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和棉花中间消耗调查报告(通用3篇)
根据省粮食局《关于开展年及年上半年主食产业化和年上半年玉米深加工专项调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和省局专题会议的安排,我局及时召集县粮食局有关领导召开专门会议,传达了文件和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专项调查任务,并对此项调查进行了具体分工。6月13日—15日市、县粮食局主管领导亲自带队深入企业调查,通过采集质检、工商、税务部门信息和实地调查,我市没有符合调查条件的主食产业和玉米深加工企业。现将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调查的方法及对象
根据此次调查统计对象的要求,我们提取了全市在工商局注册、在技术监督局取得许可证的各类食品企业名录,与税务、农牧局、工信委等部门的相关信息核对后,逐一进行筛选,确定调查对象并逐个实地调查。市重点调查了4家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市白玉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市丰达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兰州爱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好来喜食品店。县调查了46户主食加工店。
二、主食产业化的调查情况
1、市白玉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市放心食品示范企业。主要产品是以大豆为原料的豆腐、豆浆及其他豆制品,年生产能力1000吨(日产能3吨/日),规模较小。经请示省局,该企业属副食产业而非主食产业,不在此次调查范围内,故不上报。
2、兰州爱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是兰州爱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连锁店市区内共有有3家分店,以加工面包、蛋糕为主,年生产能力10吨(日产能0.3吨/日),规模较小,面粉原料由兰州总店统一配送。
3、好来喜食品店,以加工面包、蛋糕为主,年生产能力20吨(日产能0.16吨/日),产量小,属家庭作坊式。
4、县调查的46户主食加工店,主要以馒头、面条、饼子、花卷生产为主,其中:生产馒头、饼子、花卷的25户,鲜湿面条生产的21户,这些均系家庭手工作坊,以个体生产为主,都不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按要求不属于调查对象。
5、我市至今还没有米制主食品和速冻主食品生产企业。
三、玉米深加工专项调查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对象的要求,市调查了市丰达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县调查了三家白酒生产企业。
1、市丰达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市酒类流通领域五大放心示范企业,主要原料为玉米、高粱,玉米年消耗能力1000吨(日产能3吨/日),经请示省局,不属于玉米深加工企业。
2、县调查了三家白酒生产企业,但经实地了解,这三家企业年生产经营量较小,其产品主要以山丹军马厂、武威酒厂的白酒为原料,用自己的技术进行勾兑生产,年生产白酒数量较小,经营量均在3000-4000斤之间,亦非玉米深加工企业。
四、调查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此次调查我市虽然没有符合上报条件的企业,但经过对全市各类涉粮企业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做到了案上有资料,手中有数据,心中明底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调查中突出的印象一是我市主食生产中普遍存在规模小,大多属家庭式作坊。二是管理粗放,每月进入的面、油等原料和每月售出的加工品记载不清楚。三是业主不愿如实提供生产总值、销售收入等经济指标。我局将以此调查为契机,加强我市粮油产业运行情况统计调查监测,服务于粮油加工业转型升级,延伸工作触角,力所能及地为企业提供行业指导及服务。
按照县政府办公室通知要求,XX镇对今年本镇棉农的种植意愿和预期种植面积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年来XX镇棉花种植总体情况
近年来,XX镇棉花种植面积逐年递减,特别是20xx年以后,棉花种植面积锐减,各村鲜有成方连片的棉田,以前的棉田被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代替。仅有的棉花种植也是零星分布,多是由于儿女结婚,急需使用棉花,自种自用,不对外出售。
20xx年,全镇棉花种植面积尚有4000多亩,然而到了20xx年,棉花种植面积剩下不到700亩。全镇39个行政村中,种植棉花面积较大的大赵家、李刘楼、张圈、大张楼4个村的总面积还达不到200亩,其他村就更少了。如大赵家全村棉花种植面积60亩,其中阮东亮、贾传东、贾传印、户进魁、贾传伦5户种植面积2亩以上,其余的多是利用村头荒等零碎地块小面积种植。
二、今年棉农种植打算及准备情况,种植面积与去年相比变化情况
预计20xx年棉花种植面积与去年相比有小幅增加,经过走访,一些去年种植棉花的户今年仍有意愿种植,一是因为本户需要,劳动力及其他条件可以满足种植需求。二是今年玉米价格大幅下调,一些准备种植玉米的户考虑改种棉花。
三、棉花种植面积减少的原因
棉花种植面积减少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棉花价格低,棉农收入少。大赵家村的户进魁说,20xx年他种了3亩多棉花,每亩产量最多400斤,价格最高的时候卖到每斤2.9元,每亩收入不到1200元。而且多次施肥、打药,从种子、农药到化肥、除草,每亩农资成本500元以上,如果再将劳动力纳入成本,种棉不仅不赚钱,甚至还亏本。户进魁说今年考虑种植蔬菜或者谷子,不想再种棉花了。
二是棉花种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因为棉花的.生产周期较其他农作物更长,所以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目前,农村主要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创业,种植棉花的收入和打工的收入是不能相比的。目前,在家种植棉花的大多是老人,他们精力有限,是不可能大面积种植的。
三是棉花病虫害防治困难。虽然防虫棉品种的出现和各种病虫害防治手段的进步,使棉花病虫害发生有所减少,但相比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来说棉花的农药成本仍然较高。
四是棉花收购点减少,棉农销售困难。以前,牡丹区金堤镇是鲁西南有名的棉花收购加工专业镇,收购加工点最多时100余家,而现在仍然在经营的不超过5家,还多是从外地购入棉花加工外运。据从事棉花收购多年的崔广江说,以前卖棉花的都排队,现在一天也来不几个人,根本收不到棉花,生意没法做了。
为进一步摸清20xx年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和跨区作业情况,加快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进程,山东省XX县农机局于7 月21-30日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专项调查活动。县农机局领导十分重视该项工作,就调查工作的开展进行了专门研究部署和具体安排,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农机科、农机校、推广站、乡镇农机站等部门技术人员为成员的2个专题调查组,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全县13个乡镇(街道)开展了深入、详细的摸底调查。调查组采取与玉米联合收获机械作业户交流、发放问卷、听乡镇(街道)领导介绍、与村委会负责人和农机大户座谈、咨询农机企业技术人员以及到田间地头实地察看待收玉米地块等方式,获得了比较可靠的各项信息。农机科就全县调查的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整理,基本摸清了XX县20xx年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和跨区作业情况,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合理化意见、建议,使调查活动取得较好效果。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XX县20xx年玉米机收及跨区作业情况
XX县辖13 处乡镇(街道),全县总面积1119平方公里,592个行政村,60.56万人,现有耕地面积82万亩,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玉米是该县第二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2%。据调查统计,玉米主要以夏玉米为主。目前该县小麦耕、播、收等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而玉米从种到收大部分采用人工方式,玉米收获机械化已成为制约该县农机化发展的瓶颈。玉米生产过程中收获是最繁重的体力劳动,靠手工作业不仅占用劳动力多,劳动强度大,而且生产效率低。加快玉米联合收获,已成为发展农机化当务之急。近年来,XX县农机部门根据省、市农机主管部门XX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的推广应用上来,连续组织实施了以玉米收获和秸秆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项目,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发动、现场交流、典型示范等措施,较好地推动了全县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经过试验、示范和推广,广大农民群众逐步认识到玉米机收秸秆还田的好处,焚烧秸秆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秸秆还田面积逐年增加,机械化收获正在加快发展,截至目前,全县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小麦免耕播种机保有量分别达到58台、42台和10台。今年三秋拟积极引进外地机械来XX县跨区作业,计划引进秸秆还田机30台,集中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小麦免耕播种机在西部的杨柳、金庄、柘沟、济河、泗河等5个乡镇(街道)集中开展机械化作业,预计机收3万亩,机收率力争超过10%,秸秆还田面积 4.5万亩,还田率力争超过15%。拟派出15台玉米联合收获机,30台秸秆还田机去河南、河北、宁阳、济宁、兖州、曲阜、汶上等地进行跨区作业。
要完成市局下达的秸秆还田面积占玉米种植面积80%的任务,需完成秸秆还田面积21.6万亩。据往年统计,一台秸秆还田机或玉米联合收获机平均年作业量为400亩,全县21.6万亩玉米需540台秸秆还田机或玉米联合收获机,目前我县的秸秆还田机和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共100台,尚需440台秸秆还田机或玉米联合收获机才能完成市局下达的秸秆还田面积占玉米种植面积80%的目标。
多年实践证明,利用农作物耕种收获的时间差、地域差,组织开展大范围跨区域的农机作业,对于提升农机化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努力探索和完善三秋跨区作业的运行机制、效益机制、激励机制、服务机制和管理机制,创新玉米跨区作业的组织形式和服务模式,尽快将玉米机收跨区作业市场培育成完善、健康、发达的农机作业市场。
二、XX县玉米联合收获和农机跨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水平低的因素
1、农机与农艺不适应。目前,XX县玉米种植有平作、畦作、间作套种等多种行距,有用2行、3行播种机播种的,也有用1行简易播种机播种的,还有人工点播的,行距有600~700mm和300~400mm等多种规格,而推广的玉米联合收获机一般适应600mm--700mm的规格。另外,玉米果穗的脱皮难易程度、在秸秆上所处位置,以及秸秆粗细、高矮等都直接影响着玉米联合收获的机械作业,严重制约了该县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2、对玉米机械化收获认识不够。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玉米收获适应期长,晚收几天一般影响不大。另一方面,农民只需手工掰下玉米棒即可,无需人工镰割镐刨玉米秸秆,所以玉米机械收获的需求不如小麦那么迫切。
3、机械收获费用高。受柴油涨价影响,农机作业成本大幅度提高,玉米收获价格为50—60元/亩,而且玉米机收只能做到摘穗和秸秆切碎,一般没有剥皮工序。因此,玉米收获后还需剥皮脱粒,需要投入劳动力,收获成本增加。
4、机械性能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现有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制造质量虽然较以往有很大提高,但对作业质量满意率仍不高。作业效率较低,经济收入不高。不论是自走式还是背负式的收获机,生产效率都达不到农民要求。
5、机具价格偏高,投资回收期长。目前1台自走式玉米收获机需要10多万元,1台2行背负式玉米收获机也在3万元左右,加上拖拉机不低于10万元,与小麦联合收割机相比其结构简单,价格却高出许多,很多机手觉得风险大,担心自己难以收回成本。由于玉米的收获期季节性较强,再加上农民整体支付经济能力低下,购机户的盈利空间较小,资金回收期较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
6、行距适应性较差。玉米收获机械的适宜行距一般为600~700mm,而我县玉米大部分为套种,行距不均匀。联合收获作业时,不可避免地将部分玉米株推倒而无法进入割台,结果被收获机连同植株上的玉米穗一起被粉碎,地里成片地撒落着玉米粒,损失率大。
7、土地分散,经营规模小。目前,该县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主要是一家一户经营土地,地块过于零碎,种植品种、收割期也不同,不便于规模化作业。这从根本上制约了玉米机收的生产效率,导致作业费用相对偏高,农民用机积极性不高。
8、自然条件影响。由于天气条件的影响,常使玉米出现倒伏、果穗下垂等现象,而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作业要求玉米秸秆倒伏程度≤5%,果穗下垂率≤15%,致使宜机械收割面积减少。如:20xx年玉米收获期间,该县连续多次降雨,使机械无法进地收获,等到机械能够收获时,果穗下垂,严重损伤了农民购买玉米联合收获机的积极性。
(二)XX县“三秋”农机跨区作业工作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跨区作业难度大。经过10多年的发展,小麦联合收割机快速增加,夏季跨区作业市场已趋于饱和,而秋季作业市场逐步形成,作业市场竞争不如小麦激烈,外出作业,有的玉米联合收获机无人用,跨区作业难度大。
2、跨区作业成本高。农用柴油价格居高不下,甚至有些地方供应没保证,造成因加油而机械空耗;雇佣机手工资增长较快,原来60-100元/人日上涨到现在120-150/人日。作业成本的上升,压缩了跨区作业的利润空间。
3、跨区作业组织化程度低。该县玉米联合收割机保有量58台,每年秋季参加跨区作业的少,有的合伙、有的单独外出,盲目性大,组织性差,活难找,收益差。
4、对有关人员的培训力度有待加强。很大一部分机手和中介人员缺乏专业培训,致使跨区作业工作受到影响。有的组织纪律观念不强,不听招呼,擅自行动。有的技术水平不高,操作技能差,小故障也不会解决,影响了作业效率。
5、农田机耕道窄。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乡镇(街道)的生产路太窄,不安全,存在很多地块没法进机,农户想用机,机手不敢进地的现象,也影响了玉米机收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