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样子范文(最新7篇)

《幸福的样子范文(最新7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幸福的样子】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幸福的样子 1

[主持人]潜龙勿用、牵牵小园

朋友的孩子,新衣服拿来看看没热情,好吃的送上没食欲,最贵的玩具玩两下也没有兴趣。爸爸妈妈做了很多,可是孩子还是那样淡淡的,一点欢快的劲头都没有。这让爸爸妈妈犯愁啊,真不知道如今的孩子幸福感从哪里来?想想当年咱们小的时候,一顿好饭,一件新衣,一双军用鞋,一块糖,一个苹果……就会让我们幸福感足足的。很多妈妈们都感到培养孩子的幸福感比培养成功的人才还难,我们也同样知道,对幸福的感受能力将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品质。怎样培养有幸福感的孩子呢?爸妈们一起来出谋划策吧!

牵牵小园(杭州):

拥有发现幸福的眼睛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因为我们的孩子最终都要成长为一个“社会”人,而只有一个有幸福感的孩子,才会内心充满爱,并把这份爱反馈出去,并因了这种反馈产生一连串良性循环,世界因此而更加美好。

作为家长,我们要帮助孩子拥有一双发现“幸福”的眼睛,让他们体验、感知幸福。而“幸福”的时刻在我们的生活中简直无所不在,如果父母有一颗善于感知“幸福”的心灵,并且善于提醒您的孩子他此刻正在享受幸福,我相信久而久之,孩子的幸福感必定会慢慢建立。比如,我 每当我们再相聚时,这种幸福感就特别强烈,而老公和我都会特意渲染这种幸福。老公常常一个胳膊搂着牵牵,一个胳膊搂着我,对着我们感叹:我真幸福啊!我相信牵牵应该对这种分别之后重聚的幸福感有所体会。

悠悠妈(北京):

6招帮孩子感受幸福

1.关心别人:孩子需要感受到他是集体中有价值的一员,要让他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体会到帮助别人后获得的快乐。你可以选一些他不需要的玩具送到孤儿院;选一些家里不需要的物品援助给贫困区的孩子;拿吃剩的饭菜去喂那些流浪猫、流浪狗。

2.热爱运动:经常运动能让孩子身心放松,并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态。在孩子喜欢的运中,他会得到更多的乐趣。

3.开心大笑:常常给孩子讲笑话、唱儿歌、说你遇到的可笑的事,对大人、孩子都有好处。当人在大笑的时候,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吸入更多氧气,忘掉一切不愉快的事情。

4.表扬有技巧:表扬孩子时,要指出你观察到的细节,这远比一句空洞的赞扬要好得多。同样,不要过分奖赏孩子。这样会使孩子更重视他所得到的奖励,而不是他做了什么。

5.接触艺术:接触音乐、舞蹈以及其他任何类型的艺术,都能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是孩子表达自己、感受世界的一种方法。

6.对孩子微笑:这是在用最快的方法对孩子说:“我爱你!”会让孩子觉得更舒服。每天还要尽可能地多拥抱孩子,因为每次拥抱和微笑对你和孩子都是有好处的。

zhuzicai(加拿大):

幸福感也分“主次”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依次建立两个幸福感:“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对父母的爱完全确信。首要幸福感的完全建立是在3岁左右。3岁之前,孩子需要父母经常用语言和行动向自己表达爱。首要幸福感牢固的孩子,内心的快乐不容易受日常生活高低起伏的左右,遇到挫败时,也不会轻易丧失自信心。次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日常生活中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些简单的小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巩固首要幸福感。别小看这些小要求,它们换来的是孩子精神上的满足。当然,我也经常告诉孩子,他如何做事能使我感到幸福,因为我们之间的幸福感是相辅相成的。

牵牛花(山东):

幸福感的4个基础

对于不同的孩子,给予他们幸福感的方式也不同,比如一个不喜欢说话的孩子,父母给予他沉思默想的自由,他或许会觉得幸福;而一个喜欢说话的孩子,父母或许就该对他耐心地倾听。但是,不管哪种个性的孩子,感受幸福的基础是一致的。根据我的体会,想来有这样几点:

1.安全感。足够的安全感是一个孩子感受到幸福的基础。这个安全感包含:相信父母对自己无条件的爱;感受到父母互相之间的相亲相爱;一个孩子健全发展所需要的、父母应给予的物质上的满足。

2.自由和放松。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和管教设立一个底线,在这个底线之上。让孩子有足够的自由和放松时间来无忧无虑地疯玩、空想、游戏、创造。

3.体验友情。父母应该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在童年时体会到友情的甜蜜和美妙,感受友情带来的分享、关爱、牵挂、思念和分离,这种感觉会让孩子一生回味。

4.触摸自然。月光、泥巴、树木、山川、河流、晨霭雾岚、花开草长,这一切的一切会带给孩子曼妙无穷的想象和灵感,孩子也只有在与自然的接触和交融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能够跟自然接触的孩子是幸福的。

缘来如此(美国):

有爱才有幸福

孩子的幸福其实很简单,有时候只需要父母的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个默契的眼神、一句温暖的关爱。现代人整日奔忙,常常有父母因为忙或者借口忙而忽略了孩子。周末,忘掉工作,不考虑加班,关掉公司的手机,抵制上网的诱惑,把自己的一天完全交给孩子,全家快快乐乐地在一起,出门也好,在家也罢,痛痛快快地享受天伦之乐。重要的是不仅人要在,而且心也要在,心里想的是孩子,孩子就会感受到爱。相信这样不仅孩子会感到幸福,父母也会同样幸福。

黑妞妞(深圳):

和孩子在一起

我无法从理论的高度去谈如何满足孩子幸福感这个问题,只是就自己个人的一些实际经验谈一点儿体会。

幸福的来源要多样化,有物质满足带来的,也有去田野自然撒欢的奔放;有安静读书、任想象驰骋的乐趣,有唱歌跳舞打球运动的舒展等等。让孩子去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场景,用心灵去体验生命中各个方面的美妙弦音,那么孩子们的幸福感会否增强一些?

还有一� 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玩游戏、一起做手工等,父母与孩子的情感就是在这些活动中交流、增加、理解、融洽。感受到大人们尊重和支持的孩子们,也会信心增加、能力增强,更会感受到来自父母亲情的一份浓浓的幸福。这是孩子成长中心灵必不可少的鸡汤,岂是简单的物质所能替代?

潜龙勿用(济南):

做个高尚的人

让儿子感受到幸福,我是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经营幸福的家。给孩子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很重要。夫妻和美、孝顺父母、亲戚友好,这样的家庭环境自然传递一份美好和幸福,无论贫穷还是富裕。

2.以身作则,把善良和宽容的品质赐给孩子。这足以宽广孩子的胸怀,有博怀的人会有幸福感的。

3.吃亏是福。永远坚信:一个人幸福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这是教育孩子抗挫、百折不挠,也是赢得幸福的品质。

幸福的样子范文 2

我认为幸福有时像氧气,它会无时无刻弥漫在身体周围,只是我们常常察觉不到。如果没有弥漫在身边的幸福,我们的工作就会失去目标,生活就会失去动力。

生活中,许多 我对这一观点感到十分无奈,再有钱的人也不会拥有更多的幸福,他们为了追求更多的金钱,根本挤不出宝贵的时间去感受他们所谓的幸福。

可是许多的人还是感受不到幸福,为什么?是因为他们真的没有幸福吗?不!并不是这样。其实幸福就像花儿一样,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颜色和芳香,幸福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虽然,我们有时侯似乎感受不到幸福,其实并不是幸福不存在,而是幸福在孕育的过程中。

其实幸福也可以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感受到的——父母的关心、老师的教导……哪一个不是蕴含着幸福的?并且这些都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静谧铺天盖地而来,看着窗前的玫瑰节节拨枝,我也忍不住伸着懒腰。花啊,纵情炫耀你的风采吧,让沉睡一季的身子和着风摇曳,唱出春的乐曲。

捧着散发古香的《史记》研读,突然一个清脆的拍打声引走了我的神,只见一只硕大的黑斑蝴蝶正努力用肥厚的翅膀拍打着窗子,细长弯曲的须,油亮发黑的色,我的心怦然一动,好美丽的生命!看它的样子想进屋,于是,怜香惜玉的本能使我轻轻地打开了厚重的窗子,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那小东西刹那间停止了动作,胆怯地呆在那里,盯着我这个庞然大物。我习惯性地呆在一旁,屏息凝视,生怕打搅了它的一江。

我小心地盯着这个精灵,它幼小的身体怎么能发出如此大的震撼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我想象着微小的毛毛虫正努力挣脱壳的束缚,忍着娇嫩的身体冲破坚硬锋利的壳的刺痛,一下,两下,终于,变成了眼前的美丽仙子。

精灵扑棱了一下翅膀,接着,在一瞬间消失了。我定了定神,收回思绪,抬头只看到一个身影向太阳努力飞去,让周围一切变得如此逊色。我沉重地叹了一口气,也许,这就是挫折,也是幸福。

我的心再也无法平静,蝴蝶尚懂得蜕变,人呢?幸福无时无刻不在引我们追逐,而幸福又是需要代价的,需要挫折之水来浇灌。想着那次半夜起床攀上楼顶看流星雨,虽然要抵挡刺骨的寒风,但当看到流星划破寂静的夜,拖着长长的思念时,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一颗小石头,可以绊倒行人,但也可以当作路上的一道风景;有时觉得自己的路太坎坷,但当努力跨过路的暗礁时,却发现自己已蜕变得更成熟、更稳重。

所以,正如蝴蝶的降临,不经意间,幸福唾手可得,感叹古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我也渐渐得出自己要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样的。它不是千金的财富,不是受人注目的地位,而是为人,为别人着想的奉献,是付出,这就是我要的幸福!?

古往今来,无数人执着地追求着各自心目中的幸福,嫦娥怀抱着幸福的梦想,吞下了长生不老丹,飞上九天,成了月中仙子。可独守着寒冷的广寒宫,她是否会感到做神仙的幸福呢。

而渴望进入上流社会的马蒂尔德,在戴上项链做着幸福的梦的同时,却没有想到这幸福是那样地短暂,�

对嗜财如命的葛朗台,拥有如山的金币大概就是他最大的幸福吧。但当他年老力衰地坐在轮椅上盯着他的密室,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念念不忘他的金子时,这样的幸福是多么的可悲。

许多时候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看不到,而感觉别人的幸福很耀眼。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对自己不适合,更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正是自己的坟墓。

当中国的封建学子们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为人生的最大幸福,并且为之奋斗终身时,吴敬梓则用他的笔给我们绘出一个中举后的范进喜极而疯的场面,幸福就是如此吗?我怀疑了。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杜甫有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杜甫认为的幸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自由自在的幸福是李白的人生写照。司马迁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诠释着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而登上岳阳楼的范仲淹面对滚滚的江水,吟诵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感叹古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我也渐渐得出自己要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样的。它不是千金的财富,不是受人注目的地位,而是为人,为别人着想的奉献,是付出,这就是我要的幸福。

幸福的样子范文 3

我的每一天其实都很平凡:做家务,看望老人,做好工作,和朋友快乐相处……用微笑面对生活里的亲人和朋友,然后静下心写下自己的真实心情和网络里的朋友分享。日子真是平凡极了,但我已经习惯了,而且坦然接受了这样的平凡,我在平凡中感到了极度的满足和安慰,这些平凡的日子让我常常感到幸福。

常常有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你的脸上一直有微笑,为什么你的心头一直是阳光,为什么很少看到你的忧伤,为什么一样的生活我没有你那样的快乐?为什么一样琐碎平凡的日子我没有你那样好心情?为什么一样的地位和经济条件而我却没有你那样的笑容……快告诉我诀窍儿。

每到这个时候我都是无言的笑,诀窍儿哪里有啊,其实我也只是一个很庸常的女子,没有倾国倾城之貌,没有什么大的抱负,没有过多的欲望和奢求,不求名利富贵不求金钱和地位,我只想过好每一天。

庸常的日子有太多幸福的时刻,亲人朋友平平安安,港湾里永远荡漾着和美温馨的氛围,这是多么的平凡,但又多么地令人心安。只要有心,幸福的时刻无处不在,每每沉浸其中,一股谢意就会从心底涌上来,不由感叹:庸常日子,祥和的日子,这是多么美。

昨天上班,等车的间隙,见一位盲人在路边拉二胡,悠扬的琴声在冬日的街道上回旋,吸引了不少人驻足,他神情专著,似乎全然忘记了身边的一切。

我站在离他不远的一隅,原本等车焦急的心情,在他婉转欢快的琴声中平静了下来,仔细聆听这清丽的乐声,双眸不禁潮湿,并从心底涌出一分感动!这样一位眼前黑茫茫的人,命运对他是多么残酷,可他用他的音乐,用他的努力和坚毅,带给自己、带给他人一分希冀和温暖……

也许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让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对生活和幸福的感觉早已麻木,很多的时候,听到更多的是对于生活的抱怨、疲惫和无奈。以至于忘却了,用一颗平和淡定的心,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就如我们所拥有的庸常的幸福。

电视剧《婆家娘家》里有一句话很有道理:“不要羡慕别人,自己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行了。”她说的这句话其实大家都懂,可是人们在生活当中做的却不是很好。当周围的人成功时,或是发财时,总是嫉妒得要死,不是埋怨自己的父母没本事就是埋怨自己的老公没能力,却从没有从自身找找原因,是否该努力做些什么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其实无端的攀比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

幸福的样子 4

幸福有时是一种拥有,比如拥有一个自己爱的人。幸福有时候是一种等待,比如在等待即将相见的爱人。幸福有时候是一种唠叨,比如一个人每天都提醒你要记住吃饭。幸福有时候是一种付出,比如为自己爱的人付出然后看到他开心的样子……

或许!幸福就是相爱的两个人依偎在一起;幸福就是手牵着手在公园散步,在江边走;幸福就是一个男的背着一个女的好辛苦却也很快乐地走上一个斜坡;幸福就是给对方的口中送去好吃的东西;幸福就是一个拥抱,一个吻;幸福就是生病打针时也有那么一个人在身边给你拥抱;幸福就是出汗时有那么一个人为你擦脸擦背;幸福就是有那么一个人像孩子一样向你撒娇、撒野;幸福就是看着那么一个人熟睡的样子;幸福就是能看到那么一个人的笑脸听那么一个人的笑声;幸福就是那么一个人轻轻地抚摸着你的头拍着你的背叫你快睡;幸福就是有那么一个人跟常哄你说,要乖乖的听话哦;幸福就是在静静听着那么一个人的话;幸福就是回忆着与某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回忆着曾经说过的话;幸福就是回翻起之前的聊天记录与短信再回想着当时的情景,感觉当时的喜乐哀怒……

这对我来说都是幸福,曾有过的幸福,并希望这样的幸福能继续继续再继续……可是……会有吗?

不敢奢求太多,只想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个看到的就是某个人,每天晚上最后一个看到的还是同样的那个某人……每天可以看到对方的笑脸,听到对方的笑声……就这样,就这样,走过一年四季,共度每个春秋……这样的幸福似乎好简单,可却是好难好难!因为现实告诉我,这样的幸福今世是不能与之共现的了!如果有来世,不知道某人愿不愿意给我想要的幸福?

幸福的样子 5

我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一套老房子,一住就是几十年。固定的生活习惯,不变的柴米油盐,让我觉得日子单调而乏味。那天侄儿要我辅导他写作文,题目是《幸福是什么》。我的心里一片茫然。几十年来,我好像从来都不知道幸福长的什么样。

六盘水 董洋

幸福,是一个模糊而又清晰的概念,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是感到生活有巨大的乐趣并自然地希望持久的愉快心情。我们也可以用拆字法解释:“幸”字:土,代表房子;¥,代表钱;“福”字:一家人,要有吃的(田),有衣服穿。所以,幸福就是一家人吃穿不愁,有房子住,有钱花。其实,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快乐一样”,每个人也都有着不同的幸福。如果一定要给“幸福”画一张像,也许我们可以借用冯巩的母亲曾经说过的话:“医院里没有咱家病人,监狱里没有咱家犯人,这就是幸福。”

圆子

拿不走的绒布熊

我女儿有个习惯,无论去哪里、做什么,都抱着一个绒布熊,现在上了幼儿园,也整天抱着绒布熊不松手,怎么劝她也不听。我是不是应该纠正她的这个习惯?

太原 海清

年幼的孩子很容易依恋一种物品,比如揣着一把玩具手枪、抱着布娃娃睡觉、吸吮被子的一角等,这些现象在2~5岁的孩子身上并不罕见。这是因为孩子在上幼儿园时,经历着与熟悉的人和事物的短暂分� 这是孩子从婴儿期过渡到儿童期的表现。因此,家长不必强迫孩子改变。特别是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应该鼓励他们带着熟悉的物品去,以减轻分离带来的焦虑。等孩子长大之后,这种依恋自然会减轻并消失。

圆子

地板的尊严

前几天,我应邀去一位家境很好的朋友家做客。收入一般的我为了不显得寒酸,费尽心思挑选了一件价值不菲的礼物。可是,当我迈进她家门的一刹那,我发现,她家的木质地板比我睡觉的床都不知要好多少倍,我精心挑选的礼物是那样的不起眼。我坐在沙发上,竟然不敢挪动一步,生怕把地板踩坏了……

锦州 莫玲子

有一个小男孩曾经有过和您相似的经历,在装修豪华的屋子里,他缩在墙角伤心地哭了。他不明白,为什么别人家脚踩的地方远胜过自己睡觉的地方?男孩的母亲说:“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家漂亮的地板,再漂亮的地板也是被人踩的,只要我们不自卑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任何漂亮的地板我们都可以把它踩在脚下。” 后来,男孩历经坎坷,长大成人,他走过的地板越来越漂亮,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母亲的话,那些漂亮的地板上,只留下他昂首前行的脚印,而那些脚印足以让后世敬仰,因为他就是大翻译家傅雷。生活中有许多“漂亮的地板”困扰着我们,我们也常因它们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但不管怎样,我们都不应忘记自己的尊�

圆子

实力悬殊的战争

孩子出生前,我和丈夫的关系一直很好,公婆对我也不错。可是孩子出生后,一切都变了。因为小姑的孩子比我的孩子早出生几个月,公婆就把大部分营养品留下来给她,而且什么活都帮着他们干,小姑想吃什么,他们就赶紧做什么。相比起来,我的待遇就远不如她了。我在丈夫面前抱怨,可是他反而埋怨我不懂事。为了维护夫妻关系,我不得不忍气吞声,可是又实在忍不住。

赤峰红燕

看来,您正与家人进行着一场战争。您的公婆与丈夫实力强大,而您却势单力孤。可是您是否想过,造成这种战争格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在您向丈夫抱怨时,是否反思过自己?面对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您除了抱怨和指责,是否采取过其他有效的方式?也许,圆子也可给您提供几条建议。

第一,反思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不懂事”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相信您的丈夫并非不可理喻。

第二,不要气呼呼地等待丈夫向您示弱,您应该主动与他沟通,争取达成理解。也许您埋在心底的委屈,是他所不知道的。

幸福的样子范文 6

有些家长认为只要不让孩子学习,只要他们成天吃喝玩乐他们似乎就幸福了。如果这样想,我们就是不信任孩子,不相信他们具有人类的普遍特征: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无所事事是最痛苦的。我曾经问过我的女儿:“你觉得怎样你就幸福了?”

汇汇的回答是:

(1)作业很快就写完了,而且写得很好,不挨老师骂。

(2)钢琴练一小会儿,弹得很好,不挨钢琴老师骂。

(3)犯错误时,爸爸妈妈不骂,只是说说就行了。

(4)可以把别的小朋友带到家里来玩。

(5)暑假再去一次太湖大学堂参加夏令营。

(6)和爷爷奶奶、姐姐在一起。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幸福没有脱离学习,他们希望学习变得轻松一些,好让自己感到幸福;另外孩子渴望回到同伴之间,让他们感受来自同伴的友谊,关心,聪明以及游戏,从而让他们获得幸福;同时他们希望亲近自然,自然界带给他们的幸福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当然他们也会享受亲情,在亲人那里获得的幸福是撒娇的,是可以低级一点的。这虽然是我女儿的幸福观,但也代表了部分孩子的心声。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孩子的幸福不是取决于物质层面上的,而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路的成长历程。

我们成人怎样做,会让孩子感到幸福?

一、我们成人要提升自己,改变自己的幸福观

要想让孩子幸福,我们大人就必须懂幸福,能发现幸福,认识幸福。如果我们成人没有这个能力,那么当我们的孩子不幸福时,我们只会叹一口气说:“唉,我也没办法。”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孩子痛苦下去,然后孩子的痛苦传染给你,你再用痛苦来强加孩子。如果生活真要被搞成这样,我们就太糟糕了。我相信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孩子即使考上理想的大学,他也不一定能幸福。如果我们换一种心态,不论我的钱多还是钱少,不论我得孩子考的分是多还是少,我都能在现有的生活状态中寻找到幸福,并幸福的生活下去。我们就有可能想出帮孩子找到幸福的途径。但是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感觉,我看到那盆开着小红花的绿油油的大葱是幸福的;汇汇只要能见到爷爷奶奶就感觉是幸福的;安格尔和毕加索的《贵妇人》,谁的画更能给你带来幸福,是你自己内心的评判,需要我们自己提升自己,去感受幸福。我们成人如何提升自己,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让自己的心装满幸福,认识幸福,酿造幸福。我用一个故事来诠释:

在一个建筑工地上,一些瓦工在辛勤的工作着,他们在建筑一座宏伟的大教堂。其中三个瓦工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工作、休息、吃饭。

一天休息的时候,他们就聚在一起聊天,一个瓦工满腹怨言地说:“每天就是砌砖,看着这个四四方方的东西,真烦。不过也没办法,除了砌砖,我也做不了别的事情。”第二个瓦工说:“这样的日子也很不错,付出劳动就可以有工资赚。多砌砖,多赚钱,很不错。你说,是不是啊?”说完,他转过头问第三个瓦工。第三个瓦工,满脸陶醉地望着正在修建的建筑,充满深情地说:“是啊,这一切多么美好啊,和我想象中的一模一样。”前两个瓦工看着他的样子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很惊奇。

二、用心感悟童心,呵护童心,为孩子构建幸福童年

一个4岁的小女孩辰辰每天早晨来了幼儿园,发现小男孩南德还没有来,他就会在门口等,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等来了,两个人就会玩过家家的游戏,一玩就是一天。辰辰坚持等南德等了一年多时间……一个两岁多的小男孩锡坤每天要竭尽全力的把足球、同伴的鞋子扔进比他高一头的垃圾桶里,搞的小伙伴天天找不到鞋…..一个5岁的小男孩池亦洋太阳刚了,经常攻击其他小朋友,家长找向幼儿园,要求这个小男孩转学,而且这个孩子还有攻击老师的行为,骂老师“混蛋”……

如果这些事发生在我们普通的幼儿园,我们这些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要受到怎样的待遇,我们大人对于孩子的这些行为也不知道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但是这些孩子太幸运了,他们遇到了一生中值得他们永远留恋的巴学园,值得他们永远骄傲的大李老师。

在这所巴学园里,老师没有认为女孩子等男孩子有其它的含义,而是感悟到了她的内心世界,小心地呵护了这颗幼小的童心。在天冷的时候,小女孩愿意继续等小男孩,没有强迫她,只是为她添加了一件厚一点的外套。两岁的小男孩不断地将东西扔进垃圾桶,老师没有批评指责,只是每天两次从垃圾桶里抢救出这些物品,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小男孩这时迷恋的是空间关系的探索。还有那个调皮捣蛋的敢骂老师“混蛋”的小男孩池亦洋,如果他在一所普通的幼儿园,他一定会为这两个字付出两个耳光,即使老师不打他,老师告诉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一定会显示权威,给他两个耳光以显示自己的家教。我们再一次看到大李老师的博大,她没有给他两个耳光,而是用心感悟那颗幼小的心灵,呵护那颗童心。� 小男孩是何其幸运,又是何其幸福。在那么多家长都要求他转学时,大李老师又一次保护了他,坚持让他留了下来。她说:“虽然他有很多不对的地方,但是我们看到了他闪光的一面,他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人的榜样。”其实我们也看到,那些男孩子和他玩,虽然受了一些欺侮,但是对孩子的影响不大,

一会儿他们就会又开心的一起玩。更重要的是,他们和池亦洋学到了很多东西,成长了起来。

我们感谢这样的巴学园,让我们的孩子这样幸福的生活,也让我们这些热爱教育的人幸福着,有了前进的方向。

三、尝试智慧的爱孩子,让孩子包容在幸福之中

幸福的样子范文 7

“孔颜之乐”是儒家幸福观的典范,是一种所谓安贫乐道的幸福。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有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幸福并不是生活的清贫所带来的,贫困本身并不幸福,这里的幸福乃是“以道为乐”、“与道合一”的幸福。尤其是在宋明理学中,“孔颜之乐”被理解为与天地同体、与理合一、顺心任性、性情合一等高妙的境界,这在无形中突出了“乐道”的一面而弱化了“安贫”的意义。而在孔子这里,“安贫”和“乐道”是德性幸福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孔颜之乐”是纯粹之德性幸福,主要地就是依据“箪食”、“瓢饮”、“陋巷”、“饭疏食”、“饮水”、“曲肱枕”的生活而言的。此种生活立场鲜明地摒弃世俗功利幸福而追求纯粹的德性幸福,“孔颜的这种境界将精神的升华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幸福不仅仅取决于感望的实现程度,从而进一步凸现了人不同于一般生物的本质特征。在理性对感性的超越中,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内在价值,也得到了更为具体的展示”。实现纯粹之德性幸福,感望的满足必须尽可能地降低,“安贫”不仅是达到纯粹德性幸福的途径,而且也是纯粹德性幸福本身,“乐亦在其中”。摒弃世俗功利幸福、降低感望要求,对常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在世人看来,孔颜境界固然高洁,但其实与苦行并没有多少分别。所以纯粹之德性幸福即使是儒家精英也少能企及,只是极少数圣人才能达到的理想境界,但也就是这样一种纯粹的理想境界清楚地展现着儒家幸福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

排斥和摒弃功利幸福后,孔子的德性幸福纯粹地体现为“乐道”,以及由“乐道”派生出来的“乐学”,换言之,是“道之乐”和“学之乐”。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论语·学而》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相对于“安贫”而言,孔颜境界把“乐道”作为德性幸福,具有更为终极的意义和价值。君子“志于道”,“道”可以说是个体人生的全部追求所在,“朝闻道,夕死可矣”。宋明理学也正是在“乐道”上大做文章,加以演绎和发挥,把“孔颜之乐”提升为与道合一、与理合一、性情合一甚至与天地同体的境界。

儒家认为“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既然“致其道”是全部生命的追求,那么“学”的意义自然也就彰显出来。这样,抽象的德性幸福就由“道之乐”派生出“学之乐”,“学之乐”也就成为抽象德性幸福的一个重要内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比,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论语》第一条语录就讲学习之愉悦,“学之乐”在儒家幸福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当孔子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称赞颜回的“好学”时,很明显,“学”与“致其道”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在安贫乐道的“孔颜之乐”中,“发愤忘食”的“好学”也是君子的幸福所在。

“曾点之志”是儒家幸福观的又一典范。《论语·先进》里记载,孔子让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各言其志。子路表达了治理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的志向,用三年时间使国家强大、百姓明理;冉有以治理方圆六十里左右的小国家为志向,也用三年时间使国家富足、百姓知礼;公西华愿意从事宗庙之事,做个小司仪。而曾点的回答与子路、冉有、公西华大不相同。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曾点的志向让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点之志”可 在抽象德性幸福中,功利幸福不是被排斥在外,而是被超越;不是不要功利,而是不言功利。抽象德性幸福不去理会“安贫”,不要求“箪食”、“瓢饮”、“陋巷”一类的生活,从“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兴致中甚至可以看到小康一类的富足生活,这与旗帜鲜明地摒弃功利幸福、要求安于贫困的纯粹德性幸福显然是有所区别的。抽象的德性幸福并不排斥功利幸福,这是“抽象”的一层意思;所谓“抽象”也是指不主张和推崇功利幸福,这是“抽象”的另一层意思。两层意思合起来,“抽象形态”就是不言功利、超越功利。对抽象德性幸福而言,有功利幸福或者无功利幸福其实是无关紧要的,在这里,功利幸福的存在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主体感受的幸福完全是“抽象”的,但“抽象”并不是没有内容或空洞无物,这种“抽象”的幸福仍然是一种德性幸福。

抽象的德性幸福突出了德性的存在论意义。德性在这里主要不是指道德个体的某个或某些品格,例如“孔颜之乐”中的安贫、乐道、好学,或者一般意义上的仁爱、宽厚、正直、刚毅等,而主要是指表征着人之存在的作为整体的德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德性所表征的是人本质的存在,展现着人之为人的社会属性,是儒家孔子、曾点所要追求的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暮春时节,人在山水之间体验自然、人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一体;“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是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一体;而整个“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情景则展现了人之本真的状态、展现了人之存在与天地宇宙合一的境界。可以说,抽象的德性幸福不仅是超越世俗贫富的功利幸福的,而且是超越一般的社会道德伦理的。德性幸福的抽象形态超越功利享乐,这不难理解,难以理解的是德性幸福是如何超越一般的社会道德伦理的。德性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超越一方面表现为作为整体的德性对仁爱、宽厚、正直、刚毅等具体品格的超越,另一方面也是德性自身的存在论意义对于伦理学意义的超越。具此德性, 因此,把“曾点之志”作为德性幸福的抽象形态,所谓“抽象”就包含着超越世俗贫富的功利幸福与超越一般的社会道德伦理的意思。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仁者与智者的乐山、乐水、活动、沉静、快乐、长寿等诸种生活状态也可以看作是抽象的德性幸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无关乎功利生活,也无关乎一般的社会道德伦理;“知者动,仁者静”也是如此。“知者乐,仁者寿”似乎具有某些世俗功利幸福的色彩,但在德性幸福的意义上进行理解更为恰当,因为这里的“乐”、“寿”之德性幸福的意味更为强烈,“乐”、“寿”在这里同样具有超越性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关于德性幸福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张力,既有理想的层面,也有现实的层面。然而由于理想层面作为儒家典范的地位和意义,其强烈而眩目的光芒使得现实层面的内容黯然失色,这就导致德性幸福的现实形态往往被忽视,也就导致了孔子德性幸福的全貌往往不能完整地呈现。在孔子的德性幸福观中,不仅有纯粹的“孔颜之乐”、抽象的“曾点之志”,而且也有现实的“君子之禄”、“禄在其中”。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孔子的“求禄之法”和“谋道不谋食”之论中,均出现了“禄在其中”的提法,实际上是考察了德与禄的关系,对众多儒家弟子乃至一般民众而言,“君子之禄”比“孔颜之乐”、“曾点之志”更具有当下性和现实意义。

子张也是孔门弟子中才学出众的一位,对从政有着浓厚的兴趣,直言不讳地向孔子询问获得官职俸禄的方法。这可以理解为以子张为代表的儒家弟子对功利幸福的追求,但孔子仍然坚持了德性原则,要求做到多闻多见,慎言慎行,提出言语的错误少、行为的懊悔少——这些要求实际上是内在德性外化为德言、德行——那么官职俸禄就在其中了,所谓“禄在其中”也就是“禄在德中”。孔子所讲的“求禄之法”在性质上已经不是指向功利幸福而是指向德性幸福,其“求禄之法”的本质是追求德性完善,是在德性的完善中产生了功利幸福,而且对德性的追求并不是服务于实现功利幸福的目的。“求禄之法”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实已经不是“求禄”,而是“求德”,是“由德而禄”、“禄在德中”,完全可以说“禄”是“求德”的副产品。因此,尽管子张提出的是关于功利幸福的问题,但是孔子作出的却是关于德性幸福的回答,只是这种德性幸福的回答开始趋近于功利幸福,可以称之为德性幸福的现实形态。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论述清楚地展现着孔子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也清楚地表明孔子坚持的仍然是德性幸福。但孔子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在言说“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同时,说出了“学也,禄在其中矣”。在孔子的幸福观中,“禄在其中”是一种不同的声音,也许并不十分的响亮,甚至常常被人忽略,但与“孔颜之乐”、“曾点之志”的主音是那样的不同,却又是那样的协调。“禄在其中”使孔子的幸福观具有了另外一种品格,既坚持了德性的原则,这是与“孔颜之乐”、“曾点之志”协调一致的一面;又使德性幸福贴近社会现实,成为儒家弟子和一般民众可以企及的生活追求,这与“孔颜之乐”、“曾点之志”显然是不同的。

德性幸福的现实形态虽然没有“孔颜之乐”、“曾点之志”那样显赫,尤其是儒学的后期发展中,由于宋明理学过于注重理想境界,现实之德性幸福渐渐为世人所淡忘,但是,现实之德性幸福在孔子的幸福观中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使孔子的德性幸福观具有了重现实的品格,正是这种现实品格拉近了德性幸福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得德性幸福不仅能够为儒家弟子所接受,而且也能够为一般民众所承认和接受。儒家德性幸福能够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当是与德性幸福的现实形态有密切关系的。孔子以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盂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韩非子·显学》),“子张之儒”为儒家八派之首,后学众多,兴盛一时。“子张之儒”得以兴盛,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是可以推想,重现实的品格、追求现实的德性幸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纯粹之德性幸福——“孔颜之乐”,抽象之德性幸福——“曾点之志”.现实之德性幸福——“君子之禄”、“禄在其中”,三种形态的德性幸福统一起来就是孔子德性幸福的完整形态。只有完整形态的德性幸福才展示着孔子德性幸福观的全貌,过于渲染其中的某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必然造成偏狭的理解。就孔子的德性幸福观而言,人们讲得最多的莫过于“孔颜之乐”,以致造成把德性幸福等同于“孔颜之乐”的错觉;“曾点之志”由于其境界的高妙也倍受儒家学者的推崇;而“君子之禄”、“禄在其中”却逐渐为世人所淡忘。这种对孔子德性幸福观的误读随之必然造成德性幸福的“悬置”,“孔颜之乐”、“曾点之志”境界固然高妙,然而即使是儒家精英也难以达到,普通百姓就更难以落实了。实际上,孔子的德性幸福不仅“可敬”,而且“可信”、“可行”,这就需要在完整的意义上理解和把握德性幸福。

德性幸福是与功利幸福相对而言的,德性幸福三种形态区分的一个主要依据就是各自对于功利幸福的态度。纯粹德性幸福排斥功利幸福,要求尽可能地降低感望需要;抽象德性幸福不言功利,既不排斥功利幸福也不追逐功利幸福,是对功利幸福的超越;现实德性幸福为功利幸福留下了地盘,功利幸福被作为德性幸福的副产品。德性幸福三种形态区分的另一个主要依据就是各自的内容特质。纯粹德性幸福在排斥功利后纯粹地表现为“道之乐”、“学之乐”;抽象德性幸福突出德性的存在论意义,表现为超越性和终极性的人生境界;现实德性幸福立足社会现实,主张“君子之禄”、“禄在其中”,在德性的完善中同时获得功利幸福。

幸福观常被作为人生观、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例如把人生观细化为生死、义利、理欲、荣辱、公私、人性、理想、幸福等诸多方面,幸福观被作为人生观、价值观的下位概念,但似乎幸福观更宜作为人生观、价值观同一层次序列的概念。因为幸福观同时涵盖了生死、义利、理欲、荣辱、公私、人性、理想、幸福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幸福同时也是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幸福观同样也发挥着价值导向的作用。孔子的幸福观以德性完善作为首要价值和最高价值,把德性完满作为人生之根本幸福,确立了儒家德性幸福观的基本格调。它以德性的原则来解决人生重大问题,涉及义利之辨、天人之辨、成人之道、理想人格等诸多相关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已�

孔子德性幸福的多样化形态而不是单一形态,对于确立儒家正统的德性幸福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纯粹德性幸福、抽象德性幸福、现实德性幸福三种形态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当它们组合在一起作为德性幸福的完整形态出现的时候,就显示了孔子德性幸福观的张力和魅力。一种缺失典范和榜样的德性幸福正统是不可思议的。“孔颜之乐”、“曾点之志”就道德修养而言是高层次的道德境界,就人生幸福而言是纯粹的、抽象的德性幸福,是儒家极少数圣人才能获得的幸福。尽管众多儒家弟子和普通百姓难以企及,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典范和榜样的意义。正因为其纯粹和抽象,它更清楚地展现着孔子思想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作为典范和榜样,它不 纯粹的、抽象的德性幸福塑造了“圣人境界”,为德性幸福的“圣化”提供了理论准备,这对于德性幸福成为儒家正统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种缺失普遍性和有效性的德性幸福正统同样也是不可思议的。如果说德性幸福的纯粹形态、抽象形态塑造了“圣人境界”,使德性幸福成为高高在上的榜样和典范;那么德性幸福的现实形态则提供了“贤人标准”,使德性幸福回归于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

综上所述,孔子的德性幸福观涵盖了纯粹德性幸福、抽象德性幸福、现实德性幸福三种形态,既有理想层面的“孔颜之乐”和“曾点之志”,也有现实层面的“君子之禄”、“禄在其中”,始终坚持了德性至上的原则。孔子德性幸福三种形态的统一树立了儒家德性幸福的榜样和典范,同时也使德性幸福获得了普遍性和有效性,从而奠定了儒家德性幸福的基本格局。

[论文关键词]孔子;德性幸福;功利幸福;纯粹形态;抽象形态;现实形态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