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诗经》心得体会(精选8篇)
“于嗟如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每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对阶级社会婚姻生活的经典概括!看到这样的无奈使我陷入了沉思。于是我的思想不自觉地在历史长河里流淌,采摘那一个个不同遭遇的生活片段:
看着无边的桑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场面。我看到《氓》里面的女主人公是多么辛勤的妇女,但她这样付出的结局却是其黄而陨,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于是为这位可怜而又坚强的女人感动着。她在面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却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她的心也许看透了阶级社会丑恶的面孔,也许她的心理面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
白娘子为了报答许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来那么完美的婚姻却让法海来了搅和。白娘子爱许仙如此的深,于是有了水漫金山的传说,于是有了白娘子被关在雷峰塔的传言。看着平静的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反抗压迫的传说。这个传说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妇女反对阶级压迫的精神,她们在向历史宣誓:女之耽兮,犹可脱也!
也许是为了爱,也许是憎恶封建礼教的毒害,《诗经》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它所描述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似乎都在后代不断地发生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看到的是刘兰芝婀娜的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的本分工作,换回的结果却是那深潭的一道道圆晕。她的命是苦的,但她以死的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爱,也有恨,也有强烈的反抗精神。难道不是吗?她死后化为鸳鸯都在不日不夜地鸣叫着,那不是在控诉着对阶级社会的不满嘛,那不是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嘛!
历史中的妇女们似乎都在重复《氓》中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我心中的琴弦断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华民族妇女们不畏压迫、不畏朱颜瘦的精神。我时常在想,即使她们的爱情化作冰冷的白雪结晶破碎,也会对生活充满着热烈的爱与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的《提芝龛记》:
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峨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这是秋瑾反对封建余毒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妇女们反对阶级压迫的漫长历史过程。
《诗经》让我想起了很多不幸的女人,它的出现似乎暗示妇女的不幸在不断地延续着,但很幸运的是现代的女权运动在不断的发展着,我想这是《氓》的作者的心愿吧,这是妇女们的愿望吧,但我更相信这是坚强的妇女们用泪、用血、乃至生命换来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这次“三年制教育者养成课程”期间,我们上了《诗经》课,是由蔡振民老师带领的。蔡老师讲解了三十首诗,讲解完之后老师会用他家传独创一派的咏唱方式唱出来。
《诗经》有三百零五首诗,每一首都是经过挑选所留下的。每一首的意义都很深远。像《诗经》的第一篇诗为什么是《关雎》,其背后大有讲究。
蔡老师没有讲解之前,就以为《关睢》只是一首男女之间的爱情诗而已。但其实并非是这样的,这首诗真正表达的是在称赞、歌颂文王的原配太姒的品德和为人处事。
之后在吟唱时脑中就会有一个画面浮现,就会非常有感觉。后来我们同学们在吟唱的过程中,还自创了一个调。
《诗经》本是表达性情的,只是用诗歌的形式来呈现的。去体会每一首诗,你都会有收获。
文学是心灵和情感的直接表达,用心去感觉古人当时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就能够体会到古今一贯。
这是一首赞美舞师的诗歌。
“简”似乎是模拟鼓声的,类似于现在的“锵”。“锵锵锵锵”,鼓声雷动,舞师们踩着鼓点入场,在中午时分,于公侯的庭院之上开始了“万舞”表演。
这群舞师,身材极其威武高大。他们先表演武舞,手执干戚,动作雄武威猛;然后又表演文舞,手里拿着籥(三孔笛)和翟(野鸡长尾),意气风发。表演完毕后,大贵族下令赐给他们酒,以表酬慰。
最后一段比较有意思了。前面都是在描述舞蹈,最后却用了一个“山有榛,隰有苓”的句式起兴。在《诗》里,这个句式一般是隐喻男女之爱的。谁和谁的男女之爱呢?后文说道,是某人思慕西方美人。结合前文,研究者们基本认定,说的是观看了舞蹈的女子。
万舞,是周代的公侯贵族们祭祀之时表演的`舞蹈,大概脱胎于氏族部落时期的祭祀舞。它是礼乐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万舞的表演分武舞和文舞两部分,大概武舞是很能彰显男子气概的,文舞又能演绎出上流社会的风华雅致,因此大概观看舞蹈的女性会情不自禁引发情思。
我觉得最后这一段,大概是想通过对观看的女子们心动的描写,侧面进一步衬托出舞蹈本身的魅力。前三段从舞蹈开始到结束,虽然有很精彩的形容,但最终如果收尾于“公言锡爵”,似乎意犹未尽,有点虎头蛇尾,气氛好不容易烘上去了就戛然而止了。那么既然气氛烘到位了,怎么结尾才能把这种舞蹈带给观赏者的心灵震撼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呢?用女子对舞者的倾慕吧!就像现在观看了爱豆演唱会的女粉丝疯狂地呐喊“我要给你生猴子”是一个性质的……
离别总是诗歌里最伤感的主题,尤其是男儿被迫搁置儿女情长,为国出征,这样的离别更填一层悲壮之情。
还记得《周南·汝坟》里,那个苦苦思念着在外服役的丈夫的女子吗?男儿在外为“王室”奔命,她在家里却食无味、寝不眠,日思夜想。
这首《击鼓》则以出征在外的丈夫的视角,与之遥相呼应。他用不乏愁怨的口吻,叙述了随军出征中的慌乱与危险,回忆起出征前与爱人分离的场面来。他紧握着姑娘的手,对她立下誓言:倘若我能回来,一定与你白头到老,生则同居,死则同穴,今生今世,永不分离!
嗯,用现在话说就是:等打完这仗我就回老家结婚……
可能所有的flag,立得越坚决就太容易倒吧。所以他只能悲痛疾呼:距离太远,相会太难;分别太久,我怕一不小心就再也回不去了,难以履行我的誓言。
我们读历史,往往只能看得到王侯将相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但在历史的聚光灯找不到的地方,却有无数不为人知却感人肺腑的悲欢离合。
也许我们从史书寥寥几行的记载里,看到的只是贵族操纵战争时的纵横捭阖,可这些民间流传下来的诗歌,却从一个个小人物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段不一样的'历史,告诉我们,他们不是作为故事的衬托、甚至仅仅作为统计胜负结果时的庞大数字的一个小分子,而是有血有肉、有情且至深的真实的存在过。
也许,与李白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子夜吴歌》对比来读,更能体会这种战争中离别带给普通家庭的复杂情感: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在蔡老师来讲课之前,对《诗经》基本上没有什么认识,就只有在辛庄时上刘森老师课之前会读一小会儿。这次蔡老师的课让我对《诗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老师在一开始就跟我们讲了《诗经》的几种形式。“风,雅,颂,赋,比,兴。”赋指的是直接把想说的表达出来。比是借着事情表达。兴是触景生情而发。
在当时是通过收集百姓诗歌,来看当地的百姓生活状态,以及诸侯对国家的治理,所以都是发自内心而出的,没有半点花里胡哨的东西。只有这样的诗歌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老师上课并不是只讲《诗经》,而是结合着其他经典一起来配合着讲。也让我体验到经典的内容精神是贯通的。
这次《诗经》课学的不只是《诗经》,而是如何对待生活,对待生活的态度。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有人说过:“要真正读懂一本书,就要读懂她的思想,更要思考她的价值。”在高考过后的暑假里,我第三次翻开了《诗经》,没有初见的惊艳,并非再遇时的研读,只是用指尖划过字里行间,目光穿过纸页游览古今,内心涌起骄傲和苦涩的复杂情绪
我骄傲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短短四字,区区几行便能引人畅想或发人深省。若不是在这片华夏大地上长大,若不是流淌着华夏民族的血液,或许很难领悟到中国诗词的魅力,更别说是《诗三百》这种于国人而言亦有些晦涩的古籍了。中国的古代诗歌由《诗经》起源,近而发展成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中华文化在华夏大地扎根,继而成长成参天大树,并在国人的.施肥和风雨的洗礼中越发枝繁叶茂。
反映不同阶层的人文风俗是她的思想,所以她目光深邃;找寻民族认同感是她的价值,所以她高贵亲切。因为读懂了她,我才更为生为华人而自豪庆幸,庆幸能和《诗经》相识,相知,相爱。
然而,这份自豪中夹杂的苦涩却令人遗憾。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即使有这样的人,能选择《诗经》的人也很少。
噫,“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我不是担心《诗经》像其他典籍那样失散在社会的动荡和时间的长流中,毕竟她已被我们妥善保存。可是我却害怕她像博物馆里的古册般,被“玻璃”格挡在我们的世界之外。佳人静立,是等待爱人,而非永远沉睡。她仍期待在时光中与我们相遇,擦出思想的火花。
以现代的技术手段而言,保存古籍已非难事,但我们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发扬经典仍是难题。经典古籍不应只是展示我们的文化有多么深远凭证,他们更应该成为中国智慧的源泉,无论是屠呦呦从《本草纲目》中获得灵感,还是国人价值观的形成。成为联系国人的纽带,作为连通过去和未来的桥梁,是他们的真正价值。如今我们举办网络征文评选活动,宗旨是为了号召更多的人去阅读经典,发现他们的价值,加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而这,也是我在三读《诗经》后最迫切的感受。这么好的作品,应该让跟多的人了解和阅读!
当历史的书卷已被岁月的尘埃所覆盖,当先哲圣人的期待已被白雪覆盖,我多么想转回身去撷取一片精神的圣叶,笔尖祈愿书香。
你看到了吗?
隔着时光的洪流,任凭狂风吹打,任凭烟雨浸湿,!
你听到了吗?
它的低吟浅唱,它的语言沧桑,你也在疑惑吧,它是谁?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没错,就是《诗经》。
翻开《诗经》,体会先人的语言和情感,穿越千年的时光罅隙,洗涤思想,净化心灵。《诗经》中我最喜欢的一句便是“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当我们现代人毫不犹豫不假思索的说出“我爱你”的时候,这三个字忽然变得那么轻,轻的'经不起触碰。
这使我联想到了当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现象:早恋。似乎很多人已经习以为常,但请用古人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是多么的可笑之极,古人把爱看得与生死一样重,他们觉得爱是回响在每个人生命中的潮汐声,而不是随便的游戏。
当以这一点来看,我觉得现代人应该多读《诗经》。古人的思想含蓄,表达委婉。虽不至轰轰烈烈的壮伟,却又细水长流,绵延一生的温良与感动。
明黄色的灯光,拉开窗帘,让月光透过书窗洒下。翻开它,一页一页,一字一句。
千年的文化,岁月的积累,拂去心灵上荡涤的尘埃。思绪明净,持一杯淡酒,品一绪心灵的明净。
《诗经》中的大智大慧,大善大爱,就如同那彼岸繁花,虽然触不到,但它永远存活于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在这个争名夺利的尘世能够找到一方安享心灵的净土。
彼岸,繁花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