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端午节黑板报内容【最新19篇】

粽子飘香艾草芳,龙舟争渡闹春江。喝雄黄,佩香囊,欢声笑语迎端阳;风轻扬,福满堂,幸福生活万年长。

小学生端午节黑板报 1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带吴伐楚,五战五胜,攻破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黑板报资料文字版 2

端午

作者:岁月的酒杯

青鸟的一声问候

活泼了整条记忆的河流

洞庭湖的烟波

从未拒绝

待发的兰舟

撑一篙月色碧波

和一幅山清水秀

艾草和芦叶

香芷和汀兰

一曲天问

一首离骚

端阳的粽子

包裹的可是

两千年士子的风骨

端起岁月的酒杯

登楼远眺

悲喜心头

且看天地悠悠

端午节黑板报 3

今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也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人们要把粽子纷纷投进河里,让小鱼小虾不吃屈原的尸体,而去吃粽子。说起粽子,我那时还小,不会包,婆婆一边包粽子,一边对我说:“先取一片宽大的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状,然后再把圆锥的里面装上糯米,把上部的粽叶向下折,直到完全盖住开口为止,顺着三角的边将所有粽叶都折好,用线将粽子捆绑结实,放到锅里一煮,这样,粽子就包好啦!”,我按婆婆说的包粽子,呀!真的包出一个三角型的粽子了!吃着甜甜的粽子,心里高兴极了。

端午节不光可以吃粽子,还有其它的活动。如在门上挂艾草,涂雄黄……我们家通常包粽子的是我和我婆婆,我的婆婆可厉害了,包的粽子一会是方的,一会是三角形的,一会又是圆的,真有意思!我们一家人吃着粽子,高兴极了。

小学生端午节黑板报 4

1、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2、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3、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4、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张榘《念奴娇》

5、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端午节黑板报 5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沿袭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爱国精神也传播至华夏各地。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及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吃粽子。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3、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端午节黑板报内容资料:端午节简介 6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

端午节黑板报 7

●忌吃娘家粽子

我国民间有种说法,出嫁的闺女走娘家,不须在端午节之前回婆家,即不能在娘家过端午节,否则,就会倒大霉。有俗话说:“吃了娘家的端午粽,死得全家都不剩”。

●忌游泳

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游泳,因为人们认为,在端午节那天“溺死鬼”最凶,要找替身“还阳”。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让其分享,免其作祟的习俗。

●儿童戴的香包忌丢失

在北方一些地区,小孩子有端午佩戴香包的习俗。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丢失的,传说如果小孩子丢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内会有大灾。端午节过了以后,小孩子要将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这样才能免除火灾。

●忌恶日

由于自古人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

1、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 ”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迎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带吴伐楚,五战五胜,攻破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4、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5、夏至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而众多说法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祝福语

1、今天是端午节,送你无数:粽叶代表数钱总也数不完,富足包围你。糯米象征烦恼全部都挪移,心情亮晶晶。大枣预示健康将起个大早。短信祝你端午祥和一片,相连!

2、一句平淡如水的问候,很轻。一声平常如纸的,很真。采一片清香的粽叶,包一颗香甜的粽子,装入真情的信息里,送给你:祝快乐!

3、喜欢一种语言,是微风吹落的雨,欣赏一幅图画,是月夜点缀的星,陶醉一种气息,是幽兰弥漫的香,祝福我的尊敬的老师,端午节快乐。

4、走走停停,欣赏美丽风景。寻寻觅觅,搜索快乐踪迹。欢欢喜喜,送走端午假期。忙忙碌碌,等待上班来临。点点滴滴,装满快乐心情。端午节后祝你开心!

5、端午节祝你:粽儿香香,美味芳芳。粽儿粘粘,福禄全全。粽儿长长,朋友广广。粽儿饱饱,财源好好。粽儿满满,人生暖暖。粽儿甜甜,情意绵绵。

6、古人送壶我送粽,一片真情在其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天涯知己度端午,无限真情在粽中。青青粽叶包真情,愿你拥有好心情,端午节快乐。

7、粽加粽,甜蜜携着好运行。粽连粽,欢乐伴着吉祥动。粽碰粽,开心趁着财运涌。粽挨粽,温馨随着幸福冲。祝老师您端午节快乐!

8、成功源自您的栽培,优秀出自您的耕耘。为今天喝彩的同时,我们永远铭记您当初的教诲和箴言!亲爱的老师,端午节快乐!

9、是您用黑板擦净化了我心灵,是您用粉笔在我黑板一样的脑海里增添了智慧,衷心祝福您端午节快乐!

10、粽子香香,引来一切美好。龙舟划划,赶走所有烦恼。大家齐聚,共度欢乐时刻。快乐日子,祝福多多,愿你端午节快乐,好运粽在身边,幸福满舟围!

11、粽子飘香,端午佳节到身旁,把烦恼包进粽子里吃光,把好运装进香囊里陪在身旁,把事业承载在龙舟上奔向辉煌,把幸福酝酿在黄酒里比天长。端午快乐!

12、酒杯里飘出的是友情,咖啡里品尝的是浪漫,清茶中感觉的是回味,清水中体味的是生活,信息里传递的是深情,问候中深藏的是牵挂,祝端午节安康!全家幸福!

13、人之祝福,有轻于鸿毛,有“粽”于泰山。但是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粽”。端午节就要到了,提前送给你最真最“粽”的祝福,愿你快乐重于泰山!

14、端午到,送您一个香甜的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和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您品味出人生的美好,祝端午节快乐!

15、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祝您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黑板报文字 8

纪念伍子胥

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为报杀父兄之仇,助吴伐楚,五战五胜攻下楚都。其后,越国也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吴王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伯嚭受越国贿/赂进谗言诬陷伍子胥,夫差相信了谗言,赐伍子胥自尽。伍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黑板报文字 9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风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黑板报文字 10

端午节文化意义:

端午节不仅有着纪念历史人物的意义,还蕴含着祈求健康、驱邪避疫的寓意。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也是家庭团聚、社区联欢的时刻。

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不仅在中国,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也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来纪念这个传统节日。

端午节黑板报 11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诗人节等。端午节流行于汉、壮、衣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

端午节的许多习俗也与“五”有关。人们用红、黄、蓝、黑、白五色线在儿童的脖颈、手腕、足踝上,称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

每到这一天,我就想起一个传说,秦国进攻楚国,屈原不想当亡国奴,便投汩罗江而死。人们为了不让鱼蛟虾蟹吃了他的尸体,便往江里投粽子,纪念这位死去的爱国伟大诗人。

端午节,真是一个充满神秘物日子。

端午节黑板报文字 12

纪念屈原

屈原(约前342—前278),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他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之一。公元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端午节黑板报文字 13

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直至民国初期,社会上仍有“躲端午”的习俗。端午节的另一类民俗活动,就是为了驱灾辟邪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

端午节的特色食物 14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

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高邮的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端午节黑板报 15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重阳节……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去病防疫的节日,后来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去逝,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那天,我们一家人都忙得不可开交。妈妈一大早到市场买了两把艾叶,挂在门上。奶奶在忙着包粽子,她这一手可行了!只见她一手拿着勺子放馅儿,一手包着棕子,那棕子包得又快又好。而爸爸则忙着去漠江河看龙舟比赛,听爸爸说,每次的龙舟比赛都很精彩呢。

我跑到奶奶身旁,叫奶奶教我包粽子。奶奶微笑着说:“你要先把一片粽叶弄成一个漏斗形,然后把准备好的米和馅放到里面,再包成一个四角粽子,最后再用粽子叶裹一层,用绳子绑起来就可以了。”我试着做了一个,但看起来真的不像粽子。接着,我又试着包了好几个,最后终于成功了,哈哈。

端午节真是一个有趣的传统佳节!

端午节黑板报 16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节日丰富多彩,有可以吃汤圆的中秋节,可以吃年糕的春节……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可以吃粽子的端午节。

我坐上行文教育的'“豪华”大巴,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旅途后,来到了万江镇水蛇涌振兴北路12号——荔香居私房菜里。在这里我体验了许多关于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包粽子了。

我先拿起两片粽叶,把它们放成一个叉。然后在两片叶子交错的地方往下凹,凹成一个漏斗形,然后往里倒点糯米、绿豆、蛋黄和肉。随后把它包起,再拿两片粽叶把旁边的两条缝包住,再用一条足够长的绳子左三圈右三圈绑起来,最后再打上两个结,这样就完成了。

虽然这看起来非常非常简单,可是做起来很难,我也做了很多次才学会的。所以这件事告诉我一个道理,凡事都不可能像事物表面那么简单,一定要更深层次的去看待它。

端午节黑板报文字 17

端午节的传说:《纪念勾践伐吴说》

在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而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

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投降,在吴国过了3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卧薪尝胆,重用范蠡、文种,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前473年迫使夫差自尽,终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小学生端午节黑板报 18

今天是端午节,妈妈给我买了好吃的粽子。粽子是用翠绿的叶子包起来的,就像穿了一件美丽的绿衣裳。形状很像三角形,里面有很多糯米,糯米里面有鲜美的豆沙。味道甜丝丝的,吃起来像蜜一样甜。爸爸还给我买了两个像粽子一样的香囊,散发出的香气可以驱虫,这样我就不怕讨厌的蚊子啦。我开心极了。

我过了一个非常难忘的端午节。

端午节黑板报文字 19

端午节诗句:

1、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2、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争先。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钱琦《竹枝词》

3、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4、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文天祥《端午感兴》

5、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6、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贾谊《吊屈原赋》

7、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

8、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

9、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10、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