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评课稿(推荐三篇)

春雨评课稿(通用3篇)

春雨评课稿 篇1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课文。讲的是春雨沙沙沙地下,三只小鸟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春雨是绿色的,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是红色的,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是黄色的,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多么恬美的意境,多么令人遐想联翩呀!春雨本无色,但可爱的小鸟们却用独特的眼光赋予春雨五颜六色。本文还是一篇充满神奇想像的散文,作者通过想像表达了对春雨的理解和赞美。本文内容不难理解,关键是让学生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学会想象,学会欣赏。在教学本课时,王老师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春雨是无色的,但它却给我们带来五彩缤纷的世界,文中各种小动物对春雨的颜色都有着不同的说法,这童话般的故事,让学生读了还想再读,在读中学生理解了,在读中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首先王老师利用儿歌进行导入,“春雨”是春天的使者,学生在欣赏中很好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整个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接下来分析课文时,交代了争论的主体是一群小鸟,分析了“绿色”“红色”和“黄色”都是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地读来体会小鸟们的天真、活泼、可爱,体会春雨的轻柔、欢快,体会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环节中,王老师设计了“代言人”这一环节,学生兴趣极浓,踊跃参与,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尝试着去读,并且能以最好的状态读出感情和语气。这样,不但锻炼了朗读能力,而且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也得到了培养。教学最后时王老师让学生回答“你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这个问题,王老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激发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通过观察春雨的课件,来体会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变得生机勃勃。在王老师的大胆鼓励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个性得到了张扬。

春雨评课稿 篇2

2月25日,我们语文组的何洁和王盼盼两位老师在2月23日下午接到通知要同课异构《春雨的色彩》,两位老师欣然接受。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两位老师还是竭尽所能,精心准备,给我们展示了两节风格迥异的同课异构课,从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何老师语言流畅,亲和力强,与小朋友交流得非常愉快;王老师一笔漂亮的粉笔字令人叹服。

尽管两位老师风采各异,各有千秋,但由于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课堂上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在这里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何老师课一开始,就用谜语引入课题,非常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但引入后问了一个问题:春天的雨叫什么雨?得到学生的回答“春雨”后,就赶紧围绕课题询问了“春雨的颜色”,这里指向性太明显了,以至于学生都把课文中的答案说了出来。其实这里教师可以有前一个问题拓展进行词语积累:那么夏天的雨叫什么?秋天呢?冬天呢?帮助学生一点一滴地丰富词汇。

随后何老师就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反馈时把课文所有的认读字都展示在了课件中,指名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齐读,方法很多,但由于识字量太大,学生虽然当时会了,但进入课文后,就又生疏了,所以像这样集中识字在一年级,我们不提倡,识字需要有环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就算要识字,也要有规律地进行。比如这一课,前鼻音的字比较多,这节我就只认前鼻音的,这样学起来扎实,学生的任务也明显减轻,学起来也能轻松些。

这节课,何老师带领学生几次读文中小鸟的对话,教师的意图是有感情地读,但由于前期铺垫工作做得不够,所以学生在还没有读顺的前提下,要跨到有感情朗读,显然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

而王老师的识字教学则与何老师截然相反,她全部采用分散识字,一边识字,一边进行词语拓展,词语学得扎实有效,但由于至始至终采用分散识字,课堂的教学流程就显得不流畅,有点拖沓。

另外王老师由于第一次与镇校小朋友接触,孩子们与她比较陌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调动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呢,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可以准备一些小红花,也可以找一些动画片中的人名来激励他,如学生问题回答地出色,教师就表扬他:你真是聪明的喜羊羊。而整节课下来,学生一直不肯举手,连读课文之类的事情也无人问津,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闷。

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是课文新授结束后的一个片段拓展,让学生温故知新,可见这节课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动足了脑筋。

春雨评课稿 篇3

一、教学目标明确。

知识目标:通过读文,了解春雨的特点与作用。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珍惜春光,开展种植活动,为绿化祖国做出贡献。既有知识目标又有能力目标,还有情感目标。

二、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完整

根据这篇课文浅显易懂的特点,张老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先用上多媒体营造美境,激趣引入课题,然后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接着质疑突破难点,最后拓展训练。

三、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自读、自问、自悟,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是这堂课教学的鲜明的特点。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堂课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读的形式多样:有个人存疑自读,有小组互相检查读音,有带着感情自由练读。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就改变了全盘授予的传统教法,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自问,在质疑中学会探究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张老师在学生反复熟读课文之后,叫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其中有同学就提出“飘飘洒洒,细如牛毛”、“滋润”等词不理解的问题,然后让其他学生解答问题,这样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有能力,培养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3、自悟,在感悟中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问题。如教师提出:为什么说“点红桃花”而不说“染红桃花”;为什么说“染绿柳芽”而不说“点绿柳芽”。教师采取了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感悟,让学生自主探究,悟出答案。

四、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入课题时,张老师用多媒体播放春雨声,师生又共同模拟春雨的声音,激发了兴趣,让学生的心很快进入了氛围,学生很快就感悟出春雨的特点(轻柔)。随后,又用多媒体播放春雨画面,营造了美境,激发出学生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在感观上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诗的氛围,逐渐融入诗的意境之中。

再如,理解“点红”、“染绿”、“滋润”这三个难点词时,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绚丽的色彩,迷人的春景画面,学生就很形象地理解出花骨朵很小,所以是“点红”。春雨洒在柳条上,就好像把绿色的颜料泼上去一样,颜料就慢慢地流下来,柳芽慢慢地被染绿了。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突破了难点,优化了课堂教学。

五、设计开放性练习,培养创新意识

每个学生受其智力水平,思想能力,学习习惯,生活环境的限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学生作业练习不能一刀切,齐步走,根据学生的特长,张老师设计了特色练习。如,学习《春雨》一课的课文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雨的喜爱。有的同学就拿出画笔画画,有的同学写话,居然还有创造地写上了一句诗。

六、注重了总结、交流、分享

学完了课文后,张老师让学生来说一说这堂课学到了什么,进行了总结、交流,既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让还未了解的同学得到再次启发。

其次,教师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读出了自己的话语,同学们听到话语后,看到画面后,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是深刻的,情感是真挚的,回味是无穷的。同学在情感的交流之中,分享了春雨带来的快乐。

七、教师基本功扎实,组织教学有条不紊,循循善诱,教学语言精练,富有诗意。先进教学手段运用熟练。板书设计精当。

听了张老师的这上堂课,我受益匪浅。在此,我提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