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调查报告(通用8篇)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精选8篇)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篇1

20xx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市场周期性规律影响,我市农民增收形势严峻。日前,市委农工部就今年农民增收问题组织人员深入等地进行调研。

一、不利因素

1、农民工大量返乡,务工收入减少。工资性收入一直是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尤其是现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纯收入的40%。从20xx年9月份开始,沿海地区一些外向型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导致我市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在外务工农民75.8万人,同比减少4.2万人,返乡农民工减收10.2%。预计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加深,农民工返乡将持续增加,这将极大地影响今年我市农民增收。

2、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农民存在“惜售”心理。进入20xx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农产品价格几乎呈“普跌”态势。我市主要农产品平均收购价为:晚稻86元/百斤,比上年同期下跌7%;籽棉2.6元/公斤,下跌54%;黄豆3.4元/公斤,下跌48%;花生3元/公斤,下跌53%;椪柑0.8元/公斤,下跌43%;生猪13元/公斤,下跌28%。农产品价格下跌,造成部分农民对农产品“惜售”。

3、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基本冲抵种粮补贴。20xx年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虽然补贴力度有所增加,但难以冲抵农资上涨所产生的价差。如奉新县20xx年早稻肥料成本由20xx年的每亩95元上涨到20xx年的170元,增加75元;农药成本由每亩50-70元上涨到70-80元,增加10-20元。该县农民仅农药、肥料两项成本就增加近100元,加上人工成本、运输费用的上涨,与每亩100多元的补贴基本相抵。

二、有利因素

1、农业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中央将进一步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力度,预计补贴资金将增长10%以上。同时,还将增加产粮大县、油料大县的奖补资金,扩大农机具补贴范围和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并逐步完善补贴办法

2、粮食最低保护价大幅度提高。今年中央决定粮食最低收购价在去年的基础上平均每斤提高0.11元。此项政策有望带动农副产品价格上扬。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今年各级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农村能源、交通、人畜饮水、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将为我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新的机遇。

三、几点建议

1、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农业各项补贴政策,确保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户。

2、加大水稻“单改双”力度,增加播面,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提高单产。

3、规范农资市场,稳定农资价格,建立农资信息网络,推进农资连锁配送。

4、加大“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转岗再就业技能。

5、引导企业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可侧重考虑使用农民工和下岗再就业职工。

6、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给予支持。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篇2

连山镇是四川省的重点小城镇,省农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粮油重点基地之一。

连山镇党委、政府在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工作,近几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就农民增收情况调查如下: 一、1997年至20xx年农民收入情况表: 年度 农民人均收入总额(元) 种植业收入(元) 养殖业收入(元) 务工收入(元) 其它收入(元) 1997 2523 796 363 113 1251 1998 2735 954 389 115 1277 1999 2815 848 349 148 1470 20xx 2903 199 345 234 1525 20xx 2982 742 384 300 1556 20xx 3063 597 393 316 1757 20xx 3223 596 410 343 1874 二、近三年市镇两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情况: 1、荒滩地整改投入120万元。

2、农灌机沉井投入4万元(其中机井30眼,每眼补助600元,计1.8万元;沉井11口,每口20xx元,计2.2万元)。

3、农村机耕道投入40万元(石梯村1.5公里,锦花村0.8公里,向阳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复投入30万元。

以上四项合计194万元。

三、我镇20xx年专业大户、专业协会发展情况: 20xx年,我镇有专业大户20户(其中种植业7户,养殖业9户,加工业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利润150万元左右。

有两个协会: 1、鸭业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56户,年销售额达335万元,利润48万元,会员直接增收3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0元。

2、薯类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05户,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利润60万元,会员增收4000元,带动农户增收502元。

四、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过剩。

2、农业投入成本高,特别是农灌抽水费用大。

3、大多数农户还处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本地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大户太少。

五、市、镇两级政府对农民的增收的规划和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1、要根据连山镇农业现状,配合德阳下旌湖改造,对上柳梢(9.7公里),下柳梢(12公里)整个渠系工程进行改造,实现自流灌溉达70%以上,减轻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种、养、加”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政府制定了对“种、养、加”大户扶持的优惠政策)。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模板

3、加大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

六、今年农民增收的预测: 1、粮油增加收入总额521.68万元,人均增收201元。

①、小麦播种面积14115亩,预计单产813斤/亩,预计总产1146.97万斤,与去年粮价相比,今年粮每斤预计增加0.18元,预计增收206万元。

②、油菜籽播种面积5822亩,预计单产349斤,预计总产202.94万斤,与去年油菜籽价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预计增收40.59万元。

③、大春预计水稻面积19598亩,按去年的单产水平,预计产量可达2110.7万斤,价格上涨0.15元/斤,可增收316.60万元。

④、种植业生产资料的涨价因素:今年小春小麦、油菜播种面积为19937亩,大春水稻预计播种面积为19598亩,以此为基础,所花的机耕、农药、化肥、种子、抽水费等,每亩预计增加农业投入10.5元(全年碳铵施用量每亩按200斤计算,碳铵价格同比增加0.03元/斤6.00元;磷肥施用量每亩按100斤计算,每斤同比增加0.005元,每亩增加投入0.50元;农药预计每亩耕地增加4.0元)。

预计增加投入41.51万元。

2、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总额39.45万元,人均增收15元。

①、毛猪3.71万头,保持去年增减不变(投入与产出基本同幅增长)。

②、禽兔较20xx年增加4.89万只,可增收35.21万元。

③、水产较20xx年增加148.8吨,可增收69.94万元(增加面积,单产提高)。

水产品价格上涨与水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水产品净收入增加0.5元/斤,预计增收65万元(总产量是650吨)。

两项合计增收134.94万元。

④蔬菜产量减少0.3吨,310万元/万吨,合计减少93万元。

⑤、食用菌总产减少220吨,减收43.3万元。

⑥、水果产量增加24吨,预计增收5.6万元。

3、第二产业发展与去年相比度支付劳动报酬80万元,人均增收31元。

4、第三产业快速

发展,预计将比去年增加160万元,人均增收61元。

其中商饮业将比去年增加40万元,服务业将比去年增加20万元,交通运输业将比去年增加30万元,其它业将比去年增加10万元,预计今年劳务输出增加150人(去年1363人),预计增加收入60万元。

以上四项共计增加801.13万元,按上年农业人口26008人计算,人均增收308元。

七、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及意见: 1、对农民的粮食直补政策长期坚持。

2、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对我镇农灌用水问题的解决,给予大力扶持(目前德阳下旌湖工程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我镇为了配合下旌湖的改造工程,对上上柳梢、下柳梢实行整个渠系的整改,预计需要资金400万元,政府的思路是:农民出一部分,政府出一部分,上级再支持一部分。

我们通过各种办法已经筹措了一部分,但是缺口仍然很大,希望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3、增加对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素质。

4、对涉农物资价格实行价格听证会。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篇3

**镇是四川省的重点小城镇,省农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粮油重点基地之一。连山镇党委、在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工作,近几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就农民增收情况调查如下:

一、1997年至200*年农民收入情况表:

(略)

二、近三年市镇两级对农业的投入情况:

1、荒滩地整改投入120万元。

2、农灌机沉井投入4万元(其中机井30眼,每眼补助600元,计1.8万元;沉井11口,每口20xx元,计2.2万元)。

3、农村机耕道投入40万元(石梯村1.5公里,锦花村0.8公里,向阳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复投入30万元。

以上四项合计194万元。

三、我镇200*年专业大户、专业协会发展情况:

200*年,我镇有专业大户20户(其中种植业7户,养殖业9户,加工业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利润150万元左右。

有两个协会:

1、鸭业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56户,年销售额达335万元,利润48万元,会员直接增收3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0元。

2、薯类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05户,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利润60万元,会员增收4000元,带动农户增收502元。

四、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过剩。

2、农业投入成本高,特别是农灌抽水费用大。

3、大多数农户还处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本地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大户太少。

五、市、镇两级对农民的增收的规划和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1、要根据连山镇农业现状,配合德阳下旌湖改造,对上柳梢(9.7公里),下柳梢(12公里)整个渠系工程进行改造,实现自流灌溉达70%以上,减轻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种、养、加”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制定了对“种、养、加”大户扶持的优惠政策)。

3、加大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六、今年农民增收的预测:

1、粮油增加收入总额521.68万元,人均增收201元。

①、小麦播种面积14115亩,预计单产813斤/亩,预计总产1146.97万斤,与去年粮价相比,今年粮每斤预计增加0.18元,预计增收206万元。

②、油菜籽播种面积5822亩,预计单产349斤,预计总产202.94万斤,与去年油菜籽价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预计增收40.59万元。

③、大春预计水稻面积19598亩,按去年的单产水平,预计产量可达2110.7万斤,价格上涨0.15元/斤,可增收316.60万元。

④、种植业生产资料的涨价因素:今年小春小麦、油菜播种面积为19937亩,大春水稻预计播种面积为19598亩,以此为基础,所花的机耕、农药、化肥、种子、抽水费等,每亩预计增加农业投入10.5元(全年碳铵施用量每亩按200斤计算,碳铵价格同比增加0.03元/斤6.00元;磷肥施用量每亩按100斤计算,每斤同比增加0.005元,每亩增加投入0.50元;农药预计每亩耕地增加4.0元)。预计增加投入41.51万元。

2、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总额39.45万元,人均增收15元。

①、毛猪3.71万头,保持去年增减不变(投入与产出基本同幅增长)。

②、禽兔较200*年增加4.89万只,可增收35.21万元。

③、水产较200*年增加148.8吨,可增收69.94万元(增加面积,单产提高)。水产品价格上涨与水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水产品净收入增加0.5元/斤,预计增收65万元(总产量是650吨)。两项合计增收134.94万元。

④蔬菜产量减少0.3吨,310万元/万吨,合计减少93万元。

⑤、食用菌总产减少220吨,减收43.3万元。

⑥、水果产量增加24吨,预计增收5.6万元。

3、第二产业发展与去年相比度支付劳动报酬80万元,人均增收31元。

4、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将比去年增加160万元,人均增收61元。其中商饮业将比去年增加40万元,服务业将比去年增加20万元,交通运输业将比去年增加30万元,其它业将比去年增加10万元,预计今年劳务输出增加150人(去年1363人),预计增加收入60万元。

以上四项共计增加801.13万元,按上年农业人口26008人计算,人均增收308元。

七、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及意见:

1、对农民的粮食直补政策长期坚持。

2、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对我镇农灌用水问题的解决,给予大力扶持(目前德阳下旌湖工程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我镇为了配合下旌湖的改造工程,对上上柳梢、下柳梢实行整个渠系的整改,预计需要资金400万元,思路是:农民出一部分,出一部分,上级再支持一部分。我们通过各种办法已经筹措了一部分,但是缺口仍然很大,希望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3、增加对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素质。

4、对涉农物资价格实行价格听证会。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篇4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河南、湖北、安徽、山东四个农业大省的十二个市区,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涉及到政策的落实推广情况、农民的收支情况、土地的使用情况、农业教育情况,并设置三个访谈提纲和一个数据统计题。调查对象为农村地区有代表性(如多子女,有子女在外上学,或有家庭成员在外打工)的农村家庭,调查地区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中的代表性地区,调查共发放问卷365份,回收358份,回收率98.1%。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和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初步的了解如下情况:

(一)政策宣传与农民接受情况

1、农民对新政策的了解情况

从问卷第二题的选择情况来看,对于国家有关三农方面的政策,84%的农民部分了解,其中安徽省普及情况较好(93.8%部分了解);在完全了解新政策的农民人数中最高的为河南省(18.2%),安徽省最低,仅4.7%。

2、农业税减免情况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三农问题调查报告四省份基本做到了农业税全免(65.9%),其中河南省落实情况较好(90.5%)而且没有变相收税现象。安徽省最差,虽然100%的农民承认农业税全免,但有46.9%的农民反映有变相收税现象。山东、湖北两省有的地区农业税部分减免。

3、种田补贴情况

72.6%的农民认为,有一些补贴,但不知道是否足额。全额补贴的占24%,四省份的情况基本相同。安徽、湖北较好,全额补贴占到了34%左右。

4、技术支持情况

基本没有技术支持的占59.8%,认为情况一般的占36.6%。其中安徽最好(上述两项比例分别为37.5%和57.8%),河南最差(76.8%和18.9%)。山东、湖北情况一般。

(二)农民的收支情况

1、收入情况

农民收入的总体情况:68.4%的农民收入在20xx-10000元,在四省份中,只有安徽省农民有57.8%的收入在1万元以上,其余三省与总体情况大致相同,收入呈正态分布,高、低收入人数都较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绝大部分还是来自农业收入,数据显示57.3%的收入来自农产品种植业,其中安徽此项比例最高(82.8%),湖北比例最少,但仍有41.4%,其次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打工占29.6%。

2、支出情况

农民支出的主要方面,44.8%的支出是为子女上学,其余27%和23.9%的支出是在农业投资和日常生活开支。河南农民在子女上学投资比例最大(48.8%),山东最少为37.7%,但山东农民在农业投资上较多,占到38.1%。

3、新政策对农民收支情况的影响

在增收方面,54.2%的农民表示有少量增加,有明显增加的为22.9%,剩余的22.1%认为无明显变化。湖北省农民有明显增加的占44.4%,比例最高。河南省最低,仅占10.5%。

4、农业原料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在农业原料价格变化后,认为收入稍有增加的农民比例为42.2%,明显增加、无增加和负增加的比例各占20%左右。安徽省明显增加比例较高(32.8%),河南省负增加现象严重(44.2%),山东、湖北与总体情况一致。

5、农民的收支平衡情况

48%的农民收支基本平衡。收入高于支出,有明显节余的`占34.4%。其余的农民负债,占17.6%。收入大于支出的农民比例中,安徽最高(53.1%),山东、湖北农民负债现象较严重,都为21%。

(三)土地的使用情况

关于土地种植权的变更期限问题,31.8%的农民反映土地从来没变,15%的农民的种植权的变更期限为10-xx年,5年以内和5-xx年的分别占24%左右。土地变更较为频繁(xx年以内)的是山东(66%)和河南(71.5%)。其中变更期限在5年以内的,河南最高(54.7%),山东为31%,安徽省土地变更期限都在xx年以上,从来没变的达46.9%。湖北省从来没变和5-xx年变更一次的基本各占一半。

如果频繁变更土地,将导致68.7%的农民不满意,40.2%的农民无所谓。安徽省农民的不满意率最高(78%),最低的是河南,但也有64.2%。

将耕地作为它用现象,75%的农民反映有这种现象,其中河南最为严重(96.8%),安徽最低(53%)。

(四)农业教育情况

从来没有接受过农业教育和偶尔接受一点的农民占95%,其中完全没有接受过的占62%。湖北从没接受过农业教育的农民比例较低(52.5%),安徽最高(69%),山东和河南的农民都占65%左右。经常接受教育的农民比例中湖北最高(13%),其他地区仅为2%左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的三农政策目的是要让农民减负、增收真正的获得实惠。结合各省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税的减免、种田补贴的发放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好的土地政策加大了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积极性;农产品的价格的提升,使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种田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但在看到三农问题一定程度改善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三农政策的落实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新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

三农政策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各级政府有义务向农民朋友宣传三农政策。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政策推广和实施情况却不尽人意。问题关键在于政策的宣传渠道窄、推广力度不够、内容不全面,绝大多数(80%以上)的农民只对新政策部分了解。从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的宣传途径太少少,基本上看不到宣传栏等相对固定持久的宣传方式,有的地方有类似的宣传栏,但大部分都是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完全达不到宣传的效果,用扩音喇叭口头传达政策法令虽然比较普遍,但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农民自身维权意识较差和长期以来被动接受信息的态度也是导致政策宣传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有些地方虽然有地方电视台宣传政策,但农民很少去关注政策,事实上,他们仅仅听说有农业税的减免和有种田补贴,而对补贴数额、技术支持等了解很少,这就直接导致许多农民误解政策,同时宣传不到位将直接影响政策的落实。

(二)农民增收困难多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报告农民收入途径单一,农业教育影响农民增收意识。农民的大部分收入来源是农产品的种植,种植结构单一,而且由于区域性差异,有些地区受自然条件影响,只能种植某些农作物,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另外,在农村几乎没有农业技术教育学校,农民很少接受农业教育,在农业创新方面存在障碍,农民们的种植理念十分落后,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很少有农民有将农产品集中后批量加工出售想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也就难以让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增加。

农业税减免和种田补贴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变相收税现象仍然存在。从调查情况来看,四个省的基本实行了农业税减免和种田补贴政策,农业税减免情况整体较好,但种田补贴还有部分地区不能足额发放。另一方面,变相收税的情况仍然存在,有的地区以县、乡、村三级排涝水费、村级一事一议筹资、村级投工投劳等名目收取费用,为农民增收设置了层层障碍。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篇5

连山镇是四川省的重点小城镇,省农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粮油重点基地之一。连山镇党委、政府在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工作,近几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就农民增收情况调查如下:

一、1997年至20xx年农民收入情况表:

(略)

二、近三年市镇两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情况:

1、荒滩地整改投入120万元。

2、农灌机沉井投入4万元(其中机井30眼,每眼补助600元,计1.8万元;沉井11口,每口20xx元,计2.2万元)。

3、农村机耕道投入40万元(石梯村1.5公里,锦花村0.8公里,向阳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复投入30万元。以上四项合计194万元。

三、我镇20xx年专业大户、专业协会发展情况:

20xx年,我镇有专业大户20户(其中种植业7户,养殖业9户,加工业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利润150万元左右。有两个协会:

1、鸭业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56户,年销售额达335万元,利润48万元,会员直接增收3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0元。

2、薯类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05户,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利润60万元,会员增收4000元,带动农户增收502元。

四、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过剩。

2、农业投入成本高,特别是农灌抽水费用大。

3、大多数农户还处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本地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大户太少。

五、市、镇两级政府对农民的增收的规划和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1、要根据连山镇农业现状,配合德阳下旌湖改造,对上柳梢(9.7公里),下柳梢(12公里)整个渠系工程进行改造,实现自流灌溉达70%以上,减轻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种、养、加”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政府制定了对“种、养、加”大户扶持的优惠政策)。

3、加大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六、今年农民增收的预测:

1、粮油增加收入总额521.68万元,人均增收201元。①、小麦播种面积14115亩,预计单产813斤/亩,预计总产1146.97万斤,与去年粮价相比,今年粮每斤预计增加0.18元,预计增收206万元。②、油菜籽播种面积5822亩,预计单产349斤,预计总产202.94万斤,与去年油菜籽价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预计增收40.59万元。③、大春预计水稻面积19598亩,按去年的单产水平,预计产量可达2110.7万斤,价格上涨0.15元/斤,可增收316.60万元。④、种植业生产资料的涨价因素:今年小春小麦、油菜播种面积为19937亩,大春水稻预计播种面积为19598亩,以此为基础,所花的机耕、农药、化肥、种子、抽水费等,每亩预计增加农业投入10.5元(全年碳铵施用量每亩按200斤计算,碳铵价格同比增加0.03元/斤6.00元;磷肥施用量每亩按100斤计算,每斤同比增加0.005元,每亩增加投入0.50元;农药预计每亩耕地增加4.0元)。预计增加投入41.51万元。

2、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总额39.45万元,人均增收15元。①、毛猪3.71万头,保持去年增减不变(投入与产出基本同幅增长)。②、禽兔较20xx年增加4.89万只,可增收35.21万元。③、水产较20xx年增加148.8吨,可增收69.94万元(增加面积,单产提高)。水产品价格上涨与水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水产品净收入增加0.5元/斤,预计增收65万元(总产量是650吨)。两项合计增收134.94万元。④蔬菜产量减少0.3吨,310万元/万吨,合计减少93万元。⑤、食用菌总产减少220吨,减收43.3万元。⑥、水果产量增加24吨,预计增收5.6万元。

3、第二产业发展与去年相比度支付劳动报酬80万元,人均增收31元。

4、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将比去年增加160万元,人均增收61元。其中商饮业将比去年增加40万元,服务业将比去年增加20万元,交通运输业将比去年增加30万元,其它业将比去年增加10万元,预计今年劳务输出增加150人(去年1363人),预计增加收入60万元。以上四项共计增加801.13万元,按上年农业人口26008人计算,人均增收308元。

七、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及意见:

1、对农民的粮食直补政策长期坚持。

2、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对我镇农灌用水问题的解决,给予大力扶持(目前德阳下旌湖工程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我镇为了配合下旌湖的改造工程,对上上柳梢、下柳梢实行整个渠系的整改,预计需要资金400万元,政府的思路是:农民出一部分,政府出一部分,上级再支持一部分。我们通过各种办法已经筹措了一部分,但是缺口仍然很大,希望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3、增加对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素质。

4、对涉农物资价格实行价格听证会。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篇6

xx镇是aa省的重点小城镇,省农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粮油重点基地之一。xx镇党委、政府在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工作,近几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就农民增收情况调查如下:

一、近三年市镇两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情况:

3、农村机耕道投入40万元(石梯村1.5公里,锦花村0.8公里,向阳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复投入30万元。以上四项合计194万元。

二、我镇20xx年专业大户、专业协会发展情况:

20xx年,我镇有专业大户20户(其中种植业7户,养殖业9户,加工业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利润150万元左右。有两个协会:

1、鸭业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56户,年销售额达335万元,利润48万元,会员直接增收3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0元。

三、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过剩。

2、农业投入成本高,特别是农灌抽水费用大。

3、大多数农户还处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本地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大户太少。

四、市、镇两级政府对农民的增收的规划和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种、养、加”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政府制定了对“种、养、加”大户扶持的优惠政策)。

2、加大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五、今年农民增收的预测:

②、油菜籽播种面积5822亩,预计单产349斤,预计总产202.94万斤,与去年油菜籽价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预计增收40.59万元。

2、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总额39.45万元,人均增收15元。

①、毛猪3.71万头,保持去年增减不变(投入与产出基本同幅增长)。

②、禽兔较20xx年增加4.89万只,可增收35.21万元。

③、水产较20xx年增加148.8吨,可增收69.94万元(增加面积,单产提高)。水产品价格上涨与水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水产品净收入增加0.5元/斤,预计增收65万元(总产量是650吨)。两项合计增收134.94万元。

④蔬菜产量减少0.3吨,310万元/万吨,合计减少93万元。

⑤、食用菌总产减少220吨,减收43.3万元。

⑥、水果产量增加24吨,预计增收5.6万元。

3、第二产业发展与去年相比度支付劳动报酬80万元,人均增收31元。

六、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及意见:

1、对农民的粮食直补政策长期坚持。

2、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对我镇农灌用水问题的解决,给予大力扶持(目前德阳下旌湖工程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我镇为了配合下旌湖的改造工程,对上上柳梢、下柳梢实行整个渠系的整改,预计需要资金400万元,政府的思路是:农民出一部分,政府出一部分,上级再支持一部分。我们通过各种办法已经筹措了一部分,但是缺口仍然很大,希望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3、增加对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素质。

4、对涉农物资价格实行价格听证会。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篇7

1、文化素质较差。抽查10户调查,文盲2人,占抽查样本的4.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37人,占抽查样本的88.1%,高中以上的3人,占7.1%。

2、专业技能人员少。抽查10户中,劳力28.5人,其中受过培训的仅2人,占劳力总数的4.8%,在打工收入当中,基本是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因此打工收入较低。

3、技术含量普遍低。抽查10户中,种植结构调整比较优良,其粮经比为1:1.8,但在经营过程中受市场价格下跌和技术投入跟不上等因素影响,致使家庭收入出现负增长。

4、人口素质相对差。全村1501人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58人,占总人的`3.9%。其中弱智人口27人,重病人口31人,这将给平稳增收带来一定的影响。

5、村办企业无发展。调查结果,全村没有突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更谈不上有促进农民增收和集体积累的生产加工企业,固此,农民增收潜力不大。

6、交通通讯条件差。全村393户,通公路的325户,还有68户人家住在偏高偏远的地方,这部分人口因交通条件差而限止了生产发展。通电视信号的仅172户,还有121户不能正常收看电视节目,因此不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掌握科技知识。这些因素制约着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篇8

一、当前我市农业结构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决策,按照“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工作思想,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了减劣调优的调整目标,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得到了初步缓解,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成绩

1、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广泛重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结构调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的措施去抓,因地制地开展农业结构调整。

金田镇紧紧抓住本镇经济支柱的淮山做文章,采取三条针对性措施:一是积极搞好招商引资,发展淮山深加工,促进淮山增值。镇政府3月底参加了上海环太平洋商贸洽谈会,分别与美国、新西兰的一家公司签订了淮山无硫脱水加工和深加工项目意向书;二是由镇政府牵头,到工商部门注册“金田牌”淮山商标,下一步将依据商标的有关法律法规,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淮山打假活动,以提高金田淮山的品质和知名度,带动整个金田淮山市场价格的提升;三是大力开展淮山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的革新,全面提高金田淮山的单位面积产量。

白沙镇围绕市委、市政府“3+3”工程开展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在“一条蔗、一头猪、一条鱼和一片林”上做文章,首先是稳定和发展甘蔗这一支柱产业,其次是提升畜牧水产养殖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巩固和发展畜牧水产养殖基地,重点发展二无杂母猪和优质水产鱼类养殖,三是发展种植速丰桉。全镇今年甘蔗面积达到了1.52万亩;发展母猪6000多头(其中二元杂4000多头),年产仔猪20万头以上;速丰桉生产也由原来的20__亩发展到5000亩。

下湾镇农业结构调整中,做好山上、平原两篇文章,山区村屯重点发展果树生产,沿江平原重点抓好蔬菜和畜牧业生产。特别是以下湾村为中心,引进广东鹏生蔬菜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去年冬种种下法国荷兰豆500多亩,小甘兰、大白菜、小椰菜等约50亩,另外种植毛节瓜、大肉苦瓜250亩。其中荷兰豆平均亩产400公斤,总产值26万元,平均投入180元,净收340元;毛节瓜平均亩产4000-5000公斤,平均单价0.2元/公斤,产值800-1000元;苦瓜平均亩产20__-3000公斤,平均单价0.7元/公斤,亩产值1400-2100元。目前蔬菜基地已扩大到贝团、龙岭等村,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麻垌镇在抓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重点抓好荔枝的流通工作,确保今年荔枝增产农民增收。采取四条措施促进流通:一是开支3万元在交通区扭地带的桂平大转盘,建立100平方米的荔枝广告牌;二是通过网上广泛发布麻垌荔枝供求信息,开展招商引客工作;三是在中央二台经济频道刊登介绍麻垌荔枝信息;四是镇政府计划在6月上旬初组织100多人的老板经纪人队伍到区外跑市场,宣传麻垌荔枝。这些具体措施,必将加快麻垌镇荔枝流通步伐。

2、优质谷推广取得新突破,农民收入明显增长。20__年全市推广优质谷面积48.71万亩,20xx年优质谷面积达到了84.195万亩,比上年增加35.485万亩,优质谷覆盖率由原来的36.97%提高到67.56%,提高了30个百分点。优质谷比一般稻谷每50公斤增收15~20元,亩增收60~80元,全市推广优质谷这一项,可增收5000万元以上。

3、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获得较大发展,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针对我市特色经济作物有品牌无规格,相对效益虽高,但对农业整体经济拉动不大的特点,我市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上,变无规模为有规模,小规模为大规模,逐步形成规模化、基地化生产。为了解决特色经济作物规模种植问题,全市共调减了7万多亩水田用于改种扩种如甘蔗、淮山、粉葛、荔浦芋、瓜菜等经济作物,逐步形成了以白沙为中心的西区糖料蔗生产基地,以金田为中心的淮山生产基地,以寻旺、蒙圩为重点的蔬菜生产基地,以麻垌、南梧二级公路沿线乡镇为中心的荔枝、龙眼生产基地,以大湾为中心的速丰林生产基地等。

4、畜牧水产和特种养殖业形成新格局,畜牧水产业比重增大。在畜牧水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以实施生猪品改的“三三一”工程,推广二元杂母猪饲养,发展三元杂仔猪生产和瘦肉型猪生产,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养猪,推广普及科学饲养技术,使养殖业跃上了新台阶。20xx年全市出栏肉猪82.4万头,同比增长2.94%,存栏59.57万,同比下降1.82%,其中瘦肉型猪出栏39.4万头,占肉猪出栏的47.81%,同比坟长11.3%。在家禽方面在抓好“三黄鸡”传统家禽养殖的同时,发展狮头鹅等草食型动物。20xx年全市家禽出栏826.8万羽,增长1.66%,家禽存栏575.14万羽,增长0.37%,其中三黄鸡出栏480万羽,增长11.62%。野猪、果子狸等特种养殖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畜牧局寻旺特种野猪试验场通过技术攻关,攻克了野公猪人工采精技术难关,为大规模工厂化养殖特种野猪提供了广阔前景。水产养殖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迅速扩大,产量、产值及全市渔业科技含量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在抓好“四大家鱼”传统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种名贵渔类的养殖,特别是以黄沙鳖、七星鱼等特种经济鱼类的养殖有了较大发展。20xx年全市水产放养面积92230亩,渔业产量35680吨,产值2.4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9%和9.7%。其中黄沙鳖400亩、土塘角鱼1500亩,七星鱼200亩,全市名优经济鱼类放养面积1.26万元,近2.1万户,产值1.1亿元。

畜牧水产业成为了继种植业之外的又一大支柱产业。20xx年畜牧业总产值达5.02亿元(不变价),比上年增长3.7%,占农业总产值的32%,全市畜牧业使农民人均新增加纯收入32元;20xx年水产养殖业总产值2.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8%,水产养殖业使农民人均新增纯收入达到了8.6元。畜牧水产业总产值达到了47.8%,占了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5、“吨粮田”、“万元田”和“吨糖田”的“三田”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发展高效农业树立了样板。20xx年全市实施“三田”面积35.5万亩,比上年增加14万亩。其中“吨粮田”面积30.2万亩,比上年增加10.2万亩;实施“万元田”4.3万亩,比上年增加2.8万亩。在万元田建设中,引进和筛选了一批效益较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金田、江口等乡镇的“丝瓜+沙姜+淮山”、“豆角+沙姜+淮山”,蒙圩镇的“西瓜+西瓜+冬菜”、“椒+稻+菜”,寻旺的全年种菜等模式亩产值都在万元左右。

6、名特优林果开发取得较大的突破。20__年以来我市抓住冻后果树嫁接的契机,大力推广大果石硖、白露、储良、妃子笑、糯米糍等优质品种,高接换种4.8万亩,同时新植名优水果3.5万亩,使我市果树品种的良种率有了较大提高。全市水果面积达到了44.8万亩,投产面积26万亩。其中荔枝22.1万亩,投产面积达到了14.7万亩;龙眼16.3万亩,投产面积6.5万亩;其它水果6.4万亩,投产面积4.8万亩。20xx年全市水果总产达到了3.78万吨。今年预计超过5万吨(其中荔枝3.5万吨,龙眼1万吨)。

(二)我市农业结构的主要特点:

1、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

短期调整与长期调整相兼顾、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使得我市农业结构由粮油主导型向多元复合型转变。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在保障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围绕农民增收目标,采取“压粮扩经”、“压常规扩优质”、“抓新抓特”等措施,粮经比、粮饲比以及多种经营在大农业中的份额等多层次结构趋于合理。20xx年,粮食与经济作物(含其它农作物,但不包括水果)的比例达到了1.76:1。

多种经营占比不断提升。金田镇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比例达到了1:1。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内部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全市实施了生猪改良“331”工程、水产养殖“3211”工程,使畜牧水产养殖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20xx年在继续抓好白沙镇二元杂母猪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按照集中连片、区域推进、辐射吸引的原则,把油麻、罗秀、金田、垌心等乡镇作为推广二元杂母猪重点乡镇,通过抓重点,建基地,形成了油麻、白沙、罗秀三个超20__头二元杂母猪的示范乡镇。

2、产品趋于优质化

农副产品已由单纯产量型转向优质高效型,基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全市大宗农产品品质逐步调优。在水稻中,良种普及率达到了95%以上,优质率早稻达到55.12%,晚稻达到了80%以上,以西山油占、桂香占、桂小占为主的优质谷品种推广逐年增加。蔬菜、瓜果及其它经济作物品种不断推陈出新。下湾镇发展无公害蔬菜,引进国外先蔬菜良种,使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竟争力;石咀镇利开农业高新示范园,引进名贵蔬菜品种和优质提子种植,其种植的蔬菜成为南百超市桂平分店的主要鲜菜供应商。

在畜禽生产上,生猪向三元杂交商品瘦肉猪方向发展,二元母猪占比例不断上升,特种养殖出现了新的热潮,特种野猪、黄沙鳖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

3、农业生产大格局基本形成。

全市种植业格局有了新的变化,“三带两基地”有了新的发展,全市基本形成了“南荔北园东西蔗”的种植业格局。新的基地不断增加,比较突出的有:以南木、江口、石咀、白沙、下湾、寻旺乡镇为主的10万亩优质谷生产基地;以白沙、厚六为龙头的甘蔗生产基地;以金田为中心的淮山生产基地;以蒙圩、白沙为中心的万亩冬椒生产基地;以下湾为中基础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上,加强资金、劳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联合,注重规模、特色和品牌,努力实现建一个基地、树一个名牌、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4、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作人不断涌现。

调查表明,由于经济和技术利益的趋动,我市农民合作组织逐步增多,出现了水果协会、荔枝协会、龙眼协会、养蚕协会等等的民间生产流通协会组织10多个。据初步了解,承包100亩以上的林果农场主达100多人,承包种植100亩以上的承包人也有20-30人。在养殖方面,全市养殖母猪超过百头以上的猪场达到了七家。如木圭镇的徐立日开办猪场,饲养二杂母猪发展三元杂仔猪生产,目前母猪饲养量达到了318头,年出栏三元杂仔猪7000多头,产值超过200万元,三元杂仔源源不断畅销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金田镇黄泽全培育三元杂仔猪450头,大洋镇覃建树承包大洋供销社猪场,发展二元杂母猪198头(其中盛产母猪98头),年出栏三元杂仔猪超过1000头;木圭镇四德黄沙鳖养殖场,商品鳖饲养量超过1万头,产值超过360万元;西山镇长安村岭口屯队干部何烘佳、黄石枢、何延艺带头饲养三黄鸡,在他们的带动下20xx年全屯72户农民养鸡10万羽,仅养三黄鸡人均增收达800多元,使长安村成了小有名气的养鸡专业村。石龙石排综合养殖场有83个养鸭专业户,利用渔塘搞立体养殖,每户养鸭3000-5000只蛋鸭,每日平均有25万只鸭产蛋,日产值4.68万元,在这些专业户带动下,石龙、白沙、蒙圩等乡镇的农民跟着干,形成凡有鱼塘必有鸭的养殖结构新景象。

5、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正在提高。

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商品市场大潮的熏蒸下,我市农部的商品意识、市场意有所增强,各类农民经纪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活跃于田头及各大中城市农贸市场,为提高我市农副产品商品率力下汗马功劳。据调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商品率较高的金田镇,各类经纪人有1000多人,其中仅在广州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长期驻扎的就有300多人。麻垌镇从事荔枝中介的经纪人达300多人,在荔枝盛产期,参与荔枝购销流通的各类经纪人达20__多人。据初步统计,20xx年全市共有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4809个,其中营业额在10万元以上的流通组织856个,营销人员24608人,交易量29.74万吨,交易额28652万元。

6、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重要的渠道。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渠道。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全市外出务工的人员为17591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以上,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25%,全市每10人中平均有一个是外出务工的。外出务工人员不仅学到了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为桂平市带来了巨大财富,据统计,20xx年全市外出务工总收入52700万元,人均达3000元。

二、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问题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调查,我们深感这场调整任重道远,有许多新的课题亟待研究,也有许多问题和困难必须迅速得到解决和克服。比较突出的障碍因素有: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一些水利设施基本上都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修建的,目前已超期服役和老化,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从而阻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我们在调查过程中看到,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不仅大大降低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而且从根本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靠天吃饭”还是我市大部分地区农业的根本现状。今年蒙圩官桥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全村4000多亩水田的20__亩改种辣椒,但由于生产条件太恶劣,有近1000亩没有旱涝保障措施,导致辣椒的商品率很低,虽然种出了产品,但产量低,成不了商品,农民仍然得不到应得的收入。

2、资金不足,财政投入少。形不成较大的规模生产和加工销售,没有充分发挥名牌产品优势。如桂平市的优质米曾扬名海内外,荔枝、龙眼。蔬菜等也有一批比较优质的名牌品种,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生产加工形不成规模,没有发挥出名牌效应。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对科技的投入更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商品不高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今年我市的辣椒科技含量明显低过钦州、广东雷州半岛一带的辣椒,商品率和价格一般都比外地的低一至两个档次。我市金田淮山生产的科技含量也不高,因此产量很低,效益不高,成为障碍淮山产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3、农业服务体系受到严重挑战。我市机构改革前,全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干部职工人数为841人(其中种植370人、畜牧226人、渔业6人、农机239人)仅国家定编人数891人的94.39%,其中县级276人,乡镇级565人。机构改革后,乡镇级多的12人,少的8人,平均10人左右,全市乡镇农业技术干部大约290人,占改前乡镇人数的51.32%,精简率达到了50%。在种植业中,机构改革前乡镇农技干部206人,平均每个乡镇7人,平均每万亩耕地有乡镇农业技术干部1.98人,机构改革后大约137人,平均每个乡镇4.7人,平均每万亩耕1.31人。机构改革后,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得不到及时理顺,服务网络出现了“线断、网破”的境地,以畜牧兽医为例,这次机构改革,将乡镇兽医站(人、财、物)全部划归乡镇政府管理,形成上下脱节,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没有下属单位,乡镇兽医站没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市畜牧主管部门有什么大小事均要通过政府、乡镇政府去传达贯彻实施,人为地增设了诸多环节,不利于管理,不利于推广科学饲养技术,更不利于畜禽的防疫、检疫工作。我们到过的乡镇都普遍反映,现在乡镇兽医站只有2个人,小的乡镇只有一个人,不要讲防疫、检疫和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就是连每天对上市的仔猪、肉猪检疫收费都忙不过来,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会使畜牧业出现大衰退,最终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和整个桂平经济的发展。种植、渔业、农机等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市乡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有不少乡镇农技人员的基本生活待遇都难以保证,为此不少基层农技人员忙于各类经营,而忽略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以20xx年为例,全市乡镇农技站225人在职人员,财政总拨款为1209923元,人均人头经费5062元,占应拨款的62%左右,若扣除人均1000元/年的养老保险金,人均经费4062元/年,平均338.5元/人.月,工资之低是其它行业少见的,真可谓是“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在畜牧业中,这个问题也十分突出,1994年前市财政不仅不要市畜牧局上交调节金,而且每年还拨出专款支持畜牧业的发展,1994年以后每年都要上交调节金,少的每年几十万元,多的去年达到了130万元。农业局几年来每年也接到财政局上交10多万元调节金的任务,这种经费倒贴的不正常现象极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

4、缺乏龙头带动,生产规模小。农业结构调整就是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形成一个长产业链,龙头企业就是它的火车头,龙头企业水平越高、规模越好,其牵动力就越强,规模就越大,结构调整的成就就越好,调整的步伐就越快。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龙头企业的发展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也是现代农业前进的方向。我市涉农龙头企业屈指可数,除粮油贸易公司,桂平糖厂,桂平食品总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外,其它加工型涉农龙头企业更少,由于缺乏加工企业和龙头企业带动,使农产品生产形不成规模,市场没有保障,这种缺馅严重制约了桂平市农业结构的开展。

5、市场信息环节十分薄弱。农业产业链被割裂、信息不通、农工商分离、产加销脱节、城乡分隔、多部门“条条”管理体制等,严重阻碍了农业结构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多数农民是渴望得到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的,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农民得到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形成“技术缺乏不敢调,信息不灵不会调,观念陈旧不想调”的现象比较普遍,少部份农民虽然开展了结构调整,但往往是跟帮学样照搬别人的套路,往往是一轰而上,市场俏是缺,市场饱时改,产品往往不得价。这种单家独户创市场,影响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仍至整个农业的发展。

6、土地权属不够明确,土地纠纷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土地权属遗留问题十分突出,土地使用权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问题。

7、农民科技素质、商品质量意识有待提高。我市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科技素质不高。全市每年外出务工的近20万劳力,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剩下在家务农的都是386170部队(妇少老弱人员)居多,这些人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差,新技术的推广难度大,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因品质不高而没有市场。我市几个传统品牌的蔬菜,很难销到大中城市,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形不成规模,同时农民不太注意产品质量,污染物或者有害物质超标,而难登入城市的大雅之堂。我市的肉猪销售曾在广东、海南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由于生猪品改进展不快,商品猪都是些大肥猪为主,目前仅免强还可以销往海南,广东市场已经没有销路。畜牧部门曾经到广东一带考察,仅广州天河屠宰场一天就要屠宰3000多头肉猪,以前桂平肉猪在这里有一定份额,而现在根本无法见到桂平产的肉猪进入这个市场了。可以讲我们的生猪市场越来越狭,若再不加快生猪的品改步伐,我们失去不仅是市场,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民心,失去了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好机遇。

三、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建议措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我们自已跟自的过去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周边地区乃至全区全国先进地区比,我们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因此,奔起直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今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乃至整个农业的唯一出路。通过认真调整分析,我们调整组认为,加快桂平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根据我市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我市的地方特长,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加快发展。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我们认为,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突破三大难题,简单地讲就是要找到调整的“卖点”,瞄准调整的“亮点”,把握调整的“重点”。

1、寻找调整的“卖点”。

农业发展这么快,为什么农民富不起来?原因很简单,产品没有变成货币。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如同遭受一场灾难”。长期以来,人们片面强调增加食物总量,忽视食物质量,产品卖不出去,或者卖不出好价格,它就不能变成较多的财富,农民怎么发得了、富得快。农产品“卖难”的出现,既有生产的不适应,也有市场的不适应。往往是人们想买的东西买不到,农民欲卖的东西又卖不掉;国外需要的,国内无货源;国内积压的,国外又不要,如此等等。可见,寻找调整的“卖点”,就是开拓农产品市场,突破“卖难”的困境。过去搞自给农业,只有先把生产抓起来,才有东西吃饱肚子。如今大量农产品“卖难”,促使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各地不得不选择“先市场、后生产”的新思路。过去农业生产路子是:资源—生产—自给。现在要走出一条:市场—资源—生产—市场的新路子。农产品从短缺到丰盛,从内销到外销,在各地都有一个由产品和市场构成的动力源。根据市场趋势开发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根据市场变化摒弃产品,这就是农业开发的“法宝”。实践证明:哪里市场组织得好,那里的农业就振兴,哪里的市场销量大,那里生产就上得快,农民收入就增加多。农业结构调整的最终出路,就在于能为农产品找到市场。卖出去才是硬道理,卖好价格才是真功夫。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引导农民参与流通,这也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项紧迫工作

寻找调整的“卖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抓信息。信息是打开市场的“钥匙”。只有捕捉可行的信息,才能把握市场忽冷忽热的“寒暑表”。农民对外交流少,市场信息渠道窄,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农产品市场需求善的变化,在调整中感到无所适从,渴望能够及时得到信息指导。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所处的层次高、手段先进、信息渠道广的优势,广泛搜集市场信息,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及时为农民提供准确可行的信息,为农产品找到更多更广的“卖点”。

2、瞄准调整的“亮点”

找到了“卖点”,就能拉动“亮点”的发展。“亮点”是什么?三个字。首先是突出一个“优”字。要求优化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生产结构、内部品种结构和优化产品的品质结构,提高产品优质率。其次,是注重一个“高”字。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率,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第三,着眼一个“强”字。调优调高,就是为了增强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的农业经济实力,从而提高农业整体素质。这三个字告诉我们,调整农业结构,要面向国内外大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三高”农业,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农业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这三个字的运用,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尊重群众意愿,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当前情况看,经济作物产品“卖难”,已经大大超过“卖粮难”,如果我们在调整时不去认真调查市场需求,片面追求那么一点特产税,一再盲目发展“卖难”的经济作物产品,那就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卖难”困境。对于那些销路不好的产品,进行更新,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国内外大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农民挽回一部分经济损失,而且使经济作物和果蔬生产调整提高一个档次。因此,调整必须在“优、高、强”三个字上大做文章。一方面注重引进市外、省外甚至国外的优良新品种,采用新的栽培方法,发展高价值的具有特色的经济作物产品;另一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大抓果、茶、菜、药材等等产品的保鲜、储藏、加工、营销等产后环节服务,以及传统和特种养殖业发展。这不仅解决是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卖得出、卖得好”的选择。这就是以产后来引导、推动产前、产中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把经济作物结构调到“优、高、强”的的层次上,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我们的农业结构调整就大有希望了。

当前在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的新形势,不仅需要我们拿出过硬的拳头产品,而且需要我们拿出来的拳头产品有一定的批量,有一定的规模,它要求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都能基本满足市场的需求。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也就没有农业的升级。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调整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搞的。市场是动态的,发展也是变化的,因而没有一劳永逸的调整,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调整。因此,当前农业结构的调整,一定要瞄准“优、高、强”这个远大的目标,从而使农业结构取得更大的成效,农民获得更多的增收。

3、把握调整的“重点”。

农业结构调整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要使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我们必须把握的“重点”。我们农业的“重点”究竟在哪里?经过调查论证,我们认为“重点”还是“种—养—加”。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因此,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思路上,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思路放宽一点,层次放高一点。

(二)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对策

1、尽快制订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调整和优化战略。要充分利用“入世”机遇和当前主要农产品供应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制订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调整和优化战略。根据桂平的实际情况,其调整和优化的战思想是:以市埸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改良品质为重点,依靠科技、优化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稳定基本政策,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原则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建设“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达到“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

2、突出优势产业,扩大优势品种。

(1)、种植业。

①在粮食生产上要调减与市埸需求不相适应的劣质早籼稻面积,将部份高坑田、水尾田、望天田改种玉米及其它经济作物。总的要求是“高田走旱路、低田走水路、连片走新路”的思路进行调整。早稻66万亩,可调减至60-62万亩,把调减出来的面积,发展高产饲料玉米或经济作物。加大优质谷基地建设,扩大优质稻面积,提高优质稻比例,力争在3-5年内使全市稻米品质有一个根本性改变。扩大加工能力,改进包装,扩大出口,使优质稻生产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化经营。

②油料作物适度扩大花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总产。花生面积由99年的16万亩,调至18-20万亩。

③经济作物要在巩固传统名牌品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新品种,开展立体种植,打时间差、空间差。

a.甘蔗生产。要集中优势,优化布局,建设“吨糖田”,提高糖分含量。甘蔗生产主要在白沙、厚六、大湾、下湾、蒙圩、石龙等西区及部分南区乡镇发展,形成具有优势的糖料蔗生产基地,大力推广高产、高糖的新台糖22和桂糖22等优良品种。

b.水果生产。一是抓好荔枝、龙眼大宗水果发展的同时,引进和发展名优稀水果品种,适当发展时令小水果;二是全面实施品种改良,提高水果的优质率。加快实施荔枝、龙眼高接换种和新植名特优水果步伐。特别是要正确搭配好荔枝、龙眼早、中、迟品种,防止因品种单一而导致熟期过于集中,造成运输、销售上的压力,力争在今后3—5年内使桂平市水果品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c.蔬菜生产。要围绕冬菜和反季节蔬菜两大特色优化品种布局。全年种菜面积要稳定在30万亩以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适宜什么,发展什么,不搞一刀切。要加大扶持力度,搞好基础设建设,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做强做大下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紫荆野生菜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增加农产品的高附加值。

d.其它经济作物

我市有特色的经济作物很多,如金田的淮山,油麻的玉桂,下湾芹菜,蒙圩西红柿、辣椒,寻旺的苦麦菜等等,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应注意做好引导、确保质量。还有烤烟、黄红麻、西山茶等,应根据市埸的需求,按计划发展。应对桂平的地方优势品进行开发立项,有计划地进行开发和招商工作,使地方品牌更好地打出市门、国门。与此同时抓好“万元田”建设,前几年我市各地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成功模式,如:市农科所、蒙圩、罗播等乡镇的“西瓜-西瓜-冬菜”模式,寻旺福寿村的“稻-稻-菜”模式,金田镇的“稻-淮山+菜”、“果园+养殖”等模式,产值接近或超过了万元,应大胆探索和发展。

(2)、畜牧业。

重点抓好瘦肉型生猪品种改良和草食性畜禽的养殖。生猪品改继续实施好“三三一”工程,当前首要任务就是要巩固此前取得的品改成果,在做好政策引导、对罗秀、木圭、木乐、白沙、厚六等边远交界地区实行税费优惠灵活政策,加大技术推广普及力度的同时,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优势办好2-3个乡镇3-5个村的集约化生猪品改工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从次资金上、技术上扶持和扩大经济能人、养殖专业的养殖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以带动整个桂平养殖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抓好草食性畜禽养殖和特种养殖业的发展,大力引进优良品种,进一步抓好疫病的防治工作。

(3)、水产养殖业。

重点抓好名贵渔类的引进和示范养殖工作,大力推广小水泥池高密度养殖、多品种混养、综合性立体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在抓好传统四大家鱼养殖基础上,抓好黄沙鳖、土塘角以及其它有市场、有销路的名贵鱼类和水产品的养殖,以适应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效益。

3、抓好区域布局的优化。

以城区为中心,将全市划分为东南西北区,各区突出重点。

①东区的寻旺、社坡等乡镇除继续发挥桂平粮食主产区优质谷生产基地优势外,还应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如寻旺福寿的的苦麦菜、大玉菜,社坡的马铃薯等优势品种。大力发展以社坡为中心的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传统的腐竹加工业,以此带动本镇及邻近乡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以社坡镇为中心的腐竹加工业,高峰时参与腐竹加工业的有10100户,为加工腐竹生产服务的黄豆、煤炭、运输、塑料包装厂、纸箱厂、收购部等530多个店(户),从业人员2500多人。全镇腐竹产值243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6.68%。腐竹加工后还可利用豆渣养猪。每年社坡镇养猪超过10万头,养猪业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51.8%。社坡腐竹加带动了当地及邻近乡镇黄豆、煤炭、运输、包装等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现实的收入,并为减轻就业压力作出了贡献。

②南区主要是以麻垌、罗播、大洋、大湾、木根、社步、油麻等乡镇为中心,发展以荔枝为主导产品,八角、玉桂、烤烟等为辅助产品的林果业。

③西区要抓好南梧公路沿线“吨粮田”示范带建设。石咀、石龙、蒙圩、白沙、厚禄等乡镇要发展以龙眼为主导产品的林果业。

④北区除发展适合当地气候的龙眼种植外,还要以金田为中心,发展有规模的淮山种植。

4、加强领导,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①抓观念更新。“农民愿种什么就种什么,什么值钱就种什么”,不等于撒手不管。既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又要积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既要更新上层领导干部的观念,又要更新基层干部的观念。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上,要从过去的只注重抓催耕催种转到抓信息、抓科技、抓流通、抓服务上来;从催粮收款为主转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上来;从围着田埂转,转到围着市场转,切实为农民解决“怎么卖、卖个好价钱”的问题。

②抓基地规模。立足大市场、大流通,调整农业结构,改变了过去那种“有传统,无规模”的状况,真正形成商品生产基地,使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抓好优质稻基地,淮山基地,黄麻基地,蔬菜基地以及林果业的“三带两基地”建设。在养殖业上,抓好以瘦肉型猪、三黄鸡以及水产新品种养殖的基地建设,在巩固的基础上,扩大基地规模,提高效益。

③抓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结构调整的基础,要做好以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④抓龙头带动。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加强龙头加工销售企业建设与发展。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生产基地,使农业经济转变到以市场为纽带的规模化生产、区域化经营的新领域,形成“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经营模式和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创出“小商品、大市场,小品种、大产业,小农户、大基地,小投入、大效益”的农业经济特色。

⑤抓优质服务。一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在当前机构改革中,要妥善处理好农技人员的分流、转岗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稳定,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技术到位率;二是强化技术培训指导。要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送科技下乡和技术培训活动,达到每户有一人以上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适用技术。使各项新技术及时传送到位;三是灵活开展示范样板。使群众有得看,有样学。

⑥抓搞活流通。一是成立销售机构,帮助农民搞好农产品销售工作;二是建立批发交易市场。依靠批发交易市场,组织大集大散、大吞大吐;三是设立外销窗口。乡、镇、村主动出击,抢占外地市场,到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门面、摊位,建立固定销售渠道;四是组建农民销售大军。通过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抓销售,引导农民参与流通;五是建立绿色通道,取缔各类关卡,创造良好的农产品流通环境,确保农产品运销一路绿灯,让农产品顺利走进大城市、闯进大市场。要积极探索路子,走“订单农业”、“合同农业”之路。六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尽快完善全市农业信息网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埸信息网。

⑦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完善投入机制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利用项目资金和国家的特殊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扶持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转化。

⑧切实加强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认真研究农业新形势新特点,把握机遇,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摆到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及时研究部署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支持和关心这项工作。

5、抓好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大力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文化、科技水平非常重要。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每户有一名技术“明白人”,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6、加强农业的法制建设以及监督管理工作,引导和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