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策略》评课稿汇总3篇

《解决问题策略》评课稿(通用3篇)

《解决问题策略》评课稿 篇1

我听了韦老师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这节课,感触颇深。本课书上以小猴摘桃的情境引入新课,但韦主任通过改编题目,改成学生熟悉的学生在跳绳,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陆老师让学生仔细阅读题目,自己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引导学生区理解题意,如“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张老师的课件制作精美,讲解的很到位,在弄清条件含义和要求的问题后,一起整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再用列式计算和填表的方法求出问题的答案。王老师先是讲解题目的关键句,“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列表和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到可以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来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用这种方法解题后有何体会。

后面大家都安排了5个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理清要求和问题之后再来解决问题。体会到用这种策略解题的好处。

这节课本是学生熟悉的题目,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从条件出发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找到条件,利用条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决问题策略》评课稿 篇2

10月29日上午,受学校领导指派参加“四校教学研修共同体”的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一上午学习了两节三年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课,一因为是新教材,二因为我是任六年级的数学课,对教材的把握可能不够准确到位,所以说对两位上课教师的课,谈不上是评课,只是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的收获吧。

这两节课各有所长,各有特点,王xx老师的课侧重于学生对问题的解决,王奕老师的课侧重于培养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形成。王xx老师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探索一些事物隐含的规律,掌握一些找规律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由此而引申出来的数量关系,为以后学习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知识打下基础。课堂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动起来,以学生为中心,如: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正方形和圆片,要做到一一间隔等),动笔圈一圈(一只小兔和一朵蘑菇圈成一组等),动手画一画、数一数等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能力,这一点就很值得我学习,我平时在这方面做得就不够好。但是我觉得这节课中教师讲的有点多,学生说的太少了,低年级的学生爱表现,学会了一点知识他们就爱炫耀,练习时就应该鼓励他们,让他们把学到的内容向老师、学生好好显摆显摆,这样不就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了吗?

王奕老师上的是“从条件出发,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段内容并不是给学生建空中楼阁,学生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从条件出发”的知识,而且在一年级的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减法的第一课时中,已经渗透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例题是图中有2个小朋友在浇花,又走来3个小朋友,问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条件出发(又走来),只不过那时学生的思考还处于经验阶段,并不知道解决问题时隐藏在“背后”但又支撑着问题解决所应用的策略。而王奕老师在处理这段内容时,他把例题的条件一个一个的出示,每出示一个条件,就在下面划上红线做上标记并且写上条件一,给学生以适当的暗示,而且教师没有直接出示问题,而是问学生从这些条件当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走向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地方不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学生的引领,都值得我学习,也许对于一些老师来说还不知道该怎么向学生讲明这是“从条件出发,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内容,王老师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抓住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多么精彩的一次学习大餐哪!

学习完这两节课我的最大感触是:教师怎么教可能只是一种形式,如何能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内化吸收才是根本。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也就是课堂上我们对学生的参与度究竟关注了多少?

《解决问题策略》评课稿 篇3

今天听了陈老师《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首先感到陈老师的教学过程实实在在,没有花架子,虽然有点平淡,但整体教学结构合理,把握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主线”,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整理信息,使学生能合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探究新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其次,陈老师能重视新旧知识的梳理,重建转化意识。如组织学生回顾“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那些问题?”,这一回顾,帮助学生把原先一些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点:“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分数除法时,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推导圆柱体积公式时,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有机地整合了起来,使学生看到了一个整体的数学知识链。新旧知识的梳理,不仅教会了学生数学学习要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还让他们更加领会了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转化——能帮助我们把新问题都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旧问题,更方便我们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总之,本节课陈老师始终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想一想、自己说一说,在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