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历史作业合理有效设计学习心得范文【通用三篇】

“双减”政策下历史作业合理有效设计学习心得范文(精选3篇)

“双减”政策下历史作业合理有效设计学习心得范文 篇1

为期一周的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就要结束了,回顾这段学习的日子,让我收获了许多。在培训学习专家和其他老师理念的过程中,也引导着自己不断思考历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此,简单概述本次学习的体会。

首先,作为新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这是课改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而新课改是要改变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育除了要教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并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想我们老师应该做到: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应该由重教师“教”转向重学生“学”,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要认真钻研课标,重新审视教材,研究教材教法。以往的历史课教学是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只有全国统一的一本历史教材,教师上课只需要一本书而已。而新课改中,我们实行的是一标多材,共有四个版本的教材,且每种教材的内容会有些许的不同,而高考却是依据课标而非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牢牢树立一个观点:历史的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是讲授增减的唯一依据。在备课中,应深入研究课标内涵,把握课标的各项具体要求,针对课标的不同要求制定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决定每节课之前,将课标内容首先在黑板上标出,让学生第一时间去把握课标,从而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从备课到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时时处处将课标理念贯彻进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第三,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的培养。新课标应时下,学生的思维活跃和批判精神应作为新课改下的首要问题来探索。老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陈述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并应该敢于质疑老师的教学。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

习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民主气氛。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上课先由学生阅读,各个小组之间可以就课文内容互相提问,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对于有争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动手查找资料,制作资料册或小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总之,教师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摆正自己的位置,将学生置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之中。

不过,在这次的远程培训中,我和其他一些教师一样有着不少的疑惑,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难度颇大的挑战。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已经根深蒂固的原有的教学观念,决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这个过程必定是要经历一个较长的磨合期。同时,新课改一切都是新的,缺乏足够实施案例,因此需要教师发挥能动性,不断的探索与提高。

第二、新课改对学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课外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养成了被动接受、不会积极动脑的习惯,要改变他们的惰性,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同时,对于学生基础好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上可以按照教师的要求动起来,但对于我们普通高中的学生,提出问题往往是一问三不知,怎么开展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其三、新课改过程中,新课标相应的配套体系还不完善,评价制度无法统一。对于一线的教师怎么教没有明确的指导要求,这都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作为一名参加工作不久的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只是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而已。真正要解决,那还需要广大历史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扬长避短,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同样就选择了付出奉献,更要终身学习,更新观念,脚踏实地,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完善自己,我们更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进步,更要不断地从新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特点、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课改先驱的课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营养,我们也许无权选择自己的工作环境,但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我们的工作方式,用自己的独特去演绎精彩,使自己的课堂永远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

“双减”政策下历史作业合理有效设计学习心得范文 篇2

九月伊始,教育界吹来改革的东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全面规范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加坚持从严治理。一时间,学生庆幸作业少了,家长直呼负担轻了,作为一线的老师的我,在庆幸自己可以少改几本作业少阅几道题的同时,也在忧虑:历史作业怎样设计才能真正“减负、提质、增效”?一直来苦苦思索却找不到解决的途径。面对“双减”,真的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直到听了万维教育举办的公益讲座《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让我明确了在“双减”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是提质、增效的一味良药。

作业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上听讲只能初步解决“懂”的问题,但是要从“懂”过渡到”会用”,使学习的知识形成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认识水平,还必须通过复习、完成作业等活动才能实现。作业从本质上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与教学价值互补,是推动学生独立学习、培养恒心毅力、自我约束、学会时间管理和快速进步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做才能优化作业设计呢?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设计好作业的时间

老师们大都有个想法:完成作业的时间越长越好。其实根据调查显示: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时间越长越好,但超过了一个拐点以后,就会适得其反。学生完成作业需要的时间长,无非是以下几种原因:要么题量大,要么是题的难度大,或者是二者兼备,其实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失去了做作业的基本目的。事实证明,如果作业过重,学生要么空着不做,要么照着答案抄写,就算是他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完成,也必须以牺牲休息时间为代价。初中的孩子七八门课程,每门作业需要半个小时,他休息的.时间也在晚上11点以后甚至更晚,但凡超过12点,因为体力不支,孩子的意识就会越来越差,完成作业的质量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影响了第二天的听课效率。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精心设计题目,通过控制题目数量以及题的难度,来减少完成作业的时间,少而精,让孩子在高效完成作业的同时,保证他们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第二、我们老师要设计分层作业

因为家庭教育、个人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有个体性差异,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同样的题目学生完成的时候所需要的时间肯定是不一样的。很多老师预估布置的作业完成时间会高于学生实际完成的时间,其实这说明老师心里没有全体学生概念的。老师认为这个题目花5分钟就能完成,但事实上,绝大部分孩子10分钟甚至15分钟,有的孩子实际是花了20分钟才完成这一个作业。因为我们老师布置一条作业的时间,往往是按照班上最好的那个孩子来进行的。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看,也不能只顾及学习成绩好的那一部分学生。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将题的难度设置成阶梯型,让学生通过完成必做题和选做题,来保证学生的整体参与,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第三、作业布置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作业的效果也就不同。老师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有的孩子不会完成读图题,从我们培养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我们体现核心素养的一些作业,应该具有情境化,注重学习知识和技能,注重围绕一定的主题来完成,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反对绝对的固定的答案。其实越开放的题目,就越能够激发孩子探索精神。注重作业的合作性,这个是可选的,未必每一条作业都要合作,其实有的时候合作性作业实施得不好,还不如不要合作。作业设计注意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让历史的学习真正为现实生活服务。

第四、作业布置形式要多样化

老师们们认为,作业就应该完成在作业本上,作业就应该是让学生做题,只有会做题,历史成绩才能提高,事实上兴趣才是做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爱学这门课程,成绩怎么都会高。历史作业的设计在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历史纪录片之后写出观后感;一课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完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一个单元完成后,让学生以某一条知识线索为主线,制作一张手抄报;也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社会性调查或者人物的采访等等。作业的设计多样化,学生的参与率就会提高,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在作业设计上要用足心思,即既注重目标和内容的一致,又要设计科学、合理,且能彰显本学科的特色,力求给每位同学动手实践、学以致用的机会,让作业能“起”于生活,”启”迪思维,“奇”思妙想,焕发出灵动之美,真正达到“创新减负、快乐学习”。“双减”要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社会、家长、老师们的共同努力,相信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用心、用力、用爱定会成就有温度的教育。

教师”双减”背景下历史作业的设计及教学实践线上。

“双减”政策下历史作业合理有效设计学习心得范文 篇3

此书为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女士所著,因此读之前我有顾虑,怕这本传记会有煽情和溢美之处。但实际上我完全忽略了这样的事实:张盈盈女士作为一名科学家,她会将自己严谨的科学精神带入本书的创作中。因此,读罢此书,我丝毫感觉不到一点矫情之意,我看到的是我所敬佩的纯如如何一步步长大、成熟,一个幸福的移民家庭如何用微薄的力量撑起艰巨的责任。我感动,并从心底生出敬意。

纯如是幸运的,她生长在一个如此幸福的家庭,她成功的背后必定有父母一大半的功劳。他们有着一切作家,甚至是一切人都渴望拥有的父母:智慧、耐心、包容、有责任感……在书中,我看到: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交流是孩子的力量之源。纯如的父母为他们的女儿而骄傲,我想纯如也会为拥有这样的父母而自豪。

纯如美丽、善良、敏感、有智慧,但我们若认为她年轻时肯定一切顺利,那可就错了。纯如也有自卑、孤独的时候,在大学毕业后,也有被报社拒绝、图书选题被否定等等经历,她像我们其他人一样,也是在经历了青春期的种种选择、迷茫才慢慢成长起来的。之前的经历是为今后的成就铺路,纯如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她的信念、坚韧、刻苦努力,不服输的劲儿和一股强烈的责任感、道义感。纯如写的几本书:《蚕丝》《南京浩劫》《美国华人》都充分地体现了她的华人移民后代身份,她是在寻根,正像许许多多正在返回祖国的移民后代一样。她将自己的兴趣、专长和她意识到的责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变成了那个日后被许许多多人深深敬佩的勇敢女性。

纯如的生命太短暂,她将自己的生命时光压缩成了短短的36年。在这短短的生命中,她读书、思考、写作、辩论,疯狂地工作,好尽快实现心中那一个个宏伟的目标。也许是天妒英才,上帝最终将她带到了自己的身边。生前身后,她都给无数人以力量。

之前,我认为纯如或许是因为写作题材太过阴暗、沉重才导致抑郁症。但本书中,纯如的母亲认为可能主要是药物的副作用加重了纯如的抑郁症,这种言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纯如生前一直很忌讳向别人提起自己的病,并且一直在抵抗医生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确实,精神病不像身体上的疾病,它不容易诊断和治疗。曾经看过《面对面》对一名精神病医生的采访,医生本人也亲口承认:对精神病的诊断并没有严格的标准。也就是说,误诊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此外,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可能有很大的副作用,很多药物中都含有安眠成分,容易让人神志不清,这是普通人都知道的事实。而且,纯如曾提到,精神病院是政府当局迫害敌对者的场所。我认为是这样的,这从《飞越疯人院》《禁闭岛》中就可以看出来。关于精神病,福柯先生还曾写过一本书《疯癫与文明》来详细论述,所以这种病也许并非我们之前所想象的那样简单,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对精神病人的看法。也许不是别人病了,而是我们病了。对精神病人来说,药物也许并非最明智之举,信任、爱、关怀和沟通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序言中说到的,读这本书又一次感觉到纯如的存在。我与纯如素昧平生,但在看了相关报道、读了她的书、看过她的传记电影、读了这本传记之后,我深深地敬佩这名奇女子。文字是有魔力的,它联结起并不相识的人。文字给予纯如神奇力量和永生之名,你短暂的一生比许许多多有着冗长生命的人的一生都充实、有意义。纯如,我从你的事迹中学会很多很多,谢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