫、狗等动物能繁殖后代,我们知道其他动物和植物也能繁殖后代,我们猜想细菌等微生物也有繁殖的生命现象。
教师补充: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炎热的夏天,食物很容易腐烂变质,这就是由于微生物繁殖的速度快导致的。
七组:我们从插图上观察到,猫妈妈的三个孩子,毛色和斑纹上有深有浅,只有一只小猫长得像妈妈。我们人类也是这样,这说明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生命现象。
学生分组活动、讨论、分析,并完成表格。
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其他小组同学再补充。
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及时补充,在活动中体会各种生物所具有的生命现象。
通过思考和教师的提示,学生回答:植物也要呼吸。
观看视频,领略生命的孕育和生长之神奇。
通过碰触含羞草,理解植物对外界刺激也能做出反应,只不过不如动物的反应明显。
补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就是植物的繁殖现象。
结合自己与父母的相似特征、不同特征,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引导学生研究教材插图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动物的生命现象,进而推广到微生物,了解生物的生命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在小组间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充分的绽放。
教材中出现了新陈代谢这一名词,学生非常陌生,在此,教师适时点拨,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的新陈代谢现象,对后面归纳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打下基础。
通过小组讨论发言,他人补充的形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得到加强,通过合作获得成功,增强了自信心。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表达交流都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让学生明确各种生物的繁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景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
(二)小组学习、质疑
观察的基本要求: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及时记录。
3、有计划、有耐心。
4、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说机器人不是生物?请说出你的理由。
因为机器人不像其他生物一样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也不存在构成细胞的有机物,同时,机器人不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机器人不是生物。
生石花的肉质叶看起来像石头,为什么说它是生物?尽管生石花的肉质看起来像石头,但生石花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石花的肉质叶与仙人球的肉质茎类似;生石花能从小长大;生石花能开出各种颜色的花,还能结出种子,表明它能进行繁殖;生石花长有根,可以从土壤中获取水和无机盐,等等。查阅生石花的资料可知,生石花是一种植物,因此,它就是生物。
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为什么说它不是生物?
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但这种长大与生物的生长是不同的,它是一些无机物慢慢堆积的结果。同时钟乳石没有生物所共有的特征,如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钟乳石不是生物。
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可以看它是不是“活”的,看它是不是具有生命
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关于《生物的特征》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
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阶段过渡到初中阶段,兼具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特征,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爱活动、爱玩,课堂教学中有时候无法一直保持注意力。需要老师的提醒和管理。生物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实际生活中见的太多,并不陌生,对于生物的几个特征也有一些认识,所以理解生物的特征并不太难。只是要把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些物体是否属于生物,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判断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
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
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要把这节课引的过难,要从感性入手。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基点。我个
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长白山风光片,展示长白山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从学生熟知的长白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圈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从感性入手,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 然后让学生说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这时可能会对某一个产生的不同的判断,这时教师不要进行评判,做出结论,而是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如何判断什么是生物?也就是说生物应有哪些特征。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充分激活。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
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讨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知识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
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去收集资料。
(五)巩固与练习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运52》栏目的方式,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比划一个猜,通过这种形式既复习了知识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每个人也是生物圈的一个成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做为生物圈的一分子,学完本课内容有什么感想,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意识,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六)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校园内有哪些生物做好记录。这样既可以把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为生物课的后续教学打下了铺垫。
七、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最后由多媒体课件展出。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 活体生物如:盆载的植物体1-2种;
2. 动物标本1-2件;
3. 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个小机器人,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
盆栽植物是生物。说明生物与非生物是有区别的。生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本质特征。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
下面是讨论的大致内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1)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获取别的生物体中的有机物。如猪笼草、菟丝子、食人树等;
(3)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如猫抓鼠吃;青蛙抓虫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细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叶朽木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
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频率16-18/每分钟。
(3)鱼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滤水从水中摄取氧气。
(4)鲸每15-20分钟就要从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动物有专门适应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如海龟它的肺能贮藏空气,
它的泄殖腔内有肛门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鳖喉部有粘膜形成绒毛突起,其上毛细血管丰富,水中气体可由此进入,可以10小时在水中不出来。
(6)水生植物有气道如藕的茎中有气道;水稻的茎杆是中空的可通气。
3.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
(1)许多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
(2)有些植物能产生秧子如白薯、草莓;小麦、水稻能分蘖;
(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类、苔藓、蕨类能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5)细菌、草履虫等生物通过分裂生殖,产生新个体。
(6)许多动物通过产崽繁殖后代。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1)植物缺水会发蔫;水多了会涝。
(2)施肥少了长不好;施肥多了会烧苗。
(3)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捕虫植物有特殊的捕虫作用。
(4)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
(5)动物会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等。
5.生物能将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
(1)植物能够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2)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将废物排出体外。
6.生物能生长
(1)植物能由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2)小鸟由卵孵出长成大鸟。小孩能够长成一个大人。等
7.生物还会生病、衰老、死亡
(1)植物有生有死,植物会生病。
(2)动物有生有死,动物也会生病。
8.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等等。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一说什么是生物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研究、讨论、汇报、发言、补充发言等形式来完成。挖掘学生身边的事情,回顾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既是一个组织者又是一个参与者。可以展开思路,大胆去想。给每个学生参与创造了机会,因为发言的人多,信息广,给每个人的学习也创造了机会。 通过讨论和交流,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 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 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6)狮子追捕斑马,
(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
(10)种子的萌发,
(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 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 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
教 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 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 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 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 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 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 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 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 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 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 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 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 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 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 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 方面的研究。
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五、板书设计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三、生物的特征:
1.都需要营养。
2.都能进行呼吸。
3.都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反应。
5.都能生长和繁殖。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 活体生物如:盆载的植物体1-2种;
2. 动物标本1-2件;
3. 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个小机器人,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
盆栽植物是生物。说明生物与非生物是有区别的。生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本质特征。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
下面是讨论的大致内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1)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获取别的生物体中的有机物。如猪笼草、菟丝子、食人树等;
(3)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如猫抓鼠吃;青蛙抓虫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细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叶朽木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
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频率16-18/每分钟。
(3)鱼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滤水从水中摄取氧气。
(4)鲸每15-20分钟就要从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动物有专门适应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如海龟它的肺能贮藏空气,
它的泄殖腔内有肛门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鳖喉部有粘膜形成绒毛突起,其上毛细血管丰富,水中气体可由此进入,可以10小时在水中不出来。
(6)水生植物有气道如藕的茎中有气道;水稻的茎杆是中空的可通气。
3.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
(1)许多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
(2)有些植物能产生秧子如白薯、草莓;小麦、水稻能分蘖;
(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类、苔藓、蕨类能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5)细菌、草履虫等生物通过分裂生殖,产生新个体。
(6)许多动物通过产崽繁殖后代。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1)植物缺水会发蔫;水多了会涝。
(2)施肥少了长不好;施肥多了会烧苗。
(3)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捕虫植物有特殊的捕虫作用。
(4)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
(5)动物会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等。
5.生物能将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
(1)植物能够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2)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将废物排出体外。
6.生物能生长
(1)植物能由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2)小鸟由卵孵出长成大鸟。小孩能够长成一个大人。等
7.生物还会生病、衰老、死亡
(1)植物有生有死,植物会生病。
(2)动物有生有死,动物也会生病。
8.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等等。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一说什么是生物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研究、讨论、汇报、发言、补充发言等形式来完成。挖掘学生身边的事情,回顾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既是一个组织者又是一个参与者。可以展开思路,大胆去想。给每个学生参与创造了机会,因为发言的人多,信息广,给每个人的学习也创造了机会。 通过讨论和交流,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一、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
(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的特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10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小学的自然课里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你能说出一些生物吗?(要求:每位同学说出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复)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思考后回答。
2.新授
(1)什么是生物
教师:你能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吗?请你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
⑵生物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1—5,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问题1:
①每幅图说明了什么含义?
②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
③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
④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
⑤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
每组派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
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了解的,教师可简单解释一下其概念,以加深学生对其问题的理解。
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不太准确,教师要加以指导。
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6—10,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2:
①图6---7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些都属于应激性,并补充说明含羞草叶片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在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
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3:
①图8—10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小组同学回答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出:狗、猫等动物可以产仔,有的植物可用种子繁殖、有的可用根、茎、叶来繁殖,有的还可用细胞来繁殖。还可补充说明细菌能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能进行出芽生殖等。完成开放性作业3、4题。
问题4: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
师生共同整合得出结论
问题5:
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这些特征?
②请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这些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
③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怎样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3)练习:
①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师再提出问题:刚才你们描述的生物特征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与基本要求。
3、教学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
⑴生物的共同的特征
⑵怎样判断一个生物是否具有生命
⑶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4、拓展
针对这节课,你还有什么建议吗?
1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通过观察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
3.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2学情分析
生理方面,这时的学生无论是身体形态还是生理功能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生理的发展必然会对心理产生影响,所以这时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的说教感到厌倦等心理问题;生理的发展同样会对智力产生影响,他们对新鲜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由于学生具有以上特点,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充分起到组织和带领的作用,采用民主型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通过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的感知力,记忆力,情感力都有所提高,从而是学习成绩的到提高,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住人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段。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讲授】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这门课叫生物,到底什么是生物?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事物,大家能不能说出什么是生物?
大家可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举出一些事物,并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 非生物?
(学生可思考,讨论并交流)
[讲授新课]
一、观察分析——什么是生物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的基本要求:
1、要有目的。
2、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及时记录。
3、有计划、有耐心。
4、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准备好纸和笔,我们观察一段多媒体片段,大家边看边把画面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分开记录下来,看谁记得最多,分得准确。准备好了吗?开始。
多媒体演示
学生:一边认真观看一边紧张记录。
教师:给予评价鼓励。
教师:你们是怎样把它们区分开来的呢?
学生:因为生物是有生命的。
教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有哪些特征。
二、知识迁移——生物的特征
教师:这是一只小鸟,我们看看小鸟有一些什么特征?再想想这些特征其他生物是不是也具有?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小鸟要吃东西,需要营养,人和其他动物也需要营养。
教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也需要营养吗?
学生:植物也需要,我们为植物浇水、施肥就是为它们提供营养。
教师:太棒了,请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生长。生物还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小鸟要呼吸,如果没有氧气会弊死的,人和动物都需要呼吸。
教师:很好!那么植物需要呼吸吗?
学生:要,小学自然课里讲菜窖里有大量的。CO2,这就是菜进行呼吸时放出来的。
教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会吸收大量的CO2,释放大量的O2;而在黑暗的环境中正好相反。
学生:小鸟要排废物,人和其他动物也可以通过排尿、排汗、呼吸将废物排出去。
教师:植物吗?植物也出汗、排尿吗?多媒体画面。
画面上一棵小树,点击一片叶子,叶子变黄,叶片飘落下来,同时画外音。“落叶归根,我带着这点废物先走了”。
学生:哇,原来植物是通过落叶,也可以通过呼吸排出废物的呀。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用小鸟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
学生:小鸟受到惊吓就会飞走。打苍蝇时苍蝇也会飞走。小兔听到声音会逃走。
教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什么是应激性呢?就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植物有没有呢?请看(出示向一侧生长的植物)这就是植物对光刺激作出的反应,向光生长。其实生活中经常见到——如果放在窗台或阳台上的花不经常轻动,就会长成这个样子。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哪位同学还能举出植物应激性的例子?
学生: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会合起来。
教师:非常好!生物体还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1:小鸟会生蛋,蛋可以孵化出新的生命,生物体可以繁殖的。
学生2:还有生物体都可以长大的。
教师:对,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体长到一定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但是不同的生物繁殖的方式不同。有的植物产生种子进行繁殖,而有的植物却利用根、茎、叶进行繁殖,鸟类产卵繁殖后代,哺乳动物通过产仔繁殖下一代。虽然方式不同,但是生物体生生不息地生存下来,正是生物体具有生长繁殖的特性。
教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书上没有说到的特征。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生物都有一定的寿命,都会死亡。
学生2:生物还能够进化。
学生3:生物还能够进行遗传变异。
学生4: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教师:从同学们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生物还有许多特征,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就能提出许多的问题,我们就会从中受益无穷。
三、总结反馈,提高能力
教师:我们讨论了这么多生命现象,大家一定能够利用这些生物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现在我们来做一下课后练习。
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命特征的,机器人也没有。
教师:回答得非常好。学完这节课后你们知道什么是生命了吧?知道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吗?
学生:生物体有共同的特征:需要营养,需要呼吸,进行新陈代谢,可以生长和繁殖,还有一定的寿命……
[课堂小结、盘点收获]
今天我们认识到这么多的生命现象。体会到观察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认真的、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观察和记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热烈的讨论可以拓展我们的思路,激发我们的灵感,让你迸出思想的火花。积极的归纳总结让我们得到了正确的结论,使我们的知识系统化。今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或多或少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希望每一位同学都积极的参与。用我们自然界中最聪慧的大脑学会学习,探索生物无穷无尽的奥秘。
[课后实践]
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
各小组为一个调查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设计好调查路线,认真记录你观察到的每一种生物,填写好调查表,完成学生实验册
下星期第一节上课检查,科代表在上课前把实验册收齐。
[练习反馈]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除病毒外,生物体均具有严整的结构
B: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
C :生物体的严整结构是指拥有细胞结构
D: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
2、一种雄性极乐鸟在繁殖季节,长出蓬松的长饰羽。决定这种性状出现是由于( )
A:应激性 B:多样性
C:变异性 D:遗传性
3、“ 朵朵葵花向太阳”这种生物现象在形态学上称生物的( )在生理学上称生物( ),在生态学上称生物的( )。
A:应激性 B:适应性
C:遗传性 D:向光性
4、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
A、电动狗 B、恐龙蛋化石 C、海葵 D、珊瑚的骨骼
5、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的是( )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会弹钢琴的机器人 C、生长在橘子皮上的青霉 D、休眠的青蛙
6、某学习小组在讨论生物基本特征时,出现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生物都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 B、生物都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C、同种的生物都是一样的 D、生物对外界的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
7、从结构上说,除 以外,生物体都是由 构成的 .
8、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母鸡下蛋 B、雨后彩虹C、大汗淋漓 D、稻浪滚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会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②通过观察、讨论、领会,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前准备:
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2分钟课件展示: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蝶、小鸟。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蟋蟀、蚂蚁。
近处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还有一座小桥,水中有游鱼、水草……欣赏图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从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引入,使学生从感到熟悉、亲切、有趣,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2分钟提出问题:画面中哪些是生物?
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积极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8分钟知识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1.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过渡语】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我们把有生命的物 自然界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
2.观察教材图1.1—1,插图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有中华鲟、啄木鸟、东北虎、银千年银杏树、蝴蝶还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大肠杆菌。
3.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熟悉的生物,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各种生物的资料。
4.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根据各种生物的特点,人们通常它们分成三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现在你能将图1.1—1所示的生物进行分类了吗?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明确生物是有生命的。
学生要根据身边的实例及教材的学习等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尝试分类:中华鲟、啄木鸟、蝴蝶、东北虎是动物;银杏树是植物;大肠杆菌是微生物。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通过提取脑海中
的生活常识,自然而然的解决问题。
学生形成自然界是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观点。
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类。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18分钟【过渡语】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你会发现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知识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小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插图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生物所具有的这些生命现象。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
动物有哪些
生命现象?植物有哪些
生命现象?
2.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3.现在各小组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交流吧。
一组:我们发现人体需要饭菜,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要吃小动物,我们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营养物质。
师:很好!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其他组补充: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
二组:我们发现人和动物可以通过出汗、排尿、排便等形式将废物排出,这说明生物都能活将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及时点拨,指出排便与排尿的区别。
并解释生物从外界摄取食物,然后将废物排除体外的现象,称为新陈代谢
三组:我们发现人需要呼吸,鱼用鳃呼吸,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这说明生物需要呼吸才能活着。
教师追问:植物需要呼吸吗?
教师明确:植物和动物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四组:我们看到小鸟能长成大鸟,我们也能从小长大,一粒种子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所以得出结论:生物都能生长发育。
师:说的多好啊!生长发育是生物比较明显的生命现象,请同学们来感受一下生命的神奇吧。(教师播放课件:一粒种子逐渐萌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视频。)
五组:刚才老师让我们用手碰触含羞草,我们发现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会合拢叶片,人体受到刺激后也会作出反应,结论:生物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教师追问:向日葵的花盘像太阳,这是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吗?
教师强调: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成为应激性。
六组:我们从插图上看到猫、狗等动物能繁殖后代,我们知道其他动物和植物也能繁殖后代,我们猜想细菌等微生物也有繁殖的生命现象。
教师补充: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炎热的夏天,食物很容腐败变质,这就是由于微生物繁殖的速度快导致的。
七组:我们从插图上观察到,猫妈妈的三个孩子,毛色和斑纹上有深有
浅,只有一只小猫长得像妈妈。我们人类也是这样,这说明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生命现象。
学生分组活动、讨论、分析,并完成表格。
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其他小组同学再补充。
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及时补充,在活动中体会各种生物所具有的生命现象。
通过思考和教师的提示,学生回答:植物也要呼吸。
观看视频,领略生命的孕育和生长之神奇。
通过碰触含羞草,理解植物对外界刺激也能做出反应,只不过不如动物的反应明显。
补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就是植物的繁殖现象。
结合自己与父母的相似特征、不同特征,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引导学生研究教材插图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动物的生命现象,进而推广到微生物,了解生物的生命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在小组间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充分的绽放。
教材中出现了新陈代谢这一名词,学生非常陌生,在此,教师适时点拨,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的新陈代谢现象,对后面归纳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打下基础。
通过小组讨论发言,他人补充的形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得到加强,通过合作获得成功,增强了自信心。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表达交流都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让学生明确各种生物的繁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过渡语】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认识了一些生命现象,生物还有一些我们刚才没有提到的生命现象。
1.课件展示:展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图,引导学生理解:生物都有一定的结构,生物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
2.课件展示:青蛙的保护色,仙人掌能够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蚯蚓疏松土壤……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并能改变环境。
根据教师提示,学生很容易想到,并补充刚才没有讨论到的问题。
引导全面认识生物所据有的生命现象
让学生建立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归纳总结
迁移应用
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各小组相互补充,总结出以下几点:
(1)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2)能生长发育。
(3)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4)具有应激性。
(5)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都有一定的结构。
(7)能繁殖后代
2.迁移应用: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分析它是否具有上述生命现象?
【结束语】通过同学们积极的探究,我们认识了生物和非生物,也了解了生物所具有的一些生命现象。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将重点概念进行梳理、归纳、记忆。
学生自主回顾
本节所学所得。学以致用,学会在新知中迁移,在迁移中应用,在应用中巩固了重要概念:生物所具有的生命现象。
课堂达标检测课堂达标检测题:
A类:《生物助学》第3页第9题。
B类:教材第5页第1、2题。
课下作业:
A类:《生物助学》第2页1—8题。
B类:教材第5页第3题。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及时互纠。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我们身边的生物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动物:举例有一定的结构。
植物:举例生长发育
微生物:举例繁殖后代
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应激性
新陈代谢
适应并影响环境
具有遗传变异现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七年级生物课的开篇,不但要完成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今后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激趣—探究”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认识生物,然后观察生物的这些生命现象,最后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遵循了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使学生从一开始学生物就觉得生物很有趣、很实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含羞草遇到刺激后合拢叶片的实例、种子萌发长成参天大树的画面,都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生物见闻
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将是一幅美丽的图案,蓝色的海洋,绿色的森林和原野,白色的云朵。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生物圈中生物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其中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动物约有150多万种。
要了解这些生物的共同特征,需要进行观察。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相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热烈的讨论能让你迸发思想的火花。
教学目标:
1、通过列举、辨认具体事例,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通过讨论、领会并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探索之旅
1、请你列举出一片农田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2、列举自己熟悉的生物,并试着将它们分类。
3、玩具“宠物狗”的形态、大小、毛色、叫声等足可以“以假乱真”,你将如何辨别其真伪?请将你的所有理由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4、观察课本第4页图片,并结合日常观察,总结生物的生命现象有哪些(即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5、试分析下列现象分别属于哪些生命现象?
(1)人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
(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3)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4)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
(5)鱼用鳃呼吸;
(6)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等。
(7)晚上睡觉时,屋子里有过多的花卉对身体不利等。
(8)小动物、人通过出汗、排尿等形式将废物排出;
(9)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会合拢叶片;
(10)狗看到骨头会流口水;
(11)地衣能生长在岩石上,并产生一种酸性物质将岩石分解变为土壤
(12)对于植物来讲,如果浇水不均匀,植物的根会向着有水的地方生长。
(13) 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比如小麦、玉米。有的用茎繁殖;比如月季。
(14)植物通过落叶带走废物等。
(15)一粒种子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等。
(16)一棵参天大树,其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是细胞。
6、阅读短文,说出小球藻是生物吗?从文中找出证据。
宇宙航行时代的到来,使“宇宙食品”的供应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径只有3—5毫米,却能够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阳光,使自身产生大量营养物质并且放出氧气,净化太空飞船中的空气。它还能用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繁殖,一昼夜产生2—3代。
海纳百川:
自养:象绿色植物这样,能够自身合成有机物,并且储存能量,这样的新陈代谢方式叫自养。
异养:人和动物不能象植物那样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获取能量,这样的'新陈代谢方式叫异养。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体的应激性、生长、发育和生殖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生命现象,应激性是适应性的基础,生长、发育是生物生殖的前提,通过生殖实现了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等少数种类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一特征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了物质方面和结构方面的保证。
地层深处的微生物:科学家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和科罗拉多州地下三千米的深处,发现了活的细菌。据介绍,这些细菌是在90℃的高温、巨大的压力和缺氧的条件下生存的,它们以铁为食,排出的废物是极微小的磁体,这些活细菌被命名为“地狱杆菌”。它们大约从恐龙灭绝时就生活在地球深处,几乎从未繁殖,其生命过程非常缓慢。这些细菌的发现,更加激发了科学家探索地外生命的兴趣。因为,既然在地下三千米深处的极端条件下可以有生物存在,那么也就不能排除在火星、木星、土星等星球上有某种生命形式存在的可能。
当堂达标:
1. 人体内部分废物随汗液排除,属于( )现象
A. 生长现象 B. 遗传变异 C. 新陈代谢 D. 应激性
2. 黑豆幼苗不断长大属于( )现象
A. 遗传变异 B. 新陈代谢 C. 生殖现象 D. 生长现象?
3. 在下列各组中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
A. 含羞草、真菌、水 B. 珊瑚的外骨骼、病毒、小草?
C. 猫、蘑菇、细菌 D. 蝴蝶、小鸟、钟乳石?
4. 下列哪种现象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
A. 兔子发现狼之后迅速奔跑 B. 种子萌发长成幼苗?
C. 绿色植物的叶由小长大的现象 D. 鸟产卵?
5. 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生物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
A. 松鼠不断寻找食物吃 B. 钟乳石由小变大?
C. 小狗排尿 D. 人晕车呕吐?
6.鲸浮出水面时,在头部往往会形成巨大的雾状水柱,这是鲸( )时产生的。
A. 吸气 B. 取食 C. 呼气 D. 呼吸 ?
7.猫妈妈生小猫,小猫能长大,长大了的猫能再生小猫,这一过程说明猫具有( )特征。
A. 生长、发育和繁殖 B. 生长 C. 发育 D. 繁殖
8.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都要不断从外界获取_______,同时不断地排出体内的______,这是_____现象;能够由小______;个体成熟后______后代;亲代与后代之间既_____又有____,这是_____和______现象;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_______的反应,生物所表现出的这些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9. 在生物大家族中,除了植物、______、______外,还有细菌、_______等。
10. 现在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_______多万种,而且还有许多未知种类,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______,但又存在着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