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于襄阳书的阅读题以及答案优秀8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请自隗始】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问题】
14.与“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中“者”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从: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绝: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
(4)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
16.翻译下面句子。(6分)
(1)负势竞上 译: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译:
17.本文是从视觉和【 】角度进行景物描写,体现从富阳至桐庐沿途“【 】”(用原文回答)的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4、C
15、(1)顺着;顺;随
(2)独一无二;独特
(3)(马一般)飞奔;奔马:飞奔的马
(4)通“返”;回来;返回
16、(1)(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或: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3分)
(2)那些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不再想望功名利禄。或: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3分)
17、听(听觉)(1分)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分)
看来韩愈求官心切,总是要强词夺理,倒错逻辑的。求官与上进并行不悖,无可非议。为求官而生拉硬扯、因果倒错就偏执了。试问,韩愈最尊崇的圣人之一:孔子,一生未获任何君主重用,其光华难道不是照样永照后世吗!圣贤与其后继的传承,与他们是否富贵、高官厚爵没有丝毫关系。圣贤的光辉来源于他们的思想,后辈的继承在于万众的认同才得以留传而永垂不朽!老子弃官仙游,《道德经》至今留传;庄子曳尾涂中,逍遥游何其逍遥!
本文分为三段。第一段泛泛而谈“先达之士”应与“后进之士”。相为知遇的道理,这样,虽将对方捧为“负天下之望者”也不显得阿谀,虽标榜自己为“高材”也不显得狂妄。第二段以“侧闻”的形式赞誉对方,显得客观,这样,既便于自己表达,也使对方不觉得突兀而乐于接受。最后,在第三段中,用描述自己生活的窘迫状态来争取对方的同情,以求得侥幸任用的机会。本文的写法,虽给人以不卑不亢的感觉,但难免有仍有攀附权势之意。
于襄阳,名頔(dí),字允元。他在公元7(贞元十四年)任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不久,他又自请将襄州升格为大都督府。中唐以后,中央政府拿方镇无可奈何,唐德宗只好同意他当了襄州大都督。因为于是襄州长官,所以此书称他为于襄阳。据《旧唐书》卷一三《于頔传》载,于頔为人“横暴已甚”,却官运亨通,因而“自以为得志,益恣威虐”;他任襄州刺史时“专有汉(水)南之地,小失意者皆以军法从事”;由于德宗姑息,他“公然聚敛,恣意虐杀,专以陵上威下为务”。这些情况韩愈也应当有所“侧闻”,可是此文多少还有为他迎合奉承之意。为了求官,不得不如此,韩愈此举难道又是张九成所谓“其文当如是,其心未必然”吗?
韩 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往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之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耶?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永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来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②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日“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注]①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②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
阅读题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士之能垂休光 休:美好
B.未始不相须也 须:依赖
C.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 负:仗恃
D.未尝干之 干:从事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文中既表现了自己积极仕进的心情,又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B.作者认为,读书人享有大名的原因,是有先通显而负天下众望的人做其引导者。
C.作者认为,是下位之人恃才傲物、上位之人不肯屈尊下顾导致二者不能“相须。
D.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是人才,可是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那些一般的人。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
(2)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之于左右
(3)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
参考答案
7.D(干,请求)
8.A(文章并无批评之意)
9.(1)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即使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彰显。
(2)但是没有听到哪个后进之士得到您的赏识。
(3)现在我急需早晚买草料、买口粮、雇佣仆人、租赁房屋的资金。
14.韩愈当时处于穷困之中,写本文请求提携引荐。
参考译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国子监四门博士韩愈,恭谨地上书给尚书阁下:
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显荣于当世的原因,莫不有先通显而负天下重望的人做他们的'引导者;读书人能够留下壮美的光辉,照耀着后世的原因,也莫不有后通显而负天下重望的人做他们的继承者。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即使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彰显;没有人做他的继承者,即使功业盛大也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尝不互相依赖。不过这种情况要经过千百年才能够碰上一次啊!难道是在上位的人没有可以攀缘的,在下位的人没有值得推举的吗?为什么互相依赖这样密切,而互相遇会却这样少呢?它的原因在于在下位的人仗恃他的才能不肯讨好他上面的人,在上位的人仗恃他的权位不肯关心他下面的人。因此有才能的人往往处于忧伤的困顿之中,身居高们的人也没有发出显赫的光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不对的,没有去请求他,不可以说上面没有提携后进的人;没有去物色他,不可以说下面没有值得推举的人。我叨念这些话好久了,没有敢把它讲给别人听。
我从旁听说阁下具有不平凡的才能,立身行事不同一般,道德方正而办事讲究实际,进退不跟着时俗转,文武人才都加以使用,难道不正是我所说的那种能引导后进的人吗!但是没有听到哪个后进之士得到您的赏识,受到您了重用,难道是物色人才而没有得到吗?或者是志向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报答君主上,虽然遇到可以推举的人却没有空闲以礼相待吗?为什么应该听到的举荐人才的消息而长久听不到呢?
我虽然不是人才,可是自己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一般人。阁下可能是寻找人才却没有得到吧?古人有句话:“(招揽人才)请从我郭隗开始。”现在我急需早晚买草料、买口粮、雇佣仆人、租赁房屋的资金,这些只不过花上您一天享受的费用就足够了。如果您说“我的志向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报答君主上,虽然遇上可推举的人,却没有空闲以礼相待”,那就不是我韩愈所敢于知道的。社会上狭隘而无远见的人,既然不值得把情况告诉他,磊落而卓越伟大的人,又不肯听我的倾诉,那我就只好相信自己命运困顿了。我恭谨地呈上过去写的十八篇文章,如果承蒙您给看一下,也足够了解我的志向所在。韩愈惶恐地拜两次呈上。
与朱鄂州书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轼启。近递中奉书,必达。比日春寒,起居何似。昨日武昌寄居王殿直天麟见过,偶说一事,闻乏酸辛,为食不下。念非吾康叔之贤,莫足告语,故专遣此人。俗人区区,了眼前事,救过不暇,岂有余力及此度外事乎?天麟言:岳鄂间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尤讳养女,以故民间少女,多鳏夫。初生,辄以冷水浸杀,其父母亦不忍,率常闭目背面,以手按之水盆中,咿嘤良久乃死。有神山乡百姓石揆者,连杀两子,去岁夏中,其妻一产四子,楚毒不可堪忍,母子皆毙,报应如此,而愚人不知创艾。天麟每闻其侧近有此,辄驰救之,量与衣服饮食,全活者非一。既旬日,有无子息人欲乞其手者,辄亦不肯。以此知其父子之爱,天性故在,特牵于习俗耳。
准律,故杀子孙,徒二年。此长吏所得按举。愿公明以告诸邑令佐,使召诸保正,告以法律,谕以祸福,约以必行,使归转以相语,仍录条粉壁晓示,且立赏召人告官,赏钱以犯人及邻保家财充,若客户则及其地主。妇人怀孕,经涉岁月,邻保地主,无不知者。若后杀之,其势足相举觉,容而不告,使出赏固宜。若依律行遣数人,此风使革。公更使令佐各以至意诱谕地主豪户,若实贫甚不能举子者,薄有以周之。人非木石,亦必乐从。但得初生数日不杀,后虽劝之使杀,亦不肯矣。自今以往,缘公而得活者,岂可胜计哉。
佛言杀生之罪,以杀胎卵为最重。六畜犹尔,而况于人。俗谓小儿病为无辜,此真可谓无辜矣。悼耄杀人犹不死,况无罪而杀之乎?公能生之于万死中,其阴德十倍于雪活壮夫也。昔王濬为巴郡太守,巴人生子皆不举。濬严其科条,宽其徭役,所活数千人。及后伐吴,所活着皆堪为兵。其父母戒之曰:“王府君生汝,汝必死之。”古之循吏,如此类者非一。居今之世,而有古循吏之风者,非公而谁。此事特未知耳。
轼向在密州,遇饥年,民多弃子,因盘量劝诱米,得出剩数百石别储之,专以收养弃儿,月给六斗。比期年,养者与儿,皆有父母之爱,遂不失所,所活亦数十人。此等事,在公如反手耳恃深契,故不自外。不罪!不罪!此外,惟为民自重。不宣。轼再顿首。
(节选自《苏轼散文选集》)
阅读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
A. 昨日武昌寄居王殿直天麟见过 过:造访
B.此长吏所得按举 按:按照
C.若实贫甚不能举子者,薄有以周之 薄:稍微
D. 比期年,养者与儿,皆有父母之爱 比:等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罚的一组是
A.尤讳养女,以故民间少女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咿嘤良久乃死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若后杀之,其势足相举觉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六畜犹尔,而况于人 蟹六跪而二螯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苏轼劝朱鄂州“为民解厄除弊”的—组是
①岳鄂间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
②以此知其父子之爱,天性故在,特牵于习俗耳。
③使召诸保正,告以法律,谕以祸福,约以必行一
④自今以往,缘公而得活者,岂可胜计哉。
⑤居今之世,而有古循吏之风者,非公而谁。
⑥此等事,在公如反手耳。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致书朱寿昌的目的是,通过陈述溺罂的危害和残忍,建议朱氏采取措施,革除落后风气,为民解厄除弊。
B.文章第三段从佛禁杀生以杀胎卵为最,进而列举自己在巴郡时的事,以激励友人发扬循吏之风,为民造福。
C.本文列举的溺婴事件,情节具体,令人惨不忍睹,所申述的革除落后民俗的理由恳挚切实,民情人理。
D.通过本文,我们可以体会到苏轼那种虽处逆境;仍不忘了解民情世风,有志于为民消灾纾难的高尚情怀。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0分)
(1)量与衣服饮食,全活者非一(3分)
(2)但得初生数日不杀 ,后虽劝之使杀,亦不肯矣。(4分)
(3)王府君生汝;汝必死之。(3分)
参考答案
9.B(按,督查)
10.D(前一“而”,连词,表递进;后一“而”,连词,表并列)
11.D(①是转述天麟的话;②是从情理上进行分析;③是告之以方法)
12.B(巴郡太守是王濬)
四、(24分)
13.(10分)(1)酌情给些衣服食物,救活的不止一个(量,1分;一,1分;通顺1分)
(2)只要做到出生几天后不杀,以后即使再劝他们杀婴,他们也不肯了。(但得,只要,1分;虽,即使,1分;通顺2分)
3)王太守使你活下来,你一定要用生命为他效力。(生,使……活,1分;死,为……效命,1(分;通顺1分)
与于襄阳书文言文阅读练习
与于襄阳①书
韩 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耶?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②愈今者惟朝夕刍③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 ),既不足( )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 ),( )信乎命之穷也!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②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 ③刍:草。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之能垂休光 休:停止
B.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 须:依赖
C.未尝干之 干:寻求
D.虽遇其人,未暇礼邪? 礼:礼遇
5.A。【解析】结合上下文推断,休不可能是停止的意思,这里应解释为吉祥,美好。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世之龌龊( ),既不足( )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 ),( )信乎命之穷也!
A.也 而 之 其 B.者 以 焉 则
C.者 以 矣 何 D.也 乎 者 则
6.B。【解析】根据句意以及虚词的意义用法选择。句意为:世间那些气量狭小的人,我不屑于向他们讲这些话,而胸怀坦白、才识卓越的人,又不听取我的话,那么就只能相信我的命运困顿了!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
A.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
B.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
C.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
D.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
7.B。【解析】注意整齐句式。理解文意,这个句子是说:我从旁听说阁下具有非凡的才能,不随波逐流,有独到的见识,道德方正,做事讲求实际,行为举止,不随流俗,文武官员能量才任用。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信写士欲进身扬名、建功立业须前辈援引,而前辈功业盛名又须有为的后继者为之传扬,既表现了作者积极仕进的心情,又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B.第二段以侧闻的方式赞誉对方,显得客观,这样,既便于自己表达,也使对方不觉得突兀而乐于接受。
C.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才,可是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一般人。用郭隗的典故,实际上是毛遂自荐。意为:您如果要寻求人才,那就请从我开始。
D.韩愈求官心切,观点难免失之偏颇。客观上讲,一个人是否能显扬当世和永垂不朽,与是否有人引荐和继承应该没有必然联系。
8.A。【解析】韩愈致信以求仕进,恭谨而急切,虽提到一些人的错误做法,但没有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3分)
译文:
(2)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3分)
译文:
(3)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4分)
译文:
9.(1)没有人替他引荐,即使有美好的才华也不会显扬。(莫,彰,虽而,各1分)
(2)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是,所为,过,各
1分)
(3)我现在只为早晚的柴米和雇仆人的费用着急,(而这些)只不过花上您一天享受的费用就足够了。(惟是急 2分,资,一朝之享,各1分。)
【附译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署、理国子监四门博士韩愈,恭谨地上书给尚书阁下:
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声,显扬于当代,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地位显达的前辈替他引荐的。读书人能够把他的美好德行流传下来,照耀后代的,也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的后辈给他做继承人的。没有人给他引荐,即使有美好的才华也不会显扬;没有人作继承人,即使有很好的功业、德行也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曾不是互相依赖的,然而千百年才相逢一次。难道是居于上位的人中没有可以攀援的人,居于下位的人中没有值得举荐的人吗?为什么他们互相依赖那样殷切,而相逢的机会却那样少呢?其原因在于居于下位的人倚仗自己的才华不肯巴结地位高的人请求引荐,居于上位的人倚仗自己的地位不肯照顾地位低的人。所以才学很高的人很多都为不得志而忧愁,地位高的人没有显耀的。声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没有去求取,就不能说上面没有引荐人;没有向下寻找,就不能说下面没有可以举荐的人。我叨念这句话已经很久了,没有敢把这句话说给别人听。
我从旁听说阁下具有非凡的才能,不随波逐流、有独到的见识,道德方正做事讲求实际,行为举止不随流俗,文武官员能量才任用。难道您就是我所说的那种人吗?然而没有听说过后辈有得到您的赏识和礼遇的,难道是您寻求而没能得到吗?还是您志在建功立业,而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也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呢?为什么应该听到您推荐人才的事却久久没有听到呢?
我虽然没有才能,但要求自己却不敢落后于一般人。阁下将要寻求的人才还没能找到吗?古人说过:请从我郭隗开始。我现在只为早晚的柴米和雇仆人的费用着急,这些不过费阁下一顿早饭的费用就足够了。如果您说:我志在建功立业,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还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那就不是我敢去知道的了。世间那些气量狭小的人,我不屑于向他们讲这些话,而胸怀坦白、才识卓越的人,又不听取我的话,那么就只能相信我的命运困顿了!
恭敬地呈上我以前作的文章十八篇,如蒙您过目,也足以了解我的志向所在。韩愈诚惶诚恐,再拜。
韩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往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耶?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②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②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
相关试题及答案
1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之能垂休光休:停止 B.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 须:依赖
C.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过:不对 D.未尝干之 干:请求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 ②今乃亡赵走燕
B.①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①岂上之人无可援 ②行李之往来
D.①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7.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A.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B.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C.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D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是人才,可是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那些一般的人。
B.作者认为,读书人享有大名的原因,是有先通显而负天下众望的人做其引导者。
C.作者认为,是下位之人恃才傲物、上位之人不肯屈尊下顾导致二者不能“相须“。
D.作者在文中既表现了自己积极仕进的心情,又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3分)
(2) 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往无赫赫之光。(3分)
(3)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4分)
【答案】
15.A
16.D
17.B
18.D
19.(1) 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即使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彰显。
(2) 因此有才能的人往往处于忧伤的困顿之中,身居高们的人也没有发出显赫的光辉。
(3) 我恭谨地呈上过去写的十八篇文章,如果承蒙您给看一下,也足够了解我的志向所在。
【解析】
15.试题分析: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休:壮美。
16.试题分析:A.副词,才;副词,竟、反而。 B.语气助词;兼词,于此。C.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均为代词,代自己。
17.试题分析:做“古文断句题”时,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准确划分句子的结构成分;②弄清对话的施受和引语起止;③借助发语词、关联词、语气助词等划定句子的起始;④依据古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⑤根据固定句式断句。本段文字,了解大意并不困难,断句主要看句子结构和语气词即可做出所断位置的判断。只需把握四个选项断句的区别点,再联系语境、句义的'完整性,认真比较,便得出答案。
18.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学生通读全文,找到相关段落,从中概括、归纳人物的言行。文章并无批评之意。
19.试题分析:文言翻译题通常涉及若干文言现象,重点是把握好关键词及特殊句式,了解阅读材料所涉及的文言现象。得分点分析:(1)“莫”、“美”、大意各1分。(2)“穷”、“赫赫”、大意各1分。(3)“谨”、“赐”、“足”、大意各1分。
于慎行阅读训练题与答案
于慎行,字无螈,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真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并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②,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阻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容对日:“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宫。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擤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③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榭④,祧⑤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褙,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为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亦寝不行。
十八年正月,疏请旱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
——《明史·于慎行传》
【注】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②夺情:古礼,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满再行补职。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情”。③帷盖:受恩乞恩之典。 ④升拊: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⑤祧(tiāo):迁庙。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年十七,举于乡 举:举荐
B.属人书之,具以实对 属:委托
C.偕同官具疏谏 疏:给皇帝的奏章
D.亦寝不行 寝:废止
1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居正闻而怒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正以公见厚故耳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引晋、唐、宋故事为据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章累上,乃许 乃令张仪佯去秦
16.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慎行充当日讲官后,皇上曾经让日讲官分别在图画上赋诗题字,于慎行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
C.直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历代典章制度,引古代有关的事例来论说,令有见识的人敬佩。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上两次降旨责备,于慎行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万历皇上很不高兴,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耶?”(2分)
译文:
(2)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3分)
译文:
(3)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3分)
译文:
18.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慎 行 遗 书 言 居 正 母 老 诸 子 覆 巢 之 下 颠 沛 可 伤 宜 推 明 主 帷 盖 恩 全 大 臣 簪 履之谊
参考答案
14.A(应解释为“中举”)
15.B(均为介词“因为”。A项前者表承接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C项前者为动词“作为”,后者为动词“设计”“制定”。D项前者为副词“才”,后者为副词“于是”。)
16.D(“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有误,停了他的下属的俸禄,于慎行是因为考试出问题而引咎辞职的。)
17.(1)有一天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学生,也做这样的事吗?”(“他日”“所字结构”译对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
(2)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故事”“率”“直”“及”译对得2分,语句通顺得1分。)
(3)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责”“以”“要”“淆乱”译对得2分,语句通顺得1分。)
18.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
韩愈《与于襄阳书》阅读题解析及原文翻译赏析
与于襄阳书
韩 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往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耶?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②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②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
相关试题及答案
1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之能垂休光休:停止 B.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 须:依赖
C.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过:不对 D.未尝干之 干:请求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 ②今乃亡赵走燕
B.①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①岂上之人无可援 ②行李之往来
D.①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7.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A.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B.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C.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D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是人才,可是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那些一般的人。
B.作者认为,读书人享有大名的原因,是有先通显而负天下众望的人做其引导者。
C.作者认为,是下位之人恃才傲物、上位之人不肯屈尊下顾导致二者不能“相须”。
D.作者在文中既表现了自己积极仕进的心情,又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3分)
(2) 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往无赫赫之光。(3分)
(3)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4分)
【答案】
15.A
16.D
17.B
18.D
19.(1) 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即使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彰显。
(2) 因此有才能的人往往处于忧伤的困顿之中,身居高们的人也没有发出显赫的光辉。
(3) 我恭谨地呈上过去写的十八篇文章,如果承蒙您给看一下,也足够了解我的志向所在。
【解析】
15.试题分析: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休:壮美。
16.试题分析:A.副词,才;副词,竟、反而。 B.语气助词;兼词,于此。C.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均为代词,代自己。
17.试题分析:做“古文断句题”时,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准确划分句子的结构成分;②弄清对话的施受和引语起止;③借助发语词、关联词、语气助词等划定句子的起始;④依据古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⑤根据固定句式断句。本段文字,了解大意并不困难,断句主要看句子结构和语气词即可做出所断位置的判断。只需把握四个选项断句的区别点,再联系语境、句义的完整性,认真比较,便得出答案。
18.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学生通读全文,找到相关段落,从中概括、归纳人物的言行。文章并无批评之意。
19.试题分析:文言翻译题通常涉及若干文言现象,重点是把握好关键词及特殊句式,了解阅读材料所涉及的文言现象。得分点分析:(1)“莫”、“美”、大意各1分。(2)“穷”、“赫赫”、大意各1分。(3)“谨”、“赐”、“足”、大意各1分。
二: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之能垂休光
休:停止
B.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
须:依赖
C.未尝干之
干:寻求
D.虽遇其人,未暇礼邪?
礼:礼遇
5.A。【解析】结合上下文推断,“休”不可能是“停止”的意思,这里应解释为“吉祥,美好”。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世之龌龊( ),既不足( )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 ),( )信乎命之穷也!
A. 也 而 之 其
B. 者 以 焉 则
C. 者 以 矣 何
D. 也 乎 者 则
6.B。【解析】根据句意以及虚词的意义用法选择。句意为:世间那些气量狭小的人,我不屑于向他们讲这些话,而胸怀坦白、才识卓越的人,又不听取我的话,那么就只能相信我的命运困顿了!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
A.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
B.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
C.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
D.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
7.B。【解析】注意整齐句式。理解文意,这个句子是说:我从旁听说阁下具有非凡的才能,不随波逐流,有独到的见识,道德方正,做事讲求实际,行为举止,不随流俗,文武官员能量才任用。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信写士欲进身扬名、建功立业须前辈援引,而前辈功业盛名又须有为的后继者为之传扬,既表现了作者积极仕进的心情,又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B.第二段以“侧闻”的方式赞誉对方,显得客观,这样,既便于自己表达,也使对方不觉得突兀而乐于接受。
C.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才,可是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一般人。用郭隗的典故,实际上是毛遂自荐。意为:您如果要寻求人才,那就请从我开始。
D.韩愈求官心切,观点难免失之偏颇。客观上讲,一个人是否能显扬当世和永垂不朽,与是否有人引荐和继承应该没有必然联系。
8.A。【解析】韩愈致信以求仕进,恭谨而急切,虽提到一些人的错误做法,但没有“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3分)
(2)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3分)
(3)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4分)
译文:
9.(1)没有人替他引荐,即使有美好的才华也不会显扬。(莫,彰,虽……而,各1分)
(2)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是,所为,过,各1分)
(3)我现在只为早晚的柴米和雇仆人的费用着急,(而这些)只不过花上您一天享受的费用就足够了。(“惟……是急 ”2分,资,一朝之享,各1分。)
译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恭敬地把信呈给尚书阁下: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声,显扬于当代,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地位显达的前辈替他引荐的。读书人能够把他的美好德行流传下来,照耀后代的,也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的后辈给他做继承人的。没有人给他引荐,即使有美好的才华也不会显扬;没有人作继承人,即使有很好的功业、德行也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曾不是互相等待的,然而千百年才相逢一次。难道是居于上位的人中没有可以攀援的人,居于下位的人中没有值得举荐的人吗?为什么他们互相等待那样殷切,而相逢的机会却那样少呢?其原因在于居于下位的人倚仗自己的才华不肯巴结地位高的人请求引荐,居于上位的人倚仗自己的地位不肯照顾地位低的人。所以才学很高的人很多都为不得志而忧愁,地位高的人没有显耀的声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没有去求取,就不能说上面没有引荐人;没有向下寻找,就不能说下面没有可以举荐的人。我思考这句话已经很久了,没有敢把这句话说给别人听。
我从旁听说阁下具有非凡的才能,不随波逐流、有独到的见识,行为方正做事实际,进退有度不随流俗,文武官员能量才任用。难道您就是我所说的那种人吗?然而没有听说过后辈有得到您的`赏识和礼遇的,难道是您寻求而没能得到吗?还是您志在建功立业,而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也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呢?为什么应该听到您推荐人才的事却久久没有听到呢?
我虽然没有才能,但要求自己却不敢落后于一般人。阁下将要寻求的人才还没能找到吗?古人说过:“请从我郭隗开始。”我现在只为早晚的柴米和雇仆人的费用着急,这些不过费阁下一顿早饭的费用就足够了。如果您说:“我志在建功立业,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还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那就不是我敢去知道的了。世间那些拘谨小心的人,既不足以向他们告诉这些话,而胸怀坦白、才识卓越的人,又不听取我的话,那么就真的是我的命运很坏了!
恭敬地呈上我以前作的文章十八篇,如蒙您过目,也足以了解我的志向所在。
韩愈诚惶诚恐,再拜。
赏析:
本文分为三段。第一段泛泛而谈“先达之士”应与“后进之士”。相为知遇的道理,这样,虽将对方捧为“负天下之望者”也不显得阿谀,虽标榜自己为“高材”也不显得狂妄。第二段以“侧闻”的形式赞誉对方,显得客观,这样,既便于自己表达,也使对方不觉得突兀而乐于接受。最后,在第三段中,用描述自己生活的窘迫状态来争取对方的同情,以求得侥幸任用的机会。本文的写法,虽给人以不卑不亢的感觉,但难免有仍有攀附权势之意。
于襄阳,名頔(dí),字允元。他在公元798年(贞元十四年)任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不久,他又自请将襄州升格为大都督府。中唐以后,中央政府拿方镇无可奈何,唐德宗只好同意他当了襄州大都督。因为于是襄州长官,所以此书称他为于襄阳。据《旧唐书》卷一三《于頔传》载,于頔为人“横暴已甚”,却官运亨通,因而“自以为得志,益恣威虐”;他任襄州刺史时“专有汉(水)南之地,小失意者皆以军法从事”;由于德宗姑息,他“公然聚敛,恣意虐杀,专以陵上威下为务”。这些情况韩愈也应当有所“侧闻”,可是此文多少还有为他迎合奉承之意。为了求官,不得不如此,韩愈此举难道又是张九成所谓“其文当如是,其心未必然”吗?
看来韩愈求官心切,文中也难免强词夺理,倒错逻辑。求官与上进并行不悖,无可非议。为求官而牵强附会、因果倒错就偏颇了。试问,韩愈最尊崇的圣人之一:孔子,一生未获任何君主重用,其光华难道不是照样永照后世吗?!圣贤与其后继的传承,与他们是否富贵、高官厚爵没有丝毫关系。圣贤的光辉来源于他们的思想,后辈的继承在于万众的认同才得以留传而永垂不朽!老子弃官仙游,《道德经》至今留传;庄子曳尾涂中,逍遥游何其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