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节手抄报(实用33篇)

2024年春节手抄报(精选33篇)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1

春节习俗

春联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内容,贴于相应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喜庆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向往,对美好未来祝愿。为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许多兴旺欢乐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反映人民朴素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兴起,年画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美好愿望。我国出现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中国年画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是一幅《老鼠娶亲》年画。描绘老鼠依照人间风俗迎娶新娘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气氛,是节日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推移,爆竹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花炮之乡,生产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2

放鞭炮

放鞭炮,是传统年俗之一,据说鞭炮起源于爆竹。这个习俗在中国已有20__多年的历史了如今,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

包饺子

饺子在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上都吃,除夕这一天包饺子,与平时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谁吃到了包有硬币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3

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

过年”的由来

传说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这时,人们就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一起上山躲避,但老人坚持留下。

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回到村里,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现在,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佳节,它象征着团结、兴旺,人们对新的一年寄托着希望。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4

春联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内容,贴于相应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喜庆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向往,对美好未来祝愿。为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许多兴旺欢乐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反映人民朴素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兴起,年画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美好愿望。我国出现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中国年画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是一幅《老鼠娶亲》年画。描绘老鼠依照人间风俗迎娶新娘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气氛,是节日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推移,爆竹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花炮之乡,生产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5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6

吃年糕

春节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中国台湾有红龟糕。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从明代开始盛行。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7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8

除夜作

唐代: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田家元日

唐代: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除夜

宋代: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9

大年初一

春节早晨,先放“开门炮”。爆竹声后,满街瑞气,喜气洋洋。然后我们就要进行春节里最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又称为迎婿日,就是出嫁的女儿要携夫婿及子女回家过年。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10

春节的传说

关于过年,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远古时期,有一个叫“年”的动物,体型庞大,生猛无比,常在每年除夕出来,伤人性命,伤害牲畜,人们就在除夕夜的时候,在院子上点上大火,门上贴上鲜红的对联,然后燃放爆竹,舞龙舞狮,最终把年吓跑了。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俗,世代相传。

发压岁钱

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由长辈发给晚辈;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枕头下;有的要孩子们追讨到长辈卧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老人家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11

1、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糖果,有的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街道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货物琳琅满目,洋溢着浓烈的过年气氛。

2、春节的来临,意味着春天将要降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人们在度过了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后,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怪不得在春节时,人们会这么喜悦地来迎接这个节日。

3、春节,一步又一步地向我们走近了,家家户户都忙里忙外,一会儿扫地,一会儿掸尘,一会擦窗户,还有的已经开始张罗饭菜了!大家都忙得热火朝天,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了。婆婆家所在的马集镇上的人都忙着上街去赶集,好抢购过新年的水果、蔬菜、糖果、饮料了……

4、沉甸甸的馒头,热气腾腾的年糕,喜滋滋的心情,在雪花飘零的冬日,穿梭着忙碌的身影。日月更迭,季节变换,又是一年岁始时,阳光暖暖的,时光慢慢的,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在微笑着,笑着督促我该拾掇起闲散的心情,伸出庸懒的双手,稍稍书写下这个节日里的琐碎与喜悦。

5、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大街小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息,各个商场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子们手里都是大包小包的,脸上洋溢着节日快乐的笑容。

6、大年初一,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吃年糕和汤团,即希望“年年高、团团圆”的意思;大年初二开始,亲朋好友们相邀做客,即是“拜年”,有的是吃“年酒”。

7、翻开精美的日历,我细数着春节将要来临。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是我期盼的佳节,因为只有这几天,我才能放下沉重的学习,放松自己的心情,淘洗着一年中最欢乐的日子。

8、过春节让我了解了春节时各种各样的习俗,体会到了人世间的亲情,也体会到了朋友们之间那种纯洁无瑕的友情。虽然我的口袋里装满了的红包,有一副“财大气粗”的模样,但我早已作好了今后的打算,你们想知道吗?

9、越是临近春节,鞭炮声就越大,越多,融入人们的心底,滴落,飘扬。这时,我陶醉了,我的心飘到了风景如画的故乡,回想起在那里度过的春节……

10、年三十的清晨,我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街上买东西准备做年夜饭。街道上处处张灯结彩,十分热闹,家家户户贴着“倒福”、挂着灯笼。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纷纷面带微笑地走向大小商场,有的购物,有的游玩。这样热烈祥和、繁华喜庆的节日气氛,真是令人心潮澎湃啊。

11、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焕然一新。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是。

12、鼠年春节的街头最显眼的是吉祥物—猴;花灯发着五彩的光芒;水果挺着大肚子,更有不少的人们,也忙碌地买这买那:有的人嘴上乐开了花;有的人因买的太多,累得喘不过气来;有的人拎着大包小包,坐车回家。可热闹了!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12

一、放爆竹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房屋庭院。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二、拜年

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等内容。遇到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

三、闹元宵

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在这一天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会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热烈喜庆地逛灯会、猜灯谜,吃着寓意团团圆圆的元宵(也叫汤圆),是元宵节的重要习俗。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13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所以腊月二十五有磨豆腐的习俗。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说起来,这“腊月二十五,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

此外,腊月二十五还有糊窗户、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的习俗。部分少数民族还把今天定为“千灯节”,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景。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14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12]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15

大年初三

正月初三贴赤口,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贴在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

大年初四

传说在这一天,灶王爷要查户口,家家户户都要在家准备上丰富的果品,点上香烛、燃放鞭炮,恭迎灶神回来。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16

关于春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观象授时时代,也就是夏商周时期,当时人们以“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轮回由此开启。

后来又与天干地支来进行对照,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万象更新,新岁由此开始。

春节,在古代所对应的时间是不同的。上古时期,建正之月为寅月,立春为岁首。夏商周时期,夏历正月在孟春,商历正月在冬十二月,周历正月在冬十一月。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月在冬十月。经过历代发展,后人在历法上逐渐完善,并使用夏历,一直沿用至今。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17

腊月二十三(2月2日)

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每到这一天,各家各户还要烙些包芝麻糖的烧饼,名曰‘祭灶火烧”,或者备灶糖,灶王爷要在这个时间上天,去向天皇人帝汇报工作。给灶王爷吃了嘴甜甜的,人们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腊月二十四(2月3日)

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除旧迎新不可不做哦。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18

春节各地风俗

老北京春节庙会

春节,俗称过年。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主要习俗。除人们所熟悉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特色。

五显财神庙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财神庙进香者,除巨富显贵外,绝大多数是骑自行车。他们多身着各种绸缎棉袍,外罩马褂或坎肩,头戴细毡礼帽。香客们从城里出发出广安门向南,当然基本顺风,(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广安门就须逆风而行。

纸鱼,用一根竹劈儿缀上白线拴好,以便手提;还有成串、泥胎、外糊金银箔金银元宝,也拴在竹劈儿上。另外还有一种卜碌碌带响风车。这种风车系用细篾儿和彩纸条儿糊成风轮,安装在秫秸架子上,每个风轮带有白线拴好一对小鼓腿儿,敲打着一个泥塑蒙纸面小鼓,大风一刮,卜碌碌直响。

这种风车有单一,有四个以至十几个连在一起。傍晚,太阳平西时候,你只要仁立街头,就能见到一辆接一辆自行车形成湍急车流。

东北年俗

东北人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就特别多。

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这样饺子就预示着在新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陕西年俗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各地春节食品

北京: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饮食,从这首:“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民谣就可以知道北京在春节期间食品有多丰富。民谣中列举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美食。

上海: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寓意发财。

东北:东北地区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黄米作皮包上豆馅制成,几乎家家都做,多则上百斤,少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豫南:豫南一带除夕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钟声敲响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湖南: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19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个乞讨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封窗锁门,有收拾行装,有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乞讨老人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乡亲们为庆贺吉祥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人们都知道驱赶"年"兽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20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21

祭祖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有的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除夕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22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23

1、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糖果,有的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牌等等。街道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货物琳琅满目,洋溢着浓烈的过年气氛。

2、春节的来临,意味着春天将要降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人们在度过了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后,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怪不得在春节时,人们会这么喜悦地来迎接这个节日。

3、春节,一步又一步地向我们走近了,家家户户都忙里忙外,一会儿扫地,一会儿掸尘,一会擦窗户,还有的已经开始张罗饭菜了!大家都忙得热火朝天,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了。婆婆家所在的马集镇上的人都忙着上街去赶集,好抢购过新年的水果、蔬菜、糖果、饮料了……

4、沉甸甸的馒头,热气腾腾的年糕,喜滋滋的心情,在雪花飘零的冬日,穿梭着忙碌的身影。日月更迭,季节变换,又是一年岁始时,阳光暖暖的,时光慢慢的,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在微笑着,笑着督促我该拾掇起闲散的心情,伸出庸懒的双手,稍稍书写下这个节日里的琐碎与喜悦。

5、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大街小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息,各个商场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子们手里都是大包小包的,脸上洋溢着节日快乐的笑容。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24

一、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

二、守岁

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中国汉族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

三、压岁钱

压岁钱,又名“压祟钱”,一般在新年倒计时由长辈将钱装在红包内给晚辈。压岁钱有很好的寓意,通常认为可以辟邪驱鬼,保佑平安。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25

一、守岁、给压岁钱

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这个习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

二、燃放炮竹

新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以示吉庆。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还是应该遵守国家规定,以安全为主。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26

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万年历的创建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27

一、扫尘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房屋庭院。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二、贴年花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三、拜神祭祖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除夕,人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28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在中国传统春节习俗里,腊月二十七人们会宰杀自家家禽。因为民间认为公鸡雄赳赳、气昂昂,非常有气派,更有喜庆的氛围,所以通常以宰杀公鸡为主。而这天宰好的公鸡要在除夕的盛宴上登场,整只鸡盘在一个碟子里摆放在桌子中间,不能将其拆解,取名为“大吉大利”,意寓好彩头。

腊月二十七也可能是春节前最忙碌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既要赶集把年货采买齐全,又要把年菜准备妥当,故有民谚有云“二十七赶大集”。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仙。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29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传统上的“年节”。春节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来,古老干支纪元历法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原始信仰与祭祀文化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喜庆气氛浓郁,内容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我国古代民间早已有过新年的风俗,古时的新年曾专指阳历的“立春”。当节气立春时,阳和起蛰、万物苏萌、品物皆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后由于历法变动,新年通常指阴历正月。过新年历史悠久,在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扫尘、办年货、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舞狮、游神、祭祖、放爆竹、年例、拜年等等。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30

老北京春节庙会

春节,俗称过年。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主要习俗。除人们所熟悉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特色。

五显财神庙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财神庙进香者,除巨富显贵外,绝大多数是骑自行车。他们多身着各种绸缎棉袍,外罩马褂或坎肩,头戴细毡礼帽。香客们从城里出发出广安门向南,当然基本顺风,(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广安门就须逆风而行。

纸鱼,用一根竹劈儿缀上白线拴好,以便手提;还有成串、泥胎、外糊金银箔金银元 宝,也拴在竹劈儿上。另外还有一种卜碌碌带响风车。这种风车系用细篾儿和彩纸条儿糊成风轮,安装在秫秸架子上,每个风轮带有白线拴好一对小鼓腿儿,敲打着一个泥塑蒙纸面小鼓,大风一刮,卜碌碌直响。

这种风车有单一,有四个以至十几个连在一起。傍晚,太阳平西时候,你只要仁立街头,就能见到一辆接一辆自行车形成湍急车流。

东北年俗

东北人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就特别多。

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这样饺子就预示着在新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陕西年俗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各地春节食品

北京: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饮食,从这首:“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民谣就可以知道北京在春节期间食品有多丰富。民谣中列举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美食。

上海: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寓意发财。

东北:东北地区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黄米作皮包上豆馅制成,几乎家家都做,多则上百斤,少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豫南:豫南一带除夕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钟声敲响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湖南: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31

贴窗花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贴在窗户上,所以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福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图案的。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32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

2024年春节手抄报 篇33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

春节习俗之祭灶——中国传统习俗。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关。“旧俗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祀灶神的日子。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腊月二十四[扫尘土]

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腊月二十六[割年肉]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洗浴]

传说在这天沐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洗去一年的疾病,其实就是为了祈求来年能健健康康,无病无疾!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洗去一年来的疾病,其实就是为了祈求来年能健健康康,无病无疾!

腊月二十八[蒸馒头]

这一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腊月二十九[上供请祖]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祭祖]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

正月初一[拜年]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正月初二[祭财神][财神的传说]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正月初三[小年朝]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正月初四[迎灶神送火神][扔穷]

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正月初五[送穷]

初五”迎财神“只是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习俗,反映了人们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其实除了放鞭炮之外,更需要自己的智慧和勤劳。

正月初六[开市大吉]

按照汉族习俗,初六是店铺大开张的日子,放鞭炮象征着今年的生意会红红火火,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正月初七[人日]

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正月初八[谷日][顺星节]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正月初九[天日节]

春节的第九天,民间认为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谓的”天日“。这一天里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诵经礼拜。家家户户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举行最隆重的祭仪。

正月初十[石头生日]

农历正月初十日,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之一,称为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

正月初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