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
[关键词]莲花馆 世园会 设计 空间
中图分类号:T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235-01
2014年中国世界园艺博览会在青岛举行,自世园会开幕以来,国内外的朋友们都慕名前来,来走进世园,走进自然,享受着一场文化的盛宴和科技的魅力。青岛世园会以“让生活走进自然”为主题,以尊重生态自然为主,在充分保护原有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建设,这将是在中国首次举办的以山地型为主要特色的世界性园艺博览会。在2014年青岛世园会的盛况下,一朵亭亭玉立的莲花悄然绽放。这就是世园会中比较有特色的莲花馆,这朵盛开的莲花从平面图看来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主要由四个花瓣构成。莲花馆位于世园会园区草纲园西侧,建筑面积3790平方米,主要从莲花的育种、文化、科技三个方面来让游客感受莲文化。从远处来看莲花馆,莲花馆的建筑外立面的颜色是渐变的,犹如莲花的花瓣的颜色也是渐变的,栩栩如生。
一、莲花馆的室内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的起始阶段是序列的开始,一般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个性,并且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具有引导人们的行动方向的设计处理,舍掉不必要的指路标和文字说明牌,运用建筑所特有的语言传递信息,与人沟通。在莲花整个展厅的起始阶段就运用了这一设计手法体现了整个展馆的主题。入口的整个墙面都是凹凸有致的装饰墙,上面体现的莲这一个字的不同字体,以及在地上大大小小的莲花灯,从这个序列的起始阶段人们就可以感受莲的无穷魅力。入口的建筑空间序列设计,犹如一部完整的乐章、动人的诗篇。通过建筑空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深刻的记忆和美的享受。
序列空间的过渡阶段主要更多的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介绍莲花的生长历程、品种、价值等。这一阶段主要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起始后的承接阶段,又是高潮阶段的前奏,在展馆中属于关键的一个阶段。它主要负责引导、启示、酝酿、期待及引人入胜的作用。高潮阶段就是整个展馆的中心展区,是全序列的中心,是序列和精华的目的所在,也是序列艺术的最高体现。莲花馆内的序列终结阶段主要把游客的心情由高潮恢复平静,有利于对高潮的追思和联想。整个空间的序列过程就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空间过度。比如在中国园林设计中“迂回曲折”、 “豁然开朗”、 “别有洞天”、“柳暗花明”等空间处理手法,都是采用过渡空间将若干相对独立的空间有机的联系起来,并将视线引向高潮。
二、莲花馆室内空间构成形式:开敞空间、流动空间
开敞空间是指将外环境的景观引入其中,对于人们有一个信息开放与资源共享的优点。作为莲花馆这样比较大型的展览馆来说,整个空间是属于比较具有引导性的流畅空间,空间格调比较活泼,有利于人们交流和观看。开敞空间和封闭空间是相对而言的,开敞的程度取决于有无侧界面、侧界面的围合度、开洞的大小及启用的控制能力等。
流动空间 当你站在莲花馆的某一位置,这种流动空间可以引导我们继续前进,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交通拥堵,方向性比较明确。
在莲花馆的展览中,设计师利用抬起的空间设计手法将自然植物引入到室内空间中来,使得空间更加活泼,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气氛比较活跃。在流动空间中加入利用流动线条的楼梯、展柜、壁画、等使人们的空间活动时静、时动。步入莲花馆,你就进入了一个莲的世界。徜徉场馆中,不知不觉间就览尽了莲的前世今生。但莲花无比坚韧的品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更令人惊叹和赞赏。
三、莲花馆的空间设计原则
伴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现代人们已经对室内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展馆设计中必须采取主动开发的策略才能适应市场的进步。现代室内设计应依据环境、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1、功能性设计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是使室内空间、设计风格、物理环境、陈设绿化最大限度的满足功能所需,并使其与功能相和谐、统一。在莲花馆展示大厅设置的三维实景“琼浆玉液魔幻投影”,通过360度全息影像,使游客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专利产品展示区,游客在通过各种文字、图片详尽地了解莲花茶的制作流程之余,还可以亲口品尝莲花茶、现场打印3D莲花;莲花馆还特地以莲为主题制作了逼真生动的3D画,三幅不同的画面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为每一位驻足画前游客准备了一个全新的立体世界。
2、美观性设计原则
莲花历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有了比较美的印象,当然,美是一种随时间、空间、环境而变化性、适应性极强的概念。所以,在设计中美的标准和目的也会大不相同。我们既不能因强调设计在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使命及责任而不顾及使用者需求的特点,同时也不能把美庸俗化,这需要有一个适当的平衡。?在莲花馆的两层三大区域的展览当中,每一个区域无不体现了莲花展现的美,当人们走进一个建筑,人们首先就成为了被接受事物的主体,而作为一个优秀的展馆怎样才能吸引到人们这才是最重要的,而莲花馆恰恰是利用了这一点,使人们的视觉组织不断被展馆的一幕幕而激发无限想象。
3、适切性设计原则
所谓适切性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案与问题之间恰到好处,不牵强也不过分。比如在莲花馆整个展馆中,针对室内空间,馆内的艺术陈设品与空间气氛的必须相统一,并且能够融为一体。
照明在世园会展馆中扮演的角色和色彩一样重要,它可以提高陈列效果,营造氛围,从而创造出一个身临其境的参观环境。绘画展示在本次莲花馆的展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陈列馆的展览内容中,经常会需要反映某个特定时期或者特定场景的画面来供人们观赏,它可以清晰的表达出莲花的文化意境,让游客细细品味,所以说展馆中的绘画� 雕塑展示是一种三维的立体展示,是可以让观众切身感受到的展示方式,是一种可视可触摸的造型艺术,与绘画在平面上展示内容的最大不同处则是,雕塑主体是在空间中显示自身艺术魅力的。
白居易:“似彼白莲花,在水不着水。”
权德舆:“试问空门清净心,莲花不著秋潭水。”
最近,在武汉美术馆中的至观·武汉荣宝斋艺术展厅中人头攒动,武汉学者型画家、策展人沈伟作品的展览正在这里举行,此次展呈的写意画,以花鸟题材为主,或清新秀雅、或体新意古,深蕴中国传统文人之气韵,片言只语,点墨之间,宛见亘古圣贤之心。诗画相映成趣,生活之美景,之美情,之美意,皆得妙趣。
莲生千年
植物学家曾经做过实验,千年的种子经过适当栽培,仍然能够发芽,莲花的清新气质不
看过沈伟的画作的人,多半会对他的莲花印象深刻,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罗彬这样评价他的莲:“沈兄画莲的耐人寻味之处并不限于技巧,更在于它的境界,他的画,有着一种特别吸引现代都市中人的魅力,这种魅力的获得,及有赖于画面具有设计意味的构成感,也有赖于充满现代感的画面中仍然能寻绎到古典的影子。”
为了画莲,沈伟干脆在自家的阳台上放置古雅的瓷盆,种起了莲花,竟成为了所在楼层的一景,在做华中,他更愿意以传统基调的笔墨语汇表现心中造化,从书法入手,旁及篆刻,皆取书画相通之意,又长期研读传统,故深谙艺理,及至下笔作画,不仅肖似其形,撷取精华,并且突出表现了花鸟、特别是莲花的美意、生意,纵情随机而变处,笔清墨韵,秀雅空灵,画面弥漫着清虚恬静之气,似有南田之遗韵,尺幅不大,却多有兴味。
莲生千年,在于传统与现代的造化钟韵。
莲生华章
“花中君子却相宜,不染纤尘白玉姿。 最爱闻香初过雨,晚凉池馆月来时。”
中国画往往讲究诗书画三者与绘画的本体共同营造的意境,沈伟的画作亦是如此,在他的每一幅画作之中,都书有他为画配的诗文,他精于艺术考古、长于宗教美术学问,对当代实验艺术亦有深究与亲炙,绘画、书法、金石皆精,兼事鉴藏,故而襟怀手眼别具。
莲生淤泥之中,犹如人生浊尘的世界,佛教要求人们不要受世间邪恶污秽的侵扰。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清芬依然,因此在佛经里常常将莲性比佛性。莲的象征也因此给佛教传入后的中国文人以独特的感悟,古今诗人或艺术家,都有许多关于莲的创作,想要将莲的脱俗气质与世人共享。宋朝的周敦颐有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盛赞莲之美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
所以,在沈伟的画室中,随处皆有莲的印记,从他的画,到干化的莲房,再到文殊坐狮背上的莲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无论儒释道还是历史沉淀,莲都集中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许多基础性内涵。
莲生华章,并非只是诗书画印的本体呈现,更是中国画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与融合。
画家简介
沈伟
艺术史博士,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武汉篆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
展览
2013年1月,“绘事后素:郭正善、王涌、张广慧、沈伟作品展”(武汉美术馆)。
2012年12月,“纸上风:湖北扇画艺术展”(武汉·至观艺术绘馆)。
2012年11月,“随方就圆:湖北省水墨画邀请展”(武汉美术馆)。
2012年9月,“观:手卷、册页艺术展”(武汉美术馆)。
2012年6月,“水墨传承: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深圳·文博宫)。
2012年4月,“新水墨艺术邀请展”(上海·广东)。
2011年11月,“具象与表达:武汉画院美术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2011年10月,“四时花雨·沈伟水墨作品展”(武汉·大楚艺术机构)。
2011年9月,“文房清韵·沈伟水墨作品展”(武汉荣宝斋)。
2010年12月,“回顾与展望:湖北中国画艺术展”(湖北美术馆)。
2010年8月,“情系长江·湖北美术作品展览”(上海·朱屺瞻美术馆)
2010年11月,“腊月·沈伟、陈勇劲作品展”(武汉·美莲社艺术空间)。
2009年9月,“花花草草:沈伟水墨小品展”(武汉·麦迪逊艺术沙龙)
2008年12月,“走进学院:全国高校名师中国画作品邀请展”(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8年4月,“莲生华池·沈伟水墨作品展”(武汉·高亿信画廊)。
2007年1月,“湖北省中青年国画家作品展”(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2006年7月,“都市言情:当代水墨艺术展”(北京·可创铭佳艺苑)。
2005年4月,“水墨精神:二十世纪六十年代”2005年第一回展(北京·炎黄艺术馆)。
2004年7月,“湖北省第十届美术作品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
说起莲,有很多有关莲的未解之迷,莲的历史又是如何呢?
在人类出现以前,大约一亿零四千五百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泽覆盖。当时,气候恶劣,灾害频繁没有动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有少数生命力极强的野生植物生长在这个贫瘠的地球上。其中,有一种今天我们称为“荷花”的水生植物,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在我国的阿穆尔河(今黑龙江)、黄河、长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泽湖泊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大约过了九千年,原始人类开始出现。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饥,不久便发现这种“荷花”的野果和根节(即莲子与藕)不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渐渐地,“荷花”这一人类生存的粮食来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的心中,成为人类生存的象征。
一直到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随着农耕文化的出现,人类对荷花开始了进一步的了解。当时的人类为了生活上对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在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泽地带,而这些地带恰是野生荷花主要的分布区域。经测定,距今有五千年的历史。人类在不断的生产劳动中,对朝夕相处的荷花的生长习性、生存环境等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中国古老的荷花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如今,莲成为了植物界中最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之一。它们受着人们的高度赞美,它的姿容优雅,色彩明艳,叶、花均有清香,又使人们深深陶醉。
看着满眼贫乏的湖面,听着人们惋惜的议论,我不禁想起了儿时老家----南湖。
南湖,与莫愁湖隔山相望,分别位于城东南北,两湖与汉水遥相呼应,形成独有的自然美景,给古城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暮春,农历三月三后,南湖沿岸的芊芊荷簪,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钻出肥沃的淤泥,凸出水面,接受阳光的滋润和月光的洗礼,与岸边的青草和山间的竹笋媲美。农谚“三月三,藕出簪”画面呈现到人们的眼前。
初夏,荷簪吸取肥沃淤泥中的养分,不断长高、长粗,婷婷玉立,红绿相间的簪,随风摇曳于湖面,给历经冬天贫乏的湖面带来勃勃生机。
仲夏时节,荷簪慢慢舒展她优柔的胸怀,恰似万盞绿伞,覆盖湖面,给南湖铺上了厚厚的绿毡,给人们以生活的希望。清晨,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嫩绿的叶面上,随着风中摇曳的荷叶,来回舞动,让人们养眼惬意。
盛夏时节,千姿百态的荷花似月夜的繁星,点缀在层峦叠嶂的绿荷之中。湘莲的花妖艳粉红,白莲的花洁白无瑕。在芸芸众生的荷花里,有的是青里泛白的花苞,似少女般娇羞欲语,含苞欲放;有的是半开半闭,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妇,厚积待放;有的是敞开了风韵的胸怀,围绕着雏蓬旁的花蕊,似身着素净的衣服的仙女在翩翩起舞;有的是花瓣全落,裸露出碧绿的莲蓬。莲蓬上面的莲子就像鸟巢的的小鸟探出脑袋,窥视大自然的碧水蓝天。而水中菱角也不失时机的开着不起眼的小小花、结着菱角。莲蓬一天一天丰满长大,压弯荷梗,诱人馋涎。
荷花盛开的季节,清新淡雅的荷花引来无数的蝴蝶和蜻蜓,煽动着美丽的翅膀,在荷花丛中翩翩起舞,让人赏心悦目,陶醉于美景之中。
每到这个季节,我们小伙伴们会撑上渔船,穿游于荷中,不时探出荷叶,采最美丽的荷花;不时藏身荷中,摘最饱满的莲蓬和水中的菱角。玩着荷花,吃着莲蓬和菱角,看着清澈见底的湖水中游动的鱼儿,尽情的欢乐着。
夜晚,你漫步湖边,赏月观花,浪漫无比。你会感受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美景。皎洁的月光下,荷叶随风动,荷花随风舞,花香四溢,香飘沿湖四周,飘进村庄,飘进农舍,沁人肺腑,阵阵芬芳,丝丝清凉给炎热酷暑的人们安逸,令人醉,催人眠。
秋季,秋风萧瑟,荷花散尽,荷叶的青绿逐渐退却,莲蓬成熟,大人们撑着渔船采摘满湖的莲蓬,然后,剥出莲子,晒干出售。在采摘莲蓬的同时,大人们也会潜入水中,挖出洁白如玉的莲藕。此时的莲藕清脆,绵甜,让人爱不释口,无论是怎样个吃法都白吃不厌。
冬季,荷叶也随季节的到来纷纷落去,剩下了没有荷叶的荷梗。荷梗也像高山上的劲松一样挺拔,有着枯而不倒,倒而不烂的态势,任凭寒风肆掠、冰霜雪雨击打,而傲立于湖中,让人佩服。
荷,不仅翠绿如伞的叶养眼,绚丽的花悦目,还全身是宝。中医学认为,荷叶性味苦涩,泡茶饮用有清暑利湿等功效;莲子味甘涩,具补脾止泻、养心安神之功效;莲子心味苦,有清热、固精、安神、强心的功效; 莲藕富含淀粉、蛋白质等,称之为益脾之果。
从图书馆出来,意欲去锻炼,可两个伙伴还没来。等他们的工夫,我就绕着图书馆前的荷花盛放的小人工湖走了一圈。湖很小,可花开得很灿烂。花开已多日,赏荷才几时?景色很美,看风景的人不多,执手看风景的人更少。今日偶然如此,一个人,有时间也有心情。远远望去,绿绿的荷叶掩映着红的白的莲花。美哉!但是我无法形容她有多美,只是静静地驻足观望,用心去感受、欣赏。走近她,才发现她被浑浊的污水包围,我愕然了!然而她并没有被污染,依旧纯洁无瑕,这是她的本性,更源于自身的坚贞。外面的世界,她可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但绝不允许那些污浊的东西闯入她的世界。今日,阳光不灿烂,天空阴阴沉沉的,偶尔还下几滴小雨,似乎不悦人心。实则另一番可以感受的情景,另一类能够沉浸的意境。湖边翠柳依依,湖中夏荷芬芳。迎着微风,柳丝飘飘,舞动缠绵,却无法随风离去,是无奈还是如愿?在我的印象中荷花似乎只有红色的,可是这里还有白色的,我很诧异,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惭愧。白色的花瓣绕着黄色的花蕊,与油油的绿叶交相辉映,待和风轻抚,微微摇动,缕缕清香散发进空气中,沁人心脾!这一池夏荷,暗香浮动,又有多少人在赏玩?或许花开只是寻常小事,所以不为人关注。然而在生活中恰恰是这些容易被忽略的小事微物,值得人们去关注,细细品味,可以让人泪流满面。譬如,在如今这么好的时代,为何还随处可见乞丐?况且他们大多身体完好。难道他们真是懒惰,为了不劳而获,甘愿出卖自己的良心,抛弃自身的尊严?若此,需要多大的勇气。反正我是做不到,我认为尊严甚至比生命更珍贵。或许他们真的有难言之隐,迫于无奈吧!我们都有能力向他们投一块钱,但是大部分人没有。因为大家都害怕被骗,哪怕只是一块钱,也不希望花的冤枉。其实一块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为何宁可自己大把挥霍也不愿施舍于人?为什么对别人总是那么狠心,而对自己一向手软?自私,冷漠,让人心渐行渐远。忽然想起苏子瞻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当然不是西湖,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人工湖,或者叫池塘吧!跟西湖比起来,它显得太过渺小,其中之莲叶可一眼望穿。尽管如此,它也有同样的价值,它孕育了一池清荷。这些芙蓉随心的方向,不早不迟,尽己之力,把清香留给他人,把美景献给人间的六月天。在湖边远观湖中芙蓉,有一种想走过去、靠近她的冲动,但是无情的现实拉住了我的双腿,眼前是一汪水,我很无奈。然而,走过去又能怎样呢?摸几下,摘一朵,然后转身离去,失却欣赏的心情。也许唯有保持距离,不逾越某一条线,才能产生美,获得乐趣。正像这一池夏莲,无法靠近,却让人长久驻足观望,激起人内心的渴望。自古文人骚客爱莲咏荷。李太白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周敦颐说: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更是将荷花描述得美妙动人,无人能及。荷花之所以为人咏赞,必有她的动人之处。这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她美艳的身姿,更在于她内心可贵的品质即坚贞纯洁,坚持节操,无私奉献。她真正的魅力源于内心,人又何尝不是呢?美丽的外表固然能增添魅力,但不可久长,岁月这把无情的刀会将其逐渐削去。唯有真善美的心灵,才能让人一生风度翩翩,魅力无穷。在中国的文化中,荷花已成为一种特定的意象,象征着坚持自己、坚持操守。我不是文人,不敢以莲花自比,今天亦浅谈一下。这一池夏荷,暗香浮动,是我眼前的美景,更是我心中的追求。我在等待,等待在人间散发自己的暗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多美啊!芙蓉,开得美艳,放得风流,可是你没看到她曾在淤泥中挣扎前行的身影。守候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她才待到了这美好的时刻。人生亦如此,烟雨风波多,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为了遥远的梦想,“人生当如朝飞燕,借得青翼上青天。光阴徒作拼搏汗,管他流水似流年。”今我来昔,荷香柳依,他日莲开,身安哪里?风景这边独好,且行,且赏,且珍惜,从现在开始,为明天努力!我不希图来世的天堂,只期待今生今世此时此刻,朝着愉悦和幸福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