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梁是秦末农民起义首领,下相人,楚国贵族出身,项燕之子。
在《楚汉传奇》中,刚开始项梁还只是一个落魄的贵族,虽然一心想着复辟楚国,但奈何时机未到。有一次,项梁曾杀了一个人,但是他没有逃跑,敢于承担,跟自己的侄子项羽,去司马欣的府上自首。司马欣觉得他是一个英雄、志士,就将他放走,不治他的罪。可见,项梁是一个敢作敢当的大丈夫形象。
之后,他们就想要逃亡到吴中避难。恰巧李斯派遣司马欣,想要将其击杀在咸阳。本来士兵们早已经发现了项梁,碰巧张良路过,将其解救,于是张良就成了他的救命恩人。虽然日后张良投奔到刘邦的帐下,项梁为了挖掘这个恩人,费尽了心思,但是于事无补。范增建议他,将张良给杀了,也不能让其在刘邦帐下效劳,但是项梁念及恩情,并没有这么做,只是把张良送回韩国,给予金钱。可见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会对自己的恩人下狠手,这也说明他不是一个成大事的人。
不知为何,项梁在吴中这一带的为难依旧很高,对贤士可谓是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对待士兵们,他是念及性命,不希望损失任何一个人。
之前说到项梁出身于贵族,是大将项燕的后代,因此他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能够屡次在跟秦军的拼杀中,取得胜利。但就因为胜利来的太快,让他在骄傲自满中,战死在定陶,可见他的性格还是有点缺陷,不是一个成大事的料。
说起项羽,首先想的就是他的勇猛,能够力能抗鼎,还有就是力敌千军,身负万人敌的本事。但是为何他最终的结果会是失败,有人说是他不听信叔父,又有人说是只能怪项梁死太早。项梁又是何许人也呢?
项梁是楚国的名将项燕的儿子,并且是项羽的亲叔父。项羽年幼就跟随他,在其起兵反秦的时候,两个人就是一起共图霸业,想要攻破暴秦。在此之前,他们有过很多的准备,例如项梁就曾给项羽找过很多老师,让他们教授项羽本事,其中就有剑道,而我们都知道项羽的脾气极为暴躁,他不满老师的啰嗦,跟其打了一架,发现老师打不过自己,于是不再学剑道。项梁的本意就是让其学习剑道,安抚他那暴躁的品性。
于是,他把项羽叫到自己身边,问他想要学习什么。项羽说的就是万人敌,学习兵法,他又不满足于一步步开始学,他觉得自己能够一步到位,而项梁觉得学习兵法就得循序渐进,两个人虽然有分歧,但是项羽依旧听从其叔父的话。
直到起兵攻打秦军之后,他们曾有一次大胜,俘虏了一万的秦军。原本项梁设想着将他们驯化,加入到项家军内,而仇恨秦人的项羽,连夜将这一万人给屠杀干尽。项羽这样的行为,气的项梁怒斥他,罚其闭关,不让他上阵沙场。之后没多久,项梁就战死定陶。
可以说,在项梁还没有死的时候,项羽最听从的人那就是他,就是因为他,才把项羽推上了历史的舞台,让我们能够这个西楚霸王的英姿。但就是因为他死的过早,他的谋略并没有实施多少,这对于项羽来说,是一大损失。
在项梁的帐下,有一个名叫宋义的人,此人是之前楚国的末代宰相。他不像项梁一样,在对抗秦军的多次战争中取得胜利,并且洋洋得意、骄傲自满。针对这个现状,心中存有了一丝不安。
于是,他到项梁的营帐中,给他提提意见。告诫项梁,在多次取得胜利的时候,你都开始变得志得意满,更何况手下的士兵们,他们都出现了懒散的现象,假如不加以改变,那么下次跟秦军的对抗,我军必败。但是,此刻的项梁并不把他的建议放在心上,摆摆手,依旧采取自己的战略方针。在项梁心里是这么想的,各诸侯在面对秦军的时候,都是溃败,而唯独我楚军,才能够击败秦军。这种刚愎自用式的领导方式,怎么可能会把下属的建议放在心上呢。于是对宋义说:“先生你在这里帮不上什么忙,要不帮我出使一次齐国。”宋义深知此刻的项梁根本听不进自己的话,于是拍拍屁股离开了营帐,准备前往齐国。
在路上,他遇到了齐国的使者,问其是不是要去楚军营帐,齐国使者说是的。于是宋义建议,走慢点,过不了多久,章邯的大军就来到来,走快了必是死路一条。齐国的使者听信了建议,就慢吞吞的前进。
章邯率令着大军天刚亮就前进,长途奔袭了一天,准备在大半夜的时候攻打楚国个措手不及。正在楚军松懈的时候,秦军趁夜攻打定陶,打的楚军一个落荒而逃。大将知晓必败无疑,于是且战且退,快马逃亡。而守将项梁,被章邯斩于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