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三部曲》心得感悟(精选6篇)
金色的太阳 一盏 一盏
走来 走来 走来
大大方方把黑夜隐藏
每一个矿工半闭的眸子里 洒下一小片浓郁的金黄
我知道今晚
你也会抬头望炽烈的太阳
在你眼里 这金黄的太阳不会消失
多少年过去了 它却宛如一座金字塔藏在我的心底
“金色的太阳”,“炽烈的太阳”都是诗人对矿井事物的比喻,他用金黄色覆盖了自己的回忆。其实“黑夜”才是煤矿工人生活的主旋律,每个矿工从地面降到地下的工作都是从光明降入黑暗,这黑暗的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既有离开人群的孤独又有走向危险的恐惧。当工作完毕,再见到光明时就意味着终于从死神的手掌里逃脱,回到了人间。矿灯对矿工的意义不亚于灯塔对船员的意义。但是明杰并没有选取这寻常的角度来切入,而是截取了煤矿工人走向井口下井之前的片段,让人物的内心得以呈现辐射性的丰富涵义,幸福之所以幸福皆因着苦难的存在,这温暖瞬间的背后正是冷冰冰的现实。其次,陌生化手法的使用也是作者诗艺纯熟的体现。本来是人物走过一个又一个的井架,但作者却以人物为感受的主体让灯“走来”,这使得不熟悉煤矿生活的人仿佛也能感受到工人们的节奏。最后一节中诗人重新回到了自我抒情,并赋予以时间的沉淀。这里没有过多的语言和激情,只用淡淡几笔便渲染了寂寥又温馨的黑夜,抓住了足以显示矿工心境的对应物。
明杰有知识分子敏感而多思的内心,会因不知名小花的盛开而感慨,“收拾起风中飘落的残花/仔细掩埋”(《烂漫春花开在这个城市的角落》)。“半山腰 你说/开始就是结束/折回头一齐向山下去” (《千佛山下》),日常化的诗歌语言寄托的却是深奥的哲思。岁月的流逝使诗人深感不安,“把一本日记小心的珍藏/也许有那么一日 还要把它出版或者焚烧”(《新年的钟声》),患得患失的心理被惟妙惟肖地呈现了出来。诗意就深藏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之中,而这种平民化的视角与写作上的知识化思索最终形成了明杰特有的诗歌特色。
表现个人或表现社会一直都是诗歌界常争论的话题之一,王家新把它称之为噩梦,“这个噩梦是在自由和关怀之间反复形成的。所谓自由就是个人的、艺术的、写作的自由,但同时还有一种对社会、历史的关注。”只要是“共同的东西——在每个伟大诗人身上存在着的——人道主义倾向:为完全的、发展完美的人而斗争”,无论其表现手法是什么,表达的内容是什么都会得到读者的尊重。因此,对诗本体的追求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弘扬这二者不应该是矛盾的。一首诗没有个人独特的声音就只能是宣传品,如果没有现实与历史的支持,诗也只能是无病呻吟的产物。即使是一首纯粹个人化的诗歌,诗人也会从其中发现现实问题的影子。“在邮局里 我和女儿一起把邮票贴在明信片上”,“连同我所有的问候一起远离”,在这看似落伍的举动背后是作者高贵的坚持,“在这个高科技泛滥的岁月/我无意教导女儿怎样与人相处”,但诗人在“每年的这个时候 总想让远方变得近在咫尺”(《明信片》)。
在明杰的大部分诗作中,个人与社会的融合通常表现在游记诗之中。诗人通常把现实世界中的感受化为个人独特的情思,并把这情思放入文化语境中加以拓展延伸。作者喜写游记,不论是对康桥、凤凰山、千佛山还是临沂的小山村,作者都以自己的足迹为中心把现实世界圈入诗歌世界之中。诗中既有作者追求的纯粹之美又有厚重的现实感。面对钟灵毓秀的奇景,作者能够达到物我如一的境界,“如是说 诗歌中的主宰者/是我了/也惟有我了”(《巨石和水》)。现实世界日益荒凉,孤独的诗人却依然抱着一颗赤子之心想要与鸟“共同建筑一个/天空下没有影子/土地上没有汗水的/苦难家园”(《天地之间》)。看见长城,诗人疼痛于他的每一次创伤,也被像无数青砖一样的劳苦大众所触动,但长城不为所动,它只是在“蜿蜒 蜿蜒地生长”(《万里长城》)。游览黄河,诗人则通过《等候在黄河岸边》,把他对黄河的思考记录下来,深沉、悲壮、忧郁又兼具宏伟的气息萦绕在耳际。在《我是孔子房前的大树》这首诗中,诗人以树的视角观察着人与时间以及整个文化,对现实文化的情感体验完全是通过私人化的话语传达出来的。每一处场景诗人都能找到文化的切入点,对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进行反思,现实和历史在诗人的心里得以汇合。
诗歌在今天的地位有些尴尬:一方面,诗歌作为精英文化的一部分而被人尊重和期待;但现实却是诗歌的受众范围渐渐变小,写作的人越来越多,能让人记住并产生一定影响的诗歌却越来越少。当谈到这个问题时,总会有人说到“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云云。殊不知,西方众多的优秀诗人正是在物欲泛滥,人性异化的社会里找到写作的灵感,为现代社会中孤单的人类寻求一片诗歌乌托邦。袁可嘉在《论新诗现代化》中认同里特的话,在谈到现代诗人所处的困境时说到,“二十世纪经历了更全面的传统价值的解体:一切自前一世纪接过来的问题,不仅未得到解决,而且变本加厉。战争一方面为这些作个暂时结论,一面又引向更深的陷阱;纯粹科学、宗教信仰、物质文明以及不可计量的治表制度,理论学说都不能获取多数人们的信任而作为意识沟通的媒剂。”作为世界的圆和作为人的原点都被破坏,因此诗人必须突破传统,建立属于自己的象征系统。
明杰的诗歌也在试图建立自己的诗歌世界。对“恋人”不倦的书写,对“生命”执着的追求,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对生活无奈的慨叹……但作者在进行诗意建构的时候往往只从某种感受着手,把丰富的内涵局限在单一的意象之下。以《下井的孩子》为例,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最多的词便是“红袄”,不过百字的诗竟然出现了十七个“红袄”。这首诗其实包含了作者非常复杂浓烈的情感。红袄是作者的情感寄托和意义所在。在这首诗里,这个意象包含了爱情的甜蜜守望,生活的艰辛维系,父母的苦心疼爱,孩子的理想坚持……还有许多更为隐秘的意义都可以由诗中的这个意象引出。但作者把如此多的意义都用近乎说教的方式表达了出来。“红袄”这个意象每次出现虽然都有不同的含义从而成为有“寓意”的“形象”,但难以让人产生更多的想象。诗歌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用最含蓄的语言表达最多的内容,用最精简的语言引起读者最多的思考。前提是这种思考必须用诗的语言来表达。波特莱尔认为:“激情是一种自然之物,甚至过于自然,不能不给纯粹美的领域带来一种刺人的,不和谐的色调;它也太亲切,太猛烈,不能不败坏居住在诗中的超自然领域中的纯粹欲望,优雅的忧郁和高贵的绝望。”有时诗人情感的真挚让人无法怀疑,这种直接的宣泄方式留给读者回味和想象的空间却已经少之又少了。
一首诗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首诗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读者的反复诵读,常读常新的诗歌才是最有魅力的诗歌。明杰的诗都以“人生”为题,从生活、爱情、青春三个角度阐释了自己对生命的感受。这些充满智性和灵性的诗歌如泉水一般,默默流淌在广阔的土地上,虽然安静,但却滋润着读者的心灵。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这样一位诗人是不能被忽视的。
很久不读书了,确切的说是很久不能静下心去捧着一本书读下去,自从离开校园,告别学生时代,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之后,就不怎么读书了,虽然有时会看看报纸杂志,但更关注的都是一些惹眼的新闻,比较八卦之类的。心里开始变得浮躁起来了,追求也变得的更现实了,早已把理想这个词眼抛到了脑后。
最近用手机上网下了一本电子书: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相似,时间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们父辈的故事;主人翁都是一位农村的知识青年,走在农村和城市的边缘,但也有许多不同,《平凡的世界》像是给我们再讲一个故事,讲一个人在奋斗的故事。《人生》却是在给我们讲了一个道理,一个关于选择和责任的道理:人生无非是矛盾和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在矛盾中做出选择并勇于承担一切后果。
书中背景都属于很很久以前的事,我们父辈的那一代,还是农村的生活。也许现在有很多人都无法理解,无法去读懂他们的生活,但是我还是喜欢,愿意去读,因为我就是在农村长大的人,我的父辈也都是农民。可是现在那种淳朴的生活好像再也找不到了,“打工”让农民成了民工,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走出校门就来到城市,为了梦想追着,赶着,忙碌着。农村再也让我们找不到归属感,相反活在这个城市的边缘却感觉有种拼命扎下去的感觉。
对于我的人生,会有怎样一个未来,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是有一个感觉,我把故乡丢在的回忆里,在这个城市里寻找着自己的未来。
《人生三部曲》是高尔基写的自传体小说,由《童年》、《在人间》以及《我的大学》组成的。
《童年》,这本书是他以自己的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他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或是肉体上,都承受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的走了过来。“心想事成”是一个美好的的词语,他是人皆向往而又难以触摸的、人的一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人生路上阻碍重重。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何及时调适自己的心情和状态,克服命运加诸于身的苦难,磨炼自己的意志,化挫折为转折,在看似尽头的道路上学会转弯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赶在别人前头,不要停下来,这是竞争者的状态。如果成功也有捷径的话那就是给予他足够的速度。人不能操控时间,但能操控自己把握时间的能力。不能让等待成为你生活的常态,认真对待你手中的每一个机会,将其视做自己的使命,以全力以赴,全速前进的心态让其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佳绩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高尔基在离开外祖父家后,独自一人踏上了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高尔基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而现在的我们,真是深在福中不知福啊!不愁吃、不愁穿。而高尔基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们不由得想到:假如我们在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会认为那根本就不是我们人类所生活、居住的美好家园吗?时代在不断进步而人类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要想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的起苦”,中国有句俗语:“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美好、幸福的生活,必须要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自立起来,遇到困难时别只想着这样退缩,逃避或走捷径,应该对自己有信心,人生中总有事或有人会令你痛苦甚至绝望,但我们应该要想一下作者是怎么样坚持的。这样,你就可以重新再痛苦中寻找快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是的,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只要你仍然保持对任何事物都有不灭的信心,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那么你的光明一定会到来,因为你懂得珍惜。这本书说高尔基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玛尔戈皇后这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爱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见识的浅薄,生活圈子的狭小让高尔基周围的人都不懂书籍的好处,总在抑制他看书的欲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样,坚持看书,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我来到人间”,仿佛就暗示着这人间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诗集、阿克萨夫的《家庭记事》、著名的俄罗斯史诗《在森林中》等书籍构成了高尔基的天堂,这个“人间”里的天堂。我佩服高尔基的毅力和恒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手不释卷,不理会别人的反对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高尔基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也阅读了许多,包括生活这本难“啃”的书。我羡慕高尔基灵活、流畅的文思,随时随地就能吟出一首小诗来抒发情感。当然,这自然是他的外祖母的功劳。高尔基的勤勉、毅力和恒心,还有他高尚的外祖母、外祖父不也构成了一个天堂吗?天堂与人间只一线之隔,却就大不相同了。有的人家有万卷书,却腹无点墨;有人做乞丐,却也能读好书,学到不少的知识。人间与天堂是人心的两个表现,被凡尘俗世所污染的心就是人间;反之高洁的心灵就如鸡群中的鹤,与众不同,成了天堂。只要肯干,脚踏实地,人间也会变成天堂。
《在人间》是一本不同的小说,不是描写贵族舞会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贫民贴心的读物.跟着主人公去经历底层社会的种种.在无法抗拒的压力下,人们似乎只能选择堕落.每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经,懂得怎样去敷衍与游戏.在肮脏的环境与低俗的思想里,在狭隘的天地与无聊乏味的日子里,调情与淫荡似乎成了大家唯一有趣的嗜好."大家都相互欺骗着,这里面没有爱,大家都只是胡闹而已."爱情已经完全扭曲为一种简单的肉体上的依存,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大家不都过的很正常吗?谁叫社会所需要的只是他们能够提供简单的劳力而已.
少年的高尔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里,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和杂货店伙计。而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面对一个个好看的电视剧,一个个好耍的游戏,一部部好看的电影……魂都全给了这些琐事,怎么还有时间来博览群书呢?… 当时在沙俄统治的黑暗时代,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根本谈不上救国救民。知识文化是革命胜利的保障啊……不然,就像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一个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农民来主持,肯定会失败的!高尔基生活于一个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们到这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有那么一位老警察还盘问高尔基看过哪些书,并警告他不要看禁书。但对于青年的高尔基来说,那些所谓的禁书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为只有它们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若真有心读书,书是绝对可以看到的。
高尔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开杂货铺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看到他那满密室的藏书,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禁书,高尔基说不出的高兴。也因为经常在这里看书,他结识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让他了解了革命的重要,和自己现在应该做的事情。在高尔基以后的艰苦岁月之中,他努力革命,有很大的成就。 “书”来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就,让很多的人民有了好生活可以过……可见而知,书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啊!它的确让社会进步了,让人类进步了!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小说叙述了饱尝人间辛酸的阿廖沙,抱着进大学读书的理想来到喀山,过了不久就参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动。贫苦的生活使他在伏尔加河流浪,和搬运工人、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后来,他在面包店找到工作,向工人们传播革命理想,参加了大学生的秘密组织,鼓励工人罢工。俄国的腐朽和个人的困境使他自杀未遂而受伤。伤愈后,他带着新生的力量,离开喀山,重新走上流浪的道路。高尔基在他的大学里无情地吸吮着社会发展创造的各种财富。在病态社会里的毒瘤完全没有腐蚀掉他童年岁月里的思考着。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一片蔚蓝。
这本书告诉我们:做人要坚强,无论你对生活是否失去了信心,也要坚强地活着。
这是我第二次翻看路遥的《人生》,感触远胜于第一次。第一次看《人生》时,我很诧异路遥为何要把《人生》作为小说名。记得第一次看是在读高二时,那时候还不能理解小说的内容,只是一味单纯的以看小说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但上大学后,再来看它时,却是另一种感受。 先来谈谈《人生》的情节吧。小说背景取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陕北农村地区。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年轻的农村人,他高中毕业当上了小学教师,就在他以为自己的才能和抱负能得以实现的时候,命运第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利用关系让自己儿子顶替了他的教师位置,而他也由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在这次人生的低谷中,他收获了一份美好的爱情,开始与农村姑娘刘巧珍谈起了恋爱,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慰藉,本来照着发展下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命运又垂青了他。没过多久,因转业回乡的叔父的关系,高加林很快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成了一名县通讯干事。此时,加林重新遇到了他高中同学黄亚萍。在黄亚萍猛烈的爱情攻势下,并且有机会到大城市发展,他艰难地舍弃了农村姑娘刘巧珍,开始了与黄亚萍“罗曼谛克”般的热恋。然而,好梦难圆,命运又一次捉弄了高加林,高加林通过关系在县城工作的事被检举揭发,他因此又一次回到了农村。而此时,已是物是人非,巧珍已嫁他人。在听完德顺爷爷的一席话后,高加林也开始真实而深刻地思考“人生”这一命题。
高加林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强坚毅的品格,又同时具有辛勤、朴质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了时代潮流中。然而,真实的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也形成了他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纵观他的人生,总是充满跌宕起伏,不断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后得到,继而又失去。正如路遥在小说中所说:“生活啊,生活,有时候让梦想变成现实,有时候又让现实变为梦想。”而高加林也在其中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什么是人生?无数先哲用事实告诉了我们:人生是从降生到死亡的过程,而这过程怎么走就是人生。我认为人生就是在这过程中对生活的种种选择,或对或错。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但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选择的机会多了,倒让我们手足失措,迷茫了。而从高加林身上我们能看到他缺乏一种坚定的信念,对生活摇摆不定,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致命的缺点。所以,不管我们如何选择,就一定要坚定信念,就算错了,也不必垂头沮丧,过错也是试金石,大不了重头再来。正如小说结尾德顺爷爷所说的:“娃娃,你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后爬不起来,那就变成死狗了…….”
而人生的另一特点就是无法预知,在这一秒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正如高加林在当教师时不知道社会的残酷,会让他再次沦为农民,在他当农民的时候也不知道他能重新回到他梦寐以求的城市,而他在城市正准备好好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时,更不知道他自己又要重新回到农村。也许我们在抱怨社会的种种不公,但我想说的是,社会本来就如此,没有绝对的公平,世界上只有两种事是公平的:一是时间,二是死亡。所以,我们惟有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更多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怨天尤人。无法预知又怎样,人生本就如此,也不必太纠结于此,做好当下,足矣!
作家柳青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而我们,也即将踏入社会,也将面临诸多诱惑与考验,如何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人生的选择,选择的人生,或对或错,一切未知!但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不要因为乌云遮住了蓝天而止住我们奋飞的翅膀,也不要因为汹涌的浪涛而打破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慎重选择,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人生三部曲》的青春卷和爱情卷即《生命驿站》和《生命本色》,在未读之前以为是充满生命激情与浪漫爱情的诗作,读完后却发现诗中更多地呈现的是岁月流逝、青春无多所产生的哲思与深悟。本以为三部曲之中的生活卷《生命之门》应该是一位睿智的诗人对生活的精辟了悟,看了之后却发现大部分的诗作都是以“爱情”和“激情”为主题,读诗时,总会有一位青春洋溢的诗人形象跃入脑中。这种阅读的偏差或许正是诗人想刻意强调的:青春若只有激情则流于肤浅,只有经历时间的沉淀与洗练才能让青春更显其可贵;生活若只有智慧与了悟便失去了激情,也正因为七情六欲的穿插,生活的智慧才更见踏实温暖。这种对生活充满思辨意味的思考正是明杰诗作的韵味所在。
明杰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成长于思想解放的大环境下,他的诗深受现代诗歌传统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表现为现代诗歌艺术特征的呈现,有时则是内心情感的大胆而热烈的浪漫抒发。在明杰的诗集中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诗歌尝试,在那些充满现代意味的诗作中,他注重沉潜的意象,冷静节制的描写,注重词语多义性的生发,融严肃的思考于意象的串联之中。而在那些热烈的抒情作品中,作者又变成了一位童话中的勇士,单纯而热烈,敏感而执着。
明杰的内心敏感而富于批判精神,“路上的行人少了许多自然的激情/时光的平庸让生活面目全非”(《阳台遐想》)。在复杂又空虚的城市生活中,诗人用虚妄谱写了自己的神话,他解构崇高,用如梦似幻的感觉触碰“世纪之外的那个人”,“却是经不住岁月的回头一篙”(《创世纪》),时间创造了一切却又毁灭了一切,“终要远去”的结局和“创世纪”的开端相比之下,反讽的意味不言自明。诗人的冷静与理智让他的笔下满是寒冷、孤独、病态的意象,喜鹊变得“肥硕 孤独 左腿有点残疾”,冰雪则参与了“游戏的圈套”,花草树木“已干枯多时”,在这没有生机的城市,“挣扎 暴虐 无处不在媾和”(《冬日的植物园》)。然而,所有的怀疑与挑战皆因诗人内心对这个世界抱有浓烈的爱,对“现实”的关怀是诗人所有快乐与苦痛的来源。
诗人热爱生命,仿佛气势磅礴的南风“独自横扫宇宙/将僵硬的无趣的诅咒击穿/把尚未熄尽的欲望/重新点燃”(《南风》),言语之中的热情如玫瑰一般绽放于诗句,“南风”、“苞蕾”传递出生命的信号,“点燃”、“唤醒”都是生命力的爆发。与此同时,空间上的景象也引发了作者关于时间的思考,“永不回头”的决绝和残酷使得诗人只能无奈地看着“婉约的叹息”和“逝者的倒影”,虽留恋过去却也阻挡不了前进的脚步。奔放的诗歌语言隐约折射出作者内心“士人”的影子,流露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叹息。
在明杰的诗作中,常见“鸟”的意象。在梅特林克的《青鸟》中,鸟是总也追不到的幸福。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鸟是祥和的图腾。对诗人而言,鸟是精灵般的意象。例如“最后一夜 恋人/大鸟的哭声伴我/最后在你的虚弱里/燃掉言语的影子/一切安息”(《恋人》),这里的鸟是诗人自我的影子;“遥想一场大雨/乘着鸟的翅膀/接近太阳/静听太阳的心路和轰然作响的骨骼”(《遥想一场大雨》),鸟变为串联雨与太阳的天使,是由飞越阴霾投入光明的翅膀;“你的根须从顶端向下蔓延/许多朴素 古老 房屋和树木/品味你的高大与神秘/像一群群祥和的大鸟/使你的这种伫立不是很孤独”(《穿越空间》),此时鸟又成为中国神秘文化的符号。在这些诗中,“鸟”有着不同的象征意味,寄寓着诗人的心灵情感。
在锋利的诗句下,作者的内心是温柔敦厚的“士人”之心。亲人、家庭、师友都在他的心里占有很大的分量。虽然有“现实与理想的幻化”,但诗人明白:“所有的完美都有虫眼/野马的火性开始收缰/耗其一生甘为家的园丁/一生耕耘从不偷懒”(《在朝内大街的思索》)。在缓缓的时间之河里,他时常感念“传递着生生不息的人类文明”的师情与母爱,这样的情感使得“游动的灵魂也是那样安然”,“娓娓落成一段平凡中的辉煌”(《日子》)。深沉的父亲,“一笔一划地教我写字画画”的经历让诗人留下了“温暖”的内心(《温暖》)。“秋雨”、“独居秋水的人”、“蝉鸣”让人仿佛又回到了古典诗意的境界之中,虽是冷,但“暖意的玫瑰色”让冷化为温暖,继而化为“寂静”(《天在变凉》)。正是这种传统的价值观,“自足”的心态使诗人即使在面对“死亡”这个终极命题时也显得气定神闲,游刃有余。面对已逝的岁月,面对如烟的往事,“季节轮回一切都是那么短暂”,但诗人有一份“固执的信念”,面对死亡时他“每时每刻都在准备着空手而去/空手而归”(《岁月随想》)。在经历了磨合中的痛苦和顿悟后的感恩,诗人内心平静如水。
知识分子书写与平民视角的相互融合构成了明杰诗歌的另一个特点。从明杰的许多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工人之家。明杰对煤矿和矿工有着深厚感情。正因为这种深厚的情感和对现实的关怀,他以煤矿为题写出了许多诗歌,如《金黄的井架》、《下井的孩子》、《下井的汉子》、《距离中的煤矿》、《矿工挽歌》、《矿山的男人与女人》等等。诗人从不局限于狭小的自我空间,让煤矿以一种纽带的形式牵起了诗人与外面的世界。他天然具有平民化的写作视角,但他的专业素养又使他脱离了普通情感宣泄的漩涡,能够使用个人化的诗句让隐秘情绪得以表达。作为抵抗的知识分子,这种写作视角可以让诗人“从象牙之塔式的学院系科中回归到公众领域”,明杰也正是用这种方式来干预现实的。
煤矿像是诗人生活的一个纪念品,存在于回忆之中,遥远又亲切地仿佛就在昨天。作者使用了叙事手法,记录了我与父亲“做游戏 讲故事 嬉戏打闹”的欢乐时光(《温暖》),与父亲相见时的感动,“我的小手把父亲一颗又一颗/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的泪水/擦了又擦”(《记忆》)。《金黄的井架》虽然是一首非常短小的诗,在意象、语言以及节奏的运用上都不乏精巧,最能体现两种书写的交融。
人生像一条没有头的路,崎岖不平。
人生像一充满酸甜苦辣的大海。但,甜总是最少。
人生像一本厚厚的书,让人认真思索,细心领会。
无论路多么长,最终会抵达终点。无论路多么崎岖,最终有平整的时候。
无论海中酸、苦、辣多么多,最终有甜的时候。
无论书多么厚,多么费解,最终有读懂的一天。
人生的道路是崎岖的,孤独的,两旁是长满荆棘的。不,准确的说是整个人生的道路上都长满了荆棘,一不小心就会与荆棘亲近一下,“享受”一下荆棘的爱抚。在人生的十字路上必须慎重选择自己要走的道路。一条是为了金钱,花枝招展,亮丽多彩。一条是为了别人,默默无闻,与其相比,不禁黯然失色。但不要被金钱所迷惑,因为“路”不可貌相。
在汪洋大海中,每个人都有一艘生命之舟,每人都驾驶着自己的船去大浪涛天的大海中探险。你可以使它安全抵达终点;也可以让它半途而废;还可以让它从流漂荡,任意东西,虚渡一生。在旅行中,有时会大浪滔天,你要用尽全力去面对。雨过天晴。可明浪可闯,暗礁难防,不知底下有什么呢?
不过没有关系,人生就是这样,没有惊险的生活不叫人生,有这样想法的人也不配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