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详解二十四节气——处暑优秀6篇正文

《详解二十四节气——处暑优秀6篇》

时间: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即为“出暑”,

处暑的习俗 1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出游迎秋

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2006年第九届中国开渔节,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县举行。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处暑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泼水习俗

在日本,从大暑到处暑的一个月时间内,日本各地有组织泼水降温的习俗。

处暑节气养生要点 2

1、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睡眠

处暑节气正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中阴气增强,阳气减弱,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秋乏”也就随之出现,因此,秋季养生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2、多喝水、多喝粥,预防秋燥

处暑后,天气较为干燥、少雨,人体会因此不适,发生诸如皮肤紧绷、起皮脱屑、毛发枯燥、嘴唇干燥或裂口、大便干结等秋燥现象,多喝水、多喝粥正是预防秋燥的好方法。

3、保护脐部,预防疾病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如果对脐部防护不当,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引发身体不适。

4、少吹空调、风扇保健康

处暑时节早晚温差较大,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很容易发作,经常吹空调、风扇,很可能引发肩周炎、颈椎病、痛风等疾病;还可能导致腹泻、胃炎和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5、适量锻炼要坚持

锻炼活动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平时多伸懒腰也有解秋乏的效果,伸懒腰能适当增加对心、肺的挤压,促进心脏泵血,增加全身的供氧,大脑血流充足了,人自然感到清醒、舒适。

6、“贴秋膘”要循序渐进

进入初秋,人们开始主动或被动地贴秋膘,

处暑节气吃什么传统美食 3

1、鸭子

南京人传统的饮食习俗是在“处暑”时节吃鸭子。鸭子,特别是南京江宁湖熟地区的麻鸭最为抢手,据悉,那里的鸭子味甘性凉,肥瘦适宜。如果没有空,老南京人都会去熟食店买半只鸭子回家;有空的人都会在家炖上“萝卜老鸭煲”或做“红烧鸭块”送给邻居,这就是俗语中说的,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2、龙眼

“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老福州“处暑”之后不再喝凉茶,而多吃些“补气”、“补血”的东西,老福州习惯吃龙眼,龙眼剥壳后泡稀饭吃。

3、白丸子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

4、凉茶

处暑煎药茶的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5、酸梅汤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温州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处暑时节如何养生 4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秋季养生之所以强调保证睡眠时间,是因为睡眠有很好的养生作用。马王堆出土的《十问》医书中说:“夫卧非徒生民之事也,举亮、雁、肃霜、蛇檀(鳝)、鱼鳖、奕(蠕)动之徒,青(须)食而生者,胃卧而成也……故一昔(夕)不卧百日不复。”可见不但人需要睡眠,任何生物都离不开睡眠。也就是说没有正常的睡眠就不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中医的睡眠理论从唯物的形神统一出发,认为睡眠、清醒是人体寤与寐之间阴阳动静统一的功能状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包括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1、昼夜阴阳消长决定人体寤寐

由于天体日月的运转,自然界处于阴阳消长变化之中,其表现为昼夜的交替出现,昼为阳,夜为阴。而人体的阴阳之气也随着消长而变化,于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寤属阳为阳气所主,寐属阴为阴气所主。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灵枢・营卫生会》言:“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灵枢・口问》对此又进一步解释为:夜半“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白昼“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2、睡眠的生理基础是营卫运行

人的寤寐变化是以人体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的气)、卫气(卫气是行于脉外,具有保卫功能的气)的运行为基础,其中以卫气运行最为相关。《灵枢・卫气行》日:“故为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而《灵枢・营卫生会》也有相同的说法:“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这里说的“起”指起床,“止”即入睡。由此可见,当卫气行于阴时则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形静而入寐(人体进入相对静止状态而欲睡);行于阳,则阴气尽而阳气盛,故形动而寤起(人体进入动态而睡醒)。所以说人体的睡眠与清醒是受心神的指使,神静则寐,神动则寤;情志过极则难寐。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老年朋友,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家说:“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这是符合养生学的观点的。另外,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还强调了子午觉的重要性(即每天于子时、午时人睡),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侯气复。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即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此外,处暑后的气候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因而,不管是干燥性皮肤,油性皮肤,还是中性皮肤的人,都要特别注意皮肤、特别是面部的保养。从命理角度看,一些八字偏燥的人,还要注意多喝水,别急着食用燥辣性食物,多锻炼身体,以免气候变化造成健康问题。

处暑养生常识 5

1、规律的作息习惯

处暑之后,白天变得越来越短,夜晚的时间慢慢变长了。白天我们会吸收到阳气,而且晚上的时候则是阴气增长。这和夏季的时候是不同的情况,因此建议各位在处暑之后,要注意调节自己的作息,早点上床睡觉,这点很重要。

因为从中医的角度说,人的精神气是和五脏的健康紧密相关的,如果气顺,身体就会健康,而气不顺,或者染上“暑”以及“燥”之类的邪气,就会导致身体不适。因此我们在作息上面应该要注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能够养阳气、收敛阴气。

中午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会儿午休,二十分钟到四十分钟时间是比较理想的。午睡可以让我们恢复体力,用更好的精神状态去面对下午的学习和工作。另外中午午睡还可以保存体力,让我们的大脑更加灵活,注意力更集中。

其中,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呈现衰弱的状态,因此到了晚上常会出现夜不能寐的现象,而养成一个规律的作息则能使之得到不错的缓解。

2、注重防寒保暖

处暑节气,人们明显感到天气变得更加凉爽起来,与酷热的夏季相比,舒服了很多。但是,处暑节气时早晚的温差比较大,再加上不当的保暖措施,人体很容易感染湿邪之气,进而诱发多种疾病的产生。

另外,寒从脚起,防寒的重点便是脚部,所以在处暑的防寒保暖事项为主要的便是脚部。对于一些喜欢光脚走在冰凉地板上的人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此外,秋季也是肠胃道疾病高发的重要时段,因此在处暑节气中做好腹部的保暖也是防止腹泻、腹痛等疾病产生的重要方法。

处暑节气中,只要室内的温度不是很高,高不要开空调,而是选择开窗通风或是吹电扇的方式来进行降温,能使得空气处于一个比较流通状态,另外,也能避免湿寒之气进入人体加重体寒的产生。

3、饮食调养

处暑也属于长夏,此时在饮食方面也有很多注意的事�

另外,处暑节气也具有秋燥的一些特点,而燥气易伤肺,所以说为了更好的进行养肺的事项,在饮食中多吃一些润肺的食物也是十分重要的,其中百合、萝卜、雪梨等食物便是润肺的首选。

但是,处暑节气的饮食养生为主要的还是需要以清淡为主,既能对身体进行滋补,同时还能避免伤肺伤脾。

4、精神调养

处于暑燥交替的重要时段,人们的心情很容易受到影响,出现烦躁、郁闷等不良影响,中医讲究“秋收冬藏”,尤为重视精神的调养。所以说,处暑节气中一定要重视起精神的调养,以此来更好的维护身心健康,使之免受疾病的侵袭。

而中医认为,进行精神调养的主要原则应为保持一个安定神闲的内心,心安不惧,遇到烦心的事情能及时的予以心态调整,千万不要因为不着调的小事而破坏美丽的心情。注意休息,否则心情会受到影响。

处暑时节吃什么好 6

夏天结束了,就意味着秋季的开始。这个时期,气侯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保持饮食清淡,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物,如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酒等;少吃油腻的肉食。多吃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西红柿、辣椒、茄子、马铃薯、梨等;多吃碱性食物,如苹果、海带以及新鲜蔬菜等。适量增加优 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及豆制品等。民间还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因为老鸭味甘性凉,正是这个时候的最佳保健食品。主食还要多吃精白面补气,早上可吃几颗红枣、桂圆,喜欢吃酸味者可适量吃些酸味食品,酸味主收敛。此外,还应多喝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以下几种食材经常食用可起到滋阴润燥,清除虚火的作用。

西洋参

处暑时节,您是否会感到口干舌燥?是否会时常觉得困倦疲劳?是否晚上会心烦失眠?是否会出现口腔溃疡、咽喉肿痛、大便燥结等上火现象?这个时候,身体已经发出了健康预警信号,您就要开始注意对身体的调养了,做到防患于未然……

西洋参不同于其他的参类,补而不燥,它是一种清凉参,并含有人体必需的16种微量元素和17种以上的氨基酸和多糖,可以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特别是对于津液不足,口干舌燥的人士具有很好的保健效果,长期服用,可以提神醒脑,生津止渴,强身健体。

1. 泡水法

取西洋参片3克,用开水冲泡,泡至无味后将西洋参片嚼服即可。冲泡过程中,根据个人体质,可加入枸杞、杭白蕾菊、蜂蜜等。

2. 煮粥法

取薏米粉、山药粉、芡实粉各30克,先用温水调开,再加热煮熟,粥开后,加入西洋参片3克,宜每日早餐服用。

3. 泡酒法

取西洋参片30克置于容器中,用米酒500克浸泡,密封7日后取用。每日2次,每次空腹饮20毫升。

蜂蜜

处暑节气,天气依旧干燥多风,秋燥也不知不觉地侵袭人体,口干舌燥、皮肤粗糙等也随之而来。不如早晚一杯蜂蜜水,让您远离秋燥困扰。

莲子

处暑时节,很多人依旧夜卧贪凉,睡眠不好,脾胃不调,导致腹胀、腹泻等诸多身体不适,莲子可以清心醒脾、补脾止泻、养心安神、厚益肠胃。

百合

处暑过后,秋燥会损伤人体肺阴,咳嗽多痰等不适也会随之而来,百合的药用及食用价值颇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