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实用9篇)

2024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通用9篇)

2024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 篇1

他,是一个普通人,20多年来循规蹈矩地上学、高考、创业;他,也是一个不平凡的人,18岁正值大好青春,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一场车祸带走了他的整条右腿,病痛不仅没有击倒他,反而促使他不停地去奔跑,哪怕道阻且长……

他是龚钰犇,烟台高新区大犇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致力于自闭症儿童康复,与人生导师周金刚共同发起“蓝色计划”,为多名自闭症儿童点亮“回归地球”的路。

不负韶华:生活以痛吻 我以歌为报

20__年,刚刚步入高三的龚钰犇,因见义勇为导致右腿高位截肢,左脚也仅剩3根完整的脚趾,历经多次手术左腿得以保全,躺在重症监护室里的他终日见不到阳光,“那个时候整个ICU里,只有我一个人能说话,我不知道第二天醒来哪张床就空了,也不知道自己会怎么样。”龚钰犇说,那是他离死亡最近的时候,也正是那个时候他告诉自己“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赚的。”

几个月后,高考临近,他却依旧无法坐立,当多数人劝他放弃的时候,龚钰犇选择忍痛坐轮椅参加,哪怕一天下来伤口渗液痛苦不堪。“我觉得我可以,至少得试一试,如果不去我肯定会后悔。”凭借自己的毅力和努力,龚钰犇最终被山东工商学院国商学院录取,由于自己的事迹被广泛传播,全校师生带着鲜花和掌声迎接他,为他喝彩加油。

当龚钰犇为自己的高光时刻而开心和感动的时候,山东工商学院创业学院执行院长周金刚找到了他,“周老师上来就问我接下来有什么计划和打算,我还懵着的时候,他又问我毕业以后打算做什么工作,怎么养活自己。”回忆起那天,龚钰犇哽咽了,正是周老师那一番似乎毫无情面的话激起了他心中的波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做点什么,就从那天开始。

龚钰犇创业联系客户

在周老师的帮助下龚钰犇试着接触电商行业,一边学习一边创业,他一手撑拐一手撑信念,克服种种困难,突破一个又一个身体耐受的极限,一个项目不行就再换另一个,从一个月赚十几块钱到几十、几百、几千块钱,他从未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龚钰犇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同学加入。仅仅用了几年时间他便在烟台站稳脚跟,“命运至少让我得到了一条腿,还让我遇到了周老师这位人生导师,促使我不停前进,让我靠自己有了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和一个向好发展的电商团队,这一切也是生活对我努力的馈赠。”龚钰犇说道。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生活给18岁的龚钰犇出了一道难题,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心态,在28岁还给生活一份满意的答卷。

饮水思源: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琚

“我现在的一切光靠自己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出事的时候,社会对我的帮助和支持。”谈起为何要做公益项目,阳光开朗的龚钰犇眼神里透出一股坚定。在他躺在床上急需手术费的时候,是社会上的好心人给他公益捐助;在他被伤痛折磨到“绝望”的时候,是社会各界通过各大媒体为他加油,给他带来勇气和力量。身为党员,他始终牢记社会大爱和回馈社会的使命,身体力行地去参加公益活动、做公益志愿者,也正是那段到处做志愿者的日子,让他第一次了解到了自闭症。

龚钰犇推广自闭症儿童康复公益项目

“有一次去特殊学校做志愿者,我的拐突然被一个又壮又高看起来十五六岁的孩子抢了过去,他也不说话就一直在模仿我的动作。”当时的龚钰犇很疑惑,通过打听他才知道这个孩子从小患有自闭症,但是错过了最佳干预期。那之后,龚钰犇经常查阅关于自闭症的资料,“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像星星一样孤独,因此他们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患病的儿童兴趣范围狭窄、行为方式刻板、社会交往、交流障碍等,他们没有自理能力,时刻需要人照顾,部分患儿可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怒等异常行为,有的患儿甚至存在自伤或是攻击行为。”龚钰犇从电影、纪录片、医院等途径了解到自闭症对孩子和对家庭的影响后,坚定了要为这些家庭出一份力的决心,“我要帮助这些孩子!”龚钰犇的想法得到了周金刚和团队的支持。

想法有了,人员有了,但是缺少办公场地的问题让龚钰犇一筹莫展,坐落在烟台高新区的烟台市大学生创业园服务中心党总支了解到龚钰犇的相关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了他,详细了解公司目前的运营状况和下步规划后安排专人对接项目落地工作,为其寻找相关领域的“产业导师”,对项目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在多方帮助下,龚钰犇以公益创业的形式创办的、专注于6岁以下自闭症儿童康复的烟台自愈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落地,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和滨医附院专家的指导下,团队创新研发了营养干预+中医理疗+育儿指导整合的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团队已无偿帮助了8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明显改善。

2024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 篇2

犁牛之子 圆梦曲园

崔久秀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学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屡次获得奖学金,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

她是同学眼中的学神学霸,老师眼中的得力干将,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友谊与知识。她乐于助人,热心帮助贫困同学。

大学期间,她每天穿梭于曲阜师范大学古朴典雅的校园,聆听着老师们带着爱和智慧的授课,享受着同学们之间思想碰撞的火花和灵感,感受着曲阜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文化洗礼,也见证了曲园学子在祖国各地成才成长的事迹,这些无疑都更加坚定了她毕业后支援边疆、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

崔久秀说:“在曲师大四年的时光,我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尤其是各位老师,是他们让我的学业有了更大的进步,不仅在学习方面,还有在生活和技能方面,我都获益良多。”

走进西部 追逐梦想

20__年含泪告别曲园,这个有梦的姑娘带着曲园学子的执着踏实、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响应国家号召,志愿到西部支持祖国建设,踏上了西行的列车,一路向西,来到了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一干就是六年。

六年间,远离家乡亲人、老师同学的她始终不曾忘记曲园赋予自己的善良务实的秉性,没有忘记曲园学子“青春当有家国边关”的情怀,在和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朝夕相处中学会了说维吾尔语、跳新疆舞、做新疆饭,带领当地群众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建筑队、种植日光温室大棚、发展乡村旅游业,确保当地各族群众能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奔小康。她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支边青年”的风范。

“青春易逝,必须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回忆当初决定来新疆工作时的情景,她笑着说,虽然父母反对,亲朋不解,“但如果让我再次选择,依旧会是同一个答案。”

20__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她实现了自己小时候坐着飞机去北京的梦想,坐在人民大会堂感受国之威严的她不会忘记求学于曲园时的简单美好,更不会忘记是这所学校教会了她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024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 篇3

“三支一扶”两年服务期满她主动留了下来

“这是现在的卫生院。”沈富琼的手机相册里,3层高的麻邛乡卫生院矗立在蓝天白云下,十分漂亮。

但13年前可不是这样。20__年9月,沈富琼怀揣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梦想,兴冲冲地前往麻邛乡卫生院报到。当她坐了整整两天的汽车,终于到达目的地时,看见的是又矮又旧的木瓦房,而全院工作人员只有院长和一名助理。

人生地不熟,环境艰苦、语言不通……看到的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刚刚离开校园的沈富琼偷偷哭了。就在她打算放弃时,有一次跟着院长到乡下巡诊,受到牧民群众的欢迎。看到一名肺结核患者的眼神里充满了渴望和期盼,沈富琼说:“我感到了自己被需要。”

沈富琼出身于丹巴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就深知医生对涉藏地区群众的重要性。牧民群众的眼神,让她的心平静下来。她开始主动学习当地语言,向男同事学习骑摩托车,向老医生学习经验。“三支一扶”两年服务期满时,沈富琼已与当地群众产生了深厚的情谊,她主动选择继续留下来。

这一留,就是13年。13年里,沈富琼走遍麻邛乡的家家户户。麻邛乡是高原牧区,群众基本过着散居游牧的生活,导致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困难重重,但这没有难倒沈富琼:“我们有定期巡诊,日子久了,哪个季节哪家人在哪里放牧居住,心里都有数。”

“好多地方汽车、摩托车都去不了,只有走路。”沈富琼记得,有一次骑摩托车出诊时遇到暴雨,路上没有躲雨的地方,只有硬着头皮往前赶。后来摩托车也没法骑了,她就走路,走了3个多小时,摔了十几次,终于到达病人家中。

真心付出换来群众的认可,牧民群众说:“沈门巴(‘门巴’,藏语意为医生),你成了麻邛乡的人了!”“沈门巴,你真是牧区人的好医生!”

扎根

“送医药下村”解决看病难、看病远问题

“你看,这些是我们给儿童建的档案资料,以前是没有的。”沈富琼存在手机里的照片中,有好几张是麻邛乡卫生院儿童预防接种的资料。这些资料按不同的村名和不同的年龄段分类,整整齐齐挂在墙上,每份资料的右上角,还贴着孩子的照片。

原来,由于习俗等原因,当地有很多孩子的名字是一样的。虽然每名家长都有一本孩子的预防接种手册,但是医务人员叫到名字时,还是容易出现因名字相同分不清楚人的情况。20__年,沈富琼成为麻邛乡卫生院院长后,探索对儿童预防接种资料进行精细化管理。

乡卫生院给全乡每名儿童建立接种档案,并贴上孩子的照片。这份档案和家长手中的预防接种手册配合一起使用,即使名字相同的孩子在同一天同一时间来接种,也不会弄错对象。

沈富琼还和同事们一起,对全乡群众健康情况进行摸底,为所有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情况表。每名慢性病患者家中都有一张贴着患者照片的“明白卡”,上面注明姓名、病名、用药名称、用药量等信息,方便医生巡诊时了解情况。

13年来,沈富琼和同事们一起,定期开展“送医药下村”活动,把糖尿病、高血压等的常用药品送到群众家中,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

如今,麻邛乡卫生院盖起了楼房,当地通了电、路,也有了网络,条件大大改善,吸引了更多大学毕业生来到这里工作。自20__年担任院长以来,沈富琼先后引领8名高校毕业生在乡卫生院扎根。20岁的泽仁拉姆就是其中一员。看到沈富琼时刻以病人为优先,深受当地群众喜欢,泽仁拉姆备受感动:“沈院长是我的榜样,我也要像她一样留在基层,实现自我价值。”

2024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 篇4

90后的史晓刚有着众多头衔——20__“北京榜样”年榜人物,北京枭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他曾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获中国青年创业奖、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青年五四奖章、中关村“高聚工程”创业领军人才、石景山区“景贤人才”等荣誉。他还曾入选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杰出青年”,并荣登福布斯杂志封面。

作为石景山区的“90后”创业新星,6年来,史晓刚凭借自身对AR技术的浓厚兴趣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在创业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企业管理者,带领团队确立行业领军地位,创造AR领域创业神话。截至目前,史晓刚带领枭龙科技研发的AR技术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消费、工业、安防、军工、融媒体等领域。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关键时期,身为党员的史晓刚积极投入核心研发力量,将AR技术与红外测温技术融合,成功研发出一套“穿戴式AR智能眼镜测温系统”,针对大人流的公共场合,实现了移动巡逻和布控场景下的安全高效、无接触体温检测,测温结果近眼透明显示,自动提示或报警,为夺取疫情防控胜利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科技力量。

史晓刚带领枭龙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充分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助力精准扶贫。在20__“支援协作工作社会帮扶资金”募捐活动中积极捐赠善款,主动参与内蒙古宁城县精准扶贫工作,为定点扶贫县提供增强现实(AR)技术支持,捐赠AR智能眼镜,提高当地多领域科技应用水平。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史晓刚为定点扶贫县提供头戴式AR智能测温设备,助力开展科技防疫,多次为定点扶贫县捐赠扶持资金,大规模采购当地特产,使企业发展与社会公益同行。

作为90后创业者,史晓刚的成功激励着无数有梦想、有追求的年轻人。同时,他也希望用自己的智慧去点亮更多人的智慧,与更多有志于科技创新的伙伴一起创造让更多人受益的中国技术,让中国的自主创新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

2024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 篇5

20__ 年,和倩如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成为了一名奋斗在深度贫困地区第一线的“扶贫战士”。6年来扎根脱贫攻坚一线,她把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一件件放在心头,把每一桩桩事情都抓紧落实,以“村民贴心人”之名传递温暖和力量。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和倩如熟悉工作是从走村入户开始的,跟着村干部,一家家走,一户户访,因为语言不通,她还要想办法反复跟村民确认信息,在这样不断投入和奔波中,成为了村民都信任和亲近的“小和”。

和倩如用心用情做好驻村帮扶工作,驻村以来她前后采集了贫困户信息 419 余户,动员外出务工、易地扶贫搬迁讲解扶贫政策 1000 余次、完成申请材料820 余件;走访特困户、残疾户、辍学户、孤寡老人户等困难群体达500余次。

泸水市鲁掌镇浪坝寨村地处山区,缺乏成规模的产业带动,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为生,年人均纯收入为两千元左右。为了摸索致富路子,20__年,结合浪坝寨村的自然特点和特色优势,和倩如帮助几户村民以自筹资金的方式在地里试种了6亩羊肚菌和竹荪菌,村民看到可观的收入后主动加入合作社。

为了救援村民种植技术,和倩如将所学到的技术整理成文字,转成通俗的语言讲给村民。耕地、搭棚、开沟、铺培养料、撒菌种……每个环节她都仔细教学。她经常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到羊肚菌示范栽培基地学习技术,完成示范带头种植羊肚菌33 亩,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培养了8名技术人员。

为了帮助乡亲们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和倩如另辟蹊径,尝试着用互联网帮村民销售大山里的土特产。她拿出薪水买设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任何直播经验,没有一点“网红”气质的她凭着一股闯劲,成为了浪坝寨村的第一位主播。

第一次在横跨怒江的溜索上做直播时,和倩如说:“下面就是湍急的江水,怕自己掉下去,但如果真掉下去那就掉下去吧,怕也要硬着头皮向前冲!”就是凭借着这一股拼劲,和倩如穿着民族服装,以大山作背景,通过网络平台开始向全国的网民们推荐怒江大山里的山货、民俗文化、人文风光。在她的带动下,“村民网红”的队伍慢慢壮大。

和倩如成了贫困户与消费者的“红娘”,搭建了贫困户与市场之间的“致富桥”。先后带动浪坝寨村游客樱桃采摘 3000 多人次,樱桃农户户均增收 1000元,带动乡村旅游消费达 50 万余元;在疫情防控期间协助指导老窝镇银坡村组织销售滞销蔬菜;通过直播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上刀山下火海文化节”“怒江澡堂会”等促进文化传播;参与公益直播在各平台累计点击量超过 1500 多万,为农产品线上推广贡献了力量。

学生时代的和倩如就是一名青年志愿者,从一名普通志愿者成长为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到“志愿者标兵”,在大学 5年间她牵头组织学生志愿者团队对孤寡老人、聋哑儿童、留守儿童、失地农民等群体进行实地走访和“一对一”志愿帮扶服务近8000余人次。

到了一线工作后和倩如依然坚定公益初心,协同队友通过互联网参与乡村公益事业,完成爱心众筹校园广播设备安装、对接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爱心物资、爱心募集因病致贫学生医疗费、爱心募集资金救助一线扶贫干部……6年间共募集捐赠款物150万元,她个人累计捐款达3万余元。

去年4月和倩如主动请缨,沉下身心参与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工作。因为有在农村一线工作的丰富经验,到了安置点后她很快就成为了群众的“贴心人”。充当搬迁群众的政策宣讲员、融入城市生活的引导员,还是心理压力疏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更是内生动力督导员、就业创业联络员……她和战友们像一团火一样把党的惠民政策传递到群众的心里。

和倩如牵头参与安置点的组建工作,积极为安置点儿童募集爱心资金投入社区“暖心公益课堂”的建设、募集爱心物资、建立社区“志愿者智库”、开展法律援助及心理咨询服务、对接社会资源引进怒江州泸水市健康扶贫“1310”项目。

和倩如用“贴心人”演绎着助人为乐与奉献的真谛,她的善行善举,如一缕阳光,带给他人温暖,传递着希望。

2024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 篇6

“从20__年到20__年,在南郑区法镇沙坝村任第一书记的五年是我最难忘的一段时光。”5月10日,汉中市南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主任张可告诉记者。

沙坝村在大巴山里,曾经是贫困村。张可刚任第一书记时,村民主要靠种散茶、外出务工获得收入,村集体经济则是一片空白。为了尽快熟悉村情、掌握民意,张可白天入户调查,晚上整理资料。几个月下来,村里各家各户的情况他都烂熟于心。

没像样的产业如何致富?调查研究后,张可跟村“两委”班子交流,提出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的想法。接着,他就发动一切资源联系企业寻求合作。沙坝村的自然优势、区里的扶持政策、驻村队伍的技术人才优势,他都如数家珍。虽然碰过钉子,但每次对接,他都保持了极大的耐心。张可是云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硕士,曾作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南郑区农业农村局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工作。他的努力打动了汉中农茗园茶业有限公司。

联系好了企业,村里却炸开了锅。不少村民不愿流转土地,怕自己的投入“有去无回”。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张可找到村里的老党员和有威望的长者,讲政策、算细账,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村上召开土地集中流转会议,大家足足讨论了4个小时。张可一一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终于做通了群众的工作。1个月内,涉及30多户的1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到位。

此后,沙坝村陆续引入4家企业,总投资近1000万元。村上建成了黑毛茶产业园、茶叶扦插产业园、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及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全村茶园面积达到1700亩,实现户均2亩茶、人均10棵果树,解决了近800户茶农夏秋茶资源无法利用的问题。20__年,沙坝村实现整村脱贫。20__年底,沙坝村人均收入达11280元。

5年里,张可扎根沙坝村,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村里的老人王义珍,患有高血压和风湿性关节炎,女儿女婿常年在外务工,平时没人照管。张可叮嘱老人,有急事可以随时找他。一天夜里11时许,王义珍老人关节炎犯了,疼痛难忍。张可急忙开车把老人送去医院,等老人看完病又送回家。

20__年10月,张可结束了驻村工作,到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挂职任副主任。“借助汉中和南通对口帮扶的契机,我要把南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带回来,同时把汉中的茶叶等特色农副产品在南通和周边地区更好地销出去。”他说。

张可的茶叶经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关注。5月10日,张可一系列荣誉中又加上了一个——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陕西省仅张可一人入选。

2024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 篇7

1月28日,身为县中医院急诊科副护士长的雍朝斌主动请缨加入到县健民医院隔离观察点,参加对隔离观察人员的护理工作。

雍朝斌(前排左四)带领毕节党支部的医护人员加油鼓气

“雍朝斌,马上来医院办公室开个紧急会议。”2月4日上午10点许,忙碌了一个星期的雍朝斌在县健民医院隔离观察点接到县中医院护理部主任喻泽敏的电话。

雍朝斌在武汉江汉区方舱医院

“当时一接到通知,我就感觉肯定有什么事,来到会议室,得知是要选派医护人员去援鄂抗疫,在征求我们的意见时,我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能去援鄂一线,感觉很激动、也很荣幸。”雍朝斌告诉笔者。

2月4日下午,雍朝斌快速的回到酒店,简单收拾行李,没有来得及和父母说一声,便踏上援鄂的征途,到达后被分到武汉汉江区方舱医院。

“你怎么不告诉我们你去援鄂一线了,你去要告诉我们一声啊,我们会支持的你工作的,只是你要告诉我们,好让我们知道你的去向。”当雍朝斌的父母知道她去湖北的消息时,给她打了这么一通电话,简单话语却包含了父母说不出的担忧。

“雍朝斌离开织金县去援鄂一线已经有28天了,我经常都在和她发微信、打电话,给她加油打气,叫她不要担心家里面父母,我会经常去看望他们的,我在等她回来一起去吃烙锅、吃荞凉粉,吃遍织金县城的小吃,吃完再去平远古镇游一圈。”雍朝斌的好朋友王一蕾告诉大家。

在援鄂一线,最紧缺的就是防护服,雍朝斌怕中途要上厕所浪费防护服,所以她强忍着少吃少喝,28天,她瘦了5斤,她却笑着说,我之前刻意减肥都没有瘦下来,这次,间接成功了,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雍朝斌和患者互相加油

冒着随时被感染的风险,雍朝斌每天要护理20至30个患者,但是她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苦一句累。每次和父母通话,她都是给父母笑着说:“你们要好好的呆在家里面,不要到处乱跑,不要给党委政府添乱,我很好的,不要担心,你们看嘛,我的状态是不是很好?”说完把脸凑到视频前给父母看,内心坚强开朗的她像一个温暖的太阳在武汉汉江方舱医院发出温暖的光芒。

“太感谢你了,谢谢,谢谢!”一连串的谢谢是武汉新冠肺炎患者在出院的时候雍朝斌送他到门口办完出院手续时说的话。

这些天来,雍朝斌视这里的患者如亲人,做完日常检测和观察以后,有空就和这些患者拉拉家常,了解情况,给他们做心里疏导,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病毒,战胜病毒。

身为党员的雍朝斌还是毕节市卫生健康局武汉工作队临时党支部的支部书记,除了值班时间,还要联系毕节市在武汉援鄂一线的党员和其他医务人员交流谈心,带领大家打八段锦,加强锻炼,做好心理疏导,缓解工作压力,增强大家在武汉抗击疫情工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雍朝斌带领党支部成员在党旗下

“她去武汉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我们医院当时收到通知说是织金县健民医院已经作为县隔离观察点,需要医护人员去到那里,她毫不犹豫就报名参加了,去了一个星期之后,又听说援鄂一线需要医院人员,她肯定不会放过的,果然,真去了。20__年驻村工作都是积极主动申请去的,回到单位,她还告诉我们,去驻村让她学到了很多知识,从来都是很积极的一个人。”雍朝斌同事介绍说。

“我是一名党员,我更是一名医护工作者,我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病毒面前,我要像战士在一样保护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一个忠诚的守卫者,不辜负党员的身份,这些天,看着他们一个个的出院,我的内心是无比高兴,希望我们方舱里面的患者一天比一天少,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雍朝斌的笔记本上写着这么一段话。

2024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 篇8

在去年的脱贫攻坚战中,洋浦的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也涌现出了一批真抓实干的扶贫干部。洋浦有一个先进集体和三名先进个人获得了全省脱贫攻坚工作表彰。西照村委会第一书记刘攀飞就是其中一位。驻村期间,他不断探索、不断努力,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走向美好新生活。

来到西照村委会,我们看到刘攀飞正在和两委干部研究新购置的路灯。刘攀飞告诉我们,这是村里刚刚购置的太阳能路灯,他打算先在村子里安装两盏看看使用效果如何。效果好的话,下一步他计划在村子的道路两旁安装更多路灯,照亮村民们夜行的路。驻村一年多的时间,刘攀飞吃住都在村里,和村民们打成一片。他自豪地告诉我们,西照村的每一户村民的基本家庭情况他都已经掌握了,每一次入户摸底调查,他都认真细致,为的就是能够因户施策,让每一位村民都能过上好日子。

近期这个是农村改厕的入户普查,我们对全村所有的卫生厕所进行了拉网式的调查,入户排查。每户都走到每户每个房子,脱贫户和贫困户是这次上周刚排查的。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的排查暨扶贫对象回头看入户调查,我们是发动帮扶责任人、驻村干部还有村两委、三委干部逐户排查,对常住户进行的调查。

走家串户,比如说整理材料,都是刘攀飞来操作的。加上我们公司成立后,他也是基本每一个项目都是他来帮我们去落实。

20__年9月,洋浦熙照公司正式成立,在刘攀飞和村两委干部的努力下,西照村委会终于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的转变。公司主要负责承接各类机械、建筑类的劳务工作,统一组织村民、贫困户外出务工。改变了以往村民们独自打零散工的情况,为村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保障了他们的权益。

从去年九月13号注册成立到现在,基本上还算运行正常。但是也有很多困难,不过我们西照村的驻村干部和两委干部紧紧团结在一起,克服了很多困难,到现在为止我们也签订了五十多万的合同,预计可以为贫困户村民增加大概30多万的收入。村集体经济,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十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十万。

不止如此,刘攀飞还通过自身对于贫困户的了解,根据实际情况为他们安排就业机会。家住深悦村的黄兴美于20__年成功脱贫。虽然是已脱贫户,但是刘攀飞还是会定期过来了解家庭实际情况。由于近期熙照公司与洋浦技校签订的保洁项目正好需要人手,他第一时间想到了黄兴美的妻子,为她提供工作的机会。

刘攀飞书记比较关心我们,就是我们工作方面或者是问候什么都比较关心,他今天就是来带我去问搞卫生的保洁工的事情。

在驻村一年多的时间里,刘攀飞责任在心,躬身为民,他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为贫困户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寻找就业机会,巩固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点点滴滴都在改变着西照村的面貌,也改变着贫困户们的生活。接下来,他也将继续不忘初心,为西照村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而继续努力。

2024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 篇9

20__年,魏静大学毕业,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在星溪乡工作。那时念山的梯田、古道、水库、古树、茶山,都深深吸引了她,当时她的梦想就是把美丽的念山和梯田推介出去,造福一方百姓。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20__年5月,组织上选派她到念山任第一书记。通过干群的共同努力,念山村先后获得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生态文化村、美丽休闲乡村、湿地公园、中国传统村落等5个国字号招牌。

对标榜样,当好支部头雁

作为廖俊波精神发源地的基层党员干部,她时常用廖俊波精神激励自己,“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

她下派念山时,她告诉自己,要学习榜样,跟上节奏,努力干事。有一次,为了一条旅游步道的路线设计,跟着乡干部穿梭在荆棘丛生和泥泞的峡谷边,三上三下,险些迷路。廖俊波书记说:“认准的事,背着石头山上也要干”,这时候她的念山梦就是要发展旅游产业,带领村民致富。

魏静在念山党群服务中心讲解俊波故事建强了党支部,使得念山村的发展有了主心骨,念山村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时,余屯自然村的党员方机泽说:“村里帮我们要到了项目,征地的事,我们党小组能自己搞定!”

为推进景区开发,让发展成果早日惠及村民,她一方面带着村干部走出去学,到浙江云和梯田、三明尤溪联合梯田学习她们的经验做法;另一方面,牵头成立了旅游公司,邀请村民以土地入股,一亩一股,每股每年3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

创新引领,推进“三变”改革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她时常沉到田间地头,与党员群众因地制宜探索出念山“三变”改革的发展之路。

发挥优势,流转梯田810亩,162户村民成为股东,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下,念山村通过流转农田、茶山、古厝等资源,借助“生态银行”的作用,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从而实现了念山第一变:村民变股东。

她积极争取项目资金1200万元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的发展,通过保护完好的1600多亩的袖珍梯田景观和种植500亩油菜花,吸引近万名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摄影和近十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引进了青岛(泽川)有限公司,投资新建的念山云谷鹊桥成为念山旅游新亮点,实现了念山第二变:梯田变景区。

为极具人气,她以念山为大舞台,谋划了国际自行车爬坡赛、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念山开镰节、旅发大会、闽浙赣三省冬泳赛等活动,引导青年返乡创业,目前已有3位返乡大学生在自家门口新建起民宿、开办农家乐,振兴乡村有了主力军,游客多了,村民在自家门口销售农产品也变为现实,每年村民的地瓜干、酸枣糕等在国庆节假日就能销售一空。实现念山第三变:乡村变舞台。

夯实基础,增强振兴动力

20__年,她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提升中,念山村公路晋级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念山至大岭旅游公路全面通车,7个自然村巷道全面实现提升改造,自行车赛道一期建成,消除了制约念山发展的交通瓶颈。

在抓旅游的同时,始终不忘民生工作。完成全村人饮水提升改造、传统村落重点改善提升、村庄夜景工程,120幢传统建筑得到保护,让念山的白天和晚上都更美了,村民的幸福感得到极大满足。

通过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念山村17户贫困户68人全部实现稳定脱贫。20__年2月,她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