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文秘知识 > 新闻报道 > 诚实与信任评课稿范文(实用三篇)正文

《诚实与信任评课稿范文(实用三篇)》

时间:

诚实与信任评课稿范文(精选3篇)

诚实与信任评课稿范文 篇1

《诚实与信任》这一课叙述了两位车主妥善处理反光镜被弄碎这起小事,说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文章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洋溢着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融思想性与人文性于一体。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感受到的黄老师的教学魅力有如下:

一、钻研教材——重识文本的美丽。

对语文教师来说,要回归语文,练好内功,教师应该重视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感情,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如果对于文本的解读与把握不甚到位,就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使得学生难以进入情境。

黄老师对于钻研本课教材有这样的尝试。

1、紧紧扣住课题展开教学。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诚实与信任》,为什么以此为题呢?是因为作者的诚实和对一个陌生人的信任才赢得了对方的信任的。正因为这样,让学生理解“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就成了课文的难点。

失误(1):在教学中,没能抓住这点进行解题,课前研究得不够透彻,所以也未能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只是停留在“我是一个诚实的人”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得不够。

2、深入挖掘语言文字所蕴藏的涵义。

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应该认真推敲,反复琢磨,逐句体味。

失误(2):对“毕竟”一词的理解。

在对“毕竟”一词的理解中,我让学生把“毕竟”换成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希望以此让学生了解我是一个诚实、负责任的人。其实换另一种引导方法会更好,可以这样引导:“我是在尽量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拉。”继而让学生理解我信任小红车的主人,相信人与人之间充满了诚实,这样也更加加深了对课题的理解。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失误(3):“我”留下了字条,上面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

分析这句时,老师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把自己的姓名、电话这么重要的东西告诉给别人?”老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理解“我”想让小红车的主人早点联系自己。学生的回答比较多,有的说到老师会要学生的电话可以及时联系,有的说到发生火灾时119会让人留下电话,有的说到坏人要绑架人的时候会要别人的电话,因为回答的答案多,以至于浪费了几分钟的时间。

感受:课堂时间,分秒必争!

二、扎实训练——搞好“工具性”这个保底工程。

虽然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小学阶段,儿童刚开始系统地学习母语,语文教学应该扎扎实实地搞好“工具性”这个保底工程,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底线,一定要实而又实。

1、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朗读。

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体会出文章蕴含的情感,才能真正的读出“味”来,读出“情”来。黄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好“打电话”这个环节时把握住了“感谢”,当给学生配乐朗读时,两位同学都进入了角色。

2、标点符号也含情。

“噢”只是第一声,为什么后面会是感叹号呢?

失误(4):学生的回答有高兴有兴奋。其实在此老师忽略了一点,可能也会有一份忐忑不安,因为“我”并不知道小红车的主人打电话过来是不是来敲诈的,或者是来质问的。这里缺少了多元化的解读。

疑惑:既然“我”是一个诚实且信任别人的人,把自己的电话留下来就是为了等待小红车的主人早日联系自己好赔偿损失,我认为当他接到电话时,最多的感受还是应该是一种惊喜与期待吧。——个人感受。

三、适度拓展——增加课堂的容量。

重视拓展性教学,有助于教学的开放,课堂知识的延伸,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完课文,老师请学生们阅读课外一个诚信

诚实与信任评课稿范文 篇2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很荣幸听了沈主任的一节颇具大家风范的课。《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我”在一次驾车行驶中,不小心撞坏了停在路口的一辆车的反光镜,在车主不在的情况下,“我”留下了自己的地址、电话等放在那车的玻璃窗上。这位车主很感动,并打电话向“我”致谢。这个故事是很耐人寻味的。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描写手法平实,没有过多的气氛渲染,也没有细致的人物刻画,但人物的所作所为却感人至深,“诚信”的美好品质跃然纸上。

这篇课文是一则叙述性故事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难读的长句,学生容易读通读顺,在课堂上,学生能在沈老师的引导下逐步进行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一、以谈话入手,缓解紧张气氛,再导入文本,激发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沈老师就同学们课下跳绳的表现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生龙活虎”,然后提出希望,希望同学们这节课能够像跳绳一样表现优秀。接着板书课题,联系生活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诚实?什么样的人值得你信任?这样就赋予“诚实与信任”以生活化的具体内涵,使学生对课文深刻的主题产生亲切感,这样的导入自然而具有亲和力,并容易使学生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质疑初读,整体感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第一部分时,一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都想与老师产生心灵感应,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去思考,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这一环节的设计很有新意,打破了常规,值得学习。

三、关注学生,及时纠正

教学不是表演,而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上完一节课,学生应该实实在在地学会了一些知识,这才是我们授课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上,沈老师时刻关注学生,对于他们读错的字词,能够及时纠正。让学生正确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此外,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轻松也是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最后提出个人的一点小建议,生字教学用时多,记住生字字形时,采用的多是拆字法,意义不大,又耽误时间。另外没有对生字没有进行书写指导,对于四年级学生指导写字还是必要的。课文朗读较少等。总体来说,受益匪浅。板书似乎不太合理。

诚实与信任评课稿范文 篇3

今天有幸听了四年级陈春艳老师的《诚实与信任》一课,现在对这一课做简单的评议。

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描写手法平实,没有过多的气氛渲染,也没有细致的人物刻画,但人物的所作所为却感人至深,“诚信”的美好品质跃然纸上。陈老师这节课结构设计精巧,通过关键语句拎出文章的结构。陈老师思路清晰,课堂扎实,注重对学生的说话训练。但课堂内容安排较多,讲解较为零碎,重难点不太突出。其他细节方面,比如陈老师设置的问题“第二天,小红车的主人来到自己车旁,看见反光镜碎了,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当他看见雨刷下的纸条,又会想写什么?”。我觉得在这里可以细致揣摩小红车主的复杂内心,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对比,突出小红车主人后来的感谢和感动。这样易于学生的理解,而陈老师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中稍显仓促,课堂上没有体现出这个问题应有的价值来。

以上只是我的浅薄的见解,总之,陈春艳老师这节课让我们年轻教师收获颇多,对于我们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