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范文(通用32篇)
听了周芳田老师这节数学课受益匪浅,周老师能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精心设计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会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机器人的小游戏,课伊时,趣味就生。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考一考,演一演,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2、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崔老师的这节课做到了遵循知识发展未分选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如让学生找自身的左和右,老师和学生一起玩机器人的游戏……。这种“感受”是一种直接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社会生活、学会生存所必备的本领。
3、巧设活动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景化。崔老师充分利用这一标准。如:崔老师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左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学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游戏中。还通过让学生用“左右”介绍你身边的同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运用身边的学习用品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自己的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数学书,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的摆放顺序,每种物品的位置,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用语言描述出这些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情感体验积极,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节课的最后还渗透上下楼梯交通安全等教育。
整节课周老师都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较好地体现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也有点不成熟的看法。
在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这一环节上再多花点时间进一步去让学生体会突破难点,左右不是固定的,让学生明白目标变了,左右也就不一样了,在这方面没加强学生的理解。
孔老师设计的本节课,能够强化‘双基’,感悟乘法意义,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教学的各个层次做到了趣味化、情感化、自主化和生活化。同时注重了让学生动口、动脑,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思维。
但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本节课最好有操作活动。即;用小棒摆出图形,这样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中列出不同算式,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取新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
2、学生列出算式要要求他们直接说出结果,这样能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完整的意思,还能培养学生爱动脑,口算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3、本节课有老师包办的地方,例如:老师在让学生观察两道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时,应引导学生说出:加数是一样的。并且多指生说。
4、在展示‘做一做’时最好多展示几名同学的.,最好找两名有错误的展示一下。这样使有同类错误的同学得到更好的理解。
5、处理练习有欠缺的地方,例如:第7、8题,最好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王老师《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一课 ,在教学中精心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的呈现与实际和谐相结合
教师在引入时注重了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设计了知识链接。说出点P(-3,2)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等问题,搭建引桥,减缓新知坡度,并引导出新知。
二、抽象与在直观和谐结合。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运用了自己制作的课件直观的呈现了点的对称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对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一目了然。在验证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时,学生也容易进行。
三、教与学和谐结合。
在体验中理解知识,在教学中寓教于乐,在探究中关注知识的来龙去脉,在练习中复习穿插新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了新知,整节课浅显易懂,浓缩创新,踏雪无痕,润物无声。
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教师温馨的话语、宽松的教学环境、自由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心灵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正是这样的课堂,才保证了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状态下畅所欲言,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五、通过题组专题训练,集中解决本节难点,增加新知训练密度,培养创新思维。
六、两人对学的学习策略,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还有,必要的常规训练,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节课中许多看似是教师“不经意”的细小环节,实际上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
一点收获:教学要改,这点上大家都达成了共识;改革要稳,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为教学只有一次机会,没有彩排,全是直播;形式要活, 模式的选择有很多因素,学科、内容、对象、老师、情境等不同,可选的教学方式都可不同,要综合各种因素,选取最恰当的教学方式,因为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几点建议:学生小结要与目标呼应;注重数形结合;课堂检测结果要适时应用。
是亚老师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谈论几个常见的节日,让孩子学会表达在这个节日人们通常做什么,去年做了什么,来年我将做什么。其中去年做了什么是本节课的新句式,在本节课的处理中还稍微欠缺了一点,学生的练习频率还不够。
有几个做得非常好的地方:
1.新知引入多样。有猜谜引出,有看图引出,有听歌曲引出,展现的是某个节日的比较明显的特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较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
2.对每个节日的处理方式不同。由于节日较多,教师很明显动了一番脑筋,有的重在处理过去式的表达,有的重在对将来时的学习,有的是让学生对话,有的是让学生用语篇输出,特别是对于Easter的处理,由教师给予学生语篇,让学生阅读,培养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等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是一节不错的课。
《小乌龟找工作》是一篇童话,通过生动的想象,讲述了小乌龟找工作的过程和结果,形象地刻画了小乌龟鲜明的特点,也揭示了一定的道理。
首先,让学生说出看到题目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使学生从题目、中知道了主人公是小乌龟,主要事是找工作,并抓主了题目中的字眼“找”,知道了是一篇童话故事;提出了小乌龟到哪儿找工作?怎么找的工作?找到了没有等问题。明确地提示了课堂教学目标和重点。在处理每段的问题时也解决得很清楚,但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看,应该把四个结构相同的段落,详讲一段,其他三段的学习,应让学生在总结学习方法后,自行汇报。我是牵着学生走的,以后要引以为戒。
其次,在活动中体现了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这一过程的训练,如抓住数字“3”和数字“100”,体现小乌龟送信速度慢,找到没被录取的原因。抓住“转圈圈”一词,让学生演示,理解了小乌龟不是不努力工作,而是不会爬树造成的。
再次,对朗读进行了有效指导。不但分析了语气、语调,而且对长句子的读法也作了指导。 不足: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应该随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今后该怎样做。
汪老师人如其名,课如其人,清新、秀美。听了《泉水》一课,让我感动了好久。这节课的亮点很多,细细品味,以下几点感触颇深:
一、有效识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汪老师引领学生用各种形式的诵读来识字,把理解词语与认识事物融为一体。如适时地用多媒体出现“瓦罐”、“杜鹃花”、“天然水塔”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认识事物来理解词语,从而也积累了词语。在理解“清脆”一词时,汪老师巧妙地运用现成的资源,说:“你的声音很清脆。”还提了一个拓展性的问题:“你还听到什么声音很清脆?”这样,学生既理解了“清脆”一词的意思,又学会了运用这一词语。
二、以读为本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洋溢着对泉水的赞美之情,所以汪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品读、换位体验合作读等),去体味课文的语言美,感受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达到了审美的情趣。
三、个性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汪老师在课堂中非常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如:在学生读了“哦,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这句话后,汪老师说:“老师发现你这个“冲”读得特别响,为什么?”“刚才小朋友都说了自己的感受,你能把这些感受浓缩成一个词来说吗?冲出来”然后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受来读好这句话。汪老师又引导学生说:“泉水在黑暗的地下呆了那么久,一下子看到这么美丽的世界,阳光那么灿烂,到处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泉水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再次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好这句话。在指导读泉水说的话时,汪老师启发道:“从泉水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泉水很热情、大方、自豪、高兴)。在学生带着这些感受读好这句话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泉水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感谢汪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既实在又精彩的课。
《真分数和假分数》听后反思
今天听了一节张老师的课,本节课真可谓是我听过的所有课里面真真正正、地地道道的一节自主高效的新授课。
说学生讲的好,倒不如说学生预习的好,刚开始我就被学生的表现深深吸引了,张老师请一名学生汇报预习的成果,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主要靠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反思、总结),前一天老师布置好预习的内容,然后讲课的内容是与学生的预习相吻合的,本节课老师仅仅用多媒体打出了两个题目:
1、什么叫真分数,真分数有何特点?
2、什么叫假分数,假分数有何特点?
下面就是学生展示阶段,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一个小组六个人全部到讲台上面,并且分工明确,你讲那个知识点,我讲哪个知识点,他讲那个知识点。在讲的过程中问题意识特别显眼,比如:我想画3/4,谁能来帮我完成?有问既有答,每名学生都认真参与,并且同学之间形成了互帮互助的风格,提出的问题有好多是让班里最后几名差生回答(后来老师解释说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之间是不看成绩的,即使成绩很差,也不影响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这样差生在小组内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催促其积极向上)。
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展示时,老师在课堂上要来回的巡视学生听讲的情况,并且要注意倾听,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跑偏时,当学生经过合作还未解决问题时,当学生总结不到位时,要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引导。
我还听到了一点,当对于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问题,有学生讲解完毕后,不要忘记再找一名中下游的学生起来再叙述一遍。(特别是总结方法、解题规律)
最后老师与我们做了短暂的交流,关于预习表的问题,特别是重难点的问题的引导和自主探索,让学生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写写是怎么解决的。最能打动我的是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我相信老师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张老师说刚开始时学生一节课提不出一个问题来,而现在学生是带着问题在上课、听课的。
在培养学生方面,我准备向张老师学习,本学期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每名学生都能带着问题听课,我觉得带着问题来,将它解决了,学生就高兴了,自主高效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柱森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如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四、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柱森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后,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这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五、运用电影画面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利用电影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柱森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学时播放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利用展电影画面展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真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王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纠正。
一、前置分析
本课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教学内容里的“上下、前后、左右”这3个方位正好对应这三维空间的的3个方向,所以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图形与位置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分辨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准确描述物体间位置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在学生方面,参与本节课学习的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区分左右的知识。对前后、上下、正反的理解积累的经验比较多。也能很容易的就区别开来。但是对于左右的相对性的,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左右》时,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
二、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三、环节点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好不好?(板书:有趣的游戏)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一只左手,一只右手,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这个小游戏需要这对好朋友来帮忙,那么游戏到底怎么玩呢?
师:老师需要一位同学来帮老师一下,和老师一起把这个游戏演示给同学看,谁愿意?
师:(师边说口令边摇手,生根据教师的口令迅速反应和老师做一样的动作)(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师:同学们看明白了吗?想玩吗?同位两人来比赛,先剪刀石头布,赢得一方说口令,输的一方跟学。(同位一起玩这个小游戏)
师:停!现在老师来说口令,全班同学跟老师一起做,你有赢得信心吗?(师说口令,生跟老师口令做动作)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做游戏时,上下,前后(板书)做的都没有问题,只有老师说左右时,有的同学就出现错误啦,看来左右还分不清,不过没关系,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老师相信你肯定就能分清左右啦。那么现在咱们来学新知识吧?
点评:基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内容,老师通过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既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1、身体中的左和右
师:左手和右手这对好朋友不仅能帮我们做游戏,它们还可以帮我们做很多事情呢。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呢?
生:写字,举手??
师:用左手做什么呢?
师:你看,左手和右手的作用可真不小,同学们再看看你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
生:边指边说(耳朵,肩膀,眼睛,腿,脚)
师:我们身体中藏着这么多对好朋友,你都能分清楚他们吗?那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2、教室中的左和右
师:通过这个小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能分清我们身体中的左和右啦。接下来,老师详情善于观察的同学们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左和右。生:上下楼梯靠右走,行人汽车右行,汽车方向盘在左面。
师:在生活中我们用到了左和右,我们的眼睛,耳朵,腿也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来一起看,小明和小红是同桌,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描述他们的位置吗?
生:小明在小红的左面,小红在小明的右面师:有的同学说小明在左面,对吗?(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位置时,应说谁在谁的左面或右面)
师:现在老师想让你们描述一下我们班里的同学的位置。(选两名学生,让同学描述)
师:说的真棒。老师要换个问题,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左面和右面的同学吗?谁能把你前后左右四名同学介绍给大家?(我左面的同学叫??我右面的同学叫??)
点评:在上新课环节,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进入后,先让学生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使学生身不由己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初步确定左、右观念。接着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造性地设计了“找教室里的左右”这个游戏活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并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精神。
(三)实践操作,积累经验
师:这些问题都没有难倒大家,你们太聪明啦。不过不要高兴得太早,老师这里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忙解答呢,你们愿意帮老师这个忙吗?
师:现在我需要用到数学书,练习本,橡皮,铅笔,文具盒。把数学书摆在你的正中间,橡皮放在书的左面,铅笔放在书的右面,练习本摆在书的上面,文具盒放在练习本的上面,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摆的对不对。生听老师口令,摆学具。
师:摆在最左面的是什么?最右边的是什么?练习本的位置在哪里?生:回答问题,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师:为什么是同一本练习本,有的同学说练习本在上,还有的同学说练习本在下呢?
生:应该说练习本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体验位置的相对性)
点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所以当完成数学知识的认知时,教师一定要把数学放归生活。学生已经能够正确区分身体和周围的左右了,然后老师接着又设计了一个摆文具的练习题,充分加深了了左右的认识。
(四)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师:看,森林里要开运动会啦,小动物非常高兴,正在排队报名呢。几只小动物在排队的时候也没闲着,他们给我们出了几道难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四、总评
从教与学的方式来看,教师注重了三多:活动多、表述多、体验多,三小:小步子、小活动、小体验,充分尊重了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发展规律,让学生在三多、三少中,小步子认知实现新旧知识的顺利正迁移,小活动中充分观察、分析,小体验中充分表述交流,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完成知识模型的建构,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各种数学能力的培养,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各个环节中渗透;对于各种数学能力的评价,我们有对小组、个人的即时性评价记录,有对小组、个人的阶段性评价记录,今天在现场我们展示的小组及时性评价。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的话,就是“活动的课堂更精彩。”
第二周是高二物理组研讨周,大家共同听了解鹏翔、李霞、王景军等老师的《电源和电流》一课。王校长参与了整个听课和评课过程。
陈红灵老师评课:
1、课程内容多,课时无法完成。
2、明确电源作用,用水位差类比,形象易理解,力争把电源理解透彻。在教学中可以用家庭中常见的水表类比。
谢鹏翔老师从初高中衔接方面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初中教材中有抽水机和电源的类比,水流和电流的对比。
李主任建议大家认真钻研课标,不要把问题讲难。
赵京南提出物理课堂应当多引入生活当中的例子,增加物理课堂的趣味性。
最后王校长作了总结:
1、重视初高中衔接,建议各位教师把初中教材学一遍,高中教学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并清醒认识到,哪些是自己的经验,哪些是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的新问题。
2、教学过程应该是螺旋式上升,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
3、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经常引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类比,学生体会到生活当中就有物理。
4、教材整合。教师用教材教,但又不要拘泥于教材,可以有自己的思想。(王校长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指导了教材的整合。)
5、教师的语言应该精炼,逻辑性要强。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观潮》一课,受益匪浅。王老师教态亲切、自然,课堂目标意识强,善于引导、点拨,在课堂中营造了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教学全过程。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王老师引导学生以读代讲,寓讲于读,很好地将阅读理解与朗读训练、作文指导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老师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图片、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点评《观潮》一课
听了吕老师执教的《观潮》一文的词语课。吕老师的这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比较愿意说。整堂课上,教师声音响亮,落落大方。在课件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镇定自若,体现出较好的心理素质。就课堂设计来看,我主要想谈以下几点:
一、教师创设了丰富的情境
聋生由于缺乏听觉的感受,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尤其需要情境的创设来帮助其理解文字内容。吕老师在课上多处体现出这一点。比如在开头的时候设计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观看环节,在讲“笼罩”这个词语的时候,出示了一张月光笼罩树林的图片。
二、注重学生的体验
教师在教授“踮脚”、“昂首东望”的时候,让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但是在学习“昂首东望”这个词语的时候,师反复强调课文中人们焦急的心情,可能会让学生误解这是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其实这个词语仅仅表示一个动作,本身是不含有感情色彩的。我想如果教师在讲这个词语的时候再出示其他的场景会更好一些。尤其是这个词语中有个“东”字,不免让人联想到“西南北”这三个方向,可以给学生一些发问的空间,最好有人提出来“有没有昂首西望、昂首北望,昂首南望这样的词语呢?”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来,可以教师自己提出来,这样的话能引发一些课堂上的冲突,让课堂产生一些变化。
三、重视给词语分类
教师找到了词语的内在联系,将词语划分成三个小组,可以说,这样给课文的讲读打下了基础,降低了讲读时候学生学习的难度。如果能将教师划分的依据让学生也明白,提点一下的话,我想效果会更好。
前段时间听了刘红霞老师执教的《争吵》一课,从中获益匪浅,学习到了许多。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刘红霞老师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抓住语言文字材料,通过让学生读、思、议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刘红霞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于学生的回答,刘红霞老师能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回答得好教师给予肯定,对于学生回答过程中,不太明确或不合理的,教师也能给予正确的导向与引导。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在这堂课上可以窥见刘红霞老师平时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多么执着与重视。例如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划,随手写上一些读书后的感想和体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何等的重要。这一点我想听课的老师都会有此感受。
11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沙河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的培训,同时观摩学习了青年教师韩艳峰老师的精彩的课堂,印象深刻,感触颇深。
韩老师讲的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秋天》,这是一首现代诗歌。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韩老师尽量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来完成学习目标。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 一) 创设学习的情境和氛围 韩老师以歌曲《春天在哪里》开始了课堂活动,她首先让学生听并跟着一起唱,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了,接着她又让学生说出描写春天的诗句都有哪些,然后很自然的过渡到了秋天的话题,导入了新课。这堂课中,韩老师不时的适时插入音乐,营造了和谐优美的教学氛围。再讲第三段少女思恋图时,韩老师就是在悠扬的背景音乐中,让学生一边看图画,一边想,音乐帮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唤起了学生心中情感,使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共鸣。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叶圣陶说过,教育者必起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韩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只给学生学习方法,然后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去体验 和探究,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韩老师在这一点上做的很是突出。首先,韩老师让学生自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让学生总结出哪些字的读音不准或错误,,适时引导出诗歌朗读的第一步,要读准字音。紧跟着以第一节为例,给学生具体的讲解怎样划分朗读节奏,哪些字词应该重读,怎样读出诗的感情。 然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剩下的诗歌的朗读。韩老师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去探索,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在这堂课上,学生们很快的掌握了节奏的划分并能有感情的了,效果很好。
(三) 注重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每个问题的解答,或朗读,都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非常活跃。
(四)教师语言简练,恰到好处 由于本课是一首诗歌,在教学时,韩老师的语言简练,优美,富有诗意,饱含感情,感染着每一个学生。韩老师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每一个提问,评价,每一句过渡都恰到好处。
(五)精心设计练习,体会学习的快乐。 诗歌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韩老师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按照《春天在哪里的》的韵律,根据课文的内容,把课文改编成一首歌。学生们更活跃了,写歌词,唱歌。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同时巩固和加深了课内知识。
(六)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富有生机 这节课,韩老师对电子白板运用得恰到好处,白板为教学服务,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比如讲第三段少女思恋图时,韩老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秋野画面,让学生观察并感受画面中缺少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韩老师又展示出一副画面,学生比较哪个好,好在哪里,生动直观的画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她不像我们有的老师,只是死板硬套的在课堂上放课件。而韩老师这节课使得信息技术和教学得到了有效的整合。
谢老师上午第四节上了一节新授课,课题是“线形规划的应用”。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前两节课学习的“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与“二元一次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受领导委托,下面就本节课进行评议,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本节课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
(一)英语表达非常流畅。整节课,谢老师用非常流利的英语进行教学,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全英语环境,利于学生英语思维的形成。
(二)教学环节完整。谢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了“什么是线性规划”,在一个练习的基础上引进了新课教学。新课的教学流程清晰、循序渐进,各教学环节完整,并环环相扣。
(三)教学设计有创意。从谢老师的教案设计中,大家可以看出:谢老师借鉴了说课理论,把教材分析、学生分析写进了教案;同时把MYP课程特有的领域渗透、社区服务写进了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一目了然。教学的每一个步骤,谢老师都有明确的设计意图,并不乏新意。例题的选择体现了数学知识来自生活、生产实际,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的观念。
(四)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得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谢老师胸有成竹,教态自然,富有一定的启发性,所选用的教学方法也比较适合本节课实际情况。他总能在适当的时机提出相应的问题,始终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充分显示了教师业务精熟,具有较高的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
(五)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露痕迹,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思维活动中体现。
1.将学生熟悉并且喜闻乐见的背景材料作为思考的内容,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了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
2.整节课以小组讨论、个别发言,上台板演等形式向前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思维活动中得以体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交流能力,也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3.这节课上,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强化了学生学习各科各类知识的通用方法。
(六)教材处理详略得当
在IGCSE教材系统中,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但是却没有要求深入探讨。线性规划的内容当然也不例外,谢老师安排了一节课的线性规划的应用,已经达到了教材系统规定的最高要求。
(七)课件制作水平高。无论是几何画板还是PPT,谢老师制作的课件给人一种美观、适用的.感觉。
(八)老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实用性”原则,没有煽情性的语言,没有夸张的表演,完全是真实教学过程的再现,朴实、自然,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二、值得商榷之处
(一)教师的英语水平与学生的英语接受能力之间有一定的脱节,如果教师适当降低英语教学层次(比如说用五级英语),学生的接受可能会更好些;
(二)例题的叙述太长,在课堂这有限的时间里学生难以捕捉问题的所有信息,不利于学生主题对问题的把握。
(三)由于学生英语水平的不足,导致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课堂略显沉闷。
(四)最后的知识总结可以让学生处理(老师包办的比较多,制约了学生总结能力的提高)
总之,谢老师给我们展示的这节学法指导课,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有创意,复习引入顺畅,教师引导得力,使得各教学环节能够环环相扣,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露痕迹,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在思维活动中体现,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展示课,教学和展示达到了预期目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比较多。
一、目标明确,设计新颖
江老师能正确处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紧紧抓住赵州桥的三个特点:雄伟、坚固、美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适时的引导与提示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巧妙地解决了教材中的难点,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二、以读为主,重视朗读
教学中江老师非常重视朗读的指导,而且读的形式非常多样——轻声读、同桌互读、教师范读,配乐朗读、读与评结合、提示朗读要点等穿插于教学的全过程。能面向全体学生做到有所侧重,关注每一位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当有些学生朗读得不够好时,老师留给了充分的时间耐心地进行指导,使他们的朗读得到进步。
三、读写结合,渗透方法
江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文本现有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写的指导。例如:中心句、过渡句的认识,练说栏板上龙的图案等。
四、就地取材,联系实际
为了让学生体会赵州桥的雄伟,江老师能利用现有阶梯教室的长与宽来体会,就地取材,十分直观地让学生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对于一些关联词的运用,学生能活学活用,对于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教师能运用画面给予学生最直观的感受。
(一)课堂实录
1.创设情境
师:(师播放课件,出示朱自清照片及简介。)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屏幕上出示的是我国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照片及简要介绍,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下?(生读。)
师: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散文作品……
生:(齐)《春》!
师:谁来背诵几句?
(生争先恐后地站起背诵。)
师: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并请同学们思考。听过这首歌曲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请看大屏幕。
(师播放歌曲《父亲》,生欣赏、思考。)
师:歌曲已欣赏,谁来谈感受?
生A:这首歌唱出了所有孩子对父母的真诚祝福:“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生B:这首歌的演唱者唱得很有感情。
师:你能说说他是用怎样的一种感情来歌唱的吗?
生B: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生C:表现了孩子对父亲的理解,想回报父爱。
师:大家说得很好,确实,父爱是无声的,它不像母爱常被人歌颂,它与母爱的表达方式不同,但足矣令人百品不厌、回味无穷。朱自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歌颂父爱的文章——《背影》。文中并没有华丽的词藻,朴素的语言犹如父爱一样平凡。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
(师板书:背影)
2.自主感知
师:这篇课文,我们在课前已经预习了,不知字词障碍是否已扫除?
生:(齐)扫除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说说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
(生速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
生E: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去车站送儿子的情景,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师板书:父,子,关爱)
生F:我读到了作者当时家境不是很好,祖母去世了,父亲也没了工作。
生G:这篇文章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四次写了父亲的背影,所以“背影”可以说是文章的线索。
生B:课文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开头点题,结尾扣题,这种写法可以突出主题。
生B: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怕茶房不妥帖,事又多,但还亲自送儿子,又告诉儿子路上要小心,夜里要警醒,还很费力地去为儿子买橘子等等,这些都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整篇文章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那么,这种关爱我们又可以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呢,请大家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研读赏析
(生分组交流。)
生B:从文中的“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生G:父亲急于谋事,但还是去送我,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很爱儿子。
生J:从文中的“送我上车,给我拣座,铺好座位”中可以看出父亲很爱儿子,这种爱是无微不至的。
生K:从“父亲是一个胖子”,但还是自己去为我买橘子中,可以看出父亲是十分疼爱儿子的。
生D:老师,我认为父亲给儿子买橘子这部分最能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文中写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其中“蹒跚”、“攀”、“缩”、“微倾”都写出了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艰难,父亲还是个胖子,但父亲仍然坚持去给儿子买橘子,这是父爱的深切体现。
师:(点头微笑)分析得很好。
生1: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父亲却给我做了紫毛大衣,穿着的对比中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A:作者写“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这些也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关爱得无微不至。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认真,很详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生M:老师,我没有理清文中“我”的行踪,希望大家能帮助我。
师:好,谁来帮助?
生K:先从北京回到徐州,见到父亲与父亲一起回到家乡扬州,然后又与父亲到南京,再渡江到浦口,乘火车北上。
师:请同学们把地理图册拿出来,小组合作从图上找到文中“我”的行踪。
(生拿地理图册,组内查找行踪路线。)
生K:老师,为什么他不在南京上车,而要渡江到长江北岸的浦口去上车呢?
师:啊,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请大家思考一下看看谁能回答?
生N:可能怕人多,在终点站上车人少呗!
师:(提示)大家思考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哪一年建成通车的?
生F:我知道!是1968年。
师:那么,朱自清写此文章时是哪一年呢?
生E:老师我明白了,他之所以在浦口上车是因为当时南京长江大桥还没有建成,南京到浦口不通火车,要想去天津再到北京,当时必须在浦口上车。
师:非常精彩,经过你的解释我想大家都明白了。前面有一位同学已说了文中一共四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下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并思考哪次写得最详细?(生按要求标画。思考。)
师: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谁能说说哪次描写背影最详细?
生O:第二次描写最详细。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生O:可以。
(师播放课件,出示父亲爬月台的背影图片;生。读文。)
4.体验反思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表演父亲爬月台时的情形,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这段对背影描写得很详细呢?
(师请一与父亲体型相似的学生表演。)
生P:通过刻画父亲动作的艰难,表现父爱的伟大。
生C:父亲为作者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写得很详细。
生D:我认为首先这部分先交代了父亲的体型,然后详细写了父亲朴素的穿着以及爬月台时父亲手脚、整个形体的动作,艰难地为儿子买橘子;另外,这个时候正是作者家境惨淡、父亲失业、家中经济极度紧张的时候,父亲还坚持为儿子买橘子,从中可以反映出伟大深沉的父爱,也是给作者以最深感触的地方,所以才详细地描写这个背影。
师:(对生D)很好,你说这是给作者以最深感触的地方,请问作者此时感触到了什么?
生D:父亲对他的爱。
师:好,谁再来谈谈?
生F:作者此时理解了父亲的爱。
(师板书:子,父,理解)
生M:作者当时很感激父亲为他做的一切,理解了父爱的内涵,并且流下了泪。
(师板书:感激)
生Q:他当时被父亲的举动打动了,忽然良心发现,这就是父亲对孩子的爱。
师:好,到此时,我们能不能说出《背影》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感情呢?
生K:这篇文章不仅写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还写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
师:是的,不仅写了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也写出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情。
(师板书:爱浓、情深)
师:父子深情,这是人间的亲情。(板书:人间亲情)父亲的爱是纯洁的、博大的、深沉的,接下来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我们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和爱。
(生谈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和爱。)
师:文章在对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描写过程中,有一些词句非常富有表现力,并且这一部分也是最能打动作者和读者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听这一部分的朗读录音,重现儿子眼中、心中凝聚着的深沉父爱的背影。
(师播放录音;生听读、感受。)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父与子之间真切的深情,下节课我们继续品味这份浓厚的人间亲情以及本文朴实无华的语言。
(二)评课
《背影》是初中教材中的“老篇目”。如何以新课程的理念设计和实施这篇文质兼美的传统篇目的课堂教学,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应该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从领悟作品内涵、感悟父子情深入手,采用整体感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的学习方式,达到“使学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响,写法上受教益”。
具体地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情”字为线索,设计学习活动。
本文最动人之处,便是人间亲情特别是父爱的美。教者紧紧抓住了这一特点,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习活动。如:放歌曲、放投影画面、学生表演、学生讲述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等等,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晶莹的泪光中体会“父爱如山”的道理。
2.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这节课紧紧围绕文本教材展开。如:“速读课文,说说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整篇文章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那么,这种关爱我们又可以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得到呢?请大家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写父亲的背影哪次写得最详细”等等问题。环节的设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地图册查找作者的行踪路线并分析原因等等,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开发和利用了文本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与空间,不束缚学生的思维。如:“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谈自己的感受,因此,学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总之,如何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从语言文字感悟文章的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感,如何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相信我们一定会从这堂朴素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余奕老师上的是高中生物生物第二册第五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时,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探究安排合理,注重知识联系
张老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从细胞的分化概念入手、结合分化的特点、遗传物质是否改变等层层推进,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形成知识框架,体验成功之感。
二、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细胞增殖”,“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怎样变化”“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等。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正常生物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后遗传物质未有改变但因执行不同的功能而发生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细胞的分化,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来概括细胞的分化的特点的内容。
三、科学设计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张老师通过自己设计练习,形成一定的梯度,层层推进,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好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刘老师主讲的《鱼游到纸上来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鱼游到纸上来了》这篇课文语言虽平实,但在人物描写上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的外貌、神态、动作刻画非常传神。刘老师这节课,就以“鱼游到纸上”为线索引导学生围绕青年的看鱼、画鱼动作神态的关键语句,进行反复品读揣摩,感悟人物形象,从而受到心灵启示,领悟了写作方法。这样的课堂真可谓语文味儿十足,也只有像刘老师这样的具有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的老师才能做到驾轻就熟,还语文课堂本色。
一、三学小组课堂模式运用驾轻就熟
预学时,在经典诵读后,刘老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请学生读课题,在文中找出写明课题的句子,学生找出句子后,请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蕴含的情感,这样一开课很快就将学生带入阅读的殿堂,感受到了阅读的美妙,同时也为整堂课奠定了情感基调。接着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这句话赞美的是谁?青年如何作画,得到了这样的赞美?这个问题看似平常却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出来,直奔这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这时老师相机出示学习目标,这就进入了互学阶段。互学时,学生讨论、老师指导,小组展示时,老师放手学生交流,又能及时上线给予点拨将学习引向深入。在学生交流了“看鱼”和“画鱼”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轻松理清了“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在这水到渠成的时候,评学环节教师让学生讲和聋哑青年一样的勤奋忘我取得成功的故事。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得到情感的升华,而且在讲故事中锻炼了表达能力。从预学到评学,三个环节,在刘老师的这堂课上显得清晰流畅,有节奏,毫无生涩之感,相反从练课到现在我都感觉是那么的驾轻就熟。
二、读悟结合,读出了语文味儿
课文虽语言平实,但是情感浓郁,含义深刻,令人回味无穷,因此品读课文、发展思维、获得情感体验就是刘老师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在刘老师这节课上呈现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随时感受到阅读给课堂增添的韵味儿。
1、抓住关键词句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常常是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朗读,从而获得一些思考和感悟。在这堂课上学生就是这样做的,朗读句子,谈谈感受,在感悟有困难时,还是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不断思考,积极参与体验。如在交流“看鱼”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等词语谈感受,在学生感受到了青年看鱼专注,忘我的精神品质时,教师请学生读出这种感受,又通过挑战读让这种感受深入学生内心,从而达到影响学生心灵的作用。又如交流画鱼时抓住动作“工笔细描、挥笔速写”体会画技高超,继而采用各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切实理解句子的意思,使读悟结合,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创境朗读,升华情感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如在学生交流青年看鱼的句子“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时,学生只是简单体会到了青年的勤奋,老师就抓住“每个星期天”适时创境引读:“春光明媚的星期天,青年——烈日炎炎的星期天,青年——秋高气爽的星期天,青年——寒风凛冽的星期天,青年——”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青年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当交流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这句时,教师设计了多种层次的读,先是个别读,然后是齐读,接着想象训练创境读:想像有哪些人会怎样赞叹,怎样议论?当学生想象了一些人物后,教师出示了一个句子填空,老人怎样称赞,青年怎样赞叹,一群孩子怎样议论,学生在选词填空中,不仅积累了词汇,而且进一步深化了感受,此时学生一定会明白聋哑青年受到老人、青年、小孩各种人的称赞,一定是说明他的画技高超。学生此时心中可能就会想:要想得到人们的夸奖,那就要像这位青年一样,做事勤奋专注、坚持不懈。这时再就填好的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就再一次共鸣,得以升华,为理解“鱼游到心里”做了铺垫。
3、拓展阅读,符合大语文观
在解决“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两者关系时,由青年自己的话,引出“胸有成竹”这一课外词,不仅丰富了语言词汇的积累,而且很好地将课内课外知识进行了迁移、融汇。在评学环节学生将搜集的反映这一主题的故事进行交流,这就使学生不仅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而且训练了表达能力、升华了情感。这样的设计就是符合大语文观的。
总之,刘老师这节课具有浓厚的语文味儿,还原了语文课的本色。美中不足的是我觉得课堂中缺少写的训练。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刘老师一堂很好的课我却评不出来,希望刘老师见谅,也诚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今天我们齐聚水头四小共同参与以“项目评价”为核心的教研活动,一起倾听由董**老师和陈**老师围绕“人人过关、善学乐学、学力取向、习惯养成”这16字原则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肯定各有所思,也必然有诸多收获。接下来,我根据董老师执教的《搭配二》一课,愿与大家分享一些浅薄的想法,若有不成熟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教。
本次董老师执教的《搭配二》里呈现的内容是第一次以新课的形式出现在课堂里,在我们去年任教的时候还只是在新课后面的“做一做”出现,解决这个问题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并不难,所以董老师把重心放在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课堂,并明里暗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注重策略的习惯养成上。从课一开始,董老师就以“今天我们去数学乐园挑战有关数字的搭配问题,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没有信心?”这样鼓动性的语言让全体学生以热情高涨的态度进入课堂,深切激起学生的学习性和斗志欲。在董老师层层紧扣的各环节里,也处处显示全体学生参与的痕迹,他让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写下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好似漫不经心经过每个小孩身边,实则关注了每一个小孩的学习状况。在每一个反馈环节,他也积极带动学生参与评价和思考,在认真阐述自己解题方法的同时关注其他同学的想法,并能有效地吸纳更加优越的做法。在整节课里,我们总能看到董老师和学生们积极互动的欢快场面,学生学得开心,教师引得巧妙。
同时,在这节课里,我们也能清晰看到董老师非常注重带动学生利用方法的迁移来解决新问题学习新知识,他在挑战一里用简实、朴素的引导语让学生回顾了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的多种方法,学生自然而然利用小结出来的比较优越的方法解决了0、1、3、5这个环节,此时老师没有过多言语,水到渠成。在以后类似的学习中,学生也必然会利用这种有序的思考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这节课里,我们也看到董老师精心准备的教学材料的呈现,“多一个数呢”、“换一个数呢”、“还是这四个数,换一个问题呢”就把这节课串成串,学生觉得有趣,老师又能授予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看似简简单单,却蕴含诸多朴实的智慧。
这节课虽以挑战为线,学生乐学,场面欢快,却也不难看出董老师一直稳稳拿捏“人人过关”这个尺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中,他有意无意引导学生发现先确定十位的优越性,他又以多种形式,或独立思考或说或听或写,来巩固此种思考方式,尽可能让每一位小孩都掌握思考问题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我们从这节课看到董老师精心的设计和三(3)班学生的精彩表现,但我们也知道真实的课堂必然存在遗憾,所以,这节课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比如,让一直从教初中数学的董老师来调控一个小学三年级的课堂,怎么样给予更轻快的节奏?如何让我们的课堂里多一些对学生有激励作用的有效评价?在一个学生层次差异很大的课堂里如何既不抹杀尖子生的兴趣,又能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等等。希望各位专家、领导能给予指点帮忙解惑。
本校于近期开展了各科优质课评比活动,我有幸观摩到一些有经验、有想法的教师所带的历史课堂,自觉获益匪浅。现将个人收获盘点如下:
一、更新理念,与时俱进
新课程已全面展开,与时俱进,接受、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是衡量一堂课的重要标准。如果仍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必然会被淘汰。课改潮流,浩浩荡荡。此次活动,无论是说课还是上课,老师们都较好的贯彻了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很强的课改意识,目中有人(学生),手中有法,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江苏宜兴中学的何平老师在讲授《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时,精心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搭建一个舞台,一部分同学模拟原告中国,一部分同学扮演被告日本,其他同学作为陪审法官,采用模拟国际审判法庭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
二、精妙设计,创造亮点
参加比赛的都是学校有经验有想法的骨干教师,每一节课都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和心血。
回味听的每一节课,都不乏亮点。亮点来自教学设计的精妙,亮点来自精心预设的美妙,亮点来自教材讲解的声情并茂等等。
例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他们创造性的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 有的老师从导入到各知识点的讲解,一环扣一环可以说衔接得非常自然,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比如:福建林晶老师所讲授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一课,就通过忆文化;;说文化;;赏文化;;论文化;四个环节,先对整节课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再通过展馆的三个展区,
1、交流之条件;兼收并蓄铸盛唐;
2、交流之途径;陆海二路传文明;
3、交流之典型;;争做使者创辉煌;层层展开使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读懂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思路新颖,内容清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随后,她又连续问了3个问题:
1、今天我们使用了哪些方式和手段来学习历史?得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史料探究、讨论法……
2、你还知道哪些学习历史的方式和手段?
3、当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来开展学习时,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取?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非常巧妙的将学习历史的方法融入到了本课的教学当中,给我很大的启发。如借助材料展示,及时指导学生怎样提炼材料中的信息。例如辽宁白灵老师讲授的《难忘九一八》一课中,对抗日战争的巨大贡献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她就精心选择了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不但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而且还使学生的历史素养得以不断升华。
三、整合教材,深挖资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参赛老师大多对教材进行了大胆整合,力求疏通教学过程,巧设教学环节,而且表现的自然到位,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
另外,乡土史作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看得到和容易接受的知识,利用乡土教材进行教学,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此次观摩课当中,江西南昌、湖南长沙、福建泉州、新疆石河子、青海等等,许多地方的乡土史资源都走进了课堂,使人身临其境,倍感亲切自然。
四、精制,现代教学
本次大赛我们看到了参赛老师们精心准备的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既有文字材料、图片材料、音频视频材料,也有发给学生的导学案等等,充分利用现代手段进行教学。而选手们制作的,更是巧妙,给在座的每一位学生和老师以视觉上的冲击。
五、语言精练,情绪饱满
学生在这样的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思维开阔活跃,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比如:请举起你的手,让我看到你的智慧与勇气、你真聪明、你太有才了、你和我想的一模一样等课堂语言随处可见。有的老师过渡语说得非常到位,使环节之间的衔接显得很流畅,比如实力对比,图表说话&口说无凭,材料为证;。 还有提问形式新颖多样,如看服饰、认乐器、识英雄,情景再现,P抢答等。
当然,通过这次学习,我也看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优质课表演的成分较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我个人认为有很多地方是在展示教师的个人风采。
二是师生互动还仅仅限于师问生答,包括学生的讨论,都是教师提问,学生不能自主提出问题,教师也没有给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机会。
三是对的依赖性比较强,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在里,个别教师根本没有板书,自始至终都是在操纵。
小小的一次校内优质课比赛,使我开阔了眼界,深切地感受到了历史教法的美丽。我时时回想着参赛老师的课堂风采。他们新颖的教学方法、大方得体的教态、对教材的透彻理解等许多方面都是我学习的榜样,鞭策着我不断努力向前。教学需要艺术,而教学艺术则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基本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学习他们对细微之处独具匠心的处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真正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打造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力求让学生学的更轻松、更愉快、家长和学校更满意。
聆听了林红萍老师执教的《母鸡萝丝去散步》阅读指导课,深受感触:
1、感受绘本画面的魅力,体验观察、想象带来的快乐
优秀绘本中的图画是图书的生命,它细腻、含蓄、优美地表现着文字所无法表现的意蕴与感觉。图画引导着孩子进入到美丽的意境之中。《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佩特。哈群斯的成名作。作品色彩明媚,故事幽默,简单流畅。《母鸡萝丝去散步》全书只有非常简短的八句话,而且字又是隔上一页才出现。这是一本纯粹用图画来讲故事的成功范例。林老师恰如其分地抓住了绘本的这一特点,引领孩子们“用心看图,体验心情,放飞想象”,在笑声中理解画面内容,感受着绘本画面彰显的独特魅力,讲述出隐藏在图画背后的故事,把这个无声的故事变成了一个笑声不断的故事,从而“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其乐融融。
2、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阅读体验。
阅读是孩子个性化的行为与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雷特。每一个孩子由于其家庭背景、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不同,对于文本的阅读与感悟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需要有意识地保护和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阅读体验,不能搞一刀切,多用“疏”切忌“堵”。林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
3、让“阅读”成为孩子真正“快乐的事”。
总能发现一些孩子不喜欢课外阅读,把阅读当成了一种任务,并成为一种无形的压力。究其原因是他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快乐,缺少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并乐此不疲?这与老师推荐的书目有很大的关系。今天,《母鸡萝丝去散步》这个故事,选择的故事内容非常有趣并令人发笑。当钉耙砸扁狐狸的鼻子时,你会笑!当狐狸一头栽进池塘里时,你会笑!当狐狸扎进干草垛里时,你会笑!当狐狸被面粉埋住时,你会笑……这么有趣的故事,怎能不吸引孩子呢?课中,林老师一一展示绘本的插图,再配上林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读,还原故事情节,孩子们又一次走入文本,沐浴阅读带来的身心愉悦。这么快乐的事,孩子肯定愿意去做。于是,老师又适时推荐其他绘本,此时的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想阅读。这种阅读引领,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在自主合作中探究——评吴老师《动物的互惠互助》一课
一、自主——确定探究目标。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新课程要求我们彻彻底底打破传统教育中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吴老师在教学《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课始她把课题板书好,让学生读准音、读连贯,再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学生们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大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经过群众梳理,归纳出两个重点问题:
1、哪些动物互惠互助?
2、它们是怎样互惠互助的?
此时,吴老师由衷地表扬学生:你们能自己确立学习的目标,真了不起啊!老师的肯定与信任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合作——体验探究过程。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应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1、选取最感兴趣的部分合作学习
《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为了说明“动物的互惠互助”这一搞笑现象,列举了蜜獾和导蜜鸟、海葵虾和红海葵、鳄鱼和千鸟这三对动物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趣事加以证明。学生对这三对动物互惠互助的现象十分感兴趣。吴老师引导学生采用六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并根据本小组的实际状况选取最想探究的部分进行阅读,能够选一对,也能够选多对。这样做,为的是照顾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使他们享受到阅读的快乐,体验到被老师尊重的幸福。一旦选定学习资料,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全身心投入课文中,或圈圈划划重点词句,或在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号,对这部分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崔峦同志曾指出:“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因为自主阅读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不然,势必助长学生的依靠心理,又怎能进行有目的的讨论与交流呢?也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潜力。在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以群众的智慧攻克难关。也能够把自己读懂的资料和小组同学分享,其他同学如有同感,则互相补充,如有疑义也可反对、辩论。在此过程中,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十分显著,我们在激发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时,就应多注意教给
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尤其在出现意见不合时,更要去除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尊重事实,构成共识。例如,有学生对“蜂蜡”一词不理解,小组的成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猜想,但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争得面红耳赤。此时,我们能够带给参考意见:课后查查有关资料。
2、选取最具特色的方式合作展示
课堂上,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之后,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商议如何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或有分有合地感情朗读,或有主角分配的小表演,或用声情并茂地介绍……只要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都就应得到掌声与肯定。这样的展示其实也是其他小组学习课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理解的容器,而是涌动着生命灵性的个体。他们尽管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学习课文每一部分,但是由于有预习作基础,因而对本小组以外的学习资料并非一无所知,反之,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随着新问题的产生,学习又向纵深迈进一大步,新的智慧便由此生成,课堂也就焕发出个性闪亮的色彩。例如,有学生在听“蜜獾与导蜜鸟”研究小组的汇报后,立即发问:“导蜜鸟‘做出特殊的动作’究竟是怎样的动作?”再如,某学生听了“海葵虾与红海葵”研究小组的介绍后,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红海葵能用有毒的触手对付来犯者,海葵虾夹着它就不危险吗?”当听到这些发自内心的声音,我们感到无比惊喜,这才是学习啊!这时,吴老师及时保护他们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课后继续探究。下课后,各小组通过查阅图书、请教老师或上网搜集资料等途径搜集到了其他动物互惠互助的资料,及时摘录或下载下来,并进行交流与展示。展示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精彩的介绍,有剪贴、摘抄本,有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搞笑的网上录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多项潜力得到锻炼与体现,尤其是在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得到体现,语文素养更得到进一步提高。
《钱学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他是一首净化学生灵魂的赞美诗,是一曲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交响乐!
吴老师引导学生对钱学森所说的两段话的反复朗读,感受他的爱国之心,抓住:“美国享受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跟在冯卡门身边的前途无量和“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作对比,使学生体会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意志的坚定。
教学时,教师努力使钱学森的爱国情结与孩子们生活中的爱国情结融为一体。
在课堂上,吴老师先让同学们想像一下钱学森在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是怎么样的,然后当让孩子们设想一下,如果你是钱学森,面对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是你的话你会想到要回国吗?针对这个问题,孩子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畅所欲言。
在讨论中使孩子们了解到钱学森能够放弃优厚的待遇坚决回国的崇高的爱国情结,使孩子们的爱国情结觉醒,爱国热情迸发!教学效果很好。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所以,我们现在使用的新教材相对于课程改革以前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机会多了、效果好了。
本学期,我们六年级数学铜匠一节课的内容是《位置》,课题一出示,学生就很感兴趣,因为他们天天都跟位置打交道,太熟悉了。接着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及其他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学生兴致就更高了:于是出现各种不同形式的描述方法,学生的描述方式存在的问题也显示出来,怎么办呢?数学知识对于位置的描述有统一的规定……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也始终是围绕班级座位为研究中心而展开,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较轻松地认识和理解了关于位置的描述中列与行的规定。从而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成功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这样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练习题所编排的内容也都是与实际密切联系的。如国际象棋的每个棋子所摆放的位置;动物园示意图;城市的地图中“地名索引”;再如生活中的数学中所介绍的围棋棋盘横线和纵线的划分,地球上的经度和纬度也都是利用了位置的知识。解答这些内容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
贴近生活学习数学,能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教学的尾声我设计了让学生找: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1、新课引入比较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学生产生认知从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2、练习设计中体现了层次性和趣味性,也注重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
3、本课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4、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精练,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5、在整节课中教师无论从语言和肢体表现上始终充满激情,从而感染着学生,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提高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效率。
今天上午,观摩了三位老师的展示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的课品如人品,他们的课不是做秀,也没卖弄,让人所能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教育深深的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
首先,范莉莉老师的课给人第一感觉是真实。比如说,导入时的游戏,“1月1日是什么节日?10月1日是什么节日?……”许多学生回答不上来,这可以看出范老师课前没有跟孩子们说过“悄悄话”,这样有缺憾的课才是真实的,才是美丽的!我们的公开课不是表演,不是做秀,在这里范教师的如果能沉着一点,耐心地告知学生,很自然很巧妙地过渡到自己的预设中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范老师有深厚的语文基本功。大方、流畅的粉笔字,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尤其是声音甜美。但我们遗憾的是没有听到范老师的那带有童音的动情的范读,如果范老师不用课件录音读,而是自己深情地吟诵,这样效果会更好。课件上画面加上动作,干扰了学生对诗歌美丽语言的感受,致使读完以后,有个小孩说“老师,声音小了听不见”。我想,可能是视觉干扰了学生的听觉吧,再说,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非常重要。
当我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快乐气氛中,童娟老师为我们送上了《妈妈的账单》这一课。这节课,对于上课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幸福,对于听课的教师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这里,要感谢童老师,让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听课老师沉浸于她的情感课堂,同时,心灵为之一震!5月10日,是母亲节了,我们为人儿女的,不能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应该常回家看看!应该为我们那可亲可敬的母亲做些什么?我相信,在师生情感推向高潮的时候,没有谁不想念自己的妈妈,这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这就是所渭的诗意课堂,诗意语文。
不过,如果童老师的音调再低沉些,语速再缓慢些,能做到语言的抑扬顿挫,这一定会催人泪下的。
当我们的心头还回荡着《烛光里的妈妈》的旋律的时候,季益波校长又为我们送上了精美绝伦的《普罗米修斯》,我认为季老师这节课上得大气,浑然天成、人课合一。
在这里,我想借用几句诗来评价一下季老师的课。
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过渡——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
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颇有大家风范,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当学生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季老师戛然而止,恰到好处,学生意犹未尽,“英雄”的韵律余音绕梁,三是不绝。
总之,今天的三节观摩课各有特色,各有千秋,虽然存在一些缺憾,但犹如维纳斯并不因为断臂而影响了她的美丽。今天的三节课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今天,我和我校的20位教师在南街小学听了王淑军老师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和赵艳红老师执教的《开天辟地》两节阅读课,收获颇多。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两位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始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组织者,始终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交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王淑军老师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注重了朗读和写字的指导。王老师检查词语读音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读,在容易错的字音上,王老师进行了强调与强化,力争全体学生都能读正确,真正做到人人有提高,人人都学会。在检查朗读课文时,注重了学生朗读姿势与朗读能力的培养。王老师从细节处着手,让孩子们掌握读书的正确姿势,并教育学生要大声地、口齿清晰地把文章读出来,这就是朗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阳光、自信,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而且,老师亲切的语气,微笑的面容也给了学生读好文章的信心。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语文能力训练。王老师在了无痕迹中达到了这一要求。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小组内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听赵老师在执教《开天辟地》,可以用“行云流水”一词来评价。整个教学过程赵老师始终以文本为依托,让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去感悟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如,教学“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个巍峨的巨人……”两个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观察他的动作、神态,再读句子,读懂了什么,从哪读懂的?让学生再做做盘古把天和地分开时的动作,师此时配乐朗诵,学生在举臂一分多钟时的累与盘古的“一万八千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盘古的伟大精神跃于眼帘;紧接着,赵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抓住下一段的“精疲力竭”“微笑”感受它的献身精神。
很感谢两位老师的辛勤劳动,能带给我们一些收获,一些思考。还有几点建议与大家一起商榷:
1、王淑军老师在教孩子们写字时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老师要在孩子们中间巡视指导,在孩子们的本子上写几个范字,让写的不好的学生零距离地学习临摹老师的字体,更能拉近师生情感;还可以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去写,调动孩子积极性,让孩子真正喜欢上写字。
2、赵老师整体上看学生读书的时间还太少,感觉像蜻蜓点水。开课伊始,就直接问: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标画有关语句。在学生对整体还没有意识时,这样未免太仓促。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赵老师像是在牵着学生走,一步一步的,没有放开,学生在感悟时谈的太浅显,没有真正触及心灵。
总之,听了这两节课,让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语文教学,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弊端,如:学生读书时间少,问题意识不浓,想象力不够,表达能力不强……这都与自己平时课堂上放的不够有直接的关系。想起叶老曾经的号召,“所有学生要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贡献力量。”所以,对于一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如果落实了该落实的工具性,影响了该影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算是“语文课”了,也就有了语文“味”了。期待更多、更有语文味的好课不断呈现,也希望这样的活动更多一些。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个性朗读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写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么想呢?”生答“我一定要劈开。”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并通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
二、在表演中体会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赵老师边范读边让学生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当老师读完,问你们有什么感觉时,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老师马上过渡说:“你们坚持了几分钟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三、充分发挥想象
教学时,赵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她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四.重视方法指导
赵老师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时刻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无论学生的程度是高还是低,无论学生体会得是深还是浅,他们都在品尝学习的快乐,他们都在收获着。
语文课堂是缺憾的艺术。我听了这节课后,有两点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借助媒体教学,固然有它的独到的优势,但学生阅读文本还是要回归课本中来,近距离接触,或许效果更好。
2、可适当添加小练笔。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刚才我们共同观摩了那校长扎实灵动的课堂教学,那校长以独特的视角,精妙的安排,充满激情的引导,恰当的点评,和孩子们一起演奏出了富有生命活力的精彩乐章。
语文是为学生生命奠基的课程,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备要素。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是口头语文和书面语文的和合指。语文一词涵盖了人们语文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课对人的心灵的关注和培养不是空洞的,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
那校长的课堂丢弃虚化的浮躁,抛弃表面的热闹,关注生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巧妙地将广告语的欣赏创作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在愉悦的语言实践中,在情趣盎然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引领学生积极主动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的品味、模仿、创作,学生在这样的'阅读实践中,增长了丰富的知识,了解经济社会的特征,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巨大魅力,增加语言的积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有助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失为一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益尝试。
在本课《走进广告世界》教学前,那校长首先从富有情趣的“热身运动”开始,出示三组九对词语,让学生寻找词语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新课学习做了有力的铺垫。教师从“三碗不过冈”的图像引入,让学生了解广告的初期形式,让我们不由联想起“水村山郭酒旗风”的诗句。教师出示精心筛选的几组广告语让学生猜猜看,这些广告语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涉及面广,由浅入深,使学生易于产生共鸣。接着学生交流经典广告语,让学生试着说说好在哪里,交流搜集的广告语,感知广告的作用和广告语的基本特点。教师进行总结提升,让学生对广告语的理解从感性的层面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在赏析评改活动后,学生对广告语在语言、句式、音韵、修辞等方面的认识深入,为自主创作扫清道路。
学生的实践是课堂的重点环节,我们看到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被简洁精当的语言文字感染,思维在生活中放飞,不时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可见学生心中充满对美的欣赏和体验,展示给我们一个富有创造的世界,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今天的教学环境变得开放自由,凭借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撑起来的庞大知识世界,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十分丰富的资源。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中的许多文化特色资源是语文教学的补充,不管是童谣、绕口令、绘本、广告语,还是古典诗词、成语、文言文等,在有心的语文老师眼里,都是信手拈来的好素材,从而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那校长树立大语文教学观,采用活化课堂来唤醒学生,对课程资源的积极探索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本堂课,那校长关注语言,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全方位感悟和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新奇、竞争中思考,在自悟、赏析中明辨,在体验、创作中沉淀,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编织的美妙意境,也给了我许多的启示。课堂设计四个容量大的活动,如果能将活动二三中的时间向活动四创编广告语环节倾斜,教学效果会更好。
最后借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广告语与所有辛勤奋斗在语文教学岗位上的老师们共勉——“激情成就梦想”。
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听了《找次品》这节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纵观整节课,这节课真是教师教得活泼生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老师很好的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同时老师还特别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其活泼主动地发展。总体来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特别突出以下几点优势:
一、整堂课的设计既大气又细腻
在教学的设计上,老师通过3个,5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接下来老师大胆地选择了2187这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如果用天平来称至少要几次保证找到次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于是探究也变得顺理成章。最后通过层层探究,揭示规律,利用规律成功找到27个、81个、243个——2187个需要的次数,柳暗花明,让人不觉感叹数学的魅力!
在材料的选择上,老师在教学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5个、9个时怎样找次品,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初步寻找感悟规律,但是老师并不急于总结规律,而是让学生说说8个物品找次品至少需要几次?老师不是选择10个12个,而是选择了8个,我觉得老师8个待测物品选的非常好,在学生的意识里都是把待测物品平均分,分成2份的方法,在9个待测物品里,学生已经解决了要均分,但是学生对要分成3份还是有疑惑的,补充了8以后更加完善了要分三份这个规律,而且不管待测物品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尽量均分就可以了。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难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
老师从一开始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这过程中,老师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知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
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节课老师多次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
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这篇手指评课稿,是以授课教师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并分析了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一起来看一下。
手指评课稿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生活中,张老师态度和蔼,待人亲切。讲台上,张老师潇洒典雅,有名师范儿,且有名家腕儿。她一亮相,就让人觉得气度不凡。我有幸听了张老师执教的《手指》一课,收获颇多。
课一开始,张老师让学生交流了有关丰子恺的信息资料,并回忆了他的语言风格和特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内容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然后,张老师就课题让学生提问题:
1、谁的手指呢?
2、手指的用处有哪些?
3、手指有哪些特点呢?
4、为什么用手指做题目?
5、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呢?经过梳理后,张老师抓住手指的特点?和怎样写成的?两个问题对课文进行了探讨,在课文中走了个来回。就课题质疑这一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也是一个学法指导的环节。
另外,张老师的板书令我佩服。板书内容概括准确简练,字体工整老练。从她的板书上一眼就能看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文章思路。
张老师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品味作者的语言及 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这一点尤为可贵。
张老师的这节课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学习。我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张老师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工作上的好榜样。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今天小编推荐的这篇手指评课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您的补充和建议。
《动物乐园》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这节内容的知识目标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能正确进行大小,多少的比较。在本课的教学中,杨春花老师善于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成功体验,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一种负担或压力,既能在玩中学,又能在学中玩。整个教学环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这堂课的教学是紧紧围绕着“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展开的。本着科学、新颖、实用的原则,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参与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杨老师注意让学生亲身经历比较的过程,通过多个实践,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学时,杨老师创设情境,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让学生体验比较多少的过程,感悟出比较多少的具体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杨老师创设了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学生自由选择比较方法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不刻意模仿的思维方式。通过比较活动,逐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同时还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引导和评价,此外还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初步的推理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杨老师注重运用课改的理念转变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更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唯一不足是教师操之过急,在教学完大于号后忘了让学生用小棒一对一进行操作,而且也没有注重指导对大于号、小于号及等于号的书写。
1.“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觉得李老师这句话说得好,这句话在启迪学生不要将知识拘泥于课堂,课外的知识更应该关注。现在的学生认为上课才是学知识,下课的所有时间都应该放松放松再放松,尤其一放假起来什么都不知道,就知道去了哪些地方,玩了什么东西,吃了什么好吃的。学风不正。
2.读小小说教给学生方法:人物情节图。给予学生学习与运用的台阶。学生在理解后自然会照猫画虎,将概括的更为深刻。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将问题变得更为简单。
3.在了解小小说的特点时,教师带领学生边汇报边理解。将小小说的特点与课外的两篇阅读相结合,一文一特点,一特点一文,结合理解甚为巧妙。
建议:学生写的人物情节图由于字太小看不清楚,教师应该将自己最为心仪的图抄到黑板上,让大家都看到更好。实际上可以利用投影仪,大家齐比较齐推荐更好。
杨老师的《守株待兔》一课,让我收益非浅。值得我借鉴、学习的地方很多,下面就列举一二。
在揭题伊始,杨老师就呈现学习方法,利用文中一句话进行解题,同时也让学生既快速又准确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种做法不仅化难为易,而且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新知的方法,得到了积极主动的发展。
《守株待兔》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重在让学生理解寓意。杨老师这一课就很好地通过具体的语言感悟和故事情节的解读去落实。如,在理解寓意时,蒋老师抓住“窜、撞”一词,先让学生读,再理解这个动词,最后说,你仿佛看见什么,再让学生讨论野兔窜出来的原因,从而让学生明白种田人捡到野兔完全是一种偶然。这样一个层次性设计,使学生在读、思、说中步步深入,从而领悟品词析句及揣摩文句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杨老师不忘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提炼和积累。如,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引导学生提炼积累了“偶然、侥幸、不劳而获、一无所获”。同时,在积累的过程中,渗透对文章所蕴涵的道理的感悟,可见设计的精巧。
杨老师的课堂不仅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也很注重朗读的训练。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杨老师在教学第二段,“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时,让学生抓住种田人当时的想法,并与其它农民的做法进行比较着反复读,读出种田人垂涎欲滴,读出他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侥幸心理。也为后面理解种田人错在哪里做出了必要的铺垫。
最后杨老师还结合课堂作业本“我想对《守株待兔》中的种田人说”这样以读带练,以读促说,从而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也感悟了寓言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