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res.title+'【最新10篇】正文

《'+res.title+'【最新10篇】》

时间:

王之涣所写的《出塞》又名《凉州词》,是一篇著名的边塞诗作,也是唐代著名的诗篇,深受人们的喜爱。

注解】: 1

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遭疾而终 2

天宝元年(742年),由于密友懿交的劝说,王之涣再入宦场,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在职官风以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天宝元年二月二十四日遭疾终于官舍,享年五十五岁。

天宝二年(743年)五月廿二日,王之涣归葬于洛阳北原,永宁县尉靳能撰墓志铭。

教学过程 3

一、导入教学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

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

(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

(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

(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拓展: 4

人物生平

居家唱和 5

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王之涣家居十五年。虚心求教,专心写诗,诗名大振,与王昌龄等人相唱和。赋《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诗。

开元二十年(732年),王之涣流寓蓟门(即蓟丘),高适来访不遇,赋诗留赠。《九日送别》当作于此前后。

拓展内容 6

王之涣《出塞》教学设计

居家唱和 7

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元二十九年(741),王之涣家居十五年。赋《九日送别》、《登鹊雀楼》、《凉州词》二首。

开元二十年(732年),王之涣流寓蓟门,高适来访不遇,赋诗留赠。[2]

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8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古诗,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古诗。

文学成就 9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 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

虽然王之涣今仅存六首诗,但是他有两首诗极负盛名。一首是《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昂扬。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百年来,人人皆知的名言警句。这首《登鹳鹊楼》在中国就连三岁的孩子都能背诵。全诗四句二十个字,无一字生僻,无一句难懂,但给读者展现出一幅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画面,这不能不说是才子佳作。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也成就了千古名楼鹳雀楼。他的另一首《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短短28个字,诗景恢弘广阔,壮观苍凉,诗风慷慨激昂,沉雄浑厚。此诗当时即被配乐传唱,流传甚广。

教学目标 10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