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新春对联经典2篇

这篇关于2018年新春对联精选【三篇】的文章

相关阅读:对联是怎么来的 1

新春佳节,千家万户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对联更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必有之物。当然,对联并不一定只在春节使用。在乡下,甚至婚丧嫁娶也要在门旁贴副对联,以渲染气氛。然而,假如要问:对联产生于何时?它是怎么样产生的?或许许多人会瞠目结舌,不甚。

这也难怪,虽然对联是中国的特产,且有着悠久的发达史,许多对联作品至今脍炙人口,但是,有关研究对联的作品却寥寥无几,何况关于对联的发生、形成并非众口一辞!

对联即“楹联”,又称“楹帖”,俗称“对子”,字数多少无定规;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加上优美的书法,真可谓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春联仅是对联中的一种,春节期间贴在门上,表现人们喜迎新岁、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清人陈云澹《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列朝诗集》、周晖的《金陵琐事》以及乾隆年间长沙钱德苍的《解人颐》等笔记小说都有类似记载。如是说,春联被正式肯定和推广在明代初年朱元璋时期,到现在不过五六百年之久。然而,人们都记得王安石那首著名的《元日》诗,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表明早在北宋时期我国人民就普遍地将春联作为更新除旧、美化环境、渲染气氛、点缀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既然如此,那么春联产生于何时呢?北宋人张唐英《蜀祷杌》说:“蜀未归宋之前,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宋史。五行志》和《宋史。蜀世家》也是这样记载的。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所题写的这副楹联是中国第一副春联。这个说法未免太绝对化。据说,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春节前夕,先后写过几副对联贴在门上,都因字体妍美雅丽、内容新颖而被人悄悄揭走。除夕将至,门上仍空无一字。王羲之又精心构思一副而拦腰斩断,先分别贴出上半截,联云:“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副不吉利的对联自然没有人去揭。初一黎明,王羲之又将截下的下半截分别接上。就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的妙联。由此看来,春联早在五代前就出现。

春联仅是对联的'一种,而对联早在唐代已风靡全国。《资治通鉴》载:天宝元年,有人送给惯于玩弄权术排斥异己而又无德无才的宰相李林甫一副对联,上联为“口蜜”;下联为“腹剑”。表明此时的对联已变成反映人们政治倾向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实,要说清楚对联起源于何时,必须辨明对联之所由生。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风俗习惯,即挂“桃符”。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本领,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茶”、“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说:“《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茶,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榾人,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桃符最初书写二神的名字或描绘图像,后来演变为书写吉祥语,进而发展成对偶的诗句,这就是造纸术产生之前的对联。同时,也说明至少在东汉时已盛行春节挂桃符的风俗。还有人主张对联的起源应在距今二千年的春秋战国时代,理由是保存此时资料的《山海经》也有此类记载。

看来,对联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谜。

2018年新春对联 2

上联:马去雄风在

下联:羊来福气生

上联:马有知途德

下联:羊存跪乳恩

上联:三羊开景泰

下联:双燕舞春风

上联:三羊开泰日

下联:万事亨通年

上联:三羊生瑞气

下联:百鸟唤春光

上联:马驰金世界

下联:羊唤玉乾坤

上联:马留英雄气

下联:羊会世纪风

上联:马首开新纪

下联:羊肠拓锦途

上联:马蹄留胜迹

下联:羊角搏青云

上联:马蹄留胜迹

下联:羊毫谱新歌

上联:马蹄腾瑞雪

下联:羊角触红梅

上联:马拓康庄道

下联:羊挟惠风来

上联:马载祥云去

下联:羊携惠雨来

上联:未时骄阳艳

下联:羊岁淑景新

上联:五羊开玉局

下联:万马闯雄关

上联:五羊争献瑞

下联:万马喜留春

上联:羊毫书特色

下联:燕翼绣春光

上联:羊毫抒壮志

下联:燕梭织春光

上联:春草连天绿

下联:羊群动地欢

上联:春来羊起舞

下联:雪化马归山

上联:春新羊得草

下联:世盛马加鞭

上联:花香丰稔岁

下联:燕舞吉祥图

上联:骏马奔千里

下联:吉羊进万家

上联:骏马归山野

下联:灵羊爱草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