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至15日,本人有幸参加了在天津南开大学举办的“企业转型升级专题培训班”,先后听取了孙立群教授所做的《以史为鉴感悟人生》、段文斌教授所做的《从高增长到新常态》、杨斌教授所做的《管理创新思维与方法》、赵道政教授所做的《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xx》、薛红志教授所做的《中小企业成长规律与瓶颈突破》等八个讲座、以及医药产业项目对接会和参观了天津空港经济区、空客320组装线等学习参观活动。通过学习,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目标等,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对于自身今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一、 对当前经济形势总的看法
“新常态”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改革开放30年以来低成本扩张为主线的高速增长模式现在已无以为继,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常态化结果。如果过去我们的企业是以做大为基本追求目标的话,新常态下我们企业应当以做强为根本宗旨,也就是要大力转变增长方式,从过去简单粗放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精雕细琢的内涵式发展,加大科技投入,掌握核心科技,把产品做精做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只有这样,我们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
二、 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企业转型升级并不等于一定要转产或转行,企业转型升级应当更多的是强调发展质量和效益,转行、转产与转型并没有直接的对等关系,产业升级的内容既包含了产业之间的升级,也包含了产业内的升级,转型与升级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转型的方向是升级,升级的目的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 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最终是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让企业走的更远、活得更久,企业社会地位更高、价值贡献更大,企业员工更体面、更有尊严、更幸福地工作和生活,离开这个目标和最终落脚点来谈论和谋划转型升级,无异于“黄梁一梦”。
四、 企业如何转型升级
任何一个企业或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必须要在现实和长远当中准确的找到平衡点,这其中既有政策环境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既有整体行业能力水平、科学技术状况的节制,也有企业自身优势和企业管理者能力素质的牵引。转型升级不仅要看得远,还更要看得准、走得稳,走出更高的质量和效益,这才是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盲目地、缺乏科学和非理性地转产或转行,一味地追求好上、快上或快速膨胀,对企业来说,都将形成十分不利的影响,都必将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
具体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明确企业在行业和未来发展中的定位。转型升级中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对自身的企业和产业定位、行业前景和未来发展趋势要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及准确的判断,要对国家社会发展脉 2
搏、产业政策倾向要能有一个精准的把握和研判,就是要清楚地知道企业现在所处的这个行业、从事的这个产业的未来空间和潜力,就是要清楚地知晓企业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价值和地位。如若不然,企业的转型升级就充满了盲目性和随机性,这样的转型升级必然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和不可持续性。
二是企业转型升级工作重点应当围绕转型升级的核心和本质来进行。企业是经济主体、市场竞争主体,必然是以经济效益和持续生存发展为中心,转型升级的核心和本质脱离不了这个中心,就是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生存力和发展力。 “一切支出皆成本、一切成本皆效益”,说到成本和效益问题,企业的转型升级的核心、本质很少有不涉及到这个问题的。不论是抓公司管控转型,还是抓信息化建设、构建采购及电子商务平台,本质上都是在优化成本构成和增加效益来源。因而,就抓企业转型升级而言,如何占领成本优势至高点?如何拓宽效益增长点?应当成为企业立足自身实际、追求长远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转型升级领域和内容。
三是转型与升级同步实施。转型与升级是个相辅相成互为依靠的过程,没有互为独立存在的转型与升级。不论是管控转型还是业务转型,其本质上还是要实现管理模式、生产运营模式、营销采购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与升级,最终向公司管理与工业生产运营模式集约化、精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努力实现管理上的高效能、成本效益上的最大化。正如前面所述,转型的目的是为了升级,升级依赖于转型并起始于转型,升级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如果没有企业的软硬件、生产运营手段措施和思维意识、观念的同步创新和升级,就如同一艘船没有桨或发动机一般,再 3
好的转型也得不到有效的支撑和前进,再优的转型也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和“海市蜃楼”,最终实现不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生存力和发展力依然是“原地打转”。 四是转型升级工作应当是一个“量体裁衣”、统筹兼顾和稳步推进的系统组合。一个企业的转型升级,很少存在单一模式的转型升级,大多数是多种转型升级模式的组合,力求在转型中升级、升级中转型,追求的是发展质量和效益,体现的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思维观念的创新。企业走转型升级之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在转型升级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布置和落实上,要形成一条明晰的、具有自身特点特色、符合自身实际和切实可行的企业转型升级思路,明确一个统一的转型升级方向和目标,具体分解构建出一套有针对性的落地手段和措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否则再好的想法也如空中楼阁,最终淹没在企业发展的惯性推动中,因循守旧、不知不觉中让企业走向发展困境。
五是转型升级工作要从机制上注入更多的新鲜活力。如何把握好机遇、应对好挑战?从根本上来讲,还是需要企业本身就要有一副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肌体,如果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企业本身就是一副“麻木不仁”、“暮气沉沉”的样子,那即便外部有再多的机遇、再好的环境,也都是把握不住、顺应不了的,再小的挑战和风险面前倒下去也未尝不是不可能之事。因而,就公司的转型升级工作而言,我们更应当练就一身能够激发自身活力与潜能的“好身板”,通过机制、体制的创新带动公司经营管控、生产运营、管理和技术、文化塑造等方面的创新,最大程度上释放组织活力和个人活力,为公司转型升级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连绵不绝的动力。
听了梁宝林处长的报告感触很深,他的报告主要畅述了五个方面,即一是目前开发区的状况,二是经济开发区为什么要进行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三是经济开发区存在问题,四是国内外经济开发区典型成功经验,五是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思路及措施。如何实现我们开发区的转型升级,结合我们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粗浅认识,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当前状况
一是产业结构原因。泗阳是新兴纺都基地,普通工人资源紧缺,节能和减排压力较大。二是少数招商引资项目把关不严。在前几年招商引资中,未按规定程序办理项目手续,盲目开工建设,致使少数小企业落户。三是环保治理相对不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未能与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同步。四是主导产业发展不协调。高新、高科技产业少,中介、峰头企业偏少。
二、相关措施
一是理清发展转型升级思路。继续深化思想解放之风,走科学发展之路,引导干部群众在深化对泗阳开发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的认识,在"比学赶超"中把握泗阳经济开发区科学发展的大势,把解放思想迸发出的激-情与活力集结到思维方式转变和发展理念创新上来,泗阳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科学崛起的思路更加清晰明朗:以生态建设为主旋律,突出"生态经济、税源企业、和-谐发展、科学管理"的全新发展理念,以大力培育四大产业体系为重点,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以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品味为重点,全面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力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加快发展、跨越争先。
二是建立发展转型升级机制。在规划机制上,按照"大力开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全方位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要求,认真修编开发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协调布局高科技产业、公益性事业、集中治污等各类用地,实现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全覆盖,切实强化规划的统一管理,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招商机制上,实行严格的项目准入制度,注重源头把关,严把环境保护关、资源消耗关、技术水平关,通过抬高项目引进门槛,吸引更多的大而优项目落户开发区。在市场机制上,建好城东污水处理厂及洋河产业园污水处理站,运用价格杠杆逼迫企业污染减排;严格执行上级节能减排政策,建立专项奖励基金,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大力推行"绿色信贷",对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实行"信贷封-杀"。在监管机制上,按照能力与任务匹配的原则,加强开发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形成上级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节能减排监管体制。
三是落实发展转型升级措施。振奋精神,强化工作执行力,重抓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尽快走上一条科学健康持续发展之路。1、加快企业提质增效。加快洋河产业园建设,引导企业加大技改、环保、节能等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支撑企业提档升级。2、加快企业二次创业协调发展。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开发区企业二次创业的协调发展进行 "把脉"评定。以园区的大开发、快建设来提升承载能力,加快形成新兴能源、纺织服装、木材加工、电光源四大新型产业体系。3、大力推行"绿色"招商。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四大产业基地"的发展战略要求,实施专业招商、规划招商的新举措,变大招商为招大商,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大力引进产业生态链长、产品关联度大、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和峰头企业带动型项目。4、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东方投资公司的职能作用,加大公司化融资力度,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快速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承载和集聚能力;全力推进城东污水处理厂及洋河产业园污水站建设,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开发区节能减排。
我认为只有按照开发区""发展目标,以争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目标为重点,实现苏北领先,全省一流,注重和-谐建设,永褒更好更快发展的活力,落实以上措施,使开区整体产业发展顺利地实现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广东不是一句口号,它是可测量可考核的。 建设幸福广东,必须加快推进经济、空间结构、政府、社会、公民等五方面的转型。
建设幸福广东不是一句口号,它是可测量可考核的,是要为人民群众谋求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种看法,在制定一套可测量可考核的指标体系时,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将主观幸福感受与客观指标结合起来。要以客观指标为主,也要高度重视主观幸福感指标,特别要关注个别群体的不幸福感源自何处,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二是将经济指标和人文指标结合起来。三是将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特别要注意到不同地区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不一样,不能一刀切。
加快转型升级是建设幸福广东的手段,要建设幸福广东,必须加快推进经济、空间结构、政府、社会、公民等五方面的转型,改变过去片面追求GDP、以物为本的旧观念。一是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特别是产业转型;二是加快推进空间结构调整,主要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加快推进政府转型,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群众、政府与社会等几方面的关系;四是加快推进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五是加快公民转型,大力提高公民整体素质,提高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和监督。
幸福广东要重视人本和均衡发展
本质:要在物质日益丰富的基础上解决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
三大矛盾:低级满足与高级烦恼的矛盾、痛苦感觉与幸福指数的矛盾、个人欲望与社会引导之间的矛盾
三大抓手:均衡发展,重视人本;凸显公正,直面矛盾;主客结合,渐进发展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战略的提出意义非常重大,可以说,这是广东在新的历史时期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任剑涛对建设幸福广东的决策给予高度评价。
正确理解幸福广东本质
对于建设幸福广东这个命题,可以从三个端口来理解:从经济基础的端口来看,就是要推动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从上层建筑的端口来看,就是要引入人民群众的主观幸福感受来对各地党委、政府的工作作出评价;从发展模式的端口来看,就是要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基础上、物质日益丰富的条件下,让发展的目标回归到人本身,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向?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辩证法法则的回归。正是因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从物质极端匮乏的阶段进入到物质极大丰富的新阶段,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我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但时至今日,原有的重物轻人甚至出现唯GDP倾向的传统发展观弊端日益显现,?已到了非转变发展方式不可的关键节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让经济的发展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均衡型,如何在物质日益丰富的基础上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为了新时代的主旋律。建设幸福广东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在推进幸福广东建设的进程中,特别要注意处理好三对矛盾。
一是要处理好低级满足与高级烦恼之间的矛盾。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或欠发达地区里,人们的需求层次可能偏低,当地党委和政府应当优先满足其基础性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尽量推动人民群众需求层次的提升;而在那些相对开放及发达的地区,人们的基础层次已得到较充分的满足,更高的需求层次已开发出来,这些地区的群众在一定阶段会产生比欠发达地区更多的?高级烦恼?,当地党委和政府就要花更大的气力去帮助群众解决这些?高级烦恼?。而就总体而言,建设幸福广东要立足于需求层次发展的高级阶段来进行谋划。
二是要处理好痛苦感觉与幸福指数之间的矛盾。由于不同区域之间人们的需求层次不一样,将导致具体个人的痛苦感觉和总体幸福指数产生不一致的情况。比如,有机构最近发布的关于幸福广东的主观感受的调查结果表示:发达地区群众的痛苦感觉要比欠发达地区高,让一部分人为此感到困惑。其实,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一点也不奇怪:一个人开始对人生的种种痛苦变得敏锐,进而产生种种思考,本身就是其在精神层次上实现了更高发展的体现。这种层面的高级烦恼,恰恰是经济社会进步的结果与反证。对此,任剑涛指出,调查机构在对幸福感指数进行评估时,必须考虑到地区的差别;在制定幸福广东考核指标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
三是要处理好个人欲望与社会引导之间的关系。中国有?不患寡而患不均?和?不患贫而患不安?的传统,对此,要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维护社会的公正与公平、维护社会的安宁,是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必须高度重视并逐步予以解决;另一方面,对于个人的欲望,既要看到充分尊重并有序地满足个人的欲望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也要看到相对于个人欲望而言,社会资源总是相对匮乏的,要引导民众理性看待社会公平问题。
要重视用好三大抓手:一是要均衡发展,重视人本。特别是注重处理好经济内外协调发展问题,物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均衡问题,人的欲望与社会公平的平衡问题。二是要凸显公正,直面矛盾。要大胆运用法律监督、网络问政、媒体监督等多元手段去解决日益多元化的各种社会矛盾,平稳度过矛盾凸显期。三是要主客结合,渐进发展。在构建幸福广东考核指标体系时,要注重主观评价指标与客观评价指标的有机结合,并在建设幸福广东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步调整和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更好地引导幸福广东建设。
提升民众幸福感应成为政策目标
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的七大要素
借鉴美国著名的调查机构盖洛普曾提出的幸福五大指标(繁荣程度、就业稳定、人际和谐、居民健康、社区建设)的模式,朱文晖建议幸福广东指标体系可由七大要素构成。
第一个要素是公平的分配机制。即保持人均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较高比重,保持中低物价指数,降低失业率,劳
动工资增长不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等等。以基尼系数为衡量标准,逐步缩小贫富分化程度。
第二个要素是建立以宽敞、舒适、便宜为标准的住房供应体系。在现阶段,关键是要完善公租房制度,创新经济适用房制度。
第三个要素是良好的生态和城市环境。要将绿色GDP相关指标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将食品安全、环境指标等纳入民生范畴,提高群众衣、食、行的供给标准和便利程度。
第四个要素是完善的公共服务。要注重建设民生型、服务型政府,提高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第五个要素是营造健康向上的城市文化。
第六个要素是构建顺畅的民意诉求渠道。
第七个要素是营造平安的治安环境,为民众提供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富有机遇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