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心得集合(精选6篇)
记得童年的那个夏夜,父亲指导我第一次读《爱莲说》。说实话,那时还不能全部理解这篇文章的涵义,但我却爱上了这篇透射着精神光彩的文字,直到我走向社会生活以后,我逐步理解了这篇文章的精神内容,直到现在,我还能背诵出它的全文。
《爱莲说》的作者是周敦颐,北宋人,而且是我同姓的本家人,我的庐陵家谱也和他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黄庭坚语),他的《爱莲说》可以说是他洒落胸怀的光辉写照。据史,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即作《爱莲说》相赠。
莲,俗称荷花,历来是古今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赞美它的清姿素容,而周敦颐的《爱莲说》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坚贞而高贵的品格,从而表现出作者洁身自爱的高尚人格和潇洒胸襟。
《爱莲说》的全文是: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章的第一部分,写莲之美在于一个洁字。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描写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精神风尚。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莲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莲如傲然君子,而决不被世俗轻慢玩弄。
文章的第二部分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在于感慨,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爱莲说》的说,即托物言志,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同时,文章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丽,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的主题得以深拓,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加深立意的作用,艺术手法极其新颖而高明。并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世界。
我们看到,现实世界里的污泥浊水,也不泛荡涤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但人既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能像俗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她)们要在污浊的世界中坚定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在古代屈原的代表作
《离骚》中,也有这样的诗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人为了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要穿上用莲花做成的香气馥郁的衣服。
我爱荷莲,不仅爱其品质的高洁和美好,而且爱其精神不落世俗的娇媚。
1、读书可以塑造一个完人
读书并且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正如适当的运动能够矫治身体上某些疾病一般。 ——(英)培根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居或隐退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 ——(英)培根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英)培根
读书是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取代自己的头脑。 ——(德)叔本华
2、读书可以使我们跟上时代
不读书的人,不光人要变得浅薄,也将被社会的`前进步伐所抛弃。 ——(日)池田大作
在今天这个时代,人的智力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取决他是否善于在知识的浩瀚的海洋里辨明方向,是否善于利用知识的仓库——书籍。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读书不光能补充知识,还可以通过书籍,使作者和读者在对话中,产生生命的共鸣,共同去塑造人生。 ——(日)池田大作
读书就是力量,因为读书可以帮助工作,可以增加工作的力量。 ——(法)拿破仑
有时,一本适时的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或者成为他的指路明星,确定他终生的理想。 ——(苏联)米哈尔科夫《一切从童年开始》
是什么让一个苦刑犯成为市长,成为一个百万富翁,是什么让他为了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被判刑,让人看成是一个德行败坏的逃犯,又变成一位大慈大悲的慈善家?他是谁?他是冉阿让,是《悲惨世界》的主角!他一生历尽磨难,他的人生跌宕起伏,但他还是坚强的活了下来,对世界还是充满热爱。
冉阿让是一个苦刑犯,牢里每天遭受鞭打饥饿日子让他每日痛不欲生,终于在一次难得的机会逃了出去,从此他成了一个逃犯,走到哪人们都躲着他,他一次次被人唾弃,没有人怜悯他,直到有一个宗教老人收留了他,才足以安身,可是冉阿让偷了这家的银器,被警察发现询问老人时,老人不说是他偷的,而是说送给他的,让他躲过了一劫,并送了面包丶美酒让他上路。从此开始冉阿让被其感动,开始不断做好事,因为是逃犯他始终感觉有一双追捕的眼睛在盯着他,于是改名换姓,重新做人,被人爱戴当选成了市长,收养一个孤苦的孩子,不断帮助他人,逃避追捕,可是好景不长,他的身份还是暴露了,犯人就在眼前无法捕拿,自己舍身取义跳河自尽,冉阿让也因此事大病身亡,结尾没有痛苦,只有他的孩子与恋人幸福地活了下来。
生命中也许会犯错,可能一次罪过毁了终生,但只要我们为人善良,救济他人,虽然我们做不了大捐赠,心怀爱意做点小事也行,冉阿让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人人心有慈爱,明天就会更好!是啊,生活也是如此,在我的.记忆里,犯过的错许许多多,只要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生活依旧是美好的。
生活就是这样没有退路,假如有一次我在花店打碎了花瓶,这个花瓶还是别人店里的,如果我心生罪恶感从此垂头丧气不敢承担责任,也不敢再入此店,那就错了,如果我打扫花瓶,并且道歉赔偿,得到人家原谅从此心里坦荡荡抬头走路,所以不要有错就怕,用爱改变它!每一天我们都被爱包围着,我们也应该用爱待人,用爱去对待世界将心比心,没什么困难克服不了!
多年前,曾读了一本关于陆游和唐婉爱情故事的书,而一阕《钗头凤》又让人百感交集,基于对陆游的了解,心痛之余,遂对沈园有了挥不去的情结。
以前去了两次杭州,总是因与绍兴沈园擦肩而遗憾,然而她就象久未谋面的老友牵着我的思念,与她相见的冲动愈加强烈。借这次在杭州学习之机,终于圆了走近陆游与唐婉情殇园之梦!
步入沈园,徘徊于孤鹤轩,冷翠庵,闲云亭,葫芦池……之间,心莫名地悸痛起来,苦涩顿涌心头,只觉耳旁不断泛起两位爱情悲剧主角吟唱的《钗头凤》幽幽之音。作为有感情的人,虽铮铮硬汉,也不能不被陆游和唐婉的悲情所撼动,更不能不为两人的终身遗憾而扼腕!
公元1144年,年少英俊、才华横溢的陆游刚满20岁,与美丽多情的唐婉结婚。他们兴趣相投,琴瑟和鸣,恩爱美满,然而陆母并不喜欢唐婉,逼迫他们分离。陆游另娶王氏,唐婉也迫于父母之命,改嫁陆游的表弟赵士程。
公元1151年的春天,陆游面对金兵入侵,山河破碎,自己壮志未酬的无奈,独自漫步沈园,与唐婉夫妇不期而遇。赵士程本是个文雅洒脱的名士,知道唐婉内心的痛苦,按唐婉的意思吩咐家童给陆游送去了一份酒肴致意。陆游体会到唐婉的深情,不禁想起过去的恩爱情景和别后的事事蹉跎,饮下这苦涩的酒,感慨万千,提笔在沈园墙壁上题下了那首悲痛绝伦的《钗头凤》。这“一怀愁绪”深深触动了唐婉,随即意味深长地和了一首。
沈园一别,唐婉不久便郁郁而终。陆游为此哀伤万分,以致抱恨终生,多次忆咏沈园,追念唐婉。他于75岁所作《沈园》一诗:“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成了绝唱!
徜徉在沈园,我追寻当年唐婉走过的小径、池塘、亭榭和斜阑,倾听她诉说八百年前那剪不断的情愫,那铭心刻骨的思念,感觉着她怅惘、幽怨、如泣如诉的哀叹;想象着当年陆游的一片痴情而又劳燕分飞的苦痛。一段短暂的`婚姻,一次沈园的邂逅,一阕令人断肠的《钗头凤》,成就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恋情经典。尽管唐婉早逝,但陆游五十多年不能释怀,至死不渝,如此执著的感情,终于孕育出来这样一个千古伤心之地。
沈园的桥令人心痛,门前无名小桥因了那句“伤心桥下春波绿”取名伤心桥;沈园的石令人心痛,园门口就是“断石”,缘断如石,无法复合;沈园的树木花草令人心痛,当年陆唐在沈园含泪相对把盏,边上是“满园春色宫墙柳”,唐婉逝后四十年,陆游故地重游,“沈园柳老不吹棉,半是当年识放翁”,如今,它们仍伴着镌刻两首《钗头凤》的石墙,无言无泪。
慢慢地读。一行行,一阕阕,弄疼了沈园的亭、台、楼、阁,弄伤了沈园的柳、竹、桃、梅……
挥不去,是墙上斑驳的几重泪;叹不尽,是风中香消幽断的苦娇容。红酥手,撩起醉朦胧的泪眼;一盅酒,凭添了多少相思闲愁。
在沈园,我如是想:象陆游这样一个豪放之士,二十岁就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一生坚持抗金复国而同主和派斗争,亲上前线,经历过“铁马冰河”的洗礼,为什么会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只能亏待自己和唐婉的情感,伤心一世?
同样是在绍兴,东晋时就发生过梁祝的悲剧,也是因为父母之命,梁山伯后来虽然做了县令,仍不敢同封建礼法较劲,只能忧郁而死,祝英台却只能以徇情来抗争。
也许,这就是那个时代文人的宿命吧,倘若是个补锅匠或是弹棉花的乡下人,早就带了女方爬墙头私奔了。这难道就是沈园给后人的启示?
难怪离沈园仅几百米的鲁迅先生从未提过沈园,是不屑于那种缠绵悱恻?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抑或在他眼中陆游只能是一个金戈铁马、横槊赋诗的英雄,而不该是个哀怨凄楚、幽咽悲愁的情种?
花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围城》。是偶然的机会读了一位大师对此的演讲报告,于是去图书馆借来了书。这书是20xx年的,是在一个名为“密集书库”的全部都是“经典藏书”的库里找到的,倒是还很像文化人把书都翻烂了的'样子。
男主方鸿渐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正常的花花公子样,不学无术,吊儿郎当,全无心肝(第一任挂名老婆),好色(鲍小姐)。而他和两位糖酥小姐的事情,也就是和现在某些青年差不多,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而他和赵辛楣的兄弟情得大转折,倒是真的吓人一跳。而转折之后,两人又一起去了三闾大学执教。对于赵辛楣,我觉得他在《围城》里的形象还是偏正派的,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干什么,处于顺景能够进取,处于困境能够自救,但他的关键就是他有钱啊!有钱人的自信是发自底子里的,做什么都不用担心大后方,只需要做自己想做的事。
一年一度“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确,中秋节的前一天,奶奶就打来了电话,让我们去过中秋节。
我们一到奶奶家,就已经可以吃晚饭了,奶奶可热情啦,桌上的饭菜丰盛极了,有一只只大红色的龙虾,一块块烤熟的猪肉,还有绿油油的青菜、黄灿灿的玉米饼、白切鸡肉、红烧鲫鱼……这些都是我平时最爱吃的小菜。可是今天我无心品尝这些美味佳肴,因为我急着要去赏月。
好不容易等到天黑,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袋月饼就像兔子一样窜到了门外。可是月亮被前面的房子遮住了,我急的上窜下跳,连忙叫来了我的助手————爸爸来帮忙。我坐在爸爸的肩膀上,终于看到了月亮,月亮又圆又亮,好像还在走路呢!它把银光洒下大地,把黑夜照得如同白天一样明亮。定睛一看,月亮上好像真有传说中的`嫦娥和玉兔呢!
我们拿出月饼准备对月品尝,这时妈妈提议:我们来说带月的诗句,说出了才可以吃月饼。我们都同意了。我先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妈妈说:“秦时明月汉时关”、“月落乌啼霜满天”。接下来该爸爸说了,可是他说了“海上生明月”,下面就说不下去了,就胡乱地说了句“十五月亮十六圆”,惹得我们哈哈大笑。
中秋节真是一个快乐的节日。
的中秋节来临,是家人团聚的一天。
中秋节当天下着蒙蒙细雨,不过街道上还是热闹无比。傍晚,我们全家人一起吃着团圆饭,一幅和谐的画面。我家的楼顶是赏月的地方。一轮圆圆的月亮似一个大圆盘嵌在深蓝的空中,这一幕是多么美丽,不得不引起人们遐想。爸爸说起了中秋传说——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也混进来。一天,后羿开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这药能升天成仙。后羿舍不得妻子,就把药给妻子收藏,不料被小人看到,想偷吃成仙。他趁后羿出去时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在逼不得以的情况下服下药,飞到月亮上成为仙人……
我们一直谈到深夜才回屋休息。中秋这天,我特别高兴,因为能全家人相聚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谈月,不仅快乐,而且增长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